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思想研究论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曾国藩思想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曾国藩作为晚清一代大儒,理学大师,不仅对自身的修养十分重视,而且也十分重视对家庭以及家族其他成员的教育。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曾国藩家训这样厚重的书,以及记载丰富实践经验的曾国藩日记。曾国藩日记也可以说是一部东方的忏悔录,也就是他修身自省的经验总结。在当时纷乱的晚清时期,曾国藩仍不忘对家人和家族成员的指导,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曾国藩思想研究论文 篇1:

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研究

摘要:曾国藩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回归原始儒学,强调修身从齐家开始,把传统伦理道德付诸家庭德育实践。其核心表现在,行道妻子,孝悌为本;勤俭持家,克己奉公;乐天知命,修身为本;读书明理,不忮不求。他的家庭德育思想既有儒家的传承,又与时俱进,更强调道德与实践的统一。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影响深远。毛泽东、蒋介石等都曾提倡看曾国藩家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

为了达到“齐家”的目的,曾国藩以原始儒学为基础,吸收百家之所长,构成了曾氏完整的家庭德育思想体系。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博大精深,不仅使曾氏家族长盛不衰,而且影响到后来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很多名人和伟人。

一、行道妻子,孝悌为本

曾国藩说:“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乡党”。

曾国藩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的志向,就大的方面说,就是想要在天下推行仁义之道,使天下众生都得到爱护,就小的方面说,就是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在家庭妻子儿女中弘扬大道,用圣人言语去教化宗族和乡亲。

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们学问就在每天的家庭日用之间,要学以致用,在家里做到了孝悌就是大学问家,如此才不会做名教的罪人。他告诫弟弟们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代圣贤谈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谈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

曾国藩所说“欲寡过于身,行道于妻子”,实际就是把家庭作为道德修行的场所,家人同心同德,以身作则,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无一不在家庭中实践,即使是女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蕴含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大道理。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修身的最主要的场所,忠臣出于孝子,明君以孝治天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孝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曾国藩继承了儒家伦理,首先主张在孝悌上用工,并把孝悌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孝是对长辈而言,曾国藩对于父母是一个好儿子。曾国藩家书很多,其中很多是写给父母的。他的信开头总是“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膝下”或“男国藩跪父亲母亲万福金安”,结尾则多用“男谨禀”或“男谨呈”等。次次如此,足见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孝之殷切,至教至诚了。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心”,所以曾国藩在外时,总是不时地向父亲禀呈自己的现状,以缓父母对己的挂念。同时他只身在外,也非常牵挂家人,殷殷嘱托兄弟、子侄多多来信呈报父母的身体状况。有时候。曾国藩要做一件事,父母不同意或想不开,他便去信开导,实在开导不成,事情便暂时放下。

曾国藩自己力行孝道,同时感化全家都要行孝悌。曾纪泽娶媳妇时,曾国藩亲自写信给诸弟和曾纪泽,以孝悌教诲新妇:“孝敬以奉长上,温和以待同辈,此二者,妇道之最要者也。但须教之以渐,渠系富贵子女,未习劳苦,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而迁善不知。若改之太骤,则难期有恒,凡此祈诸弟一一告之。”

曾国藩经常在家书中时常劝导子弟要孝敬长辈,并阐述了孝道的真正含义。他认为,凡是子女孝顺父母的,一定是做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戚们都依赖他,远近之人都佩服他,父母也因此而更爱他,这就是大孝。如果做人没有档次,办事毫无道理,为亲族所唾骂,远近之人都鄙弃他,从而给父母带来了羞辱,这样的人即使常常用美食供奉父母,并常常探视父母,也称不上是孝。

除了要尽孝,兄弟姊妹之间还要“悌”。孔子说“人则孝,出则悌”。曾国藩对于他的弟妹来说,是一位好兄长。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个,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长兄如父,曾国藩就担任了这样一个角色。曾国藩爱护他的兄弟,但是这种爱护不是姑息包庇他们的过错。他在家书中常常教育弟弟,说兄弟之际,吾亦唯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人们常用“情同手足”来形容关系之近,但真正的“手足兄弟”应如何相处呢?曾国藩认为应该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孝子必是忠臣,曾国藩鼓励弟弟们为国进忠,他兄弟五人有四人上了战场。曾国华战死三河镇,曾国葆病殁天京围,最后由曾国荃攻破南京。曾国荃虽然成就最大,但他缺点很多,曾国藩家书致曾国荃最多,赞扬他勇敢的优点,批评他骄躁的缺点。曾国藩的另一个弟弟曾国潢虽然不在战场,但他长期操持家事,解除兄弟们治军从政的后顾之忧。曾氏兄弟如此默契配合,其动力来源于“孝悌忠信”。

二、勤俭持家,克己奉公

曾国藩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在这里总结了历代官宦之家破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奢侈腐化,所以他提出勤俭持家,这是曾氏“齐家”的法宝。这法宝就是要求所有家人始終坚持“勤俭”二字,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

有关“勤”字,曾国藩总结了八字家训,即“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他要求家里人人都不能脱离生产劳动,勤耕种菜,鱼猪不缺。女人操持家务,还要勤做女红。曾国藩穿的衣服鞋子,除在官场上穿官服之外,平日穿戴都是自家妇女所缝制,他将此作为考核她们的家政项目。

至于“俭”,曾国藩的家书经常提起。他对儿子说:“见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曾国藩对家里红白喜事,都要严格规定,严禁铺张浪费。“凡子女婚嫁,皆以用二百银”。木器只求结实,不求华贵;衣服只求朴素,不求华丽,不许镶边。就是他那最小最疼爱的满女曾纪芬出家时,曾国藩已经官至极品,仍然依照前例嫁女。有一天,贵客临门,满女穿了看起来比较漂亮纱袄,客人走后,曾国藩注目良久,责怪妻子说“满女怎么穿得这样漂亮?”妻子赶快回答:“刚才是因为客人来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便宜的衣服,纱质布料薄而粗,细看就知道。后来满女连这衣服也不敢多穿了,在外面罩了一件外套,客人来时就脱掉外衣。

家里平日厨房开销也有严格控制,“每月用银若干”,都

提前用称称出,只准盈余,不准亏欠。因此,每用一钱,都要三思。由于曾国藩经常教育,曾夫人总是惟命是从。

“勤俭”二字曾国藩的家书反复提起。他给儿子写信说:“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曾国藩做京官10年,总是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最后他把节约下来的1000两银子,寄回家中,吩咐须以400两分赠戚族的贫穷者。至于后来带兵多年,做了总督,也从来不取公家一丝一毫以自肥。曾国藩说“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又言:“余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宦)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曾国藩自己克勤克俭,节约钱财帮助家人和亲戚朋友,同时也教育弟弟们亦要如此。道光二十九年三月,曾国藩在给诸弟书中写,“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三、乐天知命,修身为本

曾国藩在日记里说:“偶思咸丰八年四月葛睪山扶乩,即已预知有是年十月三河之败,温弟(指曾国华)之变。天下万事皆有前定,丝毫不能从人力强求,纷纷思虑亦何补邪?以后每日当从‘乐天知命’四字上用功,治事则日有恒课,治心则纯任天命。”

曾国藩认为,富贵功名都是天命所归,不可强求。只有修身,学做圣贤,那才是人生的追求和目的。一旦以修身为本,止恶行善,那么自己的命运在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所以,曾国藩经常提醒家人不可安于富贵,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即使有了富贵,也需要居安思危,仍旧要以修身为本,如此才能好运绵长。他说:天道五十年一变,国之运数从之,惟家亦然。当其隆时,不劳而坐获:及其替也,忧危拮据,而无少补救,类非人所为者。昔我少时,乡里家给富足。农有余栗,土世其业。富者好施,与亲戚存问,岁时饭遗襁属。自余远游以来,每归故里,气象一变。田宅易主,生计各蹙,任恤之风日薄。呜呼!此岂一乡一邑之故哉?

在这里,曾国藩告诉家人,富贵不是永远的。安于富贵的人,往往坐吃山空,子孙无靠。因此他强调一定要努力修身,学做圣贤,那样既能保富,也能改变命运。他说: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盡人事”是劝告家人在生活中修身,自强不息,断恶修善,不要去计较回报,即“计天命”,你努力了,天命就会改变,你就在你的善行中不知不觉改变自己的命运了。正如俗话说“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然而,修行的君子仅仅断恶修善还不行,所以曾国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曾国藩后改名为曾涤生,是受明朝佛教大居士袁了凡启发而成。曾国藩日记说:“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意:‘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曾国藩改名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过去一切都死了,是要让凡夫的生命死去;今后一切重新开始,是要增长自己的圣胎,从而走向圣人的出世境界。“朝闻道,夕死可矣”,得道了,凡夫的生命结束了,而圣人永恒的生命则成就了。

学圣贤要舍己为人,处处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其意在于时时检查自己的言行还有什么缺陷。这种做法,也就是《中庸》所说的“慎独”。

四、读书明理,不忮不求

曾国藩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所谓读书明理,那是读书的目的和归宿。读书是为了什么?曾国藩认为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明理”,这个“理”,远一点说,是天理,是人的本性,明白了这个理,就是圣贤了。近一点说,就是道德伦理,也就是儒家的“礼”。要在生活实践中以儒家的道德伦理要求自己,克己复礼,那么先要读圣贤书,这样才能按照圣贤的教导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才能渐渐趋于圣贤的境界。

曾国藩不希望子孙为大官,希望子孙读书明理,如此家教,与众不同。俗话说,父望子成龙,他让孩子发奋读书,就是为了今后的富贵。这种心态,本来是人之常情,但是,曾国藩看得更远。清朝以八股取仕,所以读书人拼命钻研八股文,为了个人前途而读书,曾国藩是反感的。他经常在家书教育对儿子不要把精力放在八股文上,说八股文、试贴诗皆非今日之急务,尽可不看不作。至要至要!纪鸿儿亦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万不可徒看考墨卷,汩没性灵。

不只于此,他还认为,孜孜于八股文之中,终会使一个人学业无成,误了终身。他对六弟温甫说:“年过二十,已非年少,如果再挖空心思,耗费精力于八股文考试之中,将来时过学业仍不精,必有悔恨的一天,不可不早图谋改变。”他回忆自己走过的道路说:“说实话,我从前也没看到这一点。幸亏科举早得功名,没受到损害。假如现在还没中举,花几十年的时间去研摩写八股文,仍然一无所得,岂不让人羞惭?八股取仕误人终身不胜枚举。”

曾国藩认为读书明理,最要的是要明白“不忮不求”这个理,他的家书说:余生平略涉先懦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推动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箭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附作忮求诗二首于右。

曾国藩的忮求诗说:“不忮不求,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曾国藩日记:“余生平作自箴联颇多,惜皆未写出,丁巳年(咸丰七年)在家作一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用木板刻出。”改了两个字,但是意

思都差不多。

要做到“不忮不求”、“不怨不尤”,就必须淡泊名利,能够功成身退。曾国藩送诗给其弟弟曾国荃,诗曰: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诗中“屠羊说”的典故,就出自庄子的《让王篇》。屠羊说,楚昭王逃亡在外的救命恩人,后来楚王回国后想要赏赐他,他却什么也不要。

曾国藩写这首诗,劝告他的的弟弟曾国荃看空名利,要理解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义。曾国荃于功名终究没有看空,打下了南京后,曾国藩非常担心他。淡泊名利,功成身退,曾国藩就以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成功。所以打败了太平天国,他没有丝毫的兴奋和骄傲,他看到的是必须激流勇退,所以将亲手培植的湘军大规模拆散,让弟弟不要计较名利,要夹着尾巴做人。由于曾国荃急功近利,所以他拿到打南京的头功,但很多人因此怀疑太平天国的王宫,有许多金银财宝,都被曾国荃搬走了。这件事,连曾国藩的同乡至交好友王湘绮,亦大为不满,在写《湘军志》时,固然有许多赞扬,但是把曾氏兄弟以及湘军的坏处,也写进去了。曾国荃的修养,到底不如哥哥,对外人嫉妒和排挤有愤慨之气。湘军一些重要官员,对于外来的批评,也受不了。传说有人向曾国藩秘密进言,何不推翻清廷,把天下拿过来。传言曾国荃也受不了窝囊气,竟然沖动要哥哥拿下天下。曾国藩呢,要曾国荃“低头一拜屠羊说”,要学习屠羊说的做法,他才是世上第一高人,像他那样,就知道了“万事浮云过太虚”,荣誉毁谤、富贵功名,都不过是太空里的一片浮云,人应该去求得生命的永恒,走向不为名利左右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家教是成功的,他苦口婆心引导家人读书做人,后人都很发达。曾纪泽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儿子曾纪鸿成为一位数学家。他的孙辈曾广钧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宝荪是台湾大学校长、曾约农是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昭抡是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曾宪植是全国妇联副主席、叶剑英夫人、曾厚熙是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曾昭燏是南京博物院院长、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员。

计利要计百年利,求名要求万世名。曾国藩没有为后代留下金银财宝,却给后代留下精神财富。他的家书博大精深,就是为子孙谋百年利,求万世名。他的后代严格遵守家训,人人读书明理,自强不息,人才辈出。虽然历经百年,几次改朝换代天灾人祸,唯有曾氏家族欣欣向荣,长盛不衰。曾国藩家族至今绵延至第八代,两百四十多位后人中,大多成为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名家大师,没有一个纨绔子弟。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曾文正公全集》,留下了1500万文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家书。青年毛泽东对曾国藩推崇备至,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1942年他在延安时,劝党内高级干部“要读一点曾国藩的家书”。在今天,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有一套光绪年间出版的《曾国藩家书》,扉页上写有“润芝珍藏”。

参考文献:

[1]曾国藩,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澄沅季三弟,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一卷)[M],岳麓书社,1995,

[2]曾国藩,咸丰六年二月初八致诸弟,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一卷)[M],岳麓书社,1995,

[3]曾国藩,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致澄侯,温甫,子植,季洪,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二卷)[M],岳麓书社,1995,

[4]曾国藩,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喻纪鸿。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二卷)[M],岳麓书社,1995,

[5]曾国藩,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字谕纪鸿儿,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二卷)[M],岳麓书社,1995,

[6]曾国藩,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谕纪泽、纪鸿,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二卷)[M],岳麓书社,1995,

[7]曾国藩,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致诸弟,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一卷)[M],岳麓书社,1995,

[8]曾国藩,道光二十九年三月致诸弟,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一卷)[M],岳麓书社,1995,

[9]曾国藩,同治八年七月十八日记,曾国藩全集·日记(第三卷)[M],岳麓书社,1995,

[10]曾国藩,道母曾孺人墓志铭,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95,

[11]钟叔河,选辑,曾国藩教子书,岳麓书社,2002,

[12]曾国藩,道光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记,曾国藩全集·日记(第一卷)[M],岳麓书社,1995,

[13]曾国藩,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字谕纪鸿儿,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二卷)[M],岳麓书社,1995,

[14]曾国藩,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致诸弟,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一卷)[M],岳麓书社,1995,

[15]曾国藩,同治九年六月初四给纪泽、纪鸿手谕,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二卷)[M],岳麓书社,1995,

[16]曾国藩,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记,曾国藩全集·日记(第一卷)[M],岳麓书社,1995,

责任编辑:立早

作者:刘铁铭 曾长秋

曾国藩思想研究论文 篇2: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曾国藩作为晚清一代大儒,理学大师,不仅对自身的修养十分重视,而且也十分重视对家庭以及家族其他成员的教育。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曾国藩家训这样厚重的书,以及记载丰富实践经验的曾国藩日记。曾国藩日记也可以说是一部东方的忏悔录,也就是他修身自省的经验总结。在当时纷乱的晚清时期,曾国藩仍不忘对家人和家族成员的指导,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入手,分析他教育家族成员的特点和内容,总结出他的成就,并且探析这种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曾国藩;家庭教育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起源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无论教育方法本身,还是外界对曾国藩的评价。在个人修养上说,曾国藩的一生是不断自省的一生,也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曾国藩的人生观既志存高远,身体力行,又淡泊守志,脚踏实地。在不断增强个人品格修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子弟及其宗族成员的家庭教育。曾氏家族本来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再加上曾国藩一生戎马生涯,对官场和用人之道有独到见解,因此,对他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中国传统家训思想

家训是中国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作用。家训,也被称为家庭规范,是对家庭这个环境中人的一种约束性的指导规范。从宏观的方面来说,是让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从微观方面来说,就是如何指导个人行为的方法。我国的家训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后来发展到明清,盛极而衰。由于我们人类的家庭生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家训就像习惯法的形成一样可以传承于一代又一代。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古代的家训中,一般都是以儒家传统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把封建儒家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作为要求各个家族的规范准则。曾国藩从小就熟读“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古老的经典之作,这对后来曾国藩治家之道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儒家名家经典,他反复告诫兄弟和他的孩子们应熟读掌握。并且在家书中,也常常提到熟读经典是很重要的。

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中,博采众家之长,结合已有的经典思想,而且针对当时的实际社会情况的现实,又进行了具体的改进。

(二)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影响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靠勤勉耕种、勤俭持家以及良好的品行让全家人过上了温饱生活。曾家的道德要求一直很高,曾玉屏很想把他的勤勉、节俭、为人端正的传统传授给后代,因此常常教导子孙:“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止息万物之器。”曾国藩得曾玉屏衣钵,并不断改进,终有大成。曾国藩家庭教育是成功的。

曾国藩及其弟弟的后代子孙百余人,已传了六、七代,现在遍布海内外,其中有成就者达240之多。曾氏三弟国华的孙子曾广植,早年留学美国,1957年历尽艰辛回国,任中科院上海化学所的副研究员,他的科研小组发明的无毒糖精引起科学界的重视,曾氏二弟囯潢的曾孙曾昭伦留美获化工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曾任北大教务长,教育部副部长。他的另一个曾孙女曾昭橘是着名考古学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氏四弟曾国荃的重孙女曾宪植,原全国妇联副主席,叶剑英夫人——曾的另一个玄孙曾厚熙是香港的著名画家,被联合国聘为文教委员。曾国藩自已的孙女曾广珊是囯民党要人俞大维的母亲,曾孙女曾宝荪是国民党“国大代表”台大校长。像曾国藩家族这样有用人才之多,分布行业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内容

因材施教作为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每一个成功教育者都会采取的方法。曾国藩不仅在教育子弟时提出了共同遵守的规范建议,而且针对被教育人群的特殊性,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一)对子女和弟弟们的言传身教

曾国藩官居要职,常年在外忙碌,不能经常督促自己的孩子,所以写家书成为他教育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会找时间去阅读孩子们的书信。在家教方面,曾国藩提倡勤俭节约,习劳习苦,反对奢侈懒惰。曾国藩本人虽然官位极致,但对兄弟、孩子们总是很严格的要求。不允许子女私自积累资金,买田、买华丽服装,不准与邻居之间相互攀比。结婚后,他们必须乐于尊重长辈和照顾年轻家人,在家里教育自己的孩子,尊从家族规制。男人要务农种菜,女人要扫屋,做饭,织布。他的妻子和女儿住在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要求他们白天做饭,夜晚纺纱织布到深夜,每日都是如此。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一素,非宾客来绝对不会增加一个荤菜的。穿衣更简单,青缎马褂穿了30年。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工作努力,坚毅不拔。曾国藩到晚年只有一只眼有视力,仍然每天坚持不懈的写日记,直到死的前一天。曾国藩用自己的言行为家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曾国藩要求自己的孩子不一定非要做官,只要是能认真读书明理就行。在封建社会里,曾国藩凭借自己的权势很容易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官场,但是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和孙子们为将领,也不想我的孩子们、孙子们做大官,只希望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正人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有品德的人。”因此,在曾国藩兄弟几个之后,曾家再没有出过带兵打仗的将领。他们中的大多数就读于英国和美国的著名大学,努力学习中西方文化,成绩突出,成为教育界、科学界、艺术界的知名专家,声名享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国藩一直非常重视对弟弟们的教育,因为在他看来“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①于是在曾国藩的一千多封家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四个弟弟的。在这些家信中,曾国藩或是正言厉色,或是苦口婆心,或是淳淳教诲,都无不是费尽心思地在教导他们,希望他们能早日成才,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曾国藩根据曾氏兄弟们不同性格特点,在他的兄弟子侄年轻时,就因势利导地教育他们,以便发掘他们的专长。

他不仅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对弟弟、对族人的教育。他曾经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就是说,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要勤俭自律,越要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成大器。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

1.修身养德的思想教育。曾国藩高度重视人格的修养和品格的培养,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排在第一位可以说是真诚,做人表里一致,所有的事物皆可以公诸于世。二是敬畏,不论是众人还是一个人的情况下,自身的行为和思想都要一致。第三个是要静,心、气、神是相互协调的,每天必须给自己一段时间去静,以便去反思。第四个是对荣誉的态度,不自夸,不浮华。生活有规律,饮食要有节制,起居也按部就班。他用日记检查每天的行为,反思德行之得失,一直贯穿他一生。

2.立志、立业的思想教育。曾国藩不断地教诲子弟,要立大志,有理想,不可甘居下流。在立业上教诲子弟:“不能勤奋以图自立,则仍无以兴家而立业。”也正是在曾国藩的教育之下,他的四个弟弟和儿子都建立了一定的功业。

3.持家的思想教育。曾国藩认为,持家应以孝弟、勤俭、倡和、戒骄傲奢侈为主。他大力提倡孝悌,将孝悌看作是修身、齐家的主要内容,要求家人孝敬老人,与邻居和睦相处。勤俭是传统美德,曾国藩教诫诸弟及子侄,要“勤俭自持,习苦习劳”,并将勤与俭列居八德的内容。曾国藩30岁时,做了一件青缎绸褂,于庆贺及新年时穿,穿了30年,还如同新的一般。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及儿媳们,每晚要织麻纺纱,下厨做饭。

三、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影响

曾氏家教思想,虽然深深打上封建思想的烙印,但谁也不能否定他在教育子女方面获得的成功,谁也不能否定其对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们的影响。

1.对曾国藩家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从清朝末年到民国,从富人到穷人,从官僚到普通百姓,都奉为至宝,至今仍然在人们的心目中留有痕迹。曾国藩家乡的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作为大学生实习基地,每年都很多中央各部委的领导前来指导工作。无论是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还是美国都有曾国藩家教的推崇者。

2.在当今,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仍深深影响着曾国藩的家乡,。曾国藩故里双峰县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是湖南省著名的状元之乡、名人之乡、女杰之乡、书画之乡,两院院士有曾昭抡、刘耕陶、刘芸、谢和平、邓启东。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多人,他们学子崇尚文明、吃苦耐劳。双峰县在海外留学的博士、专家、科研人员计有500多人。

曾国藩的家教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瑰宝,在当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曾国藩把中国传统的儒学看作是立国、为学和做人的不二法门。儒学对曾国藩影响很大,他认为你要立国,要治国,需要靠儒学;做人、做学问也需要靠儒学。曾国藩要求孩子们铭记的16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②至今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曾国藩认为学习是一件十分艰苦而又必须长期坚持的事情,非经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不能成功。他的终生学习理念,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常人都是有启发的。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学习他们的长技,去造船、造炮、造机器。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向美国派遣詹天佑、严复等150名留学生,他们学成回国后对“洋务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主张“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当代社会仍然意义重大,我们只有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注 释:

①周玉珍.简述曾国藩伦理思想的内容及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家,2005,(2).

②隋丽娟.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J].山西:法制博览,2009,(23).

参考文献:

〔1〕段瑞芬.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1.

〔2〕周俊武.激扬家声——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湖南:长沙理工大学,2010.

〔4〕卓晓虹.曾国藩道德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

〔5〕朱明勋.论曾国藩的家训思想[J].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6).

〔6〕杜学元.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J].四川: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2).

(责任编辑 张海鹏)

作者:田鹏程

曾国藩思想研究论文 篇3:

曾国藩女性教育伦理观思想研究

摘 要:曾国藩家族后代子孙中,有多位杰出代表,其中有多位是女性。曾国藩以后,其老家双峰荷叶女性人才辈出,这与曾国藩及其家族女性伦理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这种在注重优秀传统女性教育的基础上,辅有时代特色的女性伦理教育观,在近代中国妇女伦理教育史上不仅独树一帜,而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提高女性整体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女性;伦理思想

一、曾国藩注重家族女性伦理教育的原因

曾国藩注重曾氏家族的女性伦理教育,首先与曾氏良好的世传家风,浓厚的家庭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母江氏操持家务,克勤克俭,孝顺公婆,温柔贤惠,使幼年的曾国藩耳濡目染。再次,曾国藩的妻子欧阳夫人更是以身垂范,事必躬亲,为曾氏大家族做出了表率。

(一)浓厚而稳固的家庭观念

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内圣外王”的楷模,饱读儒学的他想到的绝不是仅仅一个人一小家的幸福,而是整个家族的延续和繁荣昌盛。“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恐其一身享用殆尽,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1]只有贯彻继承优良淳朴的家风,才不会使后代子孙中产生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也才会使后代家族中每代都有优秀人才奉献社会。曾国藩和几个兄弟常年在外,真正贯彻他们治家思想的是家中的女性,所以他把女性伦理教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曾氏良好的世传家风

曾国藩的母亲江氏,拥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许多优秀品德。她容貌秀丽,勤劳淑德,家务活样样能干,并且受家学影响,粗识文字。江氏与曾国藩父亲曾麟书成亲后,谨守曾门家训,操持家务克勤克俭,特别是侍奉公婆十分周到。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晚年卧病三年,她与丈夫日夜轮流守护床边,毫无怨言。江氏所生五男四女,“尺布寸缕,皆一手拮据”。曾国藩父亲常以“人众家贫为虑”,而江氏总对丈夫说;“吾家子女虽多,但某业读,某业耕,某业工贾。吾劳于内,诸子劳于外,岂忧贫哉?”[1]正是继承了母亲的性格,曾国藩敢于克服困难,有倔强之气。

(三)欧阳夫人的表率作用

从咸丰三年到同治二年的十二年里,欧阳夫人一直简居乡下,她知书达理,任劳任怨,下厨烧灶,纺纱织布,事必亲为。那时候家里非常拮据,全靠欧阳氏辛勤操劳,才勉强度日。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在晚年回忆道:“先公在军时,先母居乡,手中竟无零钱可用。拮据情形,为他人所不谅,以为督抚大帅之家不应窘乏若此。其时乡间有言,修善堂杀一猪之油,止能供三日之食;黄金堂杀一鸡之油,亦须作三日之用。修善堂者,先叔澄侯公所居,因办理乡团公事客多,常饭数桌。黄金堂则先母所居之宅也。即此可知先母节俭之情形矣。”[2]欧阳夫人以身垂范,亲力亲为,为家中妇女做出了榜样,也为曾国藩女性伦理教育的贯彻落实提供了保障。后随曾国藩至京城的十几年中,曾国藩忙于公务和日常应酬,对家中的事情很少过问,欧阳氏默默地承担了所有家务,从未让曾国藩操心于家事。

二、曾国藩女性伦理观的内容

曾国藩是曾氏家族女性教育的集大成者。他虽未为其女性伦理思想专门著书立著,但于一封封家书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他对女性伦理思想的阐述。其内容平实,说教不流于泛泛,行文也不故作清高,在今天依旧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曾国藩的女性教育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勤俭、女工、酒食,并常常在家书中反复提及,以不断强化对曾氏家族妇女的伦理教育。

(一)对勤俭的要求

曾国藩说:“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因此,曾国藩反复告诫曾家子孙,一定要半耕半读,保持先人的老传统,千万不要沾染半点官场习气。“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他在信中反复告诫家人要勤俭,反对“轻弃家乡”,反对丢弃耕读传家的传统。为了杜绝女眷奢侈浪费,败坏家风,他要求夫人做出表率——“家中遇祭,酒菜必须夫人率妇女亲自经手。祭祀之器皿,另做一箱收之,平日不可动用。内而纺绩做小菜,外而蔬菜养鱼,款待人客,夫人均需留心。吾夫妇居心行事,各房及子孙皆依以为榜样,不可不老苦,不可不谨慎”。曾国藩对于眼前的荣华富贵有着很清醒的认识,他对于家中子女的生活细节,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吾家后辈子女,皆趋于逸欲奢华,享福太早,将来恐难到老。嗣后诸男在家勤洒扫,出门莫坐轿;诸女学洗衣,学煮菜烧茶。少老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而难矣。”[1]曾国藩不止一次地强调勤俭持家的重要性,防止家中子弟因为骄奢淫逸而成为败家的纨绔子弟。

(二)对于女工的要求

女工是中国传统女性最能体现女性勤劳之处。曾国藩对此也非常重视,对家中妇女多次进行教育。“儿女诸女,果每日纺绩有常课否?”“大二三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余,各表孝敬之忱,各争针黹之工;所织之布,做成衣袜寄来,余亦深察闺门之内之勤惰也。”“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绩,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女,不事操作。”“历观古来世家长久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故吾屡教儿妇诸女亲主中馈……此后还乡居家,妇女纵不能精于烹调,必须常主厨房,必须讲求作酒作醯醢、小菜、换茶之类。纺绩虽不能多,亦不可间断。大房唱之,四房皆和之,家风自厚矣。至嘱至嘱。”[1]欧阳夫人带头做表率,在家中带领女儿、儿媳纺绩、做衣鞋,在园地种菜养鱼,后来随夫君到督署,也依旧坚持。曾国藩对家中女眷的教育认真而细致,因此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三)对于酒食的要求

“盐姜颇好,所作椿麸子、酝菜亦好。家中外须讲求莳蔬,内须讲求晒小菜,此足验人家之兴衰,不可忽也。家中兴衰,全系于内政之整散。尔母率二妇诸女,于酒食纺绩二事,断不可不靠常勤习。”“吾家妇女,须讲究作小菜,如腐乳、酱油、酱菜、好醋、倒笋之类,常常做些寄与我吃,若外间买者,则不寄可也。”曾国藩给家中女眷定了详细的功课单,并写了四句话:家勤则兴,人勤则俭。能勤能俭,用不贫贱。曾国藩写给女眷的“功课单”是这样的:

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

巳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

中饭后——做针线刺绣之类(细工)

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或女鞋或缝衣(粗工)

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出一定规矩。吾即将北上剿捻,特定此日课,请夫人督促,亲自验功。食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粗工则每月验一次。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女鞋不验。

上验功课单,谕儿妇,侄妇,满女知之。甥妇到(金陵日)亦照此遵行。

曾国藩认为这些虽是简单的家务,但是代表了家中是否具有一种兴旺祥和之气。所以他事无巨细,循循善诱,教导家中妇女不可因为有奴仆而怠慢了妇女的分内之事。

三、对曾氏家族女性教育伦理观思想的评价

曾国藩是5000年来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培养出的优秀成功者。其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以“礼”处世,达到了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但是其思想不可避免地刻有封建时代的烙印——以三纲五常为基础[3]。对于曾国藩的女性教育伦理思想,我们总体上还是要持肯定态度,因为其中很多思想已经穿越了时间与国界,成为了经典。对于其中的有益部分要古为今用,大力发扬,而对于有些已经过时的封建思想,则应该被剔除。

正因为曾氏家族良好家风,曾家后辈依然人才辈出,直至几代依旧不衰。不仅曾国藩的直系亲属中诞生了多为优秀女性,曾国藩的旁系亲属中亦不乏多为优秀女性。曾国藩后辈中有代表性的成功女性有:曾宪植,系我党领袖叶剑英同志夫人。她早年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曾昭■,我国著名的女考古学家,原南京博物院院长,中国博物馆学和考古学奠基人之一。曾宪楷,原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及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新中国成立前即出版和发表《七七沪沟锋火》专著及大量诗词和论文。曾宝荀,优秀教师,解放初期任艺芳小学校长,后任长沙乐古道巷小学校长,茅亭子小学校长等职。曾汝剑,病毒学家,侨居美国底特律。曾宝■,著名女翻译家著有《科学家奋斗史话》、《科学世界名人传》等著作传世。

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曾有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摇篮边母亲的手,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绝不亚于机器上的轮子。”将把母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可见女性的力量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这正与曾氏家族倡导女性伦理教育的宗旨“有贤妇,才有贤子孙”不谋而合[2]。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男女受教育的权利均等,女性开始从家庭走入到社会,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上女性的女权意识增强,所以对女性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如何使女性在保留中华传统女性美德的基础上,真正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就显得尤为迫切。

曾国藩的女性伦理教育思想离我们已有100多年,但依旧无法掩饰它的灿烂光芒。当代中国家庭伦理教育,尤其是女性伦理教育严重滞后,一些人拜金思想严重,生活荒淫无度,极尽奢侈,严重触及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如果对这种现象置之不理,将严重阻碍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甚至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

女性伦理教育应该贯穿一个女人的一生。如果我们国家能够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的家训文化,将它们古为今用,吸收其中的精华思想,并将之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相结合,将女性伦理教育课程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一课,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贯穿教育始终,培养符合当代社会的贤妻良母,这不仅是对当前社会道德体系日趋解体的挽救,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中华民族腾飞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这就是我们研究探析曾氏家族女性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曾国藩全书[M].陈君慧,译注.北京:线装书局,2009.

[2]中华家训大全[M].郑红峰,译注.长春:吉林出版社,2009.

[3]翟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作者:李笑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型酒店研究论文下一篇:新农村建设探析论文

热门文章

曾国藩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