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2022-04-26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被一批学者引入中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实践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模式。与此同时,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各国纷纷实行教学改革,力争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篇1:

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摘 要:依据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会议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高教40条”文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开展打造金课的课程改革。衡水学院在明确新时代高教改革对教学团队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度挖掘衡水地方特色,以传承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以培养“形意拳+”特色人才为目标,以外引、内培等为途径,组建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为提高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校本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 应用型本科院校 形意拳课程 教学团队 建设

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数量较多的人才培养机构,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传承地方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衡水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为深入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精神[1],立足衡水,深度挖掘形意拳这一彰显衡水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引入高校,纳入校本特色课程资源。

1 新时代高教改革对教学团队新要求

1.1 新时代要求教师肩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使命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而本科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大学教师的第一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传道解惑”,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等进行指导,推动课程教学以真育人、真见成效,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有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社会所需的具有真知实学的应用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1.2 新时代要求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及移动教学等新信息技术革新,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作为高校教师新时代势必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结合任教学科课程性质与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合理运用慕课、微课、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相融合,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方式方法等进行改革,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为主动适应“00”后的教学,积极开展课程转型和改造。

1.3 新时代要求教学团队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协同建设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及“新时代高教40条”等,要求教学团队需充分调动校企地等多方资源,立足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积极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协同共育,调动地方行业企业事业等多方资源,协同并进,共同致力于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激发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及教学团队主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整合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传统的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存在困境

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开设形意拳课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课程教学团队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课程思政意识

传统的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学师资及团队建设重视形意拳技能,忽视教学师资及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的素质。无论是形意拳课程教学师资的招聘、外聘等引入标准较单一,常常以是否修读过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形意拳等学历,从事形意拳课程教学行业资格,获得各级形意拳行业竞赛或指导形意拳行业竞赛成绩等作为依据;忽视了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在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导致现有传统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学师资课程思政意识较差,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新要求。

2.2 欠缺现代化教学技术

根据调研显示,传统的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学师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利用当前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手段,往往以传统的面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示范、讲解、练习等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展示形意拳套路或学生参加形意拳竞赛等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由于现有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师,以高校体育专业毕业为主,其自身新信息技術知识技能较欠缺,从教培训的过程中,忽视新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冲击,导致传统的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学师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欠缺现代化新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无法将新信息技术与自身从事的形意拳等课程教学进行融合。

2.3 专业师资数量少,梯队结构不合理

调研中发现,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意拳课程的师资队伍中,专业师资人数较少,专职进行形意拳课程教学的人员更少。现有形意拳教学师资队伍人员中年龄、学历、职称、形意拳技术、形意拳行业资格等参差不齐,梯队不合理。多数开设形意拳课程的高校平均每学期1~2名兼职形意拳课程教师,对200余体育类专业学生以及200余人次全校学生进行形意拳课程教学。现有形意拳师资及教学团队,难以满足当前大学生强身健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从事民间社会体育的需要。

3 新时代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建议

衡水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立足衡水,深度挖掘衡水地方特色,以传承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以培养“形意拳+”特色人才为目标,以外引、内培等为途径,探索形成以下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3.1 提升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意识

观念引领行动。在进行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之初,先对现有形意拳教学人员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重点提升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的意识,时刻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与形意拳课程教学相结合。引导团队成员深度学习新时代高教40条、党的十九大报告等文件;立足形意拳课程教学,将所学文件精神与课程教学相整合;挖掘形意拳拳法发展历程、形意拳文化精髓、形意拳拳法拳术等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等的课程育人点。

3.2 提高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新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通过内部培养,即组织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人员进行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信息技术手段培训,激励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参加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移动教学课程等竞赛,不断提升形意拳教学团队人员新信息技术、网络、移动教学等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3.3 整合校内外资源多元路径协同并开展教学团队建设

充分立足衡水,借助衡水市政府、衡水地区形意拳协会、衡水深州形意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资源,积极将形意拳名师、大师引入衡水学院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中,采用师徒制的方式对教学团队其他师资进行专业培训,此外开展“大师工作室”面向广大师生及社会人员,对校内外形意拳爱好者,进行形意拳行业资格、技术技法的培训,开展专业的形意拳竞赛,充分调动校内外多方资源协同进行形意拳教学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雅静,杨文龙,牛大三.高校体育教学与实践之形意拳课程教学[J].科教导刊,2018(13):119-120.

[2] 杨文龙,康秀萍.传统武术在地方本科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3):100-101.

[3] 杨文龙,李永霞.传统武术在地方高校体育类校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现状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搏击,2015(9):85-86.

作者:杨文龙

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篇2:

浅谈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问题

摘 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被一批学者引入中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实践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模式。与此同时,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各国纷纷实行教学改革,力争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评价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我国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使校本课程真正实现高质量、高水平,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关键词:校本课程  教学质量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一、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

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主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本文认为,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②校本课程是对本校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补充;③校本课程是对本校特色课程的开发。

(二)教学质量:

即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程度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反映。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在开发与实施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主确定课程的过程中,师生通过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以及培养目标的程度水平。

在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反映学校因时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的办学水准。

二、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概括来讲有人、财、物、规章制度几个方面。其中,人的因素是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对于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而言,教学质量是一个全面评价体系,它由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实施质量、管理质量构成。其中,校本课程实施质量包括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课程开发质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开发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央、地方、学校的课程政策,教育投入及补贴,地域特点,本地区以及本校的经济文化状况,本校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等;内部因素包括: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开发水平、学校的硬件设施及教材的编制、校长的领导能力及管理水平、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态度、学科专家的参与指导、社区和家长的配合程度等。只有充分考虑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面因素,才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教师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主要由教师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同水平、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对校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堂管理水平及课堂行为、教学方略、教学手段、自我评价、教学质量意识等因素,都会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学生学习质量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具体实施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提高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价值追求之一。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众多,外部因素包括为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提供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前学习水平,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学习动机、学习方略、兴趣爱好等。

(四)教学管理质量

教学管理质量也是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管理质量受教学管理的设备条件、教学管理的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如学历、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经验、管理实践经验、能力、创新意识等)、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方略、教学评价指标等因素的影响。

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被一批学者引入中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实践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模式,校本课程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得到了推广和实施。但是,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的不断积累从而促成质变的过程,单纯的推广和实施是不够的,只有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才能逐步实现培养目标,真正做到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我国目前校本课程教学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严重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矛盾,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校内、校外的有力支持;忽视学生需求,盲目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匮乏等等。

(二)校本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按照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以及学生需求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与技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自身因素是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主要有教师业务水平、角色意识、工作态度、责任心、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艺术等。具体来说,影响教师教授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方法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首先,由于他们对校本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主观努力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生之前对校本课程方面内容的接触程度,即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前学习成绩水平,影响之后的学习。其次,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对某一领域天赋相当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却在学习效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不同。最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态度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兴趣浓厚、重视程度较高、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学生,成绩表现相对突出。

(三)校本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管理者决策错误和管理不当造成的,具体表现为:校长的课程观念和管理水平,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发展、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对于校本课程的管理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等。

四、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提供民主开放、良好的开发环境

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表层意义上讲,是国家赋予学校的权力,但实质上是本校培养目标与教育宗旨的产物。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以本校培养目标与教育宗旨为出发点;着力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个性、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体现办学特色,并且积极配合国家与地区课程的开发,使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学校建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乐于承担责任,积极进取,勇于追求成功。

(二)联合校内校外力量,共同开发

我国目前正处于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除了依靠学校这一最关键力量,还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校内校外各方力量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的领导与决策核心,但并非意味着学校要包揽课程决策与编制的全部工作,校本课程要更多地体现独立自主、灵活多样的特征,同时也需要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区团体、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交流,在借鉴与交流中得到完善与发展,形成独特的个性与风格。

(三)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建立在分析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的对象是社会、地区、学校、学生等。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包含学生对知识及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地区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旨在开发出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地区和学校发展的校本课程。

(四)增强教师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拥有多重身份,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导,同时还肩负着校本课程的管理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是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观念,深刻理解国家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意义,增强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专题讲座、引导阅读校本课程理论书籍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使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较高的认同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校长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提高校本课程管理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校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变课程观念。校长要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科学指导教师工作。目前我国的各类学校仍以升学为主要任务,势必会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带来很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校长更要从观念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着眼于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深刻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努力将这种观念内化成为全体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积极行为。此外,校长要进行民主开放的校本化管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六)建立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学校管理部门和校本课程实施者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检验、监督控制、跟踪监测的全部过程。因此,建立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反馈并调整与完善校本课程,使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评价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有利于获得最直接的评价资料,改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在设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化、综合化,以便从整体上促进实施主体的个性化发展。

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起步不久,对于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从整体上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各方组织以及人员的共同合作,使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郝保文.论教学质量的结构及教学质量的提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

[6]郝保文.论教学质量意识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J].内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

[7]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赵永柱.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J].中国农村教育,2007.

作者:赵爽

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篇3: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分析

摘 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促进小学教育向着多元化、个性化、实践化方向发展,有助于形成校本教育的特色,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助于形成个性发展与特色能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综合发展,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校本课程开发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新时代还要构建科学化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体系,解决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小学 校本课程 开发措施 优化办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6.034

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小学校教育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对校本课程开发认知偏差,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不当,以及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影响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降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新时代还要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实需要出发,全面提高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一、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

1.开发方案不科学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时间长,资源占用率高,时间成长与经济成长较高的教育科研活动。有些小学校缺乏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合理的设计,教师与学校领导未能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实践,既没能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也没能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学校缺乏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方法均有待更新。另一方面,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不好,未能监督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随性较大,校本课程开发还缺乏可行性的充分论证。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不充分,因此影响了校本课程实施的价值,降低了校本课程的质量。

2.师资水平待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个完善的机制,强调依靠学校教师力量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有效性与科学性。但是,当前很多小学校教师不重视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配合不足,缺乏专门的团队从事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小学校不重视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我国一线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發的能力不足,教师不具备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和意识,因此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很多小学校教师没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教师也未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获得实际利益,这使得小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3.教学资源不丰富

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充分的资源支持,强调合理进行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有限,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优化、创新与互动能力不足。一方面,国家教育管理行政机关、各大专院校没能有效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必要的器材、教材与场地设施。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占用的资源较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需要长期的坚持。一些小学校管理能力不强,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实际能力,教师和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没能充分地衔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没能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无法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

4.缺乏个性化方式

目前,虽然小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程度不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不能相互借鉴,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不足,开发校本课程的成本较高。首先,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学校的设想当中,没能充分地调研全校学生的广泛学习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程度较低,没能构建学校与家长、学生广泛联系。其次,校本课程的个性化程度不高,资源配置能力不当,不能根据学校教育工作需要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有力整合。有时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践教学背道而驰,实际上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化措施

1.提高课程开发可操作性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还要从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强调满足所有学生成长需要,构建普及性强、难易适当,有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课程。为了提高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率,还要找准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判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现有的教学资源是否承载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进行多方论证,深入地了解学科课程建设的情况,把握校本课程的定位,进一步把区域特色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联系起来,开发贴近生活的校本课程。例如,融合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校本课程,构建专项教学的实践基地等。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理清重难点,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点,在教材编写等工作前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找准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向,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最后,校本课程开发还要组建优质的团队,尤其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从思想上、理论上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方向正确。

2.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创建小学教育品牌的重要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同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还要促进教师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积极投入相关工作,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加强教学的教育研究工作,促进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深入反思。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一种课程实践,学校教师必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还要重视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要求教师掌握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具备多样化、综合化和专业的教学研究能力。还要积极组织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消除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畏难心理,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给予必要的经费补贴,提升校本课程开发在职称评聘占比,促进教师主动投入相关工作。

3.寻求多方面的大力支持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多方面的大力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应当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机制,促进多方面帮助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质量。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调动多方面的资源配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专家、学生、家长、相关专业领域人士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活动。小学校还可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研究部门给予理论指导,将国内外先进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获得家长的广泛支持,大力形成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宣传氛围,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学校还要大力寻求经费供给,获得必要的政策支持,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提升各方面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决心。另外,还要借鉴同行的相关工作经验,建立校际交流机制,努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现实问题。

4.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特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通过校本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特长。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补充学生某方面知识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构建师生互动的关系,促进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把握教学中暴露的问题,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解决课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优化学校教育特色,形成学校教育品牌,从根本上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首先,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教育需求研究,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针对学生成长需要明确开发校本课程工作方向,例如,哪些是本校学生成长的薄弱点,哪些就应当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其次,学校还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事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完善课程实施评价机制,努力打造特色文化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更好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校本课程开发任务。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优化校本课程实施体系,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点,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以多种方式配置开发资源,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保证校本课程的实用性,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甘素艳《浅谈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学周刊》2015年第8期。

[2] 魏登尖《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审视及解决对策》,《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作者:曹黎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集中核算分析论文下一篇:电算化与企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