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技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2022-09-1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并且频繁爆出大学生负面事件。社会各界对于高等教育的关注, 再一次从知识教学改革视角转移到大学生素质与品格培养层面。众所周知, 长期以来高校改革过多侧重于教学模式、课程优化, 较多地忽略掉了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 尤其是在当前多元多思潮的复杂社会环境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了一大棘手难题。对此, 实际上从十二五期间, 国务院和教育部办公厅便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的通知》。在该份文件中, 正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入为高等教育公共必修课程。故此, 纵观近七八年国内近两千所高校的实际表现来看, 均相继推进建设。

如上所述, 从相关课程的实际教学管理来看, 基本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 主要是普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为准。然而, 现实中很多学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编入在一起, 很难有针对性。其二, 主要从大学生心理问题角度来推进。对此, 有很大比例的学校均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教育教学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或是学生个人或是同学、教师, 均可及时向心理咨询老师寻求帮助。总体来看, 以上两者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学生应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能力。但是, 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即这种单纯以传统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及其内容设计, 实际上很难有效发挥出心理咨询技能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二、当前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近两年本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相关改革层面的表现, 浅谈一些经验教训。

首先, 课程体系不健全。关于这一点, 上述也已经提到。譬如, 目前很大一部分高校, 尤其是高职院校, 并没有形成较为独立的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总体来看, 近几年间, 我国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其教学改革推进, 仍处在起步阶段, 更多是基于早期思想政治与法律道德等课程体系, 在此基础上来构建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相应的缺乏一些针对性。故此, 由于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 或者是课程体系与知识内容严重不足, 与当下社会相脱节, 再者就是课程的设计及其教学内容不合理等。总之, 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教学推进。

其次, 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正如上述所言, 表面上看属于学校的责任, 实际上也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现实。具体来看, 高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 无论是学校、教师、家庭、社会、企业等, 社会各界均普遍认为,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授学生知识,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故此, 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投入不够重视。与此同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投入一定量的人财物等资源。然而现实中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比较有限, 所以导致可选择的余地较窄。最终, 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更影响着大学生群体整个学业生涯、职业生涯的发展, 不利于优秀品质与独立人格的塑造。

最后, 现行高校教育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整体施教+个体咨询”的模式, 即更侧重于后者, 心理健康咨询。与教学课程有很大不同, 心理健康咨询相对系统、完善, 尤其是对于少部分学生、个体学生而言, 针对性较强。相对而言, 这种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能够为更多的心理问题学生以及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依据, 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是, 同样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优化的地方。譬如, 高校建立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不够严谨。容易过于理论化, 而忽略了社会实际性。不仅如此, 工作机制与方法也带有明显的滞后性, 正如开篇所言, 目前是多元思潮社会, 再加上互联网络与信息传播等颠覆式变化, 使得当代学生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不同, 尤其是价值观、生活观和人生观。故此, 由于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及其工作的推进无法有效深入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实际, 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于偏颇, 即缺少科学性和全面性, 也没有更好的利用心理咨询技能在高校工作中的作用。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中关于心理咨询技能的有效融入

首先, 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问题”。何为突出“问题”?在笔者的理解中, 问题很多情况下多指个体, 因为现实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的确确属于少部分个体, 比如上述提到的心理健康咨询, 很多为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专项心理服务和疏导。准确地说是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大学生。然而, 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采取先发生后解决的路线?而不是以预防预控为主?故此, 笔者以为, 强化对问题的引导性和先导性, 这是首要的一环。通过平时咨询技能的实施, 帮主学生寻找典型问题与典型案例, 并且以问题分类与个体差异的综合应对方案, 对全体学生予以新型的、有目标性的教育教学管理。

其次, 突出问题, 转变问题视角, 以积极心理作为引导,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 通过研究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性格特征与能力, 来系统分析。从心灵、情感、幸福感、乐观态度、学习认知、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视角, 来探究出真正可循的解决方略。最终, 让学生自己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自己, 提升自己。总之, 加快转变以问题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很有必要, 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 心理健康状态均是良好的, 我们无法预测出哪位学生将来会出现问题, 也无法肯定哪位学生一定毫无问题。故此, 基本可以得出一个新看法, 即传统的以心理健康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的路径是不可行的, 因为该情形下意味着直接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相关心理知识的学科, 实际上毫无针对性, 非常片面。反之, 关注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全面、积极发展进步的视角, 了解学生们的心理需求, 以此来设计教学内容, 然后反向突出问题视角, 而不是只追求少数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此基础上, 建立专门的心理教师队伍, 而不是由其他专职教师来代课。众所周知,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简单假设一番, 某专业课程的教师或思政教师, 前来代课, 实际上学生们对老师已经很熟悉的, 并且对老师本人的能力以及业务范围也有所了解。当出现这种情形时,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 学生们的潜意识中均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重要, 稍微应付即可。相反, 由于不是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 所以相应的施教理念也有很大差异。当然, 由于很多学校条件有限, 实际上可以组织关联教师定期参加一些相关知识培训活动,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 适当增大一些投入, 引进专业人才, 在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同时也能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学习确立尽可能公平公共的教学评价制度。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的主要育人场所, 本职任务是为国家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出真正具备全面素养的人才。简言之, 高校不仅要育才, 更要育人, 即先有人后有才。正因如此,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 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即它们均是实现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培养和塑造当代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故此,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 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改革优化, 创建真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品质提升的课程服务体系。鉴于此, 本文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于心理咨询技能的合理运用, 浅谈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 鲁艳桦."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 (上半月) , 2017 (2) :19-21, 60.

[2] 文良慧.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 2017 (74) :22-22.

[3] 王井云.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 2016, 7 (1) :62-64.

[4] 李惠, 张慧敏, 李彦磊.自媒体背景下主体性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4 (4) :75-77.

[5] 孙慧.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 (11) :121-123.

[6] 吉蕴, 刘秀东, 车力轩, 徐之军.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7, 13 (02) :37-40.

[7] 俞国良, 王浩, 赵凤青.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与超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 (07) :28-32.

[8] 赵山, 李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中国化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7 (19) :61-6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科学道德与高校学术不端问题探究下一篇:物理实验教学应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