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歌词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陕北秧歌歌词范文

陕北唢呐与陕北丧事

在陕北,无论是红(喜)事还是白(丧)事,光景过得好一点的人家,总要雇佣一班吹手(本地也叫响手,不太文雅一点的人叫吹鼓手)来渲染气氛。若是红事,则愈加红火热闹,喜上加乐。若是白(丧)事,则更添其悲凉凄酸。喜事上,响手的讲究并不多,而在丧事上的讲究就较多了。在此,笔者只将自己所知道的陕北唢呐与陕北丧事之间相关联的有关细节作一简述,以供研究者参考并指正。

在陕北,一班吹手有五人组成,他们所使用的有打击乐器:锣、鼓、镲;有吹奏乐器:大号(两杆)、唢呐(两杆)。他们五人分工各不相同,称呼也因此不同。这里的人们称他们是:压上眼的、压下眼的、敲锣的、打鼓的、拍镲的。

当哪家有人亡故,事主家须先派一村人去请阴阳择定破土埋葬之日,然后再带着这些音讯(消息或情况)回村给事主家汇报。汇报完毕,再去请娘家。娘家请罢,再给其他或远或近的要紧亲戚报丧。若路近者捎个话也行。若路远者必得派人去说。在捎话或派人去报丧之间,家族人也相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抬埋先逝之人,然后请人帮忙、相互。有时是事主家专门请,有时不请自己也来。人们把这些人叫“相互”。若事主家家境贫寒,则丧事一切可从简:除请阴阳择葬日选坟地之外,只请几个掘墓者(当地人叫打坟的),用上一些“相互”,简单过个昼夜事情,只要亡人能安安稳稳“上山”为妥。若事主家家境稍有富裕,再加之是顺情老人亡故,那

么这便是他们炫耀自己的好机会。一般来说,过个三昼二夜的事是最平常的了。更有甚者,还可以请先生、礼生、道士、或和尚,做道场、念经来超度亡魂。当然不管是“昼夜”之事也罢,还是三昼二夜之事也罢,离开响手是不体面的。待择定埋葬之日后,事主家就必须请村中有威望或善办事者,让他到集会上定一班手艺不错的吹手,到时为该丧事上助兴。定吹手时,要讲好正式价格,并讲清啥时一定要来,啥时可以离开。正价说好后,揽头(即一般为吹手班内执事者或压上眼的)要以正价的多少按一定的比例收取定资(以防事主家变卦,耽误吹手的生意),有时炮钱(响手鸣炮也算钱)、喜钱(后边作解释)不算在内,有时正价与炮钱、喜钱总算在一起。这要因人而异、因事不同。

响手来时,一般为操办事情正式之日。响手一到村口,首先,两名唢呐手取来两杆大号(也叫老号)。每位唢呐手各拿一杆,用嘴对着小头这一边,张着口的那一边,先俯向大地,再猛一扬起面对苍天,再向主人家方向“呜 ——”地张起,鸣意他们已到,请事主家接待,这一桩白事将要正式开始进行。此时,孝子赶忙来到吹手跟前,他们身穿皓衫皓裤(俗称皓衣),手持丧棒(也叫丧棍,又叫哭丧棒。用直径为半寸左右的细而滑的柳棍取皮后,再于上面糊贴上一些白麻纸条即可制成。有一部分是用染红的白麻纸糊贴,这些是为重孙子以下辈份之人所用。),依辈份年龄的大小有序

地排列着双膝跪地,深沉悲哀之神态中向响手们三叩首,以表自己的孝顺之心。此时,响手(主要是领头)双手合十,鞠躬作揖,以礼相还。礼毕,响手走前,孝子嚎哭至灵堂前(灵堂前有亡者之女或儿媳或其他女性也可哭接来者)。响手则被总管接进屋内,以茶水(或米汤)、烟等简单招待稍时。

片刻,唢呐班中便有一人(一般是拍镲、敲锣、或击鼓者其中一人)准备鸣炮。一般来说,鸣放三炮为宜。其意思为向天、向地、向人示意此家事情从此正式开始,执事者应当各执其事。当三声炮响之后,吹手们便择一合适的地方,将事主家平时积攒下的一些硬柴疙瘩堆搭在一处,下面放一些易燃的柴草。不久,一堆篝火便熊熊燃烧起来(当地人把这一习俗叫煨吹手)。点燃篝火之作用无法考究。笔者从这里有几种猜想,供大家探讨其真伪。一,在冬天为取暖照明之用。在夏天,主要用来扑灭蚊蝇之类的东西。二,在旧时代里,迷信者认为火可以驱神鬼之邪气。火属阳,鬼神之邪气为阴,阴阳相遇,邪气即散。三,点燃篝火是由北方少数民族一些地方传来的。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举行一些活动时,他们就会选一合适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在笙箫胡琴及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当然,遇到不悦之事,也是如此,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由于战争与天灾,导致人口的迁移,这一少数民族的习俗,也就慢慢流传

到这里,演绎而成为这里的一种风俗。

篝火燃起后,响手们开始正式吹奏起来。敲锣、击鼓、拍镲者各找其位、各执其事。吹奏程序为三吹三打。其意思为人的三起三落。三吹三打由三节组成。第一节:老号张扬一至两声后,鼓、镲、锣唢呐恰当配合,齐奏《拜朝》曲牌(或叫《拜场》,名称不确定。)此曲牌为四分之二拍,一般开事时常用,这是艺人的规矩。第二节与第三节中,老号用法同上。由鼓先引节拍,接着唢呐吹奏《散兵营》牌曲。据说三国时期蜀军在某次战争中兵败,损失人马颇多。军师诸葛亮痛定思痛,作此曲以祭战亡之士。该曲曲调深沉、悲壮、凄凉,听之有一种痛哭欲绝之感。吹数分钟后,换成名为《下江南》的曲牌。此曲牌为四分之二拍,据传创曲牌之人仍为诸葛亮。其曲牌有二意:( 1),去江南重招兵马之意;( 2),到江南奔赴战场。其吹奏稍快,曲调高昂、振奋,有震撼人心之感。吹数分钟后,换曲牌名为《张飞跑马》(可能有误),意为招兵买马回朝之后张飞重练兵马。留此曲牌者同上。此曲牌吹奏特快,给人以高亢、激越、激动不已之感。数分钟后,换曲牌猛慢奏《花道子》。此牌曲是叙孔明布兵于华容道之事,曲调稳重、沉着,充满着胜利的信心。数分钟后,又换曲牌《上南(或难)坡》。此曲牌意为孔明在某次战争中遇到险困,如上陡坡之难,此曲吹奏快慢、声音的高低变化不一。听此曲,仿佛进入一种争夺之气势中。再数分钟后,

换曲牌《杀场尾》,意为一切进行的程序即将收场。此牌曲含有孔明操练兵马收场之意。奏此曲由慢到快再到激烈而后猛止。

娘家的到来,一般带着牲醴祭品。当打探之人说娘家人来了,就有总管或接客者领着响手们去接迎,这叫接娘家。这时,娘家人里边女性者便开始哭了起来,灵堂里也有女人也哭着接迎。一队人马来到娘家来向某地处,孝子们手拿孝棍,双膝跪地;响手吹奏大号一至二声之后,孝子三叩首,来者以礼相还。即刻,锣、鼓、镲齐响,唢呐手吹奏慢板《孔明吊孝》。此曲牌是孔明在东吴给周瑜吊孝时所留(含非真心之意)。等接娘家人的队伍迎接娘家人慢步行至灵堂,响手之中一人张扬大号一至二声,向亡者告示娘家人已到。娘家人稍息片刻,或直接来到灵堂。男在灵堂前,按照辈份与年龄来跪膝;女到灵堂里与迎接娘家者女性一起哭嚎。当娘家人全部下跪之后,鼓、锣、镲声齐起,唢呐手吹奏《哭荆州》(据传此曲牌为汉刘备哭荆州时所留)。此时娘家人须三跪三拜。三跪三拜完毕,便放声大哭。与此同时,灵堂前站奠者(左右各一人)接纸香、献供、祭食。接着焚香、烧纸、奠酪、祭食。此时张号一声,鸣炮三声。娘家人哭片刻即止,又向灵堂三拜三叩首后便立。接着弯腰向站奠人双手作揖行礼。礼节相互行毕,娘家男性又转身向孝子行同样的礼节。娘家人每作揖一次,孝子们向娘家人叩首一次。礼毕,吹手

同时而止。

娘家接过后,也就到了下午开饭时间。下午开饭,要么坐席,要么不坐席(或备宴,或不备宴。)一桌饭一般为八人,现在为省时,成为十人。第一桌饭先是为娘家人准备的。满座后,看客者一声吆喝,这时便由端盘人从厨房起边端着满满一盘饭菜边长长地喊一声“油 —来—!”随之,鼓、镲、锣便齐响起。唢呐手也奏起了《饮宴》曲牌。据传此牌曲是宋朝时杨继业送儿子们金沙滩赴宴起程时使用的一段哀曲,有诀别之意。数分钟后,换牌曲《刮地风》,据传杨大郎去金沙滩之路上遇到了大风,后人据此事而创此曲牌。此曲牌为流水牌,四分之二拍,由慢变快,曲调悲壮。数分钟后,又换牌曲,吹奏《哭长城》。此牌曲是孟姜女长城边哭丈夫时所留,节拍特快,音尖而不断,有凄凉、悲愤之感,数分钟后,换牌曲停鼓,其它照常节拍,如常人走步,吹奏《方四姐》(又叫《女看娘》,陕北民歌里的一首)、《四海春》、《三铜鼓》等。这些曲牌较随意,用于此时,有似听非听之感。数小时后,换牌曲吹奏《吹鼓令》,马上鼓止。此牌曲在古代战争时常用(将胜时用,鸣鼓出马,鸣锣收兵。),节奏特快。

丧事中有一种习俗叫指路,即人亡后的当天晚上,由儿女在十字路口焚香烧纸,为亡人指明阴间之路(望乡台)。

丧事中还有一种习俗叫请灵。这里面有两重含意:( 1)、

请先亡的夫或妻。( 2)、请死去的三代嫡亲祖宗。具体程序为:一执事人领响手及孝子到某一岔路口,响手吹老号一至二声,意为向应请的亡魂打招呼,新亡之魂也已来了。孝子们焚化献奠时,响手吹奏《拜朝》曲牌(有拜请先逝亡魂之意)。孝子叩首礼毕后原路返行,响手走在孝子前边,吹奏《得胜回朝》曲牌(意为请灵之事已毕)。响手边吹边走到大门前时,吹老号一至二声(意为被请之灵要进门,向二位门神打招呼,将被请之灵放回)。

谢话又称谢娘家(陕北人叫下娘家)。由总管领头,让一端盘人端上烟、酒、下酒菜跟在后面,后随孝子(包括女性)及响手到娘家人休息之处。进门时,响手吹号一至两声(意即向娘家人告示,谢他们来了),然后进屋将酒桌摆正在娘家人面前。酒菜放正规后,由总管向娘家人每人敬一杯酒。起敬时,响手吹奏《拜朝》,将酒敬齐,吹奏即止。再由总管或某代理人向娘家人简略叙谈葬事之准备及前后安排。并让长子将亡人离别人世之前后情况以及亡人的穿戴、陪葬和该事上的费用情况向娘家人简略讲谈一下,然后委婉地问娘家人有何建议(人常说养女扎三扎,这是最后一扎)。娘家人心中若有怨气,则在此时可以有意刁难孝子,让孝子多跪一阵子。一般来说,识事者都认为人已经去了,何必再去追究其它呢,也就不再怎样。因此随便说上几句就算了事一宗。完后,由孝子中一人给娘家人总敬酒,也可按辈份长

晚、年龄大小分别向娘家人敬酒。娘家人能喝酒者举杯同饮(娘家人每喝一杯酒,孝子必叩首一次。娘家人喝毕后以作揖还礼)。酒起时,响手吹奏《杀场尾》牌曲,奏至饮酒完毕方止。

烧纸(一天三次烧纸时间:上午、中午、晚上)时必先请娘家(一般来说,只在晚上烧纸时请)。这时,孝子与响手一同去娘家人所息之舍院。进大门时,吹老号一至二声。随后孝子分左右两侧跪于门前。请客者进屋说:“请娘家人烧纸。”然后响手前行吹奏慢板《小拜门》(此为一般过路时常用之曲牌),迎至灵堂前奏停。孝子按辈分长晚年龄大小排列面向灵堂跪着。娘家人也以同样的形式面向灵堂跪于孝子前面。献食祭酒后,又三拜三跪。焚香烧纸时三拜三跪三叩首。此后便开始为亡人痛哭。哭止,焚香烧纸献食奠酒后又三拜三跪,然后向孝子双手合十,深鞠一躬(在他人拜、跪、叩同时孝子必以叩首为礼相还)相还(若为平辈或上辈则作揖为宜,若为小辈应叩首为宜)。在娘家人烧纸过程中,吹奏《苦伶仃》,也可吹奏《女看娘》。曲调以苦悲、凄凉为主。在娘家人最后烧纸时大号张扬一声、炮响三声,随着号炮的声响,礼毕。第二,外甥烧纸。礼节同上。第三,女婿、侄女婿烧纸。以下烧纸者依次为外孙男、孙子女婿外孙子女婿、老朋亲、小朋亲,礼节同上。此时,响手所奏之曲牌随情而定(距亡者两三辈份之后者或朋亲类烧纸时,曲牌为《哭

荆州》或其他快节奏的曲牌)。待其他人等烧纸完毕之后,孝子再烧纸焚香,其礼节与娘家人烧纸时一样。不同一点是礼毕之后跪行于灵柩前将孝棍放在灵柩前地上。 出柩前烧纸时,往往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夹杂于其间,即响手里边有一人(或偶而来一乞讨者)站在灵堂一侧,手里执扬着几块钱念唱一些吉利的话语,以多讨事主家钱款为目的。这一习俗叫说喜(也可称为说戏),所得之钱叫喜钱。这里摘一段以示参考:

嗨!孝子不哭了,灵前去吊孝。日出东边落西边,鼓乐师傅站两边。鼓乐师傅住了手,听我来宾去安棺。龙喝千江水,虎过万里山。手拿千张纸,迈步灵堂前。往上看,好象玉皇灵霄殿,往下看,金童玉女站两边。年年有个三月三,王母娘娘渡花船。头船搬个康百万,二船又搬孙万山。三船搬过孟姜女,四船又搬李翠莲。丢下五船无人渡,单等亡人上西天。走金桥,过银桥,路过走了芦沟桥。芦沟桥上真热闹,嚯咚嚯咚三声炮。金桥又比银桥高,金桥低下水流水长。金桥低下流水长,银桥上面哭金堂。孝子跪下一大滩,你把老人扶上山。既杀猪,又杀羊,流干眼泪哭断肠。雨洒竹叶流紫泪,雪压松柏大地霜。杀猪宰羊报深恩,扬幡道场渡亡魂。金童引上天堂路,玉女带进斗牛宫。此后能从何处见,除非半夜在梦中。正说时,抬头看,空中过来四大仙。脚踩云头撒金钱,金钱撒在灵堂前。子孝孙贤代代传,荣华富贵万万

年。

念唱完毕,说喜者依如孝子至灵堂前烧纸焚香。之后,将手中所执扬之钱递交给总管。总管将双倍的钱或几倍的钱给说喜者。若给得多,那么说喜者走到哪里都夸耀这家事情过好了:若给得少,那么说喜者到处传扬这一桩事情过得不行。 为显示孝子对亡者的沉痛哀悼,本地还流传着被称为踩跪的这样一种习俗。意为:在我跪泣之时,任你何人于我身上踩来踩去,我行孝者也顾不及与你纠缠,因为我心中只为死者悲伤所占,并无其它想法。这一习俗的举行多在出柩前的前一晚上。此习俗的形式大小因戴皓人的多少而跪成。其形式为:每隔二尺左右跪一戴皓人,跪数行数列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踩跪时响手从灵堂前吹老号一至二声,其中一人举老号高不过头顶,执号者如伞头边引路边扭着秧歌、踩着十字步行走着一定的路经。这样共进行三次,每次所走之路经各不相同:有转双喜的,有转九连环的,有转酒曲形的,有转弓字状的 ……其形式多种多样。

撒路灯与祭孤魂这两种习俗可以一块进行。即从灵堂前起,由两人抬一筐早已用可燃的油类东西——浸泡好的棉花籽或玉米芯从灵堂前出发,再由另一人拿铲子边走边给所走之路线左右铲放一些,后边跟着另一人,手执已燃的旧棉絮火把来引燃路两边铲放下得浸油物。随后响手们紧跟,奏《送舍娘》曲牌。长子怀捧亡人之牌位在先,次子怀捧孤魂之牌

位紧随,其他戴皓者随后。行至某岔路口,稍停,乐止。孝子及随后者皆跪于地。孝子画圆、划十字、撮土后,焚香、烧纸、献食、奠酒、焚化孤魂牌位,随后三叩首而起,再于响手们的吹奏中沿原路返回。祭拜时吹奏《拜朝》,返回时吹奏《得胜回营》。

当祭孤魂完毕回到院里时,院里灵堂前已经摆装好如山似塔之状之五层灯。此为下一种习俗——转灯山的进行作准备。此习俗也是由响手领头,从右向左转三回,转身回头从左往右再转三回。最后转到灵堂前而止,孝子烧纸,孝棍放入灵堂前方的地上。

撒路灯这一习俗之意有此说法:因亡人第二天就要离开亲人告别村庄,活着的人就让亡魂在当晚灯火明亮下游览村庄一周。祭孤魂之意为:向已亡的寻吃讨饭的或无儿无女者 ……送一点钱物、吃食,免得亡人明日入冥世之路有阻隔。转灯山之意为:亡魂在灵堂前承享人间灯火之美景,这夜为最后一次与亲人团圆之时,以此为最后一次告别形式。另有一种说法为:此种习俗为一种穰镇法,难以解说。 埋葬之日的早饭,软米油糕为主,吹奏不必过分要求。饭后烧纸如前,但时速必须得快。此时,又有一习俗要进行,即孝子妻家人要为孝子及其妻子收头。其习俗为:孝子与其妻子跪于灵堂前,由孝子妻家人将被面或毛毯披于孝子及其妻子肩上,再用灵堂前奠酒各敬一杯,叩首礼毕。此意为:

亲家已“走”,女与婿今后该独立支撑门户,为父为母者应鼓励支持。

出柩(也叫出灵)有时也要选吉时,但还要因事而为。出灵开始时,先将棺材按一定的绑法绑好,再由阴阳念起殃发丧咒。念毕,马上由土工(即掘墓者)抬起灵柩(即棺材)一走,其他人马上拆掉灵堂。响手吹奏《吊棒棰》牌曲(此牌曲曲调甚哀,含永别之意),棺材随跟于后,孝子须跪于皓氅(即为一块有十几丈或几十丈长的未动过剪子的白布)下面,跪行着紧随于棺材后。出村稍一段路程,戴皓者女性停止哭声便转身回去,捎捡一两根柴棒儿带回家。到山里坟地处,便开始下葬。下葬前由阴阳入墓坑内安镇、谢土,然后让棺材入墓。入墓时不能随便让棺材撞墙。墓坑里面一切就序后,其他人拿起不递手的工具刨土填墓坑。此时,由孝子头顶麻袋于墓坑里依次往实踩。待将墓坑填至与地齐平时,阴阳便开始招魂。招魂后,再往高堆坟墓成锥体形为止。之后,由阴阳向坟堆上撒五谷,孝子于坟堆上栽几钵柴蒿。接着,阴阳又要安谢此地土神。一切就序之后,如来时或前一晚上烧纸的程序一样进行最后一次烧纸。此时响手们吹奏《拜场》,意为拜别。葬后,回山开席,吹奏随便,席尽事终。

第二篇:陕北俗语集锦

人暖腿,狗暖嘴 人挪活,树挪死

不怕慢,但怕站

做着总比不做强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长木匠,短铁匠 木匠备料要长,长则可锯,短则废掉;铁匠备料要短,短则可打长,长则截掉便浪费。形容做事要看清楚对象,考虑周全 大让小,吃不了

话说开,水拨转

比喻把事情原由说清楚了,彼此就会理解 挪一门门,吃一盆盆

先小人,后君子

把丑话说在前

要么杨六郎,要么卖麻糖

比喻成败在此一举 穷相讥,饿相吵

小小儿偷针针,大哩抽筋筋

矮子里选将军

不吃凉粉腾板凳

让出位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走的路走三回

比喻事情难以预料 吃哩馍馍还卷卷

一报还一报

吃屎的箍定个拉屎的

比喻得人好处却倒找麻烦 打狗看主家

圪囔倯量荞麦

形容人办事不利索

狗咬狗两嘴毛

比喻争斗的双方谁也得不到好处 好出门不如歪在家

好婆姨脸上一片疤

比喻美中不足

话说遍淡如水,再说遍不如屁

不要多说,点到为止 会打的打十下,不会打的打一下

打人要讲究方法 会待的待匠人,不会待的待丈人

意谓匠人难待 家不和造穷叻,户不和怂哩

意谓内部团结很重要

酒肉朋友,米面夫妻

瞌睡短不下眼里过

绕不过去的环节 瞌睡给哩个枕头

正中下怀,求之不得

两碗豆腐,豆腐两碗

比喻形式虽然变了实质没变。 狼虎两相怕

比喻争斗的双方心里都害怕 黑老娃笑猪黑 比喻没有资格嘲笑他人

老鼠撵到猫屁股上闻哩 比喻不自量力主动去招惹强悍的人物。 聋子肯听怪话

指聋子容易把话听错。

驴乏口览怨臭棍

比喻自己造成失败却归咎于他人 驴粪蛋儿面面光

喻人表里不一

驴下骡子两张皮

比喻两件事情互不相干

羊下羔旦得狗屄疼哩

比喻与事情无关的人出来干涉他人。

锣鼓场哩没好戏 比喻人多事杂的地方易惹祸端 买饭的还怕大肚汉

卖不了的干草垛一捆 比喻怔怔的站着不知所措 卖石灰的着不得卖白面的

比喻同行之间互相排斥 忙婆姨寻不下好汉

犹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猫儿不上树狗追着叻

比喻事出无奈

没个贴面的厨子 喻求人办事不能让人家受损失。 没毛风匣两头儿扇

煽风点火

没烧香的,尽扰庙的

比喻干实事的人少

门里出身,自会三分

意谓人因受家庭影响而具有某种能力 门神老哩不捉鬼

比喻人老无用

麻绳捡细处断哩 比喻薄弱环节容易出问题 捏定鼻子救气叻

形容气息奄奄,难以挽救

牛脑不烂,多得两块石炭 比喻再难办得事情费点力气总能办得成。 欺老不欺小

比喻眼光要看远 骑上驴寻驴

穷汉脖子没犟劲

形容没有骨气,逼迫无奈 穷汉肯说来年话 意谓穷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穷鬼杀饿鬼

球毛上捋的吃虮子

形容极其吝啬

人活眉脸树活皮,老麻子活个圪嘴嘴

人活得要有廉耻之心 烧麻子燎黑豆 比喻不好说话的人

三年等的个润腊月

意谓迟早要找机会报复对方

三岁带的老来相 谓从小就能看出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发展

十叫九不应 形容人耳聋

十里路上没真言

意谓传言不可信 双手画不成个八字

一字不识

神像打烂还重做哩 比喻敢于冒犯了不起的人物。 水瓮哩跑不了鳖

犹瓮中之鳖

三岁看得老来相 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将来的发展情况,常用来表示否定某孩子的表现。

随上龙王吃贺雨牲

比喻跟着他人沾光

无人管,狗舔碗。比喻领导不负责任,局面混乱。 无事人说的胆大话

站着说话要不疼

瞎驴碰草地

讥笑他人靠运气取得成功

瞎猫逮住个死老鼠

比喻没本事的人偶然有所收获。 小胳膊捩不过大腿

晓得尿床不铺毡

比喻没有预测能力

心硬养小子

意谓做事情要有决断力

雪地里埋不定死人

犹纸里包不住火 寻吃的跟上个要饭的

比喻比喻彼此一样

寻吃赶不上碗热饭

形容做事行为缓慢落后于人 寻吃的不嫌散面饭

表示不嫌弃别人的周济。 一搐鼻子二瞪眼

形容使脸色给人看

一个槽头拴不定两头叫驴

比喻彼此不能相容,在一起就会相斗 一个老鼠害哩一锅汤 比喻一个人坏了大家的事 一碌碡支不出一个响屁

比喻性子慢,行动迟缓 一锥子扎不出黑血

比喻脸皮厚 艺多不拿人

手艺多了不会精湛

油尽捻子干

比喻可供利用的资源已经耗尽 游门子数板担

无聊瞎逛

给你个筛儿尿不满

吃不了兜着走 拄棍儿拄个长的,攀伴儿攀个强的

自夸自没人爱,柴花没人戴 跟好人出好人,跟上巫婆会跳神 挨头子受指责不见好日子

烂搌布不怕油瓮瓮 比喻穷人不怕富人

三天不吃饭,装个卖米汉 犹言打肿脸充胖子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嘴是个粉粉的,留下是说人的 意为每个人生来就会批评别人的长短 说人不如人,扳专勾子看个人(自己) 学好向善挨刀子,杀人放火吃包子 八斗的命上不了一石(dan) 门圪嶗里立五尺着哩

吃不穷穿不穷,打划不到一世穷

言做事重在有好的计划。 拾银子不在起得早 意为好运气不是能够追求到的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不同的人性格不同 苦不枉受,地不瞒人 言吃苦耐劳才能有好收获 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一文价钱一文货

忙婆姨嫁不下好汉 比喻做事不能心急 熟死的搅团生着哩,精死的婆姨憨着哩 打到的婆姨和hu到的面

寻吃要跑哩,赌博要毛哩(毛即耍赖) 寻吃的也有用哩

该死的娃娃球朝天 比喻无可挽回的事情不必强求 小娃娃厮打,为骑个马马 意为事出有因 求毛上捋得吃虮子哩

形容人特别吝啬 想吃油糕怕油嘴 言人做事顾虑太多

死命不好,一寻一个盖佬 嘲讽人不从自己身上找毛病,一味怪罪他人。 鼻子比脸还大 意为次要事情的成本比主要事情都大了 儿子比老子大 意为利息比本金多

人有种种,地有垄垄(liong) 形容父子相像 人怂了狗也欺负哩 鬼怕的恶人

听风就是雨 犹言捕风捉影

赤du字死在前炕上 比喻败局无可挽回

蚂蚁挠nao扛个利刃刀 比喻小人物威胁大人物

老牛吃了个嫩草草 比喻老男人娶了个小媳妇 穷汉说话驴放屁 意为穷人的话没人相信

穷人肯说来年的话 意为穷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砍了黄蒿出圪针 比喻儿子的能耐远胜过无能老子 蚂蚁撑死是个细腰腰,骚秃子变死是个粪爬牛 人危急必反,狗急跳墙 兔危急了咬手了

活人眼里擩拳头 比喻明目张胆干坏事

死人活心肝 比喻表面平庸的人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贬义) 眼合着哩,心活着哩 形容人表面平静,心里活泛。 看去那死蔫,吃的那纸烟

宁欺三辈老,不欺三辈小 犹言后生可畏 小娃娃口里讨实虚

说下钉子就是铁 比喻说话算数 好客不中留,走了利索索 有钱难买老来瘦

哈巴打扮死也是个狗样子 嘲笑模样丑的人怎么也打扮不漂亮。 吃饭要尝,说话要想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猪槽里没食直把狗急死 嘲笑人过于关心他人的事情 吹手炮手,两离两手

黑夜睡下尽眼眼,白日起来光片片

羊下羔旦得狗屄疼了哩 指责无关的人不该干涉事情 没牛了,使驴哩 比喻再无奈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 吃饱不想家

马下不得驴驹子 比喻子女长相随父母 二斗麻子出得一灯油 比喻得不偿失

婊子的屁股大过进士的脸

官断十条路,九条人不知

意为官方处理事情不合情理,往往让人感到意外。 话是个丑的,理是个端的

犟球日死个蚂蚱蚱

比喻人非常执拗

车到山前必有路

比喻事到临头一点能有办法 贼走了关门哩

讽刺没有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驴渴了奔井来呀

比喻他人必定会主动前来相求 口里噙个羊卵卵

比喻说话不清楚

第三篇: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了”;中年人死说“殁了”;小孩死了说“撂了”。 百善孝为先。在老人上了年纪,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们往往轮番侍侯,对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称为“养老”。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儿女就不出远门,在家劳动照顾老人。老人病重时,儿女就守在老人身旁,这叫“守气”。这时就先要给老人洗脸、剃头、净身(温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如果老人病危,儿女就要整天守在老人身旁,在老人咽气前就要给老人穿好老衣(寿衣)。如果等到老人已经断气才给老人穿上寿衣的话,有两种说法:一是魂走时穿不上新衣即使做鬼也是穷鬼;二是外人会笑话,某某家老人“老了”还是红格溜(赤身),笑话儿女不孝。老人断气后,先用酒精棉球净面(洗脸),以防小虫,再给亡人两只手腕绑打狗饼,准备尸体下坑,找一张床,铺上干草,把尸体放在地上。用五张麻纸糊一块纸被,把亡人的脸面和全身盖住。为的是好看。铺干草讲究的是,一是为了干澡通风,便于尸体存放;二是即是病人一时休克再复活,一有动静,干草容易发出响声,使儿女便于发觉。此时接着要找一只鸡,亡人是男的,就得找一只母鸡;亡人是女的,就得找一只公鸡。讲究的是阴阳搭配,做鬼也有个伴。在门槛上将鸡头扭下,民间叫“到头鸡”。把鸡毛拔净,在鸡左右翅膀下各插一根筷子,把鸡放在一个碗里,然后献在亡人前面的祭品桌上。孝子出大门,到十字路口点香给亡人指路。

报丧

报丧,首先把亡人的铺盖卷放在院墙头上,村里人一看到铺盖卷便可知道谁家老人“老了”。其次要挂岁数纸。如果老人八十岁,起码要拿八十几张麻纸。风俗是要多几张,儿女总愿自己的老人长寿。把麻纸左右开剪,剪三剪,剪成串。六十岁以上的死者,岁数纸中间绑红纸条,小口不绑。把剪成串的岁数纸挂在大门口,过路人一看便能推测到老人的大概年龄。再次,通知死者娘家。派一个自家人带好礼品(烟酒)去请死者娘家,通知娘家侄儿戴孝。陕北人把通知娘家戴孝叫“出号”,一说“出号”,娘家人就知道当娘家戴孝,要行猪礼。

请阴阳

“富贵出在门里,子嗣出在灵里”。陕北人办丧事,最重要的风俗是请阴阳先生。讲究的是选一处好坟地、测一个吉日。灵地选好了,后代人丁兴旺发达;吉日选择好了,丧事办得顺顺当当,事主家不出怪事。因此,不论家庭贫富,办丧事都要请阴阳,不请阴阳吃亏在眼前。

入殓 葬日确定后,过三天要入殓。入殓有规定的两个时间:一是清早太阳未出来时,二是傍晚太阳已落时。不能见日头。入殓要通知娘家,这是礼节。正常死亡,娘家知道了也不来;而非正常死亡,娘家肯定会来人。入殓前,把亡人的寿衣都穿戴好再入殓。寿衣讲究的是穿单不穿双(三件、五件、七件),特指上衣,鞋帽各一件。铺身钱,口含钱,五色线。亡人入殓后,棺材里如有空隙,要充上花籽、柏叶。这其中有两大用意:一是花籽寓意后代开花结籽代代繁衍,柏叶寓意四季长青人口兴旺;二是把棺材充实,下葬时亡人头像就不会动,以防亡人的头撞在棺材壁上。

孝帽、孝子棍

丧事戴孝,分重孝和一般孝。儿女戴重孝,孝帽、孝衫、孝裙,穿白鞋,这叫彻地孝。侄儿戴自备孝,一般亲戚戴条子孝,阴阳、厨师戴带红点的条子孝,孙子戴花红孝。

儿女的孝帽上有棉花蛋、眼衫。棉花蛋是男左女右。如果亡人是父亲,儿女孝帽上左边吊一个棉花蛋,以示左耳不闻闲杂事,一心一意去守孝,右耳聆听母亲言;亡人是母亲,孝帽右边吊一个棉花球,以示右耳不听闲余事,一心一意去守孝,左耳只听父亲言;父母双亡,孝帽左右都吊棉花球,以示不闻闲杂事,一心一意去守孝。眼衫,以示一心守孝,沉痛哀号,两眼不视闲杂事,见了也装作没看见。重孝孝帽后边吊有一根麻线,以示披麻戴孝。孝子棍,用一尺左右的细柳棍,沾上白纸条,供孝子拄。

迎帐

迎帐,也叫迎祭。凡遇白事(丧事),有送花圈、毛毯、被面帐子等礼品,用竹竿抬上,吹手迎上。吹手在前,花圈、毛毯等随其后,接下来是遗像,最后是低头慢行的孝子。迎帐队伍在村中转一圈,一是展示送来的礼品多,丧事办的好;二是显示孝子多,儿孙满堂、生活幸福美满。

接娘家、谢娘家 在农村最爱看的是接、谢娘家,尤其是老人属非正常死亡或儿女平时对老人不孝服的,这时娘家来人是要发话的。娘家来人进了村,孝子们在大门外路两旁跪接,吹手在前迎接娘家,其他办事人员接回娘家的花圈、猪等祭品和行礼。娘家接回后,总管安排答谢娘家,一路上吹手吹奏,备一桌酒菜,到娘家的下榻处,总管把桌安平,立桌则丢人,酒斟满,孝子跪在地上。由总管发言,告知病人几时得病,经过怎样治疗,穿了几件衣服,背了什么棺材等。如孝子对老人孝顺,也属正常死亡,娘舅把酒一喝,让孝子平身。孝子们给娘舅敬酒,谢娘舅完毕。如老人属非正常死亡或儿女对老人平时不孝顺,娘舅就要问死亡原因,这时娘舅就要批评外甥。娘舅的话说不好,也不喝酒,孝子还得长跪,当天晚上的烧纸、踩跪、过金桥、撒路灯等一切祭奠活动都进行不下去了,灵堂里的猪不能下锅,影响第二天的祭事和宴席。这个环节是孝子最头痛的事。一般情况,娘舅把孝子批评、数落一顿了事。如果娘家人不发言,村里人会笑话娘家没一个办事人,全是傻瓜,怕的没敢开言。这就把娘家人的面子全丢光了。因此,具体情况需具体酌定。

祭孤魂

把娘家接回来后祭孤魂。选一与亡人的陵墓方向错开一点较高且平坦的地块祭孤魂。其目的是:孝子请灵前,先把孤魂野鬼作以祭奠安顿好,让孤魂野鬼先吃饱喝好,就不和先逝的老人争抢祭品。这样,先逝的老人就能享受到儿女们的祭品。

请灵

过祭饭丧事(三昼二夜),请灵在前一天下午开始。一般丧事(一天一夜),在聚客的当天晚上,祭孤魂毕,就开始请灵。如是新逝,请灵,请三代。如先前已殁了一个,就请先殁了的那个。尸骨盒不进院。请个牌位子,让老俩口团圆带路。

祭奠

陕北风俗,当老人殁了,都要举行祭奠活动。孝子要杀猪宰羊,富足户请礼生,一天三开祭(早、中、晚祭)。三祭都由礼生安排,都用祭文(礼生来写)。中等户只请吹手不请礼生。孝子自己安排三祭。每一次祭都是哭一阵、烧纸、奠酒。孝子有文化的自己写一篇祭文,在正祭时读,以示书香门第、文人辈出;不写祭文体现以农为本、以过好光景为荣。

祭奠,在农村叫烧纸(也叫烧纸钱)。凡前来唁言的亲朋好友和办事人员都要祭奠。

亲戚祭奠前,都要带祭品。一般,娘家是猪礼(退一半),女婿要献猪(两家女婿退半个,三家女婿不退),侄儿、侄女、外甥是猪礼,外孙是羊礼,孙子是娱乐费。外孙、孙子讲究少,民间常说孙子辈是:一个眼在哭,一个眼在笑。想花费一点钱可以,不出也行,没人说闲话。

祭奠烧纸按亲戚远近辈份大小顺序进行。每一排人烧纸,都要吹手张老号,办事人放鞭炮。凡来的亲朋好友都得烧纸,之后是踩跪、转灯山、过金桥、撒路灯。

这中间烧纸最红火,有的人懂烧纸礼节,有的人不懂;有的人哭的好听,有的人不会哭;有的人是干嚎,没有眼泪。众人看热闹,谁是真哭谁是假哭。

发丧

发丧时,长孙扛引魂杆,重孙抱用红被面包裹的花棒槌,事后该被面也就归此重孙所有。

下葬

扶柩高岗,泪洒青山,窀穸妥当,吊棺下葬。棺材下葬时大头朝里,小头在口。有的棺材底垫砖,有的垫煤块。墓室里有墓砖(写亡人的生平)、墓灯、五谷、祭饭罐、墓祭桌等。东南西北放桃木橛,为镇邪用。棺材盖上放桑弓柳箭,是亡人自卫的工具。

风俗:棺材摆放的位置是男左、女右,男东、女西。一定要细心放正。

陕北丧葬习俗方式 陕北地处偏远,改革开放之前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保存了非常古老的以汉民族风俗习惯为主体兼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古老民俗,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汉民族与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活化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状况的大幅度改善以及区内外人口的大量流动,陕北民俗的原生形态正因现代元素的融入而迅速改变着。从目前陕北的丧葬习俗来看,虽然礼节仪式简化了许多,但主要的礼节仪式依然保存着,从中体现的孝亲特色依然十分明显。

一、葬具

陕北从城市到乡村,至今仍然盛行土葬。木质棺材是陕北汉族居民的主要葬具,按照当地风俗,棺木用料,柏木为上,松木为中,槐木、榆木、杨木、柳木为次。旧时的棺材不涂漆,可以用核桃仁磨制出木料本身的自然花纹,现在大多在棺材外部髹漆绘彩。据学者研究,这种葬具装饰形式可以上溯到东周时期。棺木板的薄厚、页数的多少非常考究,棺木板越厚越好,页数则越少越好。

寿衣,是装殓死者的衣服,要在老人去世前准备好。寿衣用料按照传统习俗要用有“寿”字的丝绸,品种包括衬衣裤、棉衣裤、夹衣裤、袍子等,要里外全新,不缀金属扣子,只缀布带或布纽扣。颜色有红、褐、粉红、紫、兰、绿、黄色等,寿衣里子要红色,不能用黑色,意即后世红红火火。不穿带毛皮的,否则,下一世会转牲畜。不穿半杉半裤,否则,家中会出“半吊子”。现在也有穿日常生活服装的。男性头戴圆顶硬瓜壳帽,头枕鸡式枕,脚穿蓝色绣花鞋。除了寿衣外,还要给老人准备被褥,被褥是红色的。

二、葬礼程序

陕北汉族葬礼隆重,大致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1、入殓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也称入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死者穿衣。当地民俗认为,老人去世时,儿女都要赶到跟前。老人断气前,儿女要给他或她净身、理发、剪指甲,然后穿寿衣。净身是用清水及毛巾从头部开始洗到脚下,浑身洗干净。寿衣必须在老人断气前穿好,民俗认为,人的灵魂走的时候穿什么,以后就一直穿什么。

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按照当地民俗,老人不能去世在炕上,而要去世在一个能移动的木板上,最好是棺木盖上。因此,去世前要将棺木盖搬到家中,在老人去世前将寿衣穿好,头前脚后,平平正正地平卧在棺木盖上。不管什么时候去世,天黑前一定要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死者仰身直肢,随殓的物品,一般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四周用谷草、麻纸等充实。

2、殡

殡,就是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去,按照陕北丧俗,灵柩的停放时间各地不同,少则3日,多则几十日甚或几个月,由奔丧者决定。

(1)着丧服

在殡期,孝子必须着丧服。丧服用白色棉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按照当地习俗,儿子、媳妇、女儿、侄儿须戴重孝。子女的孝服由长衫、长裤与帽子组成,腰间还要系上一根由麻搓成的麻绳,称“麻辫”。只有孝子、孝女系麻辫,正所谓披麻戴孝。有的地方孝帽前用白纱蒙面,两耳坠棉花球,以表示孝子们不看不听其事,一心守孝。侄女、侄女女婿、外孙女及其女婿、孙女及其女婿、孙子及其媳妇、外甥等均不穿长裤。女婿、侄女女婿、外孙女婿、孙女婿都由孝子出资送1.5-2米的布匹,女婿、侄女女婿是深蓝色的,外孙女婿是绿色的,孙女婿是红色的,均系在腰间,称“腰孝”;过去,依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孝布的尺寸是有严格规定的,亲者用料最多,疏者用料依次递减。

(2)哭丧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按照当地民俗,死者断气后要哭,死者去世后的当晚与第二天晚上,要举行送灯仪式,孝子孝女要哭,亲朋好友吊唁时,只要有人哭,孝女、孝妇要陪哭,出殡时孝子、孝女、孝妇要哭。子女哭悼要悲痛欲绝,直到有人劝慰才停止。

(3)过三天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或“送三”。死者去世的第

一、二晚,要送灯,孝子们一直要送到庙上。第三天早晨天不亮,孝子们要在十字路口焚烧用纸制作的骡子与马童,以供死者上路时用。民俗认为,这样的仪式举行以后,死者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阳间。

(4)烧纸钱

纸钱是中国古代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是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把外圆内方的钱形打在毛纸上。纸钱的产生,源于古人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死去的亲人在阴间也要有钱花。有的研究者认为,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开始时只是随葬用纸钱,魏晋以后,人们普遍改为以纸钱祭灵,此俗一直沿习至今。

(5)出殡 在陕北,出殡一般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

出殡前要烧纸火,将纸火匠人手工制作的一个院落拼接,放置到大门外的十字路口焚烧,院落通常是

二、三层楼组成的四合院,正房有“七间”“五间”等规格,院落里有摇钱树,房间里备有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各种食材如油、盐、酱、醋、大米、小米、白面,各种豆类,水等,需放置在一个小的容器里,过去用鸡蛋壳,现在一般用果冻壳。。大门外有影壁。纸火的制作,可谓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动灵前,孝子们要到灵堂前,等阴阳先生打开棺材盖,为死者开脸,一般是用一块纸巾蘸上黄油,清洗死者脸部。此后,要封住棺材,直到下葬不再揭开棺材盖。然后,孝子们烧纸叩拜,祭奠完毕后,用绳索捆绑棺木,有的还要在棺木盖上绑一只老公鸡,俗称“引魂鸡”,到坟地等棺木下葬后放走。孝子必须跟着灵车到墓地。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

3、葬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在陕北,传统墓葬是竖穴土坑,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除竖穴土坑外,可在竖穴土坑表面用砖砌筑,这种形式叫建仓子,并用大石板盖顶;也可券葬,即做两个相通的拱形顶的墓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将衣饭罐放置到墓坑壁上的窟龛里,点亮长明灯。在鼓乐与哀哭的混合声中将棺木徐徐沉到墓坑,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然后,盖好预先准备好的盖板,将挖墓坑时由长子挖的第一铁锨土撒到棺材盖上,然后封土起堆,插上引魂干,摆好墓门石。墓门石由三块砖垒成,两块插入地下,一块盖顶,但盖顶砖要等到第二天天蒙蒙亮,等飞禽飞过由孝子盖上。

到了墓地,要烧花圈与匾,并在火堆上用清油炸些年糕等,为死者“安锅”。

葬礼以后,有禅

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从死者去世后之日算起,计算七个七,出殡后每逢七都要到墓地祭奠,称过七,直到七个七,称尽七,为大祭七,孝女都来祭奠。如果过七那天正好在初

七、十

七、二十七(有的地方还有初

八、十

八、二十八),称犯七,据说是死者的灵魂有难,要在从家里到墓地的路上插上小白旗,以解此忌。据史料记载,禅七是一种佛教化丧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到唐代更盛,沿袭至今。佛教认为,在人死与生之间另有一个"中阴身"阶段,"中阴身"如童子之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天为一期。如果七天内仍然没有寻求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天,到每七天为止,必生一处,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间,隔七必须举行超度,并设各种食品烧纸钱、祭奠,以免死者在阴间挨饿、缺钱花。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一百天和一周年也要进行大祭。

三、陕北丧俗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孝悌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具普遍性的伦理模式与最高道德价值,是各种道德的根本。自古以来,衡量“孝”的普遍标准,主要是看子女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在陕北,不管子女对父母生前是否孝敬,民俗对丧葬礼仪的要求非常严格,孝亲的特色贯穿在丧葬礼仪的始终。从陕北丧葬习俗来看,这种孝亲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子女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从哭丧、制作花圈与匾额、搭建灵棚及各种祭奠活动、居丧期间的各种禁忌(不能穿红戴绿、不理发、不剪指甲等),都表现出孝子孝女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通过这些活动以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第二,表现子女对父母来世的关爱。从葬具的准备、入殓必须注重的细节、过三天帮助死者灵魂升天、烧纸钱及将纸灰归葬、精心制作墓穴,到烧纸火为死者准备好在另一个世界的衣食住行的各种设施及一切生活必需品、备好衣饭罐、点亮长明灯以及做

七、百日、周年的祭奠,无不表现子女对父母来世的关爱,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父母灵魂顺利升天并早日转世、为父母备好在来世生活的一切所需。

第四篇:陕北民间结婚习俗

今非夕比,我刚记事时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名利性质。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婚礼等程序,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找到心跳的(择亲),求爱( 提亲),求婚(订亲)订婚(商话),最后举行婚礼,程序基本差不多,区别就在与现在是本人做主,以前是父母做主.......

那时,男女自17~18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等情况。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有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举行订亲仪式。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商话)、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婚礼,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婚礼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

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八人组成,其中有两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在北方,结婚的女人叫婆姨,没结婚的叫女娃娃,不管多大岁数..... )。(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猪肉、离母糕(其实就是块大的米糕)、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桥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一种长刺的落叶乔木,果实为圆形有核)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进村时,速度须放慢。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观,热闹非凡。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

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喜宴)。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拜席口”。

饭后举行上头仪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把馒头用纸包住从窗户扔进去),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我结婚时(不是在老家,是在我工作地方的一酒店举行的婚礼)母亲特意从她住的宾馆赶到我新房给我扔馒头,因为以前我不知道有这规矩,三更半夜,咚的扔进来,吓我一跳,我才知道先前为什么嘱咐让我睡前不要关窗户,呵....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饺子),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给公婆和丈夫看看嫁妆)。是日,男家送客,新娘新郎回门(新郎回拜地主)。翌日,小两口又

由岳父(地主)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

现在好些风俗规矩都简化了,原来那么复杂是因为穷,一点点东西都要斤斤计较,现在所有的风俗规矩都是为了热闹婚礼场面才有的

第五篇:陕北支农支教实践总结

陕北支农支教实践已经过去多半个月了,总结还没有写,说没时间那都是借口,真心是不该怎样入笔,回来后我一直在思考该怎样总结,怎样才能总结的全面,客观,能尽可能去掉个人偏见,为以后总结经验。直到今天,我想着也改写了,希望一人提一点,大家都提,那就更加全面客观了。 我第一次参加支农支教是元根带队的,那次回来后开始深入了解学习支农支教相关知识的,也是从那以后渐渐开始思考支农支教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带给孩子们什么?但是这些是不能急的,也是带着种种困惑最后决定去陕北参加支农支教的,回来后渐渐发现,支农支教的意义不在于当下,而在于以后,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去完善它,使其能发生更大的影响。

当然这次实践也是学会培养骨干的重要途径,毕竟社团刚成立,要面对的社团下一步发展问题,这次在队长的带领下,尽管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阻碍但在我们的齐心努力下实践进行的很顺利。此次活动回来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团结,这种团结表现在家庭,是家庭的和谐;表现在国家,便是国家的和谐;只有家人团结,家人才能幸福;只有国人团结,国人才能幸福,内部团结了,干事就容易多了,纯粹的个人奋斗注意已经行不通了,它只会让人活的更累,理想还不能实现,队伍里有这种现象,这部分人要么很积极,要么就很消极,他时时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当时下符合他的要求,他会很主动;要是不符合,那就消极的有时你不会想到队里还有这样一个人。

当然要团结就必须抓好团队内队员间的沟通,要事事关心留意每一个队友的状态,多交流,让他先融合人,再融合到队伍中。特别团队负责人一定要抓好统筹工作,各司其职,抓方向的抓方向,干具体事务的侧重具体事务,不要出现相互之间存在对工作还存在模糊状态,不会出现忙的忙闲的闲局面,让忙的感到压力过大,让闲的有个人不重要的心理出现,对于每天的具体事物都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让队友每天都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从而认真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团队负责人一定要抓好时间的宗旨方向,相互协调沟通,不能产生二个或多个宗旨,更不能都相互冲突,一个团队根本上只能有一个宗旨,一杆大旗,具体的方式可以多样,可以在旗尾巴有很多掉絮,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很不利团结的。

在选择具体负责人后,要给负责人职责内充分的自由让他发挥,管的多让人嫌有越权的担忧,管的少又让人有不负责任的纠结,尽管在学会会长等与社员分的很不清晰,大家都一样,但在一次实践中,必须把握好职责的问题,不然有些事很难进展,也并不是说非要有个特殊,最大的特殊就是个人承担责任的多少,其他都是无条件平等的,把握好这个度,不仅有利于团队的团结,更有利于工作的进展。所以在以后的实践在表明实践宗旨后,首先要狠抓的便是团结,就像学会搞团队建设一样,必须抓好!

在本次实践中,整体进行的很圆满,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团队队员责任不明确,团队宗旨方向问题,这些在上段都提出来了,教训我们必须总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后在时间前一定抓好,对于支农支教实践内容的进一步完善问题,如何突破原来的调研,上课内容,丰富活动,支农支教下一步的去向发展问题,我还没有想好,希望这个问题大家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把支农支教做得更好! 不论怎么讲这次实践还是很成功的,它培养了大家与土地的感情,就说:支农支教的意义不在于当下,而在在于以后。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以后很好的教材!我个人的问题我一定会重视并改正的,对不起,队长;对不起,所有的队友们!

最后,感恩队友,感恩弘毅,感恩所有内心充满爱并能将其付诸于行动的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2013年2月1日

南勇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社系统试题范文下一篇:入职三年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