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下中职教育论文

2022-04-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就业为导向下中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中宣部、教育部发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后,我国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步入了新的阶段,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改革应运而生。

以就业为导向下中职教育论文 篇1: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保障策略研究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DEMATEL分析法,调查和分析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等综合影响指数值,确定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原因因素、结果因素,并针对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定位中职教育质量目标、持续加大中职教育投入力度、优化中职生源与师资素质、积极推进中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保障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保障策略

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CIES)主席海尼曼(Heyneman)在第八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质量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并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担忧。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也普遍存在着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由于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其质量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和保障机制、保障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确认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但是,对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够明确,难以确定保障重点并运用到中职教育实践。因此,科学确定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保障策略,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增强中职教育社会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兴办“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调查与分析

(一)分析方法及原理

本研究采用DEMATEL(Decision-making and Trial Evaluation Laboratory,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研究法分析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该方法运用图论与矩阵论原理,在深入探究系统各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直接影响矩阵,以此计算出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以及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重要程度,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模型运用和实际案例相结合,被学界广泛应用于系统影响因素确定与分析工作。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1.确定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基于殷海涛的研究结果实施。殷海涛在初步了解影响中职教育质量因素的基础上,面向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10所(每市5所)中职学校312名专任教师进行了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Likert)的5级等级评定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设定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生源与师资、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物质投入、校园文化、社会贡献等7个维度、36项影响因素中,共有22项达到了显著影响程度。

2.建立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

本研究采用DEMATEL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了22项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将22项因素分别命名为 a1,…,an(n=22)。其中,物质投入维度3项、社会贡献维度1项、校园文化维度1项、课程与教学维度6项、教育管理维度4项、职业能力培养维度4项、生源与师资维度3项。

本研究在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中职学校选择10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在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选择5名专门从事中职教育质量研究的专家,共15人逐一判断某影响因素(ai)对其他21项因素(aj)的直接影响程度(xij)。xij分别用0,1,2,3表示没有影响、影响程度弱、影响程度中等、影响程度很强。若 i=j,则xij=0。视15名专家判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为直接影响程度,依此构建了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X。

3.建立影响因素标准化矩阵及综合影响矩阵

对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X的行元素进行求和,除以最大的行和,得到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标准化矩阵G。计算公式如下:

G=■X

运用公式T=G1+G2+… +Gn= G(I-G)-1,建立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矩阵T(其中,I为单位阵),用于比较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指数,描述各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程度。

4.确定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指数

为描述各影响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依据矩阵T求得各影响因素所对应的综合影响指数。其中,某因素影响度(Influence Degree,ID)为对应矩阵T中该元素的行和,为该因素对其他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值;被影响度(Influenced Degree,IDD)为对应矩阵T中该元素的列和,为该因素对其他所有影响因素的被影响值;原因度(Reason Degree,RD)为该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之差,体现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因果逻辑关系。若某因素原因度值大于零,则判定其为原因要素,说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起主导作用;若原因度值小于零,则判定其为结果要素,说明受其他因素制约;中心度(Centrality Degree,CD)为该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之和,用以描述该因素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中心度越大作用越大。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及中心度结果见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影响度分析

由表1可见,各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职业能力、生源质量、教师专业素质等3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5.0,课程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目标、实习实训设备、实操能力、实习实训课、工学结合、专业课、教学设备等9项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4.0,创业能力、教职工管理、校园文化、办学经费、教师教学热情、教学管理、德育、文化课等8项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3.0,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两项影响因素影响度均在3.0以下。

2.被影响度分析

由表1可见,各因素被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教学目标、实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等6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超过5.0,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教师教学热情、教师专业素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实习实训设备、教学设备、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课程体系等10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超过4.0,德育和安全管理2项因素的被影响度超过3.0,而校园文化、文化课、办学经费、生源质量等4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在3.0以下。

3.原因因素分析

DEMATEL分析方法原理表明,如果某一因素的原因度大于0,可确定该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的其他因素有影响,可将其定义为“原因因素”。原因度越大,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的影响越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越小。由表1可见,在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中,有8项因素的原因度大于0,可确定为原因因素。各原因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生源质量、办学经费、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文化课、职业能力。其中,生源质量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3.10;其次为办学经费,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达到1.36;再次为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和文化课程,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均超过0.50,而职业能力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仅为0.36。可见,优秀的生源质量、充足的办学经费、合理的课程设置、向上的校园文化、较高的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更新的实习实训设备、必要的文化课和优秀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中职教育质量之源。

4.结果因素分析

DEMATEL分析方法原理表明,如果某一因素的原因度小于0,可确定该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可将其定义为结果因素。原因度越小,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的影响越小,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越大。由表1可见,在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中,有14项因素的原因度小于0,可确定为结果因素。其中,学生管理、创业能力、教师教学热情等3项因素的原因度小于-1.00,表示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安全管理、专业课、实操能力、教学管理等4项因素,其原因度小于-0.50,表示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居中;其他7项因素原因度也均为负数,说明也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5.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表示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中心度值越大,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关系越紧密,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大。由表1可见,学生素质、教学目标、职业能力等3项因素的中心度均大于10,说明这些因素在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其次为实操能力、实习实训课、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课、工学结合、创业能力、课程体系、实习实训设备等8项因素,中心度均大于9。再次为教师教学热情、教学设备等2项因素,中心度均大于8。而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生源质量等5项因素,中心度均小于8、大于7。其他4项因素中心度均小于7。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总体状况

在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22项因素中,学生职业能力、生源质量、教师专业素质等3个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应作为中职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关注的重点。教学目标、实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等6项因素被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最大,应通过改善其他因素状况实现相应因素的优化。

在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22项因素中,生源质量、办学经费、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文化课、职业能力等8项因素为原因因素,其他14项因素为结果因素。中职教育实施主体应高度关注8项原因因素的优化工作,力促其对结果因素产生正向影响。应围绕中心度较大的因素确定工作重点,发挥相关因素“以点带面”功能以及与其他因素的联动效能,共促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具体因素

1.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14,2.04,7.18和3.10,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2位、第22位(倒数第1位)、第18位(倒数第5位)和第1位,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2.办学经费

事实上,实习实训设备投入也属于办学经费因素范畴。办学经费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73,2.37,6.10,1.36,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16位、第21位(倒数第2位)、第22位(倒数第1位)和第2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实习实训设备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4.79,4.21,9.00,

0.58,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7位、第13位、第11位和第6位,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4.98,4.04,9.02,0.94,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居于第4位、第16位、第10位和第3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课程体系所包括的文化课因素看,其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44(倒数第3位),2.88(第20位),6.32(倒数第2位)和0.56(第7位),应引起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78,2.97,6.75,0.81,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其影响度居于第15位,被影响度和中心度均居于第19位(倒数第4位),原因度居于第4位。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与中心度相对其他因素较低,但其原因度依然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教育质量。

5.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03、4.39、9.42、0.64,其原因度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据第5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这与民众认知的“名师出高徒”理念一致。

6.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19、4.83、10.02、0.36,其原因度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据第8位。杜凤伟基于用人单位的视角,面向京沪粤冀鲁苏豫晋等8省市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表明,基本职业能力维度方面,用人单位认可度较低的是组织管理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关键职业能力方面,用人单位评价最低的是创新能力、积极上进和统筹规划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方面,用人单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角色转换等问题也较突出;臧臣基于对口招生高校的视角,以河北省6所对口招生高校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任课教师认为对口招生高校中职生源学生素质多数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三、保障策略

(一)定位中职教育质量目标

定位质量目标对理清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方向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是实施质量控制活动和保障活动的前提。中职教育质量目标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教学目标是质量目标的具体落实和体现。研究结果显示,教学目标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的影响度较高,达到4.81。可见,定位质量目标在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应是社会各级各类组织以及广大民众对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的具体反映,是各方利益协商的结果。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对中职教育质量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实施全方位分析,反复权衡。政府及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将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定位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强调对社会的贡献;中职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持续增进,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行业企业则将质量目标定位于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其生产经营需要;中职学校将教育质量目标定位于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可见,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具有不同的诉求。但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诉求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中职学校作为中职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尽力满足各方不同的教育质量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或“发展性素质”。

(二)持续加大中职教育投入力度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至2013年间,我国中职教育投入占教育投入的比例、中职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因此,从横向比较看,我国中职教育投入状况亟待改善,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强化中职教育投入保障,需要遵循政府投入“提级增量”、社会投入“积极引导”的思路。“提级”就是针对目前我国县级政府财力难以保证中职教育运行需求的实际,改中职教育投资“以县为主”为“以市(设区市)为主”,进而增强政府对中职教育发展的保障能力。“增量”就是逐步增加中职教育的投入总量。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2015年底前,依法出台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这些政策为促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各地应加强落实力度。同时,应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以及行业企业以各种形式投资中职教育,大力发展“承办制”“股份制”“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体制,通过投资、入股、联营、借款、捐助等多种方式筹集中职教育发展资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等现代融资手段,推动一些社会知名度较高、具有影响力的中职教育机构上市,扩大资金有效供给。

(三)优化中职生源与师资素质

研究结果表明,生源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原因度分别为3.10和0.64,均属于原因因素,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中职生源质量与师资专业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只有不断优化中职生源与师资素质,才能切实保障中职教育质量。

在生源质量方面,目前,我国已将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职学校招生难以做到优中选优。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才能有效提升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生源质量的优化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应从小抓起、从早抓起,落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技术课程及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劳动意识。其次,从改革招生制度入手,改变中职教育是末端教育的现状,积极推进普职沟通,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再次,采用弹性学制,采用远程教育、半工半读、短期培训等形式,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在教师专业素质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保障我国中职师资队伍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看,我国中职教师专业素质仍存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较差以及“双师型”教师较少且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质量。提升中职教师专业素质,需要完善准入制度,拓展教师招录渠道。在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技能、实际工作经验等要求,要求同时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等。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中职教育专业建设需求,面向社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扩大中职兼职教师比例,增加兼职教师数量,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此外,要切实加强在岗中职教师的培训工作,规范培训内容,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注重实践教学培训,突出中职师资培训的特色。

(四)积极推进中职课程改革

研究结果表明,课程体系和文化课的原因度分别为0.94和0.56,均属于原因因素,也是影响我国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多数中职学校课程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行业企业极少参与中职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活动,企业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质量也难以得到全面保障。因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中职学校应积极推动中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此保障中职教育质量。首先,应重构中职教育课程标准,促进中职教育课程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适应与衔接。应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中职学校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课程开发专家等各方人员实施通力合作,并充分考虑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以及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与联系,重构中职教育课程标准。其次,应重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促进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适应与衔接。从岗位需求转向职业需求,将课程结构标准化,推动课程内容整合化,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行为等要素为一体的完整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再次,应不断推进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中职学校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以及实习车间的融合,逐渐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学科“讲授法”,采用“行动导向法”等教学模式,用项目作载体、任务为驱动、行动为导向,充分体现中职教学的过程性、主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发展性、情感性等特点。最后,要积极推进中职课程教育共同体建设,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其它相关部门,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中职课程与教学活动,使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潜在动机转化为现实动力。

(五)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众多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环境的总称,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质量。校园文化不仅是物质文化的客观存在,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是推动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无穷力量。本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文化原因度为0.81,属于原因因素,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当前部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制度层面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中职学校功利意识和娱乐化倾向突出,难以发挥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并逐步形成质量文化,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环境保障。

中职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进行质量责任教育,通过传递国内外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信息,激发广大教师追赶先进水平的内在动力,引导广大中职教师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声誉、生存与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而树立对学校、对学生的负责态度,激发个人的成就感。二是加强经常性的教师专业培训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职教育质量标准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中职教师必须加强经常性业务培训,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强化质量管理教育,使各层次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全面掌握必要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遵循教育评价赋能理论,只有充分尊重和科学授权于广大中职教师,建立和完善全面质量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保障中职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在高水平上运行。

(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职业能力的原因度为0.36,属于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原因因素。因此,可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确定为中职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构建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必须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保障重点。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将学生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水平,认为只要传授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技能即可,或是采用其他教学辅助手段,就能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显然,这些认识均具有片面性。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感知过程的情景化。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学习理论知识,获取实际操作技能。目前,教育部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可促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知识,在企业师傅的亲自带领下,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实际操作获得经验,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二是学习过程的岗位化。中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均是有目的、有步骤的活动,如三年级安排顶岗实习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具备了企业员工身份,可有效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职业行动的完整化。通过设计“完整的职业行动”这一教学载体,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不仅学会知识与技能本身,而且能够迅速产生知识迁移,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激发其意识形态层面的感知,使其不知不觉地被职业环境所熏陶,实现自身职业能力的持续增进。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赵伶俐,陈本友.质量与保障:坚守高等教育生命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殷海涛.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专任教师调查[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3]杜风伟.基于用人单位评价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4]藏臣.高等学校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素质比较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5]王永保.试析中职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必要性[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2):98-99.

(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张帅 宋晓欣 闫志利

以就业为导向下中职教育论文 篇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研究

摘 要:随着中宣部、教育部发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后,我国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步入了新的阶段,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改革应运而生。目前,在学校将思政课和专业课相结合、校企联合办学之下,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实践创新改革主要包括:第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第二,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原则;第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的实施策略,具体包含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程性”、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和理念、坚持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性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研究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单纯迷信“学历”,而是将面试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这也让高职生有了更多机会。据调查,相对普通院校毕业生,高职生动手能力更强,专业技能更扎实,加之高职教育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了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大大增强企业招聘人员对高职生的好感。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独有特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健康发展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思政课教学的新途径,将职业技能与思想道德相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实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其目的在于不断拓展多元化教学途径,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特色。

1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

1.1 所有教学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政策也在进行强力调整, 因此,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到目前为止,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1321所之多,以占据高等教育一半席位。每年几百万高职毕业生的工作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把学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将其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安排和教学改革重点,高职院校的首要工作是让毕业生顺利就业,即所有高职教学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如此。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进行职业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术强的专业性人才,因此,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也应有特有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导向。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理念,高度重视以就业为目的高职教育工作,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积极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新方法,力求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就业有效结合起来,寻找最优结合点,将学生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追求的目标。

1.2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创新改革的立足点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总体趋势。高职院校职业、技术和就业压力等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学校重理轻文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课程不被重视就可想而知了。人们时常抱怨高职院校侧重点都在专业教学和实践上,而忽略了思想政治课,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是一时却很难改变,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们应该转变单一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积极寻找课程创新改革新途径,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作为创新改革的立足点,对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不断地提高思政课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这样,才可以让高职思政课摆脱困境,成为高职院校领导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成为学生喜爱的热门课程。

1.3 以就业为导向要将解放思想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政课应从实施新大纲和新教学内容方案为改革切入点, 将解放思想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其整体素质;从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着手,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社交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的原则

2.1 将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起来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很难了解到专业和思政课程的内在统一性,常常会排斥二者,他们认为思政课对未来的一直发展帮助不大,或者说毫无帮助,因此也认为学习思政课,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毫无意义。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仅仅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首要原因还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脱离。要改变当前这种复杂局势,必须积极探索和改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有效融合的方法和途径,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职业性”特色,改变其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其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2 与行业实现有效合作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他们首先需要专业功底扎实,其次也需要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最基本的法治素养。但一般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而工作模拟场景的实践教学却更能吸引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利益上来煽动他们, 触动对方心灵上最激动的神经。高尚职业道德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环境和文化的熏陶,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和企业、行业结合起来进行开展,有效利用行业大环境的众多资源,才能真正培养道德高尚、技术卓越、政治觉悟高和法治素养好的综合性技术人才。马克思曾经说过:“虽然工厂儿童上课的时间要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更多”, “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知识学习和行业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策略,对整合校内外多元环境和资源要求很高,将学校部分课程和可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结合在一起,可以大大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使思政理论学说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

2.3 与思政课理论教学有效衔接起来

思政实践课首要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消化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说,思政专业知识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纲领,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有效结合,否则将导致实践教学的无政府主义,导致其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的实施策略

3.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程性”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实践,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因此,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程性”。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的出发点,将就业为目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就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首要内容,树立以人为本、以就业为本的教学理念,高度重视以就业为导向问题,改革和完善教学大纲、内容和手段,把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作为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的目标任务。

3.2 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和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以就业为主导”,否则高职院校毕业生将会以其作为职业技能评价的唯一准则,也会导致学校将就业率作为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唯一准则,造成教育育人理念的缺失。为此,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和理念,将育才和育人放在同等位置,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不仅会做人、还会做事。要将职业技能与思想道德相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实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3.3 坚持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性

在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中,人们常常认为其只是传达中央文件精神,宣传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纯粹是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在这种认识误区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成为中央文件的“缩减版”,格式化、标准化的“文件语言”充斥在课堂教学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做“政治报告”;结论性的语言多于分析性的语言,甚至用照本宣科替代学理分析。实际上,思政课程应该主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特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改革和完善课程的实用性,以解决学生实际就业问题为首要目的,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着力于从实践教学中追求实效性,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将职业道德作为核心课程,不断拓展多元化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结语

若要保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课程模式创新改革顺利开展并取得实际效果,首先,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将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其次,要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原则,力求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就业有效结合起来,寻找最优结合点;最后,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的实施策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程性”、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和理念、坚持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性等策略同步进行,将学生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绍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J].文教资料,2007(36):204-206.

[2] 蓝燕.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学理论,2014(15):236-238.

[3] 刘绍斌,姜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相关性的调查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1):89-91.

[4] 刘绍斌,刘卫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5):59-62.

[5] 占建青.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66-69.

[6] 郑立华.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探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6):129-132.

[7] 胡大伟.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1(01):88-91.

[8] 庄绪春.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民营科技,2011(05):62.

[9] 李丹梅.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0):60.

[10] 禤福英.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J].高教论坛,2016(06):107-110.

[11] 门燕丽.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3.

[12] 王江卫.深化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体育科学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123-124.

[13] 陈立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8.

[14] 易锦.行动导向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大学,2011.

[15] 王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静(1980—),云南镇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静

以就业为导向下中职教育论文 篇3:

“旅游+”视角下的中职旅游教育扶贫模式探析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外出旅游,这为贫困地区提供了一个发展契机。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特色,可以吸引游客观光游览,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近些年来,旅游扶贫逐渐发展成为国家扶贫战略的重要措施,通过旅游扶贫可以扩大贫困地区的知名度,借助政策扶贫,为贫困地区引来商机,从而促进当地的开发和发展。实际上,旅游扶贫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需要高质量的旅游教育人才,这样才可以为旅游扶贫战略出谋划策,不断解决问题,推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的顺利进行,保证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当前的贫困地区旅游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中職教育服务于旅游扶贫战略还存在着很多困境,为了进一步发挥旅游中职教育对旅游扶贫的积极作用,需要发现并解决当前旅游中职教育在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探究出适合旅游扶贫地区发展的策略,推动旅游扶贫战略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关    键   词]  “旅游+”视角;旅游教育;扶贫模式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所以在旅游扶贫攻坚战中,为了确保扶贫战略的胜利,需要加强对贫困地区旅游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贫困地区的旅游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不仅需要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旅游人才,帮助旅游地区出谋划策,及时发现旅游扶贫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寻求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之所以要借助旅游扶贫,是因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有限,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中职教育的教育成本相对较低,符合当地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借助旅游扶贫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经济负担,在培养旅游人才的同时为贫困地区生活的人民增加收入来源。为了进一步促进旅游扶贫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当地贫困地区群众的力量,人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必须要革新中职教育理念,探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旅游教育扶贫模式,培养出更优秀的旅游职业人才,促进旅游扶贫产业的大发展。

一、旅游中职教育服务于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

由于贫困地区大多处于我国偏远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数交通闭塞、消息封闭,很难接受外界的新思想。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相对落后,认为本科教育是升学的唯一标准,只有考上大学才会有出路,对中职教育的理解有误区,他们认为中职教育是为“问题学生”准备的,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品质差、学习成绩差、未来没有出路。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贫困地区的人们很容易忽视中职教育,在思想上不能接受中职教育。但是中职学生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兴趣广泛,认知能力职业化,更容易将学习到的东西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借助旅游中职教育缓解学生的升学压力,帮助他们掌握技能,更有利于推动当地中职学生的发展。而且中职教育的费用较低,学习的技能也比较实用,有利于为当地培养出更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中职教育积极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教育是扶贫的重要手段,从当前旅游扶贫战略实施的现状来看,旅游中职教育服务于扶贫产业的力度不足,主要是因为旅游中职教育参与旅游扶贫战略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导致旅游中职教育积极主动服务意识有待提升。中职学生善于交往、勇于表现自己,相比同龄人而言,中职学生更擅长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较强,但是如果不对旅游中职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他们的主动服务意识比较差。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中职教育对旅游扶贫战略的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从旅游中职教育的教学情况可以看出,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旅游职业素养,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导致旅游中职教育的效率较低,旅游职业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影响旅游中职教育服务意识的重要因素,没有专业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对旅游扶贫的积极主动意识不强。在旅游扶贫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扶贫政策并没有得到落实,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宣传上,政策的资金投入不足、扶贫的工作方案不成熟、具体操作经验不足……这都导致旅游中职教育参与旅游扶贫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旅游中职教育扶贫工作效率低下。

(三)旅游中职教育服务旅游扶贫战略的路径清晰度不够

从当前的旅游中职教育服务旅游扶贫战略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旅游中职教育服务旅游扶贫战略的理论成果较少,探究旅游中职教育服务旅游扶贫战略的路径经验不足,这使得旅游中职教育服务旅游扶贫战略的路径清晰度不够。目前,我国旅游中职教育服务旅游扶贫战略仍处于探索阶段,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战略寻求一条适合发展的道路。旅游中职教育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如何借助旅游中职教育的力量将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旅游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如何将旅游中职教育的设备、好技能人才和扶贫政策更好地应用到旅游扶贫战略中,这些都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二、旅游中职教育服务于旅游扶贫战略的路径探究

旅游中职教育不仅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掌握一门技术,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旅游职业教学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的旅游知识,掌握基础的旅游服务技能,有利于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旅游专业能力。从目前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的发展情况来看,旅游中职教育在办学规模和条件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中职教育对旅游扶贫产业的服务作用,需要采取措施,创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旅游教育扶贫模式。

(一)加大政策宣传,提高旅游扶贫意识

要积极宣传国家的旅游扶贫政策,向贫困地区人民宣传旅游中职教育,促进人们对旅游中职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帮助人们改变传统升学理念。学历不是唯一的出路,贫困地区的人民应该立足于当前的经济现状,深入了解中职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中职教育思想。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提升旅游企业对旅游中职教育人才的认可程度,旅游中职教育人才同样具备良好的旅游专业知识,能够做好旅游产业,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扶贫项目的顺利开发和发展。另外,还要有计划地引导社会大众从“升学”到“就业”的积极转变,提高当地的就业率,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促进当地旅游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条件,为了缓解当地居民的经济压力,需要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为贫困地区旅游中职教育学生提供相应的资助体系,为贫困地区旅游中职教育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获取当地居民的支持,促进当地旅游中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旅游中职教育服务旅游扶贫战略。在初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旅游扶贫战略的推广前景、当地旅游中职教育的发展基础之后,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促进旅游中职教育的发展。

(二)优化专业设置,实现“精准培养”

在培养旅游教育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旅游+”背景下的时代需求,将旅游中职教育的学习课程和当前旅游业的发展与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及时补充学习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实践应用型人才,在促进旅游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推动旅游扶贫战略的发展。优化专业设置,丰富理论旅游中职教育的学习内容,及时补充旅游热点知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旅游理论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还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旅游扶贫地区学生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技能培训,实现“精准培训”

从旅游中职教育的特点来看,旅游中职教育的专业性很强,专门针对旅游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对应的培训,再加上贫困地区开展旅游产业需要的资金较少,当地旅游职业人员也比较多,可以保证旅游产业的人才支撑。在学习专业旅游技能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技能培训,实现“精准培训”,帮助学生初步接触旅游业,在社会实践中落实中职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旅游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旅游中职教育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旅游扶贫战略服务。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开展更好地掌握旅游行业的技能,可以在贫困地区的旅游中职教育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贫困地区旅游中职教育提供良好的技能培训基地,还可以组织当地的居民进行技能培训,利用当地的旅游特色开发旅游项目,如农家院、餐饮服务等旅游技能培训项目,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旅游中职教育学生的旅游行业技能,促进旅游中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就业,帮助当地居民更好更快的脱贫致富。

三、结语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势头较为猛烈,可以借旅游业发展的东风来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当前我国扶贫政策中旅游扶贫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在贫困地区根据当地特色开发特色旅游资源,需要借助旅游中职教育的力量,只有为旅游产业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才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根据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旅游中职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只有不断加强政策宣传,改变人们传统的观念,重视中职教育,革新旅游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合理进行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旅游行业技能,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旅游中职教育对旅游扶贫的积极作用,促进当地旅游扶贫和旅游中职教育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林玲.论中职旅游教学现状下的教学策略改进[J].速读(中旬),2017(11):155.

[2]贺敏.重视发展学生职业本位优化中职旅游地理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5):21.

[3]龚海霞.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中職旅游教学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3):164.

[4]徐秀玉.广东省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8,39(2):17-22.

[5]谢彦君,李淼.关于旅游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J].旅游学刊,2017,32(11):10-13.

[6]袁春.高职旅游教育如何与地方旅游产业融合[J].企业导报,2016(14):128.

编辑 武生智

作者:徐小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论文下一篇:基于视觉形态的展示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