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论文

2022-05-0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两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动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关联发展的,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之间通过间接和直接的途径进行关联。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论文 篇1:

威海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威海市1990—2014年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数据,运用VAR模型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威海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第一产业与城市化水平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城市化水平是威海市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第二产业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之间互为因果与动力。

【关键词】 威海市 城市化 产业结构 VAR模型 互动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城市化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互为因果关系。产业结构的演变带来了城市化的发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甚至决定着城市化的方向;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导致人口和其它生产要素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引起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变。本文依据威海市1990—2014年间的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数据,探究威海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威海市完善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

一、指标选取和模型建立

1、指标选取

(1)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Rate,UR)。城市化水平(又称城市化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表示方法。最常用的单一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即一个地区的城市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该指标简单明了,并且统计方便快捷。缺点在于统计口径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发展的内涵。复合指标是将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统计指标综合起来,计算某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研究的适用性,本文采用单一指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

(2)产业结构指标。本文采用第一产业(First industry ,F)、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S)和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T)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中的比重的变化,来表示产业结构的演进。

2、模型建立

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VAR)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可用来估计联合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指标之间的VAR模型,来探究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两个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根据城市化水平(UR)、第一产业产值比(First Industry,FI)、第二产业产值比(Secondary Industry,SI)、第三产业产值比(Tertiary Industry,TI)间的关系,建立VAR模型为:Yt=A0+A1Yt-1+ A2Yt-2+L+ApYt-p+?着t,其中,Y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A1,A2,…,Ap是k×k维系数矩阵,?着t是k维随机扰动向量,Y=(UR,FI,SI,TI)T,k=4。

3、数据选择与说明

本文实证分析过程采用的数据为威海市1990—2014年间的城市化率与三次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数据来源为《威海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并通过Eviews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如图1所示,威海市的城市化率从1990年开始一直保持稳步提高趋势。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40.88%降到2014年的7.7%;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62.1%,之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2—2008年经历了小幅波动之后继续回升,基本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二、实证分析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判断变量的平稳性,若检验结果表明变量是非平稳的且满足同阶单整,则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变量间的长期关系;由于Johansen协整检验侧重变量之间的单向关系,本文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采取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确定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1、单位根检验

由于使用的数据均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首先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确定相关变量的平稳性。采用Eviews6.0软件,对变量UR,FI,SI,TI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除UR外,FI、SI、TI的ADF值都大于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均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为非平稳序列。对三个序列一阶差分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ADF值分别小于显著性水平10%的临界值,说明经过一阶差分后,三个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UR,FI,SI,TI均为一阶单整的非平稳时间序列,满足协整条件。

2、Johansen协整检验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会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所以下文对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然后采用Johansen方法来检验LNUR、LNFI、LNSI、LNTI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LNUR,LNFI,LNSI,LNTI这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为进一步分析威海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可建立一个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如下所示:

LNUR=-0.467028LNFI+0.483196LNSI+0.886583LNTI

(2.893133) (4.074634) (3.233212)

由上述方程式可以看出,LNFI的系数为-0.467028,说明威海市城市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产值比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即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威海市的城市化水平越低;LNSI和LNTI的系数分别是0.483196和0.886583,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威海市城市化水平有明显促进作用,LNTI的系数更大,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威海市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3、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主要分析两个时间序列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即分析当期因变量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自变量解释,以及自变量的滞后期是否提高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利用Eviews6.0软件对上述方程各个变量进行格兰杰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分析格兰杰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威海市城市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威海市的城市化率是产业结构提升的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城市化水平与第二产业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与第三产业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主要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对威海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出本文所选时间序列数据是一阶单整的非平稳时间序列,满足Johansen协整检验所需条件。

Johansen协整方程表明,在较长时期内,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其中城市化与第一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467028,说明城市化与第一产业发展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城市化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483196和0.886583,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主要作用,对威海市而言,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能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进一步研究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均衡关系,得出第一产业与城市化水平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城市化水平是威海市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第二产业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之间互为因果与动力。

四、对策和建议

目前威海市的第三产业产值水平虽有较快上升,但是与其它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第三产业的贡献度也偏低。同时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住宿餐饮业和零售批发业等,金融业的产值比例略有提高但是占比依然很低,其它新兴产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比重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结合威海市目前的情况,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首先要继续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多层次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仓储业、批发零售以及餐饮业等,持续吸收农村新转移劳动力,对已有城市劳动力应做好辅助培训工作,为他们向更高层次行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应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界限,整合流通资源,规范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培育一批现代化流通基地,构建海陆相连大现代流通网络。海洋蓝色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威海市要努力建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构建安全高效、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积极发展多种金融机构,特别注意促进券商。信托和融资租赁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努力建设全方位多层级的金融体系,力争成为环渤海省区的金融中心。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在积极引进其他地区及海外先进服务业品牌进入山东的同时促进加工贸易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方向发展,发挥示范效应,促进第三产业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芬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2(9).

[2] 李培祥、李诚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时序阶段分析[J].经济问题,2003(1).

[3] 程庆生、李昌: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关联分析[J].经济纵横,2004(6).

[4] 赵昕: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11).

[5] 夏翊:城市化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相关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

(责任编辑:徐悦)

作者:薛明月 张娇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论文 篇2:

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

摘 要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两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动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关联发展的,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之间通过间接和直接的途径进行关联。本文在分析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联的理论后,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数据进行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结构

一、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综述

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第一次就产业结构问题作出推断,克拉克于1940年进一步提出:伴随着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劳动人口比重,还是从国民收入比率来看,均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推移之势。库兹涅茨(1966)在考察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经济结构变动所导致的一些结果时,间接的指出产业结构变动对城市化的影响是由于产业的不同属性所引起的;钱纳里(1975)在考察工业化进程中发展的"标准型式"时,对经济发展各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城市化发展的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相互关联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许多国内学者也针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许多研究。于春晖等(2003)通过逻辑推理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依托,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城市化健康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喻萧萧(2007)等在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现状后,通过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回归分析指出二、三产业对城市化具有促进作用;黄晓军(2008 )等对东北地区近十年来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之间关系进行了回归,建立了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变支撑模型和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相应模型,定量分析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一)三大产业对城市化的作用

1、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母亲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化的历史始终是由农业发展推动的,国内外经验表明,城市化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剩余的增加、农业的商品化、农业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经营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意味着它为非农产业提供农业剩余的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城市的诞生,农业剩余的存在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已为历史发展所证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实践表明,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出现而大力发展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工业化要求生产走向集中,工业集聚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第二,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小城市迅速发展为大城市。第三,工业化带来交通革命,新的交通设施使各种资源整合为一个以城市为依托的范围很宽的社会经济大系统。综上可见,工业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天然的承担了城市化核心动力的使命,通过直接和间接等多种方式为城市化输送着“血液”。

3、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

随着工业化的实现,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且具有巨大潜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刺激城市化的发展,服务业亦比制造业更为重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服务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城市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城市服务业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产业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服务活动专业化的特性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其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旺盛时期。特别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城市化的“接力棒”也因此传到第三产业上,并由它继续推动下去。

(二)城市化对三大产业的作用

1、城市化发展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

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口在产业间的转移和产值比值在产业间的调整。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化结构使城市化发展相对缓慢。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就业和产值结构的二元化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传统农业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大的。特别的,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比较低下,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拥挤在农业和土地上。解决和突破这一发展的瓶颈的根本出路应该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城市化的道路,通过城市化的发展逐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改变生产的增长方式,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一产业的结构,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城市化推动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

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产业发展转移的依托,又推动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能为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城市的发展能产生集聚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从而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工业化的发展是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内容,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但同时城市化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3、城市化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就业。据统计,由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的能力将伴随着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就将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相关的数据表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呈下降势头,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呈不断上升的势头;从产值比重来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速度要快于第二产业。根据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现倒 U 型的变动,即先上升,而后停滞于 30 %左右的水平,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比重将呈现下降趋势,与此相应,第三产业将呈上升趋势,我国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进步,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三、政策建议

通过本章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因果关系,这里主要是忽视了外力的作用,如政策、制度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等原因。因此不仅要重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也要重视外力作用,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更好的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以此作为促进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二者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要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以拉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要根据各自城市特点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

(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流动,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在现行的户籍制度的限制下,身份歧视在城乡居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中设置了一道人为的障碍,抑制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城市各个社会群体的融合,阻碍了城市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素质对人的生存和就业越来越重要。因而各级政府要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关专业的技能培训,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满足科学种田需要,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同时,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向城镇转移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和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政府应深化改革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霍里斯·钱纳里等.发展的形式,1950-1970[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32.

[2]西蒙·库兹涅茨著,戴睿,易诚译.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于春晖,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J].上海则经大学学报,2003.

[4]喻萧萧.促进山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J].北方经济,2007(4).

[5]李培祥.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调控模式及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7).

[6]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 城市规划,2004(4).

作者:陈彦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论文 篇3: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文章将通过借用物理学上的耦合度对城市化与产业化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估研究,并运用动态GM(1,1)模型对城市化与产业化耦合度进行未来几年的预测,以梧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目的在于反映梧州市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耦合发展的真实状态,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实用的定量方法和科学的决策支持。

关键词:耦合度;GM(1,1)模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

一、引言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从其实质来看,它是一个人口经济化、社会化和产业的高级化过程。然而在城市化过程中与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演变是城市化进程的内在推动力;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对讨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关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目前的研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我国的城市化研究大多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他较落后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模式;涉及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耦合机制定量研究很少。

二、耦合度的原理及其算法

耦合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物理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这里所指的耦合是系统内,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或者子系统与另一子系统内的组成元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本文将其描述两个子系统,分别是城市化和产业结构。

(一)功效函数

一个耦合系统的子系统各有若干个指标组成。设子系统x1,x2,......,xn,它们的功效函数可表示为:

①式中,dij为系统i指标j的功效数;xijmax为系统i指标j的最大值;xijmin为系统i指标j的最小值;xij为系统i指标j的值。0≤dij≤1,dij反映目标达到的满意程度,当dij=0时,为最不满意;当dij=1时,为最满意。

子系统i中的所有指标对该子系统的总贡献为:

wij≥0,j=1,2,……,n;②式中,wij是子系统i指标j的权重。

(二)耦合度的计算方法

如果耦合系统由m个子系统组成,则耦合度为:

③式子中,分子是各子系统总贡献Ui的乘积,分母是各子系统总贡献Ui和的乘积,然后是两者商的m次开方。通过这些步骤运算,各子系统的关系都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解系统耦合程度的目的。耦合程度的大小由各个子系统Ui的大小决定。

(三)耦合度数值范围的解释

根据耦合度的计算公式,可知0≤C≤1,当0≤C≤0.4,说明耦合程度很弱;当0.4

三、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一)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1、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指标选择的原则

城市化指标的选取要充分反映城市化是城市、经济、人口和质量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产业化结构指标的选取要突出各产业的产出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和各个产业的就业情况。

2、指标的选择

城市化水平指标: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卫生机构技术人员人数。

产业结构分别从产业和就业两个方面选取: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二)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度模型的建立及计算

首先,本文以梧州市为例,通过广西统计年鉴(2002-2009)将上述指标所需的原始数据找出;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根据①式计算功效函数dij。

其次,给出权重,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城市化指标的权重w1j,j=1,2……6;产业结构的指标权重w2j,j=1,2……6;它们分别是w1j=(0.3,0.2,0.2,0.1,0.1,0.1);w2j=(0.18,0.18,0.16,0.16,0.17,0.15)。根据①式计算功效函数dij,在此基础上,根据式②,计算子系统i中的所有指标对该子系统的总贡献。

最后,由①式计算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见表1)。

从模型的耦合的结果可以看出梧州市近8年来的城市化与产业化的耦合度在每年都有上升的趋势,不过增长的速度比较缓慢,耦合度年均增长率为1.65%,耦合程度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这表明该市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交互带动作用并不十分理想。统计年鉴上所显示的数据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相对稳定。不过近5年来梧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者,吸纳更多的外来人员就业,加大城市化的进程。第三产业服务业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数据所示,2005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3.81%,而2007年就达到了34.44%。

另外,从数据结果可以发现,梧州市近年来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化。这说明梧州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没有跟上,这也就初步显露出城市化发展缺乏产业结构支撑、城市化缺乏后劲的问题。所以,梧州市面临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继续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梧州市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梧州市的龙头产业,以与稍高的城市化进程相适应。

四、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度灰色预测——GM(1,1)模型

未来5年内梧州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度的变化态势会是怎样?本文基于一种GM(1,1)模型进行预测研究。

当然建立的GM(1,1)模型是否优良应该要通过相关精度的检验(见表2)。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相对误差α和均方差比值C0,如果相对误差和均方差比值越小,说明模型越好越精确。否则,就要对GM(1,1)模型的残差进行修正,建立残差的GM(1,1)模型。

根据2004-2008年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建立5维的GM(1,1)模型,求解得到梧州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发展系统的GM(1,1)模型为:

x^(1)(k+1)=26.5391e0.02035k-26

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2009-2013年)。

预测过程中的平均相对误差是0.1335%,小概率误差是1,说明了模型的预测效果比较好,比较客观反映了未来梧州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的发展趋势。由预测结果可见,梧州市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逐年上升,并逐渐向耦合强度较高的方向发展,但观察该增长的速度,预计梧州市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将长期处于中等的层次。

上文分析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度缓慢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滞后于城市化,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多方的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以满足城市化的要求。

在城市化方面,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体现在人口上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这些农村人口能否顺利进入非农业领域是城市化能否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首先应该改革的是户籍制度,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受到了种种不平等的待遇。如果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就业待遇,那不仅会给城市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同时还会阻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另外,应该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使进城的农民工逐渐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此外还要大力发展住宅租赁市场,这是解决进城人口所需住房的较好的方法,并且还可以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样才有平衡高质量的城市化水平,而不仅是将农业工作变为非农业工作。

五、结论

本文以梧州市为例,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系统”的构建以及该系统耦合度的计算提出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仅就现有的数据和模型而言:2001-2008年的8年间,梧州市的城市化与产业结这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强度越来越大。不过都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2001年除外),而且虽然两子系统之间耦合度在增长,但其增长的速度缓慢。根据表3的耦合度未来5年的预测值看,耦合虽然增长,但与增长速度仍然缓慢,总的趋势是在加强的。经过分析,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度的缓慢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滞后于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最后,本文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王言峰,牛泽东,马瑜.城市化与环境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5).

2、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

3、付晓豫,荆新轩.施其洲基于神经网络的运输通道[J].铁道学报案,2010(2).

4、程庆生,李昌.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4(6).

5、王军生,张晓棠,荆心.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研究[J].经济问题,2010(1).

6、周心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响应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12).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作者:韦 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施工企业物资管理论文下一篇:教学观念下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