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大学生人格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为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开展广泛的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篇:人格教育论文范文

语文人格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影响探究

摘要:语文人格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上的教育,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放大本学科的优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爱的教育,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这是一项长期的、为学生终身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人格教育;学生;品德;修养;健全

“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习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希望,也是我们作为人民教师的自我勉励之词。

为师者,励志当先,首在树德,教法为要。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至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特别是在当今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只有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才能走出实践的困惑和迷茫。

一、重视语文人格教育,引导学生一撇一捺写做人

人有两笔,一撇一捺,可以理解为一个领导帮助一个下属,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老师帮助一个学生。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不断的与人交往,交往中也就是人与人不断的互相帮助的过程,而这种过程也就是互相提高、互相促进的过程。语文人格教育就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

1. 塑造人格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中国有过举世公认的孔子、孟子、韩愈、朱熹、陶行知、蔡元培等著名教育家,他们凝聚着民族智慧的教育思想,需要继承和发扬。万世师表孔圣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教学内容以“文、行、忠、信”来教育学生,“文”教指的是“仁”和“礼”两大范畴,而“行、忠、信”属道德范畴。众多学者都认为孔子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作为一个教师的个人人格感化,重视以身作则。孔子所要求的“学思结合”“学行结合”“学无常师”,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作教师的标准,孔子就是身体力行的一位优秀教师。

2. 人格教育必须依靠学科教育来帮助实现

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人格,为社会培养有健康人格的人才,也就是借助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形成伦理、道德、心智、身体全面发展的人。语文学科本身就蕴藏了很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以《孟子·告天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此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先后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终于有所作为的人和事例,说明忧患使人奋发向上,又从个人发展、国家兴亡两个不同角度进一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告诫人们要勇于克服困难,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不能沉溺于安乐中,否则会遭到失败。虽是古人成功的事例,但是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便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也找到相同的道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像张海迪、海伦·凯勒不也是“生于忧患”的代表人物吗?还有中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不也是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的洗礼,才取得辉煌成就的。

3. 语文学科必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教育要真正完成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培养人,必须发展学生的人格。

二、发扬语文人格教育,引领学生一生一世学做人

人有两笔,左边的撇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等具体的技术,而捺笔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再高,但他的德行不行,素养很低,那他也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一个人的知识和才干是需要德行来支撑的,否则难以成为一个大大的“人”字。

1. 语文人格教育的长度——影响学生一生

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语言文字本身就有灵性,文学文章本身就有生命,就是生命的再现。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面对向他请教要用多少时间来准备一节课的年轻教师,这样回答道:“为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理想的教师一辈子都在积淀、更新他的知识结构,但丰富的学科性知识并不是成为有魅力的教师的唯一条件,更重要的就是教师高尚的人格素养。九年义务阶段中的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起到一定的决定性的作用。虽是短暂的三年学习时间,却要秉承着“教学生三年,为学生着想三十年”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2. 语文人格教育的深度——提高修养健全人格

语文人格教育所追求的教育价值功能是生存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从生存教育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存;从终身教育看,语文教育就是要学生扎实打好学习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的良好发展服务;从人生教育来看,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能够在未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形成完整的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要求教师所进行的是爱的教育。为师者必须牢记:至情+至理=至爱。只有尊重,理解,疏导,感染学生才是爱在了深处,没有爱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教育。关心周围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播种爱,这是一种人人都应具备的,在所有情感中最神圣的最崇高的爱是对祖国的爱。

判定一个人是否获得人生的成功,在社会上所得到的他人评价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一个人的名誉、品德。人格就是力量,能改变人塑造人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世界上没有失败,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坚持做。人格教育就是教育的伟大工程和伟大追求,语文教育更要坚持长期培养,严于律己,从一言一行、一件件小事做起,我们的人格才能健全、高尚,我们的校园才能美好,我们的社会才能充满理想和希望。

(作者单位:贵州省湄潭县茶城中学 564100)

作者:颜问问

第二篇:儒家君子理想人格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价值探寻

摘 要:大学生人格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为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开展广泛的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人格教育;理想人格;儒家君子人格

前言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后备军,是未来中国梦的实践者。大学生群体素质的高低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昌盛。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确立合理的成长模式,拥有健全和完美的人格。于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就显得极其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国家层面肯定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当代大学生人格理想中开展了广泛的君子理想人格教育势在必行。儒家丰富的君子理想人格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理论,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人格与大学生人格教育

1. 人格一词是舶来品,源于希腊语Persona,是指个体在生物遗传和社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个性的特质,是个体区别他人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个体人格所体现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言行的整体呈现。

2. 人格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是教育者对受教者进行的针对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关注和引导。大学生人格教育则具有群体性,是集体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根据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遵循人格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内部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培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德育过程。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现状及成因

(一)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群体作为掌握社会新技术、拥有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大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休戚相关。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理想人格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现状

“90后”和“00后”群體开始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法则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以及全球化的浪潮的影響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生出现的价值主体自我中心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情况,充分说明了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这些人格缺陷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疾病,危害社会。

(三)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现状的成因

社会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土壤,使得社会上浮华的价值观念向高校蔓延。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电视、网络长大的一代,媒体传播多元化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他们。这就使得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变得困难、不确定和易变,从而使大学生在人生路上出现更多的迷茫和冲突。

三、大学生人格教育和君子理想人格

(一)君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理想人格,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

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的范式。君子之行古而有之,后经过儒家有意识的选择、阐释、进而提升成为一种人格理想。儒家谦恭地维护了先古“君子”的人格原型,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程序。儒家在原型和创新之间的平衡努力,贴合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基因和民族心理的选择。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中,“君子”一词总共出现100余次。在《礼记·大学》篇中孔子表达出了对他的学生成为君子而寄予的厚望,希望并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而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则表达出对理想人格的强烈追求和大力倡导君子之风的鲜明态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普世性。自汉代以来,儒家文化一直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这就使得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人格成为中国文人进行人格追求的终极目标。君子人格,丰富的内涵滋养和孕育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气节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理想人格的设定不仅符合“礼”的规范,更体现了“仁”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仁”是人格主体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社会制约。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与礼的内在统一,对人格塑造具有引导和提升作用。

(二)儒家理想人格与人的全面发展

理想人格是社会文化推崇的完美的人格典范,是人們心目中个体人格所能达到的最为理想的境界。理想人格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涵盖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事实上,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君子之道已具备了全面发展的框架。其中“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②《论语·宪问》中关于智慧、寡欲、勇敢、才艺、礼乐等诸方面的表述包含着向往真、善、美全面发展的道德意蕴。此外,《论语·述而》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③与《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④的内涵也与当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理念类似。儒家君子人格理想既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质,又与现在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对当代大学生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的是一种“修”、“齐”、“治”、“平”之学。儒家将知识的学习、道德人格的完善、家庭与国家的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儒家的个人的命运和国家联系起来的理念,势必会使中国古人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浩然正气和“舍身取义”的高尚品格。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理想人格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因子,来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

(三)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符合新时期道德建设要义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⑤《纲要》中对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涵盖了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其中,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理念“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正好暗合了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概念“仁”。儒家“仁”的概念作为君子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品格,体现出的是一种儒家对天地万物的仁爱无私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无私奉献,它超越了对天地万物的仁爱,更指向天地万物的主宰——人。所以,儒家的君子理想应贯穿于大学生塑造理想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全过程,为成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滋养。

四、结束语

理想人格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民族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一个社会民族所追寻的价值所在,对人们有着巨大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君子理想人格是儒家有关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是其人生理想落于社会实处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实施环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的既是孔子的理想人格模式,又是一种当代社会需要大学生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君子理想人格重视内省和践行的道德人格养成途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注释

①杨朝明.论语诠解[M]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113.

②杨朝明.论语诠解[M]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252.

③杨朝明.论语诠解[M]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113.

④杨朝明.论语诠解[M]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140.

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编写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2001:11.

作者:崔文君 韩丽娜 吴倩

第三篇:历史教学和人格教育

一、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一份报告中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得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在素质教育四大主题即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之一的心理素质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在社会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健全的人格也备受关注和倡导。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

二、历史教学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知识能力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高考分,高升学率,忽视大多数人的发展和提高,这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代教育理论相悖。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历史课虽然不可能代替心理健康课,但在塑造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着一种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格教育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塑造广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1 历史教师加强人格修养树立典范

教师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完善的能力,还必须有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实践证明,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2 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挥、自我培养、自主发展,从而达到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教育目标。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努力从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取动力,汲取营养,提高教育的效果。可以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古迹等等,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中真切感受人格体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合历史教学重点内容,开展人格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必须明确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侧重点,以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格的基石,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爱国主义教育: “天下兴亡,匹夫有则”,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出现了无数仁人志士。

(2)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格的支柱,也是生命的支柱。教学中我们注重引用历史伟人、名人志士成长成才的事例教育和熏陶学生。他们崇高的人格、伟大的抱负、宽广的胸怀、坚定的意志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感召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潜意识中的敬慕感,并由敬慕感转化为责任感、使命感。

(3)诚信教育

道德是人格的核心。当前部分学生道德情感淡漠,缺乏道德及失信的行为不时发生。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挖掘诚信教育的素材,用商鞅变法立木树信,曾子教子杀猪取信等古人诚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史实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4)艰苦奋斗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艰苦奋斗兴盛、骄奢淫逸衰败的事例比比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耐人寻味。如汉文帝倡导勤俭遂有“文景之治”和汉朝的兴盛,隋炀帝喜好奢侈而造成杀身之祸和灭国之灾。

(5)文明礼貌的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表现了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同样勤学好问、开拓进取等等都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4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要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省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针对不同的对象,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挖掘内在潜力,改变不良习惯,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

作者:陈富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金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涂装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