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灵之道

2022-08-09

第一篇:于丹论语心灵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2)心灵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

(二)心灵之道

视频片头语一:

俗话说: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请收看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

视频片头语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于

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够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请收看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于丹:今天我们说一个话题,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呢?

人的一生中遗憾的事情谁都在所难免,《论语》中有没有遗憾的事呢?也有很多人。想想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家家都有自己烦心的事情。那么他们之间是怎么来讨论关于人生遗憾的呢?

有一个学生司马牛,他的遗憾是什么呀?

FLASH:

“唉!我家只有我一个儿子。”

“我们家有哥仨。”

“我们家有五兄弟。”

“我们家有八个兄弟,号称八大金

刚呢。”

“为什么人家都能够有那么多兄弟,为什么我就一个都没有呢?哪怕有一个也好啊。为什么啊?为什么啊?太郁闷了。”

于丹:他的一个同学子夏就开始劝他。子夏是自称,称自已的名字商,他说我听说呀,“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是他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就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当你面对一件想不通的事情的时候,你怎么样避免最大的伤害呢?就是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为什么呀,为什么呀,偏偏这倒楣事怎么就落在我头上呢?

其实化解遗憾第一个前提是先认可这个遗憾的存在,就是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件事接受下来。说,好了,这

就是一种安排,我已经知道有这个遗憾了。那么第二个态度是什么呢?是尽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补足这个遗憾。这就是子夏告诉他同学两句话,叫“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敬,是指人内心的一种端庄,一种正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使大家都可以尊敬你,那么你再去做事情,尽可能让自己少一点失误。另外一点就是真正跟别人共事的时候,要恭而有礼,内心保持着一种恭敬,彬彬有礼,真正能够对人有一份尊重,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少一点过失,多一分尊重,那你能够达到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你还真正会内心忧患没有兄弟吗?

画外音: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没有兄弟,已经不是什么缺憾了,因为这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时

代,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遗憾总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生活带来的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而这样的一种遗憾,其实如果我们放大的话,那可能它会被放得很大很大。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他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了”。也就是说,你总看着自己人生的遗憾,你总在念叨着这个遗憾,这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呀,甚至这个遗憾有可能会变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这个阴影在你的内心极而言之,它对你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转载,说英国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网球名星,叫吉姆.吉尔伯特。这个女孩子在小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意外,就是她跟着她的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是一般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妈妈没有检查出来有这种隐忧,所以孩子蹦蹦跳跳地去了,以为跟

妈妈一会儿回家了,结果她就面临了她生命中令人惊

第二篇:于丹 论语 交友之道

三种好朋友

1宽容的朋友 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来的长久

2友多闻 广视听 以别人的博学作为

3友直

三种坏朋友

1性情暴躁的朋友 一个人可以点燃一群人的愤怒 技术不是根本保障 人规避风险的理智 2过分优柔寡断 过分制约的力量-你的朋友 机遇,他迎面走来的时候你总是心存疑虑 过了保质期 不要被朋友干扰了思维

3心怀鬼胎的朋友 心里一阴暗的人 不付出惨痛的代价是不会放过你的。

防微杜渐

仁 是孔子的核心 爱人 什么叫智慧 知人 了解他人就是智慧。有辨别他人的能力 有意愿有能力交到一个好朋友 就开创了一种好朋友

《燕子列传》车夫相貌堂堂 晏子在后坐着 不能用好人作为自己的坐标 反而提拔了车夫 平和谦逊的朋友

其他的交友原则

1不主张结交富豪 陶渊明不解音律 为之动容 的朋友常想一二 林清玄 常想一二如意事去抑制心底的不快!

2 国王不快乐 怎么办呢?去找快乐的人的衬衫 那不回来 没有衬衫 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 有三个重要的原则

1过犹不及-交友之道 一定是有分寸的 话还没说就急着说 不要急躁 大家期待的时候再娓娓道来 总有人抢话。

2该说的时候不说 让大家心里存有隔阂。

3没眼色 瞎子 不要闭眼瞎说 说合适的话 对方了解 光荣与隐痛 不触及他的痛处 让他跟你一直沟通下去 对于对方毫无了解 更多一点给关爱呀 你忠实的劝导 不听就算了 不要自取其辱。

4不能强求 好好说出你的忠告 好朋友不鼓励做过分的事情

5不同的年龄阶段交到好朋友

6人一生有三个闿

少年之时 戒之在色 情感问题 血气未定 大事处理好

中年之时 稳定了 与人争斗谋求自己的空间 不要与人争 反之要求自己做好 等待的观念 跟自己的能力斗。让自己更好!平常心的朋友 淡如水 君子之交。

老年之时 戒之在得 人的一生都是加法在生活 最后累于得 抱怨

选择一个朋友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篇: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

朋友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你从朋友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 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 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 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 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 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

一种是:性情暴躁的朋友。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这对我们 来讲也只有坏处没有多少益处。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 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告诉他怎样去过上一种没有危险的生活。 第二种是优柔寡断的朋友,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韩 国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很古怪它前脸长头发,但是后边是一个 秃脑勺。这个东西迎着你面走过来的时候,由于它满脸头发所以它面目不清,你 不知道它是什么,你琢磨琢磨等到它从身边走过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 抓,发现它后脑勺上没有头发,它已经彻底走过了。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它的名 字就是机遇,这个世界上机遇就是这么个怪物,你永远心存疑虑,但是等它要走 的时候你永远也抓它不着。优柔寡断的朋友往往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我们发现 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 不在于你做与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时间做是有用的。其

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质期的。我们这一生要做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 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第三种,心怀鬼胎有心计的朋友,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这其实在考验我们 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论语中损者三友就是: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 寡断的朋友,心怀鬼胎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我们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 重的代价。 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 我们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 而远离坏朋友呢? 孔子所有伦理的核心就是一个字是“仁”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他的学生曾经问 过老师,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叫“爱人” ,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他学生又问什么是 “智慧”呢?问“智”的时候老师又回答了两个字,叫做“知人” 。了解他人就是 智慧,所以其实我们怎么样能够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们心中对他人要 有爱,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愿,我们有辨别他人的能力,能够交到有品质好朋友, 这是一种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 愿就是我们有仁,那么能力就是我们有智。这是我们一种保障叫朋友质量的最好 的底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开创了一份好生活。其 实朋友有的时候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他的生活里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 也有些人是无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么是好坏。 论语中提倡交那种平和的,谦虚的团结他人的朋友,这是一个原则。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你自己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 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林清玄写过写过一副字“常想一二” ,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 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那么我们就算认可这个时间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吧,但 是起码还有一二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一二吧,想

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制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 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享乐道的朋友。 生活中真正心里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快乐来 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憧憬。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交到快乐 的好朋友,但是于丹教授认为和朋友交往是要有三个心理原则的,如果你未被了 这些原则你就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交友之中要注意尊敬和尺度。其实这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 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应该有分寸的。 交友原则之一:不要毛毛躁躁,不要抢说话。 交友原则之二:不要有话不说。 交友原则之三:不要闭眼瞎说。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 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听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 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内 心有些东西想要给整个世界看,要不然现在怎么会有博客呢,其实博客就是一种 个人愿望,急切地要展现给别人看。第二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也就是说 话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 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有隔膜。第三种,不看别人的 脸色,上来就说话,这样的人叫瞎子。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 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其实朋友之间,永远 是有尊敬、有顾忌的,不只是朋友包括更亲的亲人。其实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 命中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断地放大他的光荣,而永远不去触及他的隐

痛,这就是需要你有眼色。你要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不喜欢什么,当然这跟投其 所好不同,这在于你是不是给朋友一个宽和友好的气场,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其实我们都希望人生过得更有效率,我们希望跟朋友在一起会更好。那怎样 会更好呢?就是更多一点沉默的关爱去了解他人的心, 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知人才谓 之智,你了解别人的内心,你才能够真正把好的东西,他最有效的东西发挥出来。 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

个忠告。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 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其辱,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间也不能说 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提出要求。朋友直接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 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 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什么是好朋友?好 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 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人生有三大砍:少年之时戒之在色。人在少年的时候是让他血气未定之时, 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所以说血气 未定的时候,要做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中年戒指在斗。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 句话说的很好,他说: “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 。他选 择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如果说你觉得一个 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职位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 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遇也许会选择你。 那么老年就是戒之在得。 论语里面真正说到交友之道的言论并不多,但是它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

一个朋友是选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 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样 的风采,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究竟自 己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所以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种子,他可以激化整个朋友 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 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第四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提起《论语》不免有些惭愧,因为就是这本蕴含着古代圣贤无数智慧、源远流长的书籍,自己对它的了解也只不过停留在中学时代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那里面的之乎者也让我不知所措,更谈不上有想了解它更多的兴趣了。

没想到,时隔好几年,又让我接解到了《论语》。再次接触它就是看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后了,这里的《论语》没有了那么多枯燥的文字,而其中的道理似乎把我引领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它净化我的心灵、升华我的思想,让我体会到了圣贤为人处世高尚而崇高的一面。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子曰:“有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言寡尤,行寡悔。”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古训,让我觉得其中到处是些朴素的、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而且很少长篇大论的大道理,也让我觉得《论语》所说的道理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反而是感到很温暖、很亲切。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人际交往日益紧张,也与生活、工作系系相关,但有谁能保证自己在这方面处理的完美无瑕呢?细细品味于丹老师心得所解析的“处世之道”,其中的为人处世的技巧真的会让我一生受用。

首先了解到的便是一个处世的分寸,这是一个人能否“处好世”的基础。

“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只要自己心里坦荡荡,用一颗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而不是以怨报怨,也许那尘封多年的恩恩怨怨将被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一一化解。也正如书中说的一样: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浪费是可耻的,浪费生命能量则是可悲的。所以就一定要选好目标,做对事。

想做出一番事业来,就要处理好你与别人的关系,而那种细小而微妙的关系,一直是让我最头疼的事情了。做什么都要有个度,一个界线。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其实早已把人与人之间处世的尺度掌握得恰到好处了。人与人之间是应该存在距离的,离的太远显得生疏,不利于交往;离的太近又容易使彼此受到伤害,后果也会很严重。而《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月未圆”,永远保持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或许自己得到的将会达到“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人际关系搞好了还要面对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与压力,其中的分寸把握也很重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便是古代圣贤教给后人的一个“度量器”,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不太理解,因为现在的领导都喜欢那种全能型的人才,恨不得一个做三份、四份甚至五份的工作,但正如书中解析的那样,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而就这句话反过来讲便是“在其位,谋其政。”具体的“谋”法:首先是则做事的原则,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而我想这些看过后对我来讲也都是受益菲浅,终身受用了。“言寡尤,行寡悔。”对我们今天都还是有用的。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都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寡悔。”世上没有后悔药,所以做事时就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行。

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在我看来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小得不能在小的事情,在被世人尊崇为圣人的孔子看来却不因是小事而乎略。圣人就是圣人,总是有很高的思想情操在里面,连从盲人身边路过时都要轻轻走过,怕惊扰了他们的伤痛,我真是自叹不如。书中用了好几个“朴素”来形容圣贤孔子,在我们今天看来,孔子应该是属于特别低调的那一种了,但这样让我们感到很亲切,也没有“名星”架子。

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假如将这几点都能够理解透彻,结合到实际生活,那自然会在其中领略到处世之道

第五篇: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班级:111022姓名:何俊军学号:06

今天,我们班组织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我真的深有感触。因为我虽然看过听过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有许多都是夸夸其谈,让人感到华而不实,颇有战争年代大喊“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之嫌。但是于丹教授的《处世之道》让人不仅感到平实,贴近生活,而且很有哲理,看后实在是受益匪浅。

于丹的《处世之道》主要阐述了以下的几个道理:

一、利用孔子和弟子的问答:“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阐述了人际关系中的对待“德”和“怨”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德报怨而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如于丹教授所提出的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我觉得这种做法真的很得当。既不主张消极的任其所为,也不宣扬积极的以怨报怨,真的能够指导我们正确的对人处事。看了于丹教授了这一处事的原则,我的心也开始明朗起来,我为以前自己没有体会到这一点而懊恼,因为在过往的工作中,虽然自己真真实实的去认认真真的做了,但却受到别人的非难和不理解而深深的苦恼,感到特别的不值和委屈,但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解,真的有如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大可不必有受委屈的感觉,也没有必要为这样的小事而耿耿于怀,我可以坦然的面对这一切,即:“以直报怨,”我想如果在人生和工作中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受到多大的伤害和打击对自身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那么,在思想上,自己就战胜了自己,因为人说„理智是一棵树,情感是一片云,云经常被风刮得到处乱跑,而树被风刮走的,只是几片树叶‟只有我们具备了坦然面对外界的种种,我们才不会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悲哀。

二、用孔子的“过犹不及”论阐述了,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甚至是亲人应当具有的“距离”美。于丹教授列举了一个豪猪相互取暖的故事阐明了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其实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常常有这方面的困惑:为什么有时我明明是为了对方好,而对方却拒人于千里之外呢?我现在才真正的明白,和人相处真的不是越走得越近越好,而应该保持一定的“度”。同时呢,不要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我也明白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多一些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和思考问题,那样就不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到头来落得“两败俱伤,里外不是人”。说来其实真的很可笑,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曾有过“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别人”那个时候,我常常的苦恼,但是我就是找不到苦恼的原因,经于丹教授这样一讲,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幼稚和可笑,我总是认为,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我总是觉得“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都是出于自己的一片爱,但是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爱却是建立在可笑的“自我”之中的,总是自然不自然的就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了,结果经常就会有许多的小矛盾和小摩擦发生。我想现在明白尚不晚,给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个足够的个人的空间吧,给所有的人的爱都是要没有回报和没有负担的爱。不要认自己所爱的人感觉到这种爱是一种负担。

三、对待工作也要适度。用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说明了对待工作也要适度。于丹教授认为:“只要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因为这

个社会不缺少锦上添花,缺少的是雪中送炭。我想确实是这样的,有些时候,我们为了表现或者是为了一片好心,去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却弄巧成拙,事与愿违,结果虽然事是做了,但是却做得不尽人意,跟着就招来一片骂声。虽然是一片好心,却做了坏事。那么用哲学的“过犹不及”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四、正确处理说与做的关系。用孔子的巧言令色,鲜仁矣来阐述了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事,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都不乏夸夸其谈的人物,废话一大堆,但是,真的要踏踏实实的工作,就原形毕露了。于丹教授在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故事来阐述了说和做的辩证关系。告诫我们不要象坏脾气的小孩一样,在别人的心灵之上打一些无法消除的“洞”。在现实生活中少一些指责和报怨,少一些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是的,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把所有的指责和报怨都变成行动的动力!

五、为人处事要先学会礼仪。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修己以信就是要好好的修炼自己,以安顿别人,只有把自己修炼好了,才能帮助别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的人报怨社会不公,报怨处事艰辛,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掌握处事的原则,把握做事的分寸,礼行天下,修身养性那么我们就掌握了处世之道,自然生活就会变得无比的快乐。

听了于丹的讲演讲,我真的是由衷的感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阅读课题研究计划下一篇:幼儿园班主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