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下科学教案

2022-09-19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一种辅助工具,通过事前对学生的基础进行了解和把握,然后编制教案,通过课堂的授课讲述,让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科版四下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教科版四下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电和我们的生活(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 全班交流。

三、总结。

第二课时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1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 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

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

说出判断的理由。 •

分别试着连一连。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

第三课时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 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 (2) 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

(3) 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 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1)观察材料。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连接电路。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 (3)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第四课时

简单的电路(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 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 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3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 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第五课时

导体与绝缘体(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

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做个小开关(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 探究过程 

1、观察手电筒

(1) 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 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

(4) 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 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 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3) 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 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 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

5 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 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第七课时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总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 (1)计划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 (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

运用检测器检测。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 (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 (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1)小组讨论。

(2)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第八课

我们选择了什么

6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8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第二课时(总第9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 。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 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 (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

7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

第一课时

油菜花开了(总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 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第二课时

各种各样的花(总第111课时)

8 教学目标:

1、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进行花的专题观察活动中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3、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 教学重点:设计有关花的专题研究方案。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能涵盖“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等概念的花若干。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校园里有许多花开了,我们能作哪些研究呢?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

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 (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花、果实和种子(总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

9 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了解花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4、初春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里种上几株南瓜(或丝瓜等),让科技小组或有兴趣的同学做做人工授粉的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学校科技组的同学在南瓜棚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根据原有经验提出自己的解释。

这许多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 •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小组可以自行到讲台左侧的实验台观察。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观察油菜的果实。做一个游戏:分组按成长的顺序把实物排列在纸上,并指出哪一部分是刚刚受精后的果实雏型。

(2)小心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角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再数数一株油菜可能长多少个角果荚,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种子有多少? (3)说说为什么豌豆荚里有的豌豆很饱满,有的却只有很小的一粒?

3、思考:

(1)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

(2)科技组的同学课外要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怎样才能成功?(选未开花的雌南瓜花两朵,分别用纸袋包扎好,不给于授粉的机会。待花开时,给其中一朵进行

10 人工授粉,另一朵不进行人工授粉,两朵花继续分别用纸袋包扎好,看哪一朵花能结果?)

三、作业:我来做一朵“油菜花”,玩玩“蜜蜂授粉”的游戏。

第四课时

豌豆荚里的豌豆(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11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第五课时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总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的过程;经历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2、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认识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在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教学准备:

1、选择一些常见的植物果实和种子:油菜、栗子、蒲公英、苍耳等。

2、在校园里寻找一块适于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草地或泥地,落差也尽量选择与栗子树接近。(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植物进行代替栗子树。)

3、蒲公英飞行距离的测量记录纸(表格由学生自己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一株油菜大约能产生多少粒种子?

2、模拟实验:用纸剪一棵植物的模型,顶端放上油菜种子,下铺一块厚的绒布,让种子散落在附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讨论:种子成熟后,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观察油菜的果实。

•请你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测? •汇报验证推测的方法。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观察栗子树的图片,认识栗子的果实。

•栗子成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落下来,你估计会掉到什么地方? •你能想出一个在我们课堂上进行验证的方法吗? •到校园里分组进行测量。

测量提示:负责抛落栗子的同学不能将栗子往下扔,而让栗子自由垂直落下。测量的起点应该是栗子的垂直落点。

•汇报测量结果:跳得最远的是多少距离?在测量过程中你还有什么

新的发现?怎样的栗子跳、滚得最远? •得出结论。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 •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12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分类整理成册。

五、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萌发的种子(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镊子解剖种子;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并作记录。

2、喜欢探究种子的奥秘,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观察发芽的蚕豆,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在课前10天左右提供蚕豆种子、发放记录表,用于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和蚕豆发芽情况。 课堂上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刚发芽的蚕豆、棉花,为第三部分实验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妈妈利用各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种子经过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开始萌发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 出示一些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有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缺少哪些条件?

• 汇报蚕豆发芽时吸水量的观察记录。

• 计算:10粒蚕豆种子的吸水量大约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观察发芽的蚕豆 • 激发研究兴趣

• 讨论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 分组研究:蚕豆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 认识种子的各部分。

• 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 寻找证据证明各部分的作用。

• 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 子叶有什么作用?找到证据了吗?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 讨论研究操作步骤。

• 分组将蚕豆如33页插图所示做好实验装置 • 设计蚕豆发芽情况记录表。 • 你们能完成这项研究吗?

• 各研究小组讨论各自的研究计划。 •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

4、若干天后,各组归纳实验结论并汇报。

第七课时

动物的卵(总第16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在观察基础上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2、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

3、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特点。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寻找几种常见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繁殖活动,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繁殖活动。 一些供观察的新鲜鸡蛋和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

到池塘边收集一些青蛙的卵,把青蛙的卵连同从池塘取来的水草放在透明的饲养槽内,放于凉爽但不会太冷、阳光不会直接照到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动物们也开始了它们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动物活动,哪些是动物在进行繁殖后代的活动? (2)认识产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3)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活动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2、观察动物的卵

(1)观察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观察各种各样鸟类的卵: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部: • 画一个鸡蛋;

•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小孔有什么用? (4)观察鸡蛋的内部

• 在蛋的侧面敲开一个洞观察:认识蛋黄、胚、壳 • 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 • 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

• 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认识蛋白、蛋黄、气室,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 联想:蛋的这几个部分相当于种子的哪个部分?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发放青蛙卵,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小结

第三单元

食物

第一课时

一天的食物(总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事先对几位学生的一天食物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四年级孩子所吃食物的情况。

2、设计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供学生小组活动用。

3、设计一张大的统计表,供记录汇总学生食物情况。

4、准备一些写有食物名称的卡片,供学生分类时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小时侯,我们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现在人越长越高,活动也越来越多,光吃母乳一种食物已经不够了,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的食物

•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给食物分类

(1)图片分类:这么多食物,除了可以根据每餐吃什么来分类以外,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2)汇报:

• 按喜欢吃的分类; • 按味道分类;

• 按生活习惯分类; • 按食物结构分类; • 按食物来源分类; „„

(3)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师:食物中蕴藏着许多学问,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吃哪些食物好,等等。请同学们课外去搜集一些资料,我们将作深入的研究。

第二课时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总第18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自行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判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能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1、事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进行汇报。

2、让学生带一些食物。

3、准备作业纸。

4、碘酒、小刀、白纸、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按组进行汇报交流 (1)蛋白质组:

•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例举; (2)糖类组: • 就是白糖吗? • 淀粉也是糖类;

• 变成热量、力气的食物; (3)脂肪组:

• 你认为脂肪是什么? • 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 (4)维生素组:

• 你知道哪些维生素? •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 看图说说哪些食物有较多的维生素? (5)矿物质组: • 矿物质是什么? • 缺钙会得软骨病; • 含有矿物质的食物。

小组活动:将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作业纸)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 (2)找找糖类。

• 复习: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滴碘酒) • 滴碘酒该怎么做呢?(一小片食物,几小滴,用滴管要稍离开食物) • 学生操作;汇报。 (3)找找脂肪。

16 • 尝一粒花生米和一粒蚕豆,说说有什么不同?

• 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脂肪?(在纸上捻一下,看看有没有留下油迹。) • 学生操作;汇报。 (4)找找蛋白质。

• 你有办法吗?(可以看看标签)

• 学生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 用蜡烛烧头发、指甲,闻闻发出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的。 • 烧一块瘦肉,继续检验。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第三课时

吃什么还吃什么(总第19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 教学难点:了解怎样使营养均衡。 教学准备:

1、根据上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的食物营养成分表。

2、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图。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与食堂联系,请他们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食物(出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怎样使营养均衡

(1)出示青菜、米饭和肥肉图片: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 (2)出示一位孩子的一天食谱:说说发现什么?

(3)口头回答: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板书课题)

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 方法指导,如细嚼慢咽; • 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 • 小组设计; • 汇报(3—5人):构建“饮食结构图”。 (2)观察“金字塔结构”,理解食物搭配的原则。 • 荤素搭配; • 粗细粮搭配; • 多种搭配;

• 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 喝一些水; „„

(3)根据以上原则,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晚餐。

17 • 学生配制; • 3—5人汇报;

• 学生评价:这顿饭,富含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第四课时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总第20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生的肉片还是熟的肉片?有些食物经过烹饪之后更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谁发现得多?

二、探究过程

1、生食和熟食

(1)出示一些食物图片: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揭示题目。

(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 (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1)预测: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2)说说玉米变熟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 (3)操作指导:

•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4)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5)分组选择实验,并操作。

(6)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巩固延伸

1、图片出示其他烧熟玉米的方法:玉米饼、爆玉米花等

2、尝尝爆玉米花。

第五课时

面包发霉了(总第21课时)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小组: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若干,放大镜、载玻片、牙签、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若干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两块面包,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发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3)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4)你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5)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小组操作。

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3、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三、小结

第六课时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总第2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会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19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小鱼干、干面条、腐败的小鱼、发馊的潮面若干,镊子每人一把。

2、演示用图片、食物罐头等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吃过什么鱼干?味道怎样?

每人尝一点新鲜的鱼干,说说你吃鱼干时的感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变质的食物

(1)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干面条。 •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小组观察活动,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小鱼干和干面条的信息? (2)小组各一份腐败的小鱼和发馊的潮面。

•讨论:这条小鱼已经腐败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腐败的物品? •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比较新鲜的小鱼干和腐败的小鱼、干面条和发馊的面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4)汇报上一节课的后续实验记录情况,你从实验中发现面包上霉菌生长快慢的原因了吗? 讨论:•小鱼为什么在短时间里腐败了?

•鱼干为什么能长时间地保持好闻的气味? (5)小结:阅读48页小资料。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食物变质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

(2)出示图片和食品罐头等实物,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能储存食物? (3)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4)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 (5)小结:阅读49页小资料。

三、后续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第七课时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知道我们可以从食品包装袋上获取很多有关食物的信息;

2、能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3、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2、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说说你带来了哪些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你从包装袋上了解到什么内容?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20 (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2)讨论: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有哪几类? •汇报并请学生板书。

•提问:你从这些信息中能了解些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1)小组活动:记录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观察比较:你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生产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 (3)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原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的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 (4)如果是同一种食品,你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1)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看了这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你有什么想法?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推测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猜猜它是什么东西?

三、课后拓展

1、各种配料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 第一课时

各种各样的岩石

(总第24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的岩石来自哪里?

•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

21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

•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 •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

•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

•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 •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

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

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

•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 •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

•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

•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 •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第二课时

进一步观察岩石(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比如“这块岩石像是卵石与泥土挤在了一起”。描述中较为确且的运用一些诸如“挤、压”等词汇。

2、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的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假设。

3、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到岩石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进一步研究岩石。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我们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

22

二、探究过程

1、进一步观察岩石

(1)各小组拿出第一组岩石研究(选择沉积岩类) ①活动一

•(以上性质)是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

•可能和它们的出处有关?

•可能和它们的形成有关?

学生根据以上主题开展研究活动,将研究的内容和结果(猜测)记录在记录纸上。 学生观察结束,汇报观察结果。(岩石的内部构造、特征等) ②活动二

•主题:

1、根据活动一观察到的内容猜测岩石(一种或者一类)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岩石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吗?(说出“有关”的理由)。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能用学过的知识作为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

(2)各小组拿出第二组岩石研究(选择浮石、大理岩等) ①活动三

•仔细观察这些岩石的特殊性质。

•猜测这些岩石的成因?

•小组观察,发现这几类岩石的特殊性。

2、火山喷发实验

教师演示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或者火山喷发的录像。)

(熔岩冷却后会怎样?熔岩侵入大地和原有的岩石相碰会怎样?„„)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对照观察结果解释这几类岩石的形成原因。

•提供阅读资料(见后面资料),给岩石分类。

3、给岩石分类 •活动四

主题:给自己收集来的岩石根据下表分类: 岩石的种类

种类名称形成原因实例(自己带来的岩石)

•讨论:岩石的形成原因与岩石的性质有关吗?

三、小结:

说说自己还有那些些新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

第三课时

岩石的组成(总第26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3、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教学重点: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 教学难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 教学准备:

小刀,塑料片,硬币,钉子,放大镜,稀盐酸,滴管,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23 你们想知道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

请大家拿出花岗岩,进行观察活动。

①活动一

•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 •小组派一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 •教师参与小组的研究。

•教师在研究过半,适时的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

•学生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鉴定花岗岩的成分。 ②活动二

•教师提供阅读资料“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检索定位花岗岩的组成成分。

•学生认识一些矿物标本。

2、常见的矿物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

(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①活动三

•教师提供矿物资料卡,学生阅读后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试着模仿描述。

•对于其中的一些特征能寻求比较的标准,方法可以是多种。

•制定自己带来的岩石进行矿物鉴定分析卡。

三、小结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知道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同学们你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第四课时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总第27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2、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金属、玻璃等物体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铜、铁、铝及矿物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难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让孩子们准备铜钥匙、小刀、铅笔、矿物石及纸标签等。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铜片、铁钉、玻璃、泥土、丝绸,提供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可以自定),准备手电筒、普通瓷砖(或表面不发光的陶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一起来学习几

24 种简单的方法。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的光泽

①观察玻璃的透光与反光

•把玻璃平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把玻璃用手竖着举起,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用手电筒照射玻璃”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透光与反光的现象,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 ②观察不同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用研究玻璃的方法,观察研究砖头、泥土、铜片、丝绸等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交流这些物体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用“观察玻璃的方法”来研究其它的物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清楚,这里隐含着一种比较描述的方法。这对于描述矿物有着重要作用。) ③观察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仔细观察石英、长石和云母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准确地描述这三种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出示煤炭,说说它是什么光泽?

2、观察矿物的软硬

①比较铜片、铁片和铝片的软硬。

•用铜片和铁片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用铜片、铁片和铝片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

•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 ②比较矿物的软硬

•你有办法比较这三种矿物的软硬吗?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进行比较。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矿物的条痕 ①观察铅笔的条痕

•用铅笔在白色瓷板上划一划,你有什么发现? •铅笔条痕的颜色与笔芯的颜色有区别吗? ②观察矿物的条痕

•用石英、长石和云母在白色瓷板上磨擦,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条痕的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一致吗? •观察比较自己收集来的矿物的条痕。

•矿物条痕的颜色和矿物表面的颜色相比,谁是矿物的本来颜色呢?为什么?

三、小结

第二课时(总第28课时)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块自己身边的矿物吧?

二、探究过程

1、研究我们的矿物 ①研究矿物的方法

•说一说,你有多少种研究矿物的方法? •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

25 ②研究我们的矿物

•在小组里挑一块收集来的矿物,进行研究。 •你想怎么去研究呢?(小组讨论)

2、描述我们的矿物 ①猜猜他是谁游戏。 •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你的描述水平怎么样? •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描述班中任意一个同学的相貌让其余三位同学猜,通过该活动,让孩子们初步掌握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从而为有效地描述矿物的特征打下基础。

②描述我们的矿物。

•你发现了矿物有多少特点? •你怎么去描述这些特征呢? •小组活动:互相描述,评一评。 •一起为我们的矿物做份“简历”吧

3、猜猜它是“谁”

•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4、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你想做个怎么样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三、小结:

布置岩石展示盒展览时间。

第五课时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总第29课时)

教学目标:

1、提供岩石图片及岩石实物,让孩子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活动过程。

2、让孩子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了解冷热、植物、风等对岩石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力量。

3、通过观察描述活动,让孩子认识改变岩石模样的主要力量;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到野外收集岩石(注意保持岩石的原生态);教师准备各种环境中的岩石图片或录像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酒精灯、镊子、烧杯、带盖玻璃杯、石灰岩(小块)、6B铅笔、绘图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过了上万年会怎样?你们想知道吗?

二、探究过程

1、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①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的

•观察图片,请描述大自然中岩石的样子

•大自然中的岩石都是一样的吗?它们会变化吗? ②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岩石有些什么变化呢?

26 •观察自己从野外收集来的岩石,你能找到岩石变化的痕迹吗? ③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推测一下,沙漠中的石蘑菇是怎么形成的? •推测溶洞中钟乳石形成的原因 出示模拟溶洞形成实验

(方法:在两只烧杯中各装一些硫酸镁,加水搅拌均匀,取一段棉布条,两端各系一个金属环,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在两烧杯中间放一张白纸,让棉布条下垂(离白纸约2厘米),静置一周。在白纸上会形成钟乳石模样的结晶。) •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也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2、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①冷和热的作用。

•把岩石加热,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把加热的岩石放入水中,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如果反复进行这样的试验,请你推测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 ②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

•观察活动:在白纸上用铅笔(6B)写一个字,有橡皮擦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当沙粒被风刮起而撞上岩石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岩石会发生改变吗?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这一观察实验活动推理风沙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当然,也可以用教材中的观察实验活动) ③植物根的作用。

•出示石膏(石膏中生长着已发芽豌豆),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出示图片(岩石中长有植物),说说植物对岩石的作用。 ④小结

•大自然中,改变岩石模样的力量有哪些?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三、小结

学习课文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六课时

岩石、矿物和我们(总第30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2、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3、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以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27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总结

观察、描述矿物(总第3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2、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金属、玻璃等物体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铜、铁、铝及矿物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难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让孩子们准备铜钥匙、小刀、铅笔、矿物石及纸标签等。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铜片、铁钉、玻璃、泥土、丝绸,提供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可以自定),准备手电筒、普通瓷砖(或表面不发光的陶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一起来学习几种简单的方法。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的光泽

①观察玻璃的透光与反光

•把玻璃平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28 •把玻璃用手竖着举起,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用手电筒照射玻璃”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透光与反光的现象,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 ②观察不同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用研究玻璃的方法,观察研究砖头、泥土、铜片、丝绸等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交流这些物体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用“观察玻璃的方法”来研究其它的物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清楚,这里隐含着一种比较描述的方法。这对于描述矿物有着重要作用。) ③观察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仔细观察石英、长石和云母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准确地描述这三种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出示煤炭,说说它是什么光泽?

2、观察矿物的软硬

①比较铜片、铁片和铝片的软硬。

•用铜片和铁片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用铜片、铁片和铝片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

•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 ②比较矿物的软硬

•你有办法比较这三种矿物的软硬吗?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进行比较。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矿物和我们(总第3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2、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3、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以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

29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0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案

科教版三上科学课教案

一、植物单元:

(一)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研究大树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知道怎样才是科学的观察。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本。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观察过大树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曾经看到过什么?

2、小组回忆、讨论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回忆过去不经意间所看到和记住的有关大树的内容。 (2)学生讨论曾经观察过的大树。 (3)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让你再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你想观察什么? (2)学生讨论。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生成引导: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A、“看”大树,“听”大树,“闻”大树,“摸”大树„„ B、有顺序,如由远到近的观察。

4、带领学生观察学校中的一棵大树。 (1)观察前的要求:

A、注意安全。 B、爱护大树。 C、做好记录。(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

(2)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交流、讨论,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二)我的大树

一、教学要求

1、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情感。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

4、鼓励学生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三)各种各样的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活动中体验到叶的纷繁美妙。

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动过程。 (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较细致的观察。 (2)、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进行方法的总结和创新。

3、获取一些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记录纸。 教学活动设计:

一、引入

秋天是落叶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各种树叶。

二、学生到校园捡树叶

1、学生先说说捡树叶的注意点: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安全等。

2、学生到校园内捡树叶。

(注意点:在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对学校里的植被情况了解清楚。学生可以捡到哪些落叶?数量如何?捡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问题?如果校园较小,植被较少,学生捡到的落叶是否会过于单一?短时间内参加活动的学生过多,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捡不到叶的情况。 如果让学生在课前校外完成捡叶活动,教学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收集情况。)

三、小组交流统计

1、教师出示统计表,学生进行统计。 你一共捡了几片树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多少种树叶?

数量最多的一种共有几片?

2、小组填写好统计表,各小组间交流。 注意点:在进行统计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所捡叶的情况,对学生的统计活动做出充分的估计。首先各小组所捡的叶的数量差异很大,多的达上百片,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统计和分类任务。其次,像柏树之类的叶很难进行数量统计,教师事先要作指导准备。

四、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1、铺垫引导

准备同一种树上收集的两片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叶,先出示其中一片,设问:这是怎样一片叶?再出示另一片,设问:这又是怎样一片叶?学生观察并描述。 再设问:两片是同一种叶吗?学生讨论。

2、判断分析

请学生将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设问: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叶不属同一种类?

注意点:学生的分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可以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看“二”中的分类结果有没有需要纠正的地方。

五、作业

课外再去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四)一片完整的叶

教学准备:

1、各小组预备一些没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叶。

2、各组不同颜色的同种叶数片。

3、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活动设计:

一、叶的颜色的观察

1、谈话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对叶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学生观察说说自己预备的叶,有哪些颜色?

4、让学生按颜色的变化给叶排排顺序。

5、小组代表,出示各组的排列情况并说说排列的依据。

6、再次设问: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二、叶的形状观察

1、叶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小组有哪些形状的叶?

3、小组尝试根据形状给自己的叶分类。

4、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分类情况。

三、叶的大小观察

1、(承前)让学生将其中一种形状的叶按大小顺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问题,设问:大小相近的叶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大小呢?

3、各小组研究探讨。

4、学生交流各组的方案。

5、教师总结比较叶大小的方法,适时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学生描一描,试一试。

四、作业

用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叶拼一幅图画。

二、动物单元

(一)寻访小动物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2、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会想到哪些动物? ▲如果说:“大动物”我们会想起哪些动物? ▲如果说:“小动物”我们又会想起哪些动物?

▲我们一般是怎样来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呢?

2、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 我们到校园里观察小动物, 会去观察哪些地方呢?估计能观察到多少种动物呢?

▲教师板画(准备好的卡片)学生说一种,教师画(贴)一种。 ▲在我们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小动物栖息和活动的地方? ▲九月里如果让我们进行一次寻找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留意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不全面、不完整,教师补充。 ▲让我们再来估计一下:

●我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来观察? ●我大概能观察到多少种小动物?

●我们全班有多少同学能认真完成这项活动。 ●我们全班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

3、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寻访活动的计划的讨论。

●主要任务:了解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其他任务:各小组和个人自定。

●计划:关于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 (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等,交流汇报后,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调整、指导和启发)

▲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或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 如:●关于一些不知名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 ●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 ●还有同学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

4、观察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 ▲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讨论:●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 ▲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讨论:●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寻访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5、作业。

●在1周左右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二)蜗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蜗牛,经历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过程。

2、了解一些有关蜗牛身体及吃食物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记录笔纸、供蜗牛食用简单的食物、放大镜

三、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同学们见到过蜗牛吗?说说蜗牛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

2、观察蜗牛身体 a)分发蜗牛给学生

b)提出按一定顺序来观察蜗牛的身体 c)小组观察、讨论交流

d)尝试描述蜗牛各部分的特点

3、蜗牛壳的观察

师述:关于蜗牛壳,你能观察到那些信息呢?引导讨论蜗牛的好处,蜗牛壳上螺线的秘密,蜗牛壳与蜗牛身体的重要关系。

4、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a)提问:蜗牛如何进食,你看到过吗?清学生简单描述一下。

b)验证观察:蜗牛吃食物。师准备几样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选择哪几样食物,将蜗牛放入食物盒里观察,同时观察它是如何进食的。

c)交流:蜗牛靠什么来吃食物?它最喜欢吃哪些食物? d)延伸:很远的地方的食物蜗牛发现吗?

5、交流小结

说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说出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观察蜗牛运动的现实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画有同心圆的纸、玻璃片。

三、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蜗牛爬行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爬行的?

2、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2)引导说出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小结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足

3、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 1)引导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

2)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棒、棉线上爬行

3)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推测一下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4、想办法做

1)谁能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

引导用苹果、桔子等实物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 2)谁能让几只蜗牛进行一次蜗牛比赛呢?

引导用棉线作路苹果作饵拨动蜗牛爬行比赛。或者画一个同心圆来进行蜗牛爬行比赛。

5、交流、小结

蜗牛使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进行爬行比赛吗?

(三)蚂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

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教学设想: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这节课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蚂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引导探究阶段要给学生自主权。

(四)我们的观察研究 教学目标

1、经历一次报告会上的发言活动。

2、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3、体验成功感和荣誉感。

重点难点:

重点:报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难点:如何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观察方法,来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环境布置成新闻发布会,课前适量安排发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学习活动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星期,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今天就来开个新闻发布会,向大家发布“我的观察研究”。老师特地请来了我们学校红领巾电视台的摄像师,把我们的发布会拍下来,挑选一些播放给全校的同学们看,希望大家好好表现。在这堂课中,老师还要评出哪些发言最积极的小组。现在发布会开始,有请主持人上场。时间2备注

二、新闻发布会内容

1、“送蚂蚁回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 A、第一位:随机挑选。 B、第二位:事先安排

C、找两位同学发言的优缺点。

2、发布其它小动物的观察和发现 A、发布成员中插入事先安排人员。

B、请同学们评哪位同学发布的好,为什么?

3、提出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4、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5、展示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6、评选出优秀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三、动物单元小结

同学们!刚才的新闻发布会很成功,老师祝贺大家。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周围的小动物就只有这一些吗?虽然动物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但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等我们去研究、去观察。如果同学们在课外有什么新的发现,希望你带来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

三、我们自己单元

(一)观察我们的身体 教学要求

1、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我们的身体。

2、尝试自己提出研究问题,能通过看、听、摸等手段对自己和同学的身体结构有个粗略的了解,并由此产生进一步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3、能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4、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等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5、在对人体的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教学准备

白纸、全身图投影片、残疾人图片、放大镜、尺子、纸筒等。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我们来画一画人。先想一想你准备画谁?画些什么?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再画一画。 先说一说画了身体的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再让大家猜一猜:你画的是谁? 出示人体全身图(投影),认识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头、颈、上肢、下肢、躯干等。 观察同桌同学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包括结构灵活、左右对称、长短粗细等),然后介绍给大家。

2、体验身体对称及平衡的好处。

出示一张残疾人的图片,观察描述残疾人身体外形的特点。 说一说:图片中的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体验:只用一只手拉衣服上的拉链。只用一条腿走一段路。

想一想:以前你遇到过哪些残疾人?怎样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

3、感知身体里面有什么。

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关于身体里面有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老师也有几个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补充)如: 心脏在哪个部位?

肋骨在哪个部位?有多少根? „„

你还能用眼睛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吗?那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我们小组想出了这些办法:„„你对他们小组的办法有什么建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得到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各种问题,像以前一样做好观察记录。 交流小组研究的成果:我们知道了身体里面有„„。我们用的方法是„„

4、后续活动。

哪些问题我们在课内不能解决,但可以在课余用查资料的方法解决? 抽时间到校图书室或街上的书店里查一查,看看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同学间互相交流,用摘录的方法向老师汇报。

(二)我们在生长 教学要求

1、采用举例的方法描述自己在生长变化。

2、经历和体验测量身高、胸围、心跳、呼吸、肺活量等活动的过程,激发今后继续测量、分析的兴趣。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会测量前讨论、分工,测量后及时记录数据。

4、通过测量了解自己的身高、胸围、心跳、呼吸、肺活量等情况。

教学准备

生长变化图投影片、空白表格、钢卷尺、直角三角尺、纸筒、带指针的手表、贴有刻度的大可乐瓶或雪碧瓶(250ml)、可弯头的吸管、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新课。

出示6幅生长变化的图片(投影),观察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是怎样发现他在不断长大的?

说说从哪些现象感觉自己也在不断长大?记录学生举的事例。 揭示课题:我们在生长

2、身体的哪些方面在生长变化。

分小组讨论:刚才同学们例举的事例可以分成哪个方面? 交流归纳:身高、胸围、体重、肌肉、骨胳、心脏、肺

3、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

分小组讨论:怎样精确地知道自己身体生长变化的情况? 交流汇报。(不一定有统一的结果,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教师介绍:测量并记录自己现在的身高、体重、胸围、鞋的尺码等数据,以后定期测量、记录,比较这些数据就会发现自己在不断地生长变化。

4、在老师的指导下测量。 (1)测量身高。

分小组进行。先小组讨论一下:测量的方法和步骤、怎样测得准、怎样分工,然后相互合作测量(测量过程中可吸收其他小组的测量方法),并讨论一下怎样记录到表格中(教师提供空白表格),记录下来。

班级

姓名

(2)测量胸围。

先集体讨论确定胸围测量的位置,然后按测量身高的合作模式进行测量胸围,记录测得的数据。

(3)测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先安静一会儿,使自己全身放松,心情平静。

让学生说说怎样测量心跳的次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主要是两种方法:用纸筒听和数脉搏的次数,让学生找到脉搏的位置)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法。

让学生讨论分工:听纸筒数数、计时、记录。 测三次,取中间的一次记录下来。

按上面的合作模式测呼吸的次数。教师强调并示范呼和吸为一次。 (4)测定肺活量。 拿出带有刻度的瓶子,灌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倒过来放入盛水的盆内,瓶口朝下。 移去玻璃片,插入吸管(短的一头)。

深吸一口气,衔着吸管用嘴呼出气,让气进入瓶内,把瓶内的水排出。

让瓶子竖直,从瓶子上的水面刻度处读出数,就是自己的肺活量,记录在表格里。

学生根据自己测得的数据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5、后续活动。

制定一份以后定期测量、记录的计划表。(主要是时间)保管好表格,以后使用。

(三)猜猜我是谁 教学要求

1、通过游戏进一步激发观察自己体形及五官的特征的兴趣。

2、能细致地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学会抓住特征进行描述,并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特征。

3、体验帮助别人和获得别人的帮助。

教学准备

集体照片投影片、白纸片、小镜子。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出示一张集体照片(投影),观察照片中的人长得有什么不同?

我们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今天,我们就利用自己的特征来做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称就叫做:猜猜我是谁。

2、做游戏的准备。 集体讨论:

这个活动要做得成功,要让大家容易猜到是谁,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身体的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特征? 交待游戏的程序:

(1)观察自己的体形和外貌特征,写在纸片上;

(2)先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听自己描述的像不像,能不能根据描述的特征猜到是谁,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提出些修改意见,在卡片上作一次修改。 (3)在卡片的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4)推选几名游戏的主持人,轮流主持游戏。 (5)主持人、念卡片,大家猜猜卡片上说的是谁。 学生按游戏程序做准备。

3、做游戏:猜猜我是谁。 主持人轮流担任。

4、拓展。

集体讨论:描述一个人的特征可以做游戏,还能帮助人们做什么?

5、后续活动。

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这个游戏。

(四)我的手 教学目标:

1.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2.通过实验证明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3.手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又有感觉的功能。

4.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核心之美。

5.体验身体残障所到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6.观察自己的指纹,了解指纹的用途。

教学重点:证明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手

(教学准备:袜子和衣服,用针扎或用颜料点成的盲文数字,冷热、软硬、轻重、光滑等不同的物体,有褶皱的饮料管、能套住手指的圆筒,胶带纸,有关图片和人体骨骼标本等)

一、引入。 谜语导入。

二、手的用途。

师:我们的手能干什么? 学生讨论手的用途。

学生展示手的用途。比如:在投影机的灯光下做手影的游戏等。

三、提出问题:手为什么这么灵巧?

1、师:我们的手为什么能做这么多的事? 让学生产生问题:手为什么这么灵巧?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观察手的结构和形态,手是什么样的(手上有什么)?五个手指是怎样长在手掌上的?

学生探索活动:触摸手了解它的内部,如有多少块骨头,哪些地方有关节等? 学生观察手作握、捏、伸展、弯曲等动作时,皮肤、肌肉、骨的变化。

2、师出示手的骨骼照片,数一数手部的骨头数量。

四、分组讨论: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设想。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设想?

学生分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验证的题目和验证的办法记在本子上。

五、验证。

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进行验证。

手指关节处皮肤上的褶皱,其作用和饮料管上的褶皱相似,具有帮助活动的功能。除了用胶带纸粘住这些褶皱去体验手指是否容易弯曲外,还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饮料管,让学生

用手分别去弯折有褶皱的地方和没有褶皱的地方,比较有什么不同。

师出示手部骨骼模型,观察手部关节活动的灵活性。 体验关节的作用,可用小木片和胶带纸把手指的某个关节固定住,就象骨折时上夹板一样。也可以用圆筒套住手指,体会缺少关节将会怎样。

体验大拇指的作用。把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并排紧靠在一起,不单独分开。或者把大拇指收在掌心,体验一下手还能灵活地去使用工具吗?

六、手在感觉方面的功能。

师:下面我们来做“猜一猜”游戏。要求不用眼睛看。 利用桌子上事先准备的物品,以及学生自己书包和衣袋里的东西,挑选一些放在一个布袋里,请一个同学蒙上眼睛,用手去拿出里面的物品,并说出是什么,为什么?接着在每个小组用若干信封或其他袋子分别装上废电池、塑料泡沫、海绵等不同的,让学生猜。

七、训练手的感觉。

让学生区分袜子和衣服的正反连忙两面;分辨不同质地的纸;各种各样的树叶(如表面光滑有蜡的、有茸毛的,新鲜的、压干的,不同形状的——

师准备一些用油漆或乳胶画点在纸上的盲文,学生辨认盲文。 在次基础上再介绍分别代表哪个数字,介绍人民币上的盲文数字。

八、拓展。

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看和人的手有什么不同?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器具利用了手指关节处的褶皱结构?

第二课时

奇妙的指纹(防滑)

(教学准备:铅笔、透明胶纸、白纸、印泥、颜料、有关指纹的课件或录象、表格等。)

一、质疑激趣。

放一段录象是公安人员收集现场作案人的指纹,最后破案的故事。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研究指纹。

二、拓印指纹。

1、师:你有什么办法把你的指纹拓印在纸上?或参照书上的方法。

2、方法和步骤:(1)、正像:用铅笔反复在纸上涂抹,把手指放在铅笔印上摩擦,用透明胶带纸覆盖在有铅笔印的手指上,把胶带纸揭下来贴在干净的白纸上。 (2)、反像:取印泥或调好的颜料,手指放上去,粘上颜料后,印在白纸上。

(拓印指纹的方法还有几种,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拓印指纹)

3、学生完成十个手指的拓印。

三、研究指纹

1、师:警察同志能用指纹来侦破案子,你今天打算怎么来研究指纹?

2、学生先说一说研究的问题,老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供学生选择。(除书本上之外,如:杯子上的指纹如何取下来?指纹有什么作用?

3、每位学生选择一至两个问题进行研究,问题相同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先讨论研究的方案,然后共同进行研究。

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结果要做好笔记。

四、展示和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到讲台前对大家说说自己的研究结果,还可以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五、拓展

1、全班同学的手印图。

2、人们是怎样利用指纹的特点来解决问题的?

3、指纹会遗传吗?

(五)运用感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综合地运用感官的能力;

2、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眼、耳、鼻、舌、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并了解眼睛比其它感官接收的外界信息多;

3、培养体会爱护自己的身体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投影片,苹果、桔子、西瓜各两只。 学生:每人带苹果和桔子各一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装在布袋中的苹果和桔子让学生猜是什么。

2、不用眼睛,你能用什么方法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3、你刚才运用了哪些感官?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哪些感官吗?

4、这学期以来,你运用哪些感官学到了哪些知识?

5、导入,板书课题。

二、体验眼睛接收的信息多。

1、你认为在眼、耳、鼻、舌、手这些感官中,哪一个获取的信息最多?(猜测)

2、体验眼睛接收的信息多。 (1)、拿出准备好的苹果。 (2)、布置观察要求。

(3)、学生进行观察苹果,并记录好观察记录。(见表) 运用的感官观

手 (4)、比较得出眼睛接收的信息多。

三、体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综合运用感官。

1、分别对桔子进行观察。(小组内成员除一人综合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外,其他人分别用单个感官进行观察。)

2、组内进行比较,谁获得的信息最多?

3、分析:为什么部分人获得的信息多?得出结论。

4、综合运用感官去判别西瓜的生熟。

四、体验两只眼睛的优越性。

1、猜测人为什么要用两只眼睛看物体。

2、体验两只眼睛的优越性。

(1)、两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大。(眼睛正视前方,比较一只眼和两只眼看到的范围。) (2)、两只眼睛看得清楚。(用视力表进行比较) (3)、两只眼睛看到物体的位置比较准确。(用一支笔竖在自己眼睛的正前方,分别用左、右和双眼看笔,进行比较。)

五、拓展知识。

1、教师演示情境。(摔了一跤,手不能动了,该怎么?)

2、怎样才能知道骨头有没有断?

3、你还知道人们发明了哪些器材来帮助我们去观察。

4、教师投影补充。

六、体会保护五官的重要性。

1、通过蒙住眼,塞住耳朵等活动来感受五官的重要性。

2、讨论五官给人带来的好处。

3、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五官。

四、水单元

(一)一杯水的观察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4、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注意点:

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观察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尝前要有安全意识。 通过比较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东西。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 矿泉水,牛奶,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红旗塘水 分辨演示: 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2、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3、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4、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5、引入课题

板书:一杯水的观察。

二、用感官观察水

1、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2、现在,请二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3、学生实验,师巡视。

4、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的相关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1、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2、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3、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5、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6、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

8、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9、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红旗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1、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2、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3、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总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2、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3、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板书:

一杯水的观察

眼睛 看:

没有颜色 透明 鼻

闻:

没有气味 舌

尝:

没有味道 手 捻摸:

(不腻、粘) 耳

听:

好听(爽,脆) „„„„„„„„„..

(二)水是什么形状 教学目标:

5、比较水与木块、玻璃形状上的不同,通过倒入不同水杯,画一画水的形状,认识水的形状随容器的形状改变而改变。

6、通过实验感受水的流动特性,通过观察和画一画认识水面的特性。

7、通过对水的比较观察研究,认识水(液体)的一些特性。

教学注意点:

小学生喜欢水、爱水、玩水,早已有了对水的一些不完整的认识,水面与形状的特性在潜在的意识里有多种先期固定认知定式,用画一画来观察事实,纠正潜意识里的直觉或表象,对今后发展液体的特征与体积认识,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

清水、各形透明容器、脸盆、水杯、半瓶装矿泉水、透明容器图片、横斜等矿泉水瓶图片(画一画用)、透明玻璃管。(一小瓶高锰酸钾) 分辨演示实验:

透明玻璃、木块等固体、冰(配合水容器的形状)、橡皮管。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6、我们学习了一杯水的观察,通过我们的观察研究,已经知道了水的哪些知识?

7、出示玻璃与木块等,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8、水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吗?今天一起来研究。引入课题板书:水是什么形状的。

二、水的形状研究。

5、拿出清水、杯瓶等各形容器,将清水倒入杯、瓶等容器,说说杯中或瓶中的水是什么形状的?分组实验。

6、实验交流汇报。

7、你能将杯中或瓶中水的形状画出来吗?

8、总结:与木块玻璃等比较,谁来说,水是什么形状的?(没有固定形状)

三、水的流动性观察。

10、给你一脸盆水,你准备怎样让水动起来?

11、分组动手试一试,你发现水动起来的秘密了吗?说说看。

12、水运动起来的时候,请另一位同学滴几滴红药水在水中,仔细观察,水是怎样流动的?

13、小结: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14、总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四、水平面的观察。

4、出示半瓶矿泉水,你想研究瓶里的水面吗?说说你准备怎样研究?

5、观察瓶里的水面,我们有什么发现?分组实验。

6、现在你能把瓶里的水面用一条线画出来吗?观察同学画的水面,你认为对不对?水面有什么特点?

7、同一个瓶中的水面有这样的特点,观察不同容器中的水面,我们有什么发现?

8、分组实验,汇报。(同一容器中的水面是平的。)

9、动画片断,小木匠,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熊猫修好长颈鹿家的桌子?(放平)

10、分组讨论方法。

11、汇报小结,介绍木匠泥水匠用装水的玻璃管或橡皮管。

五、总结。

4、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5、我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

水是什么形状(液体)

水没有固定

会流动

水面是平的

(三)各种各样的液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沙与水进行观察,以及对油与水进行比较,以及对日常生活液体的了解,来提高对液体的认识; 2.通过动手,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来培养认识液体的能力.

教学准备: 沙.水.食用油.碘酒.酱油.白醋.玻璃杯.盘子.农药水.盐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能说说液体是怎样的?能举例说明哪些是液体? 二.比较沙与水

1.请各小组认真观察桌子上的一杯沙和一杯水,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2.汇报各组观察到的内容,并讨论沙与水有什么不同? 3.请同学们倾斜一下杯子,看看沙与水又有什么不同? 4.请同学们倒入盘中,又有什么不同? 5.请同学们堆堆看,沙和水各有什么不同? 6.两滴水合起来与两粒沙合起来又有什么发现?

三、比较油和水

1、出示油,问:它是液体吗?

2、请各组同学观察油和水,同时倒倒玩玩看,你有什么发现?把发现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3、汇报油与水的异同。

四、了解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液体

1、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液体?

2、讨论这些液体在日常生活的作用?

3、出示不标明的酒精、白醋以及标明的碘酒、饮料。小组讨论:面对不知明的液体,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标明的液体我们又怎样去了解它?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指导。

五、了解一些危险液体的注意事项

1、出示农药水、盐酸,问:你们将怎样了解这些有毒液体呢?

2、我们应如何注意安全?

(四)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研究不同杯子盛水的多少,通过估计,提高学生的目测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比较、观察、统计的能力。

准备材料:

每组三个不同的瓶子、水槽、漏斗、一次性杯子、量筒、儿个小瓶盖、生理盐水瓶、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分别装着水的三个瓶子,说:我们来做个游戏,看看谁的眼力好。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

二、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多少。

1、究竟是哪个瓶子的水多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2、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比较这三瓶水的多少,我们比一比哪个组想出的方法多,方法好。

3、根据情况出示一次性杯子、生理盐水瓶、儿个小瓶盖、漏斗、量筒,问:你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出不同的方法吗?适时地对量筒的使用做介绍。

4、汇报交流:比较水多少的不同方法及其用到的器材。

5、你们觉得哪个组设计的最好?哪个组的器材最简单?哪个组的实验步骤最少?以激励学生继续寻找新的方法。

三、实验验证

1、到底是哪种方法最好呢?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2、学生开始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3、教师巡视适时地做好实验中安全指导。

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四、尝试估算水的多少

1、结合实验结果表扬猜对的同学。

2、请猜对的同学说说你面对这三瓶水时,是怎么想的?或者说你想到了哪些,能判断水多少,有关系的东西?

3、再出示装有不等量水的不同容器,请各组先讨论,再猜一下,哪个容器里的水多?

4、请各组同学用量筒来揭底,并填好统计表。

5、各组汇报.

五、纸单元

(一)纸的观察 教学要求

1、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2、通过对纸的观察和探究,能不断地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的问题。

3、学会在小组内交流信息和整理信息,提高综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白纸、放大镜、挂历纸、报纸、直尺。

教学活动过程

1、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

出示一张白纸,它是什么颜色的? 这张纸除了颜色是白的特点外,它还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一张,我们比赛一下,看谁发现得多?

学生对白纸进行独立观察,并及时记录纸的特点。(如果学生对前面学习的观察的方法掌握得不够好,可先复习一下。)

小组内交流,并把不同的特点集中起来,推选一名同学参加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一一板书。

2、比较两张纸的主要不同。

比较书写纸和卡纸,它们主要有什么不同?小组内讨论后集中意见参加全班交流。 比较挂历纸和报纸,它们主要有什么不同?小组内讨论后集中意见参加全班交流。 出示语文书和数学书,猜一猜:哪一种书的纸要厚,哪一种书的纸要薄?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哪一种书的纸要厚,哪一种书的纸要薄。 用手摸的方法试一试。 看一看语文书和数学书各有几页。用直尺量一量分别有多厚。 算一算;语文书每张多厚?数学书每张多厚?得出什么结果?

3、观察纸的纤维。

猜想:这些外形特征不同的纸,它们会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做一做:把一小片纸轻轻地撕开,直接用眼睛观察纸的边,有什么发现?再用放大镜观察,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小心地把纸团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会有什么发现? 小组内交流获得的信息。讨论:面对获得的这些信息,大家想到什么问题? 全班交流观察过程中的新发现,提出想到的问题? 讨论:面对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

4、后续活动。

想办法解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搜集有关纸的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为下次亲手造一张纸做好准备。

(二)我来造一张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节约纸张。 2.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纸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

1、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

2、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象、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课前,请大家去查阅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二、古人是怎样造纸的?

1、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什么时候发明了造纸术?古代造纸术是怎样发明的? 学生介绍收集的古人发明造纸术的过程。

2、是出示古人造纸的工艺流程图,学生看图说说古人造纸的大致过程。 师播放现代手工造纸的影象资料。

三、我来造一张纸。

1、师:你想不想造一张纸?请问造纸需要什么工具? 学生说一说。

2、师演示造纸的基本过程: (1)、调制纸浆:把一块纸巾浸湿,揉成纸浆团(或先把纸巾撕碎)放在杯里,加一点水化开,调成糊状。 (2)、滤水压平纸:把稀纸浆到在平铺的棉布上,盖上毛巾挤压吸水(也可以用旧报纸来压平吸水)。 (3)、加热,烘干: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放在金属铁片上,用酒精灯加热,把湿纸烘干。然后,小心地把纸从金属铁片上揭下来。

3、师:如果你的纸想加工成彩色的,怎么办?

4、学生制作纸。

5、交流、制作书签:

师:纸制成功后,可把它加工成贺卡、书签或其他的。 (1)、比一比谁的纸、贺卡、书签制作得漂亮。 (2)、谈谈你制作时的体会,或制作时你发现了什么?

四、了解现代工业造纸。

1、师:现代造纸厂,也像我们这样造纸吗? 学生回答。

2、观看影象或阅读文字资料,了解现代造纸厂是怎样造纸的。(有条件的学校,课后组织一次参观造纸厂的活动。)

五、布置作业:课外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并搜集一些纸样,下次课带来观察研究用。

(三)做一辆纸车 教学要求

1、经历一个制作纸车、交流改进纸车的活动过程。

2、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纸的选择,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发表、交流各自的观点,并能虚心倾听他人的建议。

3、学会做之前先考虑怎么做,做时不断调整,做后能看到优点和不足,并能及时改进。

4、体验和别人合作更能做好一辆纸车的乐趣。

教学准备

剪刀、胶水、双面胶、各种厚薄不

一、颜色各异的纸(尽量多上一些)、各种车辆图片、自制一辆纸车。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辆车(纸车),你有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吗? 谁愿意玩一玩?

你也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纸车吗?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做一辆漂亮的纸车。

2、观察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做好一辆纸车,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上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去搜集各种各样的纸了。再想想看,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看看老师做的纸车,这辆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同桌讨论一下,你们俩准备合作做一辆什么车?这辆车由哪几部分组成?老师这里有很多车型的图片,可以供大家参考,你们也可以做一辆老师没见过的稀奇古怪的车。

3、做一辆纸车。

车型我们已经选择好了,接下来该考虑什么问题了呢?还是让我们发挥两个人的力量,一起研究一下吧!把你们的计划简单地记一记,以免等会儿忘记了。 不知道这几个问题大家想好了没有,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1)选用什么纸来做车厢?理由? (2)选用什么纸来做车轮?理由? (3)轮轴怎么做?

(4)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理由?

做车的细节大家想得很多,但其他方面大家想到了什么呢?(比如剪刀的使用、小组的合作等等)

看来大家的确考虑得很周到,那么我们就开始动手吧。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愉快。

4、试试纸车能跑多远。

纸车终于做好了,真想来一场比赛。比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建议。 确定几项:

(1)比谁介绍的纸车特点多。 (2)比谁发现的问题多。 (3)比谁想的改进方法好。 (4)最后比谁的纸车跑得远。

大家先分组准备一下,3分钟后比赛正式开始。 下面我们分四个大组进行比赛。

5、后续活动。

你们想对自己的纸车作些改进吗?简单说说你们的计划。 好好干吧,你们一定行!教师等着看你们更棒的纸车!

六、米饭和淀粉

(一)稻谷的观察 教学目标:

1.学生会用摸、看、捏等多种观察方法研究稻谷、糙米的特点,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出糙米与精米的不同。

2.学生在小组观察、探究的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体会研究的乐趣。 3.通过观察认识稻谷、糙米、精米的不同特点,知道什么是胚芽。

教学重点:

学生用摸、看、捏等多种观察方法研究稻谷、糙米的特点,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出糙米与精米的不同。

教学难点:在观察的过程中,认识稻谷的胚芽,知道什么是胚芽。

教学准备:

赤豆、大豆、稻谷、瓜子、蚕豆混合4人小组1份放大镜每人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 1.师:你们桌上都有个袋子,想知道袋子里有什么吗?

学生回答。

2.师:你们准备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学生想办法,发表意见。

3.师:用你们的方法去知道袋子你有什么吧。

学生用想到的办法知道袋子里的东西。 4.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们的袋子里有什么?

学生认识袋子里的种子。

二、研究稻谷:(12分钟)

1.师: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了吗?想一想,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研究稻谷?

学生说研究方法。

2.师:你们尽可能地想办法,观察稻谷的特点,我们看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学生自由观察,交流、讨论。 3.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怎么观察的?

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三、研究糙米:(12分钟)

1.师:剥掉壳的稻谷是怎么样的?想不想研究?

学生把稻谷的壳剥掉,观察糙米。 2.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3.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剥的稻谷给大家看一下。

学生把稻谷放到实物投影仪下,认真观察,认识胚芽。 4.师:我们把去掉壳的稻谷叫糙米。

四、研究糙米与精米的不同:(9分钟) 1.师:这糙米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大米吗?

学生估计。

2.师:老师把我们家吃的大米带来了,你们怎么做就可以知道这糙米是不是我们平时吃的大米?

学生说出用比较的方法。 3.师:那你们比较一下吧。

学生观察比较。

4.师:这糙米是我们平时吃的大米吗?

学生发言。

5.师:你们有没有办法让糙米变得和老师带来的米一样?怎么做?

学生想办法

6.师:我们把去掉胚芽和表皮的糙米叫精米。

五、延伸:(3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的?还想研究什么? 学生发言。

(二)大米的观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区分不同种大米,能够通过寻找差异按自己的标准将同一品种的大米进行分类。

2.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实践活动中,相互合作交流,体会研究的乐趣,发展仔细辨别、细致观察的能力。

3.知道有不同种大米,同一种大米也有不同的米粒。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区分不同种大米和将同一品种的大米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寻找差异将同一品种的大米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粳米、籼米、糯米、杂交米混合2人小组1份放大镜每人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用什么方法研究的?发现了些什么?

2.师:这节课想不想继续研究大米?

二、区分不同种大米:(18分钟)

1.师:你准备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2.师:拿出桌子抽屉里的大米,观察研究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学生观察研究。

3.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发现?

小组汇报。

(教师从形状、颜色、大小、长短方面引导学生知道这里有4种不同品种的大米。) 4.师:那你们能把这4种米区分开来吗?

学生试着把不同品种的米分开。

三、寻找差异将同一品种的大米分类:(16分钟)

1.师:不同品种的大米在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等方面是不一样的,那么同一品种的大米是不是都一样呢?

2.师: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3.师:任选一品种的米,把另外三种米放好,观察同一品种的米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把你认为不同的米粒分开,并作好分类记录。

学生分类。

5.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6.师:通过刚才的分类,你有什么疑问吗? 7.师:同一种米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学生估计、推测。

四、延伸:(3分钟)

师:通过这节课的观察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学生发言。

(三)米饭的观察 教学目标:

1.学生观察比较米饭与米粒的不同特征,观察研究不同的米粒变成的米饭是不一样的。 2.通过对米饭味道的品尝,引起学生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的关注。 3.通过观察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米饭与米粒的不同特征,研究不同米粒变成的米饭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知道米饭中含有不甜的糖类——淀粉。 教学准备:每2人小组一小碗米饭和一些大米每组金属汤匙1个,淀粉1小包,碘酒,滴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师:前两节课我们都研究了大米,谁来说说大米是怎么样的?都有些什么用? 2.教师出示米饭:大米加水加热后可以变成米饭,那这节课你想研究什么呢?

二、比较米粒与米饭的不同:(8分钟)

1.师:米粒与米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怎么才能知道?

学生发表意见,表明要仔细观察,教师提示用多种感官观察。

2.师:那我们一起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看米饭和米粒到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观察,交流。

3.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小组汇报。

三、研究米饭:(10分钟)

1.师:米粒和米饭有那么多的不同,那米饭会不会也有不同呢?

学生估计。

2.师:到底相不相同?怎么办?

学生回答用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 3.师:小组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小组汇报。

4.师:刚才有的同学尝到了米饭的味道,请尝了的同学说说米饭到底是什么味道呢?

5.师:有没有尝到这种味道?怎么样才能尝到这种味道?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慢慢咀嚼品尝米饭变甜的过程。 6.师:尝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

7.师:是啊,为什么咀嚼米时开始不觉得甜,后来就觉得甜了呢?

8.教师课件出示“米饭是甜的吗?”段落引导学生了解米饭变甜的过程。

四、认识淀粉:(16分钟)

1.师:什么是淀粉呢?你们知道吗?

2.师:老师为你们每组准备了一小包淀粉,观察一下,淀粉是怎么样的?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3.师:下面老师为大家表演个魔术。(教师在手上涂上碘酒,然后去接触淀粉,让学生观察淀粉变化。)

4.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5.师:是啊,淀粉为什么变蓝了?

学生推测,教师及时说明手上涂的是碘酒,引导学生了解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

6.师:刚才说米饭有甜味是因为淀粉在咀嚼过程中变成有甜味的糖类了,米饭中真的有淀粉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学生想办法,并实验证明米饭中淀粉。 7.师:那大米中有没有淀粉呢?怎么证明?

五、延伸:(3分钟)

这节课我们在米饭和淀粉的观察研究中,你收获了些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发言,提问。

(四)淀粉的踪迹 教学目标:

1、在用碘酒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会运用预测的方法。

2、通过碘酒与淀粉、滑石粉混合物的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并能利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这一特点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课前准备:

教师:淀粉、滑石粉、碘酒、滴管、试管、白纸、牙签、米饭、小瓶子等。 学生:蔬菜、水果、米饭、馒头、肉等食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米饭。

2、请几个同学帮助分发下去。(注意卫生,用碘酒水洗手。)

3、为什么会把米饭都弄“脏”了?

4、导入,板书课题。

二、寻找淀粉的踪迹。

1、比较淀粉和滑石粉。

(1)、借助放大镜对两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外观。 (2)、用手和鼻子感觉两种粉末。 (3)、用什么方法来区别最容易?

2、体会事物中含有淀粉的多少,遇到碘酒后的反应也不同。 (1)、把淀粉和滑石粉混在一起,滴入碘酒观察。

(2)、体会淀粉数量的不同,遇到碘酒后的颜色也不同。

(在相同数量的滑石粉中加入不同的淀粉,滴入碘酒进行观察。) (3)、猜测:当淀粉数量很少时还会变色吗? (4)、实验了解淀粉数量很少时的变化。

(5)、小结,知道碘酒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巩固碘酒遇到淀粉会变蓝。

(1)、出示一张白纸,涂上碘酒。(米粉老虎实验) (2)、为什么纸上出现老虎的脚印?

(3)、讨论米粉老虎实验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可以用来做什么?

三、学会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拿出自己带的食品,猜测一下哪些食品中含有淀粉?

2、用碘酒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四、做淀粉消失的实验。

1、分装淀粉糊。

2、实验:

(1)、往一号瓶中直接滴入碘酒。

(2)、往二号瓶中先加入一些唾液,摇匀后再加入碘酒。 (3)、观察两瓶液体的变化。

3、讨论:为什么二号瓶没有变色/

4、教师简要归纳。

五、课余查阅资料,了解加入唾液后二号瓶中发生的变化。

第三篇:教科版小学语文四下教学设计

海上日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

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 目标

1、2。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一篇著名写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3、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

三、精读课文,感受壮观

1、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尽情朗读,同时也需要用心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5)

3、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和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有感受的词句画下来。

5、汇报学习的情况,要求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一)天气晴朗时的日出

①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这句话写出了太阳特别可爱。引导读出太阳的可爱。(学生读句子。评议。) ③重点理解: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怎样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④“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四、总结

五、拓展、作业

1、观察日出或日落,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目标

1、2。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

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描述) “透过云缝直射”“镶”“透出重围”“染成” 体会太阳的顽强、光亮的美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呢?每一位同学都小声朗读一遍,找同学谈朗读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以振奋、轻松的语调朗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7、师读巴金的一句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从这篇文章当中,你读出他的什么感情呢?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齐读。

三、总结全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好像都没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景象,而巴金为什么能将日出的过程写得这样精彩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一些原因吗?(开头的“常常”“我知道”“目不转睛”“果然”等词可以看出巴金坚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正如他说的那样,巴金是在用他的感情在写作。

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四、作业 背诵课文。

《火烧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神奇。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填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起兴趣。

1、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

2、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开火车读课文。

3、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

三、精读,积累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

2、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3、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4、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5、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你已经把它记住了吗?

(二)我们再来看4、5、6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板书)。

1、分组自学4、5、6节,要求:a、你认为哪一节写得好,为什么?b、你能把它读好吗?

2、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3、这么多的形状,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4、这三小节写得都好,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教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

5、学生看图想象。(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四、熟读,理清脉络。

1、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

2、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

五、想象,知识升华。

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火烧云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估生:变化多端,形状各异等。

师总结:火烧云是那么得变化极多,那么从哪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 自由朗读2—7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变化极多是从哪两个方面看出来的?(颜色和形状) 2. 仔细观察,说说这些颜色有什么特点?(估:是ABB型ABAC型)

师:这么多的颜色用了不同的这些(师引导)词语来写,前面的是事物加上后面的是颜色,对啊,我们把这样的词语类型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事物+颜色。还能说说这种类型的词语吗?(只要合理都可以采取)

师总结:这么多的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吗?

4. 师引导: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5. 自由朗读4—6自然段,找一找写了哪些动物?(马、大狗、大狮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来读一读。(生读)

师引:是的,这三种动物是各有姿态,多可爱啊,你们还想读一读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边读边想象一下你心目中那可爱的小动物吧(齐读)。

师引:通过想象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师生齐说)“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师引导学生举例说说其中一种动物。

师:接下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按照这个顺序来想象复述一下。 6. 天空中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化着,聪明的你猜想一下还会有其他的形状吗? 7. 模仿其中的一段,(发挥想象),仿写一种其他事物形状的变化。写在练习本上。 8. 生展示自己心目中可爱的小动物。

三、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1.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估生:恍恍惚惚 一会儿工夫 2. 齐读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五:作业

把你想说的写在练习本上。

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学习《使至塞上》、《宿建德江》、《暮江吟》。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一、学习《使至塞上》

1、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读,注意纠正读音。

3、师介绍作者及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尔北)。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全诗共8句,这里只节选了4句。

4、生再读古诗。

5、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同桌互说诗意,在小组内互说诗意。

6、学生再反复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二、总结学习方法:先读通读顺古诗,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最后再反复读古诗,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仿照上首古诗的方法,学习《宿建德江》、《暮江吟》。

四、学习古诗要抓住重点诗句加以引导,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指导背诵三首古诗。

六、认识“至、旷、瑟”三个字。

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七、迁移练习:

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景。

八、拓展练习: 找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来读一读。

《皎皎空中孤月轮》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 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谈一谈观察的景象和感受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是围绕单元主体设计的,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说健说感谢下来。口语积极的内容是学生看见的、摸得着的事物,有利于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教材有如下要求:一是要认真仔细地去观察,抓住特点,要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一是要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情景和体验说出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在其观察的事物有自己的体验。

2、能够有顺序表达,说话又,说得清楚明白。

3、尊重他人,养成倾听别人讲话,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直到课前观察,如何引导学生有自己的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有条理的说出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可见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图片:(伴随音乐)

每天清晨,太阳为我们送来第一缕霞光;傍晚,月亮为我们拉开想象的窗帘,星星闪烁得像孩子的眼睛。你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一番感慨呢? (生说自己的感受)

二 把自己课前观察到的事物再整理一下,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时组长注意纪录,并把小组内的进行汇总,形成小组汇报提纲。

三 班级内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四 教师总结。

五 扩展练习。

引导学生观察日月星辰,并把观察缩减和别人交流。

观美景 写感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并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

3、有中心,有顺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恰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或联想。 教学时间 :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前指导:

1、课前布置观察,写观察日记。

和父母一起观察自已喜欢的景象,细细地去体验、感受。要注意观察的方法,如观察顺序,如何抓特点,如何细心地感受体验,能把感受体验写下来。 第一课时 文中指导

一、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在今天的作文课上都很兴奋,是不是因为老师上次给你们布置的观察日记很有意思,你们都观赏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把这优美的景色让老师也看看,大家说好不好?

那么,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呢?一齐读。(老师挂出小黑板)

二、课中交流:学生交流自已的观察日记。

1、听了同学们的日记,谁来说说?有什么感受?谁还有补充?

(1)我们在作文中表达出一定的真情实感,这样,这篇作文就有中心了。

(2)要按顺序写,抓住主要特点。

我们写的时候,可以依照我们学过的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还要注意各段之间的衔接。把能表达中心的部分要详写,写出自已的感受。

2、指导布局: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构思如何作文。拟提纲,修改提纲。

提示:根据你准备写的内容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材料安排做到有详有略,在提纲中做上记号。

谁来把提纲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大家听一听,他的提纲编的怎样?

同座互评提纲,在提纲评估表中进行第一次互评分,提出修改意见。

各位根据修改意见修改提纲。

3、起草作文:下面请同学们依据你编的提纲动手写作文,写的时候注意语句通顺连贯,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书写认真。这样这次作文目标就达到了

拿出草稿本,开始动笔完成这篇作文。

第二课时

集体评议草稿,修改作文。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老师指导同学们写了一篇作文,大家都写出了自已最喜欢的优美景色,这一节课我们来上一堂作文评改课,请同学们拿出作文初稿,回忆一下,作文前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生答: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恰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或联想。

课前,老师认真地阅读了同学们的初稿,我发现一部分同学写得很好,达到了这次作文的目标。(板示)他们将获得这次作文的耕耘奖。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在有中心、有顺序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别灰心,只要你们上好这节评改课,认真修改,你们的作文也一定能获得耕耘奖。

二、评改作文

(一)评优秀稿

1、按目标评改

看看“有中心”这一条,还记得作文指导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怎样做到有中心的吗?

生答:在描述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或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感情。

请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作文,快速默读,用“~~~”划出写他独特感受或表达他感情的句子,想一想他这一条有没有做到?

2、生画,请一学生说,师划

这样写我们一读就知道了他写这篇作文的目标了。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自己的作文,进行自评,如果你也做到了这一点,就在相应的等第栏里打“√”。

3、同学们再快速地默读范文,用“ ”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想一想他是怎样来写的?这样写就很有条理。

我们再一齐来欣赏该同学作文中详细写景的片段,轻声读思考: 他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

生答:⑴按照一定的顺序⑵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方法,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活动、变化等来写具体的。

4、老师也觉得他在写美景时做到了有条理、内容具体这两条(指板书),符合作文目标,不仅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觉到的,还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具体生动。

(二)评有问题的稿子

我们来看一个写得不怎么好的片段。

轻声读一读,思考:这个片段的毛病在什么地方?

生答:虽然按一定的顺序写了,但没有把景物写具体。

该如何修改呢?同桌之间互说,请一生说。

(三)评自已的文章

1、自评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作文目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先说说你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

2、互评互改

谁先来说一说?(请两生说说)同桌交流进行互评,对照作文目标给你的同桌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根据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帮他修改。

3、自改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作文目标的顺序,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增、删、调、换、订”的修改方法(出示),逐条修改自己的作文。

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作文评改课,同学们的作文跟原来相比一定有了很大进步,作文质量得到提高,这些同学的不仅可以得到耕耘奖,教师还将授予你百花奖。互评之后仍需要修改的同学将继续修改,已经定稿的同学就请拿出作文本誊写。

(四)作后评讲

概述此次习作情况。

⑴表扬优生,鼓励进步生。

⑵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板书: 观美景 写感受 按 顺 序 ( 时间顺序) 内容具体

要写出自已的感受

语文七色光 一 教材说明

“语文七色光 一”包括形近字和近义词选择两道基础知识的练习题;两道日积月累的题目,一个是词语积累,一个是古诗词的积累;还安排了知识窗和语文实践活动。这些内容多时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注意知识的扩展。 教学目标

1 通过形近字的学习,使学生能区别字形,不写错别字。 2 通过第二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 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古诗文的美。 4 通过“知识窗”和“窗外事”使学生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1 形近字的学习,使学生能区别字形,不写错别字。 2 第二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1 第二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 窗外事材料的搜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题和第二题

教学目标:1 通过形近字的学习,使学生能区别字形,不写错别字。 2 通过第二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同目标。

教学难点:第二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流程:1辨析形近字组词。 首先让学生看看每组字的字形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组词。这道题的每组字都是形似混淆的字,通过组词检测学生对形近字的区分能力,防止混淆和用错。从字的结构上看,都是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可以介绍一些形声字的特点,以便学生提高对形近字的辨识能力。

形声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这个子的意义有关,叫形旁;一部分和这个字的读音有关系,叫音旁。如“圆”,“口”表示形,“元”表示读音。对形近字的区别主要在意义上,所以要在意义上加以区分。如“惭”的 形旁和心里活动有关,所以是竖心旁。

2、引导学生用词要准确,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养成用词要推敲的好习惯。

第一句:选“负”,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负”和后面“一纵一纵,使劲儿“相吻合,可以看出太阳生气似的奋发向上的情景。

第二句:选“镶”更符合当时太阳躲在黑云中,从黑云边上透出光的情景。 第三句:选“烧”,通过读让学生感觉到天空是变化的。感受的准确性。

第四句:选“沉静”,通过读感受到用词的准确性。“安静”是指环境而言;“冷静”是指一个人的情绪而言;“沉静”是指沉稳心情。

第五句:选“映”,“映”体现海的特点,水天互相映衬。 第六句:选“享受”,温暖一词只能用“享受”一词来修饰。

作业:搜集有关形容日、月的词语和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日积月累”、“知识窗”、“ 窗外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古诗文的美。

2、通过“知识窗”和“窗外事”使学生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日积月累”和“知识窗”的学习 教学难点:“窗外事“材料的搜集 教学过程: 日积月累

(一)词语的积累:首先让学生搜集带月和日的词,进行汇报,学生互相交流。记下优美的词语。然后记住书上给的词语。

(二)诗句的积累:(1)有感情的读书上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诗文意境。 (2)让学生找到原诗、原词读。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李白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向 晚 意 不 适, 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只 是 近 黄 昏。——《乐游园》李商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

(三)了解古代作品中对太阳、月亮的别称。并记住这些别称,以便今后学习。 太阳(白驹、赤乌、金乌、曦和、阳景、光朱) 月亮(婵娟、玉桂、太清、蟾宫、银盘、玉兔)

(四)学生搜集到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太阳能的例子进行交流,更多地去了解太阳能的知识。

3 歌词两首 松花江上 教材说明:《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的一首歌的歌词。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此歌迅速在全国传唱,悲怆的旋律震撼人的心灵,也唤人猛醒。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4、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由于本首歌词,与学生生活经验距离远。所以教学时先要将歌词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将清楚。让学生先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如何践踏中国大地,使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在体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课上汇报搜集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材料。了解当时的中国人民遭受到的苦难。可指名介绍,也可展示材料。

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先将歌词读通读顺,在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作者通过三部分进行表达的,先叙述家乡是如何美好,在说苦难的来临。最后是人民盼望早日回到家乡。)

2、积累内化。朗读并背诵这首歌词。 3 写字指导:“衰”字不要丢掉中间的横。

4、作业

这首歌中的“我”指的是什么人,他的心情怎么样?歌中唱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保卫黄河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4、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

3、指导学生读书。 教学过程:

1、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讲解本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欣赏歌曲,从中体会歌词充满战斗豪情,奔涌着奋勇抗战的激情。

2、教师范读,强调读时注意事项,要读出激情。

3、学生齐读,指名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作者是通过两部分进行表达,先描绘了抗战时期黄河的宏伟壮观。诗人勾画出一幅山河壮丽,人欢马跃,气势磅礴的抗日画面。再写描绘抗日将士机智、勇敢战斗的情景,进而抒发了誓死保卫祖国的凌云壮志。先总写“抗日英雄真不少”、再写英雄们的战斗姿态,最后抒发了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特点: (1)写物赞人的手法巧妙运用。 (2)豪放、激昂的呐喊。

5、积累内化。朗读并背诵这首歌词。

6、写字指导。(1)读的字中应注意“逞”的读音是翘舌音。 (2)指导写注意“矛”不要丢掉下面下面的一撇。 7 作业:搜集《狼牙山五壮士》的有关资料。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抄写自己受感动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要介绍背景。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一)学习课文

一、二部分

1、指名读(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

2、说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

3、这节课你还想了解什么内容?

(二)深入学习第三到第五部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1、自读第三部分。思考: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2、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板书:引上绝路)

3、讨论:(1)五壮士已经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不走那条“可以追上部队”的路,而是不顾自己的危险,要把敌人引上绝路呢?(2)“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这里比喻什么?战士们为什么热血沸腾?

4、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这一部分?(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5、指名分别朗读第

四、第五自然段。思考: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6、提问: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英勇歼敌)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8、指名朗读第五部分。思考:五壮士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板书:英勇跳崖)

9、讨论。

(1)这一段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

(2)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你从五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中体会到了什么?

(3)面对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

10、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试着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2、课外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多种方式读,指导读出感情。

2、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3、质疑,总结全文。

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学习生字词

1、读生字组词

2、读读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3、注意“尸、斩、磨、罢、豪”5个字的部首。

4、组词:

寇( ) 晋( ) 挥( ) 葛( ) 尸( )

冠( ) 普( ) 晖( ) 蔼( ) 户( )

崖( ) 斩( ) 磨( ) 豪( ) 屈( )

涯( ) 崭( ) 魔( ) 毫( ) 掘( )

四、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4、狼牙山五壮士 顶峰歼敌

引上绝路

诱敌上山

接受任务

平型关首战告捷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过程和意义。

2、能够正确、刘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文中要求识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八路军是如何取得平型关大捷的。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课题。 根据课题释字猜想内容。

二 读书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课文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猜想相符。

2、同桌互读、指名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3、学生根据自己读的情况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将本 次战斗的时代背景简要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理解“首战”的意思。

4、品读。(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弄清战斗的过程。)

(1)战斗开始是八路军是如何将“口袋”两头封死,让日军进退不得的。

(2)当日军要抢占制高点时,我赴冀部队是如何与敌人进行顽强激战的,从那能看出战士的应用与无畏。

要让学生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选择重点段落多朗读几遍。尤其是最后一段平型关大捷的意义,一定要让学生齐读,读出其实,读出情感。

三、积累内化。

(1)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2)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一读。

四、识字指导。

“绥”与“嘶”两个字都是平舌音。“隘”读“ài”不读“yì”。

一个有缺口的馒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抗战中军民是如何以民族大义为重,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文中要求识的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读书指导。

1、解题:为什么会有“缺口”?谁留下的“缺口”?

2、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顺。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随机纠正,指导。

4、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

二、讨论:

讨论问题:

1、大胡子为什么要为饥民跪下?

2、大家在如此饥饿的情况下,为什么又将抓到手的馒头默默地放到车上?

3、当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站到尤小翠的坟前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们此时心情如何?

讨论方式;

1、自主读书感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1、

三、积累内化。

在文章中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

四、识字指导。

“触、栓、搐、振”是翘舌音不要念成平舌音。

五、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举行一次抗日英勇事迹报告会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增加对爱国抗日英雄的崇敬之情。

2、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将自己的发言表达的正确流利。敢于在众人面前作较长的发言。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出示挂图,引出话题。

可以出示书中三位抗日英雄的挂图,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他们的事迹。

二 指名介绍,同学评价。

(1) 指名学生分别介绍三位抗日英雄的事迹,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

(2) 可以围绕内容是否准确,表述是否清楚,以及语气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 出示要求,明确目标。

(1)阅读文字说明。

(2)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

(3)介绍自己应如何表达。

四 小组互动,全面参与。

(1) 谁知道其他抗日英雄的事迹,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2)组长做好记录,推选代表在全班面前进行发言。

五 指名表达,全班互评。

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到前面叙述,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要既找优点又发现不足。

六 讨论小结,拓展话题。

引导学生说说指导的其他和抗日有关的情况。比如自己的家乡和当年抗日有关的情况,家乡著名的抗日人物。

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观(作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思路:

一、课堂导语

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影视节目和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

这种感受就是我们今天要写的读后感或观后观。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一本好书,一个好的影视节目,你读后或看后会有很多感受,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自己的真实看法,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写读后感为例)

1、读懂读通读透原文。 读懂原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读原文时,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弄懂句子的含义,掌握文章的内容,而且要深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只要清楚了原文写的是什么,又知道是怎样写的,并且明了为什么这样写之后,也就为写好读后感提供了前提,做好了必要的准备。读原文时,要以“平常心”去读,不要一捧起书来就想我这是要写读书笔记啦!我写什么呢?怎么写呢?这样,自己的心先浮躁起来,就深入不到书里去了,越读越急,最后一无所获。

2、掩卷而思,以读引感。

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章写了几件事?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各是什么?哪些地方给我的印象最深,我想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收获等等?然后 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写。

3、正确处理“读”和“感”的关系。

写读后感受,要抓住体会和感受重点写,不可大段的摘抄原文,以“读”代“感”,或重“读”轻“感”。

写读后感想,要注意发挥联想,如联系一些相关的实际事例,对照原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联系的事例可以是自己的,别人的;也可以是身边的,远处的;或是过去的,现在的,不受时间空间和对象的限制。

4、紧扣原文,结合实际说实话。

写读后感,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既不能脱离原文内容,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瞎扯,也不可以写“检讨”,表决心,喊口号的形式代替感想,力求做到真挚自然,恰如其分。

5、读后感的一般结构。

①简介读原文的时间,原文的作者篇名,概括主要内容以及自己读原文后的总体感受(这一部分要略写)

②引用原文观点或中心句或精彩佳句,联系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部分要详写)

③引用原文的句子,要用上引号,并在它与所谈的体会之间用上合适的过渡词或过渡句,可稍对原文加以分析或肯定,再联系实际进行体会,叙述时,可以“边叙边议”或“先叙后议”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④以总结中心或有启迪作用的句子结尾。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内容构思好后自主习作,教师对写作较差的同学个别辅导(如:整段、整段抄原文的,联系实际空洞的和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二课时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修改作文。

四、誊写作文。

语文七色光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在积累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进一步丰富知识积累,了解抗日战争中重大的历史事件。

4、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巩固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中的一些规律的认识。

2、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 练

1、读拼音,然后组词语。

藏cáng( ) 觉jué(

) 铺pù(

) Zàng( ) jiào(

) pū(

)

钉dīng (

) 挑tiāo(

) 模mó(

) ding (

) tiǎo(

) mú(

)

féng(

) chuán(

) shèng(

) 缝fèng (

) 传zhuàn(

) 盛ch éng(

)

(1)先让学生自主练习,然后形成正确答案.

(2)如有错误,大家共同分析原因。

二、选字填空。

锋 峰 蜂

( )利 ( )芒 蜜( )( )蜜

奇( )

胀 帐 账 涨

( )篷 ( )本

肚子(

)

头昏脑(

)

(

)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日积月累,增长知识。

2、 学习知识窗,了解抗战的知识。 重、难点:

目标1和2 教学过程:

一、 学习日积月累。

1、 把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

全神( )注

居高( )下

横七( )八 昂首( )胸

斩钉( )铁

气( )山河 粉身( )骨

热血( )腾

大义( )然

(1) 写英雄的词语有:

(2) 写侵略者可耻下场的词语有:

2、 读名言警句。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革命烈士诗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汉)

二、 学习知识窗。

1931年9月18日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很快侵占 东北全境。

1937年7月7日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我军军民开始全面抗战。 1937年8月

共产党将红军第

一、

二、

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党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1937年10月 共产党将赣、豫、浙、皖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党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军。

我捅了马蜂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我”打猎途中捅了马蜂窝的故事,让学生们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课文所讲的道理,不要冲动,遇事要冷静,要考虑事情的危险性,不要逞强好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的对话,要根据课文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

3、学会书写13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A.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B. 教师板书“马蜂”,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马蜂”,它有什么威力?

C. 教师接着板书“窝”,那“蜂窝”又是什么意思?

D. 教师继续板书“捅”,如果捅了马蜂窝会怎么样?

E. 教师完成板书“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主人公就捅了马蜂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F. 读了课文,你有些什么想法?

G.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课文。

2、自主学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A.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教师询问在自读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学生讨论解决。

C.读后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个自然段写出来的?

D.分自然段读课文。

E.研究谈论: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分几个部分来学习比较好理解呢?

F.教师小结。

3、细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内涵。

(1) 研究第一部分,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要?为什么?

(2) 研究第二部分

A “我”在打猎途中遇到了什么事情?

B “我”看到了什么情景?读一读,这说明了什么?(读,感受孩子们的恐惧。)

C 马蜂窝什么样呢?谁来读一下?

(3) 研究第三部分

A “我”和这群孩子们怎样对话?

B 这群孩子对“我”是什么态度?从那里看出来的?

C “我”又是什么态度? “我”的内心有怎样的变化?

D 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E 我被激怒以后,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动作的词语。

F “我”的 举动引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G 在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情况,“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H 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内容,体会孩子们对“我”的刺激,及“我”是如何被激怒而逞强的。

(4)研究第四部分。

A “我”被蛰得怎么样?

B 此时我又是怎么想的?

C 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

(5)教师总结全文

A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不能说一说,“我”明知道捅马蜂窝是危险的,为什么还要去捅?

B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C 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能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的道理。

2、认识六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六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指导朗读

1、演动作,说对话。

选表演好的学生分别扮演逞强好胜的“我”,斜挎皮带的孩子和头发淡黄的孩子,在他们进行对话之后,评价他们的语气、动作、神态是否符合课文中所写的情景。

2、填一填,读一读。

这个孩子的话( )得我火冒三丈,我也顾不得什么了,弯腰( )起地上的长竿子,朝稻草房檐下( )去。

无数马蜂像( )一样,在我头上( )。

三、识字写字

认读要求会认的6个字,它们分别为上下结构(苫)、半包围结构(屁)和左右结构(捅、棚、橙)的字,其中“苫”字读(shàn),容易弄错。

认记字形,会写字。这13个字中大部分是左右结构的字(捅、棚、檐、橙、捂、踢、既、抄),均是左窄右宽的;“刺”是左宽右窄,另外 “逛”这个子要注意把“狂”字包上,“竿”字 中的“干”的第一笔要写在横中线往上一些,竖要落在竖中线上。

四、练习

词语转换练习(课后练的习题)

查找资料,如果被马蜂蛰了,我们该怎么办?

渡河少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板书“渡河”,问学生“渡河”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到底写了渡河少年的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 读书指导。

1、学生资助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文。

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3、分自然段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事?

4、读后讨论:课文分几段?

5、指名按照部分来读课文。

三 品读感悟,体会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少年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2、 作者是通过少年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少年倔强的句子。 3.学生交流有关句子。 4.组织讨论:

(1)投影出示句子“孩子两眼睁得溜圆……滑进了河里”。 (2)读一读,这是怎样的一种神态,你能表演一下吗?

(3)通过这神情,我们仿佛看到少年此时内心在想什么?结合1~4自然段想一想。 (4)赏析“滑进”一词的妙处。

5.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内心活动并感受少年的倔强,这倔强从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

(1)出示一组句子。

(2)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少年的内心活动,还可以把体会到的少年的倔强通过读来传递给大家。

组织学生交流。

(3)秋风秋水中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倔强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好一朵开放在浪花丛中的奇葩。” 谈谈对“奇葩”的理解。

此时此刻,你觉得少年像什么?(说话训练。) 6.引读12自然段。 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省略号的理解。

7.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 8.实话实说:你欣赏这一位倔强的少年吗?

四、总结谈话

1.用一句话谈谈学完这一课的感受。 2.质疑。

3.总结:困难是条河,坚强可作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对,则是舟上的舵。相信同学们能渡好自己的人生之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分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2、撑船老人是怎样对待这个少年的?他的想法有什么样的变化?

3、读老人说的话,读出老人先后说话是不同的语气。

4、这个少年为什么不坐老人的船而要有过河?

5、渡河少年为什么要感谢这位老人?

6、渡河少年在这封信中会怎样写?

7、加入这位老人并没有去世,受到了这封信,他又会说些什么呢?他怎样写回信呢?

二 再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三 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给学生提示:

不理——落满彩霞的河水——衬衣——书包

奇葩——少年

蹿上——脊背——跑了——水线

四 识字、写字

1、认读字中注意“葩”的读音是pā,而不是bā。

2、会写12个字。“蒙”这个字提醒学生不要丢掉中间的一小横;“哀”的第一个撇,要从中心除起笔。

五 作业:(任选其一)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罢什么比作什么。

2、如果你是这个少年,你在心中会写些什么?把自己比作渡河少年,给撑船老人写一封信。 快乐读书屋三

做毽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小时候做毽子的方法,步骤。体会那个时代孩童的生活乐趣和纯真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做毽子的方法,从中体会到自己动手做毽子的乐趣。 教学准备:

准备一个做好的毽子 教学思路:

1、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课间爱做什么游戏,大家既然这么爱踢毽子,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个呀?让我们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2、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做毽子的步骤。

(2)、小组内互读,有疑问的地方标在书上。

3、结合实物,理解课文。 (1)、出示插图和毽子,引导学生通过读、议、画的方式,明确毽子是如何做出来的,什么样的毽子既美观又好踢。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4、拓展延伸。

你还会做什么游戏用具,从中有什么感受?

5、检查识字。

“黏”是多音字:zhān,粘贴;niān,同“黏”。

6、推荐作业。

(1)、说一说做沙包的过程。

(2)、课间进行踢毽子比赛,共同感受活动的乐趣。

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和极大的学 问,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陈维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2、 认识6 个生字。 教学过程:

1、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有一本书很大,读也读不完,这是什么呢?(大自然)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五”,从书中感受大自然,一起寻找答案吧!

2、自由读课文,自主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职权篇内容。

(让学生自主选择读书方式,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通过初度,让学生底可闻又出不理解。)

(2)、小组互动: 互读课文,进行正音。

(3)、集体交流读书所得,了解自主读书情况。

(在初读课文,前线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花草树木、充裕鸟兽给小朋友带来的快乐。)

3、 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1)、像一项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

(通过朗读体会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愉悦心情。)

(2)、把体现小作者仔细观察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从中感受善于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3)、启发学生合作交流读懂了什么,杜勒克问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拓展延伸

(1)、你见过大自然中的那些现象?

(2)、你享受过大自然带给你的快乐吗?说说你的感受。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1)、选择大自然中花草树木、充裕鸟兽其中一种进行观察,把收获和同学交流。

(2)、读《阅读》中的相关文章。

口语交际:编一出小剧演一演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有顺序的观察图意,并能完整清楚地叙述出来。

2、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相似事情,以小组为单位编个小剧本,合理分配角色表演出来。

3、培养学生采取合适的方法、运用适当的语言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矛盾。 教学重难点:

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想象图上人物的对话内容。

能把身边相似的事件编成小剧本,并表演出来。重点是采取适当的方式,运用恰当的语言来化解矛盾。 教学思路: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出示插图和说话要求的前两句,使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同桌讨论,自由练说。

同桌之间相互补充,把图上内容说清楚,说完整。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物心理,选择适当对话并表达出来。

3、全班交流,大家评议。

4、出示说话要求的后两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

5、小组交流,充分练说。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把事情演得生动。

6、全班表演,师生评议。

引导学生有依据的评价优胜小组。

童年的回忆

第一课时

教材说明:本次席作的题目是“童年的回忆”,是命题作文。要求写的内容融还是比较宽法的,只要是自己小时候亲身经历过得有趣的事都可以写,细做的提示和要求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两段文字,二是一幅插图. 第一段文字时强调这次习作的范围是“同年都有许多值得会议的事”,要求回忆之后,写一件事,重点是有趣的事。

第二段文字是交待本次习作中带你要把有趣的地方作为重点,些具体。而且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自己感到有趣在哪里。

插图是小同学在钓鱼、画画、捉蝴蝶,目的是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告诉同学都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可以写图上的内容,也可以写图上没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生动。

2、突出一个“趣”字,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个性化,内容要真实。

3、培养学生感受童年的欢乐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把有趣的地方作为重点,些具体,写生动。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你也许曾经在小溪边垂钓,也许在公园里观察不捉蝴蝶,也许你在大自然中描绘过美丽的图画……今天,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情,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2、明确要求,指导写作。

(1) 读题目,明确本次习作为命题作文。

(2) 指名地习作要求,思考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 板书:

童年的回忆

写事(会议经过)——时间、地点、活动的经过、结果。

抓重点(趣)写自己内心地感受。

3、 构思写作,口头叙述。

(1) 拿出你童年时的照片或者玩具,回忆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一件事情,讲给小组内的同学们听。

(2) 把自己的童年趣事讲给全班听,展开评价,注意评价依据应围绕板书内容。(学生可以把“趣事”完整叙述,也可以选择精彩部分讲给大家听。)

4、 动笔写,教师巡视。

(1) 学生把自己刚才的构思内容写下来。

(2) 在教师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习作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要求,可以先写出“趣事”的重点部分,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

5、 朗读欣赏、评比奖励。

(1) 写完找学生在全班朗读,引导学生展开评议,注意围绕重点进行评价。主要找出优点,可以婉转提出不足。

(2) 学生自己修改,在查漏补缺中完善自己的作文。

| 第二课时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修改作文。

四、誊写作文。

作文讲评《童年趣事》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作文讲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篇好的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并会运用标准对照和衡量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会运用标准对照和衡量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

教学难点:运用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评议他人作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言: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将近二百遍才复印。————海明威。这两位大作家虽然不在一个国度,但是对作文修改的重视程度却是一样的,可见修改是作文多么重要的环节呀!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作文讲评课。

二.讲授新课;

1.复习作文要求:

什么是有趣的事呢?它是指那些童年时足已引起我们的好奇或引起我们喜爱的事件,写时要抓住最有趣,记忆最深刻的材料。既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又要着重把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将清楚。写完后,自己还要读一读,看是否通顺,再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讲清楚,别人能不能读懂所表达的意思。

2.习作总评:

上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寻找儿时的快乐,大家都按照要求去做了,而且内容各不相同。有写给小鱼喂食的,刚上幼儿园时大哭的,学爸爸剃胡子,冬天捉蜻蜓,还有写自己尿床的„„大家围绕着有趣,把过程讲清楚了,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评一下这次作文。

3.榜上有名:

这次作文写的比较好的同学有(教师念名单)他们选材合理,能围绕有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过程写的真实,具体,特别是语言。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读后让人觉的确实有趣。总的来讲,我们班级这次作文写的都不错,老师很高兴。

4.佳作放送:

同学们。在这么多好的作文中,田世强同学的作文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他写的很细腻,不愧为班级的小作家。现在我们就请她本人来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他在读文章时,你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可以自由说)„„说的非常好,我们就是要以欣赏的心态来倾听。

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适当做笔记)

听了这篇文章,你最喜欢他文章的哪个地方?它的哪些环节写的比较有趣?什么地方写得比较具体,生动?

教师适时点评。(你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听得很仔细,想法非常独到。)

教师总评。

5.亮点欣赏。

① 、佳作并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有的同学虽然分数不高,但是有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

、请作者朗读自己的得意之作。(出示10个优秀语句)

③ 、欣赏之后,教师鼓励。欣赏了这些同学的文章亮点之处,你是否有所触动,看来要写好文章留心观察,善于记忆是很重要的。综观这些语句,老师觉的都很好,因为他们各具特色,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朴实真诚。

6.指点江山。

师:但是我们的同学还是给老师出了一个难题,我碰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他虽然跟以前比较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好不好?

出示班级里天放的文章,大家点评,一起来帮助修改。

师:你觉得这篇文章哪个地方写得好?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怎么改呢?请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进行具体修改。(出示具体修改要求)

文章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童年的有趣的往事?

选材是否合理,重点有没有突出。

语句是否通顺,具体,有条理。

文中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是否得当。

7.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来修改。

8.学生讨论后再来讲评。

9.教师总评。(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最大的不足之处„„还存在„„的问题。)

10、根据这节课的要求,继续修改自己的作文,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好。

三.课堂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修改这篇文章很到位,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小的提高,特别是班里的于正同学,作文在大家的帮助下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作文的修改因为我们的写作兴趣会在修改中得到激发,我们的写作水平也会在修改中得到提高,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就做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作家的经历就充分证明修改文章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要环节,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希望大家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童年趣事》讲评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讲评,使学生对本次作文要求、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在相互交流中互补缺点,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使自己的童年多一份快乐,多一件趣事。

教学重点:在讲评中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过程:

一、师点评本次作文的整体情况。

本次作文整体情况比较好,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要求写出自己的童年快乐的事。在这次习作中,写得比较突出的是刘长发、刘畅、刘广宇几名同学,他们不仅将内容叙述的完整,还用上了些好的、优美的句子,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当然,在本次作文中,也有几个同的作文写得不太符合要求,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评、分析他们的作文,力求扬长补短。

二、讲评好、差作文。

1、 先由三位同学读他们的优秀作文,然后全班一起分析,评说。

2、老师读几名典型的差的作文,帮助他们改进缺点,以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使他们能够明白自己的缺点,从而写出合格的作文。

3、让学生按照以上方法,同桌间进行相互交流、评说,从而讲评作用普及全班。老师随时投入到学生中去,帮助他们解决不明白的地方。

三、总结。

1、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2、教师进行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享受、分析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文,希望通过讲评课,能够在字、词、句等方面有所启示,对你们今后的作文有一个好的帮助,是你们的作文更上一层楼。

反思:童年是快乐,每个人的童年又是有着不同的经历的。这次的作文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次经历,它的内容要突出一个“趣”字,在批判作文时,大多数学生能够浅显的突出这个字,但也有的同学写的很一般,所以讲评时我针对于这种情况进行了修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文七色光 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运用按音序、按部首查字法,弄懂字义。

2、积累有关描写少年的词语、句子、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

1、在学生掌握两种查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在词语选择合适的字义。

2、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表现古诗诗意的图片。课前布置学生找到原诗。 教学过程:

一、练。 这个练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两种查字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并用这两种查字法查字。同时引导学生要根据字所在的词语为字选择合适的字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日积月累。

这个栏目安排了描写少年儿童童心、童趣的词句和古诗,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感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1)放手让学生自由度日积月累1中的词句。 (2)简单说一说这些词句的意思。

(3)教师简单介绍一下荀子和《荀子》。

《荀子》此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4)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读通读顺,读出自己的感受。

(5)引导学生看日积月累2中的插图,简单说说图意。然后出示股市的诗句,引导学生一一相对应。

(6)用自由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读,读出韵味。

(7)引导学生交流课前寻找的原诗。

(8)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知识短文,丰富知识短文。

2、通过听故事并转述故事,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用心听、认真记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生存、保健和受教育的权利,国际妇女联合会于1949年11月在莫时科举行会议,决定把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

(1)自由读、互读,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

(2)你对“六一国际儿童节”知道多少呢?哪一年的儿童节你记忆最深刻?为什么给你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

(3)今年的儿童节你打算怎么过?

二、大家一起来。

(1)要求:一是听的时候要用心听;二是记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有哪些主要的活动。 (2)教师讲故事。

(3)引导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小组内互相讲讲这个故事,评出最佳的成员参加全班的比赛。 (5)评优点和不足,评出优胜者。 (6)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血染的实验报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位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 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2.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3.齐读这句话。(投影出示)

“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4、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卡尔•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二 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指名接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三 抓住重点段落,读懂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明确要求。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有速度、能思考。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思考: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

2、重点句子解析。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毒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卡尔•施密特博士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痛,四肢麻木时,清楚中蛇毒了。

3、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这段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做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使人不言而喻,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4、“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卡尔•施密特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掉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 四.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第

4、5自然段。 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最强烈感的受是什么?针对“像往常一样”这个词重点讨论:一是这次实验真像往常一样吗,二是哪些方面的确像往常一样,三是为什么博士能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五.激情提升,延伸表达。

这份资料将为研究毒蛇作贡献,这是用生命换来的,所以课文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话。

六 延伸课文,适当拓展

1.把自己最想对博士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

二 小声读课文。

小组内讨论(1)这次试验真得像往常一样?

(2)那些地方确实像往常一样?

(3)为什么博士能在这次试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三 全班交流互动。

四 同桌互动。

说说施密特博士的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五 完成课后选择词语填空。

六 认读生字。

1、 容易写错的字:博

2、 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小右大,结构安排要合理。

七 作业:

找一些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的故事来阅读。

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 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 “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

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购买上帝的男孩儿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弄清小男孩儿的叔叔是怎样的得救的,从而体会人世间人们真诚、无私的关爱是可以救助每一个人的上帝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爱心是人类一种崇高的情感。

2、理解老者信中的含义,从而体会老者帮助小男孩儿的原因。

教学过程: (解题)

这是徐言写的一篇外国儿童故事。故事讲一个孤儿邦迪`有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帕特鲁普在干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医生告诉邦迪:只有上帝能就叔叔。于是,邦迪用美元到处购买“上帝”。一个老者深受感动,卖给邦迪一凭“上帝之吻”牌饮料,又出钱请医疗小组把邦迪的叔叔治好。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应当有爱心,愿为他人谋幸福,爱心就是“上帝。”

1、搜集有关资料,以便对“上帝”有所了解。

“上帝“从字面上解,在中国,称为“天帝”,或者叫玉皇大帝,俗称“天老爷”。基督教把所信奉之神称为“上帝”。天主教则称“天主”。传说上帝神通广大,有仁爱之心,能普度众生,解救百姓。

2、从课题引入交流资料。

上帝是什么,能进行买卖吗?有一个小男孩儿要买上帝,这是为什么呢?共同走近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3、自读自悟,体验情感。

(1) 初读课文时,先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后交流初读感知。

(2) 本课的难点是最后一段中老者信中话的含义,从中能看出他帮助小男孩儿就叔叔的原因,学生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可能不易理解老者是被小男孩的一片爱心所感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互读、护议、互听、自悟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结合第2自然段进一步领悟。

4、 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 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奉献耐心?我们应该分别向老者,小男孩以及他的叔叔学习什么品质?

(2) 读演课文。

5、 检查识字。

6、 推荐作业。

搜集类似的故事读一读。

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而忍受痛苦的坚强意志,学习他的聪明、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学讲这个故事,了解人类是怎样得到火种的。

2、体会和学习普罗米修斯的正直、善良和勇敢。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故事内容耐人寻味,适合学生的探知和欣赏视角。教学时,主要进行兴趣阅读。 教学过程:

1、设嶷导课。

你知道人类是怎么得到火种的吗?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2、读通课文。

(1)结合阅读提示阅读课文,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趣味,要求学生用讲故事的口吻读课文,同桌互读互译。

(2)在读通的基础上小组内先说说读后应向普罗米修斯学习什么精神,从课文那些段落能够看出来,在全班交流。

3、学讲故事。

在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记忆加深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讲故事。要防止学生是背课文而不是讲故事,告诉学生讲故事不是按课文的原话来说,而是可以合理的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谈举止,加上自己的体会、感受,要注意和“听”故事的人在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组成讲故事小组,先小组练说、互评,再有小组推荐代表以竞赛的形式到讲台上讲,最后评选出全班的“故事大王”。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续讲故事:“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之后,宙斯会善罢甘休吗?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讲述一个自己创作的故事……” 5检查生字。 6推荐作业。

请同学们讲关于火种的其他来历在图书馆或网上进行查阅,然后在全班交流。

能说会写

感谢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和表演,知道感谢的方式和使用恰当的感谢语言。

2、借助情景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训练的兴趣,形成礼貌待人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选择适当的双向沟通方式。

2、能够真诚不夸张地使用感谢语言。 教学过程:

1、激发情感,朗读导入。 (1)由学生朗读。

学生朗读:我感谢我的母亲,使她赋予我生命,在我困难的时候总会送来安慰,在我寒冷的时候则送来温暖;我感谢我的老师,使她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让我的眼睛能看到未来,让我变得聪慧;我感谢我的朋友,使您们让我在人生路途中得到鼓励,让我不孤独。 (2)讨论交流。

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感谢别人?

②会议自己平时是怎么感谢别人的?

师:在生活、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因为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发出由衷的谢意,你是怎样向别人表示感谢的?先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师生评议。通过讨论出示说话要求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话,让学生分别谈一谈。通过评议使学生明白说话要求的第三段并总结出板书。 板书:

①感谢的态度应是真心实意。

②感谢是要把话说清楚,要有礼貌,使用致谢用语。

③接受感谢的一方要有答谢。

2、创设情景,分层训练。

(1)创设情景。

同学们,今天下午又一位工人叔叔要来我们教室,为我们换掉老化的灯管,到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向工人叔叔表示感谢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说些什么。 (2)学生准备。

教师向学生提出注意黑板上的几点要求。 (3)分组练习。

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致谢,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练习时要互换角色,并且彼此提出意见。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4)汇报表演。

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以学生评议为主,从是否符合感谢的要求进行评价,要肯定长处,指出不足。

(5)贴近生活,向课外延伸。

设想生活中几种需要我们致谢的情景进行表演,培养学生随机选择适当感谢方式的能力。教师结合实际及时进行指导评议。 (6)教师小结。

给助人老人的一封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站在帕特鲁普的角度给助人老者写回信。信得内容是对帮助了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2 要注意表达清楚帕特鲁普内心地感受和应该表示的感激之情。

3、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

1、要学会站在帕特鲁普的角度思考问题,写出他内心应有的真实感受和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2、书写格式要正确。 教学准备

《购买上帝的男孩原文和《爱的奉献》歌曲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1)放《爱的奉献》这首歌曲,听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说一说。 (2)你都知道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和事?

(3)还记得这位老人吗?出示《购买上帝的男孩儿》,配乐朗读文章。 (4)读本次习作要求,明确写作内容。

2、讨论写话内容。

(1)假如你是帕特鲁普,受到老人的来信后你会想到些什么?想对老人说什么?自己想一想。 (2)说给同组同学听一听。

3、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资源说给全班同学同学听,同学互评,注意感谢是否诚恳、发自内心,感谢的语言是否得体。

4、 动笔细作,个别指导。

(1) 明确书信格式。(2) 动笔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2 各组推荐佳作,逐一朗读,逐一围绕是否表达出真情实感,感谢的内容是否表达清楚,使用的语句是否得体来评价。

3 对照佳作,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修改作文。

四、誊写作文。

语文七色光四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4、阅读几篇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 、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 、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 教学过程:

一、“练”的第一题

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1、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3、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4、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评价;

5、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

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6、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二、“练”的第二题

按适当的顺序排列句子。

1、先让学生自由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每句都讲了什么意思。找出这几句话的内在联系;

2、知道每句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概括一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3、小组讨论,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

4、汇报交流;

5、指名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依次读;

6、完整地齐读这几句话。

三、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3、老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4、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5、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几篇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2、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2、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想想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3、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4、总结:这些神话,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希腊的,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主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人歌颂他们;

5、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二、大家一起来

(一)课前向学生发起倡议: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二)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1、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2、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3、捐赠的钱物分配;

4、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三)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活动要有秩序;

2、态度要热情平等;

3、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女孩儿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悲惨生活的联系。

2、体会文中字里行间,特别是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多么幸福啊!不过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答)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则名扬世界的感人的童话作品,让我们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交融,去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去享受读书的滋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读课文? (默读、大声朗读、站着读、两个人一起读)

2、书读完了,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的感受。 (高兴—生气—难过—不平—气愤)

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三、听读课文,理清脉络。

1、提出要求:听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卖火柴的小女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学思考,发表见解。

3、围绕中心事件(擦燃火柴)质疑。

估计:擦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擦燃火柴?

四、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1、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说说你认为小女孩怎样,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你觉得小女孩怎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生:小女孩很可怜。)“可怜”这个词用得好,还可以用别的词吗?(悲惨)

3、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

4、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小结: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同情的小女孩!面对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人、冷冰冰的社会,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2、延伸: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你们可以为她改写命运吗?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她的悲惨经历,说说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谈印象。

3、小结:是的,小女孩的命运真惨,在富人们狂欢的大年夜被冻死在街头,在别人幸福地度过新年的时候,她却悄悄地可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品读中心句,质疑领悟全文。

1、过渡:可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作者却说(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读到这儿,我真是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2、估计学生会质疑: A、围绕“看到、美丽”

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B、围绕“幸福”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4、引导归纳:品味读书的方法之一:围绕中心句,质疑品析。(抓中心词质疑,抓特点质疑。) (一)品读课文,感受“幸福”。

1、 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二大段。

2、学生交流,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3、播放美丽幻想的动画。

这些东西对小姑娘来说可真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想想小姑娘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时心情怎样?她可能会怎么做?把你自己当成是她去替她想一想。(也就是——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如果你为小姑娘感到高兴,你可以笑,可以叫。

4、我们的安徒生先生又是如何来描绘这么美丽的东西的呢?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大段,拿出笔来划一划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丽景象,用你刚才体会到的心情和感受去有感情地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新感受。然后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想研究或印象最深的一处,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时候注意那些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到最好。

5、学生朗读、交流、比赛。

6、小结归纳:品味读书方法之二:感情朗读,产生共鸣(发挥想象,突出重点词) (二)、品读课文,认清现实。

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是多么幸福,这些老师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的美丽的幻想,(板书:幻想)火柴再明亮,再温暖,也终究是要熄灭的。现实还是那么残酷,这些美丽、幸福的幻影还会存在吗?(或者: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幻景呢?让我们来看看她的现实生活。)

1、学生自由畅谈。

2、比较体会。

(1)出示三句话:

A、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B、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C、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读读想想这三句话,说说你读懂了哪几句?

(3)、过渡引导:为什么还要写到星星?

当小女孩看到惟一疼她的奶奶出现在亮光里,她忍不住叫了起来,这时她的心情怎样?怎么读这句话? A、自由练读 B、指名读 C、齐读

3、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擦燃火柴与她前面四次都不同,请同学们找出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句子,读一读,比较一下不同之处,哪几次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A、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B、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3、 学生读句子,比较、品味。

4、教师小结归纳:品味读书方法之三:反复比较,体会滋味。 (三)品读课文,领悟“幸福”。

过渡:小女孩一开始舍不得擦燃一根火柴,可后来为了留住亲爱的奶奶,她赶紧擦燃了一大把火柴,说明她是多么地渴望得到奶奶的关爱,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再次来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1、认真读读课文十

二、三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女孩在临死前拥有过幸福?

2、小结:我还记得安徒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小女孩是拥有健美的心灵的,她勤劳、善良,渴望幸福,也懂得感受幸福,可是她在富人们奢华狂欢的大年夜被饥饿和寒冷夺走了小小的生命,对于她来说,甚至离开这个世界才意味着解脱,意味着幸福,这真是太悲惨了。

三、升华和延伸。

1、谁给了她这么悲惨的命运?

2、读了这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如果这个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出现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你会和她分享你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四、活动实践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写一写: A、改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 B、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10、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后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2、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4.听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5.串讲古诗(讨论式)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赤日炎炎》,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字意:

题解:这首民歌摘自《水浒传》。标题为选入教科书施加的。

焦:枯死。

汤:热水。

王孙:指贵族子弟。

2、诗意:

火红的太阳如火焰在燃烧;

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农夫的心里十分焦虑,好似有一锅开水在煮烫一样;

而公子王孙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的摇着扇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进行扩字练习。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以多画或者少画。 |

三、作业:

1、背诵《赤日炎炎》。

2、写生字。

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这是一篇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写的记叙文。文章真实地记叙了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的两次募捐的情景,以及自己受到的启发教育,说明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是一个人应有的美德。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同情弱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时候,自己也会受到陶冶。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阅读方法:

采取独立阅读、自主感悟、交流反馈的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

你有困难的时候,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你有什么体会?你帮助过别人吗?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后可导入本科,设问:作者捐了钱,还想对募捐者说声“谢谢”,这是为什么呢? 2默读课文,自主感悟。

(1)让学生认真默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写了两件事,依次是儿童募捐,另一次是退伍老兵的募捐,由此应发了“我”要对这些募捐者表示感谢的心情。

(2)认读生字新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讨论读了这篇课文的体会,对于如何理解作者要感谢募捐者的想法,教师要做适当引导。

3、交流反馈。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真善美的美好人性教育。

4、扩展延伸。

说说自己今后该如何去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写几句阅读这篇文章的体会。

5、检查识字。注意氛的读音,区别与募相关的形近字“幕 墓 暮”巩固对“募”的理解。

父 母 心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

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学习生字

2、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

3、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时

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 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可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次子换回长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女儿换回长子时

难舍女儿, 要回女儿时 ,决意不送

安慰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属于情景交际,教材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交际的话题“安慰”;二是话题的内容和范围,即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安危,怎样安慰;三是要掌握好安慰别人时的态度、语气;四是口语交际市的练习形式及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懂得怎样安慰别人,使其学会关心、帮助需要支持的人。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3、指导学生善于评价。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能够从精神上支持他们。

2、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利用挂图,呈现机组需要安慰的画面,如,同学生病了、考试失利的、家里发生变故的……然后引出话题。

2阅读课本,弄懂焦急的内容和要求。

(1)自由读,看看有几层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地说说。

(2)弄懂题意后,教师示范练习,尤其让学生注意安慰时的态度要真诚,语气要有分寸。

3、即兴表演,自由练说。

(1)自主寻找合作伙伴。(2)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3)分角色练习,小组内表演。

4、交流汇报,集体评议。

(1)弄清楚每组所选的话题,以便有的放矢的表演,评价。

(2)评议时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要从内容上、表达的态度上、语言的表达几方面去评价。

5、教师要采用一定的鼓励手段。

6、进行总结。

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 教学目标

1、展开联想,写出小女孩生前和奶奶在一起的情形,要合情合理,培养联想能力;

2、要把故事写完整、具体。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情合理的想像;

2、把文章写完整、具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直接导入

解题:这是一次命题习作,题目从时间和人物上作了限定

二、阅读教材,初步明确习作要求;

引导学生提炼出习作要求中的几个方面,进一步明确要求。

1、要求:想像作文,要根据课文展开合情合理的想像;

2、范围:在贫困的生活条件下,奶奶十分关爱小女孩,给她温暖,给她幸福;

三、指导学生再次重温原文

1、阅读原文,引发想像,说说小女孩子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情景和她对奶奶的情意

2、再次品读、析读课文,连系实际,想想自己的奶奶平时是如何给自己爱的

三、先说后写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参与指导,引导合理想像

3、选总部分优秀的在全、班说一说,

4、集体评议

5、指导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都可以

四、动笔写

改一改,评一评 语文七色光 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2、培养学生背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 近义词、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 练一练。

1、照样子,填一填。

词语 近义词 反义词

温暖 暖和 寒冷

愉快

同情

保护

弱小

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练习,在集体订正。“同情”的近义词、反义词比较难说,要适当的引导,如近义词“怜悯”,反义词“冷漠”。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一个句子。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幸福 温文尔雅 耐心 一向 奇异 温和

二 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四字词语。

首先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两组词语的感情色彩相反),再组织不同形式的读,最后达到会运用。 这些词语都是与“同情弱者”有关,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 阳奉阴违 彬彬有礼 感恩戴德 宽宏大量 扶危助困 表里如一 咄咄逼人 忘恩负义 小肚鸡肠 落井下石

2、名言警句是文言文,先给学生讲清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除了书本上的外,类似的名言警句还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三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对联与律诗

对联也称对仗,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对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一般不能用重复的字;

2、仄起平收。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用平声;

3、平仄相间,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用仄声,反之亦然;

4、句式一致,上下联相对,应做到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词性相对;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

律诗和对联有着密切的联系。律诗分为五言与七言律诗。律诗共8句,分为首联(

一、二句)、颔联(

三、四句)、颈联(

五、六句)、尾联(

七、八句)。颔联与颈联中的上下句为对偶关系。

二 让学生背学过的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 读“日积月累”的第3题。

1、多读几遍,若能把诗句所在的原诗背下来更好。

2、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如“三山”对“一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

3、读下面的诗句,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唐)杜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唐)崔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唐)李商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怀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

四 知识窗。

本次“知识窗”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安徒生及其部分作品,让学生读一读,再据事前查阅的资料补充一些。

五 大家一起来。

这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设计出新颖、别致、有创意的读书卡片,填写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11、最佳路径 教材简析: 课文记叙了迪斯尼乐园临近开放之际,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其景点之间的路径设计焦躁不已时,却由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的做法获得启示,采取提前开放,按游人踩出的痕迹铺设人行道的做法,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的荣誉,表现了他聪明机智的品质和顺应游客意愿的思想作风。

重点难点: 课文的

二、三部分是重点,重点感悟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涵着巨大的价值。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生字新词,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么?大家一定对“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动画人物不陌生。知道他们是谁创造的么?(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

2、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不但创造出了这么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动画人物,对于全世界热爱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它有着“探险世界”“未来世界”“幻想世界”“开拓之城”等主题乐园,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娱乐形式之中,丰富而且有趣。迪斯尼乐园备受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

3、揭示课题,质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

板书课题:

6、最佳路径(最佳路径:就是最好的路线。)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最佳路径?这条最佳路径是谁、如何设计出来的?)格罗培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现代主义大师和景观建筑方面的专家,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节通读全文,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e)、看(kān)管、调转(diào zhuǎn)。

3、理解词语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方案:工作的计划。吆喝:大声叫喊(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喊等)

4、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

5、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6、理清课文层次

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分分段吗? 提示:遇到难题——获得启示——完成设计——获得最佳

第一段(1——2)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 第二段(3——4)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让格罗培斯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5——6)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方案和过程。第四段(7)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路径设计时间紧迫,格罗培斯面临情况:马上就要、然而、还没有、赶快

3、格罗培斯力求完美,追求最佳:40多年、无数个、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大伤脑筋

4、抓住这些词语体会格罗培斯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5、指导朗读,读出时间之紧,格罗培斯之急。

四、学习生字

1、读字组词,说说各生字书写时的注意点。

2、正确、匀称、美观地书写生字。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 组词稿( ) 缤( ) 催( ) 睬( )搞( ) 滨( ) 摧( ) 踩( ) 择( ) 遍( ) 撕( )泽() 篇( ) 斯(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重点感悟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选择的机会,其中蕴涵着巨大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读字组词,默写词语

2、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从年老的葡萄园主“个人自由,任其选择”卖葡萄的方法上得到启发,产生“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路径设计策略,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二、学习课文二至四段

1、 教师:内心焦躁的格罗培斯离开巴黎,来到地中海海滨。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行驶。

2、 自由阅读第二段要求:了解他在法国南部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3、 我们一起来感受格罗培斯的所见所闻所做。

4、 指名朗读第二段

5、 他看到了葡萄园主的哪两种做法?

6、 两种做法带来了不同的结果,你发现了吗?

7、 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板书: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

8、 你欣赏哪种卖葡萄的方法?

9、 我也认为这位老太太的做法是成功的,一般的路人会从老太太的做法中受到启发吗?格罗培斯却从中受到启发,说明了什么?

10、指导朗读:“立即”可见时间紧迫,格罗培斯一心想到的是工作。

11、深受启发的格罗培斯是怎么做的呢?

12、自由阅读第三段,思考:为什么要在乐园里撒下草种?他是怎样想的?

13、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4、用自己的话概括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体会格罗培斯的良苦用心:宽,走的人多;窄:走的人少;没人走的地方,不用设计。

15、你觉得这是一种设计吗?是什么设计理念?(板书:顺其自然)

16、你欣赏这样的设计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

17、说说许多著名建筑的设计师在设计这一建筑物时的理念。如:悉尼歌剧院等

18、指导朗读第三段,体会方案的高明,他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的人的意愿。

19、这样顺其自然的的设计方法获得了成功,齐读最后一段。

3、了解迪斯尼乐园、沃尔特•迪斯尼、格罗培斯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筑及他的设计者。

20、你认为格罗培斯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1) 善于从成功者的做法中获得启示。 2) 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3) 对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

21、想象一下如果不认真对待这微不足道的问题,能不能成功?

22、至此,你想对格罗培斯说什么?

三、总结

1、 朗读全文,回答课后习题4。

2、 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的做法中受到启发,获得成功,你从格罗培斯的身上得到什么启发呢?

3、 我们应该怎么办?结合具体内容谈谈。

4、 希望你们也能争创最佳。

四、作业设计

1、 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最佳路径 时间紧迫——获得启示——完成设计——取得最佳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12、 孙悟空龙宫借宝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孙悟空借宝的过程。

重点难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歌、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引发回忆。

2、谈话:你知道《西游记》中的哪些故事,你认识《西游记》中的哪些人物?

3、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4、板书课题。

二、质疑导读,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谁到龙宫借宝?为什么到龙宫借宝?怎么借?借到什么宝?

2、导入读文,初步解疑。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读读记记。指名认读生字。说说:这些生字在读音和书写方面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识字难点。 “称”“念” 齐读生字新词。 分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初步解疑。学生练习正确地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分为三个部分:借宝原因――借宝经过――借宝结果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借宝原因。

1、指名读课文第

1、2自然段。

2、说说:孙悟空为什么要去龙宫借宝?

3、学生齐读课文第

1、2自然段。

4、谈谈: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对孙悟空有了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发言。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结束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听写有关词语。

3、导言:打败了混世魔王,孙悟空真是春风得意,他搬来了傲来国的所有兵器准备教猴子们学习武艺,但他自己没有一件合适的兵器,在一只老猴子的建议下,孙悟空决定去龙宫走一趟。

二、继续学文,了解借宝的过程与结果。

1、学生默读课文3到6自然段。

2、思考:孙悟空在龙宫里试了几样兵器,结果呢?

3、指名反馈。

4、引导了解、感悟。这些兵器各有多重?孙悟空是怎么样试用这些兵器的?

5、指名发言。

6、说说你从孙悟空借宝时的动作、语言中对孙悟空有了哪些认识?

7、对于孙悟空来龙宫借宝,龙王又是怎么对待的?

8、小结,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瑞气腾腾、伸缩自如、兴冲冲、竟然”,体会金箍棒的神奇与孙悟空对金箍棒的喜爱。

9、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3到6自然段。

10、导言:孙悟空在龙宫里挑来挑去,老龙王看了是又气又怕,最后,在小龙女的引荐下,孙悟空终于如愿以偿地借到了宝贝――如意金箍棒,你说孙悟空高兴不高兴?

1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2、理解词语“抓耳挠腮、作了个揖、高高兴兴“,体会孙悟空对所借之宝的喜爱之情。

1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表演谈话。

1、学生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集体评议,把握人物特点。(孙悟空:神通广大,读出敬佩;率真机智,读出可爱)(老龙王:又气又怕,读出敬畏)

3、学生分角色表演孙悟空龙宫借宝的故事。

4、组织谈话,进一步认识孙悟空。板书:孙悟空龙宫借宝九股叉(拿、耍)――太轻方天戟(接、比划)――太轻金箍棒(提、使)――称手

12课《付饭钱》

教学目标 :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阿凡提帮助穷人战胜巴依的故事,知道阿凡提是个智慧过人、热心助人的人。 学习课文的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的词语。朗读课文,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出示阿凡提的头像图,问:这是谁?你们有没有听过有关于他的故事? 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讲一个有关于阿凡提的故事——付饭钱。 板书:饭钱

二、整体感知 听教师范读

1.思考:(1)故事中写到哪些人物?(2)故事写了阿凡提的一件什么事?

2.交流,《付饭钱》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本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2课《付饭钱》,(板书:12.付饭钱 )齐读 。

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生字的字音,难的字要多读两遍,读通全文。读完后标上自然段号。

三、阅读理解

1.分组读1——4小节,填空:穷人( )阿凡提帮助,阿凡提( )地答应了。 2.交流:“恳求”、“爽快”是什么意思?1——4节中还有哪个词也表示“爽快”的意思?(一口答应。)

3.指导读出“恳求”和“爽快”的口气。

4.那么穷人遇到了什么事?(板书:讨饭钱 闻)。他当时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着急、委屈) 5.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1——4小节。

6.从这节中可以看出阿凡提是个怎样的人?(热心助人,板书。) 那么阿凡提又是怎么帮助穷人付饭钱的?同桌分节读5——9小节后回答课文的5——9小节我们将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小组学习方式来学习。

(1)复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方法分为哪几步?(提问——找句子——说句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句子:巴依早就到了,正在同卡子高兴地交谈着。 说句子,问:巴依为什么早就到了?正在同卡子交谈着什么?为什么显得那么高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指导读卡子的话。

(3)课文中哪一节是写阿凡提具体付饭钱的过程的?请读一读。 (4)圈出表示阿凡提的动作的词语。

(5)想想怎么做动作,请表演一下这一小节。 交流:出示第七节,关于这句,我们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提问 联系上下文找到有关的句子。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阿凡提聪明过人,板书;他用巴依对付穷人的办法来对付巴依,帮助了穷人。)

3.阿凡提拉着穷人大摇大摆地走后,巴依会怎么想?请大家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阿凡提是个怎样的人?

四、小结

板书设计 12付饭钱 阿凡提 热心助人 聪明过人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设计

○ 张可晶 郭艳茹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回到西班牙,受到达官贵人的藐视,他以生活中一个极平常又简单的事例,巧妙地予以回击的事。本文不仅阐述了深刻的道理,还通过对比的反衬作用,表现了哥伦布的聪明才智,赞扬他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始终坚定地去探索未知的可贵品格。

学情简析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但对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理解起来还有一定困难,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搭建好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舞台,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懂得要想创造令人瞩目的伟业必须具备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实践、去发现的精神和自信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哥伦布离席而去时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一个熟鸡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这里有一个煮熟的鸡蛋,你能把它竖立在桌子上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2.A情况(大家没有成功):鸡蛋是椭圆形的,大家无法竖着立住。但是,500多年前哥伦布却办到了。你一定想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吧?那么,马上走进“快乐读书屋”去看个究竟吧!(板书课题)

B情况(个别学生成功了):你很聪明,想到了这个办法。那么500多年前,哥伦布是不是用同样的办法让鸡蛋竖在桌子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哥伦布为什么要竖鸡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走进“快乐读书屋”这些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文中,把自己不熟悉的字,不理解的词作上标记,多读几遍,可以查工具书解决。

2.同桌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争取读得更好。

3.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准备在小组内与大家交流讨论。

(下转40页)

(上接33页)

三、合作探究,理解感悟

1.小组互动交流,分角色朗读。

2.汇报读书收获。(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读书中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与大家交流。)

3.谈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哥伦布离席而去时留下的耐人寻味的话的,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朗读品味,扩展延伸

1.指名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特点。如达官贵人对哥伦布的藐视、嘲笑、讥讽;哥伦布的礼貌、平静、自信及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事会怎么做?

3.师感言小结:达官贵人面对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虽然这个事情很简单,但正像哥伦布说的那样,“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哥伦布那种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的可贵品格。

4.鼓励学生搜集有关哥伦布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检查识字,补充阅读

1.卡片出示本课应该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

2.做识字游戏。

3.学生阅读《阅读》书中的相应文章。

《提出不同意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提出不同意见》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的口语交际课。本课的学习提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有三层意思,一是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二是提出不同意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三是提供了三种练说事例。第二部分为一幅情境图。本次口语交际旨在通过口语实践,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动脑,提出合理意见,处理好遇到的问题。

设计理念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和待人处事能力。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紧密,学生会感到有兴趣,有话可说。因此,本设计力求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多向互动,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意见,能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适时提出自己不同意见的意识。

2.训练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应对能力和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1.同学们,今天龙龙和文文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课件出示龙龙和文文向大家打招呼的动画)

2.可是龙龙和文文却遇到了难题,(课件出示放学时老师留作业较多的情景)这可怎么办呢?龙龙和文文想请大家帮帮忙,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再说一说。(给生三两分钟思考,然后指名说。)

3.你们的办法可真多,都能针对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今天我们就以“提出不同意见”为题来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板书课题)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呢?

2.请同学们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你能读懂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注意事项,并一一板书。

三、自主探究、自由练说

1.在你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下列情况?(课件出示教材中提供的三种情况动画)

2.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怎么做呢?(学生选择其一,自由练说。)

四、合作交流,组内练说

1.小组合作,练说表演。(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2.组间交流,充分练说。(分组表演,师生评议。就语言、态度、条理几方面进行评议。)

3.全班展示,演中体会,其他学生评议。

五、拓展练说,课外练笔

1.引导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说说遇到这种情况自己是怎么做的。

2.知识内化,由说到演。

3.师总结结束。

作文

××真聪明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多观察思考、遇事积极动脑。

2、叙事清楚完整、符合要求。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叙事中体现人物的聪明,叙事生动具体。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以前读过的课内外写人的优秀习作。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 2. 谈话引入。

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 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2) 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 3) 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

2. 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

1) 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 2) 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

3) 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 4) 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 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 3. 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 1) 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2) 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 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实验计划。

①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③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 ④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2. 配备实验装置。

① 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②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 准备实验盒;

•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 往纸巾上滴水;

•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 3. 猜测实验结果。

①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②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③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 4.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 ②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 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

1. 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3. 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

2 (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2. 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 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 教学重点: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

教学难点:会做资料收集,明确观察对象。 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问:(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 (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二、探究内容:

1. 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 (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

(2)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 (3)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师:“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4)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气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 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学重点: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建立气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3 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1)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2)小组活动: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4)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2. 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3. 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

(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 4. 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

(2)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3)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

1. 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 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 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 教学难点: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 教学准备:

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 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

二、探究内容: 1. 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 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 (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讨论: (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

4 (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 学习从动物的器官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3.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的。”

二、探究内容:

1. 看科学家的记录。

(1)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图画和文字进行阅读、思考。 •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科学家运用文字补充说明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2. 说说我们怎样学着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举例,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教学目标:

1. 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 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重点: 会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栖息地里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难点: 观察到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动物特征记录表。

动物实验设计记录表。

闪光灯(或大功率白炽灯)、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1)交流各自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

(2)按照教材中所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 (3)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5 2. 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 3. 扩展。

讨论:气温降低了,我们会多穿衣服。这时,鱼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栖息地的动物。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较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合前8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2.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找出动物的形态、习性与它们生活环境相互关联的地方。 教学准备:

香蕉、松树、仙人掌叶的实物或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实物或图片。

师:“你们认识这些植物是什么植物吗?知道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吗?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本来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 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向学生介绍这两种鸟。

天鹅主要吃水生植物,也吃水中的软梯动物和昆虫,在水面游动获取食物。白鹤主要吃鱼、虾,在浅水中行走获取食物。它们都是候鸟。

(2)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

天鹅的啄扁而短,颈长,脚短,脚趾间有蹼。天鹅身体浮在水面上,会游泳,捕食时头伸进水里。鹤的啄长而尖,颈长,脚长,啄食水中的小动物。

(3)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之间的联系。

(4)想一想它们的数量的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系? 板书:生存空间变小、食物环境受到污染和非法捕猎。 3. 找相互关联的地方。

(1)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 (2)鱼、蚯蚓和人感到危险时怎样做出反应?

(3)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4)鱼、蚯蚓和人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 (5)现在能说出动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学目标:

1. 整合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

6 2. 了解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 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 4. 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教学重点:收集我们的栖息地资料,了解人类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区分植物、动物、人的基本需要。 教学准备:

整理前几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认识了动植物的栖息地,那我们的栖息地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哪里是我们的栖息地。

(1)师:“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2)“我们在家里进行哪些活动?家里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3)我们在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4)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2. 比较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1)分别说说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把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 (3)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植物、动物怎样过冬? •人怎样过冬?

•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未来人类的栖息地。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

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的太阳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

2. 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 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4. 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 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6. 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7. 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讲述有关太阳的故事。

教学难点:能把搜集到有关太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生备: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让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请听我们关于太阳的故事吧!”

二、探究内容:

1. 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

(1)任选两幅插图,在小组内讲讲你知道的太阳的故事。

7 我所选择的两幅图片 我认为它们的联系是 我编的故事

(2)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讲讲小组收集的关于太阳的故事。

(3)简单地为这些故事分类。(如:科学家的故事,太阳与人类生活的故事,太阳奥秘的故事等。) 2. 交流感受。

(1)讲故事的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搜集到这些资料的,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讲故事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收获。

(2)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3. 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1)拓展视野,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诗歌、传说、图片等资料。 (2)按自己喜爱的方式整理资料(如剪贴、音像解说、图画、故事等)。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张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并举办一次小报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1. 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 2. 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 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 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6. 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7. 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8. 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研究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测量好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考察好教学地点,事先布置好场地。 生备:竿子、尺子、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太阳的光线以大约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到地球上,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作一番科学的探究吧!”

二、探究内容: 1. 观察影子。 (1)讨论。

① 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子的哪些秘密?

② 关于影子,我们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观察影子。

① 讨论观测记录的方法。

② 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③ 到户外进行观测记录活动。 将观测结果填在书上P25的表格上。

④ 将竿子和开始测量时影子的长度表示在方格内,用直线把竿子和影子的顶端连接起来,能有什么发现?

2. 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1)讨论。

① 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

8 ② 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 (2)交流新的发现。

① 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和问题?

② 你们发现了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③ 你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 (三者的位置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问题吗?

2、 你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标:

1. 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 2.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4. 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5. 意识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6. 认识到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7. 了解光的发射与折射;

8. 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教学重点: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教学难点:能解释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小木板1块、纸板1块,塑料板1块,玻璃板1块,平面镜1面,乒乓球1个,自制观景箱1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白天,当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世间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各显风姿。”

“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自然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

二、探究内容:

1. 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1)讨论。

① 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② 选用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

① 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 (3)拓展活动。

① 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 自制观景箱。

(1)看图了解制作方法。

(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 (3)解释从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4)在学生记录本上画出光线在观景箱中走过的路线。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课后其他玩具。

9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1. 能进行简单的分解阳光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 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4. 能够大胆想像阳光的色彩;

5. 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6. 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 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 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利用原理制造彩虹。

教学难点:制作牛顿盘,研究牛顿盘将分解成的各色混合成白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片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见过彩虹吗?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充满诗意,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也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探究内容: 1. 做一个水棱镜。

(1)教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在室内可用投影仪射出的光代替阳光。 ① 认识分解阳光的方法、工具。

② 认识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赤、橙、黄、绿、蓝、靛、紫)。 ③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 (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① 用小镜子、水槽和水制作水棱镜。 ② 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③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 (3)拓展活动。

① 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 ② 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③ 试试在课余时间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 2. 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了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混合后还会形成白光吗?” (1)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2)制作牛顿盘。

① 用7张彩色纸板、圆珠笔、剪刀等完成牛顿盘的制作。 ② 逐一选择两张至多彩色盘,探究各种组合产生的效果。 ③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疑问和有趣的发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讨论并设计一至两个小实验,研究如何由单色光混合得到白色光。

2、 创造条件实验自己的想法。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阳光下的物体 教学目标:

1. 会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地表的温度,并进行比较; 2. 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 3.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

4. 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作好观测记录;

10 5. 能坚持观测、记录;

6.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

7. 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 8. 知道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引太阳热量的多少有关。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不同。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太阳是人类光明使者,在大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

二、探究内容:

1. 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 (1)讨论。

① 商讨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 ② 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 (2)探究活动。

① 根据预测将多种物体按反射光的强弱排序。 ② 科学、准确地记录。

③ 找找实际结果和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物 体 预 测 实际结果

(3)交流。

①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 ② 物体的什么特征影响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2. 测量温度变化。 (1)讨论。

① 为什么要选用白色、黑色的纸筒? ②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③ 还需要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

① 研究并制作纸筒。(注意在纸筒底部放石子等重物,使纸筒能够稳定。) ② 让两个纸筒同时在阳光下工作。

③ 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两个纸筒温度的变化。 ④ 预测多种彩色纸温度变化的情况。 ⑤ 用手感知多种彩色纸在阳光下的温度。 ⑥ 用表格或拄形图分析整理数据。(P31表) (3)交流。

① 经过研究和数据整理,得到什么结论? ② 多种彩色纸中,哪种纸的温度上升得快? ③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找找家里有哪些物体能反射阳光的?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光强与光弱

11 教学目标:

1. 会连续观测不同颜色的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2. 经历对纸筒温度变化的预测、观测、比较、分析的过程; 3.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4. 爱护环境和测量工具;

5. 认识物体温度的高低与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有关; 6. 知道物体阳光下温度高、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

7. 意识到将光集中反射可以提高温度(增加热量的吸收)。 教学重点:探究不同强度的阳光与物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设计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研究活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两支温度计,架温度计的支架、学生活动记录本、挖土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操场上,你喜欢站在向阳处还是背阴处?”

“不同季节,同学们的选择不同,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内容:

1. 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 (1)讨论。

① 测量地温的正确方法。

② 应注意的事项和使用的工具。 (2)测量。

① 科学、准确地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数据。 组 别 地 点 向阳处 背阴处

楼房

大树

② 整理数据。将全班的数据汇总后分析整理。 (3)交流。

① 交流测量活动中的体会。

② 整理数据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 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讨论。

① 如何控制光的强弱这个条件? ② 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和工具? ③ 判断温度差别的方法有哪些? ④ 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2)测量。

① 按设计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

分析探究的结果。用自己设计的条件进行实验和记录,亮度和温度用柱状图表示。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② 分析探究的结果。 (3)交流。

① 设计的方法是否合理、科学、有效? ② 可以改进的措施。 ③ 探究出了什么结论?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使用多面镜子会怎么样?

2、创造条件试试看。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学目标:

1. 会整理科学探究所获得的信息;

2. 能从分析搜集的信息中得出正确的解释;

3. 通过整理、分析、解释等,形成科学探究要重视科学证据的品格; 4. 学会在探究中与同学愉快合作;

5. 意识到我们研究的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被应用;

6. 认识太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反射光越强的物体吸热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也越强;

7. 了解物体发射光、吸收热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8. 了解科技的进步。

教学重点:学会整理大量的事实,提炼它们的逻辑关系并做出科学的结论 。 教学难点:探究获得的现象、数据、事实作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整理活动。 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记录本。

搜集各种光的反射、吸收热等性质应用的实物或图片、多媒体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这几节课我们记录的大量信息,它们告诉我们什么?科学记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科学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会整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吧!”

二、探究内容:

1. 整理获得的信息。

(1)学习必要的研究步骤。 第一步:获取原始资料;

第二步:科学地推理、大胆地假设和猜想; 第三步:做出合理的判断或结论;

第四步:用更多的事实验证判断或结论。 (2)整理有关阳光与影子的信息。

① 找出所有阳光与影子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后就形成照射不到的阴影;阴影的方向及长短与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

(3)整理有关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信息。(分小组进行) ① 找出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与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光滑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粗糙的反光弱,光滑的反光强。

(4)整理有关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信息。 ① 找出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强光携带的热量多,弱光携带的热量少。

(5)整理有关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不同的信息。 ① 找出相关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能力强,浅色物体反射光能力强、吸收热的能力弱。

13 (6)整理汇总全部信息。

① 物体对光的反射或吸收与吸收热有怎样的关系?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在吸收热。反射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热本领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好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越强。

2. 科学道理的应用。 (1) 合作与讨论。

① 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太阳有关的问题? ② 夏季和冬季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较适宜?

③ 为什么宇航员的宇航服外层要用有金属光泽的材料制作?我们穿着的太空棉为什么要将有金属光泽的一面贴近身体?

(2)设计活动。

① 对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详细分析。 ②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 为特殊环境里的人设计合理、安全的服饰。 (3)讨论。

日常使用的照明电灯、车灯、手电筒发出的光是否与太阳光的性质相 同?什么事实可以说明?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件特殊环境里的人所穿的服饰。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交流和修改完善的过程; 2.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3. 能够写出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案;

4. 能认真负责地承担自己的设计任务; 5. 能与同学友好交流,分享智慧; 6.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

7. 了解制造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要求; 8. 能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教学重点:会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

教学难点:掌握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

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图,学生活动记录本。 教师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光从中获得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太阳能的具体方案。那么,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

二、探究内容:

1. 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设计前的准备。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熟悉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

(向学生提供一个初步成型的设计方案供同学学习,主要是学习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 (2)明确设计要求。 ① 能够装200毫升水;

② 要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

14 ③ 能够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使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上来。 (3)讨论并撰写设计方案。 ① 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② 采用哪些有效的措施?

③ 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设计方案。 2. 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太阳能热水器; 2. 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调试实验;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制作方法和实验工具;

4. 能对自己或他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5. 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

6. 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效能与多个因素有关系(材料、颜色、放置方式等); 7.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简单原理。 教学重点: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难点:记录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备材料,温度计,学生活动记录本、手表。

教师准备:太阳能热水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图,以便指导学生制作一个性能更加优良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要将它制作出来。并想亲自看看它的效果吧!”

二、探究内容:

1.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 •按设计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2. 检测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

•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的优劣? •需要测定哪些指标或参数? (2)检测。

•开展严格控制条件下的检测活动。 •科学地记录。

每隔5分钟测一次水温,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开始时的气温 开始时的水温 5分钟后的水温 10分钟后的水温 15分钟后的水温 20分钟后的水温

3.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整理检测参数。

15 •汇总所有的科学数据。

•分析、整理这些检测参数。 •汇报分析结果。

(2)研究影响的因素。 •材料性质的因素。

•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的方式。 •交流。

“我们认为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因素有哪些?” 4. 设计活动。

•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改善自己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利用太阳能 教学目标:

1. 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未来提出大胆的预测; 2. 能对本地区利用太阳能的情况开展调查; 3. 体验到太阳能的利用也有一些困难(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技术在科学推广中是重要的); 4. 意识到人类还需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促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5. 了解太阳能的基本特点;

6. 了解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利用 。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所遇到的难题。 教学准备:

太阳能的相关资料或科普读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自太阳,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如何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却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

•太阳能有哪些优点?(将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较。) •太阳能的利用遇到了哪些难题? •有哪些办法能解决这些难题?

•我们所在的地区对太阳能是怎样利用的? 2. 查阅资料。

让学生将查询到的资料进行收集,可以展评的方式相互学习。 •利用太阳能的历史概况。

•世界各国利用太阳能的现状。 •我国利用太阳能的概况。 •利用太阳能的各种技术。

3. 展望人类利用太阳能的美好前景。 •解决人类能源缺乏的办法。

•我们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最新认识。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你对利用太阳能的想法。 查询网站:

1、中国新能源网 http:///indexl.htm

6、中国公众科技网 http://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第一课时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

2. 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地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3. 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消化器官。

教学难点: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过程。 教学准备:

每人一小块馒头。

做消化器官模型需要的纸(挂历纸、卫生纸等)及剪刀、胶水等。 有关人体消化器官及作用的资料。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人体的消化器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健康的认识,包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 2. 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进行整理,并记录在书上。 3. “健康从饮食开始。吃下的食物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消化后人体才能吸收,我们首先来学习有关人体消化器官的知识。”

二、探究内容: 1. 认识消化器官。

•体验活动:把一小块馒头放进嘴里,咀嚼后慢慢咽下。根据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说说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交流: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教师板书)

•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 •小组活动:制作一个消化道模型。

•对照人体消化系统的挂图,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2. 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体的消化过程。 •刚才咽下的馒头在我们身体里是怎样被消化的?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路线。

•在这个过程中,消化器官的各部分起什么作用?对照图写出各部分的作用。 •看课件了解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

•思考:人体的消化道大约长9米,食物在人体中停留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些数字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和你原来的想法一致吗?

3. 理解使用人造材料的好处。

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大量使用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什么好处? 4. 保护消化器官。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怎样保护我们的各个消化器官呢?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27 •吃食物要细嚼慢咽。

•不用开水或汤泡食物吃。 •不能边吃边看电视。

•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偏食,少吃零食。 •不吃腐烂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 •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3)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 5. 小结。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向家里人讲述你学习的知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饮食和健康 教学目标:

1. 知道食物是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维护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

2. 通过计算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实际摄入的能量,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自己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否适当;

3. 试用科学的标准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热量分配合理,营养均衡; 4. 对照检查自己的饮食习惯,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摄入的能量要适当。

教学难点:研究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 教学准备:

有关各种食品能量的资料,可以把它们做成图片。 让学生课前记录自己一天当中的食物种类及数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人为什么要吃食物?人的哪些活动需要能量?

2. 人体维持呼吸、心跳、一定的体温需要能量;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泄需要能量;学习、工作、劳动、锻炼等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三种能量消耗的比例大致50%、40%和10%。

二、探究内容:

1. 摄入能量要适当。

(1)食物中的哪些营养素能够给我们提供能量?能量的摄入是不是越多越好? (2)计算我们每天大致需要多少能量。 2. 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

(1)拿出自己一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的记录,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食物能量表,计算自己一天摄入的能量。

(2)对照标准检查自己一天饮食的能量符合标准吗?差不多或超过多少?

(3)统计小组、全班同学中,某一天摄入的能量基本正常的有多少,不足和超过的同学有多少? (4)讨论:如果长期摄入的能量相差太多或超过太多有什么不好? 3. 我们的饮食科学吗?

(1)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营养不良或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对照检查自己是否有不好的饮食习惯。 (2)这些不好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会早成能量摄入过多或不足,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使能量摄入适当?。 5. 活动。

根据能量摄入的标准和一日早、中、晚三餐能量的分配比例,试着给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某一天的膳食。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一天的膳食。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选择健康食品 教学目标:

28 1. 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交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食品、食品受污染的途径,以及如何选择健康食品;

2. 增强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关擦黑能力、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和调查、交流的能力;

4. 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对有毒有害食品进行抵制和投诉举报,使学生养成尊重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意识和习惯;

5. 用科学知识指导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重点: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挑选绿色食品。 教学准备:

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肉、鱼等食品的实物或照片。 有关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师:“如果一个人能活到70岁,按每天吃300克粮食、500克蔬菜、250毫升牛奶、一个鸡蛋来计算,那他这一生分别要吃掉多少食物?如果所吃的这些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毒害的成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2. 讲述一个因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导致人生病致死的真实事例。

20世纪50年代初在日本水俣(雨)湾附近的小渔村中发生的奇闻。1953年,也是在水俣湾,有个人起初口齿不清,面部痴呆,后来耳朵聋了,眼睛瞎了,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高声号叫而死。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病。直到1956年,又有96人得了同样的病,其中18人死亡。此后,以熊本大学为主组成医学研究所,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并把猫死人病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终于找到了致病的根源。原来,这是由于摄入富集在鱼类、贝类中甲基汞而引起的中枢神经性疾病。如果短时间内摄入甲基汞1000毫克,就可出现急性症状(如痉挛、麻痹等),并很快死亡;如果短期内连续摄入500毫克以上的甲基汞,就可相继出现肢端感觉麻木、中心性视野缩小,语言和听力障碍,运动失调等症状。那么,甲基汞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建在水俣镇附近的一家氮肥厂,在三四十年代相继采用汞催化剂生产醋酸乙烯和氯乙烯,大量含有甲基汞的废水、废渣排到水俣湾。这些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靠水体自净难以消除,就使鱼、贝类体内富集了甲基汞。人或猫吃了含油甲基汞的鱼和贝类,就生病死亡。

3. 为了身体健康,我们的饮食除了营养均衡、摄入适当的能量外,还要注意食品中是否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要吃健康的食品。

二、探究内容:

1. 什么是对健康有利的食品?

(1)说说自己判断健康食品的标准。

(2)看教材或自己搜集的资料,读读什么是健康食品并相互交流。

(3)健康食品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食品,具体的标准是安全、无污染、优质、有营养。 (4)讨论、交流。

“哪些我们不能吃?哪些要少吃?为什么?”(教师可在课前做调查。)

(5)小结:以上食品中“无检疫标志的肉类、霉变的粮食、酸败变质的油”绝对不能吃,其余食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不要经常吃。(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2. 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1)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到商品周转快的商店购买?怎样辨认食物的新鲜程度?)

(2)讨论、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选择我们放心的健康食品,为什么?如果有几种不同的保质期的食品,我们选择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3)教师小结。

(4)指导学生认识绿色食品标志,介绍了解常见的绿色食品。

(5)调查:让学生在课余到商店看看哪些是绿色食品,问问买这些食品的人多不多。留意家长买来的食品中有没有绿色食品,记下食品名称、商家、产地等信息。

3. 报告会(或调查、走访):

请有经验的人谈谈怎样选择蔬菜、水果、鱼、虾、肉,怎样有效地除掉蔬菜、水果上的残留农药。

三、全课总结。

29

四、课后拓展。

调查自己家里买的食品中有哪些是绿色食品。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水——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计算、观察剖开的动物等途径了解水在人体内无处不在,提升学生关于水对于人体生命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2. 通过观察剖开的鱼、鸡体内哪些地方有水,推测人体哪些地方有水,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 3. 通过实验认识水在消化食物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食物被消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验中应有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生命活动中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剖开的鱼和鸡观察它们体内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准备:

小组活动材料:每组1条小鱼或1块肉,植物全株或部分;放大镜、大小相同的馒头、盘子、稀释的碘酒、滴管。

展示食物在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师:你们还记得种过凤仙花吗?做过绿豆种子发芽时需要水量,谁说说水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你自己如果半天或一天喝不到水的感觉。

2. 人在饥饿或无法进食的情况下,只要提供足够的水就可以勉强维持生命。但如果体内水分损失超过20%,生命就无法维持,所以水对人来说是粉肠重要的。身体健康仅仅靠食物来保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水。

二、探究内容:

1. 我们身体里哪里有水?有多少水? (1)讨论:喝下去的水到哪里去了?

(2)观察活动:剖开的鱼或鸡,看看鱼或鸡的哪些地方有水。(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或借助放大镜观察。)

(3)提问:猜测一下我们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水?

(4)教师小结:水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生命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就人类而言,构成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大致如下:蛋白质占17%,脂肪14%,碳水化合物1.5%,钙等矿物质6%,剩下的61.5%为水,也就是说,体重的2/3为水。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也大都由水来支持,人体器官组织的含水量大致如下:血液90%左右,肌肉76%,肺、心脏80%,肾83%,肝68%,脑75%,就连骨骼也含水10%~22%。

(5)计算自己身体中有多少水。 2. 水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1)体验、思考:慢慢咀嚼一块馒头,它有什么变化,是谁使它发生变化的。

(2)对比实验:把馒头放在嘴里,嚼不同的时间,仁厚滴上碘酒,观察馒头糊的变化。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变化?唾液的作用是什么?

(3)食物的消化还要经过哪些器官和过程?其中有哪些消化液参与消化?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查阅资料:人体还有哪些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2、 观察统计:自己一昼夜大约排出多少尿液。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怎样科学饮水,即必须保证每天吃进身体里的水量和排除的水量保持基本平衡;要饮用优质水;要注意饮水卫生;

2. 通过统计自己一昼夜中排出水量的多少,计算食物中的含水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统计、记录、测量、计算的科学探究技能;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饮水习惯。

30 教学重点:统计我们每天排出多少水,得出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教学难点:学习计算从食物中吃进多少水。 教学准备:

西红柿、小碗、小棒、纱布、量筒等。 食物含水量情况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师:“你们知道自己一天喝了多少水吗?知道自己一天喝的水够不够吗?” 2. “我们每天喝的水量必须和排出的水量基本平衡。”

二、探究内容:

1. 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

(1)怎样知道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要统计计算自己每天排出多少水) (2)怎样统计计算每天排出多少水?

(3)统计计算每天的排水量。(全班只要有几个学生统计了就行。)

(4)汇报、小结:我们每天应该补充多少水?(我们每天应该补充1800毫升~2500毫升水)

(5)讲解:水通过两个渠道进入我们的身体,一是食物,二是喝水。我们要知道每天喝的水够不够,必须知道通过进食吃进多少水、直接喝下去多少水。现在我们来看看怎样计算。

•计算每天自己直接喝下去多少水。

•计算自己每天从食物中吃了多少水。(教师要进行指导和示范,先以西红柿为例讨论怎样计算,然后再计算米饭和其他食物。教师可以先统计自己或某位同学一日三餐的饮食,在这基础上学生再开始活动。一个小组可以只计算某一位同学一天从食物中的获水量。)

2. 我们应该喝什么样的水?

(1)交流:平时我们喜欢喝什么样的水?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纯净水、蒸馏水、白开水、矿泉水各自的性能、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饮水的情况,再对其他一些大家爱喝的水进行补充介绍)。

(3)我们应该经常饮用什么水?为什么?为什么饮料和果汁不能多喝?

(4)教师讲述有关饮水卫生的常识。比如不要暴饮、狂饮,不要等口渴时才喝水,每天清早要多喝水,饮水机里的水不能存放太久,等等。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把学到的有关科学饮水的知识告诉家人,向他们宣传有关饮水健康的知识。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健康需要新鲜空气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 认识人体呼吸器官,对人体呼吸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3. 通过比较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 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教学难点:分辨吸进和呼出的气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人体呼吸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模拟呼吸装置。

分组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片、乳胶管、水槽、火柴、细竹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的生命除了需要食物、水,还需要什么呢?如果你们生活在空气污染很大的地方会怎样?”

二、探究内容:

1.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1)体验活动:把手放在鼻子前面,用手掌对着鼻孔,感觉到自己在呼吸。 (2)体验活动:感觉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

(3)讲解我们为什么要呼吸,为什么每时每刻都要呼吸。

31 2. 认识呼吸器官。

(1)体验活动:我们在呼吸时,胸、腹部有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呼吸器官有哪些?在图上标出它们的名称。

(3)小结: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和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幼.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

(4)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模拟演示肺如何进行呼吸。 (5)计算我们一昼夜需要多少新鲜空气。 3. 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1)讨论:怎样收集这两种气体?它们会有什么不同?怎样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2)指导实验操作。(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实验。(按书上的实验方法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4)汇报、交流。

实验中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我们的猜测正确吗? (5)阅读资料。

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提供的资料,并对照自己的猜测,看看是否完全正确,什么地方需要修正。 4. 小结。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气体交换,如果没有氧气,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开展考察空气质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意识;

2. 记录一周的空气质量报告,初步学会看空气质量报告,养成关心空气质量的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综合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判断周围空气质量是否受到污染的能力; 4. 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创建优美校园、社区、街道、城市的活动中,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5.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空气质量的好坏判断空气污染的程度。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 教学准备:

空气质量预报的多媒体资料或图片。 周围环境空气质量考察记录表。 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资料。 测试空气质量的简单材料和仪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怎么样?是否受到了污染?这是我们人人都关心的。”

二、探究内容:

1. 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1)“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来说说周围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空气质量差就表示空气中混入了许多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还有粉尘、烟尘等颗粒物。人体如果吸入二氧化硫,会影响呼吸道,使呼吸道系统功能受损;吸入二氧化氮可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从而引起肺水肿。对于儿童来说,二氧化氮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障碍。可吸入颗粒物呢功能随人体呼吸作用深入肺部,产生毒害作用。)

例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

32 态下蓄积木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便白天行驶也须打开车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其中14头奄奄待毙。2个月后,又有8O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

酿成伦敦烟雾事件主要的凶手有两个,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逆温层现象是帮凶。伦敦工业燃料及居民冬季取暖使用煤炭,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碳氢化合物(CH)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上,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当时持续几天的“逆温”现象,加上不断排放的烟雾,使伦敦上空大气中烟尘浓度比平时高 10倍,二氧化硫的浓度是以往的6倍,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可悲的是,烟雾事件在伦敦出现并不是独此一次,相隔10年后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直到70年代后,伦敦市内改用煤气和电力,并把火电站迁出城外,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骇人的烟雾事件才求在伦敦再度发生。

(2)怎样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3)学习如何看空气质量报告。

•平时看到或听过环境空气质量报告吗?空气质量报告有哪些内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讲解一些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环境空气质量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空气、污染指数;二是首要污染物;三是环境空气质量等级。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等级就越高。空气质量一级为优;二级为良好;三级为轻度污染;四级为中度污染;五级为重度污染。)

•出示某日我过各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让学生说说各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 (4)怎样用感官观察周围环境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除了看环境空气质量报告,我们还有什么办法知道周围环境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可以用眼睛观察远处的物体,如果空气里的粉尘、烟雾等颗粒物污染严重,远处本来可以看见的物体就看不清楚了,天空灰蒙蒙的;树叶上、建筑物上就积有较多的尘埃;把湿润的纸巾挂起来,上面会粘有很多灰尘。如果空气里有较多的有毒有害气体,鼻子就能闻到刺鼻、呛人的气味,喉咙会发痒,引起咳嗽。)

2. 居室空气质量的考察。

(1)除了室外的空气会受到污染外,我们家里的空气质量怎样?有什么事实依据?怎样验证我们的看法?

(2)阅读资料。

(3)布置考察任务。分组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考察,每组可选择室外或室内的一个地方进行考察。考察前要制订考察计划,计划包括考察目的、地点、内容、方法等。

(4)各小组制订考察计划。

3. 改善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创建空气清新、优美的学习环境和居室环境。 (1)提出改善空气质量,创造优美环境的建议。

(2)和家人一起商议如何改善居室环境,减少居室污染。 (3)用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空气质量。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回家和家人一起商议如何改善居室环境。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运动与健康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 指导学生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能力,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 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4. 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33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 教学准备:

测试运动前后心跳、呼吸频率的记录表、皮球、海绵、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兔子、鸽子从小就关进笼子里喂养。这些小动物长大后看起来好像发育正常。但是,把它们放出笼子后,兔子跑不了多远,就会倒地;鸽子在空中飞了几圈便栽下来。解剖分析发现,兔子死于心脏破裂,鸽子则死于动脉撕裂。”

“听了这个事例有什么想法?体育运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 “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讨体育运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的意义。”

二、探究内容:

1. 运动起来会怎样。

(1)跑步或踢足球后我们有什么感觉?呼吸和心跳加快了吗?我们来比较一下。 (2)怎样比较呢?怎样测试才比较准确呢? (3)分组活动。

•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测试并记录运动后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4)交流、汇报。

(5)运动后心跳和呼吸次数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2. 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1)为了弄明白运动后为什么心跳会加快,我们先来了解我们的心脏。

(2)(挂图或多媒体出示)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我们平常都能感觉到心脏在不停地跳动,它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3)模拟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反复挤压、松开一个皮球,体会心脏肌肉的力量。

•反复挤压、松开水中的海绵,体会水被挤出和回流的变化。

(4)心脏不停地推动血液在身体里循环流动有什么意义?说说自己的看法。

(5)小结: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把营养和氧气输送到身体的每个组织和细胞,同时把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带到一定的器官,排出体外。

3. 计算。

(1)如果平时每分钟呼吸20次,每次按吸进500毫升空气计算,运动时每分钟吸入的氧气比平静时多多少?

(2)如果平时每分钟心跳80次,每次泵送血液70毫升,运动时每分钟泵送血液比平静时多多少? (3)运动时吸进的氧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说明了什么?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心、肺功能有什么好处?

(4)小结:人体在运动时,氧气和能量的消耗量大大增加。所以需要肺部尽快多地吸进氧气,心脏更有力的搏动,使血液循环流动加快,以便更多更快地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脏搏动有力,使心脏输出血液的量成倍地增加。这样的心脏能够担负繁重的工作,而且工作能持久。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观察了解自己的亲属和周围邻居中,有没有因为加强体育锻炼而使身体壮起来的事例,和他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做法。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让我们的精力更充沛 教学目标:

1. 体验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的锻炼,知道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 制订自己的锻炼计划,并能长期坚持锻炼。在运动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4 3. 了解一些有关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生理知识及保健知识,注意保护自己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知道一些在运动期间如何测检自己的运动效果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会制订锻炼计划。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好处。 教学准备:

人体骨骼和肌肉的课件或挂图、手臂骨骼和肌肉模型、装满水的塑料瓶、口袋、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探讨了运动对呼吸和心脏的作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加强运动对身体还有哪些好处。” (出示教材上的图片或体育运动员的照片)“他们的身体和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明显特征,为什么会这样?”

二、探究内容:

1. 运动对加强骨骼、肌肉的好处。

(1)做曲臂、伸臂动作,多做几次,看看手臂上的骨骼、肌肉、关节有什么变化?想想手臂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2)汇报、交流。

(3)小结:曲臂、伸臂运动是由手臂上的肌肉牵动骨骼、关节产生的。骨骼肌在大脑的支配下舒张或收缩,引起骨骼和关节的运动。

(4)再一次体验。(注意观察曲臂时上臂的哪一块肌肉鼓起来,伸臂时,肌肉发生了什么变化?鼓起来的肌肉发生了什么变化?)

(5)师讲述:骨骼、肌肉、关节是人体的运动器官。骨的质量,关节连接的牢固性、灵活性,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体的运动能力。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促进骨骼的生长,使骨骼加长、横径变粗,骨密度增大,骨重量增加。经常锻炼,也能使肌纤维变粗,肌肉横断面积加大,肌肉收缩能力和张力增强,从而不断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久力。据测定,一般人的肌肉重量要占体重的40%左右,而经常锻炼的运动员的肌肉重量可达体重的45%~50%。

(6)比比在相同体重的情况下,谁的力量大。调查他们是否经常参加锻炼。 2. 运动对我们还有什么好处。

(1)运动对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好处? •增强体质,少生病。 •保持充沛精力。 •增强竞争意识。 •磨练意志。 •增进友谊。 ……

(2)阅读资料,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 3. 让我们开始锻炼吧。

(1)讲解:制订锻炼计划要注意什么问题。 (2)每人制订锻炼计划。 (3)交流锻炼计划。

(4)介绍检测锻炼效果的方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按自己的锻炼计划进行锻炼。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1. 回顾、小结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健康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制订健康生活守则; 2. 评价自己和同学通过本单元学习,在思想认识和行动上有什么进步。怎样进一步保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制订健康生活守则。

35 教学难点:讨论为了健康,我们还应该怎样做。 教学准备:

单元学习评价表、有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健康生活的内容?”

二、探究内容: 1. 评价、总结。

(1)指导评价,定出评价内容和方法。 (2)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我们通过本单元学习有了很多收获,在健康生活方面我们改掉了不少不良习惯,为改善周围环境也做了不少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

2. 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1)为了健康,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2)制订健康生活守则,交流健康生活守则。

(3)总结。宝贵的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我们要为美好的未来打下健康基础。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36

第五篇: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板书设计: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科研工作计划下一篇:监理部安全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