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舞蹈形体课发展方向的探讨

2022-09-13

舞蹈形体课在高校属于一门新型基础学科, 到2003年该课程在中、高职院校已得到较大的推广。舞蹈形体课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 采用不同的身体练习来保持健康、增强体质、塑造体形、训练仪态、陶冶情操, 其中最终目的在于塑造人体美的科学, 因而在社会上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舞蹈形体课不仅综合了音乐、舞蹈、体育等各类知识, 还能塑造形体, 陶冶学生的情操, 并实现艺术形体的创造, 从而通过健身而健心的实体训练, 实现艺术美感的效果。因此, 对高等职业院校舞蹈形体课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1 舞蹈形体教育的内在含义

高职院校舞蹈形体包括了在校学生所参与的各类舞蹈形体活动。舞蹈形体教育主要是增加教育者的审美能力, 从而展开有目的、有计划的舞蹈形体教育活动, 其教育宗旨不在于传授舞蹈技艺, 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通过肢体技能与表演训练促进学生对舞蹈形体有一个较好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能力, 倡导坚持以“人”为本的舞蹈教育观是其主要目的。学校美育是高职院校舞蹈形体教育的本质、功能、特点, 也是构建素质教育的一大主要部分, 它的目的不仅在于健身娱人、陶冶情操;还要为了发挥学生的智慧与潜能, 开拓学生们的逻辑思维。高职院校舞蹈形体教育反映出青年人的时代美。因而, 舞蹈形体是学生们在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过程中抒发的一种情感。

2 高职院校舞蹈形体课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舞蹈形体课主要内容还是以学习芭蕾形体为主, 其主要是通过对专业芭蕾舞训练让舞蹈难度动作变得更加简单, 并结合一些地面素质、扶把、脱把、跳跃等基本的训练方式来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增强自己的基础能力, 逐渐美化自身的身体姿态, 也让学生走、站、坐等不良形态得到纠正;避免在说话或唱歌等语言表达过程中出现意识不清、目标不明确的现象。

每个学生由于自身的经历和成长环境都存在着差异性, 其后天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也是各不一样的, 这主要体现在了姿态、气质等方面。如果学生接受了舞蹈形体训练课的有关教学, 就能够以科学地、系统地方式消除以上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怎样选择正确的、优美的、合理的形体语言, 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中真正的体现出来。这样的目的在于突出表演上形成内部和外部的整体美感, 让表演者的优雅气质得到发挥。笔者看来, 这不仅仅是作为高职舞蹈形体训练课的教学目的, 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宗旨。

3 高职院校舞蹈形体课的发展方向

3.1 价值方向

艺术美的内容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每种类别的艺术都有着自己的艺术美感。而舞蹈形体课是能够真正发挥出人体自身美的平台。舞蹈的韵律、力度、情绪、造型艺术在这一课上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要教学方向, 以认识美、欣赏美作为教育学生的开始, 以此来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美的姿态。增加审美素质就需要不断地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吸收出舞蹈形体的精华, 使其艺术鉴赏力、陶冶和濡染艺术的能力不断加强。

并结合舞蹈形体的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学生认知形体美的能力, 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锻炼学生对艺术美感的理解。实施舞蹈审美教育会带给学生感知表演者声、情、形、神并举的各种元素的艺术美, 以此满足学生在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 这只有具备当代表演人才能施展出来的才能。

3.2 职能方向

高职院校舞蹈形体课的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舞蹈动作表现和创造的生理、心理素质。优美的身体姿态、恰当的节奏和力度、完好的情感因素的表达, 和积极的创造意识是培养的方向。

高职教育要真正办出姓“职”, 树立新型的课程观是关键, 具体说来就是要处理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关系, 为此必须切实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为目标”, 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 全面考虑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如:知识与技能、责任与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来相应设置如下目标课程: (1) 人文素质课:以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 (2) 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能力, 具有认识和分析各种经济现象的能力; (3) 专业核心课: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所在职业岗位进行服务和管理的能力; (4) 能力拓展课: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职业形体及气质;使学生既有适应专业岗位要求的必备知识和职业技能, 又具有跨职业、跨岗位的相应知识和能力。

3.3 功能方向

首先, 舞蹈形体课有益于高职院校学生肌肉、骨骼、关节的匀称与和谐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态和健美的形体。因此, 舞蹈形体教学应该增强学生体质, 通过姿态、礼仪、柔韧、形体操、矫正操等都实现, 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体型、良好的姿态、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使他们动作优美、体态矫健, 使畸形不良和不正确姿态得以纠正, 塑造自己理想的健美形体。

其次, 舞蹈形体教学中的“歌表演”“集体舞”“健美操”“时装秀”等通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结合生活、情感的体验, 用自己的肢体作为语言来抒发情感, 宣泄情绪。只有通过这些活动给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 可以使其在学习, 生活中充满限制及紧张等情绪时得到宣泄的一个时机, 可以说, 减缓压抑情绪,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效剂”。有实践证明当人们听到平稳、柔美的音乐时它能调节人的心律和呼吸, 使人消除精神紧张, 起到松弛和催眠的作用。当我们听到欢快、激昂的音乐对疼痛有抑制作用。所以, 情绪平衡就是心理的平衡, 情绪的健全形成完美的个性, 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身心, 同样也是舞蹈形体课的发展方向之一。

另外, 大学生在学习和表演形体舞蹈的过程中, 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 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 对艺术形象的反映, 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 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 大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达到开启思维的目的。因此, 舞蹈形体教育活动应该让学生以愉悦、快慰的心情参与舞蹈的创作、排练、表演等, 从而激发其创造性, 开掘其创造潜能, 并由此而及其它学习领域, 使优秀的情操、智力和体力得以充分的结合, 达到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最后,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 审美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各种审美要素。而舞蹈形体课教学作为审美活动的一部分, 它主要包括创编表演、欣赏活动。其中, 创编表演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手和身体以及整个心灵去观察世界, 美化生活, 在创编活动中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用肢体语言表现、体现学生生活, 用自己的方式体现大自然的风、雨、日、落以及学生喜、怒、哀、乐。因此, 舞蹈形体课教学应该在欣赏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精心组织用中外著名的音乐、舞蹈、文化历史知识进行赏析活动, 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内涵, 满足学生渴望追求美的欲望, 表现内心情感的需要,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3.4 实施措施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针对高职艺术学校学习舞蹈形体的学生身体发育已基本定型, 而舞蹈训练的时间相对比专业院校授课课时少的特点, 笔者认为舞蹈形体课程内容在安排上不必一味沿袭传统的舞蹈训练模式, 我们可以将基本训练中的软开度的训练、控制能力的训练、跳转翻等技巧方面的练习减少, 对软度、开度、弹跳等方面的难度要求降低, 避开学生生理条件的局限, 在基本训练中尝试借鉴现代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的训练方式和手段, 通过头、颈、腰、臂、腿、掌等关节部位作为切入点, 结合正确的站、行、动作短句组合练习, 达到体与音的完美融和。

高职艺术学校舞蹈形体课的教学要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准备, 培养同学们的智能素质;要有“智为德之基, 德为扬智之帅”的态度, 树立同学们积极的人生态度。此外, 在舞蹈形体课上, 我们必须既教舞, 又教情:不光让学生掌握规范动作、把握准确风格, 还要把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注意发挥“情”的作用, 用情节假设、情感提示、渲染等方式启发学生, 采用分组观摩练习, 提供表演和比赛机会, 通过比赛一方面可以向高水平的教练员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 并了解舞蹈形体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 通过参加竞争, 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 以便互通信息。

另外,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也是学习者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但是评价一定要科学, 否则会事与愿违。不要单纯只对其技术动作进行考核和评分,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素质情况和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对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要提高其难度, 防止骄傲心理;对于协调性、表现力相对较差的学生, 应该多给予鼓励, 以此来激发这些同学学习舞蹈形体的积极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艺术学校舞蹈形体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 学生积极接受校园舞蹈形体教育的训练, 能够不断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结合舞蹈形体艺术的各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艺术美感, 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舞蹈形体》课程的教学需要按照学生的身心规律来制定教学计划, 以满足学生体育与健身兴趣的需要为宗旨,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对艺术美的认识, 让学生各自的领悟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 使学生不断追求艺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品德。

摘要:舞蹈在目前高职院校中是一门颇受欢迎的学科, 舞蹈形体是舞蹈的核心内容。它不但是一项综合的艺术表现, 也可作为是人体语言的艺术。舞蹈形体由于涉及面广泛, 题材多式多样, 通过人体的方式来塑造艺术形象, 因而其散发出来的艺术效果是极为精致的。基于此, 本文主要对高等职业院校舞蹈形体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舞蹈形体课,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崔秀珍.舞蹈与形体训练[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

[2] 范晓清.大众健美操与舞蹈健身[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

[3] 黄宽柔.形体健美与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 杨静.形体与健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1.

[5] 付涛.大学生体育与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政工干部在维护信访正常秩序中的职能定位下一篇: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生国语教学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