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词中的爱国情怀

2023-03-18

第一篇:浅谈宋词中的爱国情怀

宋词中的爱国情怀

学号:1103658013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议宋词中的爱国情怀

论文作者姓名:____郭长健

__________ 作者学号:____1103658013

______ 所在学院:____民生学院

_______

所学专业:____汉语言文学

______ 导师姓名职称:____陈丽丽副教授

_ _ 论文完成时间:___ 2015年4月10日

_ 目录

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2

一、宋朝爱国词产生的历史原因„„„„„„„„„„„„„„3

二、初露头角的北宋爱国词„„„„„„„„„„„„„„„„4

三、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南宋爱国词„„„„„„„„„„„„„7

四、宋代爱国词的集大成者----辛弃疾„„„„„„„„„„„8

五、宋代爱国词的地位与影响„„„„„„„„„„„„„„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1

浅议宋词中的爱国情怀

2015届民生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1103658013 郭长健 指导老师:陈丽丽副教授

摘要:词历代被视为宋代文学的代表。这种以娱宾逸兴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样式,通常以婉约的抒情为主导风格。在各类宋词题材中,爱国主题经常引起后人的关注。宋朝时期的爱国词,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它伴随着两宋之交的国家支离破碎、统治阶级腐朽懦弱、民族危在旦夕的时代背景而被文坛所接受,成为一种文**流。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时代造就了爱国词,其爱国词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最为兴盛,以辛弃疾为首的词人,把爱国词推向了最高峰。

关键词:宋词爱国情怀发展历程辛弃疾 引言

据《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所收入,现存宋词多达两万零八百余首(包括残篇),词人也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家,但是北宋词人笔下的爱国词现存仅有十余首,只占现存北宋词总量的千分之二。至靖康之难后的南宋爱国词派崛起,宋朝的爱国词才汇成江河,响彻整个中华文学史。

两宋的爱国词作一改前人词作那种具有浓厚的绮罗香泽之态,沉醉于青楼狎妓、留连光景、茶余酒后消遣之物又带着浓郁的娱乐性的词风,转而或抒发或表现对民族危亡、国土破碎、苟且偷生之态的感触。把对祖国的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词作,汇聚成一股新的文**流,在宋代词坛贡献出一幕幕笔力苍劲、格调豪迈、意境高远的爱国词作,成为中华民族诗词史上的一座宝贵遗产。词作为宋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这种可以合乐而歌的新体裁,最初兴起于隋唐相交之际,中唐以后广为流传较并引起了一些文人的注意。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文人骚客作词之风气开始盛行。宋词,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方式,丰富多彩的体裁、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因而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珍品,而那些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灿烂篇章更为人所推崇。北宋范仲淹、苏轼贺铸等人,就是利用词的这种文学形式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唱响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爱国词!历经北宋末年的酝酿和积蓄,爱国词在南宋发展到了高潮阶段,从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李清照等人的词作到南宋爱国词的集大成者辛弃疾及后期的刘克庄等人,以对祖国炙热的情怀,唱出了慷慨激昂、斗志昂扬的壮烈篇章,汇聚成一股大气磅礴的文学新潮流,在南北宋相交之际的词坛奏起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成为中国词史上的宝贵遗产之一。本文试就南北宋相交之际爱国词的产生及特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宋朝爱国词产生的历史原因

从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到忽必烈南下攻下临安的三百多年间,整个宋代,一直饱受边疆战乱的困惑。面对北方的强敌辽国、西夏,北宋的统治者无论是出兵征讨还是捐钱纳贡都没有能将这种危机解除,以致整个北宋时期都没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帽子。而经历了靖康之难的南宋对北方的强敌金国就更无计可施了,只能以岁输金帛、粉饰太平为计,苟安于临安。面对北辽、西夏、金、元的虎视眈眈,一大批具有强烈爱国忧民精神的文人骚客、无路请缨的士大夫们就以词这种文学形式抒发自己要求抵御外辱、恢复失地的强烈呼声。在统治阶级无能腐朽、奸佞当道的时代背景下,忧国忧民之臣或遭贬谪或远离庙堂,无处施展豪情壮志,无法挽回积贫积弱之颓势。

特别是1126年,金兵南下入侵中原,徽宗、钦宗不作抵抗,终于1127年沦为金兵的阶下囚,北宋宣告结束,赵构称帝后南宋初期。这个时期,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而在风雨漂泊中的南宋朝廷,不但不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非但不奋发图强,反而继续采取屈膝投降的政策,换来的只有可耻的苟延馋喘的偏安局面,国家朝不保夕,百姓家破人亡。在这民族危机四伏的时刻,主战派和投降派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主战派要求挥师北上,收复失地,迎回二圣,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然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爱国将领及士大夫遭到迫害,如南宋首相李纲被贬,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冤杀,胡栓上书为民请命被革职,张元干也因作词送别胡栓而被革职。此时,不得志的他们满腔的热血、悲愤、痛苦,就如火山喷发一样,化作大量慷慨悲歌、壮烈激昂的爱国篇章。这些在南宋词坛上初露头角的词,高扬着抵御外敌、保卫家国的壮烈精神,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民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和故土难归的悲伤情怀,体现了绝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文学作品往往是表现现实生活的最好形式,同时也深受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文学样式、风格也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北宋词中充满爱国情怀的杰作中当推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和贺铸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范仲淹的词开创了后世豪放爱国词的先声,贺铸则在《六州歌头》中抒发了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悲壮,悲切的控述了投降派,犹如撞金击石般振聋发聩。而异军突起在南宋词坛的爱国词,就是尽弃了浅吟低唱、曲折委婉、红绿绮艳的妩媚之词格,继承了范仲淹、苏轼、贺铸的豪放派词风,并更进一步发展。他们用“自在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作词,并以苍凉、沉郁、悲壮、雄奇、豪迈为词风主调的爱国词,成为两宋相交之际的词坛的主流。爱国词正是在当时的历史特殊环境和现实社会的产物,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初露头角的北宋爱国词

北宋的建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连年征战,建立了中央集权中央统治集团,客观上使当时百姓有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从而促进商业的繁荣,社会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这同时给封建文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当时夏辽的无暇南顾,从开国到金入侵的一百多年内统治阶级的大部分人陶醉于他们时代的“承平气象”之中,这就为北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而相对稳定的环境,北宋初期的词人继承了唐五代花间词派清新、秀丽、婉约的词风,从整个词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一时期应属于宋词发展的初期,词人这个职业为多数人所不耻,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生活条件,使更多词人开始创作反映日常生活的词作,词的功用也仅是用于娱乐的。早期的爱国词也并不是由专职的词人所创作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北宋积贫积弱的国情也日渐显现其弊端,范仲淹作为一位多年在外戍边、亲临一线的官员,深切的感受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和守军将士的艰苦,于是在康定元年(1040)的八月,在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任时创作了《渔家傲》一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河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描写了边疆环境的荒凉,大军将士戍边的艰辛。“燕然未勒归无计”道出自己守卫家国、消灭外敌的雄心壮志。而“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是对戍边将士艰辛生活的深切怜悯与同情。正是由于范仲淹这广阔胸襟抱负和丰富的生活实践,同时又有极高的文学才华与修养,才成就了这首抒发戍边辛苦又体现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词。可以说这首词开了宋朝爱国词的先河,但当时像范仲淹这样的词人并不多见。在宋初的词人当中,词作比较多,被称为词坛领袖的是宴殊和欧阳修,但是宴殊的词风接近西昆派,追求词藻、声律、对仗、堆砌典故而内容空泛、缺乏现实内容和真情实感。而欧阳修的词在境界上的开拓和抒情的深度上都超过了宴殊,在他的《朝中措》一词中感慨宦途的风波,叹息年华的消失,表现他的政治情绪和人生观点。这样的作品已经开始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后来苏轼一派的豪放词开了先路。北宋词的爱国情怀则集中体现在苏轼的豪放词中,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幼年时期就接受了丰富且良好的文化教养和熏陶,苏轼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针对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写了二十五篇《进策》和《思治论》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策略,正是由于苏轼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使他的词中也渗透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气息。苏轼对词的创作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给词的发展拓宽道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轼同时也扩大了词的意境,他的词体伤今怀古、记游感旧、言志抒怀、谈禅说理描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使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艺术境界。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以一种服老的口吻抒发了自己豪气,写出了射猎的壮观。而在词的下阕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万丈雄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词中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问句,自比冯唐,希冀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也深寓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而在最能代表苏轼豪放风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中抒发了词人对雄丽壮阔的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对历史英雄事迹的向往,以及对自己一事无成,早生华发的感慨。通过对周公瑾羽扇纶巾,从容克敌致胜的英雄气概的无比崇尚,反映了作者也希望能够想周公瑾一样为国杀敌,抗击入侵之敌的爱国情怀,全词境界开阔,豪情激荡。其中虽有“人生如梦”的叹息,只不过是词人被贬黄州,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自我慰藉和牢骚,而这类的爱国词,在苏轼的创作虽然不多,但却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被南宋辛弃疾等词人所继承和发展。在此后,北宋的词人大多数也吸收了苏轼的风格的影响,北宋后期的贺铸的爱国词方面,他虽不属于苏门,但爱国词却深受苏轼豪放词风的影响。贺铸和苏轼一样,也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表达自己独特的人格面貌。在《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词的上阕开篇就以雄健的笔力、非凡的气势,描写了词人年少时期结交英雄豪杰,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下阕时词人笔锋突然一转,“似黄粱梦”——就像一枕黄粱梦一样,不再讲述青年时代的侠雄生活,马上将笔触转向不如意之处。描写词人如今身处异乡,身居卑微的武职,忙于繁琐的杂事,空有报国壮志却报国无门,得不到请缨杀敌机会的苦闷。从全词来看,其风格苍劲雄健、豪壮奔放。全词情感的表达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句式有时骏急如风,尤其三言句式犹如连珠炮发,将豪迈奔放的情感表达得更是淋漓尽致,有时用典细密而自然,词意婉约约而丰满。有时声律精密,将其抑塞磊落、豪壮睥睨之气概表现的酣畅淋漓。同时词中包含的也不仅仅是人生不得意的悲愤,还包含了对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的忧虑,也展现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达民族忧患的真实状况,因此,词人也被誉为南宋词人表达民族忧患意识的先行者。

从整个北宋时期来看,虽然边患之忧不绝,但终能保住疆土不失,而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来看只有到了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才会爆发超乎寻常的保家卫国的力量,这可能也是北宋时期的爱国词没能达到一种高度的原因,而从整个文学史发展来看,北宋时期的爱国词基本属于积蓄、酝酿、发展阶段。从范仲淹到苏轼,爱国词都是这些词人个别的词作,而他们大多不是专职的词人,而是步入仕途,站在了一定的高度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从而借词的形式来抒发内心深处的自发的爱国情怀,其中虽有苏轼词风的改进,但从整个宋词史来看,北宋爱国词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没能达到北宋词应有的高度。

三、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南宋爱国词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南宋爱国词人以揭露金人入侵的残忍暴虐、南宋主和派的投降妥协和疾呼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为主题,掀起了空前强烈的爱国词潮。大多著名的婉约词人伤感国事,也以其新的词作渲染国家不幸的时代色彩。早年多写个人闲愁的叶梦得,南渡以后所创作的“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中见雄杰”(《题石林词》),其词风也转为沉郁苍凉、感慨豪杰之气。誉满东都洛阳的闲适词人朱敦儒,南渡之后也不得不在时代的熔炉里重铸自己的词风,谱写出一曲又一曲抒怀忧国忧民、无路请缨的悲凉之态的时代哀歌。前期的易安词韵调清新优雅、闲适欢快,南渡之后词却再有找不回往日的欢快明了,更多的则是表达孤寂清凉之态,以及怀念故土、期望收回中原故土的凄凉惆怅,词风也转为曲折呻吟、婉转凄凉,一变清新秀丽风流而为山河之痛的悲慨。 南宋早期的爱国词除了南渡之后词风转变的文人骚客,还有一大批著名的抗金武将,如李纲、岳飞、胡栓等。“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的李纲,作为一名爱国的抗金将领,社稷之忧与爱国情感始终贯穿在李纲词作品之中。面对囚禁在金国徽宗、钦宗二帝,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李纲忧心如煎。每每想带兵收回失地迎回徽宗、钦宗二帝,却屡屡受阻挠,壮志难酬。只能把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忠君爱国之志寄托在词作之中,这些洋溢着崇高的爱国精神的词作,有的是一再向最高统治者表明自己的心声,有的是表达了对战乱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些词作直指那些只顾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投降派,更多的词作则是寄希望于最高当政者能够听纳忠言良计,早日收复北方失地,恢复中原国土,救民族于水火之中,重现“中州盛况”的往日风光。岳飞词今现存不过三首,但全部都是强烈抒发坚决抗战恢复中原故土,完成统一大业的爱国壮志豪情。他在词中抒发出的奋发向上的雄图伟业和忠于国家民族利益的战斗激情,既展现了民族英雄的光辉面貌,又体现广大民众全力抵御外敌的民族情感。胡栓则在词中痛斥秦桧等当权者误国误民的投降主义,抒发自己遭排斥贬谪的愤慨,词风颇为悲壮。

在南宋爱国词坛最有影响的爱国词人当属有“二张”之称张元干和张孝先。张元干与张孝祥都生活在中华民族最苦难的时代,处于民族矛盾最尖锐的历史时期。他们都积极投入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斗争的潮流当中,同时也都填写了许多爱国词,寄托情怀,对国家表现了极大的热忱。而这些爱国词也是在与妥协投降则斗争的产物,它雄辩恣肆,议论纵横,显示出尖锐的斗争锋芒,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与时代的呼声,读起来更是热血满怀。张元干年轻时就胸怀壮志,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又亲历了靖康之难,因此,他很早就积极投身到抗金的战斗当中。他的爱国词也是其投身于抗金斗争中的产物。《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是他最著名的两首爱国主义的词篇。他这两首《贺新郎》词既是对妥协投降派的严正抗议,同时又代表了广大民众抵抗金国保卫祖国的正义呼声。可谓声振屋瓦感人肺腑之作,因此受到历代词评家的赞誉。张孝祥是一位才气纵横的爱国词人,他那著名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十分感人,此词写亲临淮河岸边极目远望,通过对沦陷区荒凉景象和金兵骄横残暴的描写,谴责批评了朝廷的苟且偏安政策,抒发了强烈的反抗议和的激昂的报国之情。全词格局阔大,声情激壮,笔饱墨酣,淋漓痛快。词中字字闪耀词人致死不渝的爱国情怀,难怪主战派首领张浚听了,竟流涕罢席,可见其感人深切!

南宋初期的爱国词,风格遒劲,苍凉悲壮,铿如金石,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芒,他们将豪放词风与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奏响了爱国词的高歌,对辛弃疾等词人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辛弃疾等把爱国词推向最高峰作了充足准备。

四、宋代爱国词的集大成者——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感情,表达了对南宋当权者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妥协投降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主张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同时也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把宋词中的爱国词推向高峰。

辛弃疾的词继承了苏轼词中的的豪放词风。作品中自然有一种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格调。他的爱国词中也到处洋溢着意气风发、豪情壮志的词风,从而形成了昂扬卓越、雄浑壮阔的豪放之风格。

如《鹧鸪天》上阕:“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妮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第一句描写词人了青年时率领义士举旗抗金的光辉历史,第二句讲述擒获叛徒带领义军南下归于朝廷的义举,豪迈气概在此一览无余。后两句描写南下时突破金兵的重重防线,英勇的和金兵的周璇。“汉箭朝飞金仆姑”指义军用弓箭回射金兵。整个四句写义军军容整洁盛大和南下时的紧张战斗情形,分别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描写的昂扬激烈,斗志满怀,雄伟豪壮。再如《破阵子》上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也是描写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抗金战斗岁月,气势豪迈,境界开阔宏大。同时也将词人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抒发的淋漓尽致。 辛弃疾也是一位以气节和功业自许的爱国主义者,在他的爱国词中时时刻刻抒发着自己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的感情基调永远是那么的斗志高昂,并且通过对各类战争场面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雄浑壮阔的境界。 一方面辛弃疾词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词风,作品始终贯彻着一种慷慨激昂的格调;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危亡的特殊社会环境,使辛词在充满豪放同时兼有沉郁悲壮特点。辛弃疾一生“三仕三已”,辛弃疾力主挥师北上恢复中原,与朝廷中的妥协投降派政见相左,不但不受重用,甚至还一度受到迫害、排挤,一种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境遇使得辛弃疾悲痛不已,悲愤、忧伤、孤独之情便被淋漓尽致的融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的风格。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这首词是辛弃疾路过南剑州府城东的双溪桥时所作。词的一开始:“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不是仅仅单纯简单直白地说自己要收复失地,而是十分巧妙委婉地运用大自然的景象作为喻托,浮云可能就是词人眼前所看到的西北方天空上的云朵,而大自然浮云的景象如今在他面前已经变成一个象征或一个隐喻了,他心中所想的是那北方沦陷的故土家国和那尚未收复的失地。“倚天万里须长剑”,要是能有万里长的倚天宝剑,就可以把西北浮云全都扫除殆尽,把北方沦陷的故土家国全部收复。“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更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浓浓忧愁。“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千百年来,许多朝代都这样更替。南渡宋朝未来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北方沦陷的国土是否还能够光复,这么多的忧虑在词人心中郁郁成结、内心无比痛苦纠结。最后“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问是什么人把前进的风帆给卸下,在沙岸边,把船给停住了,在日暮斜阳之间,把船系在岸边停泊的柱子上了。在这里词人借景抒情,感慨南宋初年还一些爱国志士提出力抗金兵、收回失地,现在连这样的呼声都很少听到了,同时用斜阳暗喻着国家、朝廷的衰败和没落。整首词都是对国事的感慨,但又都没有直接的说出来。而是经过众多的挫折压抑,更多的内心纠结,最后郁结于胸形成了在豪放中充斥着沉郁悲壮之气。 在辛弃疾爱国词中,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内容上其爱国情怀都能给人以激励并留下众多宝贵的财富。他创作的词作作品对后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他作为一名英勇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功绩,特别是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将永为后人所怀念。辛弃疾作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英勇抗金的气概最终成就了其豪放、壮美、独特的词风,而爱国情怀及强烈的战斗精神则是他词作创作的核心所在,其具体表现就是对中原沦陷区民众悲惨生活的同情及对自己以往战斗生活的追忆和怀念。同时还有对壮志未酬的惆怅及朝廷软弱、腐败的忧伤。辛弃疾作为南宋著名词人,有着卓越的爱国思想及实践,同时也为爱国词的发展做出了不了磨灭的贡献。

五、宋代爱国词的地位与影响

宋代的爱国词是宋词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牌,它以豪放派的风格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机结合为主要特色,使宋代词坛的面貌大为改观。虽然北宋的苏轼首开豪放之词风,开始扭转词坛原来那种婉约派一家独大的局面,并把这一派向前发展,使其在南宋时期成为词坛主流的。可以说,这一时期爱国词在词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词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爱国主义情怀成为贯穿整个时代的精神。使宋代爱国词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而且铭刻在了历代爱国志士的心头,传唱在亿万百姓口中。每当民族矛盾尖锐之时,那些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就成为人们向往的榜样,可见宋代爱国词那震撼心灵、鼓舞斗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历久不衰的。正如陈廷焯赞叹岳飞的《满江红》中所说:“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后读之,凛凛然有生气焉。”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范仲淹、苏轼、贺铸、张元干、张孝、辛弃疾等人的词是把爱国情怀赤诚化作的壮词,是英雄豪情词风谱出的颂歌,是一朵盛开在我国的词苑中的独具魅力和强大生命力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6月1日。

2、《中华活页文选》中华书局 2013年3月。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1日。

4、刘振喜《宋代爱国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1日。

5、施议对《辛弃疾词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1日。

6、宋·辛弃疾著《辛弃疾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11月1日。

7、清·赵翼撰曹光甫校点《赵翼全集》凤凰出版社 2009年12月1日。

第二篇: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古诗词鉴赏期末作业

班级:历史

091

姓名:徐艳秋

学号:2009043016

《诗词鉴赏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2、分析古诗的意境

3、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4、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5、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6、分析句意

一、 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 注意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把握所写的内容。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聚聚写相约而亡。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 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 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 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I. 诗中写了那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II. 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写出了一个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水、秋——愁绪,莲花——恋情,酒、柳、长亭——惜别,兰花——君子,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常见 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只是它不露痕迹罢了。“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解释了侯客不至时寂寞、无聊的心情。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现时间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侯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 直抒胸臆: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 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3. 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4.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杜甫《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

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 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诗话》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分析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诗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第三篇:浅谈宋词中的爱情

摘要:宋词中所抒之情以男女恋情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宋词中的爱情意识空前活跃。宋代出现了大量的爱情词。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婚姻恋爱情况。

关键词:宋词

爱情词

宋代女性

思念

地位

一、 前言

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宋代女子的社会地位是很卑下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宋代著作中及诗歌里可以看出宋代妇女是相当有地位的。“胭脂虎”、“河东吼”等怕老婆的故事都出自宋代。当然厉害的女子毕竟是极少数。本文尝试从宋词中的爱情词来探讨宋代女子的爱情状况。

二、 宋词中的爱情词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以抒情为其“当行本色”,而其中所抒之情又以男女恋情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宋词中的爱情意识空前活跃。造成词长于言情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产生词的社会土壤是歌舞享乐,填词的具体场合是宫廷深院、青楼教坊,写词的目的是娱宾遣心,唱词者的身份是歌舞女子。男女交往的频繁,使得情词便在歌宴酒席中感发出来;另一个方面,宋代城

市经济繁荣昌盛,与此相适应的是都市里的酒楼瓦舍大量增加,市民生活的提高,男女观、爱情观也发生了转变,所以人们都渴望大胆而真挚的爱情。与之相适应的是,“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所以,宋代出现了大量的爱情词。归纳起来,宋词中的爱情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才子佳人间的爱情词、情人间的爱情词、夫妻间的爱情词。

a) 才子佳人间的爱情词

自古才子爱佳人。很多恃才傲物的才子在政治上往往郁郁不得志,于是他们便放浪形骸,浪迹于歌楼妓馆之间,出入于花街柳巷之地,以填词作曲为能事。爱情词中以此类为最多其中杰出代表就是柳永,因其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惹恼了仁宗皇帝,所以仁宗皇帝罢黜了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中国词史上就有了一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柳永《凤栖梧》写道: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把思念恋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情侣间不能见面,思念成疾,形销骨立。那对爱情始终不渝,锲而不舍的精神,千百年来震撼人心。

张先的《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春日登楼引起的相思与愁恨。上片写别后愁怀;下片是回忆当年。最后三句借羡慕桃杏犹解嫁东风,叹息人不如物。词中以桃杏喻人,以无情比有情,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对无聊生活的抗议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名妓聂胜琼爱上了一位叫李之问的官员,并给他写下一首情诗《鹧鸪天》:

玉惨花愁出凤城, 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曲, 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 有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阶前雨, 隔个窗儿滴到明。

李之问回到家后,这首诗别他妻子读到,她竟然拿出自己的嫁妆私房,让其夫把聂胜琼娶回来。自己得到了美满的爱情,也要成全别人。多么善良、多么通情达理的女人呀!女人同情女人,大爱战胜了自己的私心。

值得一提的是“小晏”晏几道,他是南宋非常著名的苦情词人。他对歌姬舞女的那种感情是相当真挚深刻的,所以他饱受相思之苦,写下了大量的苦情词。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鹧鸪天》)

这些作品或写相思的惆怅和痛苦,或写相逢的欢欣,但感情却是如此深沉而又奔放,温柔而又真率,因而给我们的印象绝不是一个玩弄者对一个被玩弄者在感情上的粉饰,而是爱侣们燃烧着的心灵的毫无顾忌的倾吐。

b) 情人间的爱情词

情人间的爱情词清朗、明丽,处处透露出作者的渴望迫切之情。周邦彦的《风流子》很具有代表性。这首词诉说相思怀人,表达对情人的渴望之情,除起首三句写景之外,全是想象,感情随着想象而逐渐加深,最后达到控制不住的境地。“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感情已是喷薄而出祈求苍天,可见怨之极,渴望之极,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出,非常激烈的表达了词人对

情人的思念之情。 朱淑真《元夜》: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新欢入手愁忙里”,她又有新欢了,看来她不止交过一个男朋友。在这里,她用“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的缠绵之辞,把她同恋人幽会的情景,写的有声有色,毫无隐晦之处。再看朱淑真《清平乐》: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首恋情之作反映她与含烟带露的季节来到湖上,在与恋人相见后,被留下一块游玩。正当两人携手漫步欣赏湖中的荷花时,突然间下起了蒙蒙细雨。为了避雨,他们在极其僻静的地方停了下来,窃窃私语,相亲相爱。此时他们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爱情烈火,不顾羞怯地倒向恋人的怀抱。这时他们默默无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世间美好恋情的幸福,一度欢乐后,最后不得不分手了,这时候难分难舍,是最难过的时刻。回到家中,总觉得心中空空荡荡,百般无聊,连妆台都懒于靠近,哪里还

有心情去梳妆打扮呢?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两句,这一种近似放荡的爱情表白,写得淋漓尽致毫无保留。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敢于写出这样的语句,表现了她对爱情勇敢大胆的追求。难怪李明朝、朱淑真被后来的道学家们贬斥为“淫娃佚女”、“有失妇德”。然而词论家却不吝啬,给予她俩高度的赞扬:“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得妙;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妙,均善于言情。”

c) 夫妻间的爱情词

夫妻间的爱情词写的主要是相互不能相见的苦闷与缠绵。苏轼纪念妻子的《江城子》(己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成为千古名篇,令千百年后的人们读起来都感动万分。十年的时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相见。“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的“两”字。“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说到夫妻情意,李清照更是以其女性的身份塑造出多愁善感、缠绵凄婉的自我形象,真实地展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和内心世界。不论是“花自飘零水自流,应念我,终日凝眉。凝眉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的忧虑,亦或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的憔悴,都感人至深,都表现出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深切怀念。此外,能表现宋代女子爱情状况的还有她们自己写的爱情词,通过词作来抒发她们对自己心上人的要求和择偶标准。宋代女子自己写的爱情词并不多,并且大多含蓄、内敛。其中只有朱淑真是个例外,她清真丽质,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作起词来热情奔放,才情毕露。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由于程朱理学在宋朝的影响有限,理学不被统治者所重视等因素的影响,宋代女子的思想并不保守,社会地位并不低下,宋代的女子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喜欢的人,也可以果断地和不如意的丈夫离婚(如李清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宋代女子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爱情,她们能够得到比较美满的婚姻。但这些只是相对的,在整个的古代封建

社会,一直都是男准尊女卑,女子处于从屑地位。甚是在今天都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有其深远的历史深渊。女性为了赢得自身的解放,仍须与传统势力作坚决的抗争,正视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花志红《宋代爱情词与文人心态》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 [4][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 [5]张鹭《试论宋代女子爱情诗词的艺术特色》

第四篇:低吟浅唱余光中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走过世纪,走过世界,走过家园——低吟浅唱余光中

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对于余光中,家国情怀不仅来自于血与火的时代,也来自民族伟大悠久的文化,来自脚下的乡土和身边的百姓。” ——摘自《余光中精选集》之序

五四运动激昂壮烈的旋律刚停弥耳,在高举自由民主打气的黄色大地上诞生了一颗世纪精灵。传统与现代交锋的烈火依然雄浑,东方与西方仍进行着无休止的辩论,交融的壮阔,酝酿了一坛坛美酒、一颗颗不安分的魂灵。他,余光中,就出生在那个不安分的彼时彼地。

多湖多雨多燕子和多风筝江南水乡总是让人心生幻想,在水样温柔的母亲臂弯中,一株幽雅纷披的兰草在孕育,山的清灵水的柔婉夜的温蔼是源源不断的胎盘供给,多么想世界就这么柔美,日子就这么安魂,淡淡的歌唱,度过此生。然而,这世界终究不是江南的,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它,就是这么静悄悄地走了,又气势汹汹地来了——这火的猛烈,逼近大江南北,蹄破你我家园。

所以,人生注定不能很太平。就像这日寇的铁蹄一样,总是要在他国土地上作践不休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强大。就这样,静谧的童年幻想被踏破被宣告提前终结。于是,只能逃离,带着仅有的一碰即碎的水样梦想满足饥渴的灵魂。南京,这生我但不能养我的母亲,我走了;咿呀魂曲啁啾不休的江南水乡,我走了,带着在你阡陌留下的足迹,在你湖泊咽下的淡水,在你天空沐浴的月光,我走了,只能走了。

走过烟雨朦胧的江南,走过烟雾缭绕的巴山,走过烟火弥漫的山城,走过响彻天地的涛声,走过风口浪尖的峡湾,走过波涛汹涌的大海,走过烽烟似火,走过枪林弹雨,走过孤魂野地,走过快要停息的脉搏,走过濒临窒息的呼吸,走过······于是,走到了遥远的只能对望的天和地,下面,有我静静守候着、祈祷着的灵魂与呐喊:我要回家!那生我养我的旧土地——温柔乡,蜀山蜀水,石板路,木架床,淳朴乡邻,青山绿水,还有那曾安顿我收留我在战火纷飞兵荒马乱无时不刻被提起的灵魂的每一寸方田地每一掬清泉水每一缕让我死过去又活过来的暖暖空气。我走过了你们,我怀念着你们,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在近水近亲却不能归的孤岛,在跨越世纪的此时此地。走过的最感亲切,但我却不能回不能归。

于是,我只能大声呼喊,一堆堆雪白的宣纸,笔尖上最绚烂的舞步,仿佛一辈子都不能停止也不愿停止这声嘶力竭的呐喊——啊!大陆啊,我的母亲,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扬子江畔的高歌行吟,船夫无拘无束地紧握母亲的手,在碧波荡漾的水上摇篮中日复一日地生活,还骄傲地向世人宣告“一辈子在水上流浪,我的家最是宽广”。而我只能静静地聆听着,通过大气的传声筒,听船夫唱着——“我在扬子江的岸边歌唱/歌声响遍了岸的两旁/我抬起头来看一看东方/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嗨哟,嗨哟/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是啊!船夫总是在离母亲太阳最近的地方,而我,只能静静地聆听,无声的呐喊,何时能归?

我总自比为一个诗人,一个像诗仙李白一样的诗人,踏遍铁鞋狂歌醉饮的疯子诗人。“莎士比亚说诗人和疯子/都不属红尘十丈的人间/诗人隐居在疯子的隔壁/疯子却闯进诗人的花园。”(《人》)难道这就是我不能归乡的原因么?如果诗人注定流浪,那么就让我再最后见见母亲慈祥的面孔吧。

相见不得,继续流浪,越洋跨海,大洋彼岸的景色很美,但无奈我是“一棵乡土观念很重的双叶科的被子植物,且有一定的花季。”(《呼吸的需要》)“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棵拒绝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很爱玩虹的滑梯/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且无法自动还原。”(《我之固体化》)别人都说我一个固执的中国人,我说我本来就是土生土长的“五陵少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黄河太冷/需要渗大量的酒精/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喂!再来杯高粱。(《五陵少年》)还有那曾奋力攀爬过的“大武山”——唤你的名字/故土/以日日潮起与潮落/以年年/除夕的鞭炮,端午的鼓···高粱是忧郁的特效药/安慰愁肠,断不了愁根/一条运河贯穿四肢和百骸/唱起/熊熊的赞美诗,赞美燧人氏···清明的雨帽,中秋的胡琴/我的乡思与韩愈很亲近/我的魂魄与苏轼等远。(《大武山》)

归不去的灵魂只能游荡,只能贴着地面将思乡的呓语通过大洋波涛振动的频率传送到祖国母亲的怀中。暖暖温室裹不住飘雪的季节,阳光普照的大地抚慰不了抽搐的躯体,特别在这个种子深埋土里暗暗蠕动的日子,我愈发想回到“旧土地”——回到那温馨闲逸的少年时代,回到饶具田园风味的乡居生活,回到那可以自由歌颂的母亲河旁,回到可以采桑可以捉蜻蜓的多湖多螃蟹的唐诗的江南,回到那春意盎然垂柳飘飘梅花漫漫的家乡的泥土地……这里的春天或者所谓春天“也不过是就在电话亭的那边/厦门街的那边有一些蠢蠢的记忆的那边/航空信就从那里开始/眼睛就从那里忍受/邮戳邮戳邮戳/各种文字的打击”,或者所谓春天,“最后也不过就是这样子:一些受伤的记忆/一些欲望和灰尘/一股开胃的葱味从那边的厨房/然后是淡淡的油墨从一份晚报/报导郊区的花讯”。(《或者所谓春天》)

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窗外蒸腾的雾气迷糊了我的双眼。我问楼上的灯,窗外的树,巷口的车,远方的路,上游的桥,小时的伞,湿了的鞋,乱叫的蛙,四周的雾,灯下的人……雨还是不停,从来时落到现在,从菲菲落到了澎湃,从檐漏落到了江海,从大洋的天空落到了黄色土地,我想,比黯黯阴云更远的,是春回大地树梢上呢喃的燕子,是朦胧窗后的那双眼睛。

燕子啊!她看到了我被模糊的眼睛,衔着一株青黄的叶,在窗外逡巡徘徊,仿佛听到了我低垂的呐喊——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我要回家,回家!我和燕子四目对望,她在外头,我在里头;我和大洋彼岸的母亲对望,她在东方,我在西方;我和滚滚长江对望,她在奔流,我在静止。疯狂的诗人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手舞足蹈唱着生命最后的赞歌,我想人终有一死,我却只能做一叶轻轻的鸿毛了,哪怕将泰山移过来,我也只是鸿毛。比空气还轻的,可能连鸿毛也不是吧?

于是我想到了老庄,在其妻死之时鼓盆而歌,好不快活自在。那么我死时会是怎样的境况呢?是震天动地的吹笙唢呐?是亲人们的嚎啕大哭?是灵柩前堆满的华丽祭品?是浩浩荡荡送我西归的队伍?……一切的一切,我不得而知,因为我还在这他国异乡苟活着,还剩这最后一口残喘,为了生命将止的赞歌。

于是,我想到了死,真真切切地想到了——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好一支安魂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唱着,手舞足蹈地唱着,嚎啕大哭地唱着,撕心裂肺地唱着……唱着唱着,窗棂一角一颗垂悬而下的泪珠,是燕子嘴中青黄草的最后一滴体液,燕子告诉我说:我带你回家吧,我带你回家吧!我是多么想家啊!我是多么想跟你回家啊!但我知道不可能,至少此时此刻,不可能。于是我说:谢谢你,你走吧!窗户上的八爪印愈发深刻了,仿佛要把这玻璃都要刺破似的。真心的谢谢你,燕子,要不你回家带些母亲的东西给我吧。于是有了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芬 是乡土的芬芬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乡愁四韵》

当然,最后我没有死,我来到了

21世纪,走过黑暗走过光明走过痛苦走过快乐走过世纪走过世界我回到了家园。我喝到了长江水,得到了海棠红,看到了雪花白,闻到了腊梅香,心想原来归家的路并不长。

此刻,坐在淡淡幽幽的西湖水旁,听燕子呢喃细语,看细雨拍打着水花,垂柳在扶风中你依我侬,耳边仿佛又想起了激昂壮烈的旋律,那是五四的号角?细目望去,原来是放学归家的小精灵们的歌唱。

我想,是时候重走一遍家园路了。

第五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科:初中历史

单位:庐江县同大镇南闸学校 姓名:张平贵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创设情境民族精神 责任感使命感

主题词: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也是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爱国 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我们有责任,义务去挖掘一切可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而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它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人生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工作。学校则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具有许多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作为历史教师,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更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育需有现代性和思想性,否则它就没有生命。而历史教育的生命若没有爱国主义的滋润就不能焕发,也不能有力量。于是,爱国主义自然成为了历史教育的灵魂。这是国人赋予学校历史教育的第一功能:即历史教育是为了增进国民的爱国心而准备的。

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内心体验,培养高尚品德。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过往的一切既无法重演,后人也无法亲身体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曾经感动过百年乃至千年的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对现在中学生来说,已变得遥远而陌生。对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亢奋点和兴趣走向,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引导他们从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中汲取精神力量?为此,创设历史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升华。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以不同身份、角色扮演,展开丰富的想像力,去体验历史、理解历史,从而拓展学生的思想空间和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一:教师可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从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的风范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誓言;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概;从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到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情;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奋举到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悲壮;又如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治国理念,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诸如这样的爱国人士和英雄人物可说是灿若群星、枚不胜举。为了国祚命运与民族前途,进行不懈地努力与抗争!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心中,永远激励着后人。教师都可以用自己的激情引领学生徜徉历史长河,感受民族精神的熠熠光辉,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德育情操。其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声像、视频资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去再现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比如“南京大屠杀”,那是一个想起就让人落泪的日子,那是这个城市最深的痛,那是市民心中难平的疤痕,那是中华儿女难忘的屈辱。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依据历史记录片、图片和大量的史实,把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学生沉浸在民族悲惨的往事中,内心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接着联系现实,指出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书,竟污蔑“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等史实。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此举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否认历史、否认战争罪行,是置中国人民的情感于不顾。而且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日本的态度与行为,引起亚洲人民的愤慨和中日关系的恶化。通过教师的介绍和资料的展示,这样学生不但牢记了这段历史,从而形成“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的深刻认识,更会自觉地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并最终确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学习动力。

二:发挥历史教师的作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全方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不能仅凭历史老师一己之力,靠历史课堂45分钟来完成。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更宽广的舞台,汇集多方面的力量。在学校,我们要经常配合团委、政教处、学生会,利用课外时间,结合传统的节日和纪念日进行专题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的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多样。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忘记历史就是背叛”。19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封闭的中国大门,肆无忌惮地撕扯这块肥沃而又贫穷的土地,镇压敢于抗争的人民,中国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可爱的中国被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几万万同胞在水深火热中呻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艰难地探索着一条能够指引中国步入光明的道路。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反抗外来侵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牺牲。但在半殖半封的大环境下,却事与愿违,以失败而告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法宝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有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都听过这句话,唱过这首歌。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千万志士仁人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出来的真理。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和光辉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年轻的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09年是新中国60周年甲子华诞。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力的精神,我们设计了一组有关“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活动。通过学习(八年级下册),让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与法制、国防现代化及外交战线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他们从这些建设成就中汲取精神财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仅靠历史教材是不够的,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找大量的资料,并依此联系团委等部门组织了一场以“祖国在我心中—新中国光辉60年”为主题的校园征文活动及演讲比赛。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深刻。此举培养了他们对祖国政治经济发展与民族前途的关切感、使命感,以及报效祖国养育之恩,今后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做贡献的责任感。

三:充分利用乡土教材资源,使学生感悟家国情感。 人们对自己的家乡往往有着浓厚的感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从学生熟知、亲近的家乡人物和风土人情入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出发点。很难想像一个对家乡没有感情的人会对祖国有浓厚的情感,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安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和县猿人”、“安丰塘”、“抗日英雄纪念馆”、“安徽历史纪念馆”等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依托。

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我们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征文、演讲、国旗下的宣誓等。我们组织了一场“安徽抗日英雄”的专题活动,组织同学们听课、观看影视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到安徽战场上涌现了许多抗日英雄,如彭雪枫、高敬亭、罗炳辉及皖籍抗日英雄冯玉祥、方振武、戴安澜,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光耀千古、彪炳史册。像无为的戴安澜,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屡屡出奇制胜,重创日军。1942年初,他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配合英美联军抵抗日军进犯。在缅甸的崇山峻岭中成功地挫败了日军的进攻,使中国远征军声威大振。5月初,在朗科突围中身负重伤殉职。周恩来曾致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这些活动有效培育了学生热爱家乡,献身祖国的情感和理想。 诚然,爱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当具备的起码情感,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学校、媒体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承担的责任。但许多年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事实上存在着某些缺陷,以为爱国就是坚信自己民族的一切都好,就是拒绝承认他国的优秀、先进。这种观念是不科学、不准确的。当然一个饱受凌辱、蹂躏的民族关乎国格、气节的神经是非常敏感的,这可以理解但若一味借辉煌的历史或想像的辉煌历史来自我陶醉则未免阿Q气太重,再若一味扬己贬人则更不利于同世界各民族的沟通与交流。时代不同了,屈辱的历史我们应该把它藏在心中,更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学习别人、尊重别人,甚至赞美别人都不是屈膝求欢、卖国媚敌的。相反还会增进我们与他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以我们的谦虚、友好、勤奋,去赢得他人的尊敬,去树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2008年第29届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即是最好的例证。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我们应该首先明白告诉青少年的是:爱国不仅仅是热爱祖国的辉煌成就,也包括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对无知与错误决策的检讨,对苦难与屈辱的缅怀,并且学会对他国和他国文化的尊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最后借史学前辈钱穆老先生的一句话作结语:“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文化争存。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若使我们空喊一个民族,而不知作为民族生命渊源的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参考书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赵亚夫《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 3.钱穆《革命教育与国史教育》。 4.魏剑美《变味的“爱国主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下一篇:权责清单监督管理制度

热门文章

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