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2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学生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其阅读行为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对象。加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教师素养等是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篇1:

浅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之有效策略

摘 要:语文教师应重视个性化阅读教学,积极探索有助于提升阅读能力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主动的阅读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发展综合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有效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应重视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在重视学生个性基础上,呼唤个性归来的教学形式。个性化阅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指引下,在动机、需求的驱使下,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和方式,安排阅读时间,总结阅读收获的一种个人阅读行为。狭义上是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学生平等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阅读活动。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是“三個关注”:关注学生的主动阅读,关注学生在独立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感悟,关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主动的意义建构。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文本、学生、教师间的多重对话。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生活在承认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有一个“容错”的宽松环境。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犯错是难免的,他们需要更多真诚的理解和帮助,引导他们走出“误读”。这样学生们才敢说、敢想、敢做,才会获得更多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

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以平等的身份进入文本,进入课堂,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分享对方的阅读成果,互相尊重对方的见解、感悟和体验,形成互尊互敬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成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占了25%,而阅读的失败,缺乏兴趣占了35%。”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任何年龄段、智力水平的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进入到课堂,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原初经验和认识,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共鸣。有了这份情感共鸣,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是增加不少。

2.分享心得,增强学生阅读信心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独立进入文本,通过多次的品读,学生们逐渐获得了对文本最初的感悟,并在对话阅读中,让这份最初的阅读感悟渐渐完善,这中间花费了学生许多的心血。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高级需求。有着独立人格的学生,同样渴望被认可和欣赏,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体验和理解,同伙伴、老师交流分享。在大家的肯定声中,获得成功的感悟和体验,阅读的自信心增强了,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进入下一次的阅读对话中。

(三)选择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目标

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文本的特点来确立教学目标。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自身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优劣势等。文本的特点主要从内容(意境、思想、情感和主题等)和形式(因文体而异,例如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诗歌有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语言和结构等)两方面来确立。这样的选择根植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了学生自身的特点,符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对学生而言,是“切近的教学目标”,自然能赢得学生的认可。

(四)注重阅读个性的生成性

“阅读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课堂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学”得怎样,关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1.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感悟和体验

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做回真正的读者,直接同文本对话。让学生充分地同文本对话,深入文本,根植于文本来谈阅读收获,学生们才能真正做到潜心研读,方会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

另一有效做法可以让学生随时动笔写下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体验,这样做既能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又能以写促思,以写促读,细化、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更能让学生的感悟充满个性化又充满价值。这需要老师们留足时间给学生方可实现。

2.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和体验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在这当中,师生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要当好听众,学会倾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和感悟,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从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成功体验,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3.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

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心声,更应及时发现学生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并且抓住教学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个性化阅读效果。

重视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的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学习中发展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让个性阅读之花芬芳绽放!

参考文献:

1.德莱顿著,顾瑞荣译.学习革命【M】.三联书店,1998

2.何竟源.个性化阅读及教学策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3.浅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4(06)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

作者:廖桂凤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篇2: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议

摘 要:学生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其阅读行为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对象。加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教师素养等是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多重对话

一、引言

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文本理解的一致性,一切为了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需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发展受到限制,从而导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常常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加强个性化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二、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并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表达能力,语文素养相对于初中生而言也有了长足的提高。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性倾向,学生在学习需求和兴趣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当在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支持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能够为高中生提供倾吐心声、吸收优秀思想的机会,在阅读中与文本进行对话,与自己进行对话,并且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寻找人生的航向,实现生命的蜕变。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促进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教师素养提升,正确把握教学方向

教师是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就必须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丰富知识,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在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加强知识、能力储备。高中阅读教学是文本、教科书编者、教师和学生多重对话的过程,是心灵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不但扮演着对话者的角色,还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学生阅读促进者、课堂活动组织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须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能够驾驭丰富多变的课堂,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个性化阅读。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要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掌握文本的各项内容,不能只是依赖参考书。此外,由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经验和阅读积累,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部分学生常会走极端。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充分掌握文本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理解能够超越文本、超越作者,但是不荒诞、不牵强,使学生体验个性化阅读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

教师在宏观把控文本之后,就须要把握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问题意识,生成要多、预设要少,提问不能流于形式,应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授《鸿门宴》时,应当设置“刘邦和项羽,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类似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讨论,让文本中的刘邦、项羽、范增等历史人物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爱憎与文章的主旨,使学生的理解能够做到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2.多重对话,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的过程。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作者、文本、教科书编者,对话主体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中最根本的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基础和前提,一旦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阅读教学就将难以开展。要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率,就应当引导学生加强预习。学生在预习文本时,可能没办法充分掌握文本内容,但是预习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并获得一定程度的理解。在课堂讨论中,如果讨论的结果和学生预习的理解相符,学生就能够获得成功体验;如果讨论结果和学生预习的理解有较大的出入,学生就会进行比较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作者、文本进行质疑、批判,进行超越作者、文本的解读。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与自我的对话,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有着自身独特见解的“新文本”。

3.引导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

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品读时间,加强多方对话,使学生徜徉文本。文本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的沉浸,在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思维的交流。文本的语言文字符号对不同的学生而言意义不尽相同,学生通过文字符号形成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思索,个性化解读文本。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只有沉浸文本,充分地阅读文本,才能够深入感知文本,在自己心中建构和原有文本有着密切联系的新文本。因此,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诵读品味、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此外,教师还应当根据文本的体裁,引导学生采用泛读、速度、默读、朗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例如,在教授《卫风?氓》时,引导学生不要急于下结论,从具体诗句入手,品读女主人公对负心汉称呼的变化,理解感受,与文本进行多次交流,进而弄清称呼变化的缘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文本,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沉浸在文本中,敢于质疑、批评,敢于形成超越文本、作者的独特见解,从而体验阅读带来的种种乐趣,成为阅读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效率。

作者:许明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篇3:

从教学主体及其关系看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理论讨论和研究的深入,多元教学主体的观念日趋明朗。但在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影响下,“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和突出。这看似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实际上却导致了多元教学主体关系的失衡;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淡化文本、教师的课堂教学地位,忽略学生语文基本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以及片面追求个性化阅读的伪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现象。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主体

王富仁教授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一文中指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脱离开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的。”教学主体的结构一直以来有多种说法,如“一元论”(学生主体)、“二元论”(教师、学生双主体)、“三元论”(文本、教师、学生)和“五元论”(文本、教师、学生,加上“教材编写者”和“教育政策制定者”)等。面对教学主体构成,众说纷纭,姑且不论王富仁教授所强调的教学的“三个主体”是否是最科学、最完备的,但他提倡在教学中多个主体“同时坚持”的做法,却是语文阅读教学一直都缺失的。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枥》)明确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和突出“个性化阅读”是《课标》最重要的亮点和精神之一,因为这不仅是承认和尊重文学文本形象与主题多元化解读的存在,更是充分尊重了读者在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心理素质、性格特质、思想认识、审美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坚持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了阅读在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有个性的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时候却从死守传统文本解读的标准化模式这一极端,走向过分强调形式上的“个性化”这另一极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一味地强调“个性化”,完全架空了文本和教师的课堂地位;借“个性化”“多元教学主体”之名,行“无政府”课堂教学之实。

比如《阿Q正传》,这篇文章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和生活着的一群畸形的人。鲁迅先生将这群畸形人的性格概括为“阿Q性格”,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文本中,作者已经很明确地表明了文章主题及其感情态度。当我们理解到这里时,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我们现代人有时候也可以有点‘精神胜利法’”的观点,而教师则本着“个性化阅读”的原则,对其大加赞赏。这种观点看似“另辟蹊径”,其实,它既是对文本主题及作者原意的曲解,甚至是不尊重,更是极大地削弱了文本的批判性、警世性等艺术效果。因此,这并不是《课标》所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而是一种伪个性化阅读。

这种伪个性化阅读现象形成的根源,就是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各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没有摆正各教学主体的位置。王富仁教授指出:“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绝对不是主要通过对文本以及文本的作者、对教师及教师的讲解的批判进行的。”因此,这种忽略“文本作者”及“教师”的主体性地位的做法,就是多元主体关系失衡的结果。因为课堂教学并不是学生的个体活动或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而是学生、教師、文本等多个对象之间的多维互动。学生、教师和文本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三个对象,就教学活动而言,三者的地位应该不存在主次高低之分,只是在功能或目的上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即发展学生是教师和文本的目的,教师是组织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纽带,文本是知识载体。因此,这三个对象都是教学的主体,缺一不可。明确了教学三主体的角色,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不能顾此失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习惯了在“权威”文本解读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教学,丝毫不敢逾越“教参”的理解范围,这种被动的、扭曲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心态十分不利于新时期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他们许多时候不能准确地把握好“度”的问题,以致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他们看来,既然要求突显学生的个性,就应当极大弱化教师的课堂角色,教师在课堂上最好是“无为”,否则就会干扰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他们还认为,要推翻文本解读“权威”,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全方位地肯定学生。这种信马由缰、不作为的教学思维,其实是对《课标》精神的误解,这是非常危险的。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有力保障,其组织、设计、引导的角色必须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尊重。就教师自身来说,也切不可有一种自我感觉可有可无的自卑心理,让自己湮没在新课改的滚滚大潮中;而应该在认真钻研《课标》、领悟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寻找自身的准确定位和价值空间。这样的语文教师,才可能在新时期的基础教育教学中有所作为。

同时,正如王富仁教授所言:“脱离开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的。”阅读教学当立足文本这一主体,任何形式的脱离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都是对文本及其作者的亵渎。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语文阅读教学,重视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当然是我们的价值追求。但由于其“基础性”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局限性,注定了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名义上的个性化而忽视了基本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那种追求无疑是在建造“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空中楼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评价和创新”“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是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理解的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当在“复述、解释”“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等基本阅读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基本阅读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的脚步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人们对掌握知识技能的方便、快捷、实用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基础教育来说,这种功利化的做法并不可取。我们更应该避免怀有浮躁的心理来进行教学,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学生基本能力层面,关注其学习的独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阅读教学来说,是不是也应当抛弃揠苗助长的心理,在认真体悟《课标》精神、摆正各教学主体位置的基础上,理性、有序、有效地推进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最符合学生实际的。

作者:刘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市场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