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回归本色——《搭石》教学设想

2022-09-11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 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语言质朴, 意境优美,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第六组教材围绕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选编了五篇课文, 教材选编本课的目的是, 让学生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从而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是教学的重难点, 要突破重难点, “深入文本, 以读悟情”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为此, 我们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做了这样思考和设想。

1 让孩子切实地“练”

崔峦先生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促发展, 让语文课回归本色。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不能脱离语言的积累与练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 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开始, 我们先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扩词积累。如:“搭”这个字让你想起了哪些词? (搭配、搭档、搭讪、搭理、白搭、不搭调等) 接着, 我们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这块陌生的石头, 你的脑海里产生哪些疑问? (搭石是什么?怎样搭?谁搭的?搭在哪?为什么搭?) 当学生质疑后, 我告诉同学们, 质疑的问题在课文中都能找到答案, 让学生初读课文, 并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多读几遍、讨论交流等方法, 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接着, 笔者再抽读重点句段, 检查初读效果, 了解文章大意。具体做法是:采取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谴责、懒惰、俗话”等新词, 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 指导“谴”、“惰”等字的写法;通过用课文中的句子, 回答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如:“什么是搭石”“搭石的作用”等,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初步体会搭石的美———它带给乡亲们无尽的方便。

2 给孩子“美”的浸润

初读, 寻找“美”;品读, 欣赏“美”;三读, 升华“美”;布置练笔, 留住“美”。即:以“美”为主线, 带着学生走进小村庄, 感受“搭石”, 欣赏“搭石”, 寻找美的画面;然后, 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 想象画面, 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 体会其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教学中, 以“寻找美”统领全文。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 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体会, 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 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 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 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 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 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 开始感受“搭石”, 欣赏“搭石”, 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 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以“欣赏美”感知全文。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 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此时, 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 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读书是师生, 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 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 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 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 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美是永恒的主题, 学生们自读、自悟, 在寻找美, 欣赏美的同时, 感悟自然的美, 感悟和谐的美, 感悟平凡的美!

3 造一片浓浓的“情”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 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 没有灵魂的教学, 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在这节课中, 我们努力地给孩子一片最浓的“情”――通过各种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走近搭石, 去想象、去触碰、去感受浓郁的乡村气息, 感受村民们的美好心灵。我们在带着孩子感受乡亲们的人性美, 我们让孩子们读文段, 举例子, 谈感受。通过“摆搭石”部分感受乡亲们的“善良”, 通过“走搭石”部分感受乡亲们的“谦让”, 通过“背老人”部分感受乡亲们“尊敬老者”。又如, 在课快要接近尾声时, 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通过本课学习, 同学们不但发现了用眼睛看得见的风景之美, 也发现了用心才能体会到的人性之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后, 我们再引导学生总结作者仔细观察, 留心生活, 用心感受的好习惯。最后, 我们通过富有激情的总结, 布置练笔:“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 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在作者刘章的家乡, 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 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 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 其实,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 同学们, 在我们的身边, 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就让我们用眼睛发现美、用心灵感受美、用文字记录美吧!

4 带孩子细细地“品”

本课文字朴实, 语言简练, 但是简单的文字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 散发出融融的暖意。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美, 我们采用“品读”的方法。在教学中, 摒弃了繁琐的分析, 把阅读的时间和自主权交给学生, 引导孩子读中品, 品中读,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语感, 熏陶孩子的情感, 努力达到“意文兼顾”, 让学生切实有所得、有所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熏陶。”当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 我们将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并要求学生围绕课文中心句“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找出文中可以称得上“风景”的文段;然后, 我们再引导学生品读文段, 欣赏“美”。

例如:“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 (xié) 调有序 (xù)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chuò) ,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先通过男女生配合读, “读”得协调有序, 体会乡亲们“走”得协调有序;再通过边想象、边朗读的方式, 体会“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轻快的音乐”传递给我们的美感;最后, 我们将文段改编成诗句, 再创设情境, 让孩子们再读文段———具体我们这样引导他们:在踏踏的音乐声中, 我们仿佛也带到了小溪边, 也许是一个黄昏, 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 一路欢歌笑语, 身体是疲惫的, 脚步却是轻快的, 这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 也许我们应该用诗的语言去读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城乡双向一体化物流配送研究下一篇:红外光气测录井技术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