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

2022-09-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将分别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及分析;设计理念及教学法的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拟设的教学亮点四个方面来说。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及分析

(一) 教材简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 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2, 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 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 例3, 通过观察情境图, 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 引导分析推理, 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习这部分内容, 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

(二)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之前,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 并且学习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

因此, 我决定以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作为新知学习的切入点,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作为新知学习的平台,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初步懂得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处理信息、合理计算。

(三)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和课标的分析与把握,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结合问题解决的展开,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 我设定了:一是教学重点。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 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二是教学难点。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二、设计理念及教法与学法

依据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全体发展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 本节课综合应用了情景教学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则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练习为主线”的原则, 采用了自主、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流程设计

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既定的课时教学目标为指导, 遵循教材的编排思路, 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 整个教学我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1.复习导入, 直奔主题。以“看着12÷4这个算式, 你想到了可以怎么分小棒?”引导学生回忆除法的含义, 以“你会摆吗?”复习“倍”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旧知, 这样的设计旨在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 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倍”来思考问题, 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倍的知识”, 引出下面的“用小棒摆飞机”的主题活动。

2.实践操作, 探究新知。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操作体验, 经历建构;第二层次:联系生活, 应用感悟。

下面, 我简要展开介绍:

第一层次:操作体验, 经历建构

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例2的教学展开的, 分为四个步骤教学——

其一, 操作实践。教师摆出一架飞机, 学生观察发现“5根小棒可以摆一架飞机”, 然后学生动手操作, 自由拼摆, 并与同桌交流: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科学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让学生亲自动手摆飞机的活动设计, 旨在让学生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层面, 发现并建立“倍数”的概念, 经历了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二, 观察思考。按照“初步感知——说理体验——感悟算法”的线索展开:首先, 充分让学生汇报自己摆小棒的情况, 以“你是怎么知道10是5的2倍的?”式的提问引出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师适时点拨, 引领学生初步感知“10和5比, 10里面有2个5, 10就是5的2倍, 用算式表示就是10÷5=2”;其次, 让全班学生联系刚才自己摆飞机的情况,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摆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促进学生在说理中进一步体验新知;最后以“猜一猜, 如果用45根小棒来摆飞机, 那又是老师的几倍呢?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顿悟算法, 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用除法计算。”

其三, 回顾小结。俗话说“水到渠成”, 在学生经历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之后, 教师抓住契机, 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 画龙点睛, 完善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并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想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用除法计算”。这样的设计, 沟通了“除法含义”的旧知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其四, 即时练习。即时练习的安排, 我安排了2个题目

(1) P54的做一做

(2) 改变条件:第二行摆8个黄三角形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 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发现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 一定要想清楚是把谁看作1倍的量。

第二层次:联系生活, 应用感悟

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例3的教学展开的。在此部分的教学中, 我没有局限于教材中所提供出的信息和问题, 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发现图文中的已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学设计中, 我关注了学生的四个方面:发现生活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与新知相关的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交流分享问题解决的过程, 并紧扣新知引领学生实现“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人数的几倍就是求35是7的几倍”这一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提炼, 强调了“倍”是一种数量关系, 不是单位名称, 所以在算式的后面不用写出来。

3.巩固深化, 质疑拓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巩固新知识, 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安排了2个层次的练习:

(1) 同步练习, 巩固新知——教材45页的做一做。通过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感想进一步强调解决这类问题时, 一定要看清楚是谁在和谁比, 把谁的数量看作一倍的量。

(2) 拓展练习, 发展能力——练习十二的第4题。通过学生的自由涂色、看图提问、解决问题、交流感想, 提示学生要注意选择使用表内除法能解决的数量进行涂色。

4.总结回顾, 自主生成。课末, 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或者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引发学生的回顾总结, 自主生成。

基于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的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 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求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 用除法计算。

四、拟设的教学亮点

一堂课要精彩, 要让人印象深刻, 必须有独特的教学亮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我为本堂课拟设了如下三个特点:

1.重经历, 重体验, 重感悟。本课中, 我将静态的主题图转变成学生动态的活动, 在操作活动中, 我没有事先规定孩子必须怎么摆, 而是让学生在小棒根数允许范围内自由摆, 从而激励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谁是谁的几倍, 并充分让学生交流、分享、评价各自的思考过程;然后教师再顺水推舟, 及时引导, 让学生发现“知识背后的知识”,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体验”。

2.关注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猜一猜, 如果我们用45根小棒来摆飞机, 那又是老师的几倍呢?你怎么知道的?”这一环节中, 我没有强迫学生一定要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选择权。在课例中, 我们看到, 学生有的提议用小棒操作解决, 有的提出列式计算解决, 在学生的充分辩论中, 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量关系,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应用中提升。《课标》指出, “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应用, 它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任务。所以, 在学生建立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掌握了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的基础上, 在例3的教学和后面的练习中, 我都注重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拥有“数学的眼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2003年至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及临床对策下一篇:《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