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社会问题论文

2022-05-1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执法为民理念,严格监督执法,解决执法突出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可见,提高行政效率和保证执法质量,让群众在消防服务和执法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是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的“生命线”。

第一篇:反映社会问题论文

关于产能过剩企业固定成本财务反映问题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各行各业得到蓬勃发展,同时也出现了部分行业企业产能过剩,特别是重资产行业企业固定资产无法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甚至出现大面积闲置,进而出现固定成本分摊失衡,产品成本信息与市场销售价格之间关系失衡,系列财务反映既无法有效支撑和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也无法让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充分了解企业状况。本文就产能过剩企业固定成本财务反映问题浅谈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社会各行业出现迅猛发展,部分行业发展越来越好,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在产能过剩行业中,重资产行业企业产能过剩尤为突出,此类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庞大且价值金额高,企业生产能力直接相关的固定资产成本分摊失衡突出,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无法有效与市场销售价格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迫切需要全面充分了解企业固定成本财务反映情况。

一、产能与产能过剩

产能即生产能力,企业产能就是企业根据现有固定资产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产能过剩是指市场上产品的实际生产能力远远高于社会有效需求能力的一种市场失衡的状态。产能过剩意味着行业或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过多过大,或固定资产生产功能发挥不足,甚至出现固定资产闲置。在统计上通常以产能利用率来反映企业产能发挥情况。产能利用率也叫设备利用率,是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行业产能利用率的高低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行业产能不足或者产能过剩,而企业产能利用率能够反映企业生产设备利用状况、反映实际生产能力运转发挥状态情况。

二、产能过剩企业固定成本的财务表现和影响

(一)产能过剩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庞大且效率发挥不足

从2016年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的官方统计,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只有72%、73.7%、71.9%、73.1%和75%。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率至少有30%。从上述行业中对应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可得知,这些行业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非常庞大,属于的典型的重资产企业,此类企业产能过剩意味着有大量固定资产无法充分有效发挥作用。大量固定资产效率发挥不足,极大影响了企业现金流和投资回收预期,加大了企业债务风险和股东投资风险。

(二)產能过剩企业固定成本分摊失衡影响盈利水平

产能过剩企业常常出现生产开工不足、产能放空,企业生产车间、生产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无法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甚至出现大量闲置,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产品产销量均受很大影响,成本分摊对象减少,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分摊过高。从近年来部分装备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显示,经常出现这样的表述“受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订单不足、产能未充分发挥,固定成本消化乏力,公司盈利水平出现不同程度影响”等,由此可以看出,产能过剩会直接导致企业固定成本无法得到合理分摊,进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

(三)产品成本信息与市场销售价格之间关系失衡

企业开展产品市场销售定价活动过程中既有要关注产品市场供求关系,更要关注企业自身产品成本和产品利润。由于产能过剩企业固定资产成本分摊失衡,进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高于正常产能下单位产品成本。企业产品单位成本信息无法有效与市场销售价格之间建立良好支撑关系,导致产品成本信息与市场销售价格之间关系失衡,影响了企业产品销售价格确定基础和企业管理者市场投标报价决策范围,继而影响了企业市场开拓空间和企业未来盈利水平。

三、产能过剩企业固定成本财务反映失衡的原因探析

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企业固定资产用途主要分为管理使用、销售使用、研发使用、生产使用等,通常情况下企业固定成本财务反映是,管理部门使用的资产折旧计入管理费用,销售部门使用的资产折旧计入销售费用,研发部门使用的资产折旧计入研发费用,生产车间使用的资产折旧计入制造费用。生产车间相关固定资产折旧通过制造费用最终分摊到产品成本中。无论企业当前产能是否存在过剩产品产量多少,企业都应按月计提折旧,并将生产相关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分摊计入当期生产各类产品成本中。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企业在考虑固定资产原值、折旧年限、净残值和折旧费方法四个因素基础上计算出来的。由于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所以固定资产折旧金额在一段时期内是相对固定。企业每期的固定资产折旧金额是相对固定,而企业的实际产出数量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产业相关技术升级、资源要素变化、国家政策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是相对变化的。将企业相对固定的成本金额分配到企业实际产出数量对象中后,实际产出数量越靠近正常产能数量,产品单位固定成本分配关系越均衡合理,反之,产品单位固定成本出现失衡状态。产能过剩企业的实际产出数量远低于企业正常产能数量,进而产品单位固定成本居高失衡更加明显。因此,从现行理论制度执行角度分析和实际情况看,产能过剩企业固定成本财务反映失衡是客观存在的。

四、应对产能过剩企业固定成本财务反映的思路

(一)合理量化企业产能数据确定固定成本分摊基础

企业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所依据的折旧年限、净残值等预计数据,如折旧年限是企业在充分考虑固定资产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等因素基础上进行合理估计后确定的。换句话说,企业各期固定资产折旧数据是在预计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折旧方法计算出来的。同样,企业的正常产能数据也可以进行科学合理估计并以数据形式量化出来。

企业产能是企业根据现有固定资产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企业在构建固定资产项目时,均要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反映明确预计资产达产后产出情况,每一台机器设备、一条生产线、一组生产装置等固定资产均有设计参数及使用情况说明,明确固定资产运转工况要求和最大使用量等产能所需相关信息。企业可以在全面掌握现有固定资产运行条件和技术参数等因素基础上,通过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结合企业产品特点,合理预测出企业生产能力,以数据形式量化出企业正常情况下的产能数据。除企业固定资产或技术水平发生较大变化外,企业可以将正常情况下量化的产能数据作为企业固定成本的分配基础。

(二)重建企业产能与企业固定成本之間财务反映关系

通常情况下,企业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企业生产能力或产能数据也是相对固定的,企业每一单位产品生产过程中实质占用或耗用的固定资产也是相对固定。将企业产能正常发挥条件下产能数据作为企业固定成本分摊的基础,并按此基础建立固定关系进行会计成本分摊,简言之,就是将企业固定成本按企业正常产能进行固化分配,确定单位产能对应单位固定成本数据。从财务反映关系上,企业固定成本按各期生产产品数量按固化分配金额分摊各产品成本中,当期实际产能数据量与正常产能下数据量之差为“剩余产量”,剩余产量应分配的固定成本为过剩产能固定成本或产能利用不足固定成本财务反映,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以探索建立“剩余产能”科目进行单独归集反映。

(三)运用企业产能与企业固定成本之间财务反映关系

企业产能与企业固定成本之间财务反映关系建立后,企业产能利用情况、剩余产能情况、单位产品固定成本等情况均可以直观的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出来。企业管理者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情况充分调配生产结构,合理确定产品销售价格,同时提高技术水平、优化配置固定资产,以达到固定资产使用最优化;外部监管方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报告直观看出企业产能利用情况,进一步开展行业调控、效绩考核、综合评价等;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方可以获得更加充分的财务信息,有利于全面了解企业产能情况,便于决策未来投资方向,助力审慎科学开展投资,有效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

(四)建立产能数据和固定成本分配关系更新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固定资产使用状况、技术条件、运行环境等会发生变化,生产能力也将大幅提升,产能数据和固定成本分配关系也会需要同步更新。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产能数据和固定成本分配关系同步更新机制,有助于企业提升固定资产运营管理能力,有助于企业固定成本合理分配,有助于指导销售定价和促进市场开拓提升盈利水平。

五、结语

综上,企业重建产能与企业固定成本之间财务反映关系后,企业固定成本每期按正常产能数据分配给每一单位产品,当出现开工不足或产能放空时,过剩产能对应分配的固定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报表中单设的损益科目。这样财务反映后产品单位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同时合理化解固定成本分摊失衡状态,促进单位产品成本信息趋近合理水平,有助于支撑企业单位产品销售定价策略和市场开拓;将过剩产能对应固定成本单独进行财务反映,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全面了解企业运转情况,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和调整投资范围,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作者单位: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敬学文

第二篇:论消防行政执法中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执法为民理念,严格监督执法,解决执法突出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可见,提高行政效率和保证执法质量,让群众在消防服务和执法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是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的“生命线”。但是,当前消防行政执法工作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依然突出,还有一些群众反映相当强烈、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相适应。如何深化消防执法改革,进一步落实消防执法责任制,着力优化消防服务,改进消防执法工作,提高消防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实现在消防行政执法中体现社会公平、彰显法律正义,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行政审批;消防执法;创新监管

消防行政执法工作是消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的主要环节和手段,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消防执法工作存在审批难、执法随意、消防中介行业垄断和权力寻租等群众反映的问题依然突出,还存在依法行政与执法不规范的矛盾、优化营商与审批效率不高的矛盾、新监管模式与旧观念老做法的矛盾等。因此,研究并建立新的消防监管方式,健全制度机制,从源头堵塞制度漏洞,防范系统性风险对消防执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以所在消防救援机构执法改革为例,以消防安全满意度调查为依据,坚持群众反映突出执法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消防工作满意度调查报告,探索通过创新监管模式、智慧消防建设等规范执法措施,深化消防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消防救援机构规范执法,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提高群众满意度。本文主要探讨笔者所在单位在消防行政执法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探索,以期为当前全国上下深入推进消防执法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现状

(一)依法行政与执法不规范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谈依法行政,应当全面深化改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人民群众也将收获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所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律得到有效施行和执行,对于施政治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消防行政执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进程,成为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其中,一些单位和个人滥用自由裁量权,基于同样违法的事实、性质、情节,但不同单位处罚不尽相同,有的“顶格”处罚,有的则按最低限处罚,有的甚至出现低于或者高于处罚幅度进行行政处罚,造成情节轻重与处罚力度不相当,执法显失公正。有的执法人员办人情案、关系案,有的甚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乃至徇私枉法、破坏法治,此类案件在消防队伍内也是有的,严重影响消防队伍用汗水和鲜血树立的形象。

(二)优化营商与审批效率不高的矛盾

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乎市场主体的茁壮成长,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投资者的信心预期、关乎发展全局。从消防行政审批来看,只有不断提高消防审批效率,出台更多便民利企措施,优化消防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才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红利、激发活力、增添动力。随着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消防机构只承担有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一项行政审批事项,但在消防服务领域仍有在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难点,主要是开业前安全检查承诺告知制未真正实行,消防行政审批速度较慢,有些行政审批项目,迟迟不能办结,有些项目明明已经办结,审批意见却迟迟不送达,消耗企业和群众时间成本。一些执法人员利用手中审批权“吃、拿、卡、要”,存在接受单位吃喝送礼等“微腐败”行为,“无利不起早”的潜规则仍有存在。一些执法人员服务能力较低,服务态度不好,官老爷心态严重,对待群众冷漠,没有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消防服务。

(三)新监管模式与旧观念老做法的矛盾

中央《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化消防执法改革,要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源头治理,深化简政放权,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和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执法行为,推行消防执法事项全部向社会公开,构建消防监督管理体系。但目前新监管模式仍未完全建立,依然是“大包大揽”“无所不能”的“保姆式”监管模式。一些消防监督员日常监管随意性大,一些单位重复检查次数多,而一些一般单位一年到頭没有开展过监督检查,导致一些“小散远”场所监管不到位,“城中村”、群租房、“九小”场所难防难控。一些基层消防部门消防监管资源不足、监管能力薄弱,同时部署开展多项“运动式”专项整治行动,造成消防部门疲于奔命,企业穷于应付检查。消防执法程序相对复杂,调查取证、询问笔录、处罚告知和通知送达等环节较多,消防违法行为惩处标准较高,导致无法督促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改正,在处罚环节上花费较多时间,不利于开展执法。社会单位普遍消防安全自主管理能力差,消防巡查、值班、培训等制度不落实,日常检查不能发现火灾隐患,消防部门重复检查重复发现类似的火灾隐患,单位消防工作依赖思想严重,消防工作投入经费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不高, 接受消防宣传教育途经较少,缺乏必要的火灾逃生自救常识。

(四)消防社会化与安全责任制体系未真正构建的矛盾

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了全区各级人民政府和工作部门的消防安全职责,并着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但目前很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仍不落实的问题依然存在,责任制体系不完善,消防工作由消防部门“一家独唱”“单打独斗”的局面仍没有完全改变,直接导致社会单位和个人对消防部门产生了严重依赖,甚至错误地认为消防工作是为消防部门而做,消防责任倒置。部分行业部门没有主动开展常态化消防安全工作,大多都是被动地应当地消防部门的要求,在重要时段开展一些突击性检查,主动开展实质性工作的部门少,仍然存在补台账档案的现象,没有真正履行责任。一些基层单位职责不清、管控不力,未严格履行消防工作职责,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浮于面上,对辖区开展防火检查、宣传教育等消防工作不力,发生火灾后对相关人员追责不到位。一些公安部门认为消防监管职责已经移交应急管理部门,而且“可以负责”为选择性职责,不是授权性职责,公安派出所不应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和教育培训,不愿意开展监督检查和教育培训工作,导致监管缺位。部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没有建立起来,消防工作还流于形式,消防投入不足,部分企业未按要求建立专职消防队,已建专职消防队人员和装备配备不足。

二、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制度问题,有人为主观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未能从行政审批转变为消防服务

有的单位没有从群众利益出发,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社会单位自我管理能力,认为消防行政审批就是“源头管理”,设置诸多审批条件,审批时间过长。一些单位和个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盼,主动服务,解决问题,没让群众体验到优质的消防服务。消防执法改革后,相关配备制度还未全部出台落实,行政审批制向消防承诺制过渡仍需探索。

(二)缺乏的人力难以应对繁重任务

以笔者所在的钦州市为例,目前,钦州市现有常住人口400万,消防部门共有监督员35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420家,各類社会单位2万余家,新增单位日趋增多,社会火灾防控工作压力巨大。而基层消防大队普遍只有3至4名监督执法干部,一线监督干部监管基本采取划片管理,管理单位将近千家,每名监督员每年平均检查609.6家单位,督促整改火灾隐患1351处,对13家单位进行行政处罚,繁重的监管任务与监督员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消防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基层监督员基本是原部队成长和地方高校毕业生,学历普遍为大专、本科,缺乏高素质人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占比低。一些单位缺乏对人才培养的规划,消防监督执法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单位没有人通过国家法律资格考试,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研究不足,给监督执法不规范留下隐患。一些单位没有形成人才培养梯次,一些长期从事监督工作人员调岗交流后出现断层。而由于人事制度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很多监督员在防火监督岗位时间不超过4年,从事监督检查时间不长,监督员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四)消防工作发展依然不平衡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未彻底改变,消防工作发展依然不平衡,城市消防工作落实情况较好,但在一些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农村消防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消防力量,农村居民消防安全意识不高,自防自救能力差,通过2018年全市火灾分析,36.5%火灾和66.7%亡人火灾发生在农村。一些社会单位消防责任主体意识不强,消防安全自我管理水平不高,并受经济下滑等因素的影响,在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等方面投入较少,火灾隐患整改不到位。

三、改进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规范消防执法行为

要正确适用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严格落实近期部局印发的《关于对部分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裁量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指导意见》作为规范消防救援机构行政处罚裁量行为指引,防止执法忽高忽低的情况。建立健全和切实落实监督制约机制及时调整对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工作责任履行机制、责任倒查追究机制以及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扎牢监督执法制度的笼子。强化履行内部执法监督职能,及时纠正基层执法存在问题和出现的偏差,确保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开展监督岗位培训,结合执法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提高监督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素质。加强对监督执法工作问责,对因不履职和履职不到位的个人实行责任倒查和追责。加强对社区、派出所消防工作进行定期指导,不断对消防民警进行业务的加强培训。深入开展消防执法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查处一批重点案件,揪出一批执法乱作为行为,并处党纪政纪处分,杜绝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办事过程“吃、拿、卡、要”的问题,堵塞制度漏洞,健全监督执纪问责长效机制,使群众反映强烈的消防执法腐败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 继续深入优化营商工作

按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创新服务举措,深化“放管服”,全面实施“一次不跑”“一网通办”等项目审批服务新模式,提升行政透明度和行政效能,坚决破除消防监督管理中的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压减审批项目,改变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时间,提升服务质量。及时废止与执法改革相悖的文件规定,取消不必要的审批前置条件,全面清理消防执法领域于法无据的证明材料,能够通过部门交互

获取的信息不再要求单位和个人提供。实行容缺后补、绿色通道、邮政或快递送达便利化措施,推行预约办理、同城通办等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采取新的监管模式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依托市政府“应急云”的建设,加大推广“互联网+监管”工作力度,通过“应急云”实时对重点场所和区域进行监控,逐步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明确抽查范围、抽查事项和抽查细则,制定年度检查计划,及时告知被检查单位并向社会公开,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按计划开展“双随机”抽查,针对火灾多发频发的行业和领域,适时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进一步强化消防安全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动社会单位开展“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工作,指导社会单位进行自主评估风险、自主检查安全、自主整改隐患,向社会公开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承诺本场所不存在突出风险或者已落实防范措施,提升单位场所自主管理水平,促进齐抓共管消防工作格局形成。

(四)全面构建消防责任制体系

深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动市级政府出台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文件,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消防安全责任,推动落实政府属地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社会单位监管责任。开展消防工作考核,组织对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三级政府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进行逐级考核,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和绩效评分体系,对所属职能部门进行督察、考核,加强对消防工作的指导力度,集中约谈一批工作滞后、措施不力的单位和部门,督促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系统监管,各行业部门列出管理清单、责任清单,逐区域、逐行业、逐个消除消防安全隐患。深化街道、乡镇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依托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动综治办、居(村)民委员会等基层力量,对小单位、小场所及楼院村组进行全面排查。推动公安派出所落实监管职责,充分调动派出所消防民警、警区片警、村(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消防协管员或联络员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消防监督,构建基层消防群防群治网络,提高基层抵御火灾事故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4.

国务院办公厅.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国办发〔2017〕87号)[Z].2017-10-2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厅字〔2019〕34号)[Z].2019-5-30.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细则(桂政办发〔2019〕57 号)[Z].2019-5-22.

李克建.当前我国消防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法制博览,2016 (19).

钦州市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甚早期预警系统的研究。

作者:曹忠源 熊拯

第三篇:由就业情况反映的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

摘 要 本文选取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样本进行调研,研究和分析了2011年至今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提出了由就业反映的生源质量、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特色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引进优质生源、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和提升民族特色几点建议。

关键词 民族高校工程硕士 就业质量 实习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2009年我国开始进行工程硕士培养。根據教育部指示,民族高校也先后增设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点。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调查样本,该院自2011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在于培养服务少数民族或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备高水平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端管理型人才。本文从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入手,分析就业现状,探讨就业中反映出的培养问题,并寻找解决途径,以期提升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1 问卷调查与分析

调查对象至今共有工程硕士毕业生74人,其中男生51人,女生23人,男女比例2.2:1,处于工科院系较正常水平。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该院工程硕士研究生當年就业率分别为100%、100%、95.7%、91.3%。单从就业率一项数据上看,该院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比较成功的,然而,对四年就业数据进行分析,较为深层次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1.1 就业质量长期处于中等水平

2013年至2016年该院工硕士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该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中小企业占据比例较大,62.1%的研究生毕业后去往中小企业,去往行业知名企业人数所占比例不大。自2014年以后,去往国企或事业单位人数有逐步上升趋势,对此特别对2015年、2016年去往国企及事业单位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这两年去往国企或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中去往中国电信的毕业生占较大比例,这与两年该企业调整企业内部人员结构,扩大招聘需求有直接关系,且该院去往中国电信毕业生往往去往的地区多为竞争较为薄弱的三、四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远城区。

由于民族高校整体水平不靠前、社会认可度不高,民族高校在我国高校排名中往往处于中等水平,部分民族高校排名甚至靠后,社会上尚存民族高校学生就是“能歌善舞之流”的说法,甚至于有的地方不知民族高校有工程硕士专业,怀疑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以至于对民族高校培养的工程硕士毕业生素质也抱有怀疑态度。这是导致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外因。

对于企业来讲,知名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意味着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强的能动性、较大的可塑性,因此一般企业更愿意招收知名高校的毕业生。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往往来自知名高校的本科生,或者优质的本科生,对于广大考研大军来说,民族高校往往不是他们的首选目标,甚至于民族高校自身的本科生也多将母校作为调剂对象。

1.2 专业综合素质不高

对于2013年至2015年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践能力需加强”、“专业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等字句频繁出现在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发现,希望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具体项目实际操作培养是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对学院改进工程硕士培养提到最多的建议。

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综合素质不高主要由于没有进行足够的工程实践,这与民族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滞后有直接联系。我国大多数民族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有的民族高校尚没有设立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基地,即使有设置的,其基地管理运行都存在较多问题,这直接导致了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在实践中进行巩固、强化进而融会贯通。较多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没有具体项目的实际执行经验,多采取在理想环境下简单的算法模拟完成导师给予课题,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这部分学生在企业招聘笔试环节通常能够顺利过关,但是在企业面试环节,其弱点也就暴露无遗。

本文研究对象学院工程硕士毕业生中也不乏优质就业人员,2013年至2016年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进入行业知名企业直属公司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这部分毕业生进行走访发现,这部分学生其共同点是在研究生期间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借助导师引荐到相关企业进行真实实习实践,实地参与企业的某一项目完成。此外,这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也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由于这部分毕业生的优秀表现,这些企业对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也有所改观。由此可以看到专业综合素质,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在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不显著

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少数民族或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围绕这一目的来看,目前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还不够明显。从研究对象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来看,由于该校地处湖北,毕业生就业分布比较多的几个地区仍然是湖北、深圳、上海、北京。从地区上看民族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与一般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没有显著区别,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或者就业地区与少数民族相关,但从毕业生求职意向以及最终入职情况来看,民族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仍然更倾向于发展潜力较大的大城市或者大企业。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去往服务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相关单位占总体就业比例24.3%,而其中直接服务于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相关单位不到一半,这也就是说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中最终大多数人没有为少数民族或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服务。当然,本文的这种服务并不包含到广义的服务,比如业余民族文化的宣传,单指从事与少数民族服务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性的工作。

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的不显著还表现在工程硕士毕业生本身对民族概念的缺乏,由于当初进入民族高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实属没有选择的选择,所以这部分研究生自入校到最后毕业都缺乏学校归属感,对于民族高校的意义也仅仅限于“少数民族比较多”这种简单的理解。

2 解决对策与建议

2.1 提高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塑造民族高校研究生形象

民族高校应该加大研究生招生中对优质生源的奖励力度,大力吸引优质生源的同时打好招生“广告”,提高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知晓度。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展现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优势面,加强与知名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盟友高校的联盟优势,提升形象。同时严把入口,对于研究生招生更加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面试时严格做到宁缺毋滥,将真正愿意学的生源迎进来,将混文凭的生源拒之门外。

2.2 緊抓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研究生专业综合素质

专业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制胜点。建议民族高校根据各自专业实际需求,与相关企业,特別是有少数民族背景的企业加强合作,切实建立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将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列入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

实践基地应该是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①民族高校可以到其他高校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走访,学习其基地建设经验,再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调整。同时,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应该是以项目为主导,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导师与对应基地导师之间有项目作为桥梁,并加强交流沟通,对研究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实时掌控,如周报、中期考核等,以保证工程硕士实习实践的切实有效。

2.3 进行特色培养,彰显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特色

从培养环节入手,提升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课程方面增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相关课程,让工程硕士研究生充分理解民族高校社会责任及存在意义,激发研究生民族责任意识;生活中向研究生展现民族风土人情,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热爱少数民族,提升研究生民族归属感。

项目合作上,政府及高校应进行牵头,鼓励研究生导师增强与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进行交流合作,将解决民族地区实际问题作为项目进行合作,并带领研究生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发展成为长期交流合作平台。

在就业指导方面,设立民族企业或民族地区专场招聘会,集中提供服务少数民族或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岗位信息,欢迎并支持相关企业来校进行宣讲。特别是那些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工程硕士,鼓励他们回到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发展做贡献。

3 总结与展望

在当前我国全面发展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环境下,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面对着极大的机遇。就业是评价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民族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决定性标签。民族高校应严守生源入口、升级培养模式、打造特色人才,使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得以提升,提升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

注释

① 马永红,张乐,高彦芳等.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状况分析——基于28个工程硕士示范基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4):7-11.

作者:周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工程教育论文下一篇:土木土建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