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浮生六记

2022-07-16

第一篇:好书推荐浮生六记

好书读后感—浮生之外的灵魂救赎

浮生之外的灵魂救赎

夏日淑石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从容优雅,同时代作家作品中少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虞美人草》正是他这种写作风格的体现,在华丽的词藻之下隐藏着作者对世俗的无情评辟与痛斥。

书中的六个主角三对青年男女,分别代表了六种人——藤尾是“我执”主义者的鲜明代表;宗进代表乐观积极,面对困难绝不退缩的人,甲野代表态度消极,沉溺于自我精神世界的文人;系于是日本传统母性形象;小野代表了自私自利的,以我为中心,偏执虚荣的一类人;小夜子,则是孝女,淑女但却受传统爱情观念荼毒之深的少女。这六个人,随着命运的齿轮越陷越深,这场因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而发生的戏剧最终因藤尾的死而谢幕。

尽管这本书完成于明治维新时期,其揭示的主题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藤尾容貌端丽,气质如兰,从小学习西方文化,却使自己的虚荣和狷傲自负害了自己。那是一颗紫色的高傲灵魂,在她被所爱之人抛弃后,最终陨落了。夏日淑石和鲁迅都曾提及过“我执”,什么是“我执”?即执着于自我,刚愎主己。这种心理状态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可以说社会是由一群利己主义者集结成的大团体,我们一旦步入社会,就要和一大批这样的人群打交道,并慢慢地学会如何给自己打造一幅温和暖人的面具,来隐藏自己的那颗玻璃心。

在文章的末尾,痴迷于藤尾的小野被宗进打动,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发小小夜子。而藤尾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吞饮下虚荣的毒药身亡。她死后一切归于寂静,黑发素颜地下葬,穿着紫色的和服,从所未有地平静。在那一刻,她的灵魂也许不甘,也许释然。窗外的雨斜斜飘洒,渗浸大地髓骨。如今社会,这种人难道少吗?多少人气吞毒药,让自己的浮狂害了自己,又使自己的亲人痛苦,而这一切,只不过是自我的执着于刚愎自用的魔鬼为我们每个人勾勒出得地狱幻影。

我们很大一部分人生于城市的浮华与喧嚣。我们接受着先进思想的洗礼,怀疑父母那年代是否回到旧人类,而我们是新的载体。我们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崇拜和追逐社会上流行的一切,最终迷失在了这场盛大的城市筛宴中。刘慈欣在《三体》中写到了一群人,他们评判当今的人类,甚至引来三体文明,封锁地球科技,试图协助三体人毁灭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绝对存在这样一批思想偏激之人,对人类充满忌恶与绝望。作者虽然没有那么偏激,

夏目淑石在《虞美人草》中处处体现出对社会的评判和现实的不羁。

最终,藤民死的很安详。在特意隔出的房间中,隔出了另外一个世界。一面屏风倒立着,上面是无数堆叠的虞美人草,在一片银色的月光中盛开。花自银色中萌生,在银色中盛开,大概凋落后仍然在一片银色中——正如藤尾那浮华的紫色灵魂。“这才是埃及之王的荣光谢幕”莎翁如是说。

这个世界上哭声太多,谎言太多,冷漠太多,自我太多。然而,在浮世的奢华中,灵魂终将被救赎,而后归于银色的沉寂。这喧嚣之外灵魂的沉寂,大抵正是夏日淑石传达给我们的真实意图吧。

第二篇:《浮生六记》教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3MzkzMzY=.html 越剧《闺房记乐》(浮生六记)

一、沈复

1.生平

沈复,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1763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

1784年,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开办酒铺。 1808年(嘉庆十三年),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沈复的性格爽直,豪放自适,又不贪慕宦官的生活,因此从不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妻子陈芸,是舅舅陈心余的女儿,她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是生长于旧社会里的新时代女性。

两人伉俪情深,彼此心灵交流、心气相通,可说是「神仙眷侣」。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 2.作品:《浮生六记》

二、《浮生六记》

1.《浮生六记》的面世及版本

《浮生六记》是一部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自传体笔记小说,作者沈复,号三白,苏州人。作者生前该书没有出版,仅以抄本在坊间流传。直到光绪丁丑年(1877),手稿才被人在冷摊上购得,六记已缺其二,是残本。同年,存稿排版付印,始得以广为传播。

版本: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公元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49年为尊闻阁版作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2.解题

《浮生六记》是沈复在清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各卷依次标题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后两记已佚。

第一是「闺房记乐」,写他夫妻间的情爱生活。

1 第二是「闲情记趣」,写他生活中的闲情逸致。 第三是「坎坷记愁」,写他家庭的变故。 第四是「浪游记快」,记叙他到各地漫游的乐趣。 第五是「中山记历」,记叙他游历琉球的见闻。 第六是「养生记道」,谈他养生方面的心得。 3.赏析

吴门沈梅逸名复,与其夫人陈芸娘伉俪情笃,诗酒倡和。迨芸娘没后,落魄无寥,备尝甘苦,就平生所历之事作《浮生六记》,曰《静好记》、《闲情记》、《坎坷记》、《浪游记》、《海国记》、《养生记》也。梅逸尝随齐鲲、费锡章两册使入琉球,足迹几遍天下,亦奇士也。

《浮生六记》是清朝乾隆年间文人沈复的性情之作。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姻爱情、家庭变故、闲情异趣、山水游记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理念、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调。

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中以较多篇幅,记叙了作者和亡妻陈芸的家庭生活。两人志趣投合,互相尊重体贴,伉俪情深,甘愿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自得其乐的生活。卜居苏州的沧浪亭与肖爽楼时,视为“不啻烟火神仙”“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肖爽楼有“四忌”,即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亦有“四取”,即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由此可见其主人之胸襟与雅识。他们虽然身当“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陈芸失翁姑之欢,两次被逐,加上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其理想幻灭,两人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儿子送去当学徒,女儿送人作童养媳。一对美满伴侣,终至悲剧结局。作者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各有重笔渲染,显得凄恻动人。陈芸临终她也绝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丈夫吐露了心中的话:“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浮生六记》可说是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的一部佳作。

初读《闺房记乐》,着实惊叹三白笔触之缠绵,写尽了芸娘的灵秀可人。自古以来,才子笔下佳人众多,形形色色,但芸娘之“可爱”,独有风情。她的温婉贤淑、兰心惠质自不必多说,那一份才情韵致最是难得。

《闺房记乐》一节中,沈复描绘芸娘的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闺房记乐》开头讲了一个吃粥的小故事:沈复的妻子陈芸是他舅舅的女儿,算是表亲,这种婚姻关系在古代甚为常见。在她还没过门的时候,有一回沈复到舅家去,三更半夜的时候忽然肚子饿了,陈芸“暗牵余袖”,到她房里,则“藏有暖粥并小菜”。正当他吃着,忽然被陈芸的堂兄玉衡撞见,“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虽然事情的结果是年少的沈复因被嘲,负气而回,但我们读到这样的小故事,心下也不禁为之一动。毫无修饰,没有任何艳丽词藻的一个小故事,反而更可以动人。

《闺房记乐》中记述他们夫妇谈诗论文时,沈复写到:“余笑曰:‘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余适字三白为卿婿;卿与“白”字何其有缘耶?’芸笑曰:‘白字有缘,将来恐白字连篇耳。’”读到此时,谁能不会心一笑呢?恰似朝云那一句“先生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一出,东坡不禁捧腹畅怀!

沈复破例直接描写洞房花烛夜的真情实景,敢于直笔,又恰到好处:“悄然入室,伴妪盹于床下,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芸忙回首起立曰:‘顷正欲卧,开橱得此书,不觉阅之忘倦。《西厢》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莫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余笑曰:‘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伴妪在旁促卧,令其闭门先去。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文字率真自然,作者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2 《坎坷记愁》记述了作者夫妇因一些家庭琐事触怒于亲人,“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所讥”,不容于以礼法自居的大家庭,无法再继续一起生活,投靠妻子闺中好友处寄居的一段经历。寄居两年,儿女不见,生活拮据,稍待好转,妻却因病撒手人寰。我看到沈复之妻芸不让沈复寻医为其诊治时所言,有着一种人生莫名的悲伤。芸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神仙几世才能休到„„”人生悲剧莫过于至亲之人先我而去,沈复痛肠欲裂,惨然大恸,失魂落魄,仿如东坡悼妻,写出“铺设宛然,而音容已杳„„所遗旧服,香泽犹存,不觉心伤泪涌,柔肠寸断”的思念之语。尤其害怕自己因思念痛哭,泪眼模糊,见不到芸的亡魂那段,写的细致入微,让读者一起伤心,最后他自称情痴,让人几欲滴泪,实为感人至深之爱情故事。

每每读来,情难自已,赞之慕之敬之叹之伤之悲之,万感交叠,但恨相阻数百载,难往一见。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4.思想内容:真

《浮生六记》是他的自传体作品。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影梅庵忆语》全文分四卷:第一卷记叙了作者与董小宛从相识到相爱到终成眷属的全过程;第二卷写他们在爱情生活中那些如诗如画的生活片断;第三卷写甲申之变后他们流离失所经历的种种艰险困苦;第四卷写谶言、预兆与梦幻,用一种宿命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姻缘。作者的文笔能巨能细,富于变化,巨到能呼唤时代风云奔赴笔下,细到能使诸如焚香品茶之类的琐事纤毫毕现;色彩上既有青山秀水、花前月下的妩媚和温馨,又有尸横遍野、刀光剑影的惨烈与冷峻;手法上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忠实摹写,又有对奇异梦境的铺排点染;由于作者采取了“忆”的形式,在叙事上十分灵活,并将叙事、抒情、描写和意境的创造融为一体。《忆语》在形式上的腾挪变化,给人一种“转侧看花花不定”的艺术美感。

“五四”时期,新青年们以反传统相号召,高扬个性解放旗帜,批判旧家庭制度,将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大家庭伦理斥之为“吃人的礼教”,掀起了家庭革命浪潮。一时间,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成为新青年一代的流行口号,宣传这些新观念的各种新书新报、西书译文涌现如潮,直至二三十年代,一直盛行不衰。就在青年们纷纷抛却昔日经籍、争读西学新书的大潮中,却有几本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自传体笔记旧文,也被屡屡翻印,流行一时。在这类旧籍中刊印版次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沈复的《浮生六记》。这是一篇乾嘉之际一个苏州无名文人写下的仅3万余字的自传小文,写成后手稿零落,几被湮没,1924年被俞平伯整理标点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据笔者初步统计,直至40年代至少已印行了50余版次,不少出版社在短时间内一印再印,甚至一家出版社在不到10年间就印行8次之多,可见该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及流传之广。30年代中颇有时名的“洋派文人”林语堂又把该书译为英文,并在自己谈论家庭的文章中多次引用。30年代末社会学家潘光旦在关于性学的译著中也引注此书以为例证。他们三位都是成长于“五四”时期,受新式教育,活跃于当时文坛,积极投身于新文化建设的新一代文化人,但他们对此书的解读,却因各自所持的文化视角和家庭观念而迥然不同。

俞平伯(1900-1990):新文学青年的启蒙主义解读——“个性解放” 林语堂(1895-1976):边缘文化人的西方视角解读——“闲适生活” 潘光旦(1899-1967):社会学家的优生学方法解读——“个人主义家庭观”

3 5.人物形象: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

林语堂:“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知书识礼,精于翰墨,“具男子之襟怀才识”,与沈复谈诗论文,识见独到。她聪慧、善良,勤谨、谦和。她落落大方,拔钗沽酒,接待客人。她理解洒脱脱俗、具有叛逆性格的丈夫。她爱李白的潇洒落拓。她真情浪漫,曾女扮男装,与丈夫一起游庙看灯,还幻想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这是一个既具传统妇女美德、又具真性情的可爱的平民女子的形象。

陈芸为沈复表姐,长沈复十月,二人幼即无猜,芸生而聪慧,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眷其才思隽秀,缔姻。及长,花烛之夕,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无怨尤,患难之间感情益深,然芸终因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因贫困,芸至死不肯就医,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芸虽亡,而沈复对她的深情却无止境。

三白在书中言道,人生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芸娘堪称是这“四取”皆备的完美女子。自《浮生六记》一出,文坛大家激赏之语颇多,且各有精妙。首先就是为其撰跋的王韬,慨叹“美妇得才人,虽死贤于不死”,赞其伉俪一往情深、缠绵哀感之情爱传奇;最经典的还当属将其译成英语美文的林语堂,“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更引发出“你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毯把你的脚腿盖上”“陪她去参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抄本”的翩翩遐思,甚至羡慕起三白来:“我不免暗想,这位平常的寒士是怎样一个人,能引起他太太这样纯洁的爱,而且能不负此爱,把它写成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三白,三白,魂无恙否?”陈寅恪在论及元稹诗时亦有赞曰:“我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景,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然其时代已距今较近矣。”此间似乎别有襟怀。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6.艺术特色

沈复行文,笔墨轻灵,笔致细腻,简洁生动,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俞平伯先生有如下的评论:“即如这书(《浮生六记》),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象;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三、讨论:梦中的爱情

你向往什么样的爱情?你希望有一个什么氛围的家庭生活?

第三篇:浮生六记 读后感大全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 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第四篇:读《浮生六记》有感[范文模版]

读《浮生六记》有感

by 雁子

同治年间,杨引传在一个冷摊上发现并购买了沈复手稿《浮生六记》四卷,后两卷已丢失,成为永久的遗憾。所幸前四卷经杨引传刊印广为流传至今。今日我们所见的五卷、六卷并不是沈复所写,依据中华书局出版,苗怀明译注的《浮生六记》序言中所言,在1989年,王瑜孙发表的《足本{浮生六记}之谜》一文,指出"足本"后两卷的作者为黄楚香,他受王文儒之雇,"创作"了后两卷,酬劳为二百大洋。故此,感受沈复的细腻生活,就从《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写一些我个人的体会。

《闺房记乐》在开篇中就介绍了作者沈复在儿时便对芸娘有了好感,因芸娘身体单薄有过福泽不深的忧虑。不过所有的顾忌都在芸娘悄悄地为夜归且饥肠辘辘的沈复留下的一碗粥后被众人羡慕取笑,成为了两个人朝思暮想的一根扯也扯不断相思线,直至婚后这碗粥的情意仍然比蜜还要甜。

在封建时期,你情我愿的恋爱少之又少,加则沈复与芸娘对诗琴书画的喜爱,简单淳朴的生活追求,热爱山河的胸怀都有着同样的兴趣,是不断加深彼此情感的重要元素。沈复在文中提及,与芸娘结婚二十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单单这一句令今日的多少夫妻神往?如今的婚姻所谓三年之痒,七年之痛的由来在婚后的是是非非、斤斤计较中越演越烈,恋爱中的在一起时还是会思念的恋情,在自由、物质丰富、交通方便的今天,谁还能做到?情感就像一首歌,好听只能入耳,伤感才会入心,因为每个人心中都留有一片净土,守着不知何时才能等到的等待。相比较之下,爱车爱房还真不如一个共同爱好和理解来的珍贵。

我喜芸娘的本真。芸娘与沈复摆供品时言道:"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芸娘是一位至善至美的女子,她所追求的生活所交往的人正如她本性的耿直,如文中的王二姑,性格憨畅,俞六姑快言快语,外出游玩偶遇船家女的豪爽,惹得芸娘跟她你一壶我一碗地喝酒唱歌,所有的乐趣完全出自于不加任何修饰的情感,就连为沈复选妾也没有计较是妓女女儿的身份。她在乎的是三个人之间能否情投意合,也正因为芸娘的过于耿直,最终在选妾的事上因不守承诺,欺瞒了她,心中有了排解不掉的怨气,本就体弱多病更经不起这番折腾,早早离开了爱她至深的沈复。

喜芸娘的心地纯净。在游戈园时,王二姑见花必折。芸娘训斥道:既无瓶养,又不簪戴,多折何为?放在当今社会,芸娘的训斥仍然大有用处,这是对自然的敬重。

喜芸娘的朴素与善良。沈复的弟弟娶妻没有珠宝可送,芸娘便将自己的首饰拿出馈赠时所说"凡为妇人,已属纯阴,珠乃纯阴之精,用为首饰,阳气全克矣,何贵焉?"芸娘的理由看似是为自己好,实则是不愿意让婆家的拮据感到难堪。

喜芸娘的简单。做邻家老妪的租客,只为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纸窗竹榻的意境。芸娘畅想:他年当与君在此,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芸娘的美好想法,至今日仍是一个美好,不同的是,芸娘的遗憾出于后期的生活拮据,今日的遗憾,是放不下已经拥有的和找不到有同样喜好和心境的人为伴儿。

喜芸娘的俏皮。沈复帮助芸娘女扮男装,逛庙会,偶遇一少妇,在打招呼的时候,芸娘不自觉上前按了一下少妇的肩膀,女仆大怒,沈复正预辩解,芸娘脱下帽子,把脚翘起来给她们看,说道我也是女的。大家转怒为欢。这一段故事最为喜欢的一个字便是这个"翘"字,仅仅一个字就将当时的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地描绘出芸娘的可爱,如同芸娘就站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作者的用心描绘,让我感受到他对芸娘喜爱至极。

喜芸娘的雅致。在第二卷的最后一段里描写到,夏天,荷花早上开放,晚间含苞,芸娘用小纱袋包上一些茶叶,放到花心里,第二天早上再取出,烹煮雨水来沏泡,其清香韵味尤为绝妙。看到此,仿佛带有荷香的清茶就在我的身边缭绕。读到此文的前一天,我还曾带着家人去植物园的荷花池小聚,除了拍一些美片就是喂了蚊子,未曾想过还有这等境意可为,由此更加敬佩芸娘的素养。难怪林语堂先生称芸娘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的美出自丈夫沈复的满满情感,最近有一首流行歌曲《往后余生》,歌词的大概含义就是清贫、风雪、温柔,只愿与一人共享。之所以受到欢迎,一个是正在热恋的年轻人有着本能的追求,另外就是有的人内心里不愿意继续将就,因种种魔障仍在坚持。人生看似漫长,但生命无常,真正美好的生活,在不用背负任何责任的日子能用年或是月计算吗?恐怕连用日的计算都不会有。()心中的愿望越大,惆怅就越多,失去的往往会比得到的多。沈复与芸娘算是一对幸运夫妻,虽然没有白头到来,但终归有过可以用年计算的真性情的日子。

沈复最擅长的是作画,他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的鉴赏与品位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读《闲情记趣》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在没完没了的烦躁生活中,种下一片,轻松、恬淡的园地。

如,夏天蚊声如雷,沈复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一句话对我来说好比一剂良药。入夏至此,我始终被蚊子侵扰,过敏、瘙痒令我深感苦恼,夏之美几乎被惧怕蚊子所覆盖。俗语说境由心生,我便学着沈复重新看待这个夏天,心情好了很多。另有朋友因屋中漏雨,心生烦恼,我便打趣道,用一盆花取代污迹的盆去接漏雨,据说墙皮上的涂料还能防虫,岂不好?朋友大喜,顿时开朗了许多。

如,花以兰花为最佳,取其幽香韵致,但瓣品稍能入谱的不可多得。沈复有一盆荷瓣素心春兰,肩平心阔,茎细瓣净,是可以入谱的。因有人想要但得不到,故意用开水浇死,沈复从此不再养兰花。

读到此段,我因沈复对兰花的钻研增长了见识,也看到沈复心中的美是不能替代的,同时也相信他必定知道谁是那个坏人,之所以不提及,是他心中存有善念。正如兰花的花语与沈复的品德同样是美好、高洁和贤德。这比养花无数,不及花品的人要强百倍。

如插花宜单数,不宜双数。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宜窄小,花朵才得以舒展。如用木本的花果插瓶,剪裁前先在手里,从横、斜两个角度看态势,再从反、侧两面看形态,以疏瘦古怪为佳。

插花是一门源于心境的艺术,前期陪儿子去看电影,买了一桶爆米花,因小铁桶很别致,但不知用到何处为妙,便放到角落里闲置。直至看到这一段后,又巧遇回白云鄂博,摘了几枝铁花,按照此文的方法,插花的造型,确实有了不同,我一边欣赏,一边反复琢磨沈复的审美艺术,虽时隔百年,因文字的存在,并不觉得有多遥远。

如,园中景,妙处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文中对以上见解都有细致地解释,种什么样的树,堆什么样的山,做什么样的屏障,用着诗画般的语言描述。通读几遍,对去过的亭台楼阁,公园小巷,在心里面会自然升成一个评价。记得《红楼梦》里描述大观园时,开门便见一座假山,绕过假山之后,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正如沈复所言。难怪有评价《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

如,供品中佛手忌讳酒后用鼻子闻,闻了就容易烂,木瓜则忌出汗,有汗要有水冲洗。只有香橼无忌讳。

沈复谈供品意在强调经常有人把已设供的东西随手拿来闻,随手放置,这些都是不懂供法的人。可见,沈复的日常生活,件件都如艺术品般精致。虽然后期沈复的生活拮据到借钱,但他也不因为简单而变得粗糙。这对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总是找各种理开脱杂乱的生活。凡事都需要一份心,一碗白米饭上放一粒红枸杞,顿觉米饭有了香味。喝一杯茶之前,闭眼闻闻茶香,如同身临其境。

人生百态,纵有快乐与雅趣也逃不过风雨交加。《坎坷记愁》中的愁字,说明了沈复的心事。第三卷没有乐没有趣,只有无尽的悲伤,这一卷里沈复道出了家庭中芸娘与父母的误会,他们被赶出了家门,兄弟为了财产与他失和,令他贫困如洗,四处借钱讨生活,最终还是无助地看着芸娘永远离开了他。

芸娘的离开等于将沈复的灵魂带走了,他与芸娘不仅仅是生活伴侣更是精神上的伴侣。有评论说,芸娘的过早离世与她不守古代礼法有关,如女扮男装,与妓女结交等,然而这就是芸娘,没有真性情的存在,也不能成为沈复的精神伴侣,也不会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对于沈复为了照顾多病的芸娘,不惜将幼小的女儿送去当童养媳,将年幼的儿子送去学徒。在芸娘过世后,儿子也离开了人世。读到此,在心痛的同时也感受到沈复爱芸娘胜过了一切,换言之,事搁今日,想必年幼的孩子会作为父母第一选择,像沈复与芸娘的爱情,天下恐怕无双。

活着就是一场历练,好与坏,善与恶,得与失,富与贫,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地走来又缓缓地消失在茫茫的记忆中。长存下的人与事,刻骨铭心地烙印在心里,想起时会痛,会痒,会笑,会哭。

《浪游记快》中沈复说到,他在各地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没有去过的地方,仅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少数几处。浏览山河有着"人珍我弃,人弃我取"的用意,为此在四卷里,有不少对景致的点评。如西湖如镜,杭城如丸,钱塘江如带,极目数百里,生平第一大观。对"钱塘江苏小小之墓"认为自古以来裂魄忠魂者数不胜数,名妓苏小小,尽人皆知,是为这片湖山做点缀的。又如在东海永泰沙(今江苏启东久隆镇)上坐在牛背上狂歌,在沙头喝醉乱舞,都是随着个人的兴致,是生平没有拘束的一次快游。

可以说沈复的人生是丰富的,他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有不同的感触,在笔下写出一个豁达的心灵,画出情味浓厚的山山水水。相比较之下,让我想起一个朋友说过世界之大,数中国的景致最美,国外可不必去,从舒适安逸来说,数家中最好,没有必要外出旅游遭罪。朋友谈及此话时,有孩子在旁认真倾听。我便问道,你喜欢喝酒,人们都必须喜欢喝吗?你喜欢打麻将,人们都要放下书本吗?生活中最可贵的是经历,只有经历了才能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可惜这位朋友总结几十年的生活后所得出的结论只是想到了安逸与辛劳,趣味全无,想必大自然在他的眼中未曾留下丝毫的记忆,最糟糕的是他还要用平庸影响正在探索世界的孩子,由此体现了《浮生六记》的可贵之处。

读《浮生六记》还有一个收获,因全书是以小品文字呈现在读者眼前,非常适合美篇制作,热爱生活的人们,可以一边拍照一边用小品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也是一大乐趣。

雁子:贾海雁,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发表在各类刊物和文学微信平台上。

第五篇:读《浮生六记》有感:何以慰寂寥?

何以慰寂寥?

--读《浮生六记》有感

原创: 科科手工

周末,在书店里看书,找了本沈复的《浮生六记》来看。

看文言文对我来说比较困难,所以看的,是由张佳伟玮翻译成白话文的。

《浮生六记》这书名是早就听说了的,却从来没有看过。如今得了一机会,花上几个小时,慢慢翻看。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其《浮生六记》记载了其与妻子芸娘之间的生活轶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游历的细节,而且,如今仅残余四卷,这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小书,为何在文人中颇具盛名?随手翻看,不过记录了些细碎小事,说不上恢宏庞大,甚至连宏图大志也全无,却流传甚广,也是让人费解。

细细看完后,终于有点点知道,这小小一本书,里面包含的深情与意趣,确实值得回味。

沈复的妻子陈芸,自幼与沈复熟识,两情相悦,婚后沈复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顾。看沈复描写的妻子,处处充满了对她的欣赏、敬佩与感激,从性格、样貌、言行、喜好,各个方面描述得异常详细和丰富,一位甘于牺牲、知性得体的古代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芸娘不得不让人欣赏。她是聪明的,自小会背诵琵琶行,翻到一册琵琶行后,居然因为能背诵,而一个字一个字对照认字,从此识了字,通晓吟咏诗词;芸娘是雅致的,地上杂乱的有青苔的小石头,也能做成假山峰,种上云松,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芸娘是大方的,往来的文人朋友聚在一起谈论诗画,芸娘买了钗子沽酒,没有半点犹豫;芸娘是巧思的,为夫君及朋友聚会想出各种办法,让他们能在园林中对着花烹茶煮酒;芸娘是豪气的,不拘小节,扮作男子,与夫君一起遍处游玩,却也随机应变。

由此看来,确实像翻译者说的,沈复看起来,真的有点“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点渣。这男子的形象,跟现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调和不了父母与妻子之间的误解矛盾,也无法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就连一日三餐也无以为继,需要妻子处处节省精打细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无钱医治和休养。而稍微出去挣得一星半点,不是想着把钱赶紧拿回来上缴财政,反而在广州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烟花之地。这沈复到底是有些什么好?值得芸娘倾心付出,甚至操劳为丈夫寻觅一知心小妾,不复得而郁郁寡欢病死。

这充满了侠气的女子,怎生就嫁与了沈复,并在无尽的穷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时光,最后抱憾而逝。

看这《浮生六记》,让人恨不得钻到书里,提起沈复的耳朵,指点他怎么去赚钱,或者怎么去挣得一官半职,给家里和妻儿挣够生活费用,而不是日日赋闲在家,净顾得吹牛,让妻子为缝补破旧的衣服花尽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说这男儿到底应该如何顶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为传统思想禁锢空有一身本事而仍旧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沈复不过这样的生活,他还是沈复吗?还能写出《浮生六记》吗?

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无忧生活的人啊。在沈复生活的年代,应该有很多类似他一样,学识不错,家境还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谋得钱财或官职,太太在家中富养,还可以养几个像样的小妾,一堆仆人,有个大宅子,不用自己费心去修葺门前庭院,用废旧的材料修修补补。

但是,能有几人,能像沈复一样,生活琐事记录,能流传到百年之后,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阅读,品味,再来讨论?

昨天看了李银河的一篇文章,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深以为然。而沈复所过的生活,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实现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追求艺术的美好,给予人最大的满足感,远胜于追逐俗世间的名利金钱所得到的快感。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新爸妈给孩子们引导的吗?我们带着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学棋、学国学,不是为了让他们真的就去当音乐家、画家、艺术家,只是为他们把艺术的大门打开,让他们能领略到艺术之美,领略到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后不进入这一行业,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托,得以给寂寥或嘈杂的生活一点点不一样的色彩。

李银河提到,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赋予心灵以最珍贵的财富,即自由。因此,没有别的任何人能够比艺术家更愉快。”

《浮生六记》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华丽辞藻,只是平实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与景色,可你却能在这只字片言里,发现作者眼里的艺术之美,并且跟着作者一起,体会夫妻之情,体会山水之景,体会友聚之乐,体会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现在的社会,有人挣钱多了,看见另一些人沉迷于兴趣中生活清苦,不仅不认同,还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意。

可人生本来就有千种不同,无所谓谁笑话谁,谁又过得比谁更加高级?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寻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将生活过成诗,把柴米油盐谱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这不就够了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士工作经历证明下一篇:护士长夜查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