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师职业素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教师职业素养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他根据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相当高的要求。掌握教育学生的基本规律,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等,都体现了教师职业素养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第一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谈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也在发生着改变,分析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和构成要素,指出职业素养在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讨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现实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充分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素养,更好培养建设型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素养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世纪型人才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使体育教师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要素

(一)坚定的职业信念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体育事业,把体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坚定的职业信念,是体育教师工作生活的坚强动力。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体育教师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当前是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三)全面的知识结构

体育教师要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做好一名体育教师不仅靠精湛的运动技能,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技术理论、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和运动医学等知识,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训练方面的多种需求。知识全面的教师在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能够开阔学生的体育知识眼界,让学生掌握更全面、更科学体育知识。

(四)强大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衡量能否成为一名合格体育教师的重要指标,包括技术技能、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体育科研等能力。信息时代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更丰富和多元化的教学技能,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多媒体技术的熟练运用等方面,都成为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必备技能要求。

(五)良好的职业道德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与智育和德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体育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方面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执行者,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健身心理、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的任务,因此,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事业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体育院校培养缺失

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和体育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体育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纪模式,课程设置老旧,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学生质量降低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专业学生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所需职业素质的合理形成。

(二)单位管理偏差

当前的教育体制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就以升学为主,体育课程只在初中升高中的时刻才偶尔被重视一下,其余时间在学校课程当中则显得无足轻重,其他学科找个理由就可以占用,体育教师无论在日常教学、年终评先选优还是职称评定上都处于完全的弱势地位,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性也受到极大伤害。表现稍好一点的体育教师就会转岗从事其余业务,因此很少有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不缺编,超负荷的工作和与此不相称的待遇,把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消磨殆尽,职业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评价机制不合理

每名教师辛辛苦苦工作都需要一个公正的评价,包括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训练、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等方面,评价结果有助于教师清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工作机制及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多数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教师干多干少一样,干与不干也一样,评价不够客观公正,严重挫伤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职业素养的提高也受到负面影响。

三、建议

(一)体育院校明确培养目标

体育院校培养学生大部分是为了学校体育教育输送人才,因此,必须牢固樹立服务意识,从学校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对培养模式进行必要改革、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职业素养更高的体育教育人才,从源头上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二)单位规范管理制度

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必须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出现制度的偏差就造成整个学校教学秩序的混乱。因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公正的管理制度,把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及课外体育活动放到一个正确合理的位置,切实重视体育教师工作和付出,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真正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样体育教师才会主动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完善评价机制

学校体育工作与其他学科不很大的不同,工作时间、地点、种类等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制订完善的评价机制,必须具有针对性,考虑到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得出公正的、令人信服的评价结果,对学校体育工作也是一种促进。

(四)对体育教师进行职业素养培训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重视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定期开展培训班或线上授课等方式对体育教师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为体育教师提高职业素养提供平台。

四、结语

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不仅是个人的素质体现,也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需要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的重视,才能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梅林.论我国当代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 (7):202-204.

[2]张洁.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4):118-119.

作者:吕会凤

第二篇:浅析孔子的教师职业素养观

摘 要: 教师职业素养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他根据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相当高的要求。掌握教育学生的基本规律,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等,都体现了教师职业素养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 教师职业素养观 职业素质要求

教师职业素养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他根据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1.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文化修养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重视自身的学术修养,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就必须有学而不厌的精神。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自称好学入迷,达到“发愤忘食”、“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论语》记载:叶公问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不仅好学,而且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只有乐学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孔子的这种好学、乐学的态度使他获得了各种知识,创造了终身为师的条件。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勤学不怠。他不僅“敏而好学”,而且“不耻下问”,采用各种方式获得新知。作为一个好学者,他经常教育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种“学而不厌”的思想为历代教育家所继承。西汉董仲舒指出:“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即教师学习肯于刻苦、努力坚持,就会学识广博、智慧日益明达。杨雄说:“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这些都是对孔子“学而不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拥有广博的知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要达到这项要求,教师必须“学而不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教师更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积累,需要经常反思自己,不断扩大知识面,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2.教师要有不辞劳苦的精神

孔子经常把“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放到一起讨论,说明他对二者同样重视。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并且经常忧虑自己做得不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是历代教师中“诲人不倦”的典型,他从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是在他从政的5年中,也仍然从事教学。周游列国时,更随处讲学。他实行来者不拒的方针,晚年也没有停止传授工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孔子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备受学生尊崇。据《孟子·公孙丑》记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贤乎?’孔子曰:‘圣贤则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于是评价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仁”是儒家提倡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子贡将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称作“仁”,不为过誉。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不仅表现在毕生从事教育上,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上。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很低,屡犯错误,孔子也不嫌弃,仍然接纳他们,耐心劝导,使他们成材。如子路,被人视为无恒的庸人,恶劣至甚,但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捐,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把子路改造过来,并成为突出的人才,这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诲人不倦”是与敬业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位优秀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优秀品格,也是教育实践固有的职业特性,这种特性在中国古代就表现为“诲人不倦”,教师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辞劳苦,甚至为之奋斗终生。这一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忠诚的爱这一思想基础上的,没有从事教育事业的热忱,就不可能对学生“诲人不倦”。孔子之所以能够教育学生不知疲倦,就是因为他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怀有忠诚的感情。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就是他“诲人不倦”的内在动力。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心。除了孔子这位大教育家外,历史上还有很多诲人不倦的典型人物。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南宋朱熹特别反对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只会做科举时文的教师,强调教师要发扬“诲人不倦”的精神,他一度被认为是“伪学之首”,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仍然著书不辍,讲学不休。明末清初王夫之与从游诸子讲学,常常夜谈至鸡鸣,在67岁时,“从游诸子求为解说《周易》”,“乃于病中勉为所传”,授予诸生,如此诲人不倦的精神令人感动。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精神至今还激励着广大教师,他们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为国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

3.教师要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孔子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他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一点,他的弟子颜回似乎体会颇深,他说跟随孔子学习,往往有如下感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眼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这是学生的切身体会,反映了孔子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春秋时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经济所有制的变革,政治上新旧势力的斗争逐渐加剧,新兴地主阶级经过反复的斗争逐步夺取政权并登上历史舞台。这些新兴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知识的各式各样的新人才为他们服务。官学按一定方向一定规格培养人才,已趋于衰落,不能实现其维护贵族统治人才的职能。而私学则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孔子创办的私学以其自由讲学、自由传授的特色受到地主阶级的欢迎。孔子顺应历史潮流创办的私学,不受传统制度的约束,人才培养规格也灵活多样,为他实行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同时,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实施也大大加快了人才成长的进程。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学生是“无类”的,老少、贵贱、智愚等情况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只能从各个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孔子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充分遵循了这一原则。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两个学生请教同一个问题,而孔子却做了不同的回答,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鼓励他去做,而仲由做事鲁莽,易于莽撞行事,所以孔子要抑制他。这正是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补偏救弊的教育方法的典型表现。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是建立在他对学生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的。孔子經常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最常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孔子经常找学生谈话,有时个别谈,有时几个人一起谈,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理想和性格,从而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二是个别观察。孔子为了避免单凭言论做判断的片面性,还对学生进行个别观察。经常“听其言观其行”,有公开场合的观察,也有私下的观察;有一时的行为判断,也有全过程的考察,即“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通过观察,对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做出评价,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他以前看不起颜回,认为他对他师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而经过私下观察以后,得出结论:“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自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普遍把因材施教看做师道的具体表现。如墨子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要求“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孟子强调因材施教,并且注意教学方式的变化。他说:“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材)者,有私淑艾者。”还说:“教亦多述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以教诲之而已矣。”唐代经学教育家孔颖达也有不少关于因材施教的论述,比如:“师者,随材而与之,博学者不甚推抑其义而教之。”他们对于因材施教的论述对今天的教学仍有借鉴意义。

4.教师要言行一致,起到表率作用

孔子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教育活动旨在教人为善,教人做人,因而教师不仅要以言立教,而且要以身立教,即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与行为影响和感召学生的心灵世界,鼓励学生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把学生培养成有德之人。他非常重视教师本身的表率作用。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认为只有处处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好的教师。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也特别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他说:“教我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政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荀子在总结了儒家的思想后,对教师提出了既全面又极高的要求。他要求教师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为人师表,“以善先人”,作“导善之举”,“以身正仪”,成为表率。他还说:“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项之应声影之象形也。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须也。”因为教师只要出言善,凡是希望为善者,必然会同声相应,这是上行下效、言传身范的表现。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育人理念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孔子的教师职业素养观是传统教育中关于教师职业认识的重要组成,深深地影响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素质要求,分析孔子关于教师职业素养观,认知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将其作为教育领域里的文化财富,深入透彻地学习,以期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杨伯骏.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10月.

[2]朱熹.四书集注[M].岳麓出版社,1985.

[3]孙希旦.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

作者:杨雪

第三篇:谈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素养

摘要:新时期对教师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职业素养新的内涵,如何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队伍建设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教师;观念;道德;专业化

百年大计,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纵观当今世界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越来越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进而最终体现在教育的主要力量——教师素质的竞争上。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呢?1997年8月7日,国家教委、全国教育总工会颁布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也有相关规定。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三是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从胡总书记的四点希望中折射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教师职业素养应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荣誉等八个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养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养结构模式。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一、直面网络文化,谈教师观念更新

世纪之交,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全球,网络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受和分配的方式,形成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诸多迹象表明,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不仅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法、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尤其是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英特尔未来教育、虚拟大学、网络学院等,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兴起。

在网络社会来临之时,每个人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在东部或是西部,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网络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变革。有人说:“愿意的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命运拖着走。”在网络社会大潮中,在“e时代”这个大舞台上,要么跳上信息平台,要么被大潮吞没。

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1.转变传统的学校观

“学校如果不飞速改变,就会全面崩溃”,学校如果不改革,将会有新的机构来代替,如网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意味着传统学校的不足。事实上,许多人已经对“传统学校理所当然是教育的主要场所”这一观点进行质疑。他们认为,学校应该变成用于终身学习的社区资源中心,也许还会变成健康中心和家长教育中心。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也许将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温世仁先生是台湾一位成功企业家,也是一位趋势观察者。他本着对社会的关怀,创作了《教育的未来》一书,为台湾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开出药方。他认为未来社会“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总之,“工业时代我们走向学校,而在信息时代,学校将走向我们”。家庭、社会、网上与学校一样,将会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3.转变传统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4.转变传统的学生观

学生地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建构意义的主体,应该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人,而不应该是知识和信息的奴隶。

5.转变传统的媒体观

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

6.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观

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和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守望道德星空,谈教师道德构建

我国教师是一支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的队伍,全社会都要尊重教师。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师德建设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教师道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也是教师队伍建设永恒的主题。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化创新精神,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人的开放性是把人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他要与外界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一个人作为系统总是要与外物建构起互渗互化的联系,人通过开放既从外界输入,也向外界输出物质、能量、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是开放的,因此,教师必须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教师应当有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破除框框的批判精神,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广阔襟怀。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2.强化人文精神,由“经师”向“人师”转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从知识传授这个层面揭示了教师的基本特征。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教师担当着“经师”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经验已满足不了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的许多功能、手段都被先进的技术、设备、仪器所替代,但教师的人格和“人师”精神还存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通过教学的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的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养育,要关注人的命运、尊严与价值,对学生要多一份感情,多一份亲切,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人文的关怀,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引路人。

3.强化民主精神,由管理者向合作者转变

网络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教师的“话语霸权”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了冲击。“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等传统观念已不合时宜,“以权压人”“命令主义”“强裁高压”已失去了市场。因此,教师要从讲台这个“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双向沟通、真诚合作、民主互动、平等受益、共同成长。这样教师才能实现由管理者向合作者的转变,学生才能享受到思考与实践、探索与创新等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4.强化“慎独”精神,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曾说过:“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规范,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他律”行为,是由国家、社会、学校等以“约束”的方式来完成的。国家制定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职业道德准则》等法律法规,学校制定的《教师文明用语》《教师忌语》等规章制度,使师德素养的培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所谓“慎独”,就是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行,并在独居独处之际能保持道德操守、独善其身,要像空谷幽兰一样默默地散发清香。

教师的师德修养过程中,“慎独”是一种高层次的修养方法,又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自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网民的真实身份、地位、职业将隐去,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身正为范”,做到自尊、自爱,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侵蚀。要不断地自省和反思,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享受网络,这样教师才能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才能自发、自觉、自愿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超越今日自我,谈教师专业成长

1.教师职业理想——志存高远

理想有社会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分。新课程的最高理想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理想信念在人们的道德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排除阻力和干扰,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拿破仑说“梦想有多高,成就有多高”,中央电视台有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证明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发展得越充分。比如亨利·福特:“让每个家庭长四个轮子”;比尔·盖茨:“让每个家庭桌上有电脑”。

教师应有远大的理想,要做好人生规划设计。有了崇高的理想,还必须有执著的追求。我以为,教师追求的幸福不在于目的的达到,而在于无尽的追求之中。

有了理想和追求,就不会被物欲横流的种种俗念所左右,就能奋然前行。我们的教师要淡泊名利,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加强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不辱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伟大的称号。

2.教师的职业精神——关爱学生

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育是爱的共鸣,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于爱”。

爱是什么?

爱,是阳光、是雨露,更是唤醒心灵的春风,是孕育生机的沃土,是滋润生命的绿洲。

爱是保护、是尊重、是耐心、是宽容、是理解、是期待,是“抗生素”和“脑白金”。

爱是妈妈的手,能量出孩子额头的温度;爱是爸爸的眼,能赶走孩子内心蠢蠢欲动的毛毛虫;爱是课间棋盘上一次次激烈的拼杀;爱是一节节课用生命和激情演绎的历程……

爱,到底是什么?

爱,是滴水,可以穿石;爱,是璞石,可以琢玉。

其实,爱是人间最美好、最无私、最崇高、最真挚的情感。

——摘自2003年第10期《班主任》李淑芬《爱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价值观,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学生。学生是什么人?我们认为:

(1)学生是整体的人。新课程要回归教师的真正职责,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整体人格。

(2)学生是自主的人。我国教育一直是一种“教师中心”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充分的保证,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不足。新课程认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思考判断的机会。同时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学会学习”。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强调过程评价、发展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评价,目的在于鼓励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功近利,提醒教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积累经验的个体。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3.教师职业知识——求广求深

要让学习支撑我们每个教师的生命,必须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现代教师的天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据有关专家分析: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的40年工作生活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伸到5~22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把九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八十年制”的终身学习。

知识是教师完成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在基础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个部分取得新的突破。教师对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新课程还追求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充实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生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教师的专业知识越丰富,越精深,就越容易准确地把握教材,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未来学等。我们要走近教育大师,倾听圣贤的心声。教育大师如“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国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教育科学化之父”——赫尔巴特,教育界的“哥白尼”——杜威,扎根农村学校的教育院士——苏霍姆林斯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等。教师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哲学要高度,向史学要深度,向相关学科要宽度,向专业学科要精度。

4.教师职业技能——求变求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拥有多种能力,新课程教师必须在信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获取、加工、处理和运用信息是现代学生和现代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并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综合,传递给学生,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说:“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在信息时代,教师必须是一条永不枯竭的信息长河。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构建生命课堂,变“课本剧”为“教育诗”。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新课程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在实施新课程时,特别要加强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科研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成为道德高尚的贤者、知识渊博的智者、讲求艺术的能者、心中有爱的仁者。作为贤者,要讲奉献;作为智者,要讲学习;作为能者,要讲创造;作为仁者,要讲人和。衷心祝愿每位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智慧型的教师。

注:本文系作者在湖南省湘潭市益智中学励志讲坛上的演讲稿。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程正彪编著.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论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4]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李姗姗,赵海燕.教师观念的更新与角色转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6,15(1).

作者:程正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外博士毕业论文下一篇:本科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