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O教育理念生物技术论文

2022-04-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CDIO教育理念生物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CDIO教育理念生物技术论文 篇1: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摘 要: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文章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性——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学生培养、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需求,人才质量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提出了“面向工程、强化实践、贴近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拟定了相关的针对性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内涵建设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1. 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性——教学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问题

(1)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对高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质量工程”为今后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始终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形成重视教学、重视教师、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的迫切需要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高校实行成本分开,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攀升,与目前学校的教学经费、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将学校教学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的内在因素。(3)严峻的就业形势呼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不断地提高人才质量。当前,怎样把社会需求与对学生培养之间的距离缩小,改变当前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甚至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等现象,是高校特别是地方工科高校非常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向工程、强化实践、贴近需求”是地方工科高校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必经之路。

2. 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加强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为地方工科高校,一方面要切实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一定科学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加强现代工程技术教育和训练,重点培养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或实践工程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教学质量、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点。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没有高水平的教师也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因此提高教学质量要以内涵建设为突破口,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增加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在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监控方面狠下功夫。近年来,河北联合大学始终坚持“崇术重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明确自身所面临的宏观背景和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学科基础和发展资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内涵建设,努力强化特色、转变发展方式,以和谐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走出了一条以“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之路,形成了“根植矿冶,面向基层,崇术重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为河北省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更新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发扬办学特色

1. 坚持“崇术重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河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一所地方工科大学,必须坚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和技术支撑”的学校定位,在“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这一知识链上,明确把人才培养的主体和科研工作的重点定位在技术、工程、产业的嫁接点上。不仅要提倡“学术并举”,更要突显“崇术重用”;在人才培养上,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展。在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上,强调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同时鼓励基础研究,提倡学术自由。学校始终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50年的实践,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在全国同类院校有较大影响,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立足河北,面向全国,主动为环渤海及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地方大学的文化辐射功能,努力把学校办成地方社会的“人才库”“技术库”和“动力源”。

2.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实践教学

工程的本质是利用各种要素进行“造物”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以实用为目的,是“综合、创造和实践”。学校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整合资源,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构建了认知技能层、 基础应用层、综合提高层和创新研究层四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采取拓宽实践教学外延、加深实践教学内涵、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强调课内外以及校内外实践相结合等措施,将以往零散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规范的教学体系中,并使之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以内涵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 顺势应求,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坚持学科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积极贯彻“发扬优势、改造传统、支持重点、扶持新兴”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一方面,依托重点学科,注重老专业改造。重点建设冶金与材料学科群、资源与环境学科群,加快发展化工与生物技术学科群、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群,适度拓展人文与艺术学科群、商学与法学学科群,强化完善理学等基础学科群,构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国家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校级示范专业三个层次的重点建设平台。另一方面,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学校依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河北省、唐山市沿海经济强省建设的要求,结合曹妃甸建设和南堡油田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包括海洋类、化工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以原学科专业为基础,向有关海洋科技、石油化工、过程装备制造、国际物流等学科专业交叉和延伸,进一步体现了“崇术重用”的办学理念。

2. 聚贤纳才,建立“多手段、多层次”培训机制,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1)坚持引进和培养人才并举。多年来,学校坚持实施百名学术带头人工程、中青年教师博硕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逐步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严把教师“入口关”,通过采取“试讲+答辩+技能测试”的形式进行新教师选拔,保障人才引进的质量。(2)积极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推动力,组建了以专业课教师为主的研究教学型团队;以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起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团队;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成立了创新学术团队。(3)坚持对教师培养的长效性。实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岗位培训制、学术研究定期汇报制、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制度,有效地保障师资队伍综合水平的提高。

3.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多模式”人才培养体系

(1)实施“大工程”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宽口径、大工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整合,制定符合地方工科院校特点的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全校范围建设机电类、冶金类、土木工程类、经管类等多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行“订单式” “3+1”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2)实施优质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筹建并实施“茅以升工科创新实验班”,以“知识传授、成人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为培养理念,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进行优质培养,实行单独施教、滚动培养、注重实践、全面强化等特色的培养管理模式。(3)大力开展学科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每年举办英语、力学、物理、艺术和化学等10个校内学科竞赛,组织和资助学生参加校外学科竞赛,形成课内课外的良性互补。通过竞赛活动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 以“工程师进课堂”为契机,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拓展知识链,优化课程内容。针对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现状,学校开展“工程师进课堂”活动,聘请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为本科生讲授课程,引进企业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一方面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2)积极推进基础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3+x”模式的改革,打造学生个性发展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授课体系进行改革,突出其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性特色。(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运用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5. 加强实践教育、工程教育,构建“四层次、六模块、三结合”实践教学新体系

(1)构建“认知技能层、基础应用层、综合提高层和创新研究层”的“四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强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的“六模块”培养;坚持“学校与社会、学期与假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三结合”。将以往“零散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规范的教学体系中,注重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2)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深化实验内容的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研究,加快实验室开发和使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度建设。(3)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推进专业创新实验室建设,建立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创新实验班,探索建立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的制度。

6. 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途径

学校与多个大集团公司签署了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基础优势和企业的生产实践优势,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联合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和产学研指导委员会。通过校企联合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合作单位要求设置和改进相关课程。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实验室、建设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接受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及时了解企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春林,朱张青.基于 CDIO 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01).

[2]王盛水.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3]刘小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4]张向阳,王海军,吕延勤.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J].中 国大学教学,2010(12).

[5]张相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6]姚世斌,陈元艺,邓学芬.多科性大学“二位一体”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0(10).

作者:朱立光 张锦瑞 卢育红

CDIO教育理念生物技术论文 篇2: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文章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性——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学生培养、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需求,人才质量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提出了“面向工程、强化实践、贴近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拟定了相关的针对性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 内涵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2010年度支持项目“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3022)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1.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性——教学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问题。(1)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对高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质量工程”为今后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始终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形成重视教学、重视教师、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此外,高等学校应该创新教学的工作思路,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方法等方面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2)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的迫切需要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高校实行成本分开、学生要交纳学费之后,广大学生和家长不断攀升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目前学校的教学经费、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不断将学校教学工作向前推进的内在因素。(3)严峻的就业形势呼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不断提高人才质量。目前面对国际经济危机、高校毕业生每年增量多、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压力大等问题,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而当前正在进行的大众化教育不可能缓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适销不对路”“数量增加而质量下降”“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引起的“人才瓶颈”问题。因此,怎样把社会需求与对学生培养之间的距离缩小,改变当前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甚至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等现象,是高校特别是地方工科高校非常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向工程、强化实践、贴近需求”是地方工科高校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必经之路。

2.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加强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等学校的本质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高级人才的社会组织,相比于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影响面更广、更深远。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得不到很好体现,即使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再有成效,也会逐渐失去社会信任和招生的吸引力,更不要说为了纯粹的经济利益而严重影响人才培养。因此,作为地方工科高校,一方面要切实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一定科学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加强现代工程技术教育和训练,重点培养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或实践工程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教学质量、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点。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没有高水平的教师也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因此提高教学质量要以内涵建设为突破口。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增加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在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监控方面狠下工夫。近年来,河北联合大学始终坚持“崇术重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明确自身所面临的宏观背景和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学科基础和发展资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内涵建设,努力强化特色、转变发展方式,以和谐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走出了一条以“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之路,形成“根植矿冶,面向基层,崇术重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为河北省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更新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发扬办学特色

1.坚持“崇术重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学与术的不同侧重,是国家重点大学和地方大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学主知,术主行。”“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用者也。”河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一所地方工科大学,必须坚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和技术支撑”的学校定位,在“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这一知识链上,明确把人才培养的主体和科研工作的重点定位在技术、工程、产业的嫁接点上。不仅要提倡“学术并举”,更要突显“崇术重用”;在人才培养上,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展。在科学研究上,强调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同时鼓励基础研究,提倡学术自由。学校始终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50年的实践,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在全国同类院校有较大影响,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立足河北,面向全国,主动为环渤海及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地方大学的文化辐射功能,努力把学校办成地方社会的“人才库”“技术库”和“动力源”。

2.保持和发扬“根植矿冶、面向基层”的办学特色。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需要,“根植矿冶、面向基层、崇术重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一线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河北是国家能源、原材料加工大省,矿、冶、煤化工是地方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优势特色所在。同时,因矿业、冶金、地质、材料等行业工作环境的艰苦,也铸就了毕业生“蓄能如焦,坚强如钢”的品质和毅力。

3.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工程的本质是利用各种要素进行“造物”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以实用为目的,是“综合、创造和实践”。学校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整合资源,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构建了“认知技能层、基础应用层、综合提高层和创新研究层”“四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采取拓宽实践教学外延、加深实践教学内涵、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强调课内外以及校内外实践相结合等措施,将以往零散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规范的教学体系中,并使之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以内涵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顺势应求,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坚持学科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積极贯彻“发扬优势、改造传统、支持重点、扶持新兴”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一方面依托重点学科,注重老专业改造。重点建设冶金与材料学科群、资源与环境学科群,加快发展化工与生物技术学科群、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群,适度拓展人文与艺术学科群、商学与法学学科群,强化完善理学等基础学科群,构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国家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校级示范专业三个层次的重点建设平台。另一方面,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学校依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河北省、唐山市沿海经济强省建设的要求,结合曹妃甸建设和南堡油田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包括海洋类、化工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以原学科专业为基础,向有关海洋科技、石油化工、过程装备制造、国际物流等学科专业交叉和延伸。进一步体现“崇术重用”的办学理念。

2.聚贤纳才,建立“多手段、多层次”培训机制,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1)坚持引进和培养人才并举。多年来,学校坚持实施百名学术带头人工程、中青年教师博硕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逐步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严把教师“入口关”,通过采取“试讲+答辩+技能测试”的形式进行新教师选拔,保障人才引进的质量。(2)积极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推动力,组建了以专业课教师为主的研究教学型团队;以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起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团队;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成立了创新学术团队。(3)坚持对教师培养的长效性。实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岗位培训制、学术研究定期汇报制、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制度,有效地保障师资队伍综合水平的提高。注重以激励机制为动力,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3.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多模式”人才培养体系。(1)实施“大工程”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宽口径、大工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整合,制定符合地方工科院校特点的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全校范围建设机电类、冶金类、土木工程类、经管类等多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行“订单式”“3+1”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2)实施优质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筹建并实施“茅以升工科创新实验班”,以“知识传授、成人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为培养理念,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进行优质培养,实行单独施教、滚动培养、注重实践、全面强化等特色的培养管理模式。(3)学校设立了“以升素质教育大讲堂”,开辟了“经理(厂长)讲坛”“艺术家进校园”“社会名家论坛”“工程师进课堂”等多个专题性讲坛。经常聘请校内外专家及企业杰出代表举办各级各类励志素质教育讲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大力开展学科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每年举办英语、力学、物理、艺术和化学等10个校内学科竞赛,组织和资助学生参加校外学科竞赛,形成课内课外的良性互补。通过竞赛活动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以“工程师进课堂”为契机,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1)拓展知识链,优化课程内容。针对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现状,学校开展“工程师进课堂”活动,聘请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为本科生讲授课程,引进企业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一方面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2)积极推进基础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3+x”模式的改革,打造学生个性发展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授课体系进行改革,突出其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性特色。(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运用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5.加强实践教育、工程教育,构建“四层次、六模块、三结合”实践教学新体系。(1)构建“认知技能层、基础应用层、综合提高层和创新研究层”“四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强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的“六模块”培养;坚持“学校与社会、学期与假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三结合”。将以往“零散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规范的教学体系中,注重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2)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深化实验内容的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研究,加快实验室开发和使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度建设。(3)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推进专业创新实验室建设,建立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创新实验班,探索建立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的制度。

6.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途径。学校与多个大集团公司签署了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协議,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基础优势和企业的生产实践优势,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联合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和产学研指导委员会。通过校企联合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合作单位要求设置和改进相关课程,推进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到社会就业的“无缝连接”。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实验室、建设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接受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及时了解企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既加大了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又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利用双方优势,构筑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春林,朱张青.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 教育与现代化,2010(1).

[2]王盛水.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3]刘小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4]张向阳,王海军,吕延勤.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

[5]张相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6]姚世斌,陈元艺,邓学芬.多科性大学“二位一体”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0(10).

作者:朱立光 张锦瑞 卢育红

CDIO教育理念生物技术论文 篇3:

基于CDIO理念农林院校机械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将从目前农林院校机械类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如何基于CDIO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研究生只有具备了农林机械领域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及基础知识,以及能对工程中的问题加以解决的先进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才能具备较高的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以及独立承担工程技术的综合素质,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农林院校;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

一、引言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2009年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自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术性研究生有所不同,其宗旨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性人才。对农林类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林机械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对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除了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外,更应突出农业工程技术专门性人才的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使专业研究生不仅掌握先进的机械设计方法、制造技术、数控理论等,还需要了解不同农林生物对象的生物科学属性设计生产与之相匹配的特定农林机械。围绕这个培养目标,现有的培养模式亟待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满足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CDIO分别代表构思 (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教育理念是通过工程实践让学生了解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每个环节,然后根据研究发展方向和产业需求,学生能够主动深入地学习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将CDIO作为改革工程教育的工具。本文基于 CDIO理念,将其运用于农林类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能力培养当中,构建专业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新模式,对培养顺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機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实际应用脱轨

课程教学是培养专业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目前,农林类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被看成与普通工科院校的机械专业相同,课程体系设置只是将普通机械专业课程进行盲目的拼凑,忽视设置可以使专业研究生掌握现代农林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这使得专业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如果设计一台蓝莓采摘机,必须对蓝莓的形态特征、采摘方式有充分了解才能进行设计,不然设计出的机器肯定会脱离实际,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机械系列课程之间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每门课程过分强调自身的完整性和特色,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优化,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欠缺

研究生受教育的过程最主要的是依靠导师知识的传授、科研活动的指导,导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是由原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转聘,但他们不清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有明显不同,只知道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有一定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许多校内导师缺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新聘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年轻导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机械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无法通过生产实践中真实的例子对研究生课程中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和说明;在为学生选择研究方向时往往具有局限性,研究内容有时与实际的工程实践严重脱节,研究方法和手段也缺乏创新性和前沿性,导致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水平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工程实践活动不足

实践教学是提升农林类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途径。目前农林类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发展不够重视,实验室严重不足或者实验设备更新换代较为缓慢,在校外进行实践活动的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实践周期长,这些原因使得提高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目标无法实现。实践活动的缺失使得专业研究生表现出把自己的思维仅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上,无法走在科技时代的前沿;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专业研究生设计出来的农林机械产品有时在结构、装配等方面出现十分低级的错误。

三、CDIO理念培养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课程体系的工程实践性

CDIO 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与专业目标相一致,提供产品、生产、系统等作为工程实践框架的一体化课程以及团队协作方面知识。基于CDIO的课程建设理念并且围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与专业研究生有联系的相关课程分类进行设置,注重生产实习所需的学习项目以及学生以主动实践方式学习的基础理论。例如,在理论课程学习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个与当前课程相关的小项目,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答辩,并进行总结讨论,同时让学生提交项目研究报告。教师把答辩情况和书面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该课程的最终成绩。教师同时需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跨专业、跨学科选课,注重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强调知识面的宽广和实践能力的加强,例如学习内容不仅需要包括机械工程专业的必备知识,还可以学习林学、材料学、农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相关知识。最后,需要制订动态的教材建设规划,使其与课程结构调整相适应,使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的动态。

(二)提升专业研究生导师的实践能力

教育部明确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对于校内导师,首先要提高校内导师对 CDIO教育模式的认识和理解,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自身角色向设计师、引领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把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元素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引入案例性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工程项目中蕴涵的科学问题。其次,通过让校内导师到企业挂职进修,合作科研项目,常驻研究生实践基地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将学校的评聘考核制度与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相挂钩。这些措施一方面能够使导师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使导师对本专业研究生就业后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有深入了解,及时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出更贴近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外导师制度,遴选一部分优秀的校外指导教师。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制订相应的指导教师遴选条件,包括专业要求、职称条件等。给予校外导师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指导报酬,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学校要对校外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理论和方法等。

(三)增加专业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活动

CDIO教育模式的核心是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针对农林类院校的机械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开设生产实践课程,去车间生产一线更直观地学习产品的工艺流程。在校内农林院校应建立工程工作平台和实验室,加强专业研究生真实体验产品的生产流程、系统构建,增加专业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的协作能力等。在校外农林类院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社区大力合作,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专业研究生通过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和课题,使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带动产学研有机结合;企业利用高校学科专业以及高水平人才上优势,也可以解决企业自身技术上的难题,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专业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在企业参与培养过程中可显著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发生改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参与制订专业的培养方案,也可指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学生,从而增加学生的企业实践经验。

四、结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农林业类院校的专业研究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专业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可以为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胜任工作岗位,满足社会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B/OL].2009-03-26.

[2]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3]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 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15-18.

编辑/吕秀妍

作者:张兴丽,孟兆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PLC控制系统中通信网络论文下一篇:CADCAM项目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