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论文

2022-05-0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改革力度小、人员素质不一、经营理念与目标差异、监管难度大四个方面。文章在详细分析改革中存在问题基础上,从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面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论文 篇1:

信息管理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对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来说,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本文提出,信息管理在目前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在进行后勤物业管理工作之时应该抓住信息管理这一要素,提高后勤物业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

关键词:信息管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应用

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在多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计算机以及其他先进技术,它在数据资源的传输、共享、存储方而具有突出优势。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标准化和有效性,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管理模式比较多样,后勤保障服务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除了传统物业部门领导下的物业管理活动外,还有社会化的物业管理,社会物业和校园物业部门进行联合管理,不同的管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随着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入发展,后勤改革的目标模式基本定位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指导,学校自主选择,市场提供服务。作为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物业服务总体形势存在一些缺陷,如方式落后、管理模式简单、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低等等,大多数高校很难建立相对健全的物业管理系统。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实行后勤信息化成为了必然趋势[1]。

二、推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提高后勤物业管理的工作效率

大学后勤物业的管理模式与社会物业管理不同,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新的后勤物业管理模式将从传统的人工模式转变为现代信息管理模式。与信息管理模式相比较,传统的人工管理需要手动记录信息,通过建立信息管理数据库,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在硬件设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信息管理可以长时间保存信息,具备大容量存储容量的优势,不容易丢失数据,方便学校管理方和师生查询使用。

(二)有利于缓解高校师生与后勤物业的矛盾

由于大部分后勤物业工作都是以幕后服务的方式进行,因此与高校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渠道。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高校师生无法理解后勤物业管理工作,相互之间的矛盾发生率将大大增加。建立后勤物业管理信息平台,可以在师生和后勤物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发挥师生的建议和监督作用,既可以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又可以缓解各种矛盾。

(三)适应数字校园发展的需要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科研,教学,校园服务,管理以及办公效率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应用。然而,作为高等教育的子系统,物业信息化水平在数字校园的推进过程中相对滞后。但是,如果没有物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字校园体系。因此,后勤物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数字校园的一部分,可以满足数字校园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信息管理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物业信息管理平台

当前,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借助信息平台,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2]。有效利用网络和现代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物业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将孤立分散的信息管理链集合起来,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总结和处理,后勤物业管理部门可以更加方便地分析和处理管理数据。此外,信息平台系统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可以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校园和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还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人员变动、资金使用、绩效评估等信息,提供模糊查询服务,使后勤物业管理资源整合化,降低管理成本。

(二)加强对后勤人员的信息培训工作

高校后勤物业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了解信息操作方式,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能。物业管理方需要对物业人员进行业务评估,提高他们的水平,缩小外部和内部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差距。只有这样,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热情才不会受到打击,才能保持积极心态投入到工作中。高校的食堂工作人员还应不断学习新技术,加强自身的学习,因为食堂是后勤物业当中比较重要的部门,每天都要面对大量师生,是直接体现物业部门服务风格的窗口。因此,后勤物业管理方要不断提高管理知识,及时与学校物业部门联系,交流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并尽快处理,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三)重视后勤物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后勤物业是确保师生日常生活的基础,领导层的重视是做好高校后勤物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只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才能不遗余力地在后勤物业工作中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确定后勤物业专项管理部门,确定相应的领导小组,確保后勤物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实际需要,搭建后勤物业管理信息平台,使师生能够通过平台反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推动后勤物业工作的质量提升。其次,增加投资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学校应加大对软硬件的投入,不断改善后勤物业信息化的设备和技术环境,使信息化建设能够在后勤物业工作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使后勤物业工作长期高效地开展。

四、结束语

高效的后勤物业管理工作有利于为大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校师生创造舒适的生活。将信息管理应用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过程当中,能够促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中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校还需不断总结和探索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信息化的途径,以适应信息管理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李翼宏.基于RFID射频技术IC卡的高校后勤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c]//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2016.

[2]尹锋.探讨大学后勤物业中信息管理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8):70-71.

作者:方银汇 袁旭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 要: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改革力度小、人员素质不一、经营理念与目标差异、监管难度大四个方面。文章在详细分析改革中存在问题基础上,从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面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后勤物业管理 社会化改革 现状 问题 策略

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

1.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进程概述。传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由高校自身承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不断提升,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势在必行,但随之而来的巨大资金消耗(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让很多高校望而却步,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自1985年中央首次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社会化逐步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指导方向与奋斗目标。随着后勤社会化方针政策的相继提出,再加之各大高校的积极响应与配合,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种全新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管理的后勤保障体系悄然形成。在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政策引导下,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体系日臻完善,管理水平与日俱增,服务质量日新月异,尤其是强力推动着高校办学模式转型,顺利打破了长期以来制约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的瓶颈。目前为止,诸多高校已基本完成了后勤物业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后勤物业管理任务转交给社会力量,并逐步形成了独立运营的市场化管理体系。同时,得益于社会力量强大的资金实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开始打破以往单一的安全保障、卫生服务、设备维护等基础功能,逐步延伸到更为人性化的校园美化、人文教育、信息化管理等方面。

2.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

2.1改革力度小。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识薄弱,从源头制约着改革力度。从表面上看,这些高校已顺应改革要求,后勤物业管理中融入了社会资源,但改革力度不尽人意,合作中高校与企业之间职能分配不明确,物业管理剥离不彻底,后勤实体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服务效率低下。去行政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获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需尝试放弃传统行政干预手段,将后勤物业管理交付社会企业独立运营,逐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

2.2人员素质不一。企业提供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层次不齐,人力资源薄弱已成为制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利润为企业生存之根本,服务为企业发展之基石,部分企业难以在利润与服务质量之间做出平衡,导致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出现消极应付、甚至是居高临下的强制管理状况;另一方面,后勤物业管理团队成员素质良莠不齐,高学历人员分配不均衡,而高校作为馥郁书香飘满园的学术圣地,需要的是一支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管理团队。

2.3经营理念与目标差异。由于高校与企业大相径庭的经营理念与目标,在合作中不可避免出现各种矛盾,如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规范化需求与收费标准之间的矛盾、后勤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不同意见的矛盾。高校与企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组织,其经营理念与目标千差万别,双方利益平衡点成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重点。

2.4监管难度大。市场化转型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任务转移到企业身上,而相比于高校内部管理,社会管理开放性更强,随之而来是巨大的监管压力。三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先后经历了后勤管理到后勤监管的角色转变,虽然后勤社会化改革解决了高校转型所需的资金、人力资源等难题,但面对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一些高校后勤管理监管表现出力不从心、窮于应付的被动局面。

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对策

针对以上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面同时发力,市场化转型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作用,而且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构建出职责分明、协调统一、共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1.政府引导。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推出各项鼓励性方针政策,吸引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中,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地方政府牵头、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模式,因地制宜制定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服务合同等指导文件,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的规范化管理,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2.高校监管。作为我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肩负着更高的高等教育发展使命,而高品质的物业服务为“双一流”高校建设与改革的基础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世界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同样要重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体到高校本身,可从转变管理观念、强化监管力度两方面进行。

2.1转变管理观念。高校管理层要意识到角色转变,高校与企业在物业管理中的关系,是需求方与提供方的关系,同时也是监督方与被监督方的关系。高校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管理观念,明确角色转变,逐步下放权限,才能构建出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发展机制,真正实现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

2.2强化监管力度。作为后勤物业管理的监管主体,高校应积极探索出多元化监管机制,并成立物业管理监督委员会,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考核。为应对不断扩张的办学规模,高校一方面建设成立一支专业化的监管队伍,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监管新模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校监管提供了便利,尤其是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的大面积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APP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校物业监管可充分利用移动APP传播效率高、交互性强、覆盖面广、沟通便捷等优势,通过成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积极探索“互联网+物业监督服务”模式,让全体师生都能参与到高校物业监管中来。

3.企业运营。企业作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提供方,其有责任和义务确保高校物业管理健康发展。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对象为广大师生,因此管理中要坚持“立足学校、服务师生”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运营模式探索。

3.1运营机制完善。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重在发挥激励功能。人才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核心资产,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留住人才,更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激励机制以员工需求为导向,需要管理者结合员工需求和心理特点,构建出物质与精神、短期与长期的激励机制,并配套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以实现员工行为规范化,合力推进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进步;二是运营机制创新,通过市场化改革,并结合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特殊的服务对象,找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需求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平衡点,逐步探索出一条独立运营的产业化运营机制,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提供一体化高品质服务。

3.2人才队伍培养。高校后勤管理特殊的服务对象,要求后勤集团结合校园与师生特点,有的放矢做出调整。企业与高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企业文化如何能成功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是实现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有效沟通是推进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手段,而员工个人素养与知识水平是有效沟通的基本保障。作为后勤集团,应通过定期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后勤职员,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理念,重点强化教育学、管理学知识,以提升沟通与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物业管理。

3.3基础设施升级。通过资金投入,不断优化学习与生活环境。目前诸多高校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而设备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尚未得到改善。目前诸多高校开始尝试食堂升级,如引入智能结算系统打造智能食堂、采用各具特色的装修风格打造主题食堂等,在未来的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升级中,更多的会融入育人功能与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元春.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探索 [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6):221-222.

[2]刘少荣,畅平,田新洁.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发展[J]. 办公室业务,2016(23):189.

作者简介:张建斌(1983.02—)男。民族:汉。湖北武汉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

作者:张建斌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论文 篇3:

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新思路

摘要:1999年,我国拉开了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大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作为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内容,经历将近10年的改革历程,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发展的新思路,以期能够推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发展。

关键字: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新思路

1999年, 时任国家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做了《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局面》的报告,拉开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序幕。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高校物业管理的改革。高校物业管理是在社会上商品房改革、物业管理的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中国高校后勤物业改革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的问题,要深入的了解和解决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从概念说起:

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1.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概念

物业管理(Property management), 也译作财产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高校物业管理是随着社会上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是通过改变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制和福利型为特征的行政管理模式,它以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为准则,对学校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建筑及设备、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多层次、综合性的有偿服务。高校后勤物业总体可以分为住宅物业、学生公寓、办公科研物业三大板块,涵盖了膳食服务、水电管理、校园绿化、内外环境、学生公寓、运输、商贸经营等多种服务项目。

2.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特点

(1)赢利性与公益性合二为一的特点。高校物业管理主要是以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主要目的。高校物业管理的突出特点就是物业的所有权者是在校的全体师生,物业“业主”主要是广大学生和教师,并且不断在变化。高校的物业管理机构作为经济实体固然要考虑经济利益,但其一切行为都要与高校培养人才、教学科研的整体目标相一致,使物业管理工作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是普通社会物业管理所不能比拟的。

(2)物业管理机构角色复杂。高校的物业管理机构是具有鲜明事业性质的物业管理服务实体。虽然建立了物业管理体制框架,内部也实施了一系列规范物业管理制度的机制,但属于市场不完全状态,很多还在实行事业化管理,或者只在高校内部进行有限度的准企业化经营和运作。另外,高校是行政事业单位,土地的使用权是国家行政划拨,高校建设资金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拨款,物业管理费用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划拨。缺少对物业管理专款专用的预算方案,没有专项的维修养护资金。

(3)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具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性。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经三十年的风雨洗礼,市场经济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这人们的行为和活动。高校后勤也不例外。从1999年开始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开始,十多年来市场观念正在一点点走向高校,走向人们的脑海之中。这是一个过程。但是,由于高校的教育特性而使得高校后勤还存着产权模糊不清,管理服务不分的现状,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既影响了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也影响了后勤服务集团的收益。因此,在过渡期需要决策者、执行者、被服务对象的观念改变、行为支持;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支持。

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权不清,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往往都处于多层管理和监控之下, 就其管理模式来说, 物业管理的直接领导是学校的某行政管理部门。大多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企业都是由高校原来的后勤部门改制而来,和高校之间存在着产权不清,关系不明的现象。同时由于产权不清,也导致了费用核算模糊。物业经费也大多由学校以后勤经费的形式拨付。同时,物业收费以一定的方式上缴高校,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企业形象,仅是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实践看多数高校均采用“倒推法”,即根据现有后勤实体的在编人数及临时用工数量的各种工资补贴标准、各种消耗及运行费用等测算出总价格,再用总价格除以总工作量费用,如单位面积维修费用等,这种测算与社会上通用的管理和服务费用标准,难以一致起来。产权不独立、费用核算的模糊化严重的影响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步伐,也加重了高校的负担。

第二,服务质量不高。由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以独立的企业形象出现,只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的费给物业管理部门。因此学校师生是物业服务的接受者但却不是物业费用的直接支付者。因此,从师生的角度来讲, 物业公司应该为其学习、工作及日常的管理提供方便全面的服务,但是却很难要求物业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也较少能尽心尽力为其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

第三,管理和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高校后勤改革才10多年的时间,现在的物业管理公司人员大多由原有的后勤管理人员和下岗职工组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行业的技能等基本素质, 人浮于事浪费资源的现象大大存在。各后勤物业部门也缺乏主动服务自我发展的意识, 不能很好地履行现代物业管理的职能。

三、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新思路

第一,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物业管理。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大多由原来的高校后勤部门转化而来,因此产权不明确,不具有独立的法人企业产权地位,妨碍了高校后勤物业改革的深入。因此,必须转换机制,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使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人,脱离与高校的依托关系。严格按照标准收取生活区、教学区等各种合理的费用,在实现服务宗旨的同时为自己补血以业养业,杜绝高校后勤服务不计成本的无偿服务的恶性循环状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来进行后勤服务,服务与费用相配比,走出目前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困境。

第二,提高人员素质,建立物业服务的考核指标体系。2003 年,国务院颁布了《物业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物业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对物业管理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物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应与社会物业管理同步,严格遵守《物业管理条例》。同时可以依托高校的人力资源,积极建立高校的物业服务考核指标,用来评价高校物业管理服务的业绩。引入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对物业服务人员的工作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同时应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评价物业服务人员的工作成果,提高绩效。对于不合格的物业管理人员予以罚款或辞退处理,打造品牌物业。只有这样,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才能够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树立自己的品牌,以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良好的信誉,规范的行为,赢得广大师生的赞誉。

第三,依据成本收益原则,尝试高校物业与社会物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成本过高,费用不足,收益较低。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高校后勤物业以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社会物业公司拥有同等的竞争地位。高校物业管理可以按照成本收益的原则,将部分自己服务成本费用过高的服务项目让渡给社会物业来完成,高校物业与社会物业相结合,努力实现成本最小,服务收益最好的理想境地。同时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师生的特殊需要, 开拓其它专项、特约、代办等多种服务, 开展益于师生的商业服务项目,增加盈利。

第四,更新观念,创建和谐后勤、知识后勤。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校园,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一个和谐的、强有力的后勤物业管理作保障,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和服务公司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构建和谐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服务双方的关系贯穿于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以发展促和谐, 以公正求和谐, 以稳定保和谐, 着力打造和谐后勤, 实现了维护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和推进后勤健康发展的“ 双赢”局面。

知识后勤(knowledge logistics)就是强调以知识武装高校后勤服务的劳动者, 以知识渗入高校后勤服务生产过程, 以知识获得高校后勤系统改革与重组的进程,以知识获得高校后勤高效管理和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型的比其他任何形式更为高级的高校后勤经济形式。高校知识后勤尤其可以依托高校的知识资源,大胆创新。高校后勤努力创建的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 以及开放性、共享性, 将使高校后勤服务主客体在信息知识流动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兴利除弊,总结完善。高校创建知识后勤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还可能引发的行政观念、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等方面的深刻的变革,使高校后勤成为社会后勤的先行者,倡导知识后勤服务观念。知识后勤管理服务也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走向自由自觉创造之路新的历史时代开端。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谷建国,李勇.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7,(11):56-58.

[2] 李勇.高校物业管理的职能定位和体制转换研究[J].科技信息,2007,(27):88-90.

[3] 陈斌斌,何素丽.浅谈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和发展方向[J].中国医学装,2007,(3):36-38.

[4] 杨吉棣,尔家林.多校区办学后勤保障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2):77-79.

[5] 曹利戈.知识后勤: 高校后勤保障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式[J].理论导刊,2007,(10):28-30.

作者:张兆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隐性德育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