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对经管领域人才的统计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大数据思维意识与统计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在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 学生认知差异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本文在梳理关于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统计学认知共性与个性、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课程认知与教学关系与作用,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课程认知 认知差异 统计学 课程改革

Key words course cognitive; cognitive differences; statistics; course reform

课程认知是对课程的总体认识和感受,是学生学习课程和老师教授课程的基础。因此,准确的课程认知、全面了解学生的课程认知差异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国外对于认知与教学、认识与学习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个人学习行为等问题。比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把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结合进行探讨。比如,毛景焕(2000)从认知结构理论探讨了教学设计的原理;王艳萍(2004)、王旭红(2008)等人运用情景认知理论研究双语教学、英语教学;王文智(2009)、赵立影(2010)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分析多媒体教学、复杂学习中各种教学策略。

但是,目前国内外专门就学生认知差异与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并不太多。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总揽性研究,比如邱侠(2003)、林俊(2008)等分析了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2)具体课程教学研究,比如王妍莉(2009)、成小明(2002)、程勤风(2005)等分别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了信息化教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双语教学。目前国内没有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更没有对数学、应用性较强的统计学进行教学研究,因此,本文从学生认知差异的角度研究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创新。

1 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

1.1 统计学课程认知类型

根据统计学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把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学科认知。学科认知是指学生对学科特点、性质的认知,主要包括课程特点、课程用途和先导课程等认知,是对统计学总体概貌的初探。(2)能力认知。能力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学习预先储备能力的认知,主要包括能力基础、学习压力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之前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目标能力的初始判断。(3)方法认知。方法认知是学生对课程学习方法和手段的认知,主要包括统计实践、软件操作等认知,是对统计学课程学习方法的初步认识。(4)效果认知。效果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的认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工具、学习兴趣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后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1.2 统计学认知共性与个性

本文主要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力求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为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对学生课程认知的调查发现以下共性和个性特征:

从统计学认知共性而言,统计学是一门基础应用科学,对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帮助。统计学课程需要有高等数学、概率论、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等预备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这是学好统计学的关键因素。由于文科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对统计学有恐惧感,压力较大。在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掌握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运用。

从统计学认知的个性而言,不同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特点、课程用途认知模糊,差异度较大。对于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能力基础,认知差异度比较大。不少学生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是学好统计学的关键能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关键。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教学方式的需求、跟不上老师教学进度的原因、学习主动性以及课堂学习的专注时间,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显著。

2 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2.1 对教学着力点的影响

62.58%的学生认为回归分析是难以理解的内容;38.71%的学生认为参数估计难以理解;42.58%的学生认为时间序列分析是最难理解的内容。这说明数学推理和计算有关的知识点成为难点,这也是34.84%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不好而认为统计学难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法、问卷设计、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对将来是有所帮助的。因此,知识点的理解难度、重要程度决定了教学的着力点和时间分配。

2.2 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70.3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能容易接受;50.32%的学生认为案例分析能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的比重不足30%。这也为统计学教学指明了教学模式的方向。

2.3 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60.87%的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有压力;33.5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太难,教材看不懂;40%的学生因为上课听不懂而不愿学。这对深入浅出、由难化简、化解恐惧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要求。

2.4 对教学技巧的影响

50%的学生不会课后主动学习统计学,68.75%的学生因为不感兴趣无法专注听课而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度,这也致使后续知识点越来越难以掌握。近90%的学生不能专注听完两节课。这也决定了教师要熟练运用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2.5 对教学模块的影响

在统计学学习中,76.67%的学生认为将统计学软件的介绍融入到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效果较好。因此,这为统计学教师的教学模块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要注重软件操作,强调动手能力。

3 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根据学生的课程认知,统计学教学要“抓住共性,突出个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1)准确把握重难点,合理分配时间。统计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难点重点施教,并且在设计数学相关的统计学知识点时更倾向于对统计学基本思想、原理和逻辑思路的解析,更注重对统计学方法运用的讲解而不一味关注数学推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幽默风趣,使课程具有感染力。通过课前歌曲播放、课中统计学视频播放使学生身心放松;讲课过程中教师始终精力充沛,富有激情;适当穿插有趣的故事、数据和案例,增强娱乐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既坚持传统的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要适当运用小组讨论模式,辅之于课外练习、软件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师生互动,能有效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使师生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①因此,把理论知识与统计实践相结合、运用教学互动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尽量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由难化简地教授统计学,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在放松的氛围中不仅能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提高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应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我们要不仅在课堂上讲解统计学软件的应用,而且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机会,强调学生“学完就能用”,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运用现代技术,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建设课程网页,把统计学电子书、教案、课件和参考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源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和阅读。建立题库和试卷自测系统,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抽选各类题目,组成不同试卷,供考试和自测之用。

为学生申请超大存储空间的网络云盘,把统计学相关学习资源上传到云盘,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上传各类学习资源,充实网盘资源,共享学习资源,为师生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运用微信公众号、QQ、邮箱,随时推送学习信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平台。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学院校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学生认知差异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注释

① 陈玉平.试论师生互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参考文献

[1] 毛景焕,李蓓春.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2] 王艳萍.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双语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王旭红.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0).

[4] 王文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09(2).

[5] 赵立影,吴庆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4).

[6] 邱侠.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 林俊.学生认知差异:有效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J].教学与管理,2008(26).

[8] 王妍莉,田健,王文君.“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中师生认知差异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4).

[9] 成小明,张远军.略谈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认知差异[J].思想教育研究,2002(9).

[10] 程勤风.学生的认知差异与双语教学[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 摘要集,2005.

作者:李杰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大数据思维下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对经管领域人才的统计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大数据思维意识与统计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在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关键词:数据思维;统计学;教学改革;大数据

大數据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决策”已经深入人心[1]。毋庸置疑,人们对数据分析与信息挖掘意识倾向愈加明显,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复合型、多样化。与此同时,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2],高校教学面临着改革发展的巨大压力。如何充分理解大数据与“互联网+”,探索新时代技能人才培育的课程教学改革体系,成为最棘手的议题。统计学是高校经管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关联纽带作用。同时,作为经管专业最先接触数据的课程,面对大数据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3],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如何正确理解数据,挖掘隐含在数据背后的真实情报,需要数据思维逻辑和统计分析技能的支撑[4]。因此,大数据思维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已经提上日程。

一、面向大数据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在经管领域,统计分析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统计学已经成为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计划的必修课程[1]。但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的沿用,课程教学内容的固定统一,课堂集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技能素养和创新潜能没有得到开发。

(一)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侧重概率论的统计学课程而言,“讲授式”教学方法仍居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大数据与互联网+的不断渗透,技术创新频率和方法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巨量信息、知识、数据借助互联网不断涌入校园的环境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断膨胀,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讲”,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教师疲于追赶课程进度,忽视了对学生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把握,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关注全部放在了课堂聆听与硬性记忆[4],会计算,会考试,但在需要实践应用时茫无头绪。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多种渠道、即时性地获取更多、更新、更生动的知识,对于枯燥、乏味、难懂的课堂内容自然兴趣不佳,沉迷于低头玩手机,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对于课程中包含的实验教学环节,仍然延续传统实验课教学方式,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整个实验教学过于程式化,学生仅仅掌握了软件操作流程,而对于软件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欠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材欠缺应用指导性

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大多倾向于在简单阐述统计基本原理之后,随之给出相应的例题,给定数据进行解答[5]。对于为什么采用这种统计方法,在什么情境下应用该统计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不同统计方法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对数据的获取与筛选有什么样的要求,如何选择适当的参数,计算结果如何展开分析,如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如何给出恰当的决策建议等等,这些内容却很少涉及。同时,现有教材对于统计方法的应用,多以计算题的形式给出,数据多数都是给定的、孤立的,经管领域实践应用数据相对较少,抽象的统计方法与专业实际难以对口衔接,缺乏对数据库数据处理应用的操作技能。

(三)课程考核方式过于陈旧

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专业的统计学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6],在考题设计中多采用选择、判断、填空、计算的题目类型。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测试出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与方法计算的能力,却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统计实践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因此,普遍存在统计学课程考试成绩不错,计算题目做的很好,但在综合运用时,尤其是经管类本科专业,很多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与统计情景的衔接对应、实践数据与统计软件的融合运算,软件分析结果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感到迷茫无措。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守旧,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只知“所以”而不知“所以然”[7],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弱,与数据时代经管领域实践工作的需求相背离。

二、大数据思维下的课程教学目标与改革思路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是经管类学生工作实践中必备的知识与技能。面对大数据与互联网+的时代,信息、资料、数据爆炸式增长,不仅仅意味着对技术处理与更新的迫切需求,更多的是需要对数据逻辑思维的建立与扎根。与数据渊源颇深的统计学不能再是简单的“数据+公式+计算+笔试”,课程教学改革迫不及待。

而经管专业的学生生源文理兼收、数理基础差异凸显,再加上活泼跳跃的性格特点,更需要将枯燥、抽象的统计理论中融入一些与他们相契合的时代元素。因此,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大数据视野、建立大数据思维,具备数据分析实践应用能力,能够理性应对经济管理决策问题。

具体而言,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改革应向综合应用技能素养方向调整,要将数据分析与资源整合的思维意识灌输给我们的学生,要将现代学习技术、工具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研究实战性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锐度,强调数据思维对经济管理现象的分析解读。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统计基础理论、方法的讲解与逻辑梳理,更应注重学生在信息资料搜集能力、数据高效处理能力、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三、大数据思维下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大数据与互联网+的时代,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要用海量的数据的应对,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统计理论与方法被削弱讲授,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要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而是,从单方面知识讲授向注重数据思维与统计技能培养的方向转变,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众多方面不断创新[1],适应大数据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需求。

(一)借力大数据平台优化课程资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对课程内容的传授是苍白而紧促的,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发统计学网络课堂,将课堂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一方面有效扩充了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将老师从高压力、赶进度的紧张课堂氛围中解脱出来,将课堂讲授的重点放在基本原理与方法的适用情景、应用条件、数据诉求、结果分析和注意事项;另一方面,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课程学习时间、空间的自由选择,无形之中搭建起教师与学生间的学习共同体,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学相长[5]。

中国石油大学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尝试建立使用了统计学云课堂,将教学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专题视频、软件操作、答疑辅导、测验检测、教学互动等课程资源全部上传网络平台,并根据经管专业学生学习的诉求,精心设计了十大课程模块,包括课程认知、章节导学、软件应用、案例分析、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知识拓展八个教学模块和答疑讨论、课程问卷两个互动交流模块,对教学资源进行了合理安排,如图1所示。

这种公开化、生动化、系统化、精细化的网络课程界面设置,将大数据、互联网+的元素与课程教学相契合,尊重学生自主、沟通、成长、差异化的诉求,彰显了教与学的人性化特点。在当前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课堂互动有限的情况下,网络教学平台的实践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这种更加丰富、自主、生动的学习模式,激發了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二)配套教材建设

课程配套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工具,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保证。传统统计学教材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编写目的,近几年,随着对统计分析技能认知的不断加深,案例引用、软件操作等内容在统计教材中也逐步加入,但总体上依然以考试考核为目的认知,几乎所有的国内教材都以例题计算、习题练习的模式编写。这与大数据思维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不相匹配,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配套统计学教材应有别于统计专业,应在遵循应用性、方法性、逻辑性、简明性的原则下确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8],以分析思路培养、知识逻辑应用、实操技能考核为编写目的,避免繁琐抽象的理论推导和数理证明,改变传统章节框架布局体例,而采用专题布局体例,将传统的统计学教材章节内容进行适当拆分、调整、组合,结合经管专业领域统计应用实践过程,设计经济管理实践情景专题,由认知到应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程度。这也是中国石油大学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十三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初衷。

(三)创新适应大数据思维的课程教学方法

面对经管专业学生的特点,借力课程资源数据平台,创新适应大数据思维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以理论阐释、公式推导、例题计算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借助数字课堂,充分利用院校地域优势与人才资源,将传统集体授课方法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新兴教学方法相结合,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

在统计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尝试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先进的教学方式,让手机在课堂上用起来,探索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技能实训、论文撰写等方法,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将统计理论方法与经济管理实践活动相结合,开通课程微信与在线互动,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大数据的搜集、挖掘、整理、分析、处理和利用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组织沟通、交流互动能力[9]。

(四)强化统计技能实践环节

大数据思维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更注重数据分析意识与处理技能的培养,强调数据统计分析的实践落地。尤其对经管这类偏文的专业而言,由于软件和硬件方面的限制,如何通过技能训练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经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验课程训练、实践项目申请、毕业设计撰写。在数字课堂和配套教材建设的基础上,统计学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改变传统操作步骤讲授与单机练习的教学模式,以典型案例为素材,提前将问题交给学生,分组完成数据搜集、整理与讨论,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线索,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的角色“讲述者”转变为“解惑者”。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的推广和实施,鼓励学生积极申请、主动参与。通过项目和任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问题统计分析全过程训练。此外,高校数据库的不断充实,实证论文的比例不断提升。论文撰写是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梳理已学过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良好途径。

(五)创新全过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改革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对中国石油大学经管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统计学课程在配套教材、教学方式与网络平台“多管齐下”的教改措施下,学生普遍反映课堂内能轻松听懂,方法都会运算,考试成绩感觉不错,学习自信心高涨。同时,随着统计学习兴趣、知识认知的大步提升,学生们认识到了统计应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在其毕业论文、创新创业大赛、国内外专业大赛(如:CMA、AMA、建模大赛等)中尝试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们这种意识的确立肯定了课程教学方向与内容改革的正确性,这是值得课程组老师欣慰和骄傲的。然而,在学生实践活动指导与交流中,普遍发现,学生们对于统计知识与分析方法的理论与计算说得头头是道,面对实际问题的综合情境,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体系,却是毫无头绪,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无从选择,理论和实践没有充分结合,统计分析难以落地。因此,改革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侧重考核学生的数据逻辑思维、统计应用技能、创新思维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大数据思维下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凸显,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立“以技能测试”为中心的考试改革理念,对技能人才培养和高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统计学理论中所贯彻的或然性归纳推理思想与“技能测试”的考试改革理念不谋而合。建立以“技能测试”为中心的考试理念,打破传统“一锤定音”的考卷模式,将课程考试与日常教学相融合。设置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考察环节,考核学生熟练运用统计知识开展分析,做出结论的分析应用技能;同时,辅之以期末考核环节,考核学生透彻理解统计知识内涵,辨析统计分析结果的应用判断技能。“双管齐下”的考核方式,实现了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评价,既要日常“做的好”统计分析,又要期末“看的明”数据结果。

四、结束语

在大数据与互联网+的时代,统计课程必须教会学生用数据进行思考。高校经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和形成学生的数据思维能力上,通过教与学,睿智的解读数据,挖掘经济现象背后的信息和情报,抓住管理决策的机会和机遇,最终从统计思维中获益,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夯实基础。为此,高校经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的理念,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数字化创新改革,注重对学生数据思维逻辑的建立和统计应用技能的训练,同时建立全过程课程考核体系,真正实现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培养学生数据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技能素质的教學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韩胜娟.高校经管专业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11):135-137.

[2]郗艳丽,王舒然.大数据时代下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6):55-56.

[3]耿直.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统计研究,2014,31(01):5-9.

[4]姜凤春,司炳月.信息技术驱动下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教学能力多维度研究[J].外语研究,2017(06):53-59+112.

[5]郁玉环.《统计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经济师,2010(02):124.

[6]孔晓瑞,刘梦玲,靳俊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18):41-42+44.

[7]王利娟.独立院校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从财经类非统计专业角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5(20):182-183.

[8]陈晓坤,朱倩军.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06):18-20.

[9]陶皖,杨磊.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系统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28):6340-6342+6347.

作者:刘素荣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大数据时代应用型本科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基础建设贡献力量。伴随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强国战略的出台,统计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应运而生。围绕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分析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与大数据技术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应用型本科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予了我国各行业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加速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处理分析数据的手段和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改进,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推动统计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大数据为人才培养的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有效提升数据收集的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大数据时代出现前,只有当要分析某经济现象时,才会主动调查收集此方面的数据,且数据的收集只限于人工,查找一下有关的统计年鉴、权威性较强的经济报告等,遇到一些具体数据没有的,只能在文章中进行说明,用一些相关的数据去代替,所以说传统的数据收集来源存在不稳定性,且数据的可靠性较一般,这些特点对数据分析结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差。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数据收集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数据收集的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数据的收集不再仅局限于人工,因为大数据的数据收集是建立在网民在互联网留存的信息,且数据收集更有针对性、数据质量也更为精确、数据的时效性更高以及数据更加全面。相对于传统的数据收集,它更加省时、省力和省物。2.数据分析结果更加准确,传统的统计分析在分析总体的规律性时,由于数据收集的有限性,只能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使用推断性统计分析方法推断总体的规律,其结果并不能全面、总体概括数据的整体情况。大数据的出现,为数据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利用现有的多种统计软件同时进行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对分析对象的了解更全面、更准确,为统计员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2大数据时代应用型本科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2.1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

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与大数据技术建设过程秉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理念,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为解决该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路径不清晰的问题,以满足“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习需求为导向,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信息化改革中应具备意识与理念、知识与技能、整合与应用、创新与发展、责任与道德5个方面的能力。按照信息化技术范畴进行分类,遵循教师由技术基础到技术应用再到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规律,构建“技术导向、分类施策、能力递进”的信息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2.2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的建设要推进一流专业课程建设

1.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的建设要积极推进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2.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的建设要推动“教”方面的改革,充分调动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教师的改革热情,鼓励教师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1)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专业教师要充分考虑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结合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分层次,探究式,研究性,立体化等教学方法,探索出与一流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特色教学模式。(2)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利用慕课堂,雨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专业课程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2.3利用翻转课堂,结合授课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讲述触动内心的故事

让学生学会数据的分析和运用是应用统计学的最终目的,例如某校在线上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认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专业知识,开展“数据为王,用统计数据说话”的课堂活动,选题不限,但是内容要体现正确的三观和正能量,一定要有数据和图表,体现数据为王的主题,每次课1位同学,时间控制在8分钟内,参加的同学计入平时成绩,同时给学生一些参考题目,可以提前准备,当然内容要老师审核和把关,给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分别选择了“家乡巨变”“中国脱贫攻坚成效”“疫情期间中国企业停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主题,學生们都非常上心,提前精心准备,从网上收集各种相关的素材,直播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学生既学会运用统计数据说话,又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展了专业视野,同时还在无形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比老师讲效果更好。

2.4理论授课的要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第一,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统计学定义、统计学研究对象、特点、统计学的起源和发展、统计学学科的性质等内容,它与思政教育的融入点为:认识统计学的作用、统计学的发展历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在原始社会中只是有计数活动;到了奴隶社会为了课税和征兵,开始对人口进行普查、土地和财产进行统计;到了封建社会,秦汉、唐宋、明清分别对地方田亩和户口统计、土地调查和计算、人品登记和保甲制度;到封建社会后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分工细化,直到目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第二,统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来源有两种: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对于间接来源数据,融入“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为企业一些机密数据保密原则,遵守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对于直接来源数据,要“实事求是,对真实数据产生敬畏,做一个有思想不盲从的统计从业人员等”思政教育。

2.5教学目标改进:“新能力”

课内可通过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对接,使企业除成为学生实践基地外还可针对性提出一些项目需求,教师将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拆解,形成若干课题,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逐步应用所学知识推进项目进展。这个过程既加强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又能将知识应用实践。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些新的课本之外的问题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主动扩展知识范围,主动学习的能力被激发出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夯实课程内容之余也提升了学生实际统计应用能力。

2.6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为弥补传统期终闭卷考核评估形式的片面性,教师应改进现有评价方式,采用理论闭卷考试和实验项目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考核内容的变化,促进并引导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意识。对于实验项目的考核,教师可采用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其中个人考核主要是评估一些软件的基础操作水平,而团队考核则以若干学生为一个小组,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提出研究方向,由学生通过统计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然后完成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

结语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授课教师应针对当前教学现状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具备技能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生旺,袁卫.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教育[J].统计研究,2015,32(4):3-7.

[2]游士兵,徐小婷.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大数据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20,36(4):31-35.

[3]龚凤乾.关于美国三份统计学评估和教育指导纲要的简介与思考[J].统计研究,2017,34(6):124-128.

[教改项目]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统计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sjy201906)

作者:周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新性宏观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教学实践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