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7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思政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基于大学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管理心理学》课程为例,探讨指向学生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篇:思政毕业论文范文

思政教育融入农学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积极开展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毕业实习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将生态文明教育、“大国三农”情怀、劳动教育、奉献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中。坚持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毕业实习全过程,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和本领。

关键词:教学改革;思政教育;毕业实习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也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主要培养熟练掌握农作物生长发育、作物栽培、作物遗传育种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作物生产、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与经营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从事农业教育与科研、生产与经营、推广与开发、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毕业实习是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重要的必修课,通过实习能提高学生的作物生产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我国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1]。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方针的重要途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对毕业实习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积极探索毕业实习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路径和方法。将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融入毕业实习过程中,使学生提高作物生产实践能力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

1 农学专业毕业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河南农业大学农学、农学(绍骙实验班)、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重要的实践课。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通过参观实习基地、作物生产实践、大田实验操作等实习环节[3-4],熟悉气候、土壤和管理措施对各类作物的影响,掌握各类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和大田管理关键技术。通过毕业实习,指导学生将农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大田生产实践中[5],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毕业实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的教学形式。毕业实习不仅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化职业意识、群众观点、劳动观点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

2 挖掘毕业实习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课程思政,再考虑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毕业实习。通过多种方式学习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知识,教师谈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优秀品格,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7]。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育人理念和方法[8]。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所传达的价值有机结合,是实现专业课思政育人功能的关键[9]。通过学习和研讨,充分挖掘和梳理毕业实习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寻找毕业实习与思政素材的结合点,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毕业实习全过程,以达到增强实践能力与思想引领相统一的效果。

3 课程思政融入毕业实习的路径

3.1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毕业实习 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10]。农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涉及作物施肥时,向学生讲解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施肥技术,要适量施肥、避免过量施肥。过量施肥不仅造成肥料的利用率降低,还会污染土壤环境,影响土壤安全和生态平衡。这时,将美丽中国理念引入实践教学,向学生讲解美丽中国的要求: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号召学生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11]。

在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向学生讲解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作物品种的重要性,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尽量避免过量施用农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作物生产过程中,要注意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间作、套种,对于不耐连作的作物,需要掌握在一定种植年限内进行轮作。合理轮作能有效地防止土壤养分失调,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时,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向学生讲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们国家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1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1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2 将“大国三农”情怀融入毕业实习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設[1]。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毕业实习持续时间长,在实习过程中将“大国三农”情怀融入实践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学专业学生要有“三农”情怀。向学生讲解河南农业大学校歌《绿色颂》歌词中“农大人热爱绿色,甘愿为农业奉献”“农大人护卫绿色,立志为农业攻关”很好地诠释了一代代农大人的“三农”情怀。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增强爱农村、爱农民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号召学生为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贡献。以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为目标,指导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

3.3 将劳动教育融入毕业实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劳力劳心,亦知亦行”,这句话深刻阐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是“五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教育是“五育”的落脚点。长期以来,由于多数学校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劳动教育,使得“五育”中的“劳”体现得不够充分[14]。实际上,实习实践是最好的劳动教育。

在進行毕业实习过程中,将劳动教育融入毕业实习全过程,指导学生参加集体劳动,参与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田间管理、成熟收割过程,结合毕业论文课题完成相关作物的施肥、播种、管理、取样等工作。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向学生讲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劳模精神,号召学生向劳动模范学习,使学生把所学农学知识应用到生产领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毕业实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15]。毕业实习引入劳动教育,做到增强实践能力与思想引领相统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弘扬劳模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3.4 将奉献精神融入毕业实习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报效人民的奉献精神,提高学生为农业奉献的意识[16-17]。在进行毕业实习过程中,将奉献精神融入毕业实习,向学生介绍袁隆平、郭天财等农业专家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向学生讲解袁隆平以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为己任,不畏严寒酷暑,数十年如一日,奔波在田间地头,并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多次实现了水稻增产的目标,为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号召同学们以袁隆平为榜样,要有奉献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奉献自己的青春。

郭天财是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田间几十载,无怨无悔,奉献社会。他积极开展小麦高产优质技术研究、小麦生产技术培训,并向农民普及推广小麦生产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小麦生产难题,为河南乃至全国小麦生产做出重要贡献。号召学生学习他无私奉献精神,农学专业大学生应该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根据新时代“三农”需求,为我国农业生产、乡村振兴作贡献。

3.5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毕业实习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农学专业实习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18]。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二十四节气”。“小满”节气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19],即将进入成熟期,麦类作物离成熟收获不远了。“芒种”节气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农民要忙着收割小麦、种植夏季作物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富的科学、哲学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重要意义[20]。

农学专业毕业实习中涉及作物施肥技术时,向学生们介绍《吕氏春秋》《荀子·富国》《论衡·效力》等著作中有关施肥方面的论述[21],使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已经重视施肥,在农业生产中进行施肥,在当今作物生产中注重平衡施肥,做到科学施肥。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2]。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努力从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4 结语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对毕业实习进行了教学改革。在毕业实习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做到增强实践能力与思想引领相统一。学习思政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和梳理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生态文明教育、“大国三农”情怀、劳动教育、奉献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毕业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教育融入毕业实习,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5-60.

[2]赖金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5):136-139.

[3]刘伟,邢冉冉,马宗斌,等.《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决策探索,2019(7):49-50.

[4]邵瑞鑫,王泳超,郭家萌,等.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各论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以玉米栽培学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9(18):255-256.

[5]李伶俐,朱伟,李文,等.《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87-188.

[6]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7]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8]杜震宇.生物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10.

[9]张果,刘春奎,王建民,等.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卷烟工艺学教学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20,36(7):222-223.

[10]张运林,田玲玲,孙秀华,等.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课堂的实践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5):8-12.

[11]刘春奎,贾琳,李文,等.烟草工程专业《烟草原料学》在线教学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0):17-18.

[12]秦书生,张海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史观阐释[J].学术探索,2018(3):29-34.

[13]周妍,莫丹.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思政课堂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7(19):61-63.

[14]赵伟.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57-164.

[15]耿乔.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38):46-47.

[16]刘明合,王玉萍.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及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8):182-184,188.

[17]马光恕,廉华,盛云燕,等.将思政元素融入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84-185.

[18]陈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文化产业,2021(10):108-109.

[19]隋斌,张建军.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价值及传承发展[J].中国农史,2020,39(6):111-117.

[20]于海燕.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22(1):43-44.

[21]谭黎明,谭佳远.古代农田施肥理论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1):7296-7297.

[22]孙芬,周力.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文化记忆[J].文学教育,2021(5):164-165.

(责编:张宏民)

作者:贾琳 李文 吴刘记 邵瑞鑫 张丹 邢冉冉 刘春奎

第二篇:对应毕业要求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摘 要:基于大学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管理心理学》课程为例,探讨指向学生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在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的设计与实践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个人素质、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体现思政工作在高校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思想,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课程;课程思政;毕业要求;教学设计

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启动了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指明了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时代走向。课程思政就是将课堂教学作为基本组织形式,挖掘思政教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1]。《管理心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该专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要求,对应课程目标、细化教学目标,同时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元素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课程目标对应毕业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行政管理属于公共管理二级学科,研究如何运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要求学生接受学科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培养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和公共责任,兼具多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2]。在实践中,我们将这个培养目标细化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共十个毕业要求。《管理心理学》课程目标主要对应其中的专业知识1、专业知识3、专业素质3(见表1)。

为了达成《管理心理学》课程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设计,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核形式等四个方面,以形成一个支持体系(见图1)。

在课程目标支持体系中,既要实现已有的课程教学目标,又要体现课程德育目标,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管理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理念、意识和内核。值得注意的是,简单地将思政元素加到专业课程中并不是课程思政,而应该抓住专业特征,在既有学科课程中通过开发基于“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活动课程,以及基于潜移默化实现学生德育的隐性课程,自然而然地实现专业教学的深化和升华。在这样的理念下,《管理心理学》课程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与思政融入,形成一个课程整体(见图2)。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将上述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具化,分别体现在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中。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认知领域:使学生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个体心理与行为(个性、知觉、需要、期望、挫折)、组织心理与行为(激励、决策行为、领导)、群体心理与行为(分类、特征、冲突、沟通)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实现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围绕关键问题,设计对应这六个层次不同水平的问题链,使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逐步加深。

情感领域: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都属于情感领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心理学》尤其应促进学生在马克思主要哲学、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个人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发生一定的积极变化,增进学生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了解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管理过程中人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

动作技能领域: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和练习固定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可以分为感知能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等四类层次。在本课程教学中,一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将学习到的管理心理学理论用于社会生活实践,能够综合分析现实案例,这是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带得走的能迁移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课程的思维性、工具性;三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成为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教养有品位的人才,这体现了课程的精神性和人文性。

三、课程资源

本课程资源建设首先来自对思政元素的挖掘。经过系统化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发挥课程的协同效应,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是《管理心理学》课程本身的基础和土壤,实践性非常强,有大量思政元素蕴含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2。

此外,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图片、音视频等恰当教学资源,把一些优质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片段推荐给学生。利用线上平台把相关教学内容、课堂内容拓展、课后作业等发布给学生,并适时开展难点答疑、作业评讲、小组讨论和线上测试等教学活动,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协同利用其它课程、其它部门相关资源,开发应用各类社会资源。

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的再构建可以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课程标准,找准思政元素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融入点。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为以下五个层次:

(一)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熟悉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例如,在关于学科发展历程的内容中,不管是从我国的管理思想演变还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都可以提炼出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发展观、联系观、矛盾规律等。同时,从中西方管理心理思想比较中,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式管理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对个体心理的学习

个体心理是构成管理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从人自身的角度看,人又是管理的主体,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立的人格。对个体心理的学习,包括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学习。例如,在“人的个性”这一章,既可以结合管理案例剖析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也可以融入对人性的认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在“知觉与个体行为”这一章,通过对人的知觉特征、社会认知偏差等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评价自己和他人,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大局意识。其他如人的需要、人的挫折、人的期望等章节也能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

(三)对组织心理的学习

组织心理主要包括组织中的激励行為、决策行为、领导行为三章的内容。在对激励理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职业道德观、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专业职业素养等。在决策行为一章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的优缺点,怎样在组织中进行决策,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领导行为一章中,可融入“儒家”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故事,启示任何人在工作中做到在其位就要知身份,明职责,做到守份守职,在位谋政,要懂得“名正言顺”的做人道理,学生进入社会后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四)对群体心理的学习

教学内容包括对群体概述、群体的规范与压力、群体的冲突、群体沟通、团队建设等。使学生能够掌握群体的定义、特征、分类,了解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和群体凝聚力的特征与表现,熟悉高绩效团队建设的理念与方法,结合实际分析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总结沟通的方法特别是中国式管理中的人际沟通。上述内容中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元素。

(五)管理心理学典型案例的多维分析与解读

对管理心理学典型案例进行综合分析、评论、分享与展示,渗透对学生责任与担当、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基本教学方法,同时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一)混合教学法

主要利用学校推荐的平台建设线上课程,利用系统进行混合式教学,实施翻转课堂。引导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学习、答疑、作业、测验等)、师生实时互动的同步课堂、直播教学等,让学生提前观看线上视频学习知识点,宝贵的课上时间可以进行线下的研讨、汇报、展示等互动合作式学习,为融入思政内容创造条件。

(二)案例研讨法

选取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或典型管理案例为研讨题目,对案例蕴藏的思政内涵进行提炼,针对性地选用口头表述、文字资料分析、观看案例视频等形式予以呈现,让学生带着案例创设的问题(情境)去自主探究、分析、讨论,教师评价和总结,使授课内容得到深化。

(三)互动启发法

每章的内容设计一到两个关键问题,围绕关键问题形成系列符合不同教学目标的问题链,串联起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主动进行思考与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四)合作学习法

通过世界咖啡屋、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等具体方式,结合案例带领学生做心理测试、管理情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心理可以通过外显的活动呈现出来,提升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自主学习法

课下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网上资源,包括文献、网站、影视作品等,定期或不定期交流汇报,通过自主学习扩大学科视野。

六、教学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加入思政元素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既要考核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考核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考核方式采取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30%)由课堂展示(6%)、平时作业(12%)、课堂测试(7%)、课堂考勤(5%)组成,目标考核由期末(70%)阶段考试组成。不同的考核方式对应相应的课程目标,并根据学生最终考核分数计算课程分目标达成度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根据达成度数据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计(见表3)。针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则主要通过学校教务系统由学生按指标打分。并在期末设置《“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匿名填写,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个别访谈、课堂观察、教学督导等方式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教学评估报告。

参考文献:

[1]梁伟,马俊,梅旭成.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36-38.

[2]彭湃.从专业走向课程——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之建设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9):65-70.

[3]杜芳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A5):148-149+155.

作者:王慧

第三篇:融入思政的全过程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重庆科技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进行了毕业设计的大学全过程课外设计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全面融入思政要素,在校企导师指导下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行课外毕业设计,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全过程;毕业设计;课程思政;校企合作

1全过程毕业设计改革基本情况

重庆科技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保持专业、市级一流建设专业、市级特色专业,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以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体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期间不断线的以生产线设计为主要载体、基于分层次全过程CDIO的同步实施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项目,以校企指导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为保障,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分层次全过程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本项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在本科第三学期开始,根据专业方向和拟就业领域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确定企业导师,然后结合各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在课外进行持续性的毕业设计,聚焦以完成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来学习专业课程,学生目标明确,积极性高,效果较好。

通过课程改革建设,全方位促进全体学生的专业设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适应新能源等产业领域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2明确毕业设计培养目标

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完成设计课题的训练过程,加强学生对专业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训练,全面检验对学生素质培养和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培养效果;训练学生熟悉专业领域生产线设计的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产线设计能力,并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包括绘图)。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训练和课程改革建设,全方位促进本专业全体学生的成长,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爱国奉献精神的卓越工程后备科技人才,支撑国家产业转型升级。

3围绕目标科学制定设计内容

结合专业方向和课程目标,确定出学生需要根据新时代能源材料类就业单位的产品,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设计一条先进的生产线。设计内容包括毕业设计选题、厂址选择、工艺流程设计、配料设计及物料平衡(及热平衡)计算、窑炉设计或选型、制备加工设备选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选型、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设计与选型、公司组织架构设计、经济成本分析、企业安全管理设计、生产线平面布置设计、职业病危害与防治、企业文化等内容。通过产品生产线设计项目为载体,催生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就多了一份设计项目需要的内生动力,基于系统工程思想,将在校几年所学的各种知识有机、有序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应用于环境能源材料毕业设计中。

通过全流程的毕业设计,激发学生的结合专业所学进行生产线设计的热情,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总结凝练、自主分析并做出选择的能力,综合运用专业和设计相关课程课堂上所学内容,围绕毕业设计中的任务的解决达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加深学生对未来就业单位所从事工作的理解,有利于缩短上岗周期。同时,有利于与设计有关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在工程氛围中有机融合和交叉,协同围绕专业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好课程。

4全过程毕业设计“课程思政”实施

4.1实施思路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依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保持及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

全体学生通过大学期间不断线的以生产线设计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毕业设计,通过持续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专业指导,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通过完成根植祖国大地的产线设计课题,全面融入大学四年全部知识,以产出为导向,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过程CDIO的毕业设计与课堂教学同步实施,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其他课程学习不脱离、不割裂、不断线,通过校企专业教师大学全过程指导学生为保障,充分实施《(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思政教学。

4.2重点措施

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重点措施如下:

①通過教师思政培训提高教师自身思想,进行教师团体建设;

②通过毕业设计案例化,全过程的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的课程考核与毕业设计任务相融合,进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

③通过将专业设计知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专业指导设计方法与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内容相结合,完成设计内容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

最终通过全过程的毕业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课程授课教师、校企双导师的教书育人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与专业能力和专业成长的德智体美劳锻炼的全面结合。

4.3实施方式

①提高指导教师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学校、学院和专业支持下,参加若干思政教育领域的专题会议和培训,另外增加在开设相关课程的院系的相关课程进行听课的次数。培养教师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从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做到对专业有真知灼见,对于国家的战略需求和相关知识有所认识,将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相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鲜活化,进而在学生的脑海里落地生根。

②针对学生特征,因势利导

相对专业理论课的课程思政来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设计任务更开放,形式更灵活丰富。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设计任务,在查阅资料后总结评判,最终结合设计需要进行综合设计或选型,采用多种指导形式:设计方法的集中培训、指导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企业教师集中和分散指导等推动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完成毕业设计实现专业价值。这样学生可以在参与、组织和讨论毕业设计课题和内容的过程中,实现对国家发展、个人使命及价值实现等思考和践行。

③将具体设计案例加入到毕业设计指导中

在厂址选择方面,选择一些个性化产线的选址案例,例如不合理的选择造成生产成本过高(水、原料成本过高,运输成本过高等,周围配套不成熟等),引导学生不要限制于教材的原则,而是广泛针对产线实际情况,切实选择合适地点,依据和可行性充分。

在工艺流程设计和设备选型方面,充分考虑产线产品定位,技术性和成熟度适当均衡,忌盲目过新,使合格率过低及成本过高。

针对教学内容现状,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要求如下:

引导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的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所要履行的工程师的责任,既要充分保证产线质量和先进性,同时需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地考虑产品对于社会、环境、安全、健康、资源等方面的责任。

④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

为了全面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毕业设计作为专业能力培养训练的重要过程,成为本专业思想政治育人第二课堂专业育人的重要实现途径。

在全过程的毕业设计中,一是以设计能力培养为中心积极实践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的改革,二是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地更新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例如利用在线指导等线上指导与线下指导相结合,集中指导与分散指导相结合,企业教师远程指导与学校集中指导相结合,以改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在全过程的毕业设计中充分实现毕业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除了要充分利用全过程的毕业设计第二课堂以外,在全过程毕业设计的开展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开发专业教育的第三课堂——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推动企业调研、企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产线设计体验,充分发挥毕业设计实践的育人效果,引导学生走进专业生产实际。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与毕业设计实践活动中具体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在某些材料领域的辉煌成果,同时认识不足和差距,确立民族自信、家国情怀,同时为学生指明将来要走的道路和专业价值,鼓励学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5改革效果

(1)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及相关知识得到提升,同时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提高学生学以致用、为专业发展拼搏努力的思想觉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意识,学生有创新获得感;学生扎根地方发展地区产业,具有产业报国情怀。

(3)提高学生设计时间,实现毕业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毕业设计与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毕业设计契合生产线实际需求且有深度,专业设计能力提高。

(4)思政教育固化贯穿大学的毕业设计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

(5)学生理论课程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有效改善了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综合运用课程知识分析毕业设计任务中的问题、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未来就业单位所从事工作的理解程度加深,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栋,张明亮,肖景霓,郑丽娜,张蕾.浅谈高校环境专业实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9:143-144.

[2]潘乐,雷冬玉,金鹿,景伟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8,17:175-176.

[3]冯亚青,陈立功,张宝,闫喜龙,徐加良.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探索——以"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9:48-51.

[4]王贵珍,李红立,游普元.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2,4:36,38.

[5]李奉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2,23:160,176.

[6]罗永桂.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7,6:75-76.

[7]焦志勇,华欣,王怡.地方性特色型高校新工科建设实施案例的分析探讨——以天津科技大学首批新工科项目案例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20,5:5-11.

[8]傅莉.EDA技术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2012,5:90-92.

[9]徐鼐,赵艳芳,李志君,赵富春,杜杰,于人同.以创新和理论实践为导向的工科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探索——以海南大学3D打印研究活动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8,7:1-3,52.

[10]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8:67-72.

第一作者简介:邸永江(1978-),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光催化环境与能源材料研究,E-mail:yjdee@163.com。

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11,201905)、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103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6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602013004)资助。

作者:邸永江 贾碧 望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中教育叙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