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2022-07-25

第一篇: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河东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河东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

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保持农业综合开发连续性和整体性。根据《临沂市“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意见》基本精神,结合全区“十一五”总体规划目标,特编制本规划。

1、农业综合开发简要回顾

1.1 1988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基本情况

1988年以来,在河东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指导下,经过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自1995年建区以来,完成投资7330万元,其中:中央及省市各级财政投资2733万元。通过项目实施,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项目8个。

项目涉及汤河、相公、太平、八湖、郑旺、芝麻墩、梅埠7个乡镇。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十年来动用土石90万立方米,开挖疏浚渠道550公里,衬砌渠道110.6公里,建U型渠41公里,建桥涵闸1181座。新打机电井20眼,建电灌站4座,改造扬水站1处。新修道路120公里,整修道路110公

1 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万亩。累计新增粮食1830万公斤。新建补、植农田林网5380亩(折实),植树65万棵,建护林房55处。

——改善了生态环境。项目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田间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林木覆盖率由18%提高到24%。八湖万亩藕塘和兰冠花卉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形成了生态农业示范区和观光旅游区。

——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优化。通过十年开发,共建设优质粮、杞柳、蔬菜、西瓜基地5万亩,扶持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处,农产品加工能力得到加强。

——农村科技水平得到提高。新建、配套、完善各类科技服务中心8处,科技示范园2处。培训农民技术人员5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20万份,购仪器30台(套)。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由过去的不到50%提高到65%。

——增加了农民收入,密切了党群关系。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开发前的2700元提高到3100元,比项目区多出400元;多种经营项目和龙头企业安排就业农村劳动力3000多个。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1.2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

2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河东区委、区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高度重视,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明确了一系列规定。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并在项目区设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区所在的乡镇,村均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从而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组织体系,做到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实施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又使项目实施工作有序地、扎实地开展。

突出开发重点。

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坚持以水利工程措施为主,农业、林业、科技、生物、农机措施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治理,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加强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

强化开发管理。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统一管理,层层把关,努力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一是把好选项关。坚持择优扶持的原则,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对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领导小组审定,选择开发潜力大、开发效益好,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为项目区。二是把好质量关。在农业综合开发工

3 作中,将抓工程质量贯穿于项目工程建设过程的始终。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前,规定工程的统一技术规范和统一质量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项目工程竣工后,组织验收,建立档案,办理移交手续。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设计到检查、 验收,一环扣一环,加强管理,从而保证了项目工程的质量。

坚持以农民群众为开发主体。

农业开发办公室放手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开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开发意识和主体意识,变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

注重开发合力。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协助。各有关部门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树立全局观念,服从于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农业综合开发的合力。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动做好综合、协调工作,特别是在项目选点、规划编制、计划审查、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方面,搞好组织协调,让各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决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部门职能作用。

1.3“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分析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必须始终不渝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在工作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我区农业综合开发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三是农业综合开发难度加大。总之,农业综合开发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富民强。

2、全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自然状况

河东区地处临沂市东部,位于东经118°12′—118°19′,北纬34°52′—35°31′之间,北邻沂南县,南靠临沂经济开发区,东接莒南、临沭县,西邻兰山区,总面积727平方公里,境内除北部汤头、刘店子、八湖镇有部分丘岭外,中南部为平原,是临沂市的农业大区。

5 2.2社会经济状况

全区下辖5个办事处,5个乡镇,407个行政村,总人口50.9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农村劳动力20万人。耕地面积59.2万亩;人均1.1亩。2005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47.9亿元,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

2.3农业生产状况

2005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52.5万亩,总产19.08万吨。全年新增经济作物4万亩。粮经作物比例6:4,农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大蒜、白柳条、蔬菜为主。

2.4水资源状况

河东区水资源总量27800万m3,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2800万m3,地下水资源量17400万m3。现状地下水可开采量6700万m3,河东区水资源丰富,东临沭河,西靠沂河,石拉渊总干和葛沟总干纵贯南北,可供水量37200万立方米,需水量36300万立方米,供需差值900万立方米。

2.5现有灌溉工程设施及运行状况评价

现有干、支、渠160公里,排水沟105公里,桥涵500座,生产路500公里。水利设施不配套,桥涵闸损坏严重,田间道路崎岖不平,林网建设不健全,灌区渠道年久失修,跑、冒、滴、严重。河东

6 区现有大型水闸20座,但由于一些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当时设计标准低,现在不同程度的存有各种隐患,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2.6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

河东区的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早发展快。建区以来,全区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先后建成了蔬菜、大蒜、西瓜、粮食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了临沂大林食品有限公司、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畜牧方面重点培植了梅埠社会冷藏厂等企业。其中临沂大林食品有限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为市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势已由过去的松散型、独立型发展成为现在的密集型、联合体,“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链条已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生产基地发展,生产基地又为农产品企业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农产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稳定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目前,全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些主导产业的农产品虽有总量规模,但其加工环节薄弱,加工增值率低;有些主导农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市场占有份额少,企业规模偏小,满足不了全区农产品的加工需求,农产品主要还是以初级产品外销为主。为此,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全区重点培植的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并培植出更多、更大的龙头企业。

7 3.规划区基本情况。

3.1规划区的选择

农业开发办组织农口及有关部门的专家对全区土地情况进行综合考察论证,确定了3片为农业开发区,土地面积是10万亩,涉及7个乡镇。北片涉及刘店子乡、汤头镇、八湖镇。项目区北接莒南县,西靠206国道,东临沭河,南到太郑路。

中片涉及相公、汤河、凤凰岭三个乡镇,项目区北接太郑路,西靠206国道,东临沭河,南到凤凰大街。

南片涉及重沟镇,项目区北靠327国道,西、南临经济开发区、东靠沭河,规划区内土地集中连片。

计划2006年对刘店子进行综合开发,面积1万亩。

产业化项目是:按照《临沂市“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意见》的指导思想和选项原则,依据我区目前产业化经营的现状,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在对全区资源,产业现状和现有涉农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考察,分析论证。认为我区农业的优势资源为蔬菜脱水、畜牧产业等,需要扶持的重点产业是蔬菜脱水加工、畜牧养殖加工。

8 具体项目是: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MD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河东区良种奶牛胚胎移植配套工程建设项目,临沂市三益畜禽有限公司无公害蛋鸡育雏、育成扩建项目。

3.2.1自然状况

规划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北片项目区位于河东区北部,面积4万亩,中片位于相公、汤河,凤凰岭三镇4万亩,南片位于重沟、汤河镇面积2万亩,北片多丘岭,土壤类型为沙壤、水稻土,中片、南片为平原。土壤类型为黑土。项目区无霜期200—210天,多年平均干旱指数1.37,属偏干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417小时,平均气温13.2℃,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14℃,多年平均降水量862.9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

3.2.2社会经济状况

规划共涉及刘店子、汤头、太平、八湖、相公、汤河、重沟7个乡镇办事处,区国民生产总值35亿元,农业总产值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农户9.1万户,农业人口29.3万人,农业劳动力13.1万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业务素质较高。目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8人,中级技术人员80人,初级技术人员50人,农民技术人员1000人。

9 3.2.3农业生产状况

规划区内耕地面积29.6万亩,全部为低产田,农业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偏低,基础设施不配套,优势农产品布局集中。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复种指数为160%,粮经比例为6: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划区内的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经济作物面积逐年增加。

3.2.4水资源状况

项目区水资源总量9440万m3,其中地表水7650万m3,地下水2790万m3,需水量7540万m3,其中农业灌溉蓄水量2590万m3,其他需水量1950万m3,可供水量8280万m3,供需差值740万m3。经调查论证,规划区地上、地下水质较好,没有污染,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奠定了良好基础。

3.2.5现有灌排工程模式,灌溉管理模式,工程状况与评价。

规划区主要水源引自石拉渊总干和葛沟总干,石拉渊总干、二支渠由于开挖时间长,工程老化,退化极为严重,且渠道为土渠,大部分冲淤坍塌,杂草丛生,输水能力低,配套设施不齐全,跑、冒、滴、漏损失严重,灌溉周期长,增加了灌溉成本。田间斗、农渠、坍塌、淤积严重,有的甚至被老百姓平整种了庄稼,严重阻碍了灌溉。

(2)建设标准:

10 项目区水源有保证,灌溉保证率达90%,排涝标准20年一遇,主要建筑设计不低于10年一遇,节水灌溉面积达90%以上。支斗、农渠系配套畅通,主要渠道全部硬化,建筑物均采用石料或砼结构,且配套齐全,排水沟渠配套畅通,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土方碾压密集、坡面,路面平整。

4、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必要性

1、存在的制约因素

1.1水利设施

现有水利工程配套不全,数量又少,加之灌溉节水率低,远远不能满足规划区农作物用水需求,特别是北部丘陵区,80%的土地根本浇不上水。规划区内缺少必要的桥涵和完整的田间灌排水渠系。在中南片平原区,汛期造成排水困难,易形成内涝,北部丘陵区则造成水土流失。

1.2土壤

项目区中南片土地多年来缺乏深耕,土层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易涝易旱,加之施肥单一,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北部丘陵区土层较薄,土地不平整,水土流失严重,保水性能非常差,易旱。因此,对土壤需要进行深翻改良。

1.3农业生产科技

11 规划区各乡镇农业生产科技服务体系虽然健全,由于缺乏示范推广经费,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品种还远远不能在农业生产中及时推广、服务于农民。加之规划区农民科技水平不高,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因此,种田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贡献率较低。

1.4农业生产结构

由于受灌溉条件和农民科技意识不高等因素的制约,种植模式单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综合效益低,且难以很快提高。

1.5农田林网

在中南片,农田林网建设差;北部丘陵区地堰缺乏植被,虽有少量经济林,由于管理不到位,其产量较低,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生态防护效益。

1.6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规划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刚刚起步,农民专业协会、群众联合体等农民自发组织较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生产经营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物资、设备、资金、技术和劳动生产力等生产要素不能有机结合,没有规模优势,重复投入,生产成本加大。很难适应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

1.7农业产业化

12 规划区农民产业化经营意识淡薄,产业化水平低,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1.8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规划区各乡镇农技、畜牧、果树、农机、水利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齐全,技术力量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目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人,中级职称的80人,初级职称的50人,农民技术员1000人。同时,各村都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在技术培训、指导、植物防疫,化肥、农药、良种、农机等使用技术推广方面服务功能齐全。

1.9农业标准化

规划区群众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了解不够,难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因此必须加强对规划区群众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农业生产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在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按标准化生产,真正做到生产讲标准、讲规范,产品讲质量、讲品牌。

以上不利因素的制约,导致规划区生产发展缓慢,生产水平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低。

2、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3 为彻底改变现有农业生产状况,必须发挥规划区内的资源潜力和优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业生产灌排水渠系不畅、易旱易涝的问题,把规划区建设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业示范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1潜力分析

规划区中低产田改造,关键是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地改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现有水利设施的修复配套,实施节水灌溉,扩大灌溉面积,对土地进行深翻改良,良种推广、配方施肥、建设农田林网,增加植被等措施,使现有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田。

2.2有利条件

一是规划区内地势较平坦,连片集中,便于开发。二是规划区土地开发潜力大。三是具有丰富的地上和地下水源,且有一定规模的水利配套工程。四是规划区所在党委、政府对开发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要求都比较明确,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团结,号召力强,开发积极性高。五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搞好开发极为有利。六是方田建设和区域化种植初具框架,便于提高完善,有利于园林化建设。七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便于筹措配套资金。

5、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目标

14 5.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确保粮食安全和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造中低产田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外向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5.2选项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农业综合开发在资金投向上,要重点向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倾斜;要重点突出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突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培育支柱产业,统筹安排各类项目和资金,着力强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培植优势产业,带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

15

3、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土地治理项目要按灌区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克服分散零星开发的现象。产业化经营项目,要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增产潜力的农产品加工、种养、流通项目集中扶持、连续扶持,并与土地治理项目紧密结合,联手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

5、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项目。

6、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一切从国内市场需求出发,不搞花架子。

7、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努力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积极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5.3主要任务:

按照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临沂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农业综合开发安排的具体任务是:

(1)土地治理项目:改造治理中低产田10万亩,造林5000亩。

16 (2)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5个。

5.4建设目标:

(一)土地治理总的要求是以农田水利为核心,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建成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1)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以解决旱涝保收,发展节水灌溉为重点,通过开发建设,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实现高产稳产。在工程设计上,根据方田总体布局和节水灌溉的原则,排灌结合,沟、渠、路、林、桥涵闸全面配套。

(2)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区要按照农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际需要规划设计林网、林带。林网网格面积控制在250亩左右,林木覆盖率达到24%以上。

(3)整地改土与农业机械化建设

深翻整平土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推广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使土壤肥力有明显提高。推广机械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4)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7 加强项目区农技推广,改善培训服务设施,培训农民技术人员5万人次,提高农民素质,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90%以上。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

按照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抓龙头项目。一是大力扶持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MD农产品果蔬产品深加工项目。达到年产真空低温油炸果蔬脆片产品2000吨,生产线及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土建达到优良等级,购设备套,建生产车间辅助车间5000平方米。二是临沂三益畜禽有限公司无公害蛋鸡育雏育成扩建项目;三是河东良种奶牛培胎移植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四是临沂片山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添加剂提取及蔬菜深加工项目。五是临沂大宋食品有限公司腌制灭菌车间建设工程。

6、规划建设方案

6.1优势农产品培植方案

建区以来,河东区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蔬菜、大蒜、杞柳、果品加工等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给予扶持,通过各方面努力,主导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建成一批优质蔬菜基地、西瓜基地、大蒜基地、杞柳基地。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前,以蔬菜脱水为龙头企业达到了40家,以临沂三益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畜禽养殖加工企业达到了30多家。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路子,对目前全区重点培植的龙头企业和具

18 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政策、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加工增值率和出口创汇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壮大科技队伍和产业经营化网络,服务于产业化经营,促使农业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6.2土地治理规划区建设方案

根据国家农业开发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按照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关于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要求,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初定了多项方案,经过认真地分析论证,确定了全区“十一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建设地点、规模和采取的工程措施等。在水利措施上,采取新打配套机电井,修建防渗渠、输电线路配套,铺设地下输水管道和开挖大口井等措施,使灌溉设施全部达到节水化。在农业措施上,重点搞好整地改土,生产路建设。在林业措施上,以营造农田防护林网为主。在科技推广措施上,大力开展技术培训,重点搞好良种、良法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

6.3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方案

按照《临沂市“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意见》的指导思想和选项原则,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经过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十一 19 五”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需继续依托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发展以蔬菜脱水、畜牧养殖为主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具体项目是: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MD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河东区良种奶牛胚胎移植配套工程建设项目,临沂市三益畜禽有限公司无公害蛋鸡育雏、育成扩建项目,临沂片山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添加剂提取及蔬菜深加工项目,临沂大宋食品有限公司腌制灭菌车间建设工程。

7、工程量与投资估算

7.1土地治理规划工程量与投资估算:

7.1.1水利措施:

开挖疏浚渠道400公里,建桥涵闸1300座,修防渗渠102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0公里,新打配套机电井278元,输电线路配套30公里,合计3500万元。

7.1.2农业措施: 改良土壤8万亩,整修道路320公里,建小麦、水稻良种基地20000亩。土壤经改造后理性化情状得到明显改善。购农业机械50台(套),合计1000万元。

7.1.3林业措施:

20 农田林网方格化,新建农田林网5000亩(折实),植树50万棵。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5%以上,优化生态环境。林木覆盖率达24%以上,建护林房40处,合计100万元。

7.1.4科技推广措施:

项目区全部发展优良品种,良种推广率达到100%,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95%以上。培训农民5万人次。印发资料20万份,购仪器设备300台(套),合计400万元。

7.2产业化经营规划工程量与投资估算

产业化经营项目需投资446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130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300万元,企业自筹1860万元。临沂万全食品有限公司年产真空低温油炸果蔬脆片产品2000吨能力,生产线及生产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土建达到优良,购设备8台套,建生产车间、辅助车间5000平方米,计划投资900万元,其中土建及购臵设备720万元,其它180万元。临沂市三益畜禽有限公司无公害蛋鸡育雏育成扩建项目,建成国际一流的全自动鸡舍,生产加工车间5000平方米,购设备10台套,投资800万元。河东良种奶牛胚胎移植配套建设项目,引进良种奶牛200头,新上全自动鲜奶包装设备一套,计划投资560万元。临沂片山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00万元,建大型现代化全封闭浅渍调理加工车间5400平方米,GABA成套设备一套,深加 21 工生产线一条。大宋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投资700万元,建杀菌车间3800平方米,购巴氏杀菌设备一套,两吨锅炉一台。

8、资金筹措方案

完成“十一五”规划开发任务所需的资金,按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渠道,主要包括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区级配套资金,区以下群众自筹资金。另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积极吸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大户投资搞开发。

8.1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000万元,地方资金2000万元,区以下自筹1000万元。

8.2产业化经营规划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446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300万元,地方财政扶持1300万元,企业自筹1860万元。

8.3规划资金筹措方案总结

项目预计总投资946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60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4000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260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自筹1000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自筹1860万元。

9、项目效益预测

22 9.1经济效益

9.1.1土地治理项目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小麦亩产由原来的2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水稻亩产由原来的40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增产小麦1000万公斤,水稻1500万公斤,累计增产粮食2500万公斤,增加产值4350万元;防渗渠的修建或清淤后,提高了水的利用系数,亩减少了灌溉定额,节约水费50万元,综合经济效益达44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470元,比开发前人均纯收入提高370元。

9.1.2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经济效益

根据设计生产能力,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后,年增加生产能力6000吨,年产蛋鸡200万只,奶牛1500头,鲜奶6000吨,腌制成品35万箱,r—氨基丁酸年加工300吨。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利税3790万元,增加就业人数2890人,受益农户8200户,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

9.2生态效益

通过开发建设达到平原绿化标准,林木覆盖率达到24%,提高5个百分点,起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增加土壤肥力,保持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降低了污染程度,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23 9.3社会效益

增加灌溉面积60000亩,改善灌溉面积40000亩,新增排涝面积30000亩,减少了水事纠纷,密切 了干群关系,减少了农民劳动强度,支持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农民抗旱用油及购臵喷灌机等设备的支出。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及周边省、市4万户农民从事水果、蔬菜种植,同时吸纳社会闲散劳力到工厂就业,增加就业岗位,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70元,增加了地方财力,繁荣了地方经济,促进了社会稳定。

10、项目的运行管护

10.1土地治理项目运行管护

镇村两级组织专职人员管理道路、水利设施、树木等,会同公安部门制订村规民约,与专职管理人员签订责任书,把管护内容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管护人员,待遇同管理质量挂钩,做到奖罚分明,确保开发区内各类设施、树木不受损坏。同时实行定期检查制度,按照季节、农时对管护情况随时进行检查。对管护不到位而造成损失的,除给予批评教肓赔偿外,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水利部门按照国家水费收取标准,抓好水的有偿使用,做到以水养水,以水养工程。

10.2产业化经营项目运行管护

24 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管护措施,明确产权和管护责任,建立健全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保障企业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营机制,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促使企业按时偿还国家财政有偿资金,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福利待遇,永葆企业旺盛的生存活力。

11、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11.1 加强领导。

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区、镇两级分别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开发工作。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具体负责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区财政局负责开发资金的监督与管理。

11.2 实行招投标制。

推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在开发领导小组领导下,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严格程序,严格管理。

11.3加强质量监督。

开发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质量。组织专人对施工臵备的物料质量进行检查,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严禁使用。绿化苗木就近选择,与供苗单位签定协仪,确保苗木纯度和成活率。

25 11.4认真搞好宣传发动。

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有投资要搞开发”,国家没有投资也要搞开发的思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大力宣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充分认识农业开发的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农业综合开发氛围。

11.5加强资金管理。

按省市区制定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和报帐提款制度的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制,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财政资金由开发办、财政局审查核实后,同一报帐、统一管理;自筹资金部分,由镇财政所统一管理,经审查核实后统一报帐;对农民投工投料登记造册,张榜公布,确保资金使用手续完备,帐物清楚。

26

第二篇:双江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农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双江自治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1、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县已连续五年得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立项扶持。土地治理项目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07万亩(其中勐勐镇2.16万亩,勐库镇0.95万亩,沙河乡0.96万亩),完成计划的100%。工程完成情况为:衬砌渠道23条长73.61公里,完成计划长72.5公里的102%;修建机耕路8条长20.2公里,完成计划的103%;建设甘蔗良种繁育基地0.13万亩;甘蔗良种示范推广0.95万亩(品种为新台糖20、

22、25和粤糖93/159等),完成计划的100%;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0.06万亩,优质稻示范推广0.92万亩(品种为滇屯502-7),完成计划的100%。先后有3个乡镇(勐勐、沙河和勐库)13个村、3万多农民群众从农业综合开发中受益。产业化经营项目,先后扶持完成

2006年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一个,用于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有机茶园建设,种植2000亩,完成计划的100%。具体项目完成情况为:修建茶园灌溉渠道2.5公里,修建蓄水池12个(设计容量30立方米/个);开挖定植沟2000亩;购种苗320万株;种植隔离带树5万株;完成茶叶种植及管理培训1万人次。完成2009年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一个,用于临沧双江南华糖业公司甘蔗收购贷款贴息。

“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完成总投资36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97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858万元,市级财政资金9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17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折资559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共实际完成总投资3307万元,超计划完成投资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782万元,省级财政资金804万元,市级财政资金9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29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折资461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共完成总投资343万元,其中:上级批复财政资金253万元(百分之百到位),企业自筹资金90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年节约水资源181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3.8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共节约用水量181万立方米,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31万亩。通过项目的建设,项目区新增优

质粮食340万公斤(计划新增优质粮食305万公斤),新增糖料5055万公斤(计划新增糖料4763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714万元,完成计划种植业总产值2536万元的107%。项目区农民纯收入总额比开发前增加516万元,其中:勐勐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96万元,勐库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68万元,沙河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加152万元,完成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246万元的104.9%。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之处,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产业优化,种植高效,初步呈现出现代农业的新格局。

2、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国家立项要求连片治理,一些边远村、死角村和自然条件较差的村难以立项开发。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而农发工程是民办公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筹资投劳落实难度较大。三是农业开发只注重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外延开发,而在内涵开发即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方面探索不够。四是农发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生产条件改善了,生活条件没有相应得到改善。这些问题将在 “十二五”规划中努力加以克服。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开发力度,突出开发重点,创新开发机制,提升开发水平,努力提高项目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2、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带动原则 (3)坚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 (5)坚持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6)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原则

3、主要目标

以土地治理项目和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和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规划期内全县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55万亩,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2个。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我县农业综合开发获得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详细制订出今后五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

1、中低产田改造3.55万亩。其中:勐勐镇0.89万亩,沙河乡0.74万亩,勐库镇1.92万亩。通过实施衬砌渠道,机耕路拓宽硬化等工程措施,使项目区三个乡镇的3.55万亩中低产田彻底得到改造,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55万亩,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穏产农田。

2、扶持两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计划改造建设1160亩水果和种植1200亩脱毒马铃薯,选择辐射面宽,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勐勐镇铁厂水果专业合作社和沙河乡忙孝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进行立项扶持,推动农业专业合作化进程。

3、科技培训项目区农民15000人次。通过对农民进行农科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基地、新技术新批种的推广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的展示基地。

4、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央、省、市财政资金398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355万元,为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通过上述六项措施,项目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会进一步加快,农民收入会明显增加。

四、“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分年度规划任务

双江自治县“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共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3.55万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五年计划总投资4355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3980万元,群众投工6.475万个,折资25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6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在总投资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投资414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886万元,群众投工折资259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投资1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6万元)。分年度项目及投资如下:

2011年中低产田改造0.59万亩(其中:勐勐镇0.26万亩,勐库镇0.33万亩)。扶持勐勐镇铁厂水果专业合作社一个。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692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91万元。

2012年中低产田改造0.66万亩(其中:勐勐镇0.3万亩,勐库镇0.36万亩)。扶持沙河乡忙孝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一个。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768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96万元。

2013年中低产田改造0.71万亩(其中:沙河乡0.33万亩,勐库镇0.38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78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52万元。

2014年中低产田改造0.77万亩(其中:沙河乡0.36万亩,勐库镇0.41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

金84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56万元。

2015年中低产田改造0.82万亩(其中:沙河乡0.38万亩,勐库镇0.44万亩)。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900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60万元。

五、 “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通过五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预计我县可新增灌溉面积0.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5万亩,年平均节水178万m3,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5万亩,科技推广1.2万亩(其中:优质稻示范推广0.5万亩,甘蔗良种示范推广0.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为192万公斤,新增糖料2934万公斤,新增蔬菜75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206万元,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882万元。

2、社会效益

该项目完成后,农田灌溉面积增加,抗旱保水能力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科学种田意识加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更大的发挥,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3、生态效益

通过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土壤有机质普遍上升,土壤结构趋于合理,逐渐步入高产稳产良性循环。

六、“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农发工作领导,在分管副县长的直接领导下,由财政局牵头组织农、林、水等各部门,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评估、论证及立项招投标和申报争取工作,力争我县每年国家立项财政资金不低于600万元。在项目批复后,要及时抓好项目的实施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发项目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2、严格施工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五项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强化农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力度,全面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机制,对衬砌渠道、机耕路等硬件工程的建设,邀请纪工委、监察、审计、农、林、水等各部门共同参与,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或邀标,同时将市场诚信体系作为考核投标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优先与市场诚信度高,信誉好的投标单位签订合同,以实现节约资金、提高项目区群众开发积极性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的目的。二是严格落实项目和资金公示机制,把项目的建设地点、规划方案、农民筹资投劳办法,主要内容、主要工程及数量,项目名称、各项工程完成情况、各项投资完成情况及预期效益的情况等进行公示。每个阶段都制作公示版面,给农民群众详细宣讲相关政策,使农民群众既清楚地了解到本项目区农业开发的所有内

容及资金计划使用情况,又明确了自己在项目实施中应承担的投工量,增强了他们的支持开发、参与开发、监督开发的积极性,确保把农发工程建成透明工程、阳光工程,建成农民群众的满意工程和放心工程。三是认真执行工程监理机制中,建立驻点监理公司、农发办、项目区乡镇政府、项目村及施工队上下连动的“五级”监理网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进行工程监理,严格实行“三控两管一协调”,使整个农发工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都形成了施工单位保证、监理部门控制、建设单位监督的一条龙管理模式,工程建设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四是切实推行县级报账机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报账实施办法》及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方案》,重点对承包工程,未承包工程,以及自营工程等各项财政资金进行报账。自筹资金作为项目中标前提条件,要求提前交入开发办专帐,同时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督查力度,把内部自查,财政督查,审计审查三管齐下的办法,贯穿到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全过程,有力地促进资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在执行工程管护机制中,除了落实常规的管护制度外,在夏收和夏季高温多雨的重点阶段,针对林路管护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增加经费,发放除草剂,及时检查修整,加大宣传和巡查力度,加大奖惩力度等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增强管护人员责任心,调动管护积极性,从而使管护效果更加明显,工程效益得以更好发挥。

3、搞好施工组织

为了确保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县农发办的进度安排,在乡村两级的积极配合下,具体负责项目工程建设的施工组织,对于群众性投工投劳工程如机耕路排水沟、衬砌渠道的土方开挖或回填等,建设单位要做好群众发动工作,同时作好产业化项目的自筹资金的筹集、缴纳、使用以及土地治理项目中投工投劳的登记统计工作。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单项工程,如衬砌渠道和机耕路等,农发办要做好工程的招标或邀标,建设单位认真签订施工合同。在项目公示方面,要做好立项申报公示,建设施工公示和项目竣工公示等工作,保证项目工程各项任务按期完成。工程监理由监理公司进行全程旁站式监理。

4、确保技术措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是建立严格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项目公示制,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和检查审计制度。认真落实项目资金县级报帐制和财务公开制,严格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制度,加大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于违规违纪使用项目资金的,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三是建立技术保障体系。依托农、林、水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装备优势,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双江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0一一年元月四日

第三篇: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2009年5月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有效政策工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可见,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契机,扎实深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于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编制好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是做好今后五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编制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去考虑,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垦区当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资源、规模、产业、区位等优势,在广泛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五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十一五”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种植、养殖、加工、设施农业发展,建设优质粮食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是“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增长率保存10%以上,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不断增加,扶持范围不断扩大,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二是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近300万亩,改造中型灌区8处。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和对生态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5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区域主导产业,共建设和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40个,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加强科技推广,增加农业发展科技含量。

虽然“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投资总额有限,扶持范围和扶持力度小;无专职人员和机构;投资分散、重点不突出、工程建设标准低,开发前后效益不明显;过分依赖中央财政资金,配套资金落实不好。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

我国做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随着人口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将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耕地和水资源十分短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将使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加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保障生活、稳定物价、安定民心的

效应更为明显,农村在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增长中作用更加凸显。在我国面临的不利条件和特殊经济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农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

三、“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垦区实际,“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方针和政策,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根据本地特点,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促进职工收人稳定增长和农垦经济快速发展。

根据“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道路,提高现有农田的产出效益;二是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做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四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和特色农业;五是坚持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贡献率;六是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增加职工收人;七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统筹各项资金集中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的良性循环;八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四、“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根据回副总理讲话精神,明确“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耕地规模大、耕地资源多的重要产粮大场,要继续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投资标准,加强田间小型水利工程和项目区库房、晒场农田路、输变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中积极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在平原地区,重点搞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在丘陵山区,重点搞好项目区周边地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在生态脆弱和土壤沙化地带,重点搞好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机的补贴政策,引导职工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提高机械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示范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提高开发科技含量,加快科技进步。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兴建小

型蓄水水源工程,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重点建设衬砌渠道、输水管道,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改善项目区外部灌排条件,为改造中低产田提供水源保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田抗灾能力,推动粮食产量再上新阶。

(二)、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创新开发体制机制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达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农业基础完备、农机配备先进、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

高标准农田规划和建设要达到以下要求:

1、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

2、项目建设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充分尊重项目区职工群众意愿,主动让职工农户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职工农户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发率不低于80%(高标准农田与耕地面积比),充分利用水资源。项目区经济效益显著,职工农户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高于农场平均水平。

(三)、以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强对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2、扶持特色种植养殖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龙头+基地+农民”形式,进一步加大产业化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总局制定的“两牛一猪”总体战略布局,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促进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转化增值;围绕米、面、油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垦区自然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无污染、优质粮食基地;围绕大中城市、矿区和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亚麻、马铃薯、蔬菜、经济林、花卉等高效特色种植基地。通过农业综

合开发扶持,扩大农业标准化和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规模,提高种植、养殖科技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壮大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四)、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依托农业部部门项目中的科技推广和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大力推广应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利、设施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新技术,加快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努力实现种子工程产业化,提高开发科技水平,使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2、加强对职工的科技培训。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改善项目区职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增加职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职工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水平。

3、扶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种子、种苗、和种蓄繁育体系建设,支持和完善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调动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五)、区域布局及重点项目安排

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规划目标,“十二五”其间,要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力争投资总额比“十一五”增加30%,并根据地域的不同、主导产业的不同,充分发挥各农场独特优势,努力建设一批区域骨干性、示范指导性项目,改善和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稳定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促进垦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五、实施“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的完成,必须落实相应措施。

(一)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确保开发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广辟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的需要。要积极宣传农垦系统的成就和优势,,争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中央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逐年增加;足额及时落实配套资金,保证项目投资无缺口,发挥投资效益;积极引导职工和专业合作组织投资投劳,调动职工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二)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减轻农场企业和职工自筹配套压力,要根据垦区没有地方财政、规模大、特色主导产业明显的实际情况和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减少自筹配套比例、加大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为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三)完善和创新管理机制,依法进行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水平。“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逐步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轮停制、竞争立项制等现代管理方式,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依法明确项目的投入主体、产权主体和管护主体。切实解决配套资金难落实和资金管理违纪违规问题,努力探索项目建设有效益、项目竣工有人管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充分发挥专家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与监督作用,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

“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设立专门机构、固定专职人员,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健全农发部门的职能,理顺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为顺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组织保证。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0年7月

第四篇:《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建设规划》编制_大纲

《农业综合开发区水利骨干工程(重点中型灌区

骨干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大纲

一、前言

规划背景,任务来历,规划基准年(2000年)、水平年(20

10、2020年)等。

二、“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及已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基本情

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背景

2、“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及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3、“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基本情况

4、已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5、农村经济及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水利问题 本章主要数据可向同级农发工作机构了解。

三、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

工程)基本现状

1、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分布及灌溉面积

灌区处数,设计灌溉面积、现有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灌溉面积的比重等。

2、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3、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应对应附表4,主要从水源及渠首工程、干支输水渠道、干支渠系建筑物等方面描述。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水利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综合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

2、基本原则

坚持以农业主产区和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主;坚持先易后难;坚持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等。

3、主要目标

按水平年分别论述。

五、分区规划(省、区、市规划不写本章)

1、黄淮海平原区

本区包括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5省。

2、东北松辽平原区

本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区

本区包括江西、湖北、湖南、四川4省。

4、西北、华北水资源短缺区

本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含新疆兵团)9省、区、市等。

5、其他地区

本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云南、贵州、西藏10省、区、市。

六、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

工程)水供需平衡分析

1、现状水供需平衡分析

分析估算灌区水利工程现状可供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现状需水量(包括灌溉、工业、生活、其他等),并说明富余和短缺情况。

2、规划项目实施后水供需平衡分析

分析估算规划项目实施后,灌区水利工程可供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需水量(包括灌溉、工业、生活、其他等),并说明富余和短缺情况(原则上不允许出现短缺情况)。

本章分析估算采用的水文频率为:大体上以淮河和秦岭为分界线,北方灌区一般采用50%,南方及北方水稻灌区一般采用75%。对2010年前的项目可细致一些,2011年后的项目可粗略一些。全省、区、市不同水平年的汇总表格式同《可研报告》附表2。

七、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及工程量

1、骨干渠道疏浚开挖及衬砌防渗

2、骨干渠系建筑物改造及配套

3、水源及渠首工程改造与加固

4、主要工程量

主要是土方量、石方量、混凝土量、防渗膜量等。

5、田间工程配套建设

此部分简要提出设想,投资可结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亩投资标准按面积估算,但不纳入本规划总投资规模。

本章按水平年分别说明全部入选项目的建设任务和工程量,对2010年前的项目可细致一些,2011年后的项目可粗略一些。全省、区、市不同水平年的汇总表格式同《可研报告》附表3。

八、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按水平年分阶段估算,2010年以前应较为细致,2011年以后可粗略一些。

2、资金筹措

按现行政策提出资金筹措方案。

全省、区、市不同水平年的汇总表格式同《可研报告》附表3。

九、效益与经济分析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

2、增加农产品生产能力方面

3、改善生态环境方面

4、经济分析评价

本章按水平年分阶段论述、测算、分析,2010年以前应较为细

致,2011年以后可粗略一些。全省、区、市不同水平年的汇总表格式同《可研报告》附表3。

十、建后运行管护及管理体制改革

1、管护机构及人员

2、管理体制改革设想

3、水价及水费收取

十一、环境影响评价

简要说明本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以及对不利影响采取的相应对策措施。

十二、分期实施方案

1、“十五”、 “十一五”期间(2001-2010年)

要将2001-2003年已立项实施和2004年拟申报的项目纳入。

2、2011-2020年

十三、实施保障措施

1、政策措施

2、投入措施

3、组织机构措施

附表

1、2000年底已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此表省、区、市不填)

2、“十五”、“十一五” 期间(2001-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汇总

表(表格格式同表4)

3、2011-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汇总表(表格格式同表4)

4、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

附图

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项目分布示意图(A3幅面)

第五篇:桑植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十二五”规划选点情况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常规项目)

2011年:陈家河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开发治理面积0.55万亩,涉及村11个,总人口8185人。 总投资58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7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144万元,自筹资金74万元(投劳折资54.7万元)。

2012年:芙蓉桥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开发治理面积0.6万亩,涉及村6个,总人口8500人。

总投资109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693万元,省级财政投资277万元,自筹资金124万元(投劳折资88万元)。

2013年:刘家坪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开发治理面积0.63万亩,涉及村8个,总人口7900人。 总投资119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76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300万元,自筹资金130万元(投劳折资96万元)。

2014年:空壳树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开发治理面积0.77万亩,涉及村10个,总人口9900人。 总投资13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83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330万元,自筹资金155万元(投劳折资100万元)。

2015年:瑞塔铺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开发治理面积0.74万亩,涉及村10个,总人口14300人。

总投资13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85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335

万元,自筹资金165万元(投劳折资110万元)。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治理试点项目

1、河口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廖家村妖气洞茶叶合作社茶叶基地建设项目)

治理面积2600亩,涉及以咱、马洛两村,总人口2200人。 总投资3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0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80万元,自筹资金55万元(投劳折资4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新修拦河坝两座,衬砌灌溉渠道2条共长2.4km,排洪渠2条长2.8km,新修机耕路2条长3.5km,购仪器设备2台,技术培训1000人次。

主要效益:新增灌溉面积1600亩,改善灌溉面积1000亩,新增除涝面积500亩,新增茶叶5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50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45万元。

2、廖家村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桑植县油茶协会基地建设项目)

治理面积3000亩,涉及以冲天溪、等4个村,总人口3200人。 总投资3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0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80万元,自筹资金100万元(投劳折资5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新修电力提灌站1座,架设10kv线路1.5km,衬砌灌溉渠道3条共长3.5km,排洪渠2条长2km,新修机耕路3条长

4.5km,购仪器设备2台,技术培训1000人次。

主要效益:新增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灌溉面积1000亩,新增除涝面积600亩,新增油料15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25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67.5万元。

3、官地坪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魔竽基地建设项目)

治理面积2800亩,涉及黄家台等3个村,总人口3650人。 总投资4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0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80万元,自筹资金170万元(投劳折资10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新修拦河坝2座,衬砌灌溉渠道3条共长6.5km,排洪渠2条长2km,新修机耕路3条长4.5km,购仪器设备2台,技术培训1000人次。

主要效益:新增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灌溉面积800亩,新增除涝面积400亩,新增魔芋21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10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63万元。

三、小流域治理生态治理项目

1、谷罗山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

控制流域面积70km2,开发治理面积0.52万亩,涉及谷罗山乡牛洞口等4个村,总人口3950人。

主要建设内容:扩建加固拦河坝1座,老渠整修3条长4.5km,衬砌田间渠道3条长2km,新建谷坊3座,溪流护岸1200米,新修

砂石路2条长3km,营造水源涵养林2000亩,技术培训1000人次。总投资6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40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160万元,自筹资金120万元(投劳折资80万元)。

主要效益:新增灌溉面积3200亩,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新增除涝面积1000亩,新增粮食产量52万公斤,油料8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316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94.8万元。

2、麦地坪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

控制流域面积45km2,开发治理面积0.40万亩,涉及麦地坪乡青峰溪等4个村,总人口4230人。

主要建设内容:扩建加固拦河坝3座,老渠整修2条长4.5km,衬砌田间渠道5条长4.2km,新建谷坊2座,溪流护岸2000米,新修砂石路3条长3.5km,营造水源涵养林1000亩,技术培训1000人次。

总投资5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0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120万元,自筹资金80万元(投劳折资60万元)。

主要效益:新增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灌溉面积1500亩,新增除涝面积1000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00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5km2新增粮食40万公斤,新增油料5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20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66万元。

桑植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1年4月18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田监理评估报告下一篇:年终自检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