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人文教育德育分析论文

2022-04-19

小编精心整理了《书院人文教育德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当前持续改革推进中的高等教育院校要不遗余力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这既是时代、社会对人更好地全面发展的客观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院校提升自身软实力,打造优雅优质学府的必然选择。

书院人文教育德育分析论文 篇1:

新时代高校博雅教育:科学内涵、体系建构与时代进路

博雅教育一词在西方由来已久,自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以来,一些世界名校已有实践,目前在国内高校实施也已有成果,并在培养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标上有所突破。

作为对现代教育功利性、工具性以及产业化缺憾的弥补,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博雅教育势在必行,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不断完善。

一、高校博雅教育的科学内涵

博雅教育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liberal education以及中世纪西欧出现的“七艺”。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随后逐步演变为英国、美国的通识教育,其以培养多才多艺、博学和有教养的自由人为宗旨。博雅教育是一种倡导学生自由、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以培养优秀人文素养和广博文化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为价值旨归。博雅教育既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也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培养人才的成长平台。“博”是博学、多才,突出全面训练;“雅”是风度、境界,注重品行修养。高校博雅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人的培养,即首先关注大学生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精神的自由等教育目标。现代意义的高校博雅教育经过国内外一些名校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灵活的课程体系、适当的学习材料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博雅教育既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又有现代科学、理性教育的时代内涵,一方面是对超越单一学科知识的自觉追求,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和习惯;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融知性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美育为一体,是一种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的崇高境界。

二、新时代博雅教育的体系建构

在博雅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如何设置行之有效的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如何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如何将博雅教育中的“道”融入专业教育,实现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如何准确把握博雅教育相较于专业教育所占的权重比例?这些问题已然成为探索的重点与难点。新时代博雅教育应优化涵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组建数量充足、知识丰富、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创新学习与生活相融合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构建多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优化涵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施博雅教育最为主要的途径。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两个误区,一是过于注重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大学生必备的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课程设置重视不够,具体的解决办法则是设置相关的社会学科及人文学科的课程。另一个误区则是对人文教育存在误解,认为人文教育就是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教育,忽略了人文关怀的教育。事实上,如果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为了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提升学习者做人与职业活动的道德素养,那么人文教育则包括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以及人文科学教育。博雅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课程种类和门数比较杂乱,不成体系,没有形成全方位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的完整链条,尤其是缺乏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目前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尚没有成熟的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授课手段、方式等缺乏创新。

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应涵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为营造人文精神氛围提供必要的课程支持。课程的设置可包括历史与文化传承、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科学技术与工程、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创新创业等模块。另外,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步骤、有方向地将文理融合,渗透人文、美育和情感教育,挖掘專业课中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实现博雅教育的初衷,有效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与此同时,博雅教育课程的每个模块都包含选修与必修两部分,其中,选修部分着重以尊重和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为导向,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学生选择的自由,体现博雅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氛围。

(二)组建数量充足、知识丰富、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博雅教育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不再是教师绝对权威下的填鸭式教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民主、互动的课堂。要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大班教学明显不符合要求,学生数量过多的课程班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即便是互动也因为学生数量过多而占用太多时间,影响教学效果。博雅教育多样化、互动式、小班化的教学,需要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师资。

教师师风、教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育者。人文教育不仅涉及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课程的设置,还包括教师较高的人文素养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博雅教师除了具备较为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有广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教师深厚广博的学识、严谨审慎的学风、谦逊温和的人格品质、有教无类的教学态度等都是博雅教师必备的人文素养。

(三)创新学习与生活相融合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

在学生管理上,博雅教育打破过去把学生宿舍单纯作为生活社区的做法,倡导学生生活、学习、交流、品德养成等一体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书院制管理模式。现代书院制管理模式是在中国古代书院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制度,构建一种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思想品德与行为养成教育等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改革了大多数高校以专业院系为组织和以班级为基础的大学生管理状态,以书院为学习和生活社区单元,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学生教育模式进行创新的积极探索。

在实施书院制的理念上,综合儒家的道德教育理念及西方国家学院建设的“全人教育”理念,以博雅教育的修身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平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为最终目标;注重学生的鲜明个性,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教育中能够按照自身的个性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推行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实行导师制,并完成以下目标:注重学生德育培养,建立全员育人机制;优化读书环境,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学习社区;通过教师辅导、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完善教育教学模式,等等。

(四)构建多维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需要有基本的要求和准则来约束。教学模式是指学校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而归纳提炼出的稳定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式。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教学实践中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有效的一类教学活动的样式,保证教学的有效运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新时代博雅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推行小班教学、分级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讨论、小组展示、知识分享等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这种小班教学的优势在于便于师生交流,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性都具有直接的效力。在教学方法上,探索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质疑,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资料收集、独立思考等能力;变过去的“要你学”为学生的“我要学”。在教学手段上,打造“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变“教”师为“导”师;积极探索、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培养教学相长、和谐、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时才有力量。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目的在于在实践过程中,以人为核心,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优秀的人文精神使之成为受教育者自身人格的一部分。

博雅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包括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实践拓展活动、课外交流、第二课堂等。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实践活动,营造“博”与“雅”并存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人格气质的一部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交流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纪念圣地等,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来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读书沙龙等学习小组提高学习、研究能力,培养质疑思辨精神;通过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活学活用,寓教于乐,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三、新时代博雅教育的时代进路

新时代博雅教育应坚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地位,汲取校园文化的深厚滋养,保障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等时代进路。

(一)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新时代博雅教育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监控与设计,以便各个部门之间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形成和谐、全面的博雅教育运行机制。学校层面的博雅教育的制度顶层设计,需要高屋建瓴,控制全局,既有总体的目标性规划,也要掌握各个部门所应该承担的博雅教育的职能,即把博雅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考虑研究,制定出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学校目标与部门目标、整体目标与学科目标等。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地位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要使学校成为实践基地和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的教育机关,学校本身必须进行一个根本的改变,换言之,学校不应再以师道尊严为唯一原则。博雅教育要凸显“人本关怀”的人文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意愿,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选课方面,做好学生博雅教育的选课指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偏好来选课。完善具体的授课环节:第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第二,鼓励学生思考并大膽质疑;第三,营造自由、开放、积极合作的课堂氛围。优化课程考核过程:第一,注重过程考核,包括学生平时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以及课后复习;第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等作为考查重要内容。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第一,提高学生预习、查阅、分析资料、课后撰写总结报告的能力;第二,让学生重视个人能力及修养。另外,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实施博雅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汲取校园文化的深厚滋养

在高校生活期间,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等深深烙上了所在学校的印记,在这种印记中,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办学传统、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存在于校风、校训、校规、校纪等精神品格中,体现在基础设施、校园环境、文化景观等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上,形塑为该校师生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整体素质的体现,外化为师生对理想追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的重要途径。

(四)保障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

博雅教育需要学校各教学部门、管理部门的协作。学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博雅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除了教学部门的具体工作外,还需要全校群策群力,各个部门在博雅教育中都需要各司其职,从而形成博雅教育的合力。从领导到各个行政部门以及教学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完成博雅教育的有力保障,各个部门分工如下:第一,校级领导层面。完成博雅教育的顶层设计,督促学工部门及财务部门的工作;第二,相关研究机构。督促教材编写,引导课程开发;第三,文科学院。设立“博雅教育实验班”,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第四,教务部门。设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形成完整的考评机制,组织合理的课外实践活动;第五,学工部门。完善书院制管理模式,确立导师、班主任,完善学生社团建设;第六,财务部门。保证合理的经费开支。除此之外,合理的经费支出是博雅教育各项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教材的出版、资料的搜集、资深学者的聘请、校园文化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备、培训费用,等等,都需要经费支持。另外,后勤保障部门也应在校园建设的硬件方面予以支持。

基金项目:厦门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2018008),2017年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作  者:厦门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粟 超

作者:李立男

书院人文教育德育分析论文 篇2:

建设书院文化,提升应用型大学软实力

[摘 要]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当前持续改革推进中的高等教育院校要不遗余力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这既是时代、社会对人更好地全面发展的客观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院校提升自身软实力,打造优雅优质学府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从当前关注度很高的我国传统书院的文化建设角度入手,首先阐述了我国古代传统书院文化的概念、内涵,然后就我国传统书院文化与当代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的契合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在系统剖析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在文化教育价值上的缺失问题基础上,给出了建设书院文化,提升应用型大学软实力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书院文化;应用型大学;契合性;问题;策略

[

古代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体制二元性结构的“半壁江山”,另一半是由官府主办的官学,古代书院始于官府,成熟于民间,始于唐,兴于南宋,在浩浩汤汤一千多年的不同朝代历史下,其所表现都各有不同,但是其致力于传经授道、专注于治学,使得它能够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压制,甚至是免于战争的无情摧残。由此,在不谈论其在近现代史渐被边缘化的历史过程下,我们也能够看到我国古代书院的没落到重新回归是当代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觉醒,是内在民族归属以及实事求是的最本质体现。由此,进行书院文化的研究在当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 我国传统古代书院文化内涵解析

(一)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我国古代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采取的是把老师的“解惑”与学生的“问难”结合起来融入最为日常的生活,教师和学生同在一个环境下生活,教学,学习,相互切磋和琢磨。这种理想的问道场景和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可谓是古代书院最为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支撑,其一,学生的“学”讲究“自学为主”并与“问难”相结合。其二,教师的“教”重在立德树人的言传身教,重在道德教育。在古代的“先生”特别是书院里的教书人,在德育上的以身作则尤为重要,这是最至高无上的荣誉象征。在书院制度中有关于德育的规章训示,也有关于思想道德以及礼仪教育的礼仪祭祀活动。学生能够在“仪式感”中获得在道德、文化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三,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同在一个环境下进行,而且古代书院的师生关系,不分贵贱高低、不论远近亲疏,学生慕名拜师求学,教师毕生做学倾囊相教,同吃同住,朝夕相处,所以在古代鲜有不尊师者之徒,这种集合教学、科研以及风气等为一体的生活化教育教学模式值得我们细心研究。

(二)古代书院自我管理的独立性

古代书院自我管理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其机构运行、经费使用以及师生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由于书院民间性缘故,书院的教务管理和政务管理都仰赖学者的参与,由此既保障了学院在治学上的权威性,同时也保障了书院教育教学的自主办学权利。具体来说,其一,书院的管理机构设置。古代书院从初期始于官府,就已经确立了书院管理学者治校的基本理念,自宋兴以后随着书院规模的扩大,学校管理逐渐成为以山主为核心的管理机构组织体制,而胜任山主的条件首先是学术领头人,主要职责是管理书院管理事务和日常教学工作安排。其二,书院的经费管理。我们都明白,一个学校的自主权利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对外在经费的依赖程度。古代书院之所以能够自治,归根结底还是其经济上的独立。书院的经济来源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学产、基金和捐款三种类型。无论依靠哪一种或者多种渠道来支撑书院经费,“书院不可无田,无田是无书院也”很确切地表明了书院管理者对于书院经济的发展重视。其三,生徒管理。有教无类的招生方式。古代书院民间性的特点,在学员招生上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仁德思想,这种不分门第高低、不分贫富贵贱的浓厚平等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追捧和认可。严格规范的学生考核管理。考核内容既包括学生学业情况,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德行考查,并根据考核结果推行奖惩分明的升级竞争机制。

(三)倡导“争鸣”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

其一,讲会制度是古代书院繁荣发展下开创的不同学派各自学术在书院中自由会讲的学术制度。并且随着包括王阳明、朱熹等名儒权威的倡导,书院的讲会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包容社会各阶层的学术活动,上至社会名流、下到知义百姓都可参与旁听。其不论学派,以学问为重,这种争鸣开放的学术集会,既为各学派的影响和借鉴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也为学生的学术视野扩展和知识更新提供了路径。讲会这种学术自由交流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书院教育的繁荣。历史较为著名的鹅湖之会就是最为代表性的讲会活动。其二,自由访学。自由访学之风起于乾道二年(1167年)秋,朱熹与张拭在长沙的讲学之辩,张拭是湖湘学派的著名理学家,二人辩论主要集中在关于《中庸》之义的争论上,同时还广泛涉及乾坤、太极、心性等理学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讲学辩论的各执一词到最终意见的趋于一致,此后,张拭还邀请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两个月有余,开讲学和访学之先河。自由访学本身来说是书院形式下都共同认可的学术交流和教育教学形式,本质是学术交流下自我学派的发展,目的也在于自由访学下学生学术视野的扩宽。这种皓首穷理的学术之风对于学生的学术修养、求学目标以及道德成长都具有很深的影响。

二 现阶段应用型大学文化教育价值的缺失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民族解放和国家危难的特定历史环境,即便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也使得教育服务政治的国家利益属性极为凸显,由此一路走来的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的是救国治国强国的政治附加,而對于追求人的本性、心性修养的价值的理性追求则为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并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教育精神的自我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应用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的职业教育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代职业教育萌芽到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大放异彩,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应用型大学实用工具主义下的重视专业技能轻视职业道德素养、课程设置上重视科学轻视人文教育以及教育管理上的重视官本和数量,轻视学术与质量,教学模式僵化的说教教学忽视学生的自我成长等诸多现实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精神的虚化,是教育领域“现代制度”的“精神”缺失。历经百余年的职业教育发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精神的制度匹配问题,不可能实现教育为经济、政治建设服务的附加属性。这里并不是否认教育对民族解放以及国家富强的既有贡献,而是强调没有人文主义的价值回归,而单纯的引入只会带来畸形的人才培养,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必然会带来畸形人才支撑下政治、经济的大问题。

三 建设书院文化提高应用型大学软实力的优化策略

(一)辩证书院思想,回归书院文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中国的应用型大学发展更不能脱离中华传统文化这个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背景。中国的应用型大学源自西方大学制度,如何从西方大学制的文化教育价值上深加研究,找到与中国传统书院文化相契合的价值,是当前摆在书院文化回归最为根本的问题。我们既然已经明确了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而没有内生性的西方文化系统是行不通的,那么对于从近代清政府书院改制后就脱离现实发展的书院思想,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引入书院思想。书院思想是摒弃工、农、商的士族教育,而在当前大众教育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教育,是对接社会各行各业的高素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特别是当前应用型大学前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有效扩展显得极为无力,由此,我们能夠想到的引入书院思想,一方面要从书院文化的教育精神入手,深植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体系,另一方面从书院所承载的育人管理制度、办学自主权等体制方面进行考量。面对当前尚未完成的民族富强的伟大奋斗目标,功利化、工具化的经济导向显然没有衰减的趋向,由此书院文化的建设任重道远,而即便如此,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应用型大学的领导管理者应该甘当书院文化回归的先驱,以实用治理实用,以人文本,满足当前时代和社会建设需求的人才职业素养要求。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不遗余力地为之奋斗。

(二)书院文化的当代启示

上文关于书院文化的核心价值做了较为详尽的内涵解析,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为详细的认识到书院文化的当代高等教育的文化教育价值建设所在。针对当前应用型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上述诸多问题,从某种表层程度上我们应该做到:第一,教育教学模式的生活化营造。以学生宿舍为核心,以班级、学生团体为补充加快师生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管理体系的形成,并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媒体平台、移动设备为密切的师生、生生教学互动提供条件。第二,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书院文化的学业和德育两者教育同等重要,对此,一方面要注重职业教师的道德培养,以德树人、德学兼备的教师作为教师的考核任用标准,提高教师在以身作则等个人威望的培养。另一方面,改革课程教学体系,重视德育课程的教学、教评,加快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既能够对接当前社会对于人才职业道德的客观需求,与此同时,深植文化根基,提升人才培养的软实力。

四 结语

本文概括性地研究了中国古代传统书院文化在当代应用型大学核心文化教育价值缺乏的背景下对提升应用型大学软实力的重要启示。不管是从现代应用型大学自身文化发展问题分析,还是从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脉络发展来说,中国原有的、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核心价值,是千年以来符合国人文化内质的。而近代以来兴起的我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西洋式学习和发展,本身是一个文化吸收的过程,它不可能解决关于发展中的文化教育事业的所有问题,最后还要落在书院文化与应用型大学现代文化价值的契合性问题上。

参考文献:

[1]王兴立.现代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80-84.

[2]张平.高职院校书院通识课程:逻辑架构与建构实践[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03):120-123+128.

[3]邵凯,朱思伟.德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04):26-29.

[4]张朝登,许碧琴.基于校企融合视域下的高职书院制校园文化建设[J].现代国企研究,2016(10):282-283.

作者:谢红梅 张献蕾 安然 蓝海瑛

书院人文教育德育分析论文 篇3:

农村小规模学校书院文化教育的探索

摘要:受地理条件、班师比等要素的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表现出教育水平低下、学生素养培养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书院文化教育的建议,从书院文化教育的作用入手,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提供落实书院文化教育的策略,以期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书院文化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组织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在宋元时期迅猛发展,并于明清全面普及,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千余年的历史。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实施书院文化教育,可实现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提升现代教育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书院文化教育分析

书院文化教育是指将书院文化纳入现代教育中,取其精华,用于现代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水平,落实素质教育。在书院教育开展期间,其对学风、民俗及群众的思维、习惯、观念等文化要素造成较大影响。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教育工作者可引入书院文化教育,整合书院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实现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有效融入,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细化来说,书院文化教育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的应用作用如下:

第一,弘扬传统文化。书院文化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书院文化与现代教育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可完成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渗透,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弘扬与渗透。第二,强化教育成效。书院文化将学生作为主体,可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手段,提升教学水平,强化教育成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书院文化教育策略

基于书院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农村小规模学校需结合办学现状,从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手段四方面人手,实现书院文化在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入,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在书院文化的渗透下,农村小规模学校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结合书院文化、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明确自身办学理念,为教育工作者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大平小学为例,该校将启蒙养正、立身成人作为办学理念,培养德智兼备、才艺双全的现代小公民。

为实现书院文化的有效融合,该校组建了“立身教育”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学校书院文化教育的各项工作,制定相关规划与实施方案,创建特色学校,强化人才培养。经过多年探索,该校“立身教育”工作小组已成功制定相对完善的办学体系,落实书院文化教育。书院文化教育体系涵盖六方面的内容:(1)德育建设工程,包括一日三习、一月一主题、一年一评、一班一品等教育活动;(2)课程建设工程,包括立德、立智、立艺三个模块;(3)课程建设工程;(4)教师成长工程,包括德馨坊、智美坊与艺趣坊;(5)家校合作工程;(6)环境建设工程,为书院文化教育的落实提供基本条件。

(二)树立合理教育目标

书院建设之初,传承的是儒家教育思想,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与改革,转变成以“道”为核心的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早在十八大报告中,政府部门就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学生品德修养教育的重要性。就此,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开展书院文化教育时,需整合书院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目标。

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大平小学为例,教育工作者以“礼以立德,思以立智、趣以立艺”为校训,彰显书香阅读、礼仪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该校的德育建设工程中,教师通过一日三习,组织学生开展朝诵、午写和暮省,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积累知识底蕴;在一月一主题中,分别以节俭、尊规、公益、勤劳等内容为德育主题,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主题德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思想品格;在一年一评中,评估学生的德智艺素养,选出最美少年;在一班一品中,根据班级标识、环境及制度等要素,选出最美班级。后两项工程实施策略,可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约束自身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优化学校教育内容

在古时书院教育中,不仅讲解儒家经典知识,还涉及自然科学与文学修养等其他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就此,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开展书院文化教育时,需优化学校教育内容,将单一的学科知识教学,拓展为综合教育模块,覆盖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大平小学为例,开设立德、立智与立艺三个模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立德模块,教育工作者通过常态化阅读活动、主题阅读活动及阅读节,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外阅读;通过礼仪修身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性与德行。

在立智模块,教育工作者开设趣味性益智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如四季研学课程、思维导图的妙用、百变DIY课程等,并组织学生参与百科知识竞赛、“三百比赛(百字王、百题王、百词王,分别考核学生的汉字听写能力、数学计算能力、英语单词拼读能力)”、中国谜语大会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在立艺模块,该小学开设艺术类、语言文学类、运动类及科技类等多种社团,如翰墨书法家协会、“悦”读俱乐部、矫健毽球协会、“未来星”科学王国等,每个社团配置一名相关学科教师,为活动设计与学生教育提供指導。多元社团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课外拓展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该校定期组织体育节、科创节与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健全学生人格。

(四)创新传统教育手段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中,教师需结合书院文化教育理念,创新传统教育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大平小学为例,该校以书院文化为基础,借鉴书院传统的“讲会”制度,开展“每月一辩”活动,并实施“432”教学模式。在“每月一辩”活动中,学校邀请至少两位名师就一个主题开展辩论,组织五十名学生到教室观摩听讲,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432”教学模式中的“4”是指研学的4个要素,分别是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学法、研究“研学后教”教育理念与学科的整合角度、研究合作学习模式,这四类要素为“研学后教”的基础条件,可推动小规模学校的教学改革;“3”是指后教的3个要素,分别是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互动教育(学生间合作学习)、教师教育(师生互动),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获取部分知识,产生相关疑问,再由师生互动解决,可实现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2”是指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2个途径,分别是“堂堂清”与“活化作业的布置”。

在实践教学中,上述两项教育手段创新措施均以学生为主体,可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问题。

综上所述,书院文化教育可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不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开展书院文化教育时,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合理教育目标,优化学校教育内容,创新传统教育手段,从多角度人手,落实书院文化理念,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艳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于德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2019(16).

[2]程嫩生.论中国书院道德教育与科举文教育[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

[3]赵华.传承东山书院文化推进创客教育研究——浅谈宜昌市东山中学校园文化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S2).

作者:卢少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择业价值观的高校教育论文下一篇:工程教育背景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