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论文

2022-04-2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铜梁龙舞的基本概况(一)历史缘由铜梁龙舞系流传在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以龙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舞蹈表演艺术。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发异彩,饮誉全球。铜梁龙舞是一种身形并茂的表演艺术。据传铜梁县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了龙舞活动。

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论文 篇1: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思考

【摘要】受到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度陷入到发展困境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化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联系川东竹琴非遗传承实际情况,对川东竹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创新措施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川东竹琴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关键词】川东竹琴 非遗传承 创新

新时期,随着国家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出了适当的探索,我国非遗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非遗传承工作仍然陷入到发展困境,川东竹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遗传承中也遇到了相应的障碍。因此,新时期为了促进川东竹琴取得良好的传承效果,就应该积极探索创新传承措施,争取取得理想的传承发展效果。

一、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在传承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的同时,要想保证传承工作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增强川东竹琴传承的生命力,还应该在传承中创新,强化传承工作的科学性。

(一)对传承方式进行创新

传统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主要是采用口耳相传和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传承效果不够理想,过于单一的传承方式甚至造成川东竹琴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陷入到传承困境中,影响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因此应该对传承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学校教育模式,将传承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推动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优化开展,促使川东竹琴传承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在具体将川东竹琴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川东竹琴文化以及传承川东竹琴文化的重要性,并由专业的川东竹琴传承者到学校中进行讲解,对有兴趣的学生实施专业化培训。这样就能够提高川东竹琴文化宣传和传承效果,促进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

(二)对传承内容的创新

要想保证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效果,在对传承工作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传承内容的创新,凸显传承内容的现代性,增强现代社会大众对队川东竹琴文化传承的认同感和接受度。结合川东竹琴的学校传承,在将川东竹琴融入到学校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的传承人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中,将川东竹琴的不同打法、唱腔等,如“喜腔、怒腔、哀腔、乐腔、哭腔与川东竹琴演奏方面涉及到的一字板、三板、数板等进行有机结合,选择经典的曲目组织学生欣赏和学习。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为了突出传承内容的创新性,也可以联系学校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以川东竹琴的方式演奏出来,如借助川东竹琴演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ABC》等歌曲,增强传承教育对学生吸引力,促进文化传承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表演形式的创新

川东竹琴是借助表演来呈现的重要艺术形式,所以表演的传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构成元素。对川东竹琴的表演方式进行分析,传统表演方式主要以坐唱为主,艺术性相对明显,但是也加大对演员的表演进行了约束,表演活动的艺术感染力被弱化,无法保证川东竹琴艺术文化的良好传承。所以,新时期对表演方式进行创新,应该尝试将坐唱、站唱以及行走唱有机的联系到川东竹琴表演活动中,并且可以尝试将现代舞蹈艺术与川东竹琴表演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为传承工作的有效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在对表演形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川东竹琴表演与社会大众生活的联系,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川东竹琴表演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并尝试引入普通话演唱的方式,为川东竹琴传承和发展创造一定的便利,增强川东竹琴艺术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切实提高传承效果。

二、对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思考

(一)在创新传承措施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文化特点

在对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传承和创新工作偏离方向,就应该始终坚持把握传承和创新工作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即在创新传承方式时要对川东竹琴曲艺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并且將民族意识渗透到创新教学活动中,促进受众群体传承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强化传承者在传承活动中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争取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为传承工作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只有在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中始终坚持把握川东竹琴艺术文化的核心,并且在传承时融入民族意识,才能保证传承工作取得理想的发展成效,让传承工作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二)对川东竹琴传承工作的辐射效应进行强化

川东竹琴艺术文化的传承不仅要保证艺术本身的传承效果,还应该增强川东竹琴艺术文化传承的辐射效应,凸显传承工作的影响力。在具体联系学校教育工作对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内和校内学习川东竹琴艺术文化的理论和技能,并且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在川东竹琴方面的表演能力,深化学生对川东竹琴艺术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借助学生的辐射效应,提高川东竹琴艺术文化传承工作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实践探索中,促进川东竹琴文化传承工作的全面贯彻落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借由学校教育的支持实现对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推广,促进传承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在新时期形成新的传承形势,取得显著的传承和创新效果。

(三)对川东竹琴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改进

虽然现阶段已经开始尝试将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引入到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但是由于探索时间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川东竹琴学校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无法满足川东竹琴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进行有效传承和发展的现实需求。所以,联系学校教育与川东竹琴艺术文化传承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的实际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应该继续加强对川东竹琴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增强教学效果,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借助有效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坚持传承川东竹琴艺术文化,夯实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人才基础。

三、结语

在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中,要想保证传承效果,增强创新传承的适用性,还应该对所制定的创新传承措施进行适当的研究和分析,确保创新措施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切实保证传承和创新工作的实际效果,为川东竹琴文化艺术形式在我国当代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向光琼.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的实践探究——川东竹琴课程实践探索中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3,(6) :175.

[2]谢金男.文化产业视角下的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探究——以川东竹琴为例[J].科技资讯,2015,(20) :210.

[3]周兰.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源流梳辨及传承与保护[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5) :112.

[4]赵梓伊.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发展困境与传承路径[J].农家顾问,2014,(12X) :61.

[5]李洁.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7,(03) :253.

作者:张顺雁

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论文 篇2:

简述铜梁龙舞的发展概况

一、铜梁龙舞的基本概况

(一)历史缘由

铜梁龙舞系流传在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以龙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舞蹈表演艺术。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发异彩,饮誉全球。铜梁龙舞是一种身形并茂的表演艺术。据传铜梁县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了龙舞活动。

在清光绪年間的典籍《铜梁县志·风俗篇》里记载了当时龙舞表演的盛况:“上元张灯火,从年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表演了龙灯、狮灯以及其他的杂剧等,喧闹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而观之。”由此可见,铜梁龙舞在当时的下川东地区已是久负盛誉。

数百年以来,铜梁县的人民与龙、龙舞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每年新春节庆都要耍龙灯给大家拜年,端午还要赛龙舟,遇大旱的年代还要玩黄荆龙祭雨,年终还要舞大龙、稻草龙等庆祝丰年到来。古往今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传统民间龙灯会。近年以来铜梁龙舞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龙舞出现了乡乡扎,年年舞的盛况。

(二)基本特征

铜梁龙舞远近驰名,其艺术表演特色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俗性。铜梁龙舞的表演带有很强的民俗性,如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举行所谓的“龙出行”的活动。各支龙舞队伍都将拿出自己新扎制的龙灯外出游行。当经过大街小巷的各商户店铺门前之时,要点燃香蜡或鞭炮,称之为“接龙”。如此这般可见龙舞融入了早期人民的民俗生活活动。

2.烟火渲染氛围。铜梁龙舞在玩龙的时候之所以别具一格在于其与节庆之时的“烟花焰火”的配合,这也是铜梁龙舞和北方很多龙舞表演的巨大不同之处。铜梁龙舞的制作工艺精巧,再加上打铁水等焰火表演烘托,使得整个表演出神入化。

3.舞蹈套路丰富。铜梁龙舞有很多固定的套路和舞蹈流程,其中又根据不同类型的龙进行了不同的表演优化,如铜梁彩龙形体较小,动感较强、灵活方便、小中见大,表演不受特定空间或时间的限制,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4.音乐独特。铜梁龙舞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曲牌伴奏和乐器。铜梁龙舞用的乐器主要有大钹、大锣、马锣、堂鼓、唢呐和包包锣等等。

5.群众参与性极强。铜梁龙舞项目繁多,参演人员也很庞大。以大舞龙为例,头部尾部及身部均由25组来构成,1人玩宝珠,外加上4个牌灯来引导,一支大舞龙队就需40多名人员。

(三)重要价值

铜梁龙舞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所具有的中国龙文化的共同价值。

1.文化内涵。龙,既是我国古代民族图腾崇拜的神物,又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文化标志。

2.社会功能

(1)祈雨祈福。龙在起源时就和雨水有关,后又成为司理雨水的神灵,祷龙祈雨便成为中国农村常见的“有意味的行动”,其方式多种,舞龙是其中之一,后世的舞龙也大都包含祈雨祈福的意味。

(2)彰力显威。人们相信,歌之唱之,可以召唤龙的神灵;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龙的神态;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龙欢愉喜悦,也可以使自身禀赋龙性。同时,通过舞龙,也使舞龙人的力量和威风得以彰显。

(3)凝聚人心。无论性别、年龄、民族、国籍、政治派别是否相同,只要是华人,对“龙”都能认同。因而舞龙可以让华人追根溯源,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亲和力,因此,龙无疑是联系中华民族情感的一条重要纽带。

二、铜梁龙舞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情况

铜梁龙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是与铜梁县内一批民间艺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建国初,县城四大门均有纸扎匠设铺经营。当时艺人很多,他们到年节时扎龙,平时制作供祭祀用的纸扎品,因此一年四季不停业。

(二)发展举措

我们在保护与传承龙舞这一优秀民间艺术的同时不能忘记对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地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它才会不断的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只有不断的发展龙舞,它才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新的时代要求。

1.整理龙舞的传统表演技艺和纸扎工艺,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做好基础工作,在旧有的表演方式方法上推陈出新,开拓新的表演手法和项目,在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基础之上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适应现当代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倾向。

2.现有教练及舞蹈人员、新生教练及舞蹈人员及专家学者步调一致,建立起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品牌效应与日常玩舞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的玩舞活动,发展龙舞艺术与开发龙舞艺术产业相结合,而以产业实体为依托,建立以发展龙舞艺术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4.建立龙舞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龙舞文化产业链的发展。铜梁龙舞具有丰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这为其进行丰富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开发其价值提供了条件和便利。

终上所述,铜梁龙舞有着辉煌的过去,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相信经过广大龙舞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铜梁龙舞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作者单位: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作者:周冠宇

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论文 篇3:

四川广安民俗艺术的发展思考

民俗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近年来,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川省广安市的民俗艺术也获得了新的继承和传扬,为使这一良好的势头得到巩固和延续,本文结合实际,就四川广安民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建议。

四川广安的民俗艺术现状

地处四川省东部的广安市,受到古代巴人传统文化和川东地域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艺术是十分丰厚的,民俗工艺美术如武胜飞龙竹丝画帘、岳池顾县竹编凉席等,民俗表演如地方戏曲、坐歌堂、连响舞等,民俗文化活动如岳池川东农家文化节、华蓥山抬幺妹节、武胜龙舟旅游文化节等等,都是深受广安人喜闻乐见的民俗艺术形式。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以及传播手段的多样化,都使得传统民俗艺术受到了强烈大的冲击,甚至很多民俗艺术逐渐消失在广安人的视野。究其原因,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电视、互联网取代了传统文化形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宠,民俗艺术没了市场,也就没了生命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有经验的民俗艺人都选择谋求“更好的”发展,放弃了需要数年才能培养出来的民俗文化技艺,造成了民俗艺术本来就所剩无几的人才的流失和技术的失传。因此,如何发展?怎样传承?是当下地方民俗艺术面临的巨大考验。

广安民俗艺术的发展建议

1.对本地民俗艺术进行全面研究

广安的民俗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本身就具有一个丰富的体系,现在广为人知的一些民俗文化项目,只是整个广安民俗宝库中的优秀代表,尚有许多优秀的民俗艺术形式等待着我们的开掘、研究和宣传。所以说,想要真正推动地方民俗艺术的传承,首要做的就是对本地民俗艺术的全面研究,也就是挖掘、研究和宣传。首先是挖掘。政府应委派文化部门,组建专门的民俗考察小组,采用田野考察的方式,对广安的民俗资源进行彻底的普查。因为很多民俗艺术都散落在民间,而民间艺人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乏传承意识,所以通过这种普查,一方面能够挖掘出一些新的“珍宝”,另一方面则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一些民俗艺术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使现有资料不再遭受二次损失。整理完毕后,或归档、或出版,使其成为日后传承的基础。其次是研究。传承民俗艺术的前提,是对这项民俗艺术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包含其起源、发展过程、代表形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所以应该由文化部门牵头,联合地方高校、民间艺人等,对民俗艺术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这种理论研究越全面,越丰富,民俗艺术的传承之路才越广阔。最后是推广。民俗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而对其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将其还原到生活中去,让更多的群众认识、了解和喜欢民俗艺术,营造出一个全民参与的氛围。通过挖掘、研究和推广三个步骤,能够使研究者和人民群众对当地的民俗艺术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正是民俗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2.树立产业化发展理念

民俗艺术的传承,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遇到了多方面的问题,如资金瓶颈、人才匮乏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产业化理念的缺失。民俗文化产业必须转变把政府当作救命稻草的观念,放弃传统的“等、靠、要”的生存法则,接受市场的考验,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政府作为主管部门,首先要不断的向民俗文化事业“输血”,保证其存在和发展。然而紧靠输血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民俗艺术自身能够“造血”,走自己自足的路子,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所以让民俗艺术走向市场,在市场中谋取新的发展,才是一条“治本”的道路。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共识,也有很多民俗项目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重获新生,并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广安的民俗艺术发展,也应该坚定的走产业化发展方向。首先要深化体制改革,培育大量的民俗文化市场主体,建立起民俗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其次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通过民俗艺术和其它文化资源的融合,产生协同效益,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再次是要推出精品,通过精品的推广,带动周边产品、资源、工艺等各方面的需求,使产业链得到延伸。只有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民俗艺术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真正的发展和壮大。在这方面,武胜的飞龙竹丝画帘率先尝试面向市场,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3.将民俗艺术与多种文化相融合

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当代,人们的审美视野较之以往有了根本性的扩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引发人们对某一种民俗艺术的关注,就需要这种民俗艺术本身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而将民俗资源和其他文相融合,则能够发挥出一种集群效益,从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比如端午节划龙舟,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武胜龙舟节以前的内容基本局限于传统划龙舟比赛等水上活动。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把水上活动与陆上的商展活动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如今的龙舟旅游文化节除保留原有的水上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商贸展销、招商引资、文艺演出、歌手大赛、赛诗会、文学讲座、群文理论研讨、燃放烟花、玩龙舞狮、街头游乐等十余项活动,时间也由过去的一天延长到三至五天。已历十八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为川内外众多旅游观光者所瞩目。从这两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当地的政府部门树立起了一种整合意识,充分发挥出了各种民俗资源的联动效应,从而更好的推动了地方民俗文化的

发展。

4.打造民俗精品品牌

民俗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从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同时又有着和本地文化密切相关的个性。而怎样才能彰显这种个性色彩呢?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民俗文化品牌的打造。近年来,广安市在民俗文化品牌建设上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前文中提到的飞龙竹丝画帘、岳池川东农家文化节、武胜端午龙舟节和华蓥山抬幺妹节等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这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项目充分发挥了品牌的效应,为广安民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而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品牌建设工作还应该得到加强和完善。首先是建立起品牌建设体系。应该由专人组成品牌建设小组,从梳理、整合到推广,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并层层推进,直至品牌的初步形成。其次是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工具,对民俗品牌进行立体化宣传,让全国观众都知道邓小平故里四川广安还有着精彩的民俗项目和活动,继而形成想要亲身体验的冲动。再次是树立起典型的民俗人物。民间是民俗的发源地,而民间艺人则是民俗艺术的代表。所以应该结合品牌建设的实际,树立起多个民俗的代表人物,比如文化传承人,使之成为民俗项目的代言人。比如看到了阿宝,也就想起了陕北民歌。四川广安的民俗项目,也应该多推出几个代言人。所以说,应该将品牌意识贯穿于民俗艺术发展的始终,通过品牌的打造,彰显出本地民俗的特色所在。

5.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以人才为最根本的保障。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一些面临严重传承危机的项目来说,更是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而在诸多培养方式中,将地方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互动,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培养渠道。首先,从高校对地方民俗事业的支持来看。第一是高校能够为民俗发展提供最为直接的人才支持。如高校的音乐、美术、设计、旅游等专业,都是最佳的人才选择。第二是高校能够为地方民俗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一个地区的民俗事业应该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应该突出哪些特色以及应该规避哪些问题等,都需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而高校则是这种理论研究的主阵地。近年来的很多教师,都在科研工作中选择了和民俗相关的课题为研究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次,从民俗发展对高校的影响来看。一是民俗事业的充分发展,能够给高校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二是能够成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基地,为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打下物质基础。武胜竹丝画帘在其生产基地的建设中,就引进了一批本地高校的毕业生,培养成文化传承人,这样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民俗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软实力。因此,在地方民俗文化产业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理应将高校视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并与其形成良好的互动,获得多方的共赢。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种民俗艺术如雨后春笋获得了新的生机。然而时代和社会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每一种民俗艺术的传承,都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也正是从这一目的,就当下四川广安民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也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为当地民俗艺术的发展贡献一份

力量。

(作者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王娟 王雪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财政经济安排与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