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体教育管理论文

2022-05-0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本体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写作教学是对学生的言语表现、言语人生的教育。正确的人格意识是塑造学生言语人生的根基,正确的言语人格意识包括言语活动彰显生命意志,言语表现追求人生价值,言语主体敢于担当社会责任。

语文本体教育管理论文 篇1:

中小学教师荣誉:本体功能、实践局限及优化路径

摘 要: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荣誉承担着价值引领、行为激励和诊断评价的重要使命。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对荣誉功能定位不清,管理设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这导致教师荣誉的本體功能发挥不够理想,具体存在价值引领功效不强,诱致教师功利行为及固化教师荣誉分层结构等问题。提升教师荣誉项目的公信力,阻抑教师对荣誉的功利追逐,破除荣誉带来的光环效应是优化教师荣誉本体功能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教师荣誉;教师荣誉的本体功能;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教育质量和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提升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方式是让教师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声望。“教师荣誉是一种国家和社会对于教师辛勤付出和获得成就的肯定和赞扬方式。”[1]作为一种“精神福利”,教师荣誉是尊师重教的重要载体,其本体功能在于通过引领教师发展方向,激励教师践履优异行为,丰富教师评价手段,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丰盈教师职业生活。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教师荣誉的本体功能,反思实践中教师荣誉本体功能发挥的局限,并提出优化教师荣誉本体功能的具体路径。

一、中小学教师荣誉的本体功能

(一)确立价值导向

对特定价值的弘扬和倡导是荣誉的核心功能。授誉方以国家和社会认同和倡导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实际需要为准绳,颁授各类荣誉实现对受誉方“奖优罚劣”的价值规约。荣誉评选标准是荣誉价值规约功能发挥的核心载体,对教师职业发展进行方向引领。比如《特级教师评选规定》对特级教师有如下规定:政治方面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师德方面要求“一贯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贡献方面要求“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显著;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或在教学法研究、教材建设中成绩卓著等”。[2]基于教育实践活动的新发展,各类荣誉项目的评选标准也会随之调整和变迁,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S市2020年3月发布《关于开展全市在线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的通知》,规定教师在政治上要做好疫情防护并利用网络积极向学生普及宣传防疫知识,不信谣、不传谣;教师在能力上要利用专业教育平台和软件出色地开展网络教学;教师在贡献上要做到在线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和好评。[3]此外,仪式化的荣誉评选流程使得荣誉承载的价值标准进一步彰显和强化。授誉方在荣誉称号的设置、评选标准的拟定、评选程序的确立、评选结果的公示及荣誉表彰仪式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制度化的安排。这使少部分教师被挑选出来,他们作为给定社会价值标准的代言人和示范者,得到褒奖和表彰。在这些教师被甄别选拔的过程中,其他教师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授誉方倡导的价值观念无形中得到建构和强化。

(二)激发内生动力

教师荣誉对教师进行价值引领的同时还以激励教师践行优异行为为追求。良好的激励制度能够使教师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和正能量,从而更加认真负责地工作并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4]荣誉能够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让教师的价值得到肯定和彰显。教师的内在需求指导并调节着教师的动机和行为,因此满足教师合理需求是撬动教师工作动机的“杠杆”。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每个人都需求社会归属感,渴望被他人接纳、认可和肯定,希望与周围人群结成稳定的依恋关系,这种强烈的社会归属感是个人获取精神奖励的内在心理诉求。[5]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同时,教师也越来越需要得到外界认可。外界授予教师的荣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的这种内在需求,从而激励和维持教师向着社会期待的方向继续努力。荣誉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和韧劲。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及活动时的情绪,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个体的成功经验(直接经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稳定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如果观察到与自己能力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间接经验)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6]荣誉有助于获得荣誉的教师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未获荣誉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获得荣誉者的态度、水平及能力的比较,产生一种客观的自我认知,从而判断其自身的效能。

(三)丰富评价手段

教师荣誉还可以丰富教师的评价手段。社会组织教师参与荣誉评选,有利于构建层次多样、主体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例如,马云公益基金会专注于发展乡村教育,相继开展了“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每位获奖教师将获得总计10万元的资助)、“马云乡村校长计划”(每位入选校长将获得总计50万元的资助),2015-2019年间,累计有500名乡村教师和60名乡村校长获奖,间接影响教师和校长超过8万人。该荣誉项目规定荣誉的评选方要由认同基金会理念、对乡村教育有深入了解的教育、媒体、公益、商业等背景的代表共同组成,共设有申报、初筛、公示、初评、走访、终评和入选七个环节,在荣誉评选中呈现出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评价过程更为专业,评价结果更趋公正的鲜明特色。①而层次不同、种类多样的教师荣誉有利于改善教师评价尺度单一,周期相对固定的问题,为教师评价提供多元标准,使教师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比如以“优秀教师”为代表的综合类荣誉多从政治、师德、能力、贡献等维度去评价教师,考查范围更广;“师德标兵”除了衡量教师教学能力、业绩外,更看重教师的师德师风;“模范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等荣誉侧重考查教师班级管理的能力、态度和成效;“优秀教育工作者”偏重以管理者对学校整体发展做出的贡献为荣誉授予的衡量标准。由于不同教师荣誉评选的时间节点不同,这些分散在学年不同时段的荣誉项目可以实现教师评价由关注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缩短教师评价的周期,保持评价的相对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教师荣誉本体功能发挥的实践局限

(一)重行政控制:削弱价值引领作用

教师荣誉的价值导向功能在于肯定和褒扬教师的专业成就和职业道德,其功能发挥的前提在于荣誉项目设置要突出专业性,荣誉评选过程要坚守道德性,但是管理者经常基于工具理性,将荣誉简化为规约和管制教师的手段[7],将表彰活动扭曲为促进活动开展的“诱饵”,将荣誉项目异化为“痕迹管理”的“附庸”。当前,一些与教育业务关联不大的政府部门及社会团体随意设置教师荣誉,使教师荣誉名称泛化,偏离教师的专业属性,也使荣誉的价值规范功能发挥受限。一项基于16个省市教师荣誉的调查数据显示,除学校、教育部门、政府和党委外,妇联和宣传部门也会设立教师荣誉项目。教师荣誉项目政出多门,也使荣誉名称五花八门。笔者随机查阅了宁夏S市教育体育局官方网站2019年发布的市级教师荣誉表彰文件,通过统计发现其中与教师专业属性关联不大的荣誉项目共有12项,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S市教育体育局和S市妇女联合会共同颁发),“‘我是S市人’主题书信大赛优秀辅导教师”(S市教育体育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S市分公司联合颁发),“防震减灾科普作品优秀指导教师”(S市地震局、S市教育体育局和S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颁发),“‘平安出行’征文大赛X等奖”(S市教育体育局、S市新闻传媒中心和S市万博车城联合颁发)。②而在S市H校一位老教师的访谈中,该老师谈道:“我刚参加工作时,学区、学校每年颁授的獎项很少,但正是因为稀缺,获得荣誉的教师备受瞩目和尊崇。近几年,因为学生写征文,办小报,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也能获得 ‘优秀指导教师奖’,另外消防、政法、禁毒等部门也频繁给老师颁奖,荣誉不像是为了激励教师,更像是在为了完成行政任务。”

(二)重外在刺激:诱致教师功利行为

不同层级和类型的荣誉“标识”了教师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影响教师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演化为教师社会资本不断增值的符码。如今在教育场域,活动与荣誉紧密相连,学生活动因学生的优异表现会对指导教师授予荣誉,教师活动更是离不开荣誉的“激励”。更有甚者,为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办方总会先亮出金闪闪的“荣誉证书”,从而导致“先许诺荣誉,后参加活动”的怪象。由此可见,教师荣誉也滋长了教师追求荣誉外在性浅表价值,甚至弄虚作假的功利行为。一些教师把追逐和取得各类荣誉作为衡量自身专业发展的标尺,在各类竞赛活动中逐渐偏离活动的旨趣:为荣誉而参加课堂教学比武;为荣誉而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为荣誉而阅读和写作。功利化作祟致使教师参与各类活动的本真意义和内在价值受到遮蔽,也使作为手段的荣誉异化成为目的。周洪宇教授曾指出,以综合量化考核计分作为教师评先评优、专业职务的主要依据,滋生了弄虚作假之风,致使一些教师将过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比武和论文评奖上。[8]据媒体报道,获得2016年阅读改变中国“年度十大点灯人”“深圳教育改革先锋人物”等多项荣誉的某知名教师却在荣誉的耀眼光环笼罩下迷失了自我。荣誉浸润着教师的汗水和智慧,但在铺就一些教师通向“名师”的路上,有些教师会受名利之累,扭曲三观,从而越陷越深,最终甘做荣誉的奴隶。荣誉本该是反映教师成就和贡献的客观标识,若被赋予太多的符号意义,教师就会自我膨胀,最终在荣誉面前失去自我。

(三)重甄别选拔:固化荣誉分层结构

荣誉是在特定时段内对教师特定行为的褒奖,但是现实中管理者经济将荣誉等同于当下和未来的优异表现。为此,管理者会将教师过往获得的荣誉作为裁定教师能力和业绩的标尺,并作为新荣誉项目申报和评选的重要条件。这种追求“程序正义、过程透明、结果量化”的评价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对教师个体职业发展差异性和能动性的否定,从而固化教师荣誉分层结构。如荣誉评选尤其是层次较高的荣誉评选,通常需要相应层级的荣誉作为前置条件,选拔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时也会有“获得某X级荣誉称号者优先考虑”的条款。而“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这些终身荣誉称号一旦获得就持续地“发光”和“散热”,给获奖者带来无尽的光环,同时还会形成一种累积效应,即获奖越早,获奖越多,获得更高层级荣誉的机会也就越大。再者,荣誉评定结果的循环利用也对荣誉分层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肯定荣誉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管理者利用之前的荣誉反复裁定教师后期发展机会的做法却存在不合理性,因为这不仅有使荣誉无限“增值”之嫌,而且会为教师评价埋下公平隐患。如一次有失公允的荣誉评选结果就可能因连锁反应造成后续多次评价结果的不公正。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利用外部教育资源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当荣誉成为人为地调节校内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符码时,可能就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造成那些荣誉获得层次相对较低和时间较晚者,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和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受制于个体努力程度,也是政策、环境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使然,因此教师荣誉需要奖赏强者,但更需要唤醒弱者,让不同起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都能受到鼓励。

三、优化教师荣誉本体功能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荣誉项目的公信力

教育部门管理者应避免教师荣誉的低质化和边际化,让教师荣誉发挥其对教师的价值引领和规范功能。管理者一定要摒弃工具理性思维,在荣誉设置和评选中始终坚守教师荣誉的专业性,切实提升各类教师荣誉的公信力。国家要出台教师荣誉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教师荣誉的层次,规定荣誉的颁授主体,确立教师荣誉的项目,明晰荣誉评选的周期,确定教师荣誉的标准,加快建设层次分明、数量适度、相互衔接、体系完备并凸显专业的中小学教师荣誉体系。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荣誉供给主体的授誉行为,在源头上杜绝荣誉项目类别庞杂、名称过多等现象的发生。政府要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及督导检查评比事项,缩减评比考核等各类活动的数量,有效杜绝因各类考核评比催生的低质教师荣誉称号。此外,笔者建议教师在辖区内因承担校外社会事务额外付出的劳动要以实物或课时奖励的形式来代替荣誉的颁授。学校内部也要规范校内教师荣誉的设置和颁授程序。基于学校发展需要,学校应控制学年内教师荣誉项目的总量,不可把荣誉作为管制教师,调和干群矛盾的工具,而致表彰奖励低质和泛滥。

(二)阻抑教师对荣誉的功利追逐

荣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教师带来一定的实质利益,而教师对荣誉附着利益的追逐,折射出教师渴望改善物质待遇,渴求外界尊重的内在诉求。唯有让教师拥有优质的物质待遇和精神满足才能阻抑教师对荣誉附着的“实利”和“虚名”的追逐动机。扭转教师追逐荣誉的功利化倾向,既要从外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整体提升教师的物质和精神获得感,又要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认知,树立科学的荣誉观。为了让教师拥有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获得感,相关政府部门不仅需要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物质待遇水平,保障“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水平”这一政策目标的全面落实,还要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营造教师安心从教的良好社会氛围,系统、持续地优化中小学教师的从教环境。此外,引导教师正确认知自我价值,树立科学的荣誉观也尤为关键。教师的职业价值不仅源于教师的内向用力和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还源于教师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教育管理者要引导教师认识到荣誉既是对教师优异行为、生命价值和内在尊严的肯定,也代表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不是装点门面、卖弄炫耀的资本,而是催人奋发的内在动力。

(三)破除荣誉带来的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指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形成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如果我们采用的局部信息是积极的,我们就会给这个人戴上积极的光环。[9]“荣誉崇拜”带来的光环效应也会诱导管理者以偏概全地评价和管理教师,这种刻板印象导致在学校内部出现“获奖大户”,进而固化组织内部荣誉分层结构。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还会导致教师因教师资源占有不均而呈现发展不均衡和差异化的趋势。打破荣誉带来的光环效应要完善荣誉后续管理机制。荣誉作为特定时段、特定范围中对教师的评价,它只代表教师过往的荣光。所以,政府管理者既要对获得荣誉的教师提供政策支持性服务,激励教师持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又要定期对获得高规格荣誉的教师进行追踪考核,对于责任履行不到位的教师要建立荣誉退出机制,避免荣誉头衔的价值无限“增值”、放大。管理者还要有意识地避免光环效应,用全面、发展和包容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尽最大努力去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用开放的心态看待教师的发展。管理者不能单纯以荣誉获得数量的多少、以荣誉获得规格的高低去评价教师的贡献,应避免因荣誉导致的教师评价失真。

教师荣誉是对教师个体价值的确证,也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褒奖,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若教师荣誉背离 “初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教师荣誉授予主体一定要从中小学教师荣誉的本体功能出发,坚守服务教师发展的价值立场,摒弃工具理性思维,科学规范地颁授荣誉,让各类荣誉真正触动中小学教师的心灵,激发中小学教师的潜能,引导中小学教师潜心育人。

(秦鹏,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银川 750021;李文阁,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参考文献:

[1] 罗明煜.美、英、新加坡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的共性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4(5):107-112.

[2] 国家教委.特级教师评选规定[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199301/t19930110_8191 6.html,1993-01-10.

[3] 石嘴山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全市在线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的通知[EB/OL].http://jyty.shizuishan.gov.cn/html/973b6c c4-e9f7-4534-aeb4-3094de3f3e01/973b6cc4-e9f7-4534-aeb4-3094 de3f3e01-articleShow.html?p=af3659cf-a18a-4e9c-baa9-c9ea11e80 898,2020-03-27.

[4] 李源田,崔延强.论教师国家荣誉制度[J].教师教育研究,2013(6):30-34.

[5] 刘磊.论教育中的奖励[J].教育研究,2011(2):41-46.

[6] 陈琪,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0-221.

[7] 陈玉义,万明钢.公共视域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基于甘肃、山东等6省区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4):28-34.

[8] 周洪宇.教师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的若干思考与建议(下)[J].教师教育论坛.2013(8):5-16.

[9] 刘儒德.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54.

(实习编辑:刘 恋)

作者:秦鹏 李文阁

语文本体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在写作教学中烛照学生的“言语人生”

【摘 要】写作教学是对学生的言语表现、言语人生的教育。正确的人格意识是塑造学生言语人生的根基,正确的言语人格意识包括言语活动彰显生命意志,言语表现追求人生价值,言语主体敢于担当社会责任。

【关键词】写作教学;人格意识;言语人生

【作者简介】沈彬,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33)副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

一、言语人生的本质

写作教学,说到底是对学生的言语表现、言语人生的教育。言语人生,指的是具有较高的符号创生力和精神创造力的人生,是学生最具典型特征的生存状态与生命状态。写作教学力求引导学生实现“言语人生”,它既要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人格,同时要塑造学生的人格,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回归,其目的是塑造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教学关键在于言语主体的塑造。他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让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叶圣陶将言语主体的塑造置于言语活动本体规律的制约之下,把言语行为建立在言语客体(生活)、言语主体(内心)及言语受体(读者)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之上,这是很有见地的。因此,在建构学生言语世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言语客体,还应关注影响言语主体发展的多个层面,如个体与共性的特征、先天与后天的素养、智能与非智能的因素等,重点培植学生言语“人格意识”;并且,促进言语客体到言语主体的重心转向,让言语主体的行为特征与最终目标指向“自我实现”及创造“自我实现”的“言语人生”,而不是被动地“应付生活”。

二、言语人生的内容

言语人格意识,是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灵魂,是言语行为的前导。言语主体只有确立正确的言语人格意识,才能使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使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正确的言语人格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言语活动彰显生命意志

言语活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迈着艰难的步履,挫折、迂回、失败,甚至后退,以顽强的生命意志翻越难以计数的历史脊梁。人们在沉默和游荡间闪现思想,在困难和磨砺中爆发意志,在思索和追求时创造文明。言语活动应该成为提升“物种”品质的一种原生的生命冲动,传承与出新人类文明是言语活动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言语表现追求人生价值

言语表现是个体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也是作为群体的人类存在价值的自我实现。人生既具生存性,也具存在性,所谓有生也有命,而能否存在下去,要看其有无存在的价值。言语活动的存在价值莫过于为其他生命或环境表现真、善、美,奉献真、善、美,也就是说言语所表现的应该都是人性中的高贵、光辉和美好,有助于其他人生的延续。

(三)言语主体敢于担当社会责任

一个有良知的言语主体,势必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平凡而卑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公民精神、普世情怀的人。言语主体不是完人,但可以完善自我,获得自我反省与探索真理的道德勇气与人格力量。言语主体应当多一分热情、主动和勇敢,多一些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爱,学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维护正义、保持正直、富有爱心、敢于担当,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当面对别人的困难和不幸时,能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当面对腐败和不良现象时,能够大胆地发出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当面对邪恶和危险时,能够勇敢地挺身而出……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将因人性美的彰显而变得更加美好。

当下的写作教学,应当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人”上,使言语学习和表现既适应外在生活的需求,又适应人内在精神的需求,满足人张扬言语潜能与个性、在言语上自我完善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良好的言语人格意识统领下,促成言语主体学识、智能、情意、素养等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实现中职生言语人生的方法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综合训练。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构成文章的第一要素。指导学生练好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从心理交流的过程来说,写作必然以言语呈现“我”的内心生活,因此,写作教学在关注学生作文时语言表达基本要求训练(如语脉句序的通顺,语境语体的吻合,状物写形的准确等)的基础上,必须倾力关注和倡导学生超越基础性、共性化要求,运用有着主体鲜明生命色彩、个性化的语言去表现自我。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作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提炼个性化的语言,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去表达个性化的思想和情感,去反映自己眼中多彩的现实生活,才能让学生实现“言语人生”。

(一)活用词语:求朴词见新奇

写作中要使语言意味蕴藉,不在于运用华丽、多彩的辞藻,而在于活用人们常用的、普通的词语去表现深刻的含义,这才是上乘的语言功夫。遣词用字奇与不奇,关键是用得是否恰到好处,能不能反映事物的特征,能不能构成一种美好意境。这正像七个音符那样,单独看来,哪一个都没有很特别的地方,但一经音乐家匠心独运地组合,就会产生美妙的音乐。沈德潜在《说诗睟语》中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两句,以简洁遒劲的笔触,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的狂暴。平平常常的“号”与“卷”两字,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写得有声、有态、有形、有味。有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父亲”的作文,其中写到父亲对自己关怀备至,“数九寒天,下夜班回家的父亲,光着脚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走进我的房间。”与她交流后,她把“走”字改成了“摸”。“摸”是一个很平常的字,但在此处有父亲“没有开灯”“没有声音”的意思,这一改更见父亲的细心与对女儿的情感。在以意取胜的文章,“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不仅要求学生要确实情动于中而发为吟咏,而且要求学生对生活能细致地观察、准确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并有比较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妙借辞格:化粗疏成灵性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有个句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个比喻不仅概括了瞿塘峡雄奇、巫峡秀美的特点,还在文章的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意脉贯通流畅,状物形象简洁。妙借辞格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能使呆板、单调的文章富有灵性。有位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在她的《我的数学老师》习作中写了这样的文字:“数学老师总是满脸堆笑,笑嘻嘻地来,笑嘻嘻地去,笑嘻嘻地上课,笑嘻嘻地待人。即使有同学在他的课上违章犯纪,他也是一笑了之。我想,我的数学老师真是一位‘宰相’,‘宰相肚里能撑船’啊!”“在迎接全市数学统考的复习课上,当几位同学都没能做出在数学老师看来已经强调多次、很简单的一道数学题时,他发飙了:五官‘紧急集合’,平时的和颜悦色、慢声细气没有了,不停地将教科书狠命地扔在讲台上……唉!看来我的数学老师毕竟不是‘宰相’呀。”在这两段文字中,这位学生运用了排比、引用、反复、对比等辞格,白描式地写出了数学老师的特征,虽未置褒贬,但情感寓于其中,并巧妙地通过“宰相”一词的反复,使文章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而语言富有灵性。比起有些学生用一大堆概念化的词语去描述、议论人物的粗疏,实在不知要高出多少。作为教师应该极力呵护学生的这些极富创造力的语言灵性,并鼓励他们综合运用多种辞格,推动思维和语言向纵深发展。

(三)善构句式:促单调富变化

选用与锤炼灵活多变的句式是丰富语言的好方法。根据表达内容、语境、语体的需要,选用灵活的句式能避免语言单调乏味,使文章富有波澜、更具韵味。苏洵的《六国论》中有一段话:“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段文字,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兼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引导学生写作时注重句式的选用与锤炼,能使文章灵动变化,文气贯通。例如班上有位学生参与校学生会干部竞选,他在竞选演说中这样写道:“做人得道,把人生价值实现好。做‘真正好人’。真,就是真诚待人,真心办事;正,就是正己服人,正气浩然;好,就是好礼于邦,好事于生;人,就是站为人生,俯为人仆。爱岗敬业多奉献,正气正直走正道,诚信守法讲规范,团结包容共好事。”文中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并举,多种句式运用自如,演说因此而灵动多变,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和韵味。句式的变换与选择可以有多种角度,关键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句式的不同特点: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往往有语意强弱的不同;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变换往往有语气轻重的区别;一般语序和特殊语序的变换往往有语意的侧重点不同等等。在此基础上,强化句式变换训练,以期学生在领悟中习得,并能达到在写作中根据不同情况准确、灵活地选用各种句式,反映思想的丰富与变化。

(四)巧塑意象:变抽象为形象

学生在写作时常会碰到一些思绪难以言状,不写吧,郁积于胸的情绪无法排遣,写吧,太直白不妥当,太抽象又表达不清,正所谓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对于此种情况笔者常引导学生巧塑意象,寓情于景。告诉他们有时鲜活的意象比抽象的说辞有更丰富的内涵,用形象替代抽象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和品味的空间,也能摆脱对某些思绪难以言状的尴尬。例如有位学生,在一篇题为《新校印象记》的作文中,要表现自己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有所成就,不辜负父母期望的思绪,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跨入校门,赫然映入眼帘的是校门口矗立的硕大雕塑——雄鹰展翅。花岗岩的雕像,虽然稍有失真,却不失为伟岸,黑色大理石的底座衬托出稳重,蓝天白云下的雄鹰别有一种意味。爸爸提着行李在报名处大声叫我去排队,我匆匆赶上爸爸,却不自觉地回过头又看了一眼‘雄鹰展翅’的雕像,心想:我的新的人生也将在这里展翅。”这位学生在文中设置了别具内涵的意象,用写景笔墨来表现心灵选择的无形而抽象的思绪,“雄鹰展翅”的雕像成了她抒发独特感受的载体。

正确的人格意识是塑造学生言语人生的根基,内心观照下的言语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路径,期望我们的写作教学能烛照学生的言语人生。

【参考文献】

[1]潘新和.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作者:沈彬

语文本体教育管理论文 篇3:

为梦想而坚守

名师速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个艰辛的探索历程,也是一个为共同愿景而相互协同、快乐成长的过程。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到北京市大兴区旧宫实验小学,孙唯校长就是这样一位在探索中快乐前行的教育工作者。一路走来,孙校长在实现教育梦想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令人敬佩。

孙唯校长,1984年参加工作,2000年3月任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1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级教师,哈尔滨市中青年专家。孙校长曾获得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模范教育工作者,黑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是黑龙江省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哈尔滨市教育科研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家培养对象(教育部小学校长第四期高级研究班学员),哈尔滨市首届教育家式培养对象。此外,孙校长还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大常委会常委。2013年,孙校长通过人才引进,调入北京市大兴区,任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第二中心小学校长,现任大兴区旧宫实验小学校长,2014年任北京市大兴区学科带头人, 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荣誉称号,2015年被北京市重新认定为语文学科特级教师。

梦想的实现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学习,放下浮躁开展研究,这种甘于寂寞、坚守梦想与责任的意志是孙唯校长带领一所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这也源于孙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和不断的学习:2006年,参加了全国骨干校长培训班;2011年,被黑龙江省选送到教育部,参加全国第四届校长高级研修班,2013年结业;2007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攻教育管理专业,完成了全国统招的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业。年已半百还能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孜孜以求地学习,完成近十年的专业化学习和培训,其动力之源就是她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怀,对学生、国家、民族的责任和实现理想化教育的梦想。带着这样的梦想,孙校长不断地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应用于实践,抓住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方式这条主线,达成当一任校长,培养一批名师,成全一代英才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一所学校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13年9月23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展示香滨小学现场会。这次会议既是一个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动员会,又是总结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典型经验的交流会。此次会议组织层面高,影响范围广。会议以香滨小学为典型案例,通过香滨小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探寻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模式,推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典型,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为什么能一夜走红?任何人或事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香滨小学的成功是多年积淀,是我带领这支团队不懈努力,长期坚持研究的结果。

仰望星空,奠基终生

2000年3月,我接任香滨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提出“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 ”的办学理念,我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为人才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所办的教育既要考虑到人的发展,又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所以我提出了这样的办学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带着对教育的梦想和对学生、国家民族的责任,我找到了用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办学之路。

香滨小学是小学五年制学校,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热爱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以及思维品质方面都有着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优势。时任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的石永明在《哈尔滨市教育“十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建网就是建学校,谁先占领信息技术这个阵地,谁就将领先一个时代。”教育信息化让我们把教育推向制高点,能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助力,这是一个有长远发展眼光的理念。所以,我选择了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能学的智慧,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入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多种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发现问题,构想问题解决方案,选择、优化方案,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结论的思维品质训练正是我们当今倡导的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

脚踏实地,艰苦潜行

为使“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能落地,我带领全校老师从2001年就开始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先后在黑龙江省规划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了“十五”重点课题、“十一五”重点课题和“十二五”重点课题。经过了三个五年的规划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走过了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学技术、用技术、反思技术的价值到用技术支撑学生的学习三个发展历程。

1. 初步尝试期

从2001年我们就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支撑,买电脑、建机房、培训教师。刚开始时,师生都很感兴趣,觉得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逐渐感到搜集、制作课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很快,老师们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又重新回到了原始的教学状态,造成了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2. 反思调整期

在深入剖析了初步尝试期的问题之后,我们找到这样几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实用、好用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不知道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成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申报了省规划办的课题,与东北师大签订了合作项目,引进了同步课堂教学资源,解决了老师们自己学技术、做课件的困扰。在整合点理论指导下,教师理解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要与教学中的整合点对接。从滥用到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从简单代替到用得合理、有效,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 深入研究期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老师们又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感觉引进的资源带有设计者的教学思路,不能完全切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很难实现个性化,这就出现了被动应用的情况;二是缺乏对应用方法系统化的梳理,这就出现了就课论课,资源共享率低,应用方法零散的情况。那段时间,我们充满了困惑。经过近一年的研究,问题终于有了突破,得到这样的结论:要分析学科内部具有相近教与学规律的内容,总结其共性的技术应用方法。然后,制作出一系列专项内容的参数化的小工具,让老师像搭积木似的可以制作出体现个性化的软件来,这样的设计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应用方法规律的形成,不能就方法研究方法,应该从方法的源头开始做起,“因材施教”是因教材、因人才,也就是因学生,所以我带领老师们从学科本体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做起,从2009年开始组织教师梳理教材知识体系,语文、数学(图1)、英语分别按照课例、学科知识类型和话题来梳理。以知识体系分析作为切入点研究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种类,针对不同类型知识设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学习规律,从而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最后对实现条件进行分析,做到多种支撑条件相融合(图2)。例如,概念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就需要形象化。词语教学“涉”字,它是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字用信息技术再现,了解字的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对字的理解。再如,方法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都有其自身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习规律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去支撑。

图2

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大大激发了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热情,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规律为本的教学设计。

柳暗花明,高歌挺进

如果说之前我们对技术的应用大多是支撑教师的教,那么进入2009年,尤其是开展试点工作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何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学生有效地学呢?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讲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意识到技术有很多优势,但如果这时教学模式不创新,那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支撑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习的革命性变化。这就需要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三个维度上进行变革。

为此,我组织老师们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的知识体系分析,在梳理原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学习目标。在只要能想到就能够做到的假设条件下,按照以生为本和尽可能个性化的原则,针对第一个学习目标构思能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学习思路和活动过程,最后挖掘能够实现这些设计的支撑条件,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这一研究模式。

首先按照知识板块详细梳理出知识点分布情况,然后把具有相近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如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与位置内容普遍都具有这样的学习规律。最后,对每一个知识模块进行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智慧学习目标设定、学习方式及困难分析、“理想化”教与学方法预设、实现条件分析。

以四年级的“位置与方向”为例,这是理想的教学设计。一是学习内容分析;二是学习基础、特点、规律及困难分析(图3);三是学习目标设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扩充了智慧学习目标(图4):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四是针对学习目标按照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到的思路设计最佳学习方式,并分析实现条件。

图3

图4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构建出了整节课的数字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逼真的生活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先自主建构解决问题的思路,选择工具自主探索、验证,然后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在小组内回放研讨,接着展示探究过程,交流学习体会,共享集体智慧,最后学生利用丰富便捷的工具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利用反馈交流的平台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及时检测和分析,为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点评与总结提供依据和条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支撑,为教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种数字化环境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自主归纳总结知识并综合加以运用的思维方式。这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教与学革命的显著特征。

追逐梦想,贵在坚持

1. 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

(1)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初见成效

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遵循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各学科教师系统分析知识体系,定位每一个知识的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支撑条件进行重新思考,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模式,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综合加以运用。这种模式的形成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而这种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所形成的思维品质恰恰是支撑学生一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真正使“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通过教育信息化在学校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2)学习方式转变初见端倪

学校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科教学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大多数为多维电子教材和电子平台;教学组织方式上,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教与学的方式上,基本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学习质量得到保障、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智慧得到提升。

(3)教师队伍素养日益提升

当前,学校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培训、自学、互学等活动,使得现代教育观念日益增强,大多数教师已能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80%都可以比较熟练地利用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多媒体、网络、移动环境下的教学活动。

(4)管理信息化日趋完善

在完善学校网站内容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师生建立了班级网站、教师和四五年级学生的个人空间、专题学习系统,结合市、区教育局的研修平台、网络空间使学校的管理正向数字化校园的目标迈进。

2. 工作心得

我们总结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与应用思路: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智慧教学应用模式:问题驱动、发现构想、探索体验、成果分享、综合应用。构建的支撑课堂教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工具支撑环境:多位立体的智能学习场,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教与学工具,数字化资源工具与学习终端,网络平台相关联的一体化环境构建方法等。这些都成为全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我们的经验正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和应用。

十几年来,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艰辛的历程都是经过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作为一把手校长,我既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总设计师,又是一位研究者和实践者,这十几年能坚持下来,正是心中有一份责任,那就是 “为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有一个梦想,就是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自主学习,富有智慧,让教育信息化带领学校领先一个时代。

作者:孙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滨海新区生态文明论文下一篇:独立学院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