学生创新能力生物化学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创新能力生物化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类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文章分析了生物化学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验课程的教学优化方法。并建立生物化学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学生创新能力生物化学论文 篇1:

在食品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化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实验教学在该专业课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实际的教学中多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且验证性实验居多,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今后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根据本校专业特色,研究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

一精选实验内容,打开创新教育的空间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参照一些优秀的教材,结合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精选和优化。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实验项目按照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三层次合理布局,适当提高综合型、创新型实验比例。编制了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在选用国内经典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情补充编写了部分实验指导书。另外,根据每个实验所具有的代表性,我们将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并将每个大类的相关实验进行了集中统一。如对糖的定量测定分析,我们有选择性地将比较重要的几个植物中糖的测定实验(如菲林试剂热滴定法、硫酸蒽酮法、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等)分几次连续完成,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糖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并让学生能够比较这些方法优缺点。同时,将各个实验内容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如以山楂果为原料,让学生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干燥到称重这一系列的步骤,最终获得熊果酸产品。然后让各组学生将制备的产物用作下次实验的材料,对熊果酸的含量进行测定。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我们还开设一些与生物化学相联系的交叉学科的实验。通过实验的整合可以节省课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达到创新的效果。

二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创新教育的基础

1参与实验准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前,实验准备工作一般都由实验教师在课前完成,以致于大部分同学弄不清楚试剂配制的方法,只是机械地照方抓药,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为了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我们有计划、分批次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这样既可以了解实验准备的过程,也可以学到实验教材上没有的操作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操作能力、统筹安排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参与教师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2]。

让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与实验教师一起预做实验,实验教师把操作技术、操作要点、操作难点、注意事项提前传授给他们。上实验课时这部分学生就成了教师的好帮手,同时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现有设备,有助于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优化实验步骤,这样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改革实验管理中不合理的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实验室的管理,成为实验室的主人,积极参与创新,使实验室被充分利用起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实验室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实验室。这样学生的创新有了实施场所,学生才会有创新的动力。

2参与实验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一般实验课前都要求预习,但往往一部分学生不重视预习,依赖老师,致使一些学生弄不清楚实验原理、概念以及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按部就班地做实验,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3]。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改变以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让参与实验准备的学生讲解。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讲解,在实验讲解时,教师只讲解实验要点和易出错的地方,同时提示学生书本的知识并非尽善尽美,引导学生从书本上找出不足,提出问题,这样既督促学生预习,给学生创造进步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其次,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边动手、边动脑,想想操作目的、设计理由、有何优缺点、是否有更简单、准确的方法等。最后,鼓励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分析实验结果,认真领会实验目的,掌握相关实验,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3加强课堂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堂提问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讲明课堂提问是实验课成绩的一部分,以给学生适当的压力。

三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提供创新教育的平台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得出实验结果。为了使选题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能兼顾各专业特点,我们筛选出了鸡蛋中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酵母核糖核酸的水解及其产物的鉴定两个综合性强的实验。每位同学对实验进行设计并提交实验方案,教师根据现有的设备条件对实验方案作适当的修改,学生自行作好实验准备工作,如鸡蛋中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实验,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考马斯亮蓝法和紫外吸收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分部盐析法和离心机使用等实验综合而成。事实证明“综合性”实验题目整合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自然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4]。

创新性实验对于教师来说是结合其学科特长、科研需要而提出的课外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是根据其兴趣特长而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并增强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这样做既节省了科研的开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实验很有意义而更加有兴趣、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黑曲霉α淀粉酶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的试验研究中,制备高产量、高质量的α淀粉酶,涉及黑曲霉样品处理方法、α淀粉酶柱层析材料类型、层析条件等一系列方法和相关工艺参数的优化。在此科研实践中,同学们既学习了有关酶制剂的科学研究方法,又掌握了高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层析仪等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了解了科学前沿动态和学科急需解决的问题,感受了科研气氛,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敢于创新的科研素质,同时也丰富和更新了他们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四加强自主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是指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自主安排实验进程和实验时间而进行的一些综合性实验。自主性实验教学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全面经历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思想、方法的锻炼,切身感受每个实验环节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科研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独立实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5]。例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9级学生中,展开兴趣小组科研创新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其中《对果蔬维生素C分解酶验证及系列实验》课题小组,经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共同设计研究方法和路线,申报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维生素C还原性强,不稳定,另一方面果蔬成分复杂,尤其是各种天然色素的存在,造成滴定法测定试验结果不稳定等。因此,在实验时遇到许多困难,通过不断总结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取得可喜的实验成果,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独立实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完善考核制度,巩固创新教育的成果

生化实验课没有独立开课,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部分,考核也主要是从平时的实验报告中给出一个分数。考核是检验学习成绩的一个标准,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短期指挥棒。考试制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应试教学只能培养会考试的学生,实验技能很难得到培养,更谈不上创新。创新教育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实验考核制度,考核的内容也应该是创新教育的一部分。考核、成绩评定可以由预习和课前提问、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理论考试、操作考试等几部分组成;在整个考核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创新的比重,鼓励创新。实验态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预习情况和平时的组织纪律。实验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特别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期末操作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及常规和常用仪器正确使用情况。有了一套完整的为创新教育服务的考核系统,就可以巩固考核的成果,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既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宝阳,高国赋.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创新导,2012(5):183.

[2]张强,周正义,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78-79.

[3]赵东海,王云,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05-107.

[4]黄丽华.谈生化实验教改及学生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7):82-83.

[5]刘玉莲,吕世杰,等.加强学生生化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5(3):178-179.

作者:盛淑玲 刘海英

学生创新能力生物化学论文 篇2:

生物化学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要: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类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文章分析了生物化学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验课程的教学优化方法。并建立生物化学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生化实验;创新能力;教学优化

实验是教学实践性的环节,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

一、目前生物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步骤及进行过程完全模仿跟踪

完全依赖性的实验过程不利于学生发掘自己的自主创造性,往往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事找书、找资料、只改一下实验材料,缺少因材料属性而调整规程的能动性,因而其结果无重复性,缺少可信度。

(二)学生对已有实验方案缺乏自主意识

学生做实验完全依赖教师编写的实验指导书,学生误认为一切有据可依,可以不做实验而参考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甚至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这种做法从客观上滋长了学生的懒惰和不踏实的作风,不能激励和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三)模仿已有实验规程,对于相当多的学生难以培养探索冒险精神

由于已有的教学讲义或《实验指导》都是老师根据自己所做的实验精心设计而成,因此,有些学生存在侥幸的成功心理,马虎了事,缺少仔细、踏实的精神,操作不严密,治学轻浮。

(四)模仿讲义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难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培养学生勤动脑,在通晓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能根据材料的特性,选择仪器和试剂,把握好实验过程,注意交叉点转换环节的处理,懂得有效避免不应出现的问题。

二、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优化

现有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书往往只注意按规程操作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自我设计实验方案的引导,使部分学生注意了动手,忽视了动脑的构思“过程”。为了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与柔性的培养方式的统一,优化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很有必要。

(一)推进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传教、指导、演示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则是通过阅读、听讲、实验、操作、分析、处理和归纳,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要经过由不知到知,由知转化到用的转变过程。这两个转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转变,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是内因;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创造转化的外部条件——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是外因。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核心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到积极诱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思维、积极实践。

(二)增强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和勇于开拓的胆识

在实验的开始阶段,老师需要向学生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方法及进度,从而使学生明确目标,有所遵循,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熟悉实验设备,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老师要提出问题,积极引导,严格训练,适时启发,认真指导学生。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温故知新的能力和勇于开拓的胆识。

(三)老师要及时释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在设计试验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释疑和解答,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当实践过程进入理论阶段,有的学生被纷繁的环节所困扰,理不出头绪;有的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抓不住本质;更多的学生不善于把丰富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论知识。这时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弄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许多同学模仿、套用他人实验方法,形成依葫芦画瓢的学习方法。因此要鼓励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进行过程的自我设计。这样做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综合性、创造性思维。

(五)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实验

各种实习、试验设计都是在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但目前都还基本属于“继承性学习范畴”。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需要在课程学习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和吸收大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好的高年级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科技活动或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这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好形式。

三、生物化学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创新,不是革除传统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普及到“高雅”的循序渐进,而是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基本原理的学习,熟悉实验内容的相关知识,围绕实验任务将实验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过程,使实验有条不紊地完成。建立生物化学实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改变原有实验指导书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形成新的思维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达到实验目的,必须要有合适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虽然明确规定每项实验目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并要求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但是没有通过经典实验的剖析,达到学生能进行自主性的设计实验过程和方案的目的。这样易使部分学生养成执意的依赖性,不去认真地消化和理解基本概念,盲目地去进行实验操作,而并未弄懂实验的真谛。因此生物化学课程的创新既需要教師的启发和引导式的灌输,又有靠学生自己钻研而挤“出”的成果。

(二)启发式实验教学,不提供实验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educate”(教育)的本意就是“将人的潜力给诱发出来”。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而无学生的畅所欲言,这种教学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应当通过讲解经典实验原理,剖析实验的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提出问题,当在要点基本明确时,立即停止讨论,留待学生自己完善。这样就可使学生克服依赖、等待的消极思想,而换来积极进取的耀眼火光。

(三)鼓励学生开拓与创造

一切科学发明、发现源于对实践(或实验)中现象的好奇。时代要求创新,创新就是在好奇诱导下的创造。只要有创新就值得鼓励。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精细地观察,耐心地寻味实验中出现的各类奇异现象,否定那些类似于求证苹果掉下地的梨子、桔子、葡萄等,鼓励学生进行原始创新。

(四)激励学生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

科学上的独创,贵在质疑。爱因斯坦曾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提出问题,就要学会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就要善于观察,敢于质疑。观察和质疑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里歇(charles Kobert Richer)最初认为过敏是与免疫现象相反的个别的反常。后来他深思这种现象究竟是个别的、偶然发生的还是有规律地出现的,于是他反复地进行试验,终于发现了过敏反应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研究,1913年他因发现过敏反应而获诺贝尔医学奖。通常,大学生都有强烈好奇心、广泛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敏捷的洞察力,这是发现问题的基础,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动手、提问、辩论、发表见解,使他们形成独立自主和创新意识。

作者:郭小建等

学生创新能力生物化学论文 篇3:

大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的思考

摘 要 以生物化学教学为例,分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研兴趣的方法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

关键词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1 前言

对于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学生物化学课程的开展对于完善他们的知识构架、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重视程度往往不如专业课程,通常要求一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一方面由于教学时间短,教学只能选择基础的知识且许多知识点往往一笔带过;另一方面因为内容基础,但是涉及的生命过程复杂,学生听不懂,往往认为枯燥乏味。另外,实验课程偏少,即便有,也多因经费和设备等的限制,无法体现生物化学学科的特色,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创新性精神[1-2]。

要完善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创新性思维和科研兴趣,提高基本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就需要对大学生物化学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2 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创新的前提,调动起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是必要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显得非常重要[3]。教材的知识点均是经过科学研究證实的,想要生动地讲述生物化学知识,熟悉科研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来源于研究,而研究的过程往往是充满趣味性的,通过科学研究的讲述和实践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将会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诱导学生主动学习,以科学研究为手段,督促学生去思考、创新,养成凡事喜欢研究的习惯,对待知识讲究寻根问底。

生物化学知识点多,且多为理论知识,每一章节的内容都非常繁杂,要求学生记忆的信息量庞大,学生往往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活跃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一起探索问题,发现生命过程的奥秘,领略探索和研究过程的奇妙,体会发现新知识的喜悦,唤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对创新的渴望。

增加学科科研前沿,让科学深入学生头脑 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相关的前沿科研成果引入授课内容。虽然大学生物化学所教授的内容均为基础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却是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教科书上的内容是知识的累积,较枯燥,而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创新过程则充满趣味性。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引申加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将势必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阅读大量中英文文献,随时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

比如讲到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引申目前最常用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解析方法,包括NMR(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和冷冻电镜技术等,以及我国施一公教授等关于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成果(如2015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剪接体的三维结构),阐明这项研究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临床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种创新和研究的观点深入人心后,学生以后进入临床或者科研领域也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眼界,为医学和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穿插科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其实随着科学研究的进行,教科书上的知识也一直在更新,现在看来是基础的一些知识点,在其被发现的过程中也必然是有着种种故事的。讲解知识点的同时,给学生穿插讲述知识获得的趣事,必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3]。比如:在教学蛋白质和氨基酸章节的时候,可以以牛胰岛素为例,讲述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等老一辈科学家如何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在当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的故事,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案例;讲述钱永健生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中的趣事,作为钱学森先生的堂侄,其研究必然引发学生的兴趣;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也是充满趣味性的,可以在教学核酸结构的时候讲述。

3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巧用多媒体,让知识“可视化” 随着多媒体在大学教学中的普及,教学方法也变得多元化,而制作精美、生动形象且有趣的教学动画往往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干巴巴”的理论知识变得“丰满”起来,而且由于视频的特殊表现方法,语言和画面能够完美融合,加深学生记忆。如在讲解蛋白质合成过程的时候,动画能够很直观和形象地告诉学生:核糖体如何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转运RNA如何识别mRNA密码子,P位在哪里,A位在哪里,氨基酸之间肽键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美观的、简短的动画视频,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而且能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印象,让知识融入记忆。当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知识的架构以后,教师可以提出动画和课本所表述不清的内容,或者目前研究还未阐明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巧设实验课,激发学生科研和创新热情 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做好实验课教学,是做好生物化学教学的必要补充[4]。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技能,设计一系列连续的生物化学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如结合课堂教学所提及的GFP蛋白质,可以设计学生从其编码DNA的克隆开始,到GFP蛋白质的表达,到蛋白质的纯化,到免疫印迹等,在一整套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态度与能力[5]。

4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往往更依赖于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固然能够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诱发学生产生科学的思考,但是仍然需要一个有效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学习与研究的措施。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然而单纯从成绩上很难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因为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学生课外对科学问题的思考,通过一些小实验验证所学知识的体验等,都是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应该引起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考核方式,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如调整期末考试占比到55%,而平时成绩(参加科研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活跃度、考勤等)可以提高到45%,课后引导学生多阅读科学文献,针对某一个或一些有意思的题目,可以鼓励学生组成科研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室实验、检索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写出自己的论文,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将出色的论文投稿到杂志社,由教务处资助学生发表并给予适当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

相较于单纯的看期末成绩的评价体系,这种结合课外和课堂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将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这一考核方式的调整,一方面能夠提高学生对大学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更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学活动获得理想的效果,也帮助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有助于学生提高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新的意识和科研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更符合现代社会优秀人才的标准。本文以大学生物化学为例,探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一些思考,提出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改革已经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果,该课程面向的医学生对科研兴趣较大,多名学生有强烈意愿加入科研兴趣小组,并获得大学生创新计划的资助,而毕业的学生也有很大一部分考取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随着课程的开展,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成果涌现。

参考文献

[1]石小东.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8):103-104.

[2]徐圆,陈亚丽.浅谈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3(25):106-107.

[3]邢万金,莫日根.在遗传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J].遗传,2016,38(11):1030-1038.

[4]阚慕洁,金玉芬,张纪周,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血清脂蛋白电泳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2):379-381.

[5]彭安,向本琼,张根发.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和机制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0(2):75-79.

作者:王中山 张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小型局域网网络工程论文下一篇:课程建设下大学生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