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护本科理论教学大纲

2023-03-11

第一篇:内护本科理论教学大纲

护理心理学(本科)教学大纲(理论)

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护理学)

一、前言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随着医学模式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已成为护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在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自觉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处理和解决医学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并与护理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于临床整体护理中,解决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课程四年制护理专业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4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任务、研究方法。

2.熟悉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护理心理学相关的主要心理学理论。 3.了解护理心理学的相关领域及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护理心理学概述

护理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护理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第二节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护理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我国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

第四节 护理心理学相关的主要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心理学概念,心理的实质。感觉、知觉概念及特性;记忆的概念及遗忘规律;思维的概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情绪情感概念、分类;意志概念、特征。人格概念;人格结构;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需要层次理论;动机冲突;气质与性格的概念;气质的分类学说。

2.熟悉感觉、知觉的分类;记忆的过程;思维的分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想象的概念与分类;注意的品质。情绪理论;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人格的特点;能力发展与能力差异;性格的类型。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结构。

3.了解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意的种类。情绪的外部表现与生理变化。自我意识的培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现象及实质

心理现象。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心理的实质。

第二节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第三节 人格

概述。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人格与临床护理。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应激、应激源、应对、社会支持、心身疾病的概念。一般适应综合征。应激源分类。应激的中介因素。

2.熟悉应激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常见心身疾病。 3.了解应激的理论模型。心身疾病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应激概述

应激的概念。应激理论模型。

第二节 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

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

第三节 应激反应

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的心理反应。应激的行为反应。应激的综合反应。应激反应的评定。心理应激与健康。

第四节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的范围。常见的心身疾病。

第四章 心理评估

目的要求:

1.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心理测验的概念。临床常用的心理评估的方法、实施原则、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临床常用评定量表的使用。

2.熟悉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及适用范围。

3.了解使用心理测验的注意事项。心理测验的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评估概述

心理评估的概念。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心理评估的实施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临床护理心理评估基本方法

行为观察法。临床谈话法。心理测验法。

第三节 临床常用心理量表的使用

人格测验。智力测验。评定量表。

第五章 心理干预

目的要求:

1.掌握心理干预的概念与分类。系统脱敏技术和方法。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方法。生物反馈的技术和方法。放松疗法的技术。

2.熟悉家庭干预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集体心理干预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暗示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3.了解贝克认知治疗的原理。行为治疗的原理。人本疗法的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干预概述

心理干预的概念。临床护理心理干预种类与技术。

第二节 支持疗法

倾听技术。共情技术。安慰与开导技术。解释、建议和指导技术。积极的语言技术。暗示。

第三节 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正强化技术。示范法。生物反馈和松弛治疗。

第四节 认知疗法

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

第五节 集体心理干预

集体心理干预的原理与方法。集体心理干预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第六节 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的原理与方法。家庭干预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六章 病人心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

2.熟悉病人的求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病人的遵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病人及病人角色的概念。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人心理概述

病人的概念与病人角色。病人的角色转换问题。病人的求医和遵医行为。

第二节 病人的心理需要与心理反应

病人的心理需要。病人的心理反应。

第七章 心理护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心理护理的概念、原则和目标。心理护理的实施程序。 2.熟悉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护理概述

心理护理的概念。心理护理的目标。心理护理的原则。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心理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

第二节 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

心理护理评估与诊断。心理护理措施的制订与实施。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第八章 护士心理健康与维护

目的要求:

1.掌握护士常见的应激源。护士心理健康维护的措施。

2.熟悉护士职业紧张的消极影响。护士职业倦怠对健康的影响。 3.了解职业紧张的生态学模式。护士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护士常见的应激源

组织管理方面。工作环境方面。工作的不确定性和责任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价值感方面。社会支持方面。个体因素。

第二节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心理健康现状。

第三节 护士的心理健康的维护

个人层面。组织层面。

三、教学时数分配

课 程 内 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合 计 绪论 心理学基础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评估 心理干预 病人心理 心理护理

护士心理健康与维护

理论时数

4 8 4 2 2 2 4 2 28

四、参考资料

1.杨艳杰.护理心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周郁秋.护理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刘晓虹.护理心理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杜昭云.心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

第二篇:《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本科)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 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病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为基础,但其自身则是临床学科的直接基础,通过病理变化,联系临床表现等,为诊断、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临床医学还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等,对疾病进行病理诊断或深入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病理学在医学中是基础医学与

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1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1。即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讲课48学时。 四 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 2004年。 II 正文绪论一 教学目的 认识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三

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1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

教学目的 (一) 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二) 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发生机理。 (三) 学习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 (二) 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征。 (三) 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四) 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五) 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六) 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教学内容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 念。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点

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

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 教学目的 (一) 学习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二) 学习纤维性修复的概念和演变过程。

(三) 学习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 (二) 掌握纤维性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掌握创伤愈合的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 熟悉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 (四) 了解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组织的再生潜能。

2

教学内容 (一) 修复与再生的概念,(二) 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的再生过程。

(三)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四)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再生的因素。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 教学目的 (一) 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类型、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二) 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理。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及其后果,熟悉肝、肺淤血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后果。 (二) 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和好发部位。 (三) 掌握栓塞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和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的常见部位、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 (四) 掌握梗死概念、原因、条件和类型;梗死的形态学特征。 (五) 熟悉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六) 了解出血的病因及类型、病变和后果。 (七) 了解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三

教学内容 (一) 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

(二) 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 病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炎症 一 教学目的 (一) 学习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组织学类型及病变特点 (二) 学习炎症的原因、发生机理。炎症介质。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二) 掌握各种炎症细胞的形态特点。 (三) 掌握炎症的类型、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 (四) 掌握炎性肉芽肿的形态特点;与肉芽组织的区别。 (五) 熟悉各类型炎症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六) 熟悉炎症的结局。 (七) 熟悉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 3

发生机理。 (八) 了解炎症的原因,炎症介质的来源、种类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九) 了解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三 教学内容 (一) 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二) 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发生 机理,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来源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三) 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 点及区别。急性炎症的结局。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病 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 (五)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第五章 肿瘤 一

教学目的 (一) 学习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癌基因的概念、癌和肉瘤的区别。恶性肿瘤的浸润、扩散和转移机制。 (二) 学习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 (三) 学习各系统常见肿瘤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二) 掌握肿瘤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特点。肿瘤的异型性概念和病理变化。 (三) 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 (四) 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 (五) 掌握癌与肉瘤的病变特点及两者的区别。 (六) 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 (七) 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 (八) 熟悉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 (九) 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十) 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环境和生物致瘤因素等的致瘤作用;癌基因的概念。

三 教学内容 (一) 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肿瘤的 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生长方式、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 (二)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 区别。常见肿瘤的举例: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好发部 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 (三)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和病变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 4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 (一) 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 学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概念、类型;心肌梗死好发部位、病理变化、并发症及后果。 (三) 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心肌梗 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复合性病变;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熟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 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的概念、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三) 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急进型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变特点。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四) 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及后果,熟悉其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的区别;了解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了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 (五) 掌握慢性心瓣膜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六) 熟悉心肌炎的类型及主要病理变化。 (七) 了解心肌病的概念及类型。 (八) 了解心包炎、心脏肿瘤和周围血管病的病变特点。 三 教学内容 (一)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及复合病变,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 体的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 病变及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二) 原发性高血压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与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急 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

(三) 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关节炎的 病理变化。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肌炎的类型及 病理变化。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 5

(一) 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 学习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 病理联系。 (三) 学习呼吸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其扩散规律。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异同。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了解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二) 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熟悉硅肺的病变特点,了解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 (三) 掌握肺癌和鼻咽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形态特征及其转移规律。了解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 三 教学内容 (一) 肺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 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二)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 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

(四) 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 学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 (三) 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四) 学习肝硬化的类型、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五) 学习消化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及其转移规律。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了解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和病理变化。 (二)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变化。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三) 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发生发展过程、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四) 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 (五) 熟悉消化管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

(六)掌握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的区别。 6

教学内容 (一) 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 (二)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 联系。

(三) 肝硬变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和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五) 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扩散及转移、临

一 教学目的 学习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分类、病理学特点。 二 教学要求 掌握淋巴样肿瘤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 三 教学内容 。 淋巴样肿瘤的概床病理 联系。 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念,分类原则、主要类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 (一) 学习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分类;学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二) 学习各种肾炎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三) 学习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四) 学习泌尿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特点。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了解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病因、发病机制。 (二) 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 (三) 熟悉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的特点。

三 教学内容 7

(一) 肾小球肾炎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基本病理变化;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 联系和结局。 (二) 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三) 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常见疾病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 掌握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 (三) 熟悉慢性宫颈炎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 了解卵巢肿瘤的常见类型和大体形态。了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 三 教学内容 (一) 慢性宫颈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乳腺癌、 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变和蔓延、转移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 卵巢肿瘤类型,卵巢畸胎瘤、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变特 点。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 (一) 学习弥漫型肺毒性性甲状腺肿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二) 学习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常见肿瘤的分类及病理学特点。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区别。 (二) 了解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学特点。

三 教学内容 (一) 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 甲状腺炎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 (三) 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十五章 传染病 8

教学目的 (一) 学习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转化规律。 (二) 学习肺结核病的类型、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三) 学习常见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四) 学习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五) 学习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六) 学习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变特点及其预防。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病变特点及区别。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 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 (三) 熟悉淋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基本病变及其预防。

教学内容

(一) 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二) 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 (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三) 伤寒病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 局。 (四)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 (五) 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阿米巴病的病因、 感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六) 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稿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重点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40人/实验室),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85%,实验平时成绩15%。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9

讲课内容 教学手段 时数 实验内容 时数 类型 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CAI 6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4 验证型 与损伤 损伤,损伤的修复 损伤的修复 CAI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CAI 4 8 验证型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 CAI 6 4 验证型 炎症 肿瘤 CAI 8 8 验证型 肿瘤 心血管系统疾病 CAI 6 4 综合型 心血管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CAI 4 4 综合型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CAI 8 4 综合型 消化系统疾病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CAI 2 泌尿系统疾病 CAI 4 4 综合型 泌尿系统疾病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CAI 4 4 综合型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CAI 2 传染病 CAI 8 4 综合型 传染病 合计 64 48 10

第三篇:内护第七章第一节教案2

二 消瘦

概念:消瘦是指摄入的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体重低于理想体重的10%以上。表现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骨骼逐渐萎缩,皮下静脉显露,严重消瘦时呈恶病质状态。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详细询问病人的营养状况,有无引起消瘦的原发疾病,尤其注意询问有无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短期内体重下降者应警惕恶性肿瘤病变。

(二)身心状况

1、轻度消瘦: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贫血、记忆力下降及血压下降等;

2、重度消瘦:劳动能力丧失、反应迟钝、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嗜睡,也可有体位性晕厥,皮肤黏膜有色素沉着,女性病人可出现月经失调或闭经不孕。

3、神经性厌食:病人多为青年女性,性格内向,往往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脱离社会,不能很好适应环境。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有关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能自觉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营养素的摄入,体重增加。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

饮食原则:提供合理膳食,补充营养。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开始时宜少量多餐,以后逐渐增加进食的量并减少次数,最终过渡到正常饮食。

饮食对策:(1)提高烹调技巧,尽量适合病人口味。

(2)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加维生素来源。

(3)对不能经口进食者采用鼻饲;

对消化功能差的病人采用要素饮食;

对极度消瘦者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液,如脂肪乳剂、氨基酸等。

2、心理护理

知识疏导:向病人解释消瘦对机体的影响,纠正病人对消瘦的错误认识。 规范进食行为:解除神经性厌食者的精神、心理障碍,建立正确的进食行为。

3、皮肤护理

对极度消瘦者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护理评价】病人消瘦是否得到改善,能否积极配合治疗和自觉改变饮食习惯。

三、 肥 胖

概念: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指数(BMI)>28或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

原因:肥胖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类:

单纯性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与摄食过多或运动过少有关。

继发性肥胖:是由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高胰岛素血症等引起。此外,女性肥胖可能与雌激素有一定关系

肥胖与代谢有密切关系。

最新研究表明肥胖者有显著的遗传倾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的减少,肥胖症的增加在全世界已呈流行趋势。

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

变化的环境、促成的生活方式改变、能量摄入、食物份量加大、高能量、饮料、高糖食物、便宜、种类繁多、方便购买、味道好、广告和营销策略

能量消耗、身体活动少、久坐工作、娱乐方式增多、社区设计人性化、乘车、使用电梯、节省体力的设施、电视、电脑

单纯性肥胖:一种是腹部肥胖,俗称“将军肚”、又称之为“苹果型”肥胖。另一种是臀部肥胖,称之为“梨型”肥胖。研究认为腹部肥胖比臀部肥胖更容易发生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及糖尿病。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了解病人内分泌疾病史和肥胖家族史,肥胖发生的年龄,是否摄食过多、运动过少。

(二)身体状况

1、单纯性肥胖

脂肪分布均匀。

幼年期发病者: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常引起终身性肥胖,有时可有外生殖器发育迟缓。

成年后发病:脂肪细胞数不变,但胞体肥大,治疗效果较前者为佳。

2、继发性肥胖

脂肪分布有显著特征性,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以面部、肩背部、腰部最显著。下丘脑病变所致的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脂肪积聚在面部、腹部、臀部及大腿,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不全。

1、压抑感:肥胖者由于外表臃肿、动作迟缓、参与社交的能力降低,常有压抑感;

2、疾病:因其可引起代谢紊乱和多脏器功能障碍,产生气急、关节痛、水肿及肌肉酸痛等躯体症状增加了一些与肥胖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病人常有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

与遗传、体内激素调节紊乱,饮食习惯不良,活动量少等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自觉执行饮食计划,体重得到有效控制或减至正常范围。

1、饮食护理

与病人商讨,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指导病人合理选择食物,根据病人工作生活状况,测算并控制摄入总热量,限制脂肪和含糖高的食物。重度肥胖者给予低糖、低脂低盐和高维生素饮食为宜。饮食中,每日供给的蛋白质含量为1g/(kg.d),并有足够的维生素和其它的营养素,有剧烈饥饿感时可供给低热卡的蔬菜,如芹菜、冬瓜、黄瓜及南瓜等,以增加饱腹感。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的进食习惯,如增加咀嚼次数减慢进食速度,注意进食环境,避免进食时边看电视或边听广播。

2、运动指导:选择适合病人的运动方式进行有氧运动,并注意鼓励病人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3、健康指导:宣传肥胖症的危害,单纯性肥胖症的预防应从幼年开始,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合理安排饮食,克服疲乏、厌烦、抑郁期间的进食冲动。

【护理评价】

病人体重是否恢复正常,是否认识到肥胖的危害性,是否执行治疗和饮食计划。

第四篇:电机学本科教学大纲

《 电机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它又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变压器、交流电机和直流电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方法和一般运行分析问题以及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直流电机、变压器、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四种典型电机为研究对象,以变压器和异步电机为重点。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电机的基本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对各类电机有较系统地完整认识。

2、熟练掌握分析电机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运用方程式、等效电路、相量图等方法对电机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

3、正确理解电机中磁场的性质及其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深入理解电机参数的物理意义并了解其数量概念。

4、掌握电机的基本实验方法,并能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分析。

5、对电机额定值、发热、冷却及温升有较明确的工程概念。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电路》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电气传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与PLC》。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一)绪论部分

绪论是学习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绪论的学习,首先要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电机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明确《电机学》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地位,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其次要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和电机理论的一般分析方法;最后要对电机常用的电磁定律及铁磁材料的基本特性进行复习

重点:常用的电磁定律在电机中的应用及铁磁材料的基本特性 学时:2

(二)直流电机部分

本课程的特点之一是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实物,因此电机的理论分析的第一步除了分析电机的基本知识之外,同时要分析电机的结构,然后再去研究分析电机运行的电磁关系及特性等。

1、直流电机的基本知识和结构

了解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换向器的作用;明确直流电机的额定值。

重点: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换向器的作用 学时:2

2、直流电机的基本原理

了解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的基本知识;掌握直流电机的电枢反应的概念和直流电机的电磁转矩及感应电势的计算;了解直流电机的换向过程及改善换向的方法。 重点:直流电机的电枢反应以及电磁转矩和感应电势的计算 难点:直流电机的电枢反应 学时:4

3、直流发电机

了解直流发电机的励磁方式;掌握直流发电机的电压、功率、转矩平衡方程式;掌握并励直流发电机的自励过程及条件;掌握直流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重点:直流发电机的电压、功率、转矩平衡方程式 难点:直流发电机的自励条件和空载电压的建立过程 学时:2

4、直流电动机

掌握直流电动机的电压,功率,转矩平衡方程式; 重点: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方程式 学时:2

5、直流电动机的电力拖动

掌握直流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及直流电动机的起动、调速方法与计算;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制动运行。

学时:8

(三)变压器部分

1、变压器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了解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掌握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变压器主要结构部件的名称、作用及材料;熟悉变压器的铭牌并掌握额定值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变压器的基本变压原理 学时:2

2、变压器的运行分析

掌握变压器运行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变比的定义;熟悉空载电流的作用、大小、性质、波形和影响因素;知道变压器折算的目的、原则和方法,熟练掌握变压器的基本方程式、等效电路和相量图;掌握变压器空载实验、短路实验的目的、接线和方法,并会进行参数计算,了解标幺值的概念和变压器的运行特性。

教学说明:通过对变压器运行时的电磁物理过程分析,找出各物理量的之间的关系,然后抽象为数学模型(方程式)、物理模型(等效电路)和相量模型(相量图)—方程式、等效电路和相量图是对同一物理过程的不同的表达形式,最后用这些模型去研究变压器的运行性能。本章为变压器理论的核心,也是学生用电磁理论分析交流电机的起步阶段,其分析方法具有普遍性,因而本章内容基本上都属重点,务求掌握的扎实、巩固。

难点:变压器折算 学时:8

3、三相变压器

了解三相变压器芯式和组式两种磁路结构的特点,掌握变压器极性和连接组别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并能根据接线图画出相量图判断组别号;弄清绕组联结和铁心结构的不同对空载电动势波形的影响;掌握变压器的理想并联条件,知道变压器并联运行的条件和某一条件不满足时的后果,熟悉并联运行时各变压器的负荷分配。

重点:变压器的连接组 难点:判断组别号 学时:4

4、特殊变压器 了解自耦变压器的用途及结构特点;掌握自耦变压器的基本电磁关系、方程式和等值电路,熟悉自耦变压器的容量关系和分析计算;了解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重点:自耦变压器功率传输中的磁耦合和电联系,自耦变压器的特点。 学时2

(四)异步电动机部分

1、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基本结构;掌握异步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理解转差率的意义及其与异步电机不同运行状态的关系;明确异步电机的额定值。

重点:异步电动机转差率的概念 学时:2

2、交流电机的绕组及其电势与磁势

了解交流绕组的术语,认识展开图,懂得三相绕组空间对称的道理,掌握相电势有效值公式,知道其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了解消除、削弱电势高次谐波的方法;最后要掌握单相脉动磁势和三相旋转磁势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说明:交流电机的绕组及其电势与磁势是交流电机的公共理论部分 重点:交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相电势公式和三相旋转磁势的特点 难点:三相旋转磁势分析 学时:2

3、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分析

掌握异步电动机运行时内部的电磁关系,定、转子间的磁势平衡关系,转子频率特点以及基本方程式;理解异步电机的折算特别是频率折算的含义;了解异步电动机工作特性及参数测定方法;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起动方法。

教学说明: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分析是异步电动机的重点内容。可运用变压器的理论进行分析。 难点:频率折算 学时:4

4、异步电动机的功率、转矩和机械特性

掌握异步电动机的功率传递关系、功率平衡和转矩平衡;掌握电磁转矩各种表达式;熟练掌握最大转矩及起动转矩的性质;掌握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转矩实用公式的应用;

本内容是异步电动机的重点内容。 学时:4

5、异步电动机的电力拖动

熟悉笼型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方法及最初起动电流和最初起动转矩与电机端电压之间的关系;了解深槽式和双笼式异步电动机改善起动性能的原理;掌握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方法;掌握异步电动机的制动运行;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各种调速方法及特点;掌握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恒转矩负载情况下转子绕组串电阻调速时电机内部各物理量的变化及相应计算。

本内容是异步电动机的重点内容。 学时:10

(五)同步电动机部分

了解同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理解同步电动机的基本电磁关系、电压方程式和电动势相量图;掌握同步电动机功角特性和改善功率因数的方法;了解同步电动机的起动方法。

重点:改善功率因数的方法

难点:功角特性 学时:6

(六)控制电机部分 了解交直流测速电机、交直流伺服电机、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步进电机等控制电机的结构、基本原理及控制方式。了解控制电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学时:4

(七)电动机的选择

了解电动机发热与冷却的规律、电动机工作方式的分类及电动机年一般选择方法;掌握电动机额定功率的选择。

学时:4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课程实验使学生更好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作好准备,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和讨论为辅的方式开展教学,着重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理论综合能力以及实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研发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七、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对电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工程设计计算方法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促进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核形式: 闭卷笔试。

3、主要考核内容:

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分析电机的基本方法,运用方程式、等效电路、相量图等方法对电机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电机中磁场的性质及其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电机参数的物理意义及数量概念。直流、交流电机的启动,调速,制动方法。同步电机的基本概念,电机的控制与选择。

4、考核题型:

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计算。

5、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70%,其他(包括实验、考勤、作业、讨论等)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电机与拖动基础》.许建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 参考书: 《电机学》,孙旭东 王善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第五篇:本科教学评估

1. 什么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部为加强宏观管理、施行分类指导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

也是贯彻《中华人

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重要举措;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

建设与改革、教学管

理、学风、教学效果和办学特色等进行全面评价的一项评估活动,旨在加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

进科学管理,提高本

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 为什么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第一,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办人民

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一靠深化改革,二靠评估。评估是一项最有效的措施,可以起到检查、督

促作用。

第二,要促使高等学校更加重视教学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近10年的实践证明。评估工作确

提高教育质量的作

用。

第三,是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欧美从事高校评估工作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且他们越来越重视评估。评估已经成为

引导高校科学办学、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民众了解高等教育运行状况、了解教育质量、

从而选择高校学习的

重要渠道。 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及运行规律,严格按有关评估指标、标准对高校办学进行的综合测评,实能够起到促进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改革,

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依据是什么?

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召开的全国

第一次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和《关

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

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

4.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三个符合度”。即学校确定的目标(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实情的

符合程度;学校的

实际工作状态与确定的目标的符合程度;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的符合程度。

5. 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促进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2)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3)加强对高校的宏观管

理和规划;

(4)确定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5)促进高校教学建设; (6)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7)摸索和建立高校评估指标体系和操作经验。

6.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原则是什么?

“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7. 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和特色项目,19个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办学思想1.1 学校定位

1.2 办学思路

2.教师队伍建设2.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2.2 主讲教师

3.教学条件与利用3.1 教学基本设施

3.2 教学经费

4.教学建设与改革4.1 专业

4.2 课程

4.3 实践教学

5.教学管理5.1 管理队伍

5.2 质量控制

6.学风建设6.1 教师风范

6.2 学习风气

7.教学效果7.1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7.2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7.3 思想道德修养

7.4 体育

7.5 社会声誉

7.6就业

特色项目

注:用黑体字标明的为重要指标。

8.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步骤是什么?

评估工作主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学校自评自建。依据评估方案所列指标体系,实事求是地进行自评。同时找出问题,进行整改,加快建设。然后学校根据评建情况,写出自评报告,报教育部。

第二步,专家组到校考察。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将用一周时间检查学校教学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等情况,同时听取校领导汇报工作、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查看材料、进行学生基本能力测试和走访教学单位、图书馆、宿舍、

食堂等活动,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形成专家组意见。教育部根据专家组的考察意见和评估专家委员会的评议结果审定评估结论。

第三步,评估后的整改。学校认真研究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计划,建立和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措施,逐步解决办学的深层次问题,促进教学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9. 专家怎样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检查?

专家组进校之后,将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四个环节来开展评估工作。

第一,认真听:听取学校领导关于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工作思路和教学工作评估的自评报告;随机抽样并至少听取部分教师、部分课

程的课堂教学;分别召开老、中、青教师、管理干部和学生代表等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人员的座谈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场合随时随地与师

生进行个别交谈,谈及的内容广泛;从不同侧面到各教学单位听取领导和师生对有关自评情况的介绍。

第二,仔细看:专家组将全面审阅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的自评报告及有关的背景材料,考察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情况,包括图书馆、计算

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及所有实验室等的运作情况,考察校、院(系、院、中心)两级教学管理及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情况,考察教风、

学风的情况等。

第三,全面查:专家组在对所有的评估指标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也有所侧重。例如,可以调阅学生的学籍档案,以此反映教学计划的执

行情况、课程设置合理程度、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以及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可以抽查学生的考试试卷和毕业论文、实验报告、实习

报告,以此反映教师的命题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等;可以抽查平时各级领导的听课记录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问卷调查

通过学生座谈、课

堂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

第四,全面议:专家组将对所获得的信息和材料,对照评估指标体系,按照评估指标内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学校教学工

作进行全面评议,得出初步结论,并分别与学校领导和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交换意见。此外,学校的发展态势,学校建设过程及进展情况和

取得的成效也是专家们考察的重要方面。 表、教师某门课程的教案等,以此考察学校、院(系、部、中心)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以及教师平时对待教学的态度;

10.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及其标准是什么?

(一)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标准如下:

优秀:A≥15,C≤3 (其中重要指标A≥9,C≤1),D=0,特色鲜明。

良好:A+B≥15,(其中重要指标A+B≥9,D=0),D≤1,有特色项目。

合格:D≤3,(其中重要指标D≤1)。

(二)评估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19项,其中重要指标(黑体字)11项,一般指标8项。二级指标的评估等级

分为A、B、C、D四

级,评估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

注:要达到优秀标准必须在19个二级指标中有15个以上指标要达A级,其中达到A级的重要指标要大于9个;达到C级的指标

要小于等于3个,其中重要

指标要小于等于1个。19个指标不能有一个评为D级。且一定要特色鲜明,否则不能评为优秀

v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机监理业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女儿十岁生日父亲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