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期末社会心理学

2022-08-26

第一篇:电大期末社会心理学

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专)

电大《心理学》(专科选修)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感受性,动物没有感受性。(×)

2.人与动物心理的不同在于,人有意识,动物没有意识。(√)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正比关系。(×)

4.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是反比关系。(√)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味觉适应。(×)

6.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7.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8.聋哑人“以目代盲”,盲人“以耳代目”,这是感觉补偿现象。(√)

9.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10.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11.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属有意识记。(×)

12.保持在人脑中材料,只在数量上发生变化,在质量上很少变化。(×)

13.信息在人脑中的贮存只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

14.看见一面红旗,我们能认出它属于再现。(×)

15.遗忘就是个体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

16.遗忘曲线是由艾宾浩斯提出来的,其进程是先慢后快。(×)

17.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主要是受到倒摄抑制影响。(×)

18.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19.“一题多解”、“闻一知十”主要体现了集中思维的求异特点。(×) 20.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思维过程,称为抽象。(×)

21.数学中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在于分化概念,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科学概念。(√)

22.有意后注意是一种事先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3.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不良品质。(×)

24.近年来,研究者们把情绪与最能代表的人的认识水平的智力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的核心是个体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25.心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感染性。(√)

26.“喜者见之则喜,忧着见之则忧”,充分体现了应激状态的感染性特点。(×)

27.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28.心境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29.暴怒、狂喜、恐惧属于热情的表现。(×)

31.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著名的情绪的评估—兴奋学说。(√)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二者不可兼得,此时表现出的动机冲突是趋避式冲突。(×)

33.个体的活动动机越强,其活动效率越高。(×)

34.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的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

35. 一名8岁儿童,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力年龄为10岁,该儿童的智商为120。(×)

36.气质俗称为性情、脾气。(√)

37.性格俗称为性情、脾气。(×)

38.在社会评价方面,气质无好坏之分。(√)

39.性格无好坏之分。(×)

40.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

41.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A型性格,认为这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

42. T型性格的人具有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

43. 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征,它影响到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

二、单选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C)

A.1789

B.1897

C.1879

D.1987

2、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马斯洛

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C)。

A. 兴奋过程

B.抑制过程

C.兴奋与抑制过程

D.兴奋与诱导过程

4、人的心理是(C)

A.客观

B.主观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D.以上都不对

5、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D)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6、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D)

A.感受适应

B.同时对比

C.不同感受的对比

D.继时对比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B)

A.理解性

B.规律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C)

A.9±2

B.8±2

C.7±2

D.6±2

9、记忆的首要环节是(D)

A.保持

B.再认

C.回忆

D.识记

10、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A )

A.提出问题

B.提出假设

C.检验假设

D.分析问题

11、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湿润而雨”的结论,属于思维的(B)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12、医生根据病人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给予确诊,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A)

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

13、正在上课,一位迟到学生推门而入引起大家注意是(A)

A.无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14、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周期性变化是(D)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范围

C.注意分配

D.注意起伏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D)特征。

A.感染性

B.情境性

C.两极性

D.移情性

1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17、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C )

A.尊重

B.求知

C.自我实现

D.安全

18、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C )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感觉

19、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B )。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作动机 20、(A)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思维

21、智力的核心成分是(D)。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创造能力

D.抽象概括能力

22、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是指(B2)。

A.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没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B.智力中等的占多数

C.智力超常的占多数

D.智力低常的占多数

23、某人稳重踏实,勤奋刻苦,做事认真细致,他(她)的气质类型倾向于(B)

A.抑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24、情绪体验深刻,具有高度敏感性,行动孤僻迟缓,不善交际,这种人属于(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5、气质类型在社会上评价是(D)。

A.都是好的

B.都是坏的

C.有好有坏

D.无好坏之分

26、“活泼好动”是下列那种表现?(C)

A.能力

B.兴趣

C.气质

D.性格

27、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抑制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8、粘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C)。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29、性格属于下列那种心理现象?(D)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30、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心理学家是(B)。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31、提出智力三元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32、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三、名词解释:

1.意识:是人们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反映。意识就是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的高级心理部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收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组成。

4.神经网络: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构成了极端复杂的神经网络,从而保证实现对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处理的功能。

5.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6.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7.知觉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

8.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9.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0.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反映的心理过程。

11.内隐记忆: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所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12.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也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13.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信息集中起来,思路朝着同一个方向聚敛前进,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也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14.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探求多种合乎条件答案的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15.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16.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7.原型启发:从类似事物中受到启迪,从而发现所要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构成部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等。

18.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19.道德感: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0.动机:个体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需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21.成就动机: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23.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24.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判断或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心。

25.多血质:气质类型的一种,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思维灵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易转移,情绪不稳定,感情易表露且体验不深,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具有外倾性。

26.大五因素: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以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这五个因素是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27.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28.A型性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型性格类型。近年来在研究性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性格类型。A型性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

四、简述题:

1.简述人类心理的实质。

我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实质的普遍共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内容的源泉,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2.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有无经验均能产生,但知觉的产生则离不开经验。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合称为感知觉。

3.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恒常性。

4.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知觉理解性主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5.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信息的输入与编码;保持——信息的存贮;再现(再认和回忆)——信息的提取。

6.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也称为学习。影响识记的因素有:识记的方式(信息的编码方式),如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多以语义类别编码方式进行;识记的类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较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的方法;当前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学习的程度,识记者的态度、情绪等。

7.简述表象的特征与功能。

表象的特征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的功能有:表象是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桥梁;表象是人理解知识信息的重要条件;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对人类实践活动有重要作用。

8.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教学中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教学活动是学习者掌握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利用过去的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正确运用变式;及时下定义;形成概念体系;反复运用概念。

9.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1)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分析问题。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弄清问题的已知条件与要求之间的联系,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以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3)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4)检验假设。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检验假设的方式主要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另一种通过思维活动去进行,通过周密的思考从理论上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10.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表现储备;思维的积极活动;原型启发;灵感。

11.什么是注意?其外部表现有哪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生理运动的变化。

12.举例说明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如大家正在上课,一个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他。(2)有意注意,如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学科时,由于认识到这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上课时就会特别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内容。(3)有意后注意,如熟练地骑自行车中的注意。

13.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其条件 :(1)多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也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紧张度和活动的性质;(2)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3)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14.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1)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区别: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属性、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情绪和情感是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认识活动的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目的性;情绪情感的发生、改变则具有不随意性。(2)情绪情感与认识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认识活动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的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有促进和推动作用。(3)近年来提出的情绪智力概念,充分体现了情绪情感与认识的紧密联系。

15.如何理解情绪三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了情绪受环境因素、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三个因素的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沙赫特和辛格用实验充分证明的上述观点。

16.简述意志行为的特征(意志行为有哪些特征?其中关键特征是什么?)。

意志总是与行为相关联,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故称意志行为。意志行为的特征有: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能自觉确定行动目的,是人意志行为的最基本特征;随意运动是意志行为的基础。人的意志行为是由意识调节下的一系列随意运动组成的;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为总是与克服困难密切联系的,这是其关键特征。

17.简述人类需要的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无限性、相关性、重复性、竞争性。

18.什么是动机?动机有哪些功能?

动机是个体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外在条件、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动机的功能有激活功能,动机活动的原动力,对活动起着激活和始动作用;指引功能,动机使活动始终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维持和加强功能,动机驱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最终实现目标。

19.简述动机的类型。

人类的动机十分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对之进行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3)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4)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5)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6)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7)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 20.用能力与知识关系的原理,简要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能力是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而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要困难得多,能力与知识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因此,能力、知识不能等同。

能力与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的。知识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能力。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自己的能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水平,能力与知识之间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

21.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因素。即遗传素质和胎儿的生长环境。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仅是一种可能性。要使遗传素质在能力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现实作用,必须有相应的外部条件。胎儿的生长环境对胎儿出生后的个体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较大影响。(2)教育因素。教育在能力形成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儿童的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3)实践因素。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力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4)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自觉能动性。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认知。

22.简述智力多元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8种智力成分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23.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同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但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首先,两者表现个性特征的角度不同。性格是从个体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来表现其个性特征;而气质则是从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与灵活性、强度与平衡性及趋向性等方面来表现个性差异的。其次,两者可塑性程度不同。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较缓慢;而性格可塑性较大,虽然相对稳定,但较易改变。最后,两者的社会意义不同。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直接体现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社会内容与社会意义,本身具有社会评价的好坏之分。

气质与性格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在性格特征形成的快慢速度和表现方面,无不明显地带着各自气质类型的特点;另一方面,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影响着气质,甚至渐渐影响一个人某方面气质特征的改变。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主题。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列为教育教学的重点。(1)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导与鼓励:要优化教育环境的创造氛围;要建设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教育;要改革与完善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取消“统”字;要使先进的教育技术进入教育教学过程。(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通过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熟悉而又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思考题、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或途径,培养学生创造性。(3)正确对待学生创造性行为,积极鼓励其敢想、敢问、敢于标新立异。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纠正以往出现的“高分低能”、“思维僵化”现象。其次,鼓励学生敢想、敢问,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不要限定学生盲从接受已认可的答案。(4)既要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思维的规则和办法,逐渐提高集中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应重点加以培养。可通过自由联想训练、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等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5)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与人格因素有密切关系。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2.分析引起心境的原因和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举例说明,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举例说明引起心境的原因,并提出自我调节的方法)。

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庭境遇、事业成败、工作顺逆、人际关系、对往事的回忆、未来遐想和身体状况等,但从影响心境的本质原因来看,主要是人的世界观、认生观。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必须加以调控。不良心境就是一种不良情绪,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有:(1)排除抑郁:改变认知角度;适当释放情绪;改变行为方式;调换环境;休息。(2)学会制怒:要有一定的心理容量;要有一定防怒措施。(3)克服自卑。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4)消除紧张与焦虑:①积极的认知方式:勇敢面对焦虑与紧张,想一想事情最坏会到什么程度;排除极端的想法,不随意夸大现实状态;用欣赏的态度看待自己,既承认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不足,又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对于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必强求,学会接受现实。②积极的行动方式:积极行动起来;融洽社会关系,利用社会支持;学会宣泄和倾诉;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行动策略,健全个性。

3.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人类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

(2)七种需要是由低到高按顺序逐级递升的,呈现出波浪式演进的态势。(3)在每个时期,个体需要呈现出丰富性特征,多种需要共同存在,其中有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即优势需要,它对当前行为发挥关键作用。(4)需要的发展呈倒金字塔形。即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的满足所占比例越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满足所占的比例越小,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很少一部分。

简要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心理学界较公认的需要理论,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1)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人的需要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2)将人的需要看做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具有整体性。这一理论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受到了企业界和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

缺陷:(1)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忽视或否定了人类需要的社会性特征。(2)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不得到满足高一级需要就不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把需要的层次看成是固定的,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某些特定情景下,低层次需要没有获得基本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4.联系实际分析,动机冲突的类型及解决方法。

(一)动机冲突的类型:动机冲突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动机冲突主要有4种: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和多重趋避式冲突。

(二)动机冲突的解决方法:首先,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动机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任务要求,权衡利弊,做出决定,选择出主导性动机。其次,在进行动机冲突的决策过程中,必须做到当机立断,切忌思前想后、优柔寡断,不作决定而贻误动机决策的最佳时机。最后,动机决策做出后,要严格按照动机主次矛盾来决定行为方向,学会取舍,圆满完成任务。

5.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1)培养和激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动机应从满足个体的需要尤其是高层次需要开始。适当地提高个体的抱负水平是激发其创造动机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造行为进行正面表扬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幻想也有利于创造动机的培养。(2)努力培养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创造性人格具有以下特点:勇敢、甘愿冒险、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其创造发明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加强对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3)创设积极良好的创造环境。在课堂内外为大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课堂上改变“填鸭式”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外要为大学生开展创造活动提高良好的条件,激发大学生的怀疑和探求心理,发展其创造性想象与幻想能力。要提倡学习中的相互讨论法;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要开设有关创造学方面的专业课程及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色化的创造教育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创造教育课程、参加发明创造协会及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4)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它通常表现为,当解决某一认知问题的方法和结果不仅仅限于一种的时候,个体能想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或给出关于某问题的多种回答。(5)倡导参加科学研究活动。首先,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真理,严肃认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等。其次,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和系统地科研训练,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如了解科研步骤——选题、查阅文献及初步调查了解、制定研究工作计划、收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6. 联系实际分析,影响个人性格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因素。

性格的形成是在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之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1)人的生理遗传因素为性格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它能影响性格发展的方式和表现状况。当人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神经系统的特性影响着人对客观现实信号的加工和处理。(2)性格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在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改造着自己的性格,以增强个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与耐受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套稳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即性格特征。在性格的诸多要素中,与身体和生理有关的部分,如自我概念中有关身体意象、动机与情绪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较复杂的人格特质,如兴趣、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则受环境影响较大。

电大《心理学》(专科选修)试题及答案

2011年7月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2.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感觉适应可以降低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是一种利弊兼具的心理现象。(√)

4.联想是回忆的基础,也是回忆的主要形式。(√)

5.所以遗忘都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

6.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思维过程,成为抽象。(×)

7.人在某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这反映出注意的直观性。(×)

8.心理学家卡内曼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类型。(√)

9.所谓“触景生情”,表明了情绪情感具有不随意性。(√)

10.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11.“既想吃肉,又怕发胖”,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双避式冲突。(×)

1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有两种需要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因素都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13.一名8岁儿童,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力年龄为10岁,该儿童的智商为120。(×)

14.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5.“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试与逐渐减少错误的过程”,这是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

16.恐惧是个体在面对情境并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感情体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B)

A. 弗洛伊德

B. 冯特

C. 艾宾浩斯

D. 马斯洛

2.记忆的首要环节是:(D)

A. 保持

B. 再认

C. 回忆

D. 识记

3.学生上课时把老师的讲课知觉为对象,而将其它无关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种现象体现的知觉特性是(B)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选择性

C. 知觉理解性

D. 知觉恒常性

4. 遗忘的压抑理论是(D)首先创立的。

A. 艾宾浩斯

B. 费希纳

C. 斯滕伯格

D. 弗洛伊德

5.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C)。

A. 能动性

B.适应性

C. 稳定性

D. 变化性

6.(D)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

A. 排除忧郁

B.自信

C. 积极的认知方式

D. 积极的心理暗示

7.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C) A. 尊重

B.求知

C. 自我实现

D. 安全

8.美国心理学家(B)不赞成斯皮尔曼过分强调G因素的作用,强调能力由一群不同的原始能力组成。

A. 桑代克

B.瑟斯顿

C. 吉尔福特

D. 弗农

9.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A)性格,认为这是一种好冒险、喜欢刺激的性格特征。

A. T型

B.A型

C. B型

D. o型

10.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护士就联想起打针,从而表现出恐惧,这种恐惧是由(C)引起的。

A. 联想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

C. 信号学习

D. 辨别学习

11.构成人际关系的基本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B)。

A. 个性成分

B.行为成分

C. 意志成分

D. 动机成分

12.有机变换是心理防卫形式的一种,下列不属于有机变换的是(A)。

A. 倾诉法

B.自慰法

C. 回避法

D. 补偿法

三、名称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2.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3.原型启发:从类似事物中受到启迪,从而发现所要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构成部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等。

4.晕轮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的特征上,从知觉到的信息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的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5.合理化:又叫自慰法或文饰,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也称为学习。影响识记的因素有:识记的方式(信息的编码方式),如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多以语义类别编码方式进行;识记的类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较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的方法;当前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学习的程度,识记者的态度、情绪等。

2.简述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评性。

3.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意志总是与行为相关联,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故称意志行为。意志行为的特征有: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能自觉确定行动目的,是人意志行为的最基本特征;随意运动是意志行为的基础。人的意志行为是由意识调节下的一系列随意运动组成的;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为总是与克服困难密切联系的,这是其关键特征。

4.用能力与知识关系的原理,简要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能力是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而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要困难得多,能力与知识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因此,能力、知识不能等同。

能力与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的。知识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能力。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自己的能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水平,能力与知识之间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

五、论述题(20分):联系实际,论述人际交往中的情绪障碍及其调适。

1.易激动愤怒

易激动愤怒是指容易发火、发怒、过分急躁,因一点小事与他人发送矛盾,表现出粗野蛮横。暴躁的人对外界的容纳性相当低,人在愤怒时意识范围变小,考虑问题偏激,主观化严重,自控能力也随之下降,这就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对待愤怒,健康而有效的方式是化解和有分寸的表达。化解是把挫折、不如意、不公正看做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要无数次经历和体会的东西,平静面对现实。若一定要表达你的愤怒应注意分寸,选择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升华”表达方式。

2.交往恐惧感

交往恐惧感是指人在社交时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体验。主要有三种情况:气质性恐惧;因缺乏交往经验而出现交往恐惧;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而造成的交往恐惧。

克服交往恐惧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行动,主动参与;寻找恐惧的原因,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了解个性,改善个性。

3.嫉妒

嫉妒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不悦、自惭、怨恨、烦恼等负性情绪体验。嫉妒心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不健康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自己他人生活造成影响,使人际交往失去和谐,交往质量差。

对嫉妒心理的调适:纠正不正确的想法;增强道德法制观念,约束并战胜自己的嫉妒心理,不要任其发展,引发破坏性行为;积极升华,通过积极上进的办法赶上或者超过对方,达到心理平衡;改变比较的角度,拿自己的长处与对方作对比,或者把自己与稍差一点的人比较,失衡的心理就会获得新的平衡。

4.羞怯

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性羞怯、敏感性羞怯、挫折性羞怯,包括反射性羞怯、演化性羞怯、习惯性羞怯。

克服羞怯心理,第一要丢下包袱,即不要怕在交往中做错事,说错话,要认识到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尽管不令人愉快,但错误是可以改正的。第二,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第三,解决害羞的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必要时要强迫自己或请求他人督促自己进行交往活动。只有在不断地交往中总结经验教训,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才能逐步摆脱害羞心理。

第二篇:电大园艺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

7338《农村社会学》试题B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2.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是( )。 A.一定规模的人群 B.群体意识

C.共同行动的能力 D.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3.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 A.斯宾塞 B.孔德 C.韦伯 D.迪尔凯姆

4.在农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

A.农业 B.副业 C.乡镇企业 D.进城务工 5.在群体生活中,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

A.家庭 B.家族 C.邻里 D.游戏群体 6.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亲密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强 7.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8.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

A.劳动方式 B.消费方式 C.婚姻方式 D.文化娱乐方式 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

A.社会行为规范 B.政治条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1.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指( )。 A.城乡分化 B.私有制出现 C.劳动分工 D.利益的分化 12.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3.社会保险是( )。

A.民间行为 B.社会行为 C.政府行为 D.个人行为 14.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 )。 A.失范理论 B.手段-目标论 C.标签论 D.亚文化群体论 15.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 )。

A.生存权 B.发展权 C.受教育权 D. 选举权

二、多选题(每题3分,总计15分)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

A.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 B.农村社会关系 C.农村社会结构 D.农村社会变迁 E.农村社会发展史 2.具体社会包括( )。

A.国家 B.地域社会 C.社会群体 D.太空 E.组织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 )。

A.教导生活技能 B.学习社会规范 C.学习谋生手段 D.确定人生目标 E.培养社会角色 4.分析农村居民时使用的重要指标包括( )。

A.职业 B.阶层 C.居住地 D.户口 E.居住时间 5.城乡关系表现为( )。

A. 城乡对立 B.城乡差别 C.城乡平等 D.城乡结合 E.城乡融合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总计10分) 1.文化

2.初级群体 3.农村社会组织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四、简答题(第

1、2题10分,第3题5分,总计25分) 1.简述习俗的控制作用。

2.简述文化有什么特征和功能。

3.造成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总计20分) 1. 试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支持条件。

2.试述农村城镇化必然性。

第三篇:中央电大专科“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

一.判断题

1. 一个人的个性,即人格,包括能力、

气质、性格三个方面。(×)

2.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

3.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

究人的间接经验的一门学科。(×) 4.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语言功能方面,

大脑左半球占有显著的单侧化优势。(√)

5.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

6. 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强化的建

立。(×)

7. 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条件反射系统。(×)

8.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和功能单位。(×)

9.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

和抑制过程。(√)

10.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正比关系。(×) 11. 感觉属于感性认知阶段,知觉属于理

性认识阶段。(×)

12.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也就是

我们平常所说的幻觉。(×)

13. 阈限是一种反应与另一种反应之间的

分界值,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它是个固定值。(×)

14. 感觉适应可以降低个体对外界不良刺

激的敏锐度,是一种利弊兼具的心理现象。(√)

15. 感觉和知觉是先后进行的,先有感觉,

然后才有知觉。(×)

16. 相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感觉,但

却会引起不同的知觉。(√)

17.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

续性的反映。(×)

18.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19. 联想是回忆的基础,也是回忆的主要

形式。(√)

20. 研究表明,对词语喜好度的评定、作

业任务类型等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效果并不影响。(√)

21.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视觉或语义编

码为主。(×)

22. 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信息干扰引

起的。(√)

23. 由春天想到繁荣、从苍松翠柏想到意

志坚强,这些现象体现的联想规律是接近律。(×)

24. 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

比外显记忆快得多。(×)

25. 所有遗忘都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

能再认和回忆。(×)

26. 遗忘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 27. 在实际进行的思维活动中,分析和综

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28. 定势对问题解决只能起到妨碍作用。

(×)

29. 鲁班因为茅草割破手而发明了锯子,

牛顿从苹果落地而联想到地球引力,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原型启发的典型例证。(√)

30. 幻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发展规律,

并且毫无实现可能的想象。(×) 31. 男女两性在思维的方式和特征方面没

有差异。(× )

32. 集中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同求优,发

散思维的突出特点是求异创新。(√) 33. 灵感是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之一。

(√)

34. 对问题重新建构,从而寻找解决问题

的方法,这种启发法策略是顿悟。(√) 35.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

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特性。(√) 36. 人在某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有选择地

朝向一定对象而离开其它对象,这反心

映出注意的直观性。(× )

37. 保持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它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作用的。(×)

38. 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身体其他的运动不会停止,还会一直进行下去。(× )

39. 无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仅仅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再无其它。(×) 40. 熟练地阅读课文、熟练地骑自行车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注意。(×) 41. 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总是一一对应的。( ×)

42. 心理学家卡内曼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

43. 任何附加刺激都会引起注意分散。(×)

44.

“平时做作业像考试一样认真,考试时就能像做作业一样轻松。”这种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是情境想象法。(√)

45. “人逢喜事精神爽”,描述的人的情绪状态是心境。(√)

46. “爱屋及乌”生动地体现了情感的感染功能。(×)

47. 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梅耶提出了情绪智力,以色列心理学家巴荣提出了“情商”概念。(√)

48. 所谓“触景生情”,表明了情绪情感具有随意性。(×)

49.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难以彼此分离的两种心理现象,就脑的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

50. 情感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的特点。(×)

51. 汤姆金森和拉扎勒斯提出了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

52. 情绪三因素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受环境因素、生理唤醒和动机三个因素的制约。(×)

53. 心境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54. 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55. 意志行为的基础是行为的目的。(×) 56.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 )

57. 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二是执行。(×) 58. 情绪、情感既可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59. 因认知和个性的影响导致在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不成功,这属于内部挫折。(√)

60. “既想吃肉,又怕发胖”,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双避式冲突。(×) 61. 个体的活动动机越强,其活动效率越高。(×)

62. 完成较高难度任务时,要取得最佳工作效率,动机水平最好处于较高水平。(×)

63. 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条件是需要。(×)

64. 按照需要的起源来分,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65.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层次从低级向高级递升,在每一个时期,只存在一种需要。(×)

66.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有两种需要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因素都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 67. 研究表明,恐惧使合群倾向增加,忧虑使合群倾向减少。(√) 68.

定势属于一种意识动机。(×) 69. 技能和才能是能力的不同表述形式,

这三者是等同的。(×)

70. 能力的强弱与完成活动的产品质量速

度之间是正相关。(√)

71. 气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生活

条件和教育的作用下,易于发生改变。(×)

72.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影

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仿佛使一个人的整个活动表现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73. 人的气质是相当稳定的,不发生任何

变化。(×)

74.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

75.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

方式中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 76. 性格的形成完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

的。(× )

77. 性格俗称为性情、脾气。(× ) 78.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提出来的。(× )

79.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

的变化。(×)

80. 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远大于非智力

因素。(×)

81. 品德是自觉意志的结果,是个体在长

期生活实践中养成和形成的行为习惯。(√)

82. 由先前信息所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对

后来的影响就是近因效应。(× ) 83. 恐惧是个体在面对情境并企图摆脱而

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感情体验。(√) 84.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

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自己与他人有相同的倾向,即把他人的特征投射到自己身上。(× )

85. 一般公认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美国心理

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者”标准。(×)

86. 病态心理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相处略感

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缺乏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

87. 疏泄疗法就是让来访者倾诉心中的烦

闷和心中的矛盾,释放心头的重负,恢复心理平衡,防止躯体或精神发生疾病。(√)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C )。

A. 1789B. 1897C. 1879D. 1987 2.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 B )。 A. 弗洛伊德B. 冯特C. 艾宾浩斯D. 马斯洛

3.有目的地创设、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是( B )。

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量法D.谈话法

4.强调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完整结构,反对把意识、心理分解成元素的心理学派是( B )。

A.构造主义B.格式塔心理学C.机能主义D.行为主义

5.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心理活动层面问题的心理学派是( C )。

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C.人本主义D.认知心理学

6.( C )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往往被视为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A.条件刺激B.无条件刺激C.强化D.操作活动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 B )

A. 理解性B. 规律性C. 整体性D.恒常性

8.记忆的首要环节是:( D )。

A. 保持B. 再认C. 回忆D. 识记

9.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C )。 A. 9±2B. 8±2C.7±2D. 6±2 10.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 D )一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

A. 《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B.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C. 《行为主义的方法》D.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1.1834年,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他认为(D )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A.绝对感觉阈限B.感觉阈限C.最小可觉差D.中等强度刺激量

1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是( A )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后像D.联觉

13.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 B)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A.强刺激B.弱刺激C.适宜刺激D.阈下刺激

14.学生上课时将老师的讲课作为知觉对象,而将其它无关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种现象体现的知觉特性是(B )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

15.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是( D )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

16.观察力是构成( B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A.知觉能力B.智力C.认知技能D.思维能力

17.对学过的知识、概念、原理、公式等的记忆属于下面哪一种记忆?(B) A 情绪记忆B 语词逻辑记忆C 动作记忆D 形象记忆

1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属于(C )

A.形象记忆B.语词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

19.记忆一篇文章,常常是首尾易记、中间易忘,对这种现象的解释符合遗忘原因的( D ) A.衰退理论B.提取失败理论C.压抑理论D.干扰理论

20.遗忘的压抑理论是(D )首先创立的。 A 艾宾浩斯B 费希纳C 斯滕伯格D 弗洛伊德

21.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是(C )。

A.知觉B.记忆C.思维D.想象

22.教师根据学生的言语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体现了思维的( D )。 A.概括性B.选择性C.分配性D.间接性

23.当人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说明想象具有( B )。

A.预见作用B.代替作用C.补充作用D.反馈作用

24.儿童在解决把数字8可以分成多少时主要采用的思维是( A )。

A.发散思维B.集中思维C.求同思维D.直觉思维

25.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 A )。 A. 提出问题B. 提出假设C. 检验假设D.分析问题

26.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C )。

A.能动性B.适应性C.稳定性D.变化性

27.学习时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提醒自己“集中注意”、“不要分心”,这种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是( C )。 A.情境想象法B.自我奖惩法C.自我暗示法D.记录法

28.学生在专心听讲时,会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老师讲课的内容,这属于注意外部表现中的( B )。

A.生理运动的变化B.无关运动的停止C.适应性运动D.貌似注意 29.“人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种观点属于解释情绪的( A )。

A.外周理论B.丘脑理论C.动机——分化理论D.认知理论

30.“人在森林里看到狗熊会产生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狗熊却不产生恐惧。”这种现象符合( B )。 A.情绪的生理反应理论B.情绪的评估—兴奋理论C.情绪的进化理论D.情绪丘脑理论

31.儿童从周围人的表情中能了解自己的哪些行为动作受鼓励、应该做,哪些行为动作受责备、不应该做,这体现的情绪情感的功能是(D )。

A.迁移功能B.动机功能C.感染功能D.信号功能

32.激情是一种暴风雨般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它的出现带有(C )。

A.感染性B.突然性C.爆发性D.紧张性

33.( D)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 A.排除忧郁B.自信C.积极的认知方式D.积极的心理暗示

3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表现出的是哪种动机冲突(B )

A. 双避式冲突B. 双趋式冲突C. 趋避式冲突D. 多重趋避式冲突 35.挫折的构成包括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 B )。A.挫折情境B.挫折认知C.挫折反应D.三者一样重要

36.“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等,体现了心理防御机制中的( D )。

A.转移B.抵消C.补偿D.合理化

37.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C )。

A. 尊重B. 求知C. 自我实现D. 安全

38、马克思说:“饥饿总是饥饿,但用刀叉吃熟食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这表明人的需要具有( D )

A. 对象性 B. 动力性 C. 多样性 D. 社会性

39.下列不属于动机功能的是(C )。 A.激活功能 B.指引功能 C.选择功能 D.维持功能

40.皮亚杰指出,儿童行为存在着自我激

发的现象。当儿童自由自在地进行操作时,他们会重复地操作当交通警察、开设医院或“过家家”的游戏。这表明儿童的行为可以由(D )激发。

A. 生理性动机B. 外部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内部动机

41.有人对数学感兴趣,有人对哲学感兴趣。有人喜欢高尚的内容,有人则喜欢繁琐的事物。这表明兴趣具有( D )

A. 稳定性B. 效能C. 指向性D. 广度

42.美国心理学家( B )不赞成斯皮尔曼过分强调G因素的作用,强调能力由一群不同的原始能力组成。

A. 桑代克B. 瑟斯顿C. 吉尔福特D. 弗农

43.西方第一个提出有关智力测量重要思想的人是(C )

A. 特曼B. 高尔顿C. 斯坦福D. 韦克斯勒

44.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C )

A. 胆汁质B. 多血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

45.某人性情急躁,易发脾气,喜怒形之于色,遇事缺乏思考,其气质类型属于( A) A. 胆汁质B. 多血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

46.某人稳重踏实,勤奋刻苦,做事认真细致,他(她)的气质类型倾向于:(B ) A. 抑郁质B. 粘液质C. 多血质D. 胆汁质

47.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 D )性格,认为这是一种好冒险、喜欢刺激的性格特征。

A. O型B. A型C. B型D. T型

48. 著名人格心理学家( B )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性格类型学说。

A. 斯普兰格B. 荣格C. 弗洛姆D. 奥尔波特

49.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A)模型,并据此编制了人格问卷。 A. 3因素B. 4因素C. 5因素D. 7因素

50.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特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D )

A. 需要B.能力C.气质D.性格 51.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由(C )实现的。

A. 试误B. 强化C. 顿悟D. 同化

52.( D)是发现学习论的创始者。

A. 奥苏贝尔B. 班杜拉C. 桑代克D. 布鲁纳

53.(B )的归因理论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4种主要原因。

A. 海德B. 韦纳C. 阿特金森D. 马斯洛

54.提出“道德认知发展论”的心理学家是(B )

A.柯尔伯格B.皮亚杰C.刘华山D.班杜拉

55.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最重要的是( D )

A.提高道德认识B.丰富道德情感C.增强道德意志D.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56.提出“爱情三角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 )

A.皮亚杰B.荣格C.斯滕伯格D.艾森克

57.下列不属于堪布斯特质标准的特质是( B )

A.积极的自我观念B.待人民主和平C.恰当地认同他人D.主观经验丰富 58.有机变换是心理防卫形式的一种,下列不属于有机变换的是( C )

A.回避法B.自慰法C.倾诉法D.补偿法

59.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科学家(B)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 魏特海默B 冯特C弗洛伊德D 艾宾浩斯

60.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历史上( A )学派的创始人。

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 人本主D认知学派

61.行为主义者主张用( B )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A内省 B实证C现象学D释梦

62.( A )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可以探求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A实验法B个案法C观察法A、阅读B、讲演C、游戏D、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D调查法 讨论 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B地球上现在有63.心理学研究必须避免使被试身心受到81.在下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多少人? 损伤,因为心理学研究应遵守( A )的原中,属于讨论法的是( B)。 C意识是怎样起源的?则 A教育性B发展性C客观性D科学性 64.主张人性善的心理学流派是(C ) 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 人本主义D认知学派 65.我们平常说的“喜怒哀乐”属于心理现象中的( B ) A认识B情绪和情感C 意志D 个性 66.( C )现象是人所特有的。 A感觉B知觉C自我意识D情绪 67.属于个体的行为活动的动力系统的是( D ) A 记忆B能力 C气质D需要 68.科学编制的心理测验对于被测验者的心理的测查( D ) A 没有误差,可以绝对信任B误差很小,可以给所有人使用C有误差,但误差完全可以消除D有误差,在解释测验结果时要考虑误差的影响 69.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都可以追溯到个体的( D)。 A.遗传因素B.教育环境C.人格特征D.早期经验 70.“好胜心强,事业心强,雄心勃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凡事求成”,这是( A)人格的典型表现。 A.A型B.B型C.内向型D.外向型 71.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下面哪个因素属于生态环境因素?(C) A.价值观念B.人际关系C.拥挤与噪音D.文化变迁 72.下面关于心理咨询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D) A.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B.心理咨询是一种关系。C.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的活动。 D.心理咨询面对的主要是精神病患者。 73.在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C)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A.躯体疾病B.病毒干扰C.遗传D. 大脑外伤 74.从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A)两项任务。 A、心理健康维护B、心理品质优化C、发展性教育D、补救性教育 75.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 C)和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 A、心理健康维护B、心理品质优化C、发展性教育D、矫正性教育 76.当个体遇到很多生活事件的时候,他所遭遇到的心理应激会(B)。 A.保持不变B.累加C.抵消D.减少 77.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称为(B)。 A、压力B、生活事件C、冲突D、应激反应 78.下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不正确的是(B)。 A、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B、以教师讲授为主C、以学生活动为主D、有教师指导 79.下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正确的是(D)。 A、以学生自发活动为主B、以补救性教育为主C、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为目的D、面向全体学生 80.在下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属于认知法的是( A)。 A、艺术欣赏B、脑力激荡C、双重扮演D、肯定性训练 82.两个学生一起表演,一个是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演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什么。这种方法是( B)。 A、空椅子技术B、双重扮演C、角色互换D、行为改变 83.咨询员把体察到的当事人的各种情感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称为(A)。 A、情感反映B、内容反映C、简述语意D、摘要 84.根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属于( A)。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理想D空想 8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没有使用的想象手法是(A)。 A粘合B夸张C典型化D联想 86. 梦是一种典型的(B) A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C理想D理想 87.下列各项里能够促进创造想象的有利因素是(A) A创新的动机B保守的个性C从众的心态D郁闷的情绪 88.小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手舞足蹈地扮演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时,他脑子中不一定需要出现的是(D)。 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再造想象D辨证逻辑思维 89.某同学有一次无故对自己发脾气,我们就认为他(她)一定是对自己有意见,这属于(B)。 A分析思维B直觉思维C创造性思维D动作思维 90.要想获得“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的结论,离不开(D)。 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形式逻辑思维D辨证逻辑思维 91.小学生不能理解“一支蜡烛的光在白天和在黑夜能够照亮的范围一样大”,说明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C )。 A创造性思维B动作思维C形象思维D逻辑思维 92.张同学一分钟能够说出红砖的20种用途,李同学一分钟只能说出5种,张同学的发散思维品质中一定好于李同学的是(C)。 A独创性B新颖性C流畅性D社会价值性 93.认为“女生越到中学高年级就越不如男生聪敏”是一种( D)。 A创造性思维B形象思维C动作思维D常规思维 94.小孩子认为“会飞是鸟的关键特征”,说明他关于鸟的概念是(B) A科学概念B 日常概念C下定义概念D二级概念 95.先列举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让学生自行概括概念的内涵的学习方式是(C) A概念的同化B概念的具体化C概念的形成D概念的系统化 96.教师教“种子”的概念的时候,总是列举豆类、麦粒、稻谷、水果核等可以食用的种子,可能导致的结果是(D) A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种子B学生分不清楚种子和果实的差异 C学生将所有可以食用的物品都当作种子的外延D学生将“可食用”这一非本质特征当作种子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97.下面的问题中属于心理学中界定的“问题”的是(C) D创建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是谁? 98.模仿青蛙游泳的方式发明“蛙泳”的泳姿的过程是(B) A定势现象B原型启发现象C功能固着现象D确认偏差现象 99.属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是(D) A保守B循规蹈矩C 胆怯D好奇 100.数学证明题中的反证法属于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中的(A) A逆向工作法B算法式式策略C启发式策略D手段-目的分析法 101.秀才认字认半边,体现的是(A) A定势现象B原型启发现象C功能固着现象D确认偏差现象 102.创造力最好的人其智商一般集中在(A) A.120左右B.100左右C.130以上D.70左右 103.才华早发与大器晚成主要体现了能力的(D) A分布差异B发展差异C结构差异D表现早晚的差异 104.下列属于注意的外部表现的是( A ) A朝向反应B膝跳反应C 抓握反应D闪瞬反应 105.全神贯注、陶醉痴迷地阅读小说的人其注意状态是( C )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长时注意 106.走在路上,听见有人惊呼:“看,好漂亮的樱花啊!”,于是下意识地去看看满路绯红的樱花,这种对樱花的注意是( B )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长时注意 107.快下课时忍着饥肠辘辘,边盼下课边耐着性子听老师讲课时的注意是(A)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长时注意 108.注意的( B )方面的品质较差的人,干活总是开小差。 A 广度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109.玩杂技的人手、头顶、嘴中同时顶着旋转的小碟,说明他们注意的(C )品质很好。 A 广度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110.每次上数学课几分钟了,小明还在想着前面的体育课上自己明星风采,说明他注意的( D)方面的品质不佳。 A 广度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111.小朋友看书的时候目光一次只能下移到后面的一个字,说明他们的注意的(A)方面的品质尚待锻炼。 A 广度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112.即便是嘈杂的闹市,人们也能够听到惊雷的声响,说明无意注意受刺激物(A )的影响. A强度B变化C新异性D活动 113.动静相宜、张驰有度的课堂教学活动容易吸引学生听讲,说明有意注意容易受到(B)的影响。 A行为者的意志品质B活动的组织形式C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D行为者的情绪和需要 114.刚进黑暗的地方的时候,眼前一片漆黑,过几分钟又能看见一些东西了,这是视觉的(B)现象。 A对比B暗适应C融合

D明适应 A.个性B.需要C.兴趣D.自我概念 115.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是站着还是坐着,134.( A)人和动物都具有。 这是依赖(B)才能做到的。 A.情绪B.情感C.道德感D.理A肌体觉B肌动觉C平衡智感 觉D视知觉 135.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116.看见黄色的毛衣产生温暖的感觉,这是(A)。 是( C )现象。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A感觉的代偿B感觉的适应C色温感 联觉D视觉融合 136.由意外的紧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是117.下列感觉不容易发生适应现象的是C)。 ( D)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感 A视觉B嗅觉C味觉137.帮助了他人觉得高兴,这属于哪种情(A)。

A.巴甫洛夫B.希波克拉底C.加伦D.克瑞奇米尔

154.胆汁质的人的神经类型是( A)。 A.强而不平衡型B.强、平衡、灵活型C.强、平衡、不灵活型D.弱型

155.抑郁质的人的神经类型是(D)。 A.强而不平衡型B.强、平衡、灵活型C.强、平衡、不灵活型D.弱型 156.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C)。 A.能力B.气质C.性格D.兴D痛觉 118.能够主动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察对象和观察策略,是观察的(B)良好的表现。 A准确性B自觉性C敏感性D全面性 119.一边闻着花香,一边看着鲜艳的花瓣,想“这就是牡丹花”。这是(B)。 A感觉现象B知觉现象C思维现象D想象现象 120.双关图形最能够说明知觉具有(A)。 A选择性B恒常性C理解性D整体性 121.(C)说明知觉具有整体性。 A鹤立鸡群B双关图形C主观轮廓D黑白分明 122.绘画中远物显小、近物显大,是顺应了视知觉的( D)。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23.考试之前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肯定不属于( A)。 A无意识记B有意识记C机械识记D意义识记 124.我们根据自己来某地时所走的路和路边建筑独自摸索着回到出发地属于(A)。 A情景记忆B动作记忆C情绪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 125.考试前还记得某填空题的正确答案,考试时却记不起来,问题肯定出在(B) A识记环节B保持环节C再认环节D再现环节 126.帮同学传话时还记得哪个11位数的手机号,完成任务之后就忘了,说明刚才动用的是(B)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感觉登记 127.某人和原来的朋友闹翻了,不久就忘记了对方的生日,这是典型的(D)。 A自然遗忘B记忆重构C前摄抑制D动机性遗忘 128.好不容易背下几个单词,被同学问了个问题之后记不起刚才背的单词了,这是因为发生了(C)。 A记忆重构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动机性遗忘 129.如果记忆材料的总量太大,最好使用(C)。 A集中识记B机械识记C分散识记D整体识记 130.在“gas”旁边写上“该死”,在“play”旁边写上“不累”,属于识记方法中的(D )。 A口诀法B数字法C故事法D谐音法 131.过目不忘的人有良好的记忆(A )品质。 A敏捷性B持久性C精确性D准备性 132.基于爱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发展出的记忆策略是(D)。 A分散复习B清晨背诵C多感官策略D及时复习 133.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B)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感?( B) A.理智感B.道德感C.美感D.荣誉感 138.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B)关系。 A.U型B.倒U型C.直线型D.无规律型 139.高兴时手舞足蹈属于下列哪种表情?( B) A.面部表情B.身段表情C.语调表情D.言语表情 140.学到知识之后产生的喜悦和满足感属于(A)。 A.理智感B.道德感C.美感D.是非感 141.“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产生的冲突是( A)。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冲突 142.情绪ABC理论中“B”是指D。 A.情绪反应B.行为结果C.诱发事件D.信念 143.“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种( C)。 A.固执B.补偿作用C.合理化效应D.自我整饰 144.人格倾向性的基础是 C)。 A.动机B.兴趣C.需要D.信念 145.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最低层次是(D) 。A.安全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尊重需要D.生理需要 146.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A)。 A.交往动机B.成就动机C.求知动机D.自我提高动机 147.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是(C)。 A.交往动机B.成就动机C.求知动机D.自我提高动机 148.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是( A)。 A.交往动机B.成就动机C.求知动机D.自我提高动机 149.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 B)成分 。A.认知B.情感C.意志D.动机 150.(B)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是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 A.自信B.自卑C.自尊D.自负 151.自我控制属于自我意识中的( C)成分 A.认知B.情感C.意志D.动机 152.气质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B)。 A.亚里斯多德B.希波克拉底C.柏拉图D.克瑞奇米尔 153.某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多变、注意力容易转移,他是属于哪种气质类型?(B)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54.某人安静沉稳、寡言少语、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不易转移,他是属于哪种气质类型?(C)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5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的提出者是趣

157.用图片或墨迹,让被试自由回答反应而测量性格的方法是( B)。

A.自然实验法B.投射法C.问卷法D.个案法

158.(D)教养方式容易养成儿童自私、冷漠、无礼和缺乏独立性的性格特征 A.民主型B.专制型C.放任型D.溺爱型

159.根据心理倾向性把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心理学家是( A)。 A.荣格B.培因C.魏特金D.阿德勒

160.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都可以追溯到个体的( D)。 A.遗传因素B.教育环境C.人格特征D.早期经验

161.“好胜心强,事业心强,雄心勃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凡事求成”,这是( A )人格的典型表现。

A.A型B.B型C.内向型D.外向型

162.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下面哪个因素属于生态环境因素?(C)

A.价值观念B.人际关系C.拥挤与噪音D.文化变迁

163.下面关于心理咨询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D)。

A.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B.心理咨询是一种关系。C.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的活动。D.心理咨询面对的主要是精神病患者。

164.在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C)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A.躯体疾病B.病毒干扰C.遗传D. 大脑外伤

165.从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A)两项任务。 A、心理健康维护B、心理品质优化C、发展性教育D、补救性教育

166.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 C)和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

A、心理健康维护B、心理品质优化C、发展性教育D、矫正性教育

167.当个体遇到很多生活事件的时候,他所遭遇到的心理应激会(B)。

A.保持不变B.累加C.抵消D.减少

168.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称为(B)。

A、压力B、生活事件C、冲突D、应激反应

169.下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不正确的是(B)。

A、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B、以教师讲授为主C、以学生活动为主D、有教师指导

170.下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正确的是(D)。

A、以学生自发活动为主B、以补救性教育为主C、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为目的D、面向全体学生

171.在下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属于认知法的是( A)。

A、阅读B、讲演C、游戏D、讨论

172.在下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属于讨论法的是( B)。

A、艺术欣赏B、脑力激荡C、双重扮演D、肯定性训练

173.两个学生一起表演,一个是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演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什么。这种方法是( B)。

A、空椅子技术B、双重扮演C、角色互换D、行为改变

174.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D)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C、差别感受阈限D、绝对感受阈限

175.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 D)

A、感受适应B、同时对比C、不同感受的对比D、继时对比

17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 B)

A. 理解性B. 规律性C. 整体性D.恒常性

177.暗适应现象中个体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A)

A提高、降低B降低、提高C提高、提高D降低、降低

178.同一感觉相互作用规律主要有(B)

A适应B对比C联觉D补偿 179.对学过的知识、概念、原理、公式等的记忆属于下面哪一种记忆( B) A 情绪记忆B 语词逻辑记忆C 动作记忆D 形象记忆

180.遗忘的压抑理论是( D)首先创立的。

A 艾宾浩斯B 费希纳C 斯滕伯格D 弗洛伊德

181.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影响后面所学习的知识的记忆效果,这种干扰叫做( A ) A 前摄抑制B 倒摄抑制C 过度学习D 先快后慢

182.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表明,自然遗忘的特点是:( A)

A 先快后慢B 先慢后快C 总是很快D 总是很慢

183.下列属于长时记忆信息提取形式是( C )

A 识记B 保持C 再认D 编码

184.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是( B ) A 几十毫秒B 1分钟C 1小时D 1天 185.瞬时记忆的容量是( A)

A 很大B 很小C 5——9个组块D 视材料的性质而定

8、学习程度为( C )时,记忆的效果和效率最好。

A 50%B 100%C 150%D 30%

9、试图回忆的遍数与阅读的遍数比例为( A)时,记忆的效率最好。

A 4:1B 1:2C 1:4D 2:1

三.名词解释

1.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2.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觉。 3.道德感: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4.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5.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情境时解脱烦恼、减轻紧张以恢复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指人们所特有反 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 目的的、有组织的反映。也可以说,意识 就是心理,其中,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 的核心因素。无意识则是个体未曾觉察到 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 7.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8.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9.退化:个体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与自身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

10.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11.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2.动作记忆:是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

13.功能固着:是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14.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15.升华:把被压抑的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或是把消极情绪所引发的力量转移到积极方面。 16.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17.原型启发:从类似事物中受到启迪,从而发现所要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构成部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等。 18.合理化:又叫自慰法或文饰,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

19.晕轮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的特征上,从知觉到的信息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的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20.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21.实验法:实验法是许多自然科学采用的 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是有目的地创设、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 主动地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 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22.测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量对人的态度(行为倾向)加以确定,通过人的态度(行为倾向)的数量指标来推测人的心理状况。

23.条件反射:有机体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它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功能,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24.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反映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记和忆的完整的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四个基本环节。

25.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26.具体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想象和 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基本单位是表象,主 要心理成分有表象、联想、想象等。 27.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28.注意: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它是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即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特性。现代心理学将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9.意志:人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控制自己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

30.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的主观反映。

31.动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外在条件、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32.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33.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34.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35.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36.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四、简述题

1.感受性变化的形式有哪些?

答: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

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补偿。

2.简述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

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8种智力成分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3.简述情绪、情感的调控途径。

答:(1)排除忧郁。改变认知角度;合理

释放情绪;改变行为方式;调换环境;休息。(2)学会制怒。要有一定的心理容量;要有一定的防怒措施。(3)克服自卑。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4)消除紧张与焦虑。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采取积极的行动方式。

4.什么是能力测量?能力测量有什么特征?

答:能力测量凭借的是有一系列能引起个

体反应的项目所组成的标准化量表,通过给个体每一反应项目的评分,并与经过大量取样而获得的常模加以比较来间接地推定个体的某种能力水平。能力测量有三个特征:定量化、间接性和代表性。

5.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答: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恒常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体认知因素有哪些?答:认知结构的限制;迁移的作用;定势

的作用;策略选择;功能固着与变通;原型启发。

7.简述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

答:交流信息,丰富思想;协调行为,提

高效率;以人为镜,认识自我;排解情绪,心理保健。

8.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意志总是与行为相关联,是通过个人

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故称意志行为。意志行为的特征有: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能自觉确定行动目的,是人意志行为的最基本特征;随意运动是意志行为的基础。人的意志行为是由意识调节下的一系列随意运动组成的;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为总是与克服困难密切联系的,这是其关键特征。

9.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

答: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记忆的保

存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10.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答: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其条件 :(1)多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也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紧张度和活动的性质;(2)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3)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11.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评性。

12.简述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论。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

判断能力的发展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可以创造条件促进道德的发展;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具有巨大的刺激作用,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他把人们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种水平即前习俗水平(前道德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种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共形成六个阶段,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定向阶段、“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

13.简述影响学生识记的因素。

答: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

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也称为学习。影响识记的因素有:识记的方式(信息的编码方式),如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多以语义类别编码方式进行;识记的类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较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的方法;当前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学习的程度,识记者的态度、情绪等。

14.简述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

答:(1)采取决定阶段:确定目的、形成

动机、拟订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将拟定的计划付诸实施,从而达到既定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目的。

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

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15.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答:性格与气质同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但

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首先,两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者表现个性特征的角度不同。性格是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从个体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 面来表现其个性特征;而气质则是从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与灵活性、强度与平衡性及趋向性等方面来表现个性差异的。其次,两者可塑性程度不同。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较缓慢;而性格可塑性较大,虽然相对稳定,但较易改变。最后,两者的社会意义不同。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直接体现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社会内容与社会意义,本身具有社会评价的好坏之分。

气质与性格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在性格特征形成的快慢速度和表现方面,无不明显地带着各自气质类型的特点;另一方面,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影响着气质,甚至渐渐影响一个人某方面气质特征的改变。

16. 在人际交往中应如何克服羞怯心理? 答:(1)丢下包袱,即不要怕在交往中做

错事,说错话,要认识到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尽管不令人愉快,但错误是可以改正的。(2)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3)解决害羞的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必要时要强迫自己或请求他人督促自己进行交往活动。只有在不断交往中总结经验教训,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才能逐步摆脱害羞心理。

17.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A·H·Maslow)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

(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

(2) 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

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

次,由低到高分别为

(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的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

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

第四篇: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新教材)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注:本课程教材为《心理学》,郭德俊主编,刘惠军副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 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

(C)倒U形曲线关系

(D)一种直线关系 2.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 ACD

)。 (A)巴甫洛夫

(B)乔姆斯基

(C)班杜拉

(D)斯金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2.5分)。编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2.5分)。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2.5分)。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2.5分)。 2.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①能力的类型差异。(3分)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分)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分)

(四)论述题(20分,从2个题中任选1个完成。)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分)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2分)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2分)④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2分)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2分)⑥人格和谐完整。(2分)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分)对以上要点,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合理恰当的,另加6分。

二、课程考核的重点内容提示

终结性考试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80%,掌握的内容约占15%,了解的内容约占5%。

第一章

绪论

重点掌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般认为属于中间科学。①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学要研究脑的机制、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脑伤害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等,这些研究的目标和手段等都与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②人又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这样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心理学的功能:①描述和测量:心理学能对这些质和量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测量,就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控制这些行为。②解释和说明:心理学还要找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和说明。③预测和控制:预测和控制是心理学功能最显著的表现,这依赖于测量工具和相关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及个案法。①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 心理测量法:这种测量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测量的信度,即是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③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之为自变量,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相应变化的变量称之为因变量。其它变量为无关变量,实验法就是要控制无关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使实验所需的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④个案法。

掌握

20世纪主要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用研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采用的方法称之为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杜威于20世纪初创立的。他们不关心心理的结构,而注重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机能。“适应”和“实用”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机能主义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它的这一特点,促使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它领域的应用。

(三)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等创立的。他们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也不是由若干元素所组合而成的。相反,整体先于部分的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构成知觉的基本成分。“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完形主义者的口号。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研究兴趣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宣称,如果给我12个健康并发育正常的婴儿,允许我按我的方式把他们抚养成人,我保证可以把其中选出的任何一个孩子培养成我想要的任何一种人,不论是医生、艺术家、百万富翁,还是乞丐或小偷。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展了行为主义的思想,因此,人们称其为新行为主义。他提出行为的形成和保持是由行为本身的结果而定的,并认为没有必要用心理内部发生的事来解释行为。

(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他认为,所有的能量都源于体内寻求发泄和降低紧张的兴奋状态。这些兴奋状态称为本能或驱力。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了解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②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与疾病的关系,即探讨引起疾病的心理因素,疾病对心理带来哪些影响等。③咨询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沟通,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④工业心理学:现代工业学把人机系统扩展为人-机-环境-社会更全面的系统。⑤管理心理学。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重点掌握

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识的状态: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和幻想;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①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②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③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④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①适应性运动。②生理变化。③无关动作停止。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催眠: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掌握

睡眠的阶段: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b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b波则由a波取代。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D波。一个睡眠周期,包括睡眠的四个阶段加上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个周期约90分钟。每晚重复多次睡眠周期。深度睡眠(第四阶段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要远多于后半夜。大多数快速眼动睡眠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约10分钟,而最后一次可以长达1小时。 梦的解释:①精神分析的观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②生理学观点: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③认知观点:梦只是对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加以重新整合,使之转化为可意识到的知识。

了解

催眠的基本过程:首先,催眠师是要了解被催眠者是否愿意接受催眠,并询问被催眠者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催眠师要对被催眠者表示基本的关心,以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二步,催眠师要为被催眠者做暗示性测查。第三步,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从正常的清醒状态诱导到催眠状态之中,也叫导入。这时催眠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向被催眠者提问。第四步,当催眠过程结束以后,催眠师必须解除被催眠者的催眠状态,使其恢复到原来的清醒状态之中。 催眠的原理:①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催眠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被催眠者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者的指挥,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②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被弱化。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重点掌握

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感觉阈限: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

感觉的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能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也叫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2)知觉的组织性: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①邻近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连续性原则。④闭合原则。⑤同域性原则。(3)知觉适应和知觉定势:知觉定势经常是通过暗示形成的,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动机都会对暗示造成影响。

知觉类型: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错觉。(1)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心理学家尤其关注深度知觉。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包括:①线条透视。②相对大小。③阴影。④遮挡。⑤纹理梯度。(2)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①时间辨认。②时间确认。③对延续时间的估计。④对时间的预测。衡量时间的媒介有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两种。外在标尺包括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和其他客观标志。内在标尺主要来自人体本身的节律性活动。影响时间知觉因素包括:①感觉通道的特性。②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③人们的兴趣和动机。(3)运动知觉:分为真实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①真实运动知觉:对真实运动的知觉依赖于运动物体与背景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不是视网膜上物体的位置变化。②似动知觉: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动景运动的最佳实例就是电影);诱发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是月亮在动,而浮云是静止的);自主运动。(4)错觉。

掌握

刺激与感觉的关系:①感觉阈限:感觉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这是衡量感觉敏感性的两个指标。②阈下感觉:不能被有意识的觉察到的刺激被称为阈下刺激,个体对这种刺激的感觉被称为阈下感觉。阈下刺激仍然会对人的情绪或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了解 感觉的种类:根据不同刺激及其所作用的感受器的不同性质,可以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触觉、温度觉)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等。

第四章

记忆 重点掌握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过程: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记忆的三个系统:①感觉记忆系统: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②短时记忆系统:被看作是记忆系统中的一个工作系统(因此短时记忆也被称作是工作记忆)。③长时记忆系统:是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遗忘的进程: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速度最快,以后逐步变慢。

遗忘的原因:编码和提取失败;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 复习策略:及时复习;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精加工策略:①只有精细加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才能改善长时记忆。精细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②自我参照性加工(以自我相联系的方式对词汇进行编码)能够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我们在记忆各类材料时,如果能够通过联想将需要记忆的材料与自己建立起联系,就会获得很好的记忆效果。

掌握

记忆的分类:①根据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电话簿中查到某人的电话号后不断默念并拨出去的过程,就用到了短时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形式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如人们关于家庭住址的记忆,关于历史地理知识的记忆,关于参加某次聚会的记忆等,就是陈述性记忆。如关于如何系鞋带和骑自行车的记忆都是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很难通过语言进行描述或表达,一般只能通过动作表达。③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比如回想起昨晚看过的电影,回忆儿时经历过的事情等等,就是情境记忆。情境记忆是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因此也被称为自传体记忆。如对单词的意义、交通规则、物理定律等内容的记忆,就是语义记忆。④根据是否有意识参与,可以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发现源于对某些遗忘症患者的研究。

了解

记忆术:专门的记忆方法或技术被称为记忆术。记忆术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形成图片记忆;赋予信息意义;利用已有的知识;建立特殊联系。

第五章

思维

重点掌握

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表象: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表象在思维中的主要作用: 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想象的功能:① 预测和计划的功能。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时,可以通过想象预测活动的结果,从而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②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是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③代替的功能。当人们的某些需要无法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④生理调节的功能。想象可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生物反馈技术就是基于想象与生理活动变化关系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克服各种障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1)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问题比较明显,只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很多问题是比较隐蔽的,不易被人们发现。能否正确的提出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能否正确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2)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分析问题的核心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这将有助于提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法。(3)选择策略: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能否提出合理的策略,一方面依赖于个体在该领域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合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依赖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能够提出的策略就越多。(4)检验策略:选择的策略是否可行,还必须通过执行策略加以检验,如果执行的结果达到了原来的要求和目标,说明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问题得到解决;如果执行的结果没有达到要求和目标,就说明原来的策略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就需要解决者提出新的策略,再进行验证,直至达到目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会有意识的一步步的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是将整个的解题过程知觉为一个整体。 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策略:算法是指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的指出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问题的解。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但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采用算法策略需要进行大量的尝试,因此效率低下。(2)启发式策略:启发式策略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启发式策略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手段-目的分析法。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包括:①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②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③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④尝试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表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起始阶段,在该阶段,问题解决者会将任务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问题的表征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也受到注意、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制约。(2)定势。思维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3)功能固着。所谓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新颖性。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它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不同于常规思维的独到之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首创性和开拓性。吉尔福特在测量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时经常用到“一物多用”的方法。(2)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3)灵活性。灵活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方法、程序和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4)精致性。精致性指思维的精细程度。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掌握

思维的过程:①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部分,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大脑的分析与综合。②比较与分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完成的。③抽象与概括。 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幻觉也是一种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①再造想象:比如演员在看完剧本以后,在头脑中想象出关于角色的生动形象,建筑工人在看完图纸以后,想象出楼房建起来以后的形象。②创造想象:作家在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时都需要创造想象。比如“美人鱼”的形象就是将人的形象和鱼的形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③幻想:幻想如果符合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不断努力有付诸实现的可能的话,就可算作是理想。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则是空想。

了解

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依赖的内容和抽象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人类早期的思维和婴幼儿个体的思维几乎完全属于这种类型。②根据思维运作方式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是发散思维。③根据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第六章

语言 重点掌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元素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语言的特征:(1)语言的结构性。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说同一种语言的人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随机的方式来说话的。语言是由音位、语素、词和句子等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系统。(2)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产生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性的产生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同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各种语言来表达。(3)语言的意义性。一种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具有某种意义,词通过各种不同组合所产生的句子可以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词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这使得用同一种语言的人都知道哪些词指的是世界上的哪些事物、事件和情境。(4)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作为人们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服务于社会的。此外,语言还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语言的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

语言产生的过程:语言的理解是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语言的产生则相反,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构建阶段。确定要表达的思想,并从记忆和环境中选择信息,准备构建想要说的话。(2)转换阶段。运用规则将思想转换成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3)执行阶段。大脑要支配发音器官的肌肉,把音位表征转换为实际要说的声音。

语言获得的理论:分为两类:一类理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另一类则强调个体具有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1)后天学习论。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①以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②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解释的,婴儿学习说话的方式,与鸽子学习啄键和老鼠学习按压杠杆没有本质的不同。通过这种强化方式,儿童就能逐渐掌握成人世界的通用语言。③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婴儿的语言行为是以父母(或其他亲人)为楷模,向他们模仿学习而来的。婴儿模仿父母,父母适时的给予奖励,从而产生社会强化作用,最终学到成人使用的语言。(2)先天因素说。①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乔姆斯基提出,人类生来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LAD)。LAD存储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就如同眼睛能看见事物和耳朵能听见声音一样,LAD对语言的获得不需要刻意的教导,就能自动吸收。有了这样一个装置,当个体发育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只需要少量的语言刺激,个体就能充分利用、自行变通,说出各种最基本的语句。②对先天因素说的支持证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不同种族的儿童的语言学习几乎都经过相同的历程,儿童在没有刻意指导的情况下就能掌握复杂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某些部位的损伤或病变会导致语言能力的丧失,这说明在我们学习语言之前,某些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脑结构就已经存在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语言获得的阶段: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咿呀学语阶段(6个月-1周岁):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②单词语阶段(1-1.5周岁):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③电报语阶段(1.5 -2周岁):开始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④语言胜任阶段(2周岁后):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掌握

语言的理解:①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头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词频;词长;语境和语义。②句子的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有:句子的类型;词序;语境和语义。③语篇的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它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等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的过程。影响语篇的理解的因素:推理;图式。

了解

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被称为音位,音位之上可分为语素、单词、短语和句子。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位表示了语言中被知觉为相同的一类声音;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义构成单位,是词的构成要素,因此也称词素;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第五篇:2020年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编

《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

1、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定期、直接地观察某个群体中儿童的交往行为,记录他们相互交往的频次,并据此画出这个群体的社会结构图。

2、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是用问卷或访谈的方法,要求群体中的每一个儿童都对群体中其他儿童的喜欢程度做出评价的方法,具体方法包括同伴提名法和同伴评定法。

3、情绪理解

是指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4时序研究: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研究,以更好的研究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5、气质: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对许多人而言,气质这个词隐含着行为的个别差异的生物基础,这个基础是会遗传且稳定的。

6、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

7.胚胎期:胚胎期也叫细胞和组织分化期,是从怀孕后的第三周开始,一直到怀孕后的第八周结束。

8、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和身体及神经系统发展一样遵循头尾原则,即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肢的发展。

9、髓鞘化:髓鞘化就是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发展。

10、图式: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11、客体永久性: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当物体不在眼前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时,仍然是存在着的,这时他们才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学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3、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14、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二)选择题(每个3分,共24分

1.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并能作为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的一种原始反射是(

A)。

A

巴宾斯基反射  B

摩罗反射

C

手掌抓握反射  D

行走发射

2.1岁半的儿童只能集中注意(C

)。

A

10—15分钟  B

8—10分钟

C

5—8分钟  D

15—20分钟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语言的发展有其生物学基础,所以,语言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一般而言,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对语言刺激最为敏感的阶段,也是语言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错过了这个时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基尼语言的发展说明了语言敏感期的存在。

语言的学习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刺激。环境和学习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模仿和强化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

语言发展还受认知发展、信息处理策略的影响。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1、2岁的婴幼儿心理表征能力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日渐成熟,这些都是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获得和运用的关键因素。

2.婴儿早期记忆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婴儿记忆的早期迹象表现于他们对刺激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中。

当婴儿已习得了某个刺激时,他们就不再注意这个刺激(习惯化);而当新刺激出现时,婴儿会将新刺激与已习得的刺激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不相匹配,注意则会再度出现。

婴儿的记忆能力还表现于条件反射的形成中。如见到妈妈或听到妈妈的声音,3个月的宝宝就开始做吸吮动作,这说明他记住了妈妈的样子和声音。

记忆的发展还表现在儿童的模仿行为中。婴幼儿有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出生不到七天的新生儿就已经能够模仿成人的许多面部表情,如吐舌头、张嘴闭嘴。

学前儿童发展的领域有哪些?

答: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三个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交迭、相互影响的。新的运动能力,如手的动作、坐立、爬行和走路(身体领域),有助于婴儿了解周围环境(认知领域)。当婴儿思考和行为能力更强时,成人就通过游戏、语言和愉快的表情表达来刺激婴儿达到新的成功(情绪和社会性领域)。

4、简述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答: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儿童心理现象的理解、解释和预测的不同。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有三个:1.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2.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3.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5、胎儿发育的三个阶段

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要经历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经过不断的自我复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

6、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选择性育种与家谱研究)

选择性育种和家谱研究,是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

选择性育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通过选择性培育有特殊特质的动物,来回答遗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特质的个体差异。一个有名的选择性育种的实验是屈赖恩所进行的,他试图证明老鼠走迷宫的能力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特质。

家谱研究: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行为遗传学者通常使用家谱研究的方法。在典型的家族研究中,将同一家庭中的每个人加以比较,分析他们在一或多个行为特质上的相似程度。如果某一特征是由遗传决定的,则血缘关系的近、疏会决定家庭成员间在这一特征上的相似性。

家谱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双胞胎研究和收养研究。

7、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

大脑右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

8、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一)反射法

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

(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最近有一些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若能长时间地注意与前一刺激类似的对象,这些婴儿在后几年的智商测定中得分也较高。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增加IQ的可预测性。

(三)视觉偏好法

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范茨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结果发现,婴儿喜欢中等复杂水平的某一类图案。

(四)诱发电位测量法

这种方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然后测量记录婴儿脑电波的变化,确定他们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情况。测量时,需要在婴儿头上插上数个微电极。如要测量由视觉引起的脑电波的变化,就将其插在枕叶区;如要测量由听觉引起的脑电波的变化,就将其插在顶叶区。如果婴儿能觉察到刺激,其脑电波的形状将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表现出诱发电位。

(五)高振幅吮吸

所谓高振幅吮吸法,就是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当婴儿对某刺激有兴趣时,他们的吮吸频率就会增加;兴趣消失,则吮吸频率和强度恢复到基本值状态。通过记录孩子吮吸频率的变化,我们能了解孩子对哪些刺激更有兴趣。对于测量婴儿的感知觉能力发展水平来说,高振幅吮吸法无疑是更加巧妙且应用范围更广的一种方法。

反射法、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视觉偏好法、诱发电位测量法、高振幅吮吸

9、“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含义及其应用: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最近有一些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若能长时间地注意与前一刺激类似的对象,这些婴儿在后几年的智商测定中得分也较高。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增加IQ的可预测性。

10、社会性参照的概念与作用:7-10个月的婴儿通过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表情,监控他人(比如:父母)对于不确定情境的情绪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社会性参照的能力随婴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参照的对象也从父母发展到其他人身上。如在一岁左右,当婴儿面对一件陌生的玩具时,如果在一旁的陌生人微笑着,婴儿更可能去靠近玩具并拿玩具来玩;但是,如果陌生人面带惊恐的表情,那么,婴儿很可能不会靠近陌生玩具。社会性参照使婴儿将自己与他人对事件的评估进行比较,帮助婴儿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

11、幼儿动作发展的遵循的原则:动作发展的过程也同样遵循头尾原则,头、颈、上端的动作先于腿和下端的发展。同时,动作发展也遵循远近原则,躯干和肩膀的动作发展先于手和手指的动作发展。

12.请简述幼儿的思维特征,并对其中的某一特征进行举例说明。

答:幼儿的思维特征有三个:自我中心性、泛灵论和直觉思维。

13.请简述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答:游戏中,儿童与同伴建立了最初的人际关系。游戏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有机会学习和表现、检验自己的社会问题解决的技能;游戏有助于儿童学习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消极情绪;游戏有助如儿童学习对诸如攻击行为等反社会行为的控制。

14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对人的气质、性格产生影响;遗传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遗传通过与环境互动影响和决定着行为的结果。

15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气质这一个体差异具有生物学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影响并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行为遗传学家用双生子研究范式,找到气质受遗传影响的证据。尽管多数气质特征的遗传系数在整个婴儿期和学龄前期都只是处于中等水平,但仍有许多重要的气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影响。

气质的遗传程度只是中等,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环境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气质。最近有研究显示,与兄弟姐妹共享的家庭环境,对气质的积极特征(如微笑/社交性)影响最为显著,而这些共享环境对儿童的活动水平和气质的某些消极特征影响非常小,原因在于,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在这些气质方面不具有相似性。真正对气质的消极成分产生影响的,其实正是非共享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最终造成了个体间气质的差异。如果父母在早期注意到孩子们之间行为有差异,并调整对他们的养育方式的话,非共享环境因素便很容易形成。

气质并不是决定孩子日后人格的唯一因素。气质特征也会受个人生活经验的影响,尤其会受照顾者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影响。不过,早期人际关系的特征同样受到孩子独特的性情影响。也就是说,父母会因为孩子先天的不同气质特征,而用不同的方式照顾和对待孩子。由此可见,即便父母有心要对每个孩子完全公平,但还是会在不一样的情绪环境中养育每个孩子,因为孩子各自的气质已经使亲子关系各不相同了。

16、早期动作发展的心理学意义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人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动作技能的发展必然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影响和认知发展影响两方面看。

当婴儿能够爬行或行走以后,他们探索周围环境的热情变得日益高涨起来。父母此时会发现家里似乎成了一个战场:杂乱的书籍、衣橱周围满地的衣服,父母需要为他做一些防护措施,需要给他一些约束,这时婴儿与父母之间会产生一些冲突和意志较量。但总的来说,婴儿动作的发展,是父母乐于见到的,因此父母和婴儿之间由于动作技能的进步而出现良好的社会互动成为可能。动作的熟练也使婴儿更有自信离开照料者去尝试新刺激,而一旦感觉不安全时,又能迅速回到照料者身边。

各种主要动作的获得也能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研究表明,与不动的同龄婴儿相比,爬行或在人帮助下移动的婴儿更能发现藏起来的物品。爬行和行走还能促进婴儿空间定向能力的发展和深度知觉的发展,使他们的爬行和行走更有效和安全。

因此,动作发展对婴儿其他领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再次说明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

17、促进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

动作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尤其是对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个体来说,动作发展极为重要。

皮亚杰就以“感知运动阶段”来称呼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动作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身体发展,还有助于儿童建立自尊和自信。动作发展使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取丰富的经验,感知觉更加精确,同时,又促进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这些发展又使儿童的动作技能更加熟练。

运动是实现动作发展的基本途径。儿童渴望运动,运动是儿童的基本需要。儿童是把自己的动作发展作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发展的。所以,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游戏时间,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运动。根据他们的天性给他们提供各种自然安全的环境和器具,让他们去操作、玩耍各种物体,进行各种运动。游戏和户外活动是最佳的动作技能练习方式,要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跑跑跳跳,如跳房子、双足跳、单足跳、踢球、拍球等等。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模仿,而游戏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和动作,模仿性强,符合他们的年龄

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游戏也离不开运动(动作)。在自然的游戏和户外环境下,幼儿的不正式的练习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知运动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和运动协调能力。同样,小动作的发展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比如倒果汁、穿衣、搭积木、握笔写画、插片、折纸、剪贴等,都能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不断提高。

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或教师批评孩子在运动或动作上的表现,那么就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动作的发展。此外,父母或教师教孩子一些特殊的动作技能,或是强硬地纠正孩子做“正确”的动作,或是对运动持输赢的态度而不是享受乐趣的态度,这些也可能会挫伤孩子运动的积极性,失去对运动的渴望,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社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目前社会上过分强调儿童的符号能力及训练,反而忽视了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对婴幼儿来说,把抽象符号系统的训练放在过分强调的位置是非常不利的。儿童早期正处于感觉运动阶段,而符号能力训练则以所谓早期智力开发的名义削减了儿童获得感性经验和发展感觉的机会,也就阻碍了儿童正常的动作发展。

18、依恋的概念及鲍尔贝的婴儿依恋行为的发展阶段: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是婴儿与照料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根据鲍尔贝(Bowlby,1969)的理论,依恋行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前依恋期(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顾者接近的阶段。

第四个阶段(18个月-2岁后):交互关系形成阶段。

19、依恋的测量(陌生人情境测量法的概念及操着流程):陌生人情境测试法,它是一种标准化的方法,能够检验婴儿与母亲建立的依恋类型。

标准化程序:包括情景介绍,具体操作细节等。具体情境包括以下片段:①母亲和婴儿在房间里,婴儿自由玩耍或探索3分钟;②陌生人进来,站在那儿1分钟,和母亲说话1分钟,蹲到地板上和婴儿玩1分钟;③母亲离开,陌生人和婴儿玩,然后找机会离开,共3分钟;④母亲返回,陌生人趁机离开,母亲安慰婴儿,然后坐在旁边3分钟;⑤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待3分钟;⑥陌生人进来,试着安慰婴儿,然后找机会离开,共3分钟;⑦母亲返回,陌生人悄悄离开,母亲安慰孩子,坐下(片段结束,共20分钟)。这些情境模拟了自然情景中有玩具时母亲与婴儿的互动(观察婴儿是否将照料者当作探索的安全基地);暂时和母亲分离,陌生人进入(这往往让婴儿感到不安);与母亲重聚(关注不安的婴儿是否会从照料者那里获得安慰,重新开始玩耍)。通过对婴儿在这些场景中的反应,可以将他们的依恋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对母亲信任、依恋,能接受母亲的安慰。

②抗拒型依恋:既依恋母亲,又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和怀疑。

③回避型依恋:对这类婴儿来说母亲在不在无所谓。实际上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无依恋的儿童”。

④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婴儿在陌生人情境中表现出混乱和无目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对分离后的重逢经常有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

20、儿童的同伴关系分类,

可以将儿童分为五类:

一是受欢迎的儿童:受到同伴正向提名较多的孩子。

他们具有较高的、积极的社会技能,一般比较友好、合作、有自己的观点。

二是被拒斥的儿童:受到同伴负向提名较多的孩子。

他们表现出较多的消极社会行为,可能有一定的攻击性,也可能比较退缩,对人有敌意、冲动、不合作。这些孩子在班级里,可能是喜欢欺负人的孩子,也可能是被欺负的对象。

三是矛盾的儿童,又称为有争议的儿童:他们的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多。

他们可能有一些积极的品质,如助人、合作、有某些特长,但也有一些消极的品质,如攻击、冲动等。这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有较大的改变。

四是被忽视的儿童,他们是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很少的孩子。

他们很少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可能比较害羞,亦可能喜欢独自游戏。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些孩子需要朋友,他们能很快投入到其他孩子的活动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五是一般的儿童,在幼儿园,以上四种类型的孩子大约占2/3,其余1/3的孩子属于一般的儿童。

(四)论述分析题(共1题

16分)

1.朵朵是一个困难型气质的幼儿,他容易焦虑、紧张,对新的生活常规(如4岁了,需要一个人睡在自己的房间了)难以适应;他的父母在要求他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能保持镇定、平静,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允许孩子放慢脚步、慢慢适应新的生活常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就不再那么暴躁、焦虑、拒绝和适应不良了。试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的“拟合模型”说明这个案例。

答: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人格发展的基础。这种差异影响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对儿童作用的效果。所以,托马斯等人认为,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儿童人格的发展,他们提出“拟合模型”,用来解释气质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最为有利的结果。所谓“拟合模型”就是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只有抚养方式与孩子的气质拟合良好,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许多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接受了父母亲耐心而敏感的照料,当他们进入童年期或青春期时,已经不再表现为困难型气质了。(6分)

但是对父母而言,面对一个过度活跃、情绪多变又不听话的儿童,要真正保持镇定、耐心和敏感,确实不容易。许多父母在教养困难型气质的儿童时也会变得易怒、不耐烦,要求苛刻、还可能采取惩罚的管教措施。但是,这样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与困难型儿童的气质类型并不拟合,于是,孩子变得更焦虑、紧张,对父母的惩罚措施也更抵抗。事实表明,如果父母在教养时总是不耐烦、生气、要求苛刻、采取惩罚手段,那么,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在日后往往会继续保持困难型气质的特点,并出现行为问题。

拟合模型告诉我们,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父母既不能总是表扬孩子的优点,也不能一味指责孩子的过错。无论孩子是哪一种气质类型,父母都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接受、认可的家庭氛围,和一个与其气质拟合的抚养环境,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优势领域。

2.每个人都需要有朋友,儿童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同伴关系,还需要亲密的友谊关系。朋友是儿童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之一。试分析友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答:儿童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同伴关系,还需要亲密的友谊关系。朋友是儿童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之一。友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朋友是社会能力的促进者。

有一个擅于交际的朋友,可以协助不受欢迎或不善交往的儿童改善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研究者发现,如果一个被拒绝的儿童,想要加入到一个正在进行游戏活动的同伴团体中,如果他有一个朋友已经在这个游戏团体中、或者他的朋友也想要加入到这个游戏团体中时,他们成功地进入游戏的可能性就更大。再者,那些有亲密朋友的被拒绝儿童,比那些没有朋友的被拒绝者拥有更为成熟的社会互动技巧和游戏行为。研究者认为,有彼此互助的亲密朋友,可协助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成功地与同伴接触,并帮助他们获得更为适宜的社会技能,进而改善这些孩子的社会地位(如同伴接受性)。

(二)朋友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

有朋友在场时,儿童就更可能对新奇环境做出建设性的反应。友谊能给幼儿提供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仅能使儿童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更勇敢,而且也会让孩子们感到,任何压力(如适应父母离婚或父母的拒绝,或者被同伴嘲弄)都是可以承担的。朋友是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友谊的这种角色愈来愈重要了。

(三)友谊促进角色采择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即使是幼儿,他们也能意识到,友谊是一种值得保护的、能带来快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因此,儿童在与这些有友谊关系的友伴互动时,就更愿意去尝试解决他们之间的任何冲突或问题。当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双方都会更努力地去解释他们各自的观点,分析冲突的原因,并试图解决冲突。因为如果冲突无法解决,就可能会失去珍贵的朋友关系,友谊关系为朋友间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动力。这是一般的同伴互动所没有的。因此,朋友间的意见不和,会促进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

(四)友谊促进建立、维持亲密关系能力的发展。

虽然所有年龄的亲密友谊都是一种互惠的关系,但是其亲密性及相互性从儿童中期到青年期才开始逐渐增强。幼儿最初建立的亲密关系是与父母的依恋关系;进入幼儿园,幼儿开始与其他幼儿接触并逐渐建立了最初的友谊,这种友谊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强烈并指向于同性同伴;童年期的这种同性同伴间的强烈而亲密的关系,是成人亲密关系的预演:在成人之间稳定的爱的关系中所需的人际敏锐度和相互的承诺,可能在儿童的友谊中不断预演而日趋成熟。

3.案例:14个月时,豆豆会当着很多大人和小孩的面,跟着“小螺号”的调子开心地边唱边跳,可是24个月时,他跳了几步就会停下,并且用手遮住脸。为什么毛毛的行为会有如此的改变?

答:分析:

(1)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2)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案例:3月份刚刚插班进入你们小(1)班的涛涛,每天还没进幼儿园就开始哭,好容易被他爸爸安抚下来,可是一进班级见到你就又开始哭,两周以后,他仍然不太适应,他不喜欢你抚摸他的头,有小朋友靠近他,他也会很警觉,不愿意参与你组织的集体活动。请用我们讨论过的有关气质的知识,来解释这个孩子的情况。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适应?

分析:

(1)气质的定义,涛涛的气质可能是退缩的、适应慢的、反应阈限低的(敏感的)  (2)气质与教养行为的适配性原则(耐心、不催促、接受、关爱、放慢速度等)。

亲子关系对于家庭的改变

婴儿进入家庭后,家庭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改变。母亲需要进行产后恢复并且调节身体中大量荷尔蒙的转移。如果母亲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那么母亲的能量可能基本上都消耗在这上面了。在母亲的恢复期内,父亲所要做的事就是支持母亲。这时的新生儿有着很多需求,这也使他们更多地受到母亲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似乎成了被忽视的人,这让他们感到很不适应。

婴儿在任何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渴了、饿了、身体不舒服了等等都会及时地“告诉”父母。而且,婴儿的作息时间表并不像成人那样规律,这就使整个家庭的作息时间表变得不确定。

(一)家庭体系的改变

家庭中这个小生命的出现,使家里又多了额外的经济负担,父母要对其进行持续的照顾,而夫妻间的性生活也变得更保守了。

然而,对于许多第一次生育的父母而言,孩子降生并没有使婚姻产生多大的变化,令人满意的婚姻会继续保持这种快乐的状态。相反,本来就不圆满的婚姻常常在孩子降生后变得更加不幸。

如果父亲和母亲在照顾婴儿的分工上有显著的不同,分娩之后婚姻满意度就会极度下降,这对亲子关系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如果父母亲能共同承担起照顾婴儿的责任,他们的婚姻就会变得更加快乐,对婴儿也会更加敏感。

80年代的学者们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诞生对母亲的影响上,很少有学者研究孩子诞生对于父亲的影响。事实上,当男性成为父亲后,意味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进行重新构造,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衡现象。研究发现,由于孩子的出生,丈夫对婚姻的满意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分析其原因,研究者认为主要有:由于对新生儿的养育、护理而造成的身体的紧张;丈夫经济责任的增大;对于新的家庭情绪上的要求;成为父亲后的各种限制;以及丈夫角色作用的重新定位等。

怎样才能缓解或者消除孩子对于父亲的消极影响呢?研究显示,如果推迟做父母的年龄,等到将近30或30岁以上时再要孩子,可以使这种亲子关系的过渡变得更容易些。在这之前,夫妻可以追求他们的职业目标、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在心理上准备好要为人父母。如果能做到这些,男性对做父亲就会有更大的热情,并且因此更愿意与母亲一起照顾孩子,这也给孩子及母亲带来安全感。

在贯彻了二十几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后,我国的生育政策有所改变,今后,双子女家庭可能会越来越多,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则要求父亲在养育方面要起更加积极的作用。当母亲刚刚分娩出第二个孩子,正处于恢复期时,父亲既要照顾第一个孩子,同时又要承担照顾新生儿的责任。这时,夫妻之间的分工就不再如从前了。对生育两个孩子的家庭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对孩子抚养很好的家庭中,父亲起着与日俱增的重要作用。就像一个父亲所说的:“拥有一个孩子使我的妻子变为母亲,而拥有两个孩子使我成为一个父亲。”

对于母亲来说,由于有了经验,照顾第二个孩子要比照顾第一个孩子容易得多,这样,她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协调与丈夫和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她们的调节,使父亲更重视为人父的角色了。而且,家庭、朋友、配偶的支持与鼓励对于减少父亲的压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夫妻双方除了要进行自我调整外,还要帮助他们的第一个子女进行调整适应。在学前时期,这个孩子可能会感到被取代,并且表现出嫉妒与生气。

(二)应对改变的措施。

如果夫妻能够互相体谅并支持对方的需求,那么由婴儿出生导致的压力还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孩子一直很依赖于他们的父母,这些父母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可能会投入到对孩子的照顾中,但是,父母们不应该因此就放弃享受生活的其它方面,他们仍可以像以前一样生活。

儿童心理学作业1

(第1-2章)

一、概念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研究者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把这些资料出版,这种方法开创了对儿童发展系统、科学的研究。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结构或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

顺应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与失衡,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

9、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

二、简答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答:研究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2、中世纪以前的儿童观是什么?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什么时间?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哪些?

答:中世纪以前,人们多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小型成人”。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期。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夸美纽斯适应自然的原则;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最有影响力的是婴儿传记的作者达尔文。

3、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答:(1)儿童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3)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具有主体性;

(5)儿童本质是积极的;

(6)幼儿才能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5、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答: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是:遗传和环境哪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三、论述分析题

1、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环境只能支持他们的成长,所以,她为孩子提供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他们特长的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监督孩子。请分析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

答:这位母亲是遗传决定论者,认为遗传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由基因决定;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是辅助性的。因此这位母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并不强迫和监督孩子。

2、如果研究者试图研究经历了父母离异的5岁儿童的想法和感受,什么样的方法将最为适用?为什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发展?

答:(1)观察法、临床法和个案研究法较为适用。

(2)因为观察法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可借助自己的感官,也可借助于仪器设备(如摄像机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观察;临床法与访谈法相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并用;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此外,其他方法还有调查法、测验法、心理物理法等。

3、请列举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答:(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埃里克森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

(2)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斯金纳,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班杜拉,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3)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4)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以发生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心理认知发展理论,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信息加工理论,维果斯基。

(5)社会生态系统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

儿童心理学作业2

(第3-4章)

一、概念题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二、简答题

1、简述遗传力及其研究方法。

遗传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研究遗传力经常使用两种方法:选择性育种及家谱研究,这两种方法是经常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主要策略。

2、简述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分娩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不断地自我复制,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分娩是指胎儿、胎盘与其他器官从孕妇身上分离、排出的过程,通常要经过三个明显的阶段:宫颈扩张与收缩、胎儿娩出、胎盘娩出。分娩过程中可能的并发症有缺氧、早产、足月低体重儿。

3、简述新生儿的反射。

新生儿的反射包括生存反射如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和原始反射如巴宾斯基反射、手掌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应价值,如,眨眼反射能在强光下保护婴儿的眼睛;吸吮反射可以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等。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应性价值,如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而许多原始反射对婴儿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们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指标。

4、简述神经元的分化、突触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的含义。

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

5、简述各脑区的成熟顺序、大脑偏侧化与用手偏好的形成。

(1)各脑区的成熟顺序是自下而上的:即从枕叶、颞叶开始到顶叶,最后成熟的是额叶。(2)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很大。大脑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大脑右半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左侧。(3)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依赖某一特定半球执行某种特定功能。在此基础上儿童形成了用手偏好。用手偏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经验对用手偏好有很深的影响。用手偏好也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6、简述儿童身体生长发育遵循的原则和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

(1)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原则。在婴儿期,头部和胸部一直都保持着发育优势,躯干和腿的发育也逐渐赶上,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1岁后到青春期,腿的生长最为迅速。躯干将在青春发育期再次成为发展最快的身体部位。儿童在向上生长的同时,也按照近远原则向外生长。先是胸腔和内部器官,然后是胳膊和腿,最后是手和脚。(2)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婴儿期极其迅速,脑、脊髓和头颅的发育速度比其他任何身体结构都要快,到了幼儿期时就逐渐放慢。而生殖系统在4岁前仅有轻微的生长,在青春期前几乎停滞,到青春期时曲线才陡然上升。淋巴系统则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发育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过成人水平,在青春期时到达顶点,之后就迅速下降。

7、简述影响儿童身体发育的因素。

(1)遗传和激素:遗传在儿童期的身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身高就是一种具有较强遗传倾向的特质。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甲状腺(位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2)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3)营养: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饮食不足与饮食过量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儿童身体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4)疾病:对于营养充足的儿童来说,一些常见的儿童疾病对他们的身体发展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儿童一般会出现补偿性生长的现象。如果儿童是中度或严重营养不良的话,疾病对儿童生长的消极影响将可能是永久性的,疾病和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对身体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而不可逆的。(5)受伤:儿童早期是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年龄阶段。儿童受伤发生于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儿童受伤的因素。(6)情感: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那些承受太多压力、获得太少关爱的儿童在身体发展方面也可能会落后于他们的同龄人。“非器质性发育不良”和“心因性矮小症”两种严重的生长紊乱就源自于情绪压力与爱的缺失。关爱和敏感细致的照顾也是身体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

8、幼儿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正确地握笔写字,这一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1)涂写。两岁左右的儿童,写字和涂鸦是分不出来的。(2)模仿和临摹。当他们逐渐发现周围的印刷字时,就可能会模仿写这种文字。到5岁时,大多数幼儿仍不能以正确的笔顺、姿势稳定地书写简单的汉字,运笔能力差。(3)流畅书写。6岁以上的幼儿基本上能够控制笔,以正确的笔顺、姿势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

9、简述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个别差异。

(1)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即由上至下——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肢的发展;有近及远——近躯干的肢体动作先发展,远离躯干的手、腿等后发展,即头、躯干、手臂的动作发展先于双手和手指的发展。(2)儿童早期动作技能的掌握与生理成熟有关,有鲜明的年龄特征。但是由于遗传、环境、营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动作发展上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动作发展早晚与早期运动经验有关。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还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成人的鼓励、期望和榜样示范,也是影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分析论述题

1、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1)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包括父母为孩子提供的遗传基因,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情绪以及认知发展环境等。如爱运动的父母可能将此特征在遗传上提供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崇尚运动的家庭环境。

(2)唤起性的互动: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如爱笑、好动的婴儿所接受到的注意以及社会刺激,与闷闷不乐、消极被动的婴儿多;

(3)主动性的互动: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儿童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能适应、能胜任的环境,这也使在相同的环境中的儿童,各自拥有了不同的微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例如,有社交倾向的儿童,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或到朋友家去,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于是,喜欢社交的孩子,社会交往机会更多,社交能力更强了。

2、尽管胎儿生长的环境与子宫外的世界相比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请问影响胎儿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畸形因子。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常见的致畸因子包括一些药物,以及烟、酒精和一些辐射、化学污染。(2)母亲的其他因素。1)母亲的疾病。疾病会改变母亲的生理状况,恶化胎儿生长的生理环境。2)母亲的营养。营养良好的母亲在整个怀孕期内,健康状况比营养不良的母亲好,她们贫血、流产、早产等的机会也会更小,胎儿发育更好,出生的孩子也更健康。3)母亲的情绪压力。尽管母亲和胎儿之间的神经系统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母亲的情绪状态还是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

3、9月份年轻的芳芳老师刚刚接手一个“全托”的小班。她应该怎样安排孩子中午的午睡和晚上的睡眠?请你给她一些建议。

小班幼儿一般是3-4岁,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是11-12个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老师每天中午要安排幼儿睡上1-2个小时,午睡能够使他们精神饱满,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一天中剩余的时光。午餐后到午睡前这段时间,可以引导他们选择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书、串珠子等,使孩子的大脑皮层逐渐进入抑制状态。卧室环境要保持安静,温度适宜,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安定幼儿的睡眠情绪,使幼儿较快入睡。此外,在幼儿快要醒来时,播放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防止幼儿突然醒来而引起的不快或惊吓。对于实在不想午睡的孩子,也不必勉强,可以允许他们躺一会儿,或在非睡眠区域安静地玩。晚上的睡眠时间可以从晚上8点到次日早上7点。至于晚上的睡眠,上述方法也适用。另外,建议老师在孩子上床睡觉前安排一些睡眠“仪式”,让孩子睡觉前经常有顺序地经历一些相同活动,孩子就会知道“该是睡觉的时间了”。另外,睡前千万不要让孩子情绪激动(如太过兴奋、放声大笑),否则孩子就很难安然入睡了。

4、贝贝的妈妈想促进她3周岁的儿子的动作能力的发展,而有人建议她让孩子背三字经。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结合你学习“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发表你的看法和建议。

对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个体来说,动作发展极为重要。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途径有:

(1)运动是实现动作发展的基本途径。成人要多为孩子提供运动的机会。游戏和户外活动是最佳的动作技能练习方式,要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跑跑跳跳,如跳房子、双足跳、单足跳、踢球、拍球等等。游戏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和动作,模仿性强,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在游戏和户外环境中,幼儿非不正式的练习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知运动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和运动协调能力。同样,精细动作的发展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比如倒果汁、吃饭、穿衣、搭积木、握笔写画、折纸等,都能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不断提高。

(2)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或教师批评、挑剔孩子在运动或动作上的表现,那么就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动作的发展。如果父母或教师机械地教孩子一些特殊的动作技能(如单脚跳),或是强硬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动作,或是在运动中强调输赢而非享受运动的乐趣,就可能会挫伤孩子运动的积极性,使孩子失去对运动的渴望,结果事与愿违。

(3)社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目前社会上过分强调儿童的符号能力及训练,反而忽视了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对婴、幼儿来说,过分强调符号系统的训练,如:此时让孩子背三字经,既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而且可能也是徒劳的。

儿童心理学作业3

(第5-6章)

一、概念题

1、视觉偏好法: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视觉悬崖实验:吉布森等人精心设计了一种装置——视觉悬崖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知觉整合能力:指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4、幼儿的记忆策略: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5、感知运动图式:指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6、客体概念: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7、单词句: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

8、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如“我们跟狗狗一起玩”,会被幼儿表达为“狗狗玩”,因此,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9、妈妈语: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同化与顺应。

答:同化就是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适应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例如:婴儿拿到什么东西都放在嘴里,这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东西同化到了吸吮格式中,这就是同化。当孩子看到成人玩不倒翁,认识到可以用推的方式玩这个玩具时,下次再见到不倒翁,他就可能会试图去推它,而不是把它放在嘴里,这就是顺应(举例占的分数比较少,可以酌情记忆)。

2、简述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

答:共六个阶段:反射练习阶段、初级循环反应阶段、次级循环反应阶段、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三级循环反应阶段、心理表征阶段。

3、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思维有什么特点?

答:特点为自我中心性、前概念性、泛灵论、直觉思维、分类能力。

4、简述影响幼儿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儿童早期经验会影响日后智力潜能;家庭环境的质量和特点起决定性作用;父母给予的关爱和温暖也是重要因素。

5、举例说明词义的过度扩张、词义的过度缩小和语言的过度规则化。

答:词义的过度扩张,即儿童扩大了单词的外延和使用范围(妈妈的奶,牛奶);词义的过度缩小,是指儿童过于狭隘的使用某一词汇,缩小了单词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爷爷);过度规则化的现象,如“我大方,你小方”。

6、举例说明母亲会有哪些方式对孩子不正确的言语陈述作出反应。

答:有三种反应:(1)扩充。以某种纠正的或完整的形式复述儿童的陈述;(2)重新塑造。以某种不同的结构重新阐述儿童的话语;(3)澄清问题。表示听者没有理解该叙述,要儿童再次进行交流尝试。

三、论述分析题

1、8个月大拉拉饿了,妈妈还没回来,拉拉开始哭闹,爸爸就给她放了一首巴赫的钢琴曲,拉拉安静下来,可是3分钟后她又开始哭闹,爸爸就换了贝多芬的《命运》,拉拉又安静下来。请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概念解释拉拉的反应。

参见P79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内容。

2、婴儿早期记忆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再认、再现是记忆提取的两种主要方式,儿童何时出现这些能力的?要促进孩子的记忆能力,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你有什么建议?

参见教材P86—87

3、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

三岁:我不会抢。我大方,哥哥小方。

五岁:只能说大方,没有人说小方。

三岁:我大方。我的房好大好大。

五岁:我的方比你的大。

三岁:我的方更大。

五岁:我的方最大。

三岁:我的方最最大。

试以这两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为例说明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方面。

参见教材P106,

(1)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惊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2)语音方面,语意方面,语法方面,语用方面,

(3)幼儿早期语言的发展是神速的。

4、试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环境的影响(模仿、强化、妈妈语)、认知发展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作业4

(第7-8章)

一、概念题

1、移情——指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指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7、自我认识——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指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9、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二、简答题

1、移情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普遍移情,出现于出生后第一年;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在2岁左右出现;第三阶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情,,约在2~3岁产生;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移情,是个体进入童年期后期才逐渐成熟的。

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答:(1)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2)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3)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4)幼儿在3岁之前很难正确地命名图片人物或木偶的表情,他们还是喜欢滥用“快乐”这个情绪标签。(5)除了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幼儿还能对身体动作所蕴含的情绪信息加以识别。(6)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在幼儿阶段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3、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答:(1)出生头几个月,照顾者调节着婴儿情绪的觉醒状态;(2)6个月左右,婴儿对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3)1岁以后,开始使用一些策略减少不愉快情绪;(4)18-24个月,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此时,他们也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件;(5)3-6岁的幼儿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已经能够使用很多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4、简述情绪表达规则。

答:情绪表达规则有四类:①最小化规则;②最大化规则;③面具规则;④替代规则。

5、依恋与日后的发展有何关系?(P153)

答:依恋是婴幼儿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非常稳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深远。首先,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其次,依恋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第三,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

6、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为什么儿童的气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P160)

答:第一,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第二,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第三,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7、如何对待孩子的“物权意识”?

答:“物权意识”表明幼儿已经有了自我认识,建立了自我概念。对此,父母应持保护性的态度,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和宽容,用各种策略引导孩子服从那些必须服从的规则,而对孩子们不违反规则的自我坚持,则给以鼓励、接受和支持。

8、简述自尊的起源和自尊的评价。

答:自尊最初来源于早期的亲子互动。自尊水平取决于儿童在许多不同领域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包括:(1)学业能力;(2)运动能力;(3)社会能力;(4)外表长相;(5)行为举止。

三、论述分析题

1、“豆豆14个月时会当着很多大人和小孩的面,跟着‘小螺号’的调子开心地边唱边跳,可是24个月时,他跳了几步就会停下来,并且用手遮住脸”。为什么豆豆的行为会有如此的改变?对此,豆豆父母应采取怎样的反应方式和评价方式?(P132)

答:(1)从2岁开始,豆豆已经产生了自我,意识到要对自己边唱边跳的行为进行评价。这时,他就会产生诸如羞耻感、窘迫感之类的自我意识情绪,“并且用手遮住脸”。(2)一般而言,成功会使儿童表现出自豪感,失败会使儿童表现出羞愧感,这些表现都依赖于父母的反应。对此,豆豆的父母应该进行更多的积极评价:在孩子成功时进行表扬。那么,豆豆就在成功时表现出更多的自豪感,而在失败时表现出较少的羞愧感。

2、依恋是婴儿最早的社会关系,依恋有几种类型?其表现如何?

安全型依恋、抗拒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组织混乱或方向混乱型依恋。

3、“朵朵是一个困难型气质的幼儿,他容易焦虑、紧张,对新的生活常规(如4岁了,需要一个人睡在自己的房间了)难以适应;他的父母在要求他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能保持镇定、平静,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允许孩子放慢脚步、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日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就不再那么暴躁、焦虑、拒绝和适应不良了”。试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的拟合模型说明这个案例。

(这个案例在教材P160

气质与儿童抚养:拟合模型)

4、试分析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答:(1)生物学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性别角色偏好。首先是父母受孕时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其次是受孕6周左右性腺将发育为睾丸或卵巢。

(2)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来源于环境因素。最初来源于对成人,尤其是对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通过观察、模仿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儿童形成了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或活动的偏爱。

(3)认知发展也是重要因素。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立在性别概念的基础上。

儿童心理学作业5

(第9-10章)

一、概念题

1、社会化——是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2、家庭功能——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3、隔代教养——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4、同伴与同伴互动——同伴就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是儿童的同伴互动。

5、平行游戏——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

6、联合游戏——儿童与别的孩子玩,所有成员进行相似的活动,不一定完全相同。

二、简答题

1、简述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答:根据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果,可以把家庭功能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亲密度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的功能发挥要好;家庭沟通是一个促进性因素,良好的家庭沟通有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

2、简述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答:家庭实现其功能的过程,就是家庭功能的执行过程,该过程越顺畅,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这个过程不顺畅,就可能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家庭出现危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性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家庭基本任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问题解决能力;(2)家庭沟通;(3)家庭角色分工;(4)情感反应能力;(5)情感卷入程度;(6)行为控制。

3、简述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答:(1)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收入较高的家庭,其家庭功能发挥要优于社会地位、收入较低的家庭。(2)家庭亲密度。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比健全家庭的孩子有更多适应问题,因为他们只能感受到一半的家庭温暖。(3)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它在儿童的情感、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4)家庭发展周期和家庭生活突发事件。

4、如何分析父母的教养行为?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几个维度和几种类型?

答:(1)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与情绪发展影响深远。(2)父母教养行为有两个维度:温暖维度和控制维度。温暖维度是指父母在与儿童的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和情感的量。控制维度是指父母试图加诸于儿童身上的管理和监督。(3)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

5、试用巴顿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简述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

答:巴顿观察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同伴交往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过程是:独自游戏(2到2岁半)→平行游戏(2岁半到3岁)→联合游戏(3岁半到4岁半)→合作游戏(4岁半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复杂性和互动水平也越来越高。

6、试分析友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答:(1)朋友是社会能力的促进者;(2)朋友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3)友谊促进角色采择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4)友谊促进建立、维持亲密关系能力的发展。

7、试分析电视对幼儿发展的消极影响。

答:(1)媒体暴力的影响,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或反社会倾向;(2)电视对家庭互动的影响,家庭其它休闲活动如游戏及全家人出外旅游的时间减少了;(3)是社会刻板印象的来源;(4)通过广告影响幼儿的消费行为。

三、论述分析题

1、试说明在和谐健康的家庭中,家庭功能的特点。

答:(1)问题解决能力强。面对家庭问题时,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2)沟通顺畅。家庭成员间的沟通顺畅,每个人都能坦诚相待,言所欲言、知无不言;(3)角色分工明确:家庭角色界限清晰,分工明确,既没有人越俎代庖,也没有人推卸责任;(4)情感反应能力强。家庭成员间互动充分、情感交流深入,经常有爱与相互接受的身体的、语言的沟通;(5)情感卷入程度高。家庭成员间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家庭成员对家庭有较高的认同,家庭成员间也有较高的接纳和认可;(6)行为控制能力强。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

2、试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答:(1)父母自身的特点。童年期的生活经历会影响成年后为人父母者的教养行为;父母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其教养方式;母亲对怀孕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日后对于婴儿的照顾行为与敏感性;此外母亲接纳母亲角色的程度、父母亲为人父母的信心等,也都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2)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低收入家庭父母强调服从与权威,较多采用限制与专制的管教方式,严格的惩罚与纪律约束。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更强调成就、创造及独立性的培养,在管教子女时也更多地采用诱导式的纪律约束方式、温暖开明的教养方式。(3)孩子自身特点。包括孩子的先天气质特征、身体特征、仪表等。

3、试分析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答:同伴的强化、示范及社会比较功能;同伴作为教师的角色

4、嘟嘟5岁了,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上课注意力集中,接受力强,还认识许多汉字,他还非常友好,喜欢帮助别的小朋友。但是他也有缺点,比如他兴奋时会大笑,上课时也如此;他还喜欢折纸飞机,在别人画画的时候,他扔他的纸飞机。请问,对这个孩子,老师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会不会影响嘟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对嘟嘟的评价?

答: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会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处于“他评”阶段,所以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就会成为儿童对自己评价的重要来源。同时,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反应或评价,也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声望,进而间接的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有重要的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消极评价可能导致孩子被同伴拒绝,而在幼儿园或小学入学初期被同伴拒绝的儿童,可能会延续他们“被拒绝者”的地位,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遭遇拒绝,并由此产生各种适应问题。所以,一方面教师必须对有破坏性的行为做出必要的反应,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尝试使用行为矫正的策略而非批评、责骂儿童的方法对儿童的消极行为予以矫正,并及时称赞这些儿童合宜的行为。

5、幼儿园期间是高结构化的教学比较重要还是低结构化的游戏对儿童发展更有利?谈谈你的看法。

答:学前阶级段太过强调正规的学业学习是不必要的。正规的学业学习并不是幼儿学习、成长的最佳方式;鼓励自由游戏、讲故事和表演等活动的非学业取向的幼儿园教育,更有益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有利于幼儿的幼小衔接。这类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在社会互动的实践中,学习诸如沟通技巧及对规则的尊重、责任与任务意识等,而这些特质可以更好地协助儿童更快地适应小学正规学校里的团体学习生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建品牌建设新思路下一篇:调机技术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