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反思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大教学论反思范文

大教学论

读《大教学论》有感

何芳

西南民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摘 要】 历经300年后的今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仍然焕发着无限的活力,它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夸美纽斯提出的“有效教学论”给我很大的启发。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前提、保障、途径、落脚点和组织形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感受。

【关键词】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有效教学; 启示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是所谓的高等教育,都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认真,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然而学生的发展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如何解决该问题?”在读完《大教学论》后,我认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让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让老师和学生做到“事半功倍”。具体方法,本文从《大教学论》中有效教学思想的“前提”、“保障”、“途径”、“落脚点”“组织形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感受。以为现代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二、有效教学的前提:热爱教育事业

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适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比如,“马是天生合于作战用的,牛是合于拖物用的,驴是合于负重用的,犬是合于守护与狩猎用的,鹰是合于捕鸟用的;但是在我们训练它们,使它们习惯于它们的工作以前,它们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也就是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具体到个人,夸美纽斯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只有不适合儿童的教育。“野性难训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最好的良驹的。”

[2]

[1] 只有教育,才能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教育、重视教育,每个人都应该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对于今天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根本前提。因为当老师热爱教育,带着对教育的热情去上课时,他才能感染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学生,也要热爱教育,相信老师,相信教育,相信教育会让你更完美。只要学生和老师都相信教育,热爱教育,我们的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1

三、有效教学的保障:重视德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他认为“笃信和德行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然而这两个因素却最容易被忽视。“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作为学校和老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追寻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因为,所谓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开放的思想。而且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信仰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因此,学校和老师在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尤其是近年来,学校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而根据夸美纽斯的观点,我认为出现该问题,最大的原因在于:学校仅仅注重升学率,老师们每天都很忙,不是忙着如何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是纠结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校如此,家长也如此,甚至整个社会都如此。并且很多时候,老师们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对差生的关注。因为学校不注重道德教育,老师不关注那些差生,久而久之那些差生对学业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就会寻找生活的其他乐趣。而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因为没有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于是在社会不良分子的鼓动下,他们成为了所谓的“凶狠的野驴”。因此,我认为无论学校、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应该培养出的是温顺的羔羊,而不是凶狠的野驴。我们需要用道德作为有效教学的保障。

四、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注重感观教育和和谐教育 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第五章中写到“我们除了身内有个理性的灵魂外,还有感官,可以把这些感官比作秘史与间谍,只要灵魂得到他们的帮助就可以支配身外的万物。他们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随便什么东西都不能够逃避他们的注意。”所以,在学习中,如果你把眼、耳、鼻、舌都用起来,那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你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应该多设置一些活动课程,开发学生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4][3]

五、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在教学当中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味的灌输自己的知识,恨不得把自己 2

的所有知识一下子交给学生。因此,在课堂中,他们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一节课下来,全是自己在“自导自演”,根本没有询问学生有没有听懂,或是有没有什么见解,根本没有做到教学的互相沟通。老师在这里成为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却成了盲目接受者。

针对以上问题,从《大教学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解决方法。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交我们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别人的脑筋去希望自己变聪明的”新课程的理念也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总的来说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的是引领者的角色,而不是决策者,老师扮演好引领者角色,给学生启发,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把大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或是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教学不是看老师不是看教室是否有效,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有效。

六、有效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当代中国普遍采用的授课形式。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这一主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因为这种基于学生共性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以知识传播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时期,班级授课制仍然有许多优势。例如,班级授课减少了教室人数,教室宽敞可以提高老师讲课心情,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的讲课心情好了,学生听着也舒服,从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同时,班级人数少了,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就不会出现学生被忽略的情况,从而让所有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实践也证明,采取班级授课形式对于传播新知识,传授新理念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点。所以说,班级授课制是实现有效教学最有效组织形式。

六、总结

在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以后,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当代中国的教育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从夸美纽斯有效教学的 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有效教学要以热爱教育为前提,重视德育为保障,注重感观教育和和谐教育,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展开教学。希望本文能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2][3][4]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题目:读《大教学论》有感

姓名: 何 芳

学号:201231402016 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第二篇: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是17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著作,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著述,被广大的教育者推崇。 夸美纽斯1592年出生于捷克一个磨坊主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新教“捷克兄弟会”教徒,夸美纽斯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接受了新教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

《大教学论》这本著作的主要观点: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在《大教学论》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规律。

如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中的原则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这让我想到了对待后进生,难道不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吗?“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和一般的学生保持同样的步伐,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只能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就如“我们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地滴进去”的结果一样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边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进去的还小。这就提醒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教师自己所愿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为。因为“才力是要加以支持的,不可负累过度,教师和医生一样,是自然的奴仆,不是自然的主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那么相信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同时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课堂教学,把这些减少的时间给学生们自习,然他们自己去思考总结,领 1 悟知识的实质,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我们也应该要求学生选择性的记忆,即记住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其余的,他们只需领会大意就可以了。

但快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也有它本身的弊端,它是一本宗教色彩很浓厚的书,可以说它就是教化人们对基督虔诚信仰的一本书,里面很多观点都有它时代的局限。但只要我们抱枕批判的继承的方式方法,我们就能从中学到很多经典的教育教学的理念。

第三篇:大教学论

读《大教学论》之我见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教育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使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书共三十三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目录划分为10个部分,其中,1-4章是关于人性论的论述,5-6章论述了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7-9章分析了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10-15章叙述了有关学校的问题,16-19章简述了教学的原则,20-24分别讲述了各科教学法,25章可以单列,26-27章讲述学校的纪律与学制划分,28-31章从纵向的角度对各级学校进行了描绘,32-33章是对普遍秩序与方法的分析。

我将简述以下几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本书的成书背景(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全书梗概、其中包含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一、 时代背景

《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此时正值西欧社会的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提高、自然科学兴起、学校教育发展等等。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陆续发生,这些划时代的事件促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具有了新的特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要求从封建贵族的教育向资产阶级的教育过度,从而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便是变革时期教育领域的代表作。

二、 作者生平

1592年3月28日,夸美纽斯出生于拉摩维亚一个属于“捷克兄弟会”的磨坊主的家庭里,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16岁起由“兄弟会”( 捷克的一个 民主教派.其成员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 和小商人)担负其学费,受完中等教育(在普利洛夫拉丁学校上学)和高等教育(在德国的赫尔朋大学、海得堡大学上学),受到新教教派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1616年大学毕业后,被选为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的学校且被推为普利洛夫学校的校长。

161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时夸美纽斯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贵族和天主教会残酷镇压捷克人民和迫害新教徒的斗争。战争爆发后,和兄弟会的其他会员同时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有几个月被迫躲居于崇山森林之中。战火中,夸美纽斯失去了多年的心血——全部书稿和珍贵藏书,瘟疫又夺去了妻儿的生命,在祖国与家庭连遭不幸的日子里,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社会政治性学术著作——《世界的迷宫与心的天堂》,揭露了贵族的贪婪、教会的黑暗、侵略的罪恶和人世间的不平。

1627年,德国皇帝下达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为坚持新教信仰,兄弟会成员3万户居民于1628离开祖国,赴波兰的黎撒。离开捷克时,他曾在边境的山顶上面向祖国跪下,失声痛哭。1628年,在捷克兄弟会迁居于波兰时,在黎撒,夸美纽斯又主持已改为古典中学的兄弟会学校,长达13年之久。在此期间,夸美纽斯由于所写的几本有关教育的著作的出版而享有世界声誉。这些著作是:《语言和科学入门》、《母育学校》、《大教学论》、《物理学概论》、《泛智先声》等。 1641年,英国国会邀请他研究所谓“泛智”问题。到英国后,由于英国发生内战,关于泛智的研究工作中断了。1642年,夸美纽斯因希望当时的瑞典政府能够帮助捷克人民取得独立,便应邀到了瑞典,在瑞典几年的工作期间,受该国政府的委托,编辑教科书和语言教学法。 可是希望从瑞典得到对祖国援助的希望未能实现,便于1648年再度回到黎撒。这时,“捷克兄弟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住在匈牙利,夸美纽斯便接受匈牙利一位大公的邀请,担任匈牙利常年学校顾问,并撰写了《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准则》和《世界图解》,其中《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是西方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启蒙读物,被译成了多种文学,在欧洲流行200余年。

1656年,瑞典和波兰发生战争。与瑞典交战的波兰执政者疑心捷克兄弟会成员同情瑞典人,便把兄弟会的最后避难所——黎撒放火烧毁了,夸美纽斯又一次失去了自己几乎是全部的手稿。当时,文化教育较发达的荷兰拨款救援捷克流亡者,并欢迎夸美纽斯去荷兰工作和定居,夸美纽斯于是又辗转避难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荷兰第二年,1657年,阿姆斯特丹的元老院决定出版夸美纽斯的《教育论著全集》、《走出经院哲学的迷宫》等。在荷兰,夸美纽斯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教育工作,于1670年11月15日去世,终年78岁。

《大教学论》,1632 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 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 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 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先生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2004年出版了任钟印先生翻译的《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一书。

三、 全书梗概

(一) 第一部分,1-4章,讲述与人性论相关的内容。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他指出“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

(二) 第二部分,5-6章,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夸美纽斯认为“这三者(学问、道德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由此他推理出教育是可能的;接着他又分析了教育为什么是必须的,他通过列举“人类小孩在狼群中长大无法形成人”的例子,得出他的结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三) 第三部分,7-9章,分析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 夸美纽斯分析说“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接着他又分析了“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四) 第四部分,10-15章,叙述了有关学校的问题。

夸美纽斯在本部分花费了大量篇章去分析了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他说“学校应该是周全的”,“再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改良学校是可能的”,“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不受任何阻碍”。由此,夸美纽斯对学校的整体轮廓就进行了一个描绘。

(五) 第五部分,16-19章,简述有关教学的原则。 夸美纽斯首先分析了教学的普遍原则,他说“教与学的一般要求,即一定能产生结果的教与学的方法”,接着他分别讲述了“教与学的便宜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教与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各章之间相互交叉,有共同的原则。

(六) 第六部分,20-24章,分别讲述了各科教学法。

夸美纽斯分别介绍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道德教学法”,“灌输虔信的方法”。

(七) 第七部分,25章,讲述学校应该排除异教徒的书籍。

夸美纽斯说“假如我们想要按照真正基督徒的法则去改良学校,我们就应为学校排除异教徒所写的书籍,至少用来也得较之以往更加小心。”

(八) 第八部分,26-27章,论述了学校的纪律和学制的划分。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学校的纪律,他说“没有纪律的学校犹如没有水的水磨坊”,然后他分析了学制的划分,即“论基于年龄和学业的学校的四级划分”,他把学校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六年,相互衔接。

(九) 第九部分,28-31章,从纵向的角度对学校进行描绘。

夸美纽斯分别描绘了“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这分别相当于我们现行学制系统里的幼儿教育到大学。

(十) 第十部分,32-33章,对普遍方法与秩序的分析。

夸美纽斯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他把这种教学的普遍方法比喻为“印刷术”,认为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大量教导学生,就像印刷机大量印制书籍一样,他认为这是可能的。

四、 主要内容

1、 教育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他认为人是造物主造出的最完美的生物,由于人都是造物主的产物,所以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同时,他认为进入天国所需的准备有三个方面:知识、道德、虔信,夸美纽斯所说的“知识”是广义上的知识,是知道自己并知道万物的知识,所以他主张把一切事物都教给人类。

2、 教育对象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一切男女青年”。

他通过分析一切大自然的生物都是在幼年时期成长,推导出教育也应该在青少年时期进行,他说“为了把人塑造成具有人性,神给予人以年轻的岁月。这个年岁除了受教育外,不适合做任何事”。同时,他又说“所有男女儿童都应该上学”,他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但没有一个人是愚蠢到完全无法接受教育的,他以“筛子筛水”的例子来说明,愚蠢的人接受教育也会得到很大改善,他说“筛子虽然不能把水留住,但筛子会越来越干净”。

3、 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总结了众多教学原则,我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则: 1) 准备性原则:

他说“自然从小心选择材料开始”、“自然先准备材料,然后才赋予材料以形式”、“自然选择它要施加影响的合适事物(对象)或先对它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它合用”、“自然不对任何没有基础和根基的东西施加影响”。由此,他认为教育也应该事先做好准备。(P107) 2) 及时施教原则:

他说“自然遵循适当的时机”。鸟儿在春天出生,园丁在春天植树,小草在春天发芽。由此,他认为人的教育也应当在人生的春天开始。(P105) 3) 自觉性原则:

夸美纽斯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认为这样做是违反自然的。他主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自觉地进行学习。为此,学校要向学生传授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使教学富有吸引力;学校要美化环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乐于上学。 4) 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2页。)他主张尽可能地用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他说实际观察是首要的,文字的学习是第二位的。认为,经过直观而获得的知识是最可靠的,也最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所以,教学应当从实际事物的观察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的时候,应当使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夸美纽斯还详细提出了直观性教学的一些具体要求。 5) 启发诱导原则:

他说“自然准备材料,以便努力取得形式”。自然给予鸟儿温暖和食物,鸟儿才会成长,园丁给予树木以适度的温度和水,树木才会欣欣向荣地生长。所以,教育应当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激起孩子的兴趣,使他们有想学习的兴趣,从而快乐的学习。(P120) 6) 循序渐进原则:

他说“自然并不混乱地运转,而是在前进过程中准确无误地从一点前进到另一点——一定时间内只从事一件事”,“自然在形成的过程中从一般开始,结束于特殊”,“自然不跳跃,而是循序前进”,“自然从源头发展每一样事物,虽然表面看来源头微不足道,但是它有巨大潜力”,“自然由易到难地前进”。由此,他认为每门学科的教授应用明确划分的步骤,使一天的功课是前一天功课的扩展,并能引导到明天的功课,即教学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P124) 7) 内发原则:

他说“在一切自然运转中,发展来自内部”,“自然从根基发展一切事物,而不是从其他源头开始”。鸟儿的成长先从内部器官开始,外部器官成长在后,在合适的季节;园丁把嫁接的嫩枝径直嵌入木髓,使接枝尽量插深;一切树木、花的营养都来自树根,而不是来自其他。所以,他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理解力的培养,由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获得知识。 8) 实用性原则:

他说“在自然产生的事物中,没有哪一样的实际应用不是立即明显地表现出来”,“自然不生产无用的东西”,“一切无用的东西一律予以摒弃”。当鸟儿开始形成之时,自然给予它的是头、心脏、翅膀,而不是鳞、鳃、角等。所以,教学要教给学生以有价值的、实用的基础性知识。(P133) 9) 全面性原则: 他说“当鸟在成长时,自然不遗漏任何它们的成长所必需的东西”。鸟儿在成长中,自然并不忘记给予它头、翅膀、爪子、皮肤或任何其他必需的东西。所以,学校中不仅应当教授科学,还应教授道德和虔信。 10) 系统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秩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进行。他指出,经院主义学校打乱了教学的系统性,教学杂乱无章,结果学生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他主张教学科目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教学要遵守严格的时间,不能随意打乱计划;教学要系统连贯,“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 11) 量力而行原则:

他说“自然不给自己负担过重,而是以少许为满足”,“自然并不匆忙,而是缓慢地前进”,“若不是本身成熟的力量所驱动,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前进”。鸟儿的一个蛋只产一只小鸟,园丁给树木接枝最多只接两个。所以,他认为教给学生的知识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而进行,“除非不仅是年龄和智力所允许,而且是真正需要,不给年轻人教任何东西”。 12) 一致性原则:

他说“自然地一切运作都是前后一致的、整齐划一的、相同的”。鸟儿的成长和其他有生命之物的成长都是相似的,树的发芽、成长和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是相似的。所以,他认为“一所学校只应有一个教师,至少每班只应有一个教师”,“每门学科只用一个作家的作品”,“应给全班做同样的练习”,“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教一切学科和语文”。 13) 相关性原则:

他说“自然在继续不断的结合中将每样事物编织在一起”,“自然在树根和树枝之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保持适当的比例”。小鸟形成时,肢体与肢体连接,骨骼与骨骼连接,树也是如此,树干与树根连接,树枝与树干连接。所以,他认为教学的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要注意用过原因进行教学。(P141) 14) 巩固性原则:

他说“自然通过恒常的运动而变得富有成果和强壮”。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在于领会,而且在于巩固和运用。他说,首先要理解知识,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忆;其次要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夸美纽斯反对死记硬背,反对把记忆当作唯一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要注意巩固练习。(P144,,四一)

4、 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对各总类科目的学科的教学方法做了分述,整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直观性教学:夸美纽斯说“儿童必须观看放在他的心灵之眼近处的对象”,“必须经常为要制造的东西提供一个确切的模型”,“一切事物都应当尽可能放在感觉面前。一切可见的事物都必须放在视觉器官面前,一切能听见的事物都必须放在听觉器官面前,气味必须放在嗅觉器官面前。”(P171,十四)

2) 循序渐进教学:夸美纽斯说“必须按照适当的方法从一个对象进行到另一个对象,因为这样进行他就能确切而顺利得理解每一个事物”,“实践应从入门开始,而不是从需要极大才干的工作开始”,“初学者应首先在他们所熟悉的材料上练习”,“一切事物的教学都必须由连续性,一个时间内不要教两件以上的事”,“在彻底理解每一门学科以前,我们不应当放弃任何一门学科”。

3) 基础性教学:“凡所教的东西,应当教得简单易懂”,“凡所教的东西必须联系到它的真正本性和它的根源,即是说,通过它的原因来教”,“凡是所学的东西,必须首先解释它的一般原理,然后才考虑它的细节,而不是在那时以前”。 4) 相关性教学:“对象的各个部分,即使是最小的部分,都必须无一例外地联系到它的顺序、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来学习。”,“一门新语文的最初的练习应当与已经熟悉的教材联系起来”,“在学习一种新语文的书写规则时,已经学会的语文必须继续记住,以便重点仅仅放在两种语文的不同点”。

5) 差异性教学:“着重点应放在事物之间的差别上,以便使获得的知识清晰明显”。 6) 榜样教学:“工具的使用应在实践中指明,而不是用言辞说明,即是说,用榜样而不是用教训”。

7) 模仿教学:“首先要精确地模仿规定的模型,然后才允许有较多自由”,“要制作的事物的模型必须尽可能是完美的”,“模仿的最初尝试应当尽可能准确,没有哪怕是最小的偏离模型”。

8) 练习法:“一切语文用练习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更有用”,“规则强化从练习得来的知识”,“这些练习必须继续进行到工艺产品成为第二天性”。

5、 教科书

夸美纽斯对教学所用的书籍进行了严格限制。由于他是基督教徒,所以他说“如果我们想按照纯粹基督教的律法改革学校,就必须从学校中清除异教徒的书籍,不然,无论如何也要在使用它们时比以前更加谨慎小心”。(P211,三;P213,八;P228,二七)

6、 学校纪律

波西米亚有一则谚语:“没有纪律的学校犹如没有水的水磨坊。”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学校的纪律,他说:“关于纪律,年轻人的教育者知道它的目标、教材和可以采取的形式,这是明智的。因为,由此他就知道,为什么、何时、怎样运用制度化的严厉手段。”(P229,一)

然后,夸美纽斯通过对比太阳,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要使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辞、不断表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坦率的关心等方法,同时他也不反对必要时的强制性手段。(P232,十

一、十二)

7、 学制划分

夸美纽斯划分学制的依据是学生的年龄和学业。

他把整个时期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各期相对应的学校是:母亲的膝上、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或文科中学、大学和旅行。

他认为,每个家庭有一所母育学校,每个村庄有一所国语学校,每座城市有一所文科中学,各个王国或每个省有一所大学。

他把四类学校和一年四季做比较。(P236,九)

他把教学方法比作树木生长的各个阶段。(P236,十)

五、 影响和评价

作为古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集大成者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超越了前代任何一位教育家,并给后世学校教育实践和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 他的“泛智论”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教育,建立统一学制,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基础。

2. 他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使教育学首次摆脱对哲学的依附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引导后人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教育家劳默尔称他是“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而美国教育史学家卡伯莱则指出,“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18世纪及19世纪教育理论的萌芽”。

3. 他还提出了统一学制的建议,把人认出生到24岁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为 6年),并提出每个时期所应受的教育及所应上的学校,即母有学校(家教)、国语学校、拉丁学校和大学。他还为每种学校规定了广泛的教育内容。 4. 他还第一个提出了学年制的主张,要求学校按学年进行招生和学生升级工作,各个学校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他要求学校工作要有计划,每月、每日、每时都要有指定的工作,并且应按时完成这些计划。

5. 他还要求实行班级授课制,这对教育发展也是有着深远影响的。 6. 他一生著述很多理论著作和教材等,其中主要有:《母育学校》、《泛智的先声》、《论天赋才能的创造》、《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世界图解》等。 当然,夸美纽斯的著作难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大教学论》中的很多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管是在教育目的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夸美纽斯都重视宗教的虔信教育,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陈彩虹

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

2012110598

第四篇:感悟《大教学论》

感悟论——《大人的教价学值、论教》育 的作用和对教育的要求 1

——摘要——

夸美纽斯没有夸大所谓的人与人的个体差异,而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肯定这个种族的价值。

夸美纽斯在这一章中,充分阐释了教育的作用。他热烈的口号即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夸美纽斯提倡的教育是要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

——关键词——

人的价值 教育的作用 对教育的要求 有效性、便易性、彻底性 自然适应性原则

——正文——

夸美纽斯,作为古代的最后一位,也是现代的第一位教育学家,以《大教学论》这样一本饱含他个人理想和时代精神的著作开启了一扇全新的门。从此,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这意味着人类的变得更智慧,也更会培养智慧。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便是宗教的香气,神圣而神秘,贯穿全书。虽然宗教感如此强烈,但我对它“教学”的本质却毫无怀疑。因为我深信,这本《大教学论》,无疑是献给上帝的热切赞歌,但同时,它又是谱写给人世的悲悯福音。

作为一名选择了教育学的学生,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这本《大教学论》。 但首先,我必须承认,它最开始带给我的震撼,无关教育,而是源自宗教。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宗教的力量自它诞生那天起就不曾断绝且。这可以毁天灭地的力量曾带来数不清的灾难——十字军东征、三十年战争、法国宗教战争等等。但反而观之,宗教带给人心的支撑和治愈的力量又是何其强大!我虽然是无神论者,却无法不对那些信仰忠诚的人由衷地尊敬。

我想,只有我也带着一颗理解宗教的心去阅读这本书,才能尽可能多的触及夸美纽斯的精神世界。

而当我读完这本书,便更坚定了我在第二段最后提出的感想。这本书的确披着宗教的华裳,但无疑,它在教育方面带来的启示和进步是彪炳千古的。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夸美纽斯对“人”的价值、“教育”的作用以及对“教育”的要求的论述。

此三个主题相辅相成,笔者将在本文中围绕夸美纽斯的观点对其进行阐述,还望各位读者雅正。

第一个主题,是夸美纽斯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 初读第一至第五章,满眼均是“上帝”“来世”“永生”之类的词语。但却丝毫不让人觉得蒙昧迷信。我从这五章中,第一次把握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的观点——穿越这么多年的时光,他想要传达给后人的这个动人的观点:即人的价值。

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问题,书中其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夸美纽斯虽然是虔诚的教徒,却没有因为飘渺在悠悠云端上的神,忘记了落脚在泱泱大地上的人,在我看来,这正是夸美纽斯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体现。他看似将上帝无限放大赞美,但实际不就是对人本身的赞美吗?因为书中反复提到“人是上帝的形象”“天使也不比人高贵”。第一章的四小节,引用大量优美诗篇,突显了人的尊贵和崇高。宗教本身就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里程碑,神是大写的人,是人心中至善至美的人的形象,全知而全能。于是夸美纽斯借助神性阐发“天赋尊严”的观点,使之深入人心合情合理。 以神的意志来阐发观点,是显而易见的唯心主义,但我认为,若是换个角度,夸美纽斯的这个观点,恰恰又和唯物主义十分契合。因为这显示了能够以强大的精神世界力量改变客观世界事实,即承认了主观能动性给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必须先相信自己有达成的某事的能力,才能真正达成它。夸美纽斯关于人的无限价值的学说成了一剂强心剂。它体现出“人人平等”的理念,肯定了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并因此成为完美的人。而不像我国董仲舒韩愈等的“性三品”说,存在着“不需受教育”和“受教育无用”的阶层。

夸美纽斯没有夸大所谓的人与人的个体差异,而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肯定这个种族的价值,而且这种肯定又是那么强烈、笃定。

首先,他认为人的价值是无限的。带着宗教的热情,他认为人潜藏的能力如果能得到正确适当的引导和锻炼,是能够如上帝一般全知的,即“宇宙中的事物是没有一件不能够被一个具有感觉和理性的人所达到的”。他甚至说:“一个七岁的孩子如果被人谨慎地问到一切哲学上的问题,他是应该有能力对每个问题做正确的回答的”,在夸美纽斯看来,人虽然被身体限制住,但人心是比宇宙还要博大的,因为“包容者当然大于被包容者”。他将拥有无限力量的人心比作能反映周围一切的圆镜,在感知方面像个无底的深渊,找不到界限。

其次,他认为人的价值是和谐的。人是爱好和谐,也能够和谐的。他说“人的本身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和谐而已”、“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他将人的灵魂运动比作精致的钟表的运行:各部分相互依靠,共同维持和谐的运转。同时,将意志、理性、欲望和情爱等比作不同的零件而赋予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显然,意志和理性是主要的部件,而欲望和情爱等不过是次要的部件。所以,对待各部件,我们要适当地去选择和排斥,才会达到和谐的状态。

再次,他提出人对知识的主动性。在他看来,人不仅天赋求知的欲望,这是我们有理性的灵魂的诉求。在这里,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人的求知欲:即即使最小的孩子,也喜欢看到新鲜的东西、听到新鲜的东西和抚弄新鲜的东西。求知欲还表现在无知的人对有学问的人的羡慕等等。夸美纽斯不仅提出“天赋求知欲”的观点,而且他认为人能够忍受为了获得知识而进行的艰难劳作,这无疑是对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价值的又一有力肯定。因为我们“好知”而且“能知”,相信这个理念能够触动那些懒惰厌学的人,能够鼓励那些自卑怯懦的人。

最后,我想谈谈夸美纽斯的“内发说”。这显然也是他对人的价值的一种认识,而且因其浓厚是宗教意味更显独特。夸美纽斯认为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学问、道德和虔诚这

3 三点,“人类的一切优点完全表现在这三种品质中”。第五章的题目是《这三者(学问、德行与虔诚)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明确地表现出夸美纽斯的“内发说”观念,他认为因为神的仁慈,智慧早已在人身上生了永恒的根基,上帝早已在我们身上播下了种子,即“人是自然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万物的知识的”。正如西塞罗所说:“德行的种子已种在我们的心中,假如它们能够得到发展,自然本身就会领导我们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因此,他将人比作种子、谷米和泥土,这些本身就可以成长或孕育的事物,并且举了自学者的例子进行论证,即自学者们不需老师,却能在自然的领导下研究万物,且能取得成功,“这岂不是告诉我们,万物确乎都已存在在人的身上;灯、油、火绒,以及一切用具都已具备,只消他善于擦出火星,着上火,点好灯,他便立刻能够看见,能够充分享受上帝的智慧放在他身上和世间的稀有的珍藏。”。

第二个主题,是夸美纽斯对“教育的作用”的阐述。

前五章中,夸美纽斯热烈地歌颂人的崇高,肯定人的价值,或说是“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这是他理论的基础。而紧接着的第六章则是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接受教育和重要性。他深信人是“上帝的造物、上帝的形似、上帝的爱物”,因此人拥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同时也因为要和上帝“永远同享最高的光荣与幸福”,人必须接受教育。虽然这可以说因为他的宗教热情而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也同时,带有时代不可替代的特性。

夸美纽斯在这一章中,充分阐释了教育的作用。他热烈的口号即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我们从第六章的题目说起——《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对于我们这些选择教育学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能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我想,没有比这更有力的肯定、更振奋的鼓励和更热切的期许。

在第六章中,夸美纽斯举了“兽人”的例子,这是一个在社会学范围内也被广泛引用的例证。教育和社会学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社会化”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社会学中,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的原因是人的学习能力,即学习和贮存知识的能力和无限的创造性。通过学习,人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且此过程延续终生),从而由一个单纯具有动物属性的人转变成具有社会人格的人。“兽人”的例子可由柏拉图的一句话概括:“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由此可见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说,教育的作用之大。

教育实在是太过重要,并非夸大其词,但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改革预言着整个社会的变动,教育的流动引领着整个时代的方向。我们早已脱离了那个“国之本”为戎为祀的时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育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由此从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能够真正带予人裨益,赐人理性,许人未来。

夸美纽斯说,一切人,无论是愚蠢的人还是聪明的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国王还是平民,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贫富贵贱,都应接受教育。虽然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无疑,教育对他们有益。

因为教育对人的强大影响,它可称得上是一柄“双刃剑”,一个受过教育的而心怀歹念的人,显然比没受过教育而心怀歹念的人更可怕。因此,教育的正确性、有效性就 4 显得十分重要。

至此是笔者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即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要求。 简而言之,教育必须是好的教育。

因为人是好的人,便是说你不能埋怨白纸不好,只能承认自己画工不佳。 首先,夸美纽斯提倡的教育是要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他对此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他将教育称为“艺术” ,这就将教育的难度提高了。

同时,他反复提及的还有“自然适应性原则”,即要求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因为人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还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尽管这有将教育机械化之嫌,但在当时的社会,他提倡自然规律、尊重儿童天性,无疑是进步的,对反对封建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第十六章开始至第十八章,他在阐述“有效性、便易性、彻底性”三个教学原则时使用“比如”——“模仿”——“偏差”——“纠正”的模式。其中“比如”就是列举自然界中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然的和谐有效,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人类在此点上犯得错误和纠正方法,总结出规律。可见夸美纽斯对遵循自然的推崇,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正确的,影响深远。

夸美纽斯拥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作为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系统的阐释了人的价值、教育的作用及目的、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等。纵使三百多年过去,他的学力四重区分、班级授课制、因材施教、德智体并重等理念历久弥新,沿用至今。

读完全书,我感触颇多。

突然想起高中时曾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美国某著名大学在招生时做的一个决定:在一个家世优越、多才多艺、性格开朗的学生和一个父亲入狱、家境贫寒、略有自闭的外籍学生中选择了后者。理由是前者已接受了十分优秀的教育,而且家境优越,不会为生活所苦;而后者是单亲家庭,父亲的入狱可能更加激发他对社会的仇恨,同时加深自卑自闭,最终误入歧途,因此需要把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给他。

这只是我在杂志上偶然看到的文章,却终身难忘。我想,如果换做中国的大学,肯定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的,这就是我们必然的悲哀。当教育资源不甚充足时,我们只能选择所谓的“精英”,让他们接受教育,让他们担负起时代进步的责任,但是不是正是因此,我们才没能进步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正是因为普及了国民教育,才使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学校是最坚固的建筑物是地震时的最佳避难所,日本学校的配餐由政府大量补贴以保证其卫生营养。而我们对于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真的足够吗?不胜枚举的例子我就不在此赘述,我想,任何一个有一定观察力 5 和判断力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读完《大教学论》,又联想起上面的事例,我知道,我选择的这条路布满了险阻,但同时,它也盛开着荣耀。我不禁开始思考教育的真义究竟是什么?目前的我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成熟的学科认识,但仅凭着我的心,我想,教育的真义在于引导每个人更幸福更从容地走向自己的生活,使他乐于享受欢愉,敢于面对困难,用于承当责任。使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做自己希望的事,使他有足够的自制放弃不被允许的事,使他有足够的热情挑战看似不可能的事。

这只是我现在的看法,以后一定也会有所改变的吧。但我一向崇尚“不忘初心”,我觉得自己此时的看法并没有错,它是我的一个开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幸是我还有许多时间,《大教学论》是我读的第一本教育学名著,以此为契机,我会一直探索下去,直到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第五篇:读《大教学论》有感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品,副标题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艺术》。该书体现了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许多首创性思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教育理论著作,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被教育理论界看做是近代教育开始的标志。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对教育类的著作比较感兴趣,偶然的一次机会接触到这本书,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沉溺于作者所描述的教育王国里,畅游于理想的教育理念中,乐不思蜀。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的教育理念中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过分浓郁的宗教气息;对科学知识及教育科学的认识也不准确。这些缺陷既有他本人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本身的局限。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其中的教育思想还有很多是需要我去感知和学习的。下面我基本对这本书的理解,谈谈我所理解的教育。

在我走上教育岗位之前,我对教师的定位还来自于韩愈的《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描述,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面对一年级孩子稚嫩的脸庞、纯真的眼神时我曾质疑过一直以来这样是不是正确的。在2014年湖南电视台推出大型综艺节目《一年级》,在观看综艺节目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在反思我自己的教学,相对于这些明星老师,我发现自己在学生的生活、兴趣等方面关心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学生的成绩上,师生都疲于奔跑在成绩的追逐上,但是在反思之后我又该怎么办?我挣扎于现状又找不到出路,但是《大教学论》的目的却给了我一种努力方向。《大教学论》的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大教学论》在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种艺术可以使青年男女全都迅速的、愉快的、彻底的,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是的,教育应该是这个样子!

夸美纽斯用一种基督教的方式来阐释 “博学、德行、虔信”,我并不是一个基督徒也不是很理解基督教里面对这三个词的解释,但是这三个词就是让我感动,让我不得不进行自我的解剖。对于教师而言,我认为“博学“就是要不断的学习知识,使自己的精神丰富,拥有独立的人格,这样才不容易被欺骗、被利用而受到伤害。看看哈代笔下的苔丝与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看看李清照与封建传统女性,看看林黛玉与晴雯,看看张爱玲再看看三毛„„你会发现知识的力量,知识虽然并不能改变她们的容貌但是至少可以让她们活的独立(至少精神上是独立的)、活的比别人清楚。同样现在的人更要不断的学习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它能帮你看到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面最宁静的东西,让你不会因为纷繁的食物而迷失方向,使你了解这个社会而不会轻易的被欺骗,另外一方面,只是能帮你建构你的生活的态度,让你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生活的坦然、生活的幸福。第二,我认为”德行“不仅仅在于自我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公民对这个社会的贡献。人的德行的形成往往会基于自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包含对于人生的选择问题,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判断,然后节制、坚韧、正直等品质才会有存在的土壤。人要拥有道德品行,这样你才不会被排挤才能得到保护,同时作为社会的公民,只有在拥有德行的时候才不会危害社会。德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一种保护,这种保护一方面来自于内心,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德行的力量在于感染,它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最后,我认为”虔信“在于人要有一个活的灵魂。我认为虔信并不在于你信奉哪个宗教而在你的内心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在这种精神中有一个鲜活的灵魂,它可以保护你免受伤害,它可以告诉你在苦难面前如何站起来。这种灵魂的虔信让你在看到这个社会的阴暗面的时候会提醒你如何诗意的生活;能让你学会在浮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在纷繁事物中看到本质;更重要的是这种虔信会让你永远不会选择自杀但当死亡来的时候又让你坦然面对。我相信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成绩,更重要的在于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引导。

在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夸美纽斯在用一种理性与宗教相交织的手法去展现真正“人”的教育应有的宁静与美好,同时无形的暴露了这个几百年发展下来的教育制度的苍白与无力,最重要的是《大教学论》在引导我们学习怎么去教育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在教育中成长的“人”和教育的意义及思想。而在市场经济横冲直撞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人才,而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大教学论》对我影响更大的在于,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慨和内心的宁静,感受到了教育在社会、人生中应有的价值。

第一点,教育的重要性。人是这个世界上造物中最崇高的、最完善的、最美好的,所以人应该保持人的天赋尊严,不应该使自己成为其他造物的奴隶甚至不能成为自己血肉的奴隶,人应该为自己自由的役使一切,而这种自由的役使是必须依靠教育才能实现的。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人都不能放弃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能真正的锻炼人,使受教育者的才智得到智慧的光辉的照耀,使受教育者易于探索一切明显的和隐蔽的事情,使受教育者的情绪和欲望与德行得到和谐,使人心充满并渗透着神爱,吸取真正的智慧,总之,能使人学会一切事情。我们要肯定教育的必要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实现教育的全民化和终身化。 第二点,教育的平等性。一切生而为人的人,生来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就是他们要成为人,既要成为理性的动物,要成为万物的主宰。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男人抑或女人,富人还是穷人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都必须将自己内心博学、德行、虔信的种子培植出来,让它能够生根、发芽并成为参天大树。教育应是平等的,他不分性别、穷富、种族和信仰,一切有人的地方他都应该有平等教育的存在。虽然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但却是对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启发。对于现在教师来讲必须在课堂上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不辱骂而是用自己内心的激情和爱去激荡教室里的每个灵魂,与他们共同的成长。

第三点,教育的内发性。人从出生开始内心就有一颗种子—— 一颗充满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自然在任何事物面前会把根底打的很深,因为自然发展一切事物都是从根底开始的,而内心里的这颗种子就是“人”的根底,学校教育的根底,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是自然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变。作为教师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前,必须首先唤醒内心种子渴于求得知识的愿望,使他们愿意接受教导让内心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决不可因为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而把一些学生看做驴子而不是马。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们要做的是仆人而不是主人,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一名“助产婆”,帮助学生内心进行“生产”。

第四点,教育的长期性。一颗种子可以在养分充足、阳光照耀的环境里生根、发芽,也可以在同样的环境里面张成“歪脖树”,而这一切都归因于教育。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长硬以后,就会变得不容易改变。同样,在人性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所以“人”的教育要从青年开始,一直持续下去。教育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而随着年龄的这种价值观也是会不断的变化发展的,这时候教育则是让人即使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之后依然会热爱这片土地的重要的保证,所以教育要从小开始、从青年开始斌要一直持续下去。

第五点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所指的是“我们的最初的和原始的状况,我们应当回复这种状况,如同回到一个起点一样”。这实际上是强调要保持一种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原始倾向,外界不加干预,非人为的意思。涉及到教育,自然主要是指儿童的天性。为使教育适应人类本身的“自然”,夸美纽斯又对人的自然本性、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了许多的观察和研究所谓“适应自然”,按夸美纽斯的看法,除遵循自然界的“秩序”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人的自然特性。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规律(普遍规则),夸美纽斯称其为“秩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的教育都应服从这一普遍规律,要按照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来改造旧学校,创办新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自然界的变化总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动植物都是在春天里生长和繁殖的,人类的教育也应从“人生的春天”,即从“儿童时期”开始。小学教育也应该在自然的灵性去对待每个学生,切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夸美纽斯对自然的理解与前人不同。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讲述了,我想说的是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空有一种对教育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对技巧的掌握和方法的学习及不断的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不至于在十字街头的叫嚣中流于浅薄。

第六点,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把从生活中抽离出的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学习的用途与重要性。

读一读教育先哲的著作,所获得的收获决不是仅仅这几点能够说完的。我在读过这本《大教学论》以后真有一种相间恨晚的感觉,而这仅仅是众多教育典籍中的一本,所以在这里我也有一个希望,就是我们所有的还没有读过或者已经读过不少教育典籍的同行们能够把这些书读一读或者继续读下去,因为联系历史可以使我们的在现在做的更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德鲁克读后感范文下一篇:读昆虫记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