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

2022-04-19

小编精心整理了《专业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当今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架构下,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新的知识观为改造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基础;在高校由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中,专业的应用性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专业改革的方向,对于专业具体的教改实践活动给予了有效的指导。

专业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 教育 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 发展 ,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二、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 规律 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 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 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必要。

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的 总结 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

作者:赖翠英

专业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造

摘 要:在当今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架构下,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新的知识观为改造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基础;在高校由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中,专业的应用性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专业改革的方向,对于专业具体的教改实践活动给予了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用型 改造

1 改造专业的现实背景

作为中国高校开办的一个最为传统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中文专业”)是所有专业中设置时间最长的,因此,比其他的专业相对积累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其设置的课程和确定的教学内容也是较为稳定的。为此,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人们普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纵观所有的现在仍在开设的传统专业,中文专业具有最为丰厚的办学底蕴,在现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其办学的稳定性、学科的独特特点和魅力无与伦比。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以及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强烈地需求多样化的人才,尤其是对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之相比较,大学的学科是按照传统方式设置的,以专业结构为中心,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的是系统化的理论和知识,而且专业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且教师讲的又恰恰是考试的命题范围。因此,致使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即学生上课时记好笔记,平时不学不看不备,考试前突击背笔记,考试时只求60分万岁。这样的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会纸上谈兵,而不可能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文专业的职能一向被定位为培养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但是事实上,社会不能够大量地、无止境地需求中文的专家、学者,这一需求总是有一定的规模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处于培养精英的历史时期,只有少数的综合和师范类院校设置中文专业,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以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也纷纷设置了中文专业。在一背景下,面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就不得不正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问题。也就是说,中文专业必须要考虑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回应大众的普遍质疑。鉴于此,在世纪之交,很多开设中文专业的高等院校,开始不同程度地尝试对传统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造。对于普通的理工院校而言,因为其中文专业设置的时间相对比较晚,所以它们探索改造专业的积极性也最高。在这一过程中,既不能对中文专业的传统办学模式给予全方位继承,又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理工科原来的办学模式。经过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各高校提出了比较科学的中文专业的办学思路,即立足市场,依据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在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而且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改造专业遵循的理论基础

2.1 改造专业的本体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仅依靠主观表象是不行的,而是往往要作为行动者和参与者,去切实地领会、理解和把握。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也就是说,要把现实表象转变为具体的操作过程,把所知转变为能知。因此,我们说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2 改造专业的认识论基础—— 新的知识观

杜威提出了“知行统一”的观点,并强调在“做中学”的重要性,这为我们进行中文专业的应用型性改造,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认识论基础。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分为“显性”和“缄默”两种类型。一般情况下,对于前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或符号来进行;后者人们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但能够客观地深刻对人们产生影响。缄默知识不同于显性知识的地方,就是对其进行表达的时候不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者符号进行,也就是说,对其进行传递的形式是非正常的。无论是拥有缄默知识的人,还是使用缄默知识的人,都不能把其表达得十分清晰。所以,仅仅采取读书或者听课的方式是无法获得缄默知识的,而必须要身体力行才可以。上述观点就是所谓的新知识观,它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它推动人们对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评价。在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中,如果学生的个体缄默知识没有参与其中,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切实地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的真谛。

3 改造的具体策略

3.1 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性、多样性人才的需求,对于中文专业的培养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在专业培养方面要突出应用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要坚持一个基本的操作导向,那就是:立足于原有的专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拓宽专业的发展方向,使专业教学完全对接契合市场的需求。这也是该专业在激烈的办学竞争和人才竞争中得到持续发展,从而全面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根本路径。要切实凸显该专业的应用性,就务必既要突出学科理论的传授,又要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具体而言,要紧紧地围绕学生的核心能力确定专业的课程类型,适当地保留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要缩短课时。同时,为了突出专业的应用性,要在应用方向上增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不仅要注意要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专业课程之内,而且还必须要注意设置要相对集中的独立的实践课程。在固定专业基础课的同时,还应该特别注意对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构建三大类专业课程,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因为专业课程的不同其定位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必须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课程,即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和具有独立实践环节的课程。通过这三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起扎实的职业技能,从而能够更加地适应社会对于多元化中文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培养一支与专业改革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推动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新的形势下,在对传统的中文专业进行应用性的改造后,要上好新设置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目前,虽然多数的专业课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都是达标的,但是社会实践经历、经验的不足,始终是他们从事专业教学的短板和瓶颈,致使他们与所教的课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和不适应,极大地制约了对中文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造。因此,必须要重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第一,必须要推动教师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必須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改造传统的中文专业,使其突出应用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要对专业课教师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在他们进入工作岗位、走上讲台之前,要组织他们深入相关的行业、岗位或学生的实习基地进行挂职锻炼,或者开展岗位培训活动,从而有效地弥补专业课教师应用能力的不足;第三,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支持专业课教师广泛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以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3.3 改良教学方法以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中文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写作与表达得体、策划和沟通自如、持续学习等。教学中文专业课程的重点就在于对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提炼课程的理论精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果课程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要鼓励教师对其应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丰富师生之间的相关的实践互动关节,充分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授具有实践环节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校内的实验室,以及校内外其他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学生实践和实训内容的设计,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导入,通过学生自行地设计和处理教学内容,促进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加以认真地解决。例如:因为选择的研究课题不准确,致使不能深入地进行探究;确定的探究提纲比较死板;设计的问卷问题比较模糊;在进行调查时,不能与同学之间形成有效的配合;由于自身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不够丰富,导致整理材料不充分;操作软件的水平和技能不过关;在调查报告撰写的过程中数据使用不恰当,布局材料不合理、表达的形式不丰富等,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各方面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得到持续提高的过程。在教授独立实践环节课程的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实习基地或单位,坚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近距离地了解、熟悉和掌握具体真实的工作流程,从而不断地开阔专业视野,与职场生活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另外,要组织学生适当地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积极推进学生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

以往人们对于传统的中文专业存在认识偏颇的问题,错误地认为:凭借最小的投入和最低的成本,网罗一些专业教师,招收一批中文专业的学生,就算是开办起了中文这一专业。但是,要培养具有应用性的中文专业人才,切实提高学生的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必须要全面建设专业实习基地和专业实践室,为学生全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广阔的平台,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走入社会,加强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增强。在进行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固定的,便捷完善的专业技能实训室。因为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学生必须要系统地接受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的模拟训练。

参考文献

[1] 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科学教育研究,2006(6):50-52.

[2]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1):14-16.

[3] 彭巧燕.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8(24):144-145.

作者:由敬周

专业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毕业大学生要有非常高的素养,换句话就是要求学校要重视学科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学科应用性作为衡量学科体制发展水准和健全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大学开设的学科当中,几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全国所有学校都要开设的专业,从中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所有学科当中的重要程度,文中将重点对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专业应用性 问题 分析

伴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作为我国传统人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但承担着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同时作为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学科知识的流程当中,除去体会当中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学习精神知识,健全自己的人格系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当中,陶冶情操。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写作问题

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点之一,为此,院系还根据《写作学》开展了相应的专业课,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写作本身属于文科范畴,这就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在写作中贯彻理论指导,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的发挥,注重文采的提升,正因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难度较大,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应用性不强,造成学生学无至用,限制了专业的良好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语言问题

不仅在文学写作方面颇有锻炼,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上也非常有帮助,对语言文字能力培养锻炼,从而可以对语言的规律总结,相对看来这是比较实用的部分。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但是落实到个人,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例如在南方地区,就有卷舌平舌分不清楚的情况。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掌握语言的规律,从而纠正读音,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3.文学理解问题

在美学基础上,通过对汉语言进行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对文学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表现之一,通过对文学进行理解,能够明确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系统性的树立文学作品的脉络。能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用词结构和内涵等,但是由于文学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且文学理解的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专业运用性不强,难以深层次的理解文本内容,限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措施研究

1.扩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渠道

从就业形式上看,目前我国整体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扩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渠道,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力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于当下社会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扩宽教学的范围及深度,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读、写、听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要鼓励学生投入到一线工作岗位中,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个人的价值,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2.课外实践教学法,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有将汉语言文学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将在汉语言教学内容中学到的知识完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只有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理论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单纯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就违反了我国倡导应用型教育人才的原则,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当中,不但要实践创新还要遵循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上,发挥我国传统的文以载道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不仅是教师和教育的职责,应当为之共同努力的还有学生。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受益者包括学生在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当有意识地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在专业基础上,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能力,才能够有效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特性。

参考文献

[1]王莉莉.汉语言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分析[J].牡丹,2016,(06):116-117.

[2]逯婷婷.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思考[J].山西青年,2016,(03):206.

(作者单位:山东泗水县第一中学)

作者:卜静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经营管理金融投资论文下一篇: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