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学习感想

2022-07-20

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感想

金匮读后感想

在还没开始进入之前,我想先通过金贵要略的第一章节来带出金贵要略的中心思想。 这个章节说明了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症候并提示根据脏腑经络的病机反映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治疗法则再根据疾病传变过程列出其治疗思想还根据疾病部位,性质而确定具体治疗方法。 通过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实金贵要略也清楚为后世带来了“理,法,方,药”的治疗原则而要用这些原则的前提是要以“整体观”也就是金贵要略的中心思想才能有效地给与治疗。 就是因为整体观, 张仲景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末病”的观点而靠脏腑经络传变规律来解决这个观点疑问。 所以张仲景就用整体观来做为指导思想而通过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结合四诊八刚来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

在开始进入前,我先大概介绍我将会讲的大纲:

 解释金贵要略的思想,理论,治法特点

 解释金贵要略里的常用的单味用药特点

 桂枝

 麻黄

 附子

 半夏

 大黄

 茯苓

 干姜

 白芍

 白术

 瓜蒌

根据读完这本书的阅读感言,我可以大概总结出金贵要略的特点

 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

 以脉论理:几乎每个章节都有用脉象来论述病理,所以可以确定当时的脉学已经有一定的

进步和系统了。虽然同是寒饮夹热引起的咳嗽,可是却有表里的不同,而通过

“浮”“沉”脉阐述了饮邪偏表或偏里

 脉证合参:通过《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的寒实证可以看出来。 “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

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反映了这种思想

 辩证论治:使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来治疗疾病。 同病异治可以通过《胸痹心痛短气篇》

来得到证实。同为胸痹,因其虚实不一样,所以偏于实的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而偏于虚的用人参汤。异病同治则可以在葶苈大枣泻肺汤得到体现。 此方可用

于肺痈喘不得卧,也可用于支饮不得息,可是由于病机都是痰涎壅盛,邪实气

闭,故可以同用。

 据证论治,随症化裁:厚朴七物汤下提出呕加半夏,下利去大黄,寒多重用生姜就是依据

证情变化而做出加减

 病因角度:

 以“千般灾难,不越三条”的病因分类方法:正气虚,邪气实和房事过度。

 八法特点:

 温法:寒症

 清法:里热证

 消法:食滞停积,癥瘕积聚

 补法:阴阳气血虚 汗法:表实证 吐法:痰涎,食积 下法:燥屎内结,水结,蓄血,痰滞,虫积

 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 温下:大黄牡丹汤

 逐下

 润下:麻子仁丸

 通瘀:血府逐瘀汤

 攻瘀:大黄蟅虫丸

 驱虫:乌梅丸

 和法:肝胃不和时用(腹满,泄泻)

 治法特点:

 缓中补虚:这种治法可在《血痹虚劳病篇》大黄蟅虫丸看见。虚劳伴瘀,理论上应该

祛瘀可是虚劳干血已是久病,所以只能缓攻淤血兼扶正气。

 因势利导:这可以在《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的瓜蒂散和大承气汤看见。 宿食在下就用

大承气汤攻下,宿食在上温温欲吐则用瓜蒂散涌吐

 相反相成:在《痰饮咳嗽病篇》的苓甘五味姜辛汤中的姜,辛温散以化寒饮,五味子

酸收以敛气止咳。两者相伍散寒祛饮而无温燥之弊。

 调和阴阳:毋庸置疑调和阴阳就是张仲景的重要治法之一而其治法在金贵要略可以通

过桂枝龙骨牡蛎汤来证明。 虚劳失精既是阳虚不固,也是阴虚火旺,所以

用桂枝汤来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潜镇固涩。

 健脾气,补中气:脾胃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头,在所有疾病里张仲景非常重

视脾胃功能,所以在几乎每个方子力都有“姜枣草”目的就是为了

调和脾胃。 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倍芍药并加饴糖,从而从桂枝汤

的调和营卫变成建中补脾之剂。

 补肾:肾是先天之本,藏精气所以在治疗虚劳腰痛时用了八味肾气丸目的就是为了通

过阴阳互生,达到阴中求阳的治疗思想而肾乃是全身的元阴元阳所在,故此只

要补肾,其他脏腑的阴阳也可同时得到调理。

 滋阴中兼顾其他亏损:在麦门冬汤里,虽然其主要治疗时治阴虚而导致的虚热肺痿,

可是在阴里不能盲目滋阴, 也要考虑肺气的盛衰, 故在药方里加了人参,粳米,甘草,大枣目的就是要以土培金。

 血痹虚劳病篇的治疗特点

 五脏气血虚衰:补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虚-调节阴阳(八味

肾气丸);治脾-调节气血

 阴阳两虚错杂证:补脾胃建中气(甘温扶阳以补脾气-小建中汤)

 虚劳病虚实挟杂

 虚多邪少:扶正祛邪(酸枣仁汤)

 邪重致虚:祛邪为主(大黄蟅虫丸)

从常用单味用药特点来看, 我们首先来看桂枝。桂枝在金贵要略主治有三。 第一,桂枝主要治疗气上冲。气上冲可以在金贵要略的防己黄芪汤“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奔豚气病里的桂枝加桂汤“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苓桂甘枣汤的“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饮停心下的苓桂术甘汤的“胸肋支满,目眩,心下悸动,小便不利”和苓甘五味甘草汤的“气从小腹上冲咽喉”。 总结来说从桂枝用方可以为气上冲总结出两种表现特点,第一,胸腹部明显上冲感(气从少腹上冲胸);第二,搏动感的自我感觉(自觉心悸)。

第二,桂枝治疗以心悸为主诉的疾病。桂枝能平冲降逆,宣通胸阳,甘草能缓急定悸。 所以,桂枝甘草常常配伍在一起来治疗悸动也就是用来定悸平冲的桂枝甘草汤。在金贵要略里以桂枝甘草为基础的加味方有苓桂术甘汤(虚悸),苓桂甘枣汤(胸腹悸),桂枝加桂汤(气上冲胸而悸),桂枝龙骨牡蛎汤(惊悸而汗出),小建中汤(虚悸腹痛),黄芪建中汤(虚悸兼气虚)和苓桂味甘汤(咳逆而悸)。

第三,桂枝可治疗腹痛类的的疾病。桂枝配白芍甘草可以治疗腹痛就好像虚劳里急的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还有奔豚气病里的桂枝加桂汤。桂枝配赤芍牡丹皮,桃仁治疗下腹部疼痛就好像妇人妊娠病里的桂枝茯苓丸用来消瘀化癥来止下腹部疼痛。

再来就是麻黄,在金贵要略里可以主要分成四种。第一,主治黄肿 ; 第二,以咳喘为主诉的疾病; 第三,以无汗为特征的疾病 ;第四,以水肿为特征的疾病(水气病)。黄肿的意思是面色黄黯而浮肿的表现就有如水气病篇里的甘草麻黄汤主治“一身面目黄肿。。。”的里水和越婢汤的“恶风,一身悉肿。。。”不管有汗或无汗,只要有浮肿者均可以考虑用麻黄。以咳喘为主证的疾病均可以用麻黄来治疗就好像痰饮咳嗽病篇里的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以及咳嗽上气里的厚朴麻黄汤所主治的咳喘均用麻黄宣发的特性来宣肺以平喘。除此之外,甘草麻黄汤,大,小青龙汤也可以用在治疗无汗的疾病里因为用其宣肺以发汗的机能来解决无汗病症。

最后,麻黄也可治疗以水肿为特征的病症就好像水气病病篇的越婢汤,麻黄附子汤均用来发汗或以小便以排除身体的水分来治疗浮肿。 除此,通过药物配伍也可以总结麻黄的功效: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2。麻黄配石膏:平喘3。麻黄配射干:开痰散结4。麻黄配黄芪:退肿和治疗身痛

5。麻黄配厚朴,杏仁:宣肺理气降逆

接下来要就是附子。 附子主要主治的病症有第一,痛症;第二,腹泻,呕吐为特征的病症;第三,脉细微,四肢逆冷为特征的病症。 以疼痛来说附子主要适合用于寒凝所造成的疼痛因其温阳散寒的特性而协助驱寒来缓解疼痛。这可以在 桂枝附子汤 的“身体烦疼,不能转侧。。。”;大黄附子汤“肋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薏苡附子散主治的“胸痹缓急者”;附子粳米汤主治的腹痛“腹中寒气,雷鸣切痛”;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的“肢节疼痛,身体魁赢。。。”和乌头赤石脂丸所主治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显示出来。总结来说,附子所治疗的痛症有:

1. 全身性疼痛而且痛无定处(湿病)

2. 关节性的疼痛(中风历节)

3. 肋或腹疼痛(腹满疼痛)

4. 心胸疼痛(胸痹心痛)

附子也可以用于治疗腹泻和呕吐可是前提是必须使寒凝所造成的,如果是实热的则不适合。 在呕吐下利病篇里的四逆汤方所主治的“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则难治”以及下利寒证篇里的四逆和通脉四逆汤均用附子来治疗寒凝的呕吐或下利。以脉细微,四肢逆冷为特征的病症可以在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里见到二其机能均是用附子辛温散寒的特性来回阳救逆,可是通常需要与干姜配伍才能事半功倍。

半夏也是在金贵要略里的常用要药。 半夏主要治疗的病症特征需要有第一,呕而不渴;第二,以恶心呕吐,腹满或痛及心下痞满为特点的疾病;第三,咽喉疾病如咽喉有异物感或声音嘶哑;第四,咳嗽痰多的疾病 ; 第五,失眠为主诉的疾病。半夏止呕的机能主要是通过两个,第一就是以其降气特性来降逆止呕,第二就是用其辛温特性来化痰饮燥湿来止呕。以呕而不渴这可以在小半夏汤里的“呕家本渴,渴者为愈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也”得到证明。在呕吐嵗下利病篇可以见到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半夏干姜散和生姜半夏汤里见到其机能。至于腹满痛或心下痞则可以通过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和大柴胡汤及附子粳米汤的肋痛来见证。 半夏厚朴汤这是用来治疗咽喉部病变如咽喉部有异物感就是用半夏的降逆特性来降气涤痰。而以咳嗽痰多的疾病则可以从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里见到。 最后以失眠为主诉的病症可以从半夏泻心汤里见到而其失眠是因为心下痞而影响睡眠。通过配伍半夏的功能可以加以扩大,比如半夏配生姜:治疗恶心呕吐; 配茯苓:治疗心悸失眠; 配黄芩黄连:心下痞满而烦躁;配姜辛味:治疗咳嗽痰多;配麻黄:面黄身肿及配瓜蒌薤白:胸痹胸痛

大黄在金贵要略里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功能主要可以分成三种,第一,专治疗腹满疾病;第二,主治痛而闭的病症;第三,治疗吐血,纽血和咳血。其治疗腹满的功效主要可以从大黄蟅虫丸“五劳虚极,赢瘦腹满。。。”;厚朴七物汤“病腹满,发热十日。。。”;大柴胡汤“按之心下满痛者”和己椒历黄丸“腹满口舌干燥”里看的到。痛而闭的意思是指腹痛兼有大便不通。痛而闭这个名词主要是见于厚朴三物汤可是却为大黄的功用带来了启示。 再来就是治疗上部出血的疾病,大黄主要是通过其苦寒的特性来引血下行已让气火下降已使血静而不妄行来达到止血效果,而这可从泻心汤的证治来得到证明。在用量上,大黄以不同的用量会带出不同的功效,如果要达到攻逐瘀血来治疗腹痛用量大概是三到四两以上就好像大黄牡丹汤,下瘀血汤,大黄蟅虫丸,大黄甘遂汤和抵当汤;如果要达到泻下以攻积滞(寒或热积)用量则少于三两而且通常配伍枳实和厚朴就好像厚朴七物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己椒历黄丸和大黄附子汤。

下一个药就是茯苓。茯苓主治的病症主要可以分成两个,第一是主治眩悸,第二是治疗以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茯苓主治眩悸主要可以从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里得到证明。小半夏汤原是治疗呕吐的方,可是在小半夏加茯苓汤时,其主要功效是治疗眩悸“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此外,苓桂甘枣汤中的“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从这里可以对眩悸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眩乃是神志上的问题就好像眩晕或者也可以了解为幻想, 可是从苓桂甘枣汤里的脐下悸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它是病人的一种自我感觉,感觉有一股气上冲。虽然眩和悸可以说是独立的个体可是通过金贵条文里,眩悸都是一起的,可见两者在临床上是一起出现的。以小便不利来说,可以从茯苓戎盐汤主治的“小便不利”来得到证明。此外,茯苓杏仁甘草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苓甘五味甘草汤均用茯苓的淡下渗湿的机能来治疗小便不利。

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干姜了。在这里我将会同时也解释生姜因为两个的主治几乎一样可是生姜的特性是善走而干姜是善守故其搭配才会不一样,比如生姜通常配伍大枣甘草来调和脾胃,而干姜通常配合细辛,五味子或附子来温肺化饮和散寒。干姜的主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涎唾而不渴,另一个是腹部疾病也就是腹泻,腹满或腹痛。干姜主治的涎唾可以从甘草干姜汤的“肺中冷,必眩,多涎唾”和半夏干姜散“干呕吐逆,吐涎沫”以及小青龙汤里得到证明,可是前提是通常要在不渴的情况下才可用干姜,如果见烦渴这是他证了。腹部疾病主要可以从大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里看见。干姜在这三个方子力主要起到散寒止泻的效果,如果用在腹痛往往要与附子配合才能发挥其功效。

芍药的也是一味在金贵里常用的药。其功效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以腹痛为特征的疾病,另一个是主要治疗任何急性疼痛。 芍药治疗以腹痛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可见于妇科疾病也就是金贵要略的妇科妊娠病,产后病和杂病, 这些妇科病均有腹痛的特征。 就有如桂枝茯苓丸,胶艾汤“。。。假令妊娠腹中痛”,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和温经汤的“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而其中以当归芍药散“妇人怀娠腹中亏痛”和附子汤的腹痛最为明显。芍药治疗腹痛的机能主要是以滋肝柔肝来缓解疼痛。以急性疼痛来说,芍药的功用可以从中风历节病里去理解,就好像桂枝芍药知母汤所治疗的“诸肢节疼痛。。。”和乌头汤的“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所治疗的急性疼痛。总结来说,芍药可以用于治疗大多数实证或虚证的痛证。

白术也是一个常用要药。白术的功效主要可以分成四个, 第一,主治以头目眩晕为特征的疾病;第二,治疗风湿所造成的疼痛;第三,治疗以小便不利为主的疾病;第四,治疗以吐水为主诉的疾病。 以头目眩晕来看,这个主要可以从苓桂术甘汤“心下有痰饮,胸肋支满,目眩。。。”,五苓散的“吐涎沫而癫眩”和泽泻汤的“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看出来。白术治疗眩晕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其温燥来燥湿健脾,以升清降浊。至于风湿所造成的疼痛主要可以从麻黄加术汤,白术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和甘姜苓术汤得到证明。从这里可以了解到白术配伍麻黄可以轻微发汗以去表寒湿来止痛;白术配伍附子可以温暖脾肾来运化水湿以止痛而白术配伍茯苓可以通过渗湿利水来缓解疼痛。在这里可以证明的是如果要用白术来驱风寒湿用量得大,大约4-5两以上左右。

五苓散,茯苓戎盐汤和越婢加术汤都均可以治疗以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而起机理是通过与茯苓配伍来加强其利水效果。除此之外,白术也可以治疗以吐水为主的病症就好像五苓散治疗的“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和枳术汤所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而其止吐效果主要是通过燥湿健脾以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来达到目的而分量通常只用到2-3两左右。

再来要讨论的就是瓜蒌了。瓜蒌主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用药,一个是瓜蒌根,另一个是瓜蒌实。瓜蒌根主要治疗以津液不足为特征的疾病如四肢拘急,或则是口渴。这个功效主要可以从瓜蒌桂枝汤,瓜蒌牡蛎散“百合病渴不差者”和瓜蒌罌麦丸“。。。其人苦渴”里看出。 这个主要是因为瓜蒌根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除了可以柔润经脉也可润上焦之燥而通常与牡蛎配伍来增强润燥效果。 瓜蒌实与瓜蒌根不同之处就是瓜蒌实偏于通阳散结所以主治胸痹。 胸痹主要是以喘息咳唾,胸背痛和短气为主证,但其病机主要是因为胸阳郁闭,所以治以宽胸通阳行痹。瓜蒌实主要是通过其宽胸中痰结和通行经络血脉的功效来治疗胸痹而常与薤白一起配伍来通阳行痹为治疗胸痹的主要配对。

总结来说,金贵要略为后世的医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在理论,辨证,治疗上都带来了很完善的系统。一个单味药如果配上不同的药将改变其效果而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就好像麻黄配伍桂枝用来发汗解表;配伍石膏用来平喘;配伍射干用来开痰散结以及配伍厚朴,杏仁用来宣肺理气降逆。除此之外,药物也有其用药规律,就拿胸痹心痛篇来说,瓜蒌配伍薤白治疗胸痹;瓜蒌专治痰实疾病;枳实配伍厚朴治疗气滞和痞重疾病;寒凝疾病则用附子;痰盛疾病用半夏和气逆疾病选桂枝。这些药物在不同的疾病上和不同的药物配伍上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所以说金贵要略其实在伤寒论出现后也成为另一著医学重要的典籍而其医学价值更是无可否认的珍贵。

第二篇: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

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

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

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

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

体恢复平衡。

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

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 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

第三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08级中西医临床(2)班

李宗霖 200802050241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金匮要略》,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夫《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径。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确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扎实古汉语功底

《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学生和学者望而却步,成为学好《金匮要略》的一大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打好文原文基础,多认识和记忆一些繁体字,学习古汉语中的多种语法形式,如“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这样才能在字面上看懂、读懂原文,为学习和理解《金匮要略》奠定基础。

二、熟读、背诵原文

熟读原文是学好《金匮要略》的基本功。也只有掌握了汉以前“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文法才能读懂弄懂文章。

然而,更重要的读法还在于读熟各经的提纲,有方有证的条文,重要的辩证条文等,必须读到烂熟、记忆和背诵。例如各病篇中应牢记其各证的脉象、辩证、方药和治法,其各类证治的原文也应例举出来。

三、掌握各类病症之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

《金匮要略》中论述了众多三阴三阳病症及疑难杂病类型,而只有系统地掌握了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等才算真正了解了此病症,才能为学习和运用提供依据。

例如肺痿病篇中,“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是为肺痿病的病因,其病因为上焦有热,“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可知肺痿病的脉证为数虚(浮大无力),其证候为咳嗽、多唾浊沫,治则选用益气养阴清热,其证治对于肺气虚寒用甘草干姜汤治之。

四、深度总结和学习

(1)掌握一类病中的各种证治与方法

如腹满病篇中,腹满病辩证为寒、热、虚、实,其证治又分为①里实兼表寒症,方用厚朴七物汤,表里双解,行气除满;②里实兼少阳证,方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以攻下为主,兼解少阳之邪;③里实胀重于积,方用厚朴三物汤,行气消胀,通腑去实;④里实积胀俱重,方用大承气汤,峻下燥结,荡涤实热;⑤虚寒饮逆,方用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散寒止痛,;⑥脾胃虚寒,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⑦寒实内结,方用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等。

(2)掌握每一种病证的治疗特点

如湿病篇中,治疗风湿为患,要用发汗之法,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缓蒸发而不骤泄,则风与湿邪俱去。 又如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腰痛,方用肾气丸,其组方中干地黄八两,桂枝、附子各一两,用干地黄补肾阴加强肾气,用桂枝、附子少火生气,补助肾阳,故肾气丸是为补益肾气,阴阳双补之方。

还有肺痈病篇证治的邪实气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其方中用大枣,大枣的功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正气,所谓“扶正以祛邪”,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3)对比记忆找异同

《金匮要略》中在各类病证中又分为不同方药病证,通过对比同类病证中的相似病证,找出异同,可更有利于对各类病证的学习、了解和记忆。

例如在痰饮咳嗽病篇中,痰饮病又包括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虽然它们都为水气饮邪停于身体某处而致病,但又各有不同,其中痰饮为水走肠间,水饮由上到下;悬饮为水在胁下,病邪不上不下;溢饮为水溢四肢,支饮为水气凌心射肺,由下入上,病势较重。所以其证治中的各治方和治法又各有不同。

(4)深化中医学思想,感悟其中真谛

《金匮要略》是重点研究疑难杂病的著作,我们对它的学习要以牢固的中医基础作为根基,以中医学的眼光和态度去刻苦钻研,要善于联系所学过的所有中医学知识,并结合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去学习和研究。不能简单、片面的看待问题,妄下结论,要时刻深化五行和阴阳学说,以此为依托,对杂病进行体统而全面的研究和看待,力求找到正真的病因、病机。此外还要学着多提出问题,找到原文中的精妙之处,加以解决和运用,这样方能得到长足的提高和进步。

《金匮要略》是临床实践的指南,只有诚心诚意,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有收获。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一心一意的学习、使用、研究,信而不弃,方可成功。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总结和思考,悟出其中深意,真正体会其中真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多实践,多付诸行动,指导临床实践,从中总结经验,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才是学习《金匮要略》的真正目的。

第四篇: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09级中医一班郑萍 200902020128

一、《金匮要略》基本概况

《金匮要略》原名为《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原著共25篇,前22篇,约计原文398条,包括40多种疾病,共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最后3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原著不仅对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充实与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临床医学三位一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二、《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

(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包括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据脉论理;辨证论治;治未病;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因势利导等。

(二)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包括载方205首,临床应用广泛;组方严谨精炼、化裁灵活;重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方法等。

三、学习心得

今年我们有幸学习经典课程《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经典我们可以

学到很多东西,从经典中发掘对临床有用的价值。首先,从本书开篇我们可以知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当五脏功能失调或气机阻滞时,人就生病。本书中介绍了很多疾病的治疗,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

第一、重视肝脾之间的关系:本书中多条原文提到肝脾的重要性,如“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治疗时应该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不可见肝治肝,这样往往不能取到很好的疗效。又如防己黄芪汤、小建中汤等方剂均运用芍药来调和肝脾,肝和则脾胃和,故在临床实际中,应该重视肝脾的治疗。

第二、组方特点:本书中多首方剂均体现药物加减变化的灵活性。例如:麦门冬汤中麦冬七升、半夏一升,甘草干姜汤中甘草四两、干姜二两等多首方剂均有这个特点;又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篇》中治疗吐血证却不用止血药也可以治疗出血证,泻心汤方用大黄、黄连、黄芩治疗热盛吐衄的证治,体现张仲景用药的灵活性和治病求本的原则。这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不可见吐血妄用止血药,见泄泻妄用止泻药等,以免闭门留寇,时病情复杂化。

第三、据脉论理:从篇目如《脏腑经脉先后脉证》等可知,每种疾病均从疾病的脉象开始论述。可见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脉诊尤为重要。在《金匮要略》中脉法灵活,首先各病有主脉,但一病又见多种脉,也有一脉主多种病的。在《金匮要略》里张仲景告诉我们如何用脉象解释病机,如何据脉象指导诊断和治疗,又如何据脉象推测预后。脉象相同又如何舍脉从证以认病,症候相同又如何从脉

以认病等等,据脉理论是原著的一大特色。

第四、学习方法:《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既有理论,又有临床,最切合实用的书。首先、应该熟记原文。“学,然后知不足”、“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活到老,学到老”、“开卷有益”等名言总让我们记忆犹新。学习经典也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读书态度,孜孜不倦,学而不怠。只有熟悉原文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不能仅仅是望文生义,学习皮毛。然后、通读原文,联系上下。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章的写作手法,联系上下文找出省文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意。例如“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联系前文其临床表现有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如果我们不联系前文就不能知道“病形如初”指的到底是什么。可见联系上下文也是很重要的。最后、多学科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我们学习每一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取得更好的疗效。所以在学习经典时,我们应该运用自己学到的多学科知识去深入的理解原文的意思。使原文表达的意思通俗易懂。另外,在学习时也要学会分类。例如《痰饮咳嗽病脉篇》中张仲景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这样才能更好的选药,不同的饮病采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体现了 “因势利导”的思想,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更好地指导临床。本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以上就是我学习《金匮要略方论》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学习经典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琢磨,不断的研究,从而发掘其中的宝贵财富。另外学习时还可以参考历代《金匮要略》注本等多种资料,结合临床

《金匮要略》作比较深入的阐析,但不可拘泥于资料,要有自己的想法。经典博大精深,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故我们应该学好经典。

第五篇: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09级中医1班 宋修发

(200802020122)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题记

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

请允许我先谈谈自己一段经历。高考过后,记得我小舅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中医学”,当时他说,中医的人不止会阴阳、八卦、算命、还会跳神的!出于长辈我也只是笑笑就过了。刚进入中医学院,我们接触的专业课时《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下课后,我想起小舅的话,不知道中医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神乎其神的。浅浅学习,当然不能下结论。

眨眼工会,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金匮要略》的学习,半个学期的功夫下来,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四、 用药精、准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五、辩证论治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老师

大学是知识的的殿堂,不过我发现大学也是很多老师离不开PPT的殿堂,之前两年的学习,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离不开PPT的,说是照本宣科不好听,不过真的很少听见PPT以外,老师自己的思维,很让我很苦恼。但是,我在这里要感谢王老师,王老师就是一个上课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还有他经典的独到见解的人。不止引导我们去入手经典的理解,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待编者的思维局限,更是告诉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方法论指导。使我改变了对大学老师的看法。

结语:感想颇多,由于时间关系,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就把这些感想留下来,最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尝的,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教学叙事故事下一篇:教育教学工作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