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水污染控制工程论文

2022-11-29

1 三峡地区水环境安全存在的重大隐患

目前, 各项环保措施和政策在保护三峡水库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限于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 以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当前欠发达的经济水平, 三峡地区水环境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 水污染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众多污染源和潜在风险成为威胁三峡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

1.1 治理水环境污染的法制体制不健全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区域范围很广, 仅水域面积就达1084平方公里, 涉及到重庆市和湖北省19个县市区, 130多个乡镇, 经济社会活动频繁, 库区水质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事实上, 目前在法律上还没有对三峡库区的水质保护和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行规范。

1.2 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

三峡库区的水环境保护历来都受到各方的重视, 库区环境在三峡工程修建后变得复杂而特殊, 所以原有的管理机制已不适宜。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也不明确, 另外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水环境管理体制, 对水环境污染的监控与管理不够, 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因经常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果不解决这种旧的管理机制, 必将导致管理工作出现真空区域, 监督工作遗留空白。

1.3 缺乏市场运行的环保机制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 使各地建立了一些环保设施如污水处理厂等。但由于不能产生效益, 这些设施和工厂在实际运行中将大打折扣, 有些项目名存实亡, 仅作为应付上级的一种摆设。上级进行检查时, 就开启治污设施, 检查一过, 设施就停用, 有的白天开、晚上停, 甚至将环保设施作为他用。

1.4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三峡地区生态环境先天脆弱

目前, 三峡库区民众对保护库区水环境的意识十分淡薄。企业及老百姓沿岸乱倒垃圾, 向长江直排污水, 这些已成习惯。另外, 有些人认为三峡库区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因修建三峡工程所致, 治理污染的责任理应由国家和政府担当, 与老百姓无关等等, 这些都加大了水污染的治理难度。另外三峡地区生态环境先天脆弱, 洪涝、干旱灾害频发, 水土流失及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防治难度大, 仍处于无法管、无钱管、无人管的“三无”状态。

2 三峡地区水污染防治的现状

2.1 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 三峡地区长江干流水质较好, 但个别河段受到了污染, 支流已明显受到污染。其中, 库区干流水质为Ⅲ类或好于Ⅲ类, 主要支流劣于Ⅲ类的水质占25.2% (Ⅳ类9.1%、V类5.9%、劣V类10.2%) ;上游区长江干流劣于Ⅲ类的水质占13.3%, 主要支流劣于Ⅲ类的水质占31.8% (Ⅳ类19.1%、V类2.9%、劣V类8.8%) 。由此可见, 三峡库区长江支流特别是一级支流水污染问题已经显现;上游区干流水污染现象同样客观存在。三峡水库蓄水后, 干流流速已经明显减缓, 由蓄水前的0.8m/s减小到蓄水后的0.09m/s (官渡口断面监测数据) , 甚至更小。三峡水库已由河流变成湖库, 水体自净能力大幅下降, 在纳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水质亦将下降, 并极有可能恶化。

自2003年和2006年三峡水库先后实现135m和156m蓄水以来, 库区干支流回水区多次出现水华现象, 仅2006年就有15条一级支流出现水华, 并呈现出由河流型 (硅甲藻) 向湖泊型 (蓝绿藻) 演变的趋势 (表1) 。

2.2 工业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及高消耗高污染问题突出

凭借自身先天的资源和能源优势, 三峡地区以部分工业产值的高速增长拉动了整个地区的工业经济。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三峡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还只是规模扩张型的线性工业经济增长, 比我国目前仍较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粗放, 工业结构性污染和布局性污染问题, 以及行业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现象还很普遍, 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规划》修订本明确指出, 按照《规划》要求, 三峡地区COD、氨氮排放量到2005年应在2000年基础上 (COD135.6万t、氨氮8.3万t, 此处指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总量) 分别控制在102.8万t和8.3万t, 但实际上没有减少。2005年COD排放量为136.3万t, 氨氮排放量为11.5万t, 未完成《规划》目标。

2.3 上游区和影响区污染严重

从不同区域排污情况看, 三峡地区上游区和影响区污染物排放量占有很大比重, 但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 治理投资力度相对于库区明显偏小。

三区排污情况:2007年, 库区、影响区、上游区工业COD排放量分别占三峡地区工业COD排放总量的18.1%、25.8%、56.1%, 氨氮排放量分别占22.6%、22.6%、54.8%:生活COD排放量分别占三峡地区生活COD排放总量的11.1%、17.6%、71.3%, 氨氮排放量分别占12.2%、21.6%、66.2%。由此可见, 上游区和影响区COD、氨氮排放量已三峡地区排放总量的75%~88%, 对三峡水库水质的影响不可忽视。

三区投资情况:在《规划》及其修订本中, 库区的污染治理项目投资比例明显高于上游区和影响区, 这与库区本身的重要程度和受关注程度密切相关, 首先抓库区也是正确的。在《规划》中, 库区、影响区、上游区污染治理项目计划投资分别为192.1亿元 (20个区县) 、78.2亿元 (42个区县) 、109.9亿元 (214个区县) , 分别占计划投资总额 (380.2亿元) 的50.53%、20.57%、28.91%。

上述数据显示, 无论是工业污染还是生活污染, —上游区和影响区的COD、氨氮排放量比例占75%~88%, 但用于治理的投资比例还不到50%, 即使在调整后也只有60%。如果按区县数进行平均, 则投资比例更低。各级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上游区和影响区污染治理工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加大投资、治理和监管力度, 否则是难以搞好三峡地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

3 三峡库区水污染控制工程投融资及运作机制分析的建议及对策

3.1 改革现行国债资金的投资方式

建议用于三峡库区的后续国债资金优先资助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行的区县修建、完善配套管网, 以保证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能正常发挥治污作用。国债资金优先用于配套管网建设。对于新建、待建的污水处理厂使用国债资金, 必须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管网建设资金先行到位。建议对应用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建设的水污染防治项目支持使用国债资金。

3.2 鼓励市场化运营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 政府将可以将现有的公共项目或已建成的新项目移交民间资本或外资经营, 根据项目在未来若干年内的现金流量, 一次性从投资者手中融得一笔资金, 用于建设新项目如建设配套管网;经营期满, 投资者再将项目移交回政府。市场化营运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 也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处理效果的监管。

3.3 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征收体制, 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目前, 征收的处理费是运营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已交费居民和拒交费居民分别对待, 如全年交满可少收一个月等, 拒交费的则收取滞纳金等, 从而减轻对已交费居民的负面影响;对存在截留、挪用处理费的现象, 一旦发现, 要严厉处罚。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积极发展适合库区要求的新产业, 解决库区居民的生存要求, 确保库区水污染治理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库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3.4 对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及管理体制的策略建议

加强规划审查及设计评审力度, 规范招投标工作, 合理确定规模和建设方案。应当规范设计评审制度, 让运行管理单位提早介入工程建设阶段, 避免脱节, 并且可以监督项目的设计、建设等程序, 防止设计超前、规模偏大。

改革国债资金的投资方式, 建议针对三峡库区的后续国债资金优先资助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行的区县修建、完善配套管网以及污泥处置设施的建设, 以保证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能正常发挥治污作用。

摘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 是经过多年反复、科学的论证后开工建设的跨世纪宏伟工程。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同时存在泥沙淤积、移民安稳、生态环境安全三大隐患, 其中以生态环境安全特别是水环境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从现在起就要以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 防止三峡水库在由河流型向湖库型转变过程中水环境由渐变到质变而造成的严重污染后果。

关键词: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分析

参考文献

[1] 杜崇波, 张新国.建立和完善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体系.环境科学动态, 2003 (2) :32-34.

[2] 张新国.环保融投资需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中国环保产业, 2002 (4) :12-141.

[3] 郑丙辉, 曹承进, 秦延文等.三峡水库主要入库河流氮营养盐特征及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 2008, 29 (1) :1-6.

[4] 王丽婧, 郑丙辉, 李子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面源污染特征与防治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 (8) :785-788.

[5] 狄雯华, 王学军.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7 (9) :62-6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10kV配电线路防雷水平分析及提高方法的研究下一篇:体像困扰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自尊的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