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的思考与探索

2023-02-24

第一篇:教育惩戒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教育惩戒”的思考

关于“教育惩戒”的认识与实施

洛阳市实验小学洛浦校区

孙丽

“惩戒教育”是当今教育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然而众所周知,惩戒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它和教育一样古老,自从有了教育也就有了惩戒。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惩戒教育也并没有取消。美国法律规定,在学校执行教育法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合理的适度的武力处罚儿童”。 佛罗里达州达得县教育委员会政策第5144条规定,教师可以惩罚学生,这种惩罚包括用不超过二尺长、三—四寸宽、五寸厚的木板打不服从学生的臀部,但不能超过五下,并且不能造成身体的明显伤害。英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 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还将对其父母处以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现实中我们也不难看到,缺少惩戒的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育,带来心理承受能力的弱化,不良行为习惯的膨胀等诸多不良后果。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戒在促进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因此,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戒教育,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这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惩戒教育”时要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信任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灵活利用不同的惩戒方式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引导小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校“惩戒教育”的现状和做法。

一、对小学惩戒教育的现状的认识。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小学惩戒教育意识轻淡,惩戒结果低效。“惩戒”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小学惩戒教育的不可或缺性,教育实践也证明小学惩戒教育有不得不用的窘境。但在当前小学日常管理中却出现了有的教师对惩戒教育望而却步的现象。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他们不敢对其进行必要合理的惩戒,怕被扣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帽子。

当前“不当惩戒”的概念模糊,使教师在正常教育行为中顾虑重重。小学教师不好把握教育的“度”,严厉容易出事,轻描淡写又无济于事。但是由于人们(包括教师)对法律规定的模糊认识,对新课改理念的片面理解,学生及家长对有关“体罚”的法律法规的曲解和利用,导致广大教师正常教育手段的大幅度缺失,反映在教育行为中就表现为教育的无能为力。教师的正常工作受到了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必然受到影响。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体罚,因此,教师体罚学生或者变相体罚学生都是违法的,这是不容质疑的。依据《义务教育法》赋予教师的教育权力,针对违反学生行为规范、破坏学校校纪规章的学生而行使的一种教育管理权。它既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也是教师职务权利之一。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实际反映的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关系,是一种以命令与服从为特点的、具有明显强制性的行政管理行为,具有合理性。但某些人以否定的心理偏执看待惩戒,总以为惩戒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或是产生忧郁自卑。 由于人们(包括教师)对法律规定的模糊认识,对新课改理念的片面理解,学生及家长对有关“体罚”的法律法规的曲解和利用,导致广大教师正常教育手段的大幅度缺失,反映在教育行为中就表现为教育的无能为力。

二、对小学教育管理中实施惩戒教育的保障及意义的再认识。

1、实施惩戒教育的法律法规。

199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文都对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批评做出了相关规定。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 因此,教师惩戒权是法律赋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惩戒权是教师的一种职权,因此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权利,更是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特有教育权力。教育部2009年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较之于2006年曾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明确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与权力。有研究指出:“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法拥有的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处罚,以避免失范行为的再次发生,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权力,是教师的职权之一。”

2、惩罚教育的实施意义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作为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外在的由教师代表社会所给予的强制规范的影响,这是一个促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惩罚是遏止个性的过分膨胀、矫正其非社会性行为的手段。惩罚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狂妄、高傲的性格。惩罚教育可以熄灭学生狂妄嚣张的气势,及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不管是谁犯了错,都必须接受惩罚。 惩罚教育可以深化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惩罚教育可以深化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在惩罚中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是不被认可的,是要受到惩罚的,从而记住教训,避免了错误的再次发生。惩罚教育可以使学生明事理,辨是非。惩罚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惩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犯了错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接受惩罚,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权力和义务的关系,从而自觉维护集体纪律。另外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是很不成熟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做出一些不良行为,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必要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再加上当前学生家庭中,家长对学生的管教日趋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就日益突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承担家长部分管教孩子的责任。

3、 教师惩戒权有利于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化,促进社会和谐。

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具有维护学校秩序的作用。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教育组织机构,其各项工作都应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开展,这就需要靠一定的纪律来维护。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校活动的有序进行,消除那些违规行为对学校正常活动的不良影响。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有效地抵制学生中的歪风邪气,维护学校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制度,使得师生的权利义务、职责地位及其互动关系明确化,创造制度化、规模化的现代教育体制。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在学校阶段,恰当的惩戒手段可以使学生知法守法,因违“法”而被“究”,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及违法的痛苦,促成其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从而预防犯罪。这对于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有一定的意义,降低整个社会的违法犯罪率,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我校在实施“惩戒教育”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把握原则,合理实施“惩戒教育”。

首先在实施“惩戒教育”的过程中,为教师积极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以此增强每位教师敬业观念与权利意识,树立尊重学生权利的新的师道观,转变教学观念,防止过于无视或过分依赖惩戒权。同时,要掌握以下原则,合理实施惩戒权:教育性原则、尊重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公正客观原则。引领教师要时刻明确惩戒的目的是教育,而非惩罚。明确要求:要求老师在实行惩罚教育的时候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进行惩罚教育时不能恶语伤人,以粗暴、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要求老师要明察秋毫,在进行惩罚教育时要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一清二楚的了解,对学生犯的错误进行分析,是初犯还是屡犯,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要清楚;实行惩罚教育时教师要做到公正平等,惩罚时必须因事而不因人而定;要求教师在实行惩罚教育时惩罚手段要灵活。惩罚教育要和其它教育相结合,单独行使惩罚教育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另外还建立了相应的教育职责和监督机制,在保障教师合理行使教育权的同时,有效的保护学生的权益。

2、有效实施“惩戒教育”的经验策略。

(1)通过实施“惩戒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增强的。当学生的行为符合各种规范时,我们就可以称其扮演了正确的社会角色;而当学生的行为与各种规范背道而驰时,我们则称其没有履行社会角色的要求,应该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惩戒权行使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实施惩戒,让学生改变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要求,并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学生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可以意识到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立足于社会。逐渐树立起良好的责任感、是非感和正义感。为此,我校教师对日常行为习惯、教学常规、教育活动常规常抓不懈,积极促进每个学生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有经验的老师,我校每学期都组织经验交流会,大家共同研讨,共同进步。其中,老师们提到学生的管理要从细节着手,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例如:有的老师让多次犯错学生作为班级制度的监督员,并写“告状”条,巧妙利用学生写“告状”条,对学生进行练笔;有的老师在解决学生矛盾时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促其矛盾的化解;有的教师总是在学生犯错后先说“没关系”,让后和学生一起想补救的办法,让学生主动经历“处罚”等。

(2)通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教师实施“惩戒教育”。 中小学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集体性和组织纪律性。当个别学生出现破坏集体纪律的行为时,往往会影响集体目标的实现,也会侵犯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教师行使惩戒权就是为了维护集体纪律的存在,保证集体目标的实现,使更多学生的利益不受侵害。另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如果学生违反集体纪律。就会因此而得不到集体的认可或承认,缺乏归属感。教师行使合理的惩戒权,就是为了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使其行为符合集体要求并被集体认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将逐渐树立起集体意识,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与集体共荣辱。学生一旦有了集体意识,班级对学生的影响也就可以促进“惩戒教育”的顺利实施。比如某班有一个“刺头”孩子,总是不服管教。家长也拿他没办法。这个班的老师在他犯错后从不和他起正面的冲突,先是让他先向老师把他违规的理由说尽,然后要求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评理的机会,由班集体是所有成员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然后由他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几次下来,这个学生的行为大有转变。

(3)通过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合理性。 教师惩戒权的行使不是来自于教师的权威,而是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和志向.被大多数学生认可。教师惩戒权行使的依据、原则和方式等,除了按照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教育规律来制定.还应该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在学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这样不仅切合教育实际,而且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民主意识。当个别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教师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意愿而对其行使合理的惩戒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的“独断专行”,在实施中更具有说服力,不仅可以让那些违规学生更乐于接受惩戒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比如:有的班级在对学生进行的处罚都是依据师生共同制定下来的规定,并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制定的规矩。有的规定在执行过程中有变动,都向学生进行合理的解释。充分尊重学生在处罚中的权益。

另外教师惩戒权的行使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惩戒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的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还是对学生性格与气质的形成,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实施惩戒权的时候,因人而异。同样是作业忘带,有的孩子是保证换个时间带来,有的是接受相关作业的提问检查,还有的要留下把作业补上再回家。教师依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在达到教育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上交作业这一目的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尽量做到对每一个孩子的惩戒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3、对实施“惩戒教育”的设想。

(1)进一步明确教师实施“惩戒教育”的具体要求。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通过给学生精神上的触动或刺激来激发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或行为,但惩戒是一把双刃剑,教育惩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当的教育惩戒不仅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还可能导致逆反和抵触心理,甚至会把犯错误的学生推向犯罪的深渊。因此,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要求。

(2)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促其惩戒行为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只有善意、友好的教育才容易被人接受,只有巧妙得体的措辞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教师的学识、人格、道德素质无一不在影响着学生。艺术的教育惩戒,它是老师一个善意的微笑,是老师一束关注的目光,是老师一句提醒的话语;它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是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它更是一只号角,促人不断奋进。

(3)积极收集可供研究的教育案例。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根;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孔子这一教学原则的提出,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同样,这一原则也是适应于教师的惩戒权的行使上的,老师在对学生惩戒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可能就需要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她)就会明白老师的意思,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而相反,有的学生可能比较调皮,老师在进行提醒时,仍然不能进行改正的,老师可以使用更深一些的惩戒措施,如课堂中的罚站,然后在课后抽时间帮他补习,根据每个学生所犯的错误给予相当的惩戒措施。总之,惩戒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考虑到学生的态度、事件的性质以及影响的范围的不同,可以交叉使用不同的惩戒方式。而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效果,这对于提高教师合理实施惩戒的能力,是一笔财富。如果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就能大大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小树不修不成才”,惩戒在教育中正起着“修剪”之功能。我们要让孩子既懂得爱的珍贵,也懂得原则的可贵,更懂得真理的可畏,我们需要谨慎地、恰当地使用惩戒,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综合运用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2013-10-20

第二篇:小学诚信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我们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之道。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诚信,所谓“人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无不说明诚信的重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加强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孩子们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更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在学校该怎样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言行一致、注重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信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诚信度来为人师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真”的根本是“诚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体现诚信,做到说话算数。

二、以课堂为渠道,各学科教学渗透诚信教育

各学科教师应充分寻找、挖掘教材内容中诚信教育的渗透点,加强学科诚信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诚信教育。如,语文课可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诚信的词句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思想品德课可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音乐课上,可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中让学生受到熏陶„„通过各学科渗透,诚信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而具体。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诚信教育进行有机的渗透,才能实现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三、故事导引,明白道理。

故事永远能吸引孩子,古今中外的诚信故事发人深省。从“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失信于诸侯而被杀;从“立木为信”的商鞅,顺利推行新法,使秦国走向富强,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基础。孩子们感受到的是“言必信、行必果”、“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的道理。孩子喜欢听故事,更喜欢讲故事,组织孩子收集和讲述诚信故事、诚信寓言、诚信童话、诚信事迹等等,故事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在讲故事中,让孩子感悟诚信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中要注意从小事着手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去引导,使孩子们的道德观能健康的形成和完善。对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不能因为是小事而置之不理或纵容,孩子的道德教育件件都是大事,件件都是要事,每一件都有其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后果。因此,老师对孩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要鼓励,对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则应该及时地给予纠正。小学生涉世不深,心地纯洁,没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教育时,应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比如,以“不说谎话,做个诚实的孩子”入手,使他们懂得这是诚信品格的最基本要求。不说谎话,就要说真话,说实话,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从小养成诚实的品质。

五、鼓励为主,树立榜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也曾有人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的确,哪一个人不需要他人的肯定与赞扬呢?更何况我们的孩子?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吝惜自己的表扬,要抓住孩子诚实守信的闪光点给以大力表扬,为孩子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总之 ,学校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既需要教师热爱学生、密切师生关系,又需要教师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小学诚信教育撑起一片蓝天。

第三篇:独立学院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钟根佐1,张晓波2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养成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启迪和引导,将其行为规范化、文明化、道德化。当前,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失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独立学院这种现象尤其突出。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认为独立学院学生“养成教育”具有特殊性、规范性、实践性等特点。并从行为训练入手,从规范行为、教师垂范、优化环境、内容差别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养成教育;特点;途径与方法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高校必须清楚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缩影,随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强烈的外来冲击下可能会扭曲变形,甚至偏离正轨。因此,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养成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处于学习疏离状态,影响教学质量,甚至部分学生不能正常完成学业。这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其本质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顽强意志 ,使之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导脉络。因此,独立学院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1

2 钟根佐(1979-),男,江西宜春,管理学士,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学生管理研究。张晓波(1978-),男,江西九江,哲学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

二、独立学院学生养成教育现状及特点分析

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养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在心理、思想道德、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问题较多。第一,心理方面。普遍缺乏毅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有孤僻、任性、我行我素、情感脆弱等性格特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学习疏离、情感失控;第二, 思想道德方面。学生的功利性、现实性比较明显,比较自我,在人际交往中自私偏狭,缺乏合作精神,学生之间会因就业、评奖助金等竞争,导致自我心理过度增强;第三,学习方面。大部分学生入校后没有正确地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导致学习目的性不强,而学生考上大学后,有松懈思想,又没有父母的看管,经常旷课、泡吧,投入大部分精力进行社会交往。第四,生活方面。学生独立意识弱、自理能力差, 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就寝时间随意性强,有攀比、高消费的现象,某些学生还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因此,独立学院养成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

1.特殊性。独立学院招生是本科第三批次招生,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个性更突出,思想较不成熟,学生自卑,定位不准确,难管理。但在校思想积极活跃,点子多。独立学院应针对学生的特性,采取适合三本学生的教育措施,从入校开始着重抓好养成教育,贯穿于教育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

2.规范性。独立学院刚刚起步,与普通高校相比管理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养成教育就是以规范的制约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起点,进一步健全一系列符合独立学院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管理制度,将学生的行为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人文素质等。

3.实践性。我国高校教育重理论教育轻实践养成仍然十分普遍,独立学院教研基础设施不齐全,资金投入不够,往往忽略或轻视养成实践教育。而养成教育是以实践为基础形式,整个教育过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发展、完成、升华。养成良好的习惯,都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在实践去养成,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养成教育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独立学院应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措施强化学生行为养成,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到自律。

三、独立学院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独立学院发展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

法,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例,学院主要从齐抓共管,逐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教师垂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教育;优化环境,建设养成教育良好氛围;完善制度,构建养成教育内容序列等四个方面。

(一)齐抓共管,逐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1.学生工作部制定规范,细化学生养成教育内容。学工部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不断规范和完善《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学生手册》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点,长期规范学生平时仪容和言行举止。一是通过成立协会、英语角、兴趣小组、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加强学生公德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抓好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新生辅导员三支队伍建设,树立榜样,团结同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良好校园文化。在学生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中开设就业服务岗、寝室示范岗等10多个岗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学生干部的培训,规范学生会管理。如:学生会成立学习监督小分队,对上课学生定期检查、抽查,杜绝迟到、旷课、早退;纪检部实行学生晚自习、晨检早读和晚检,抓好纪律和考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针对大一学生,学院还从高年级中选拔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充当新生班主任的学生助理角色,对大一新生的养成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2.教务部科学改革教学,严格规范学习养成教育。一是积极开展学风建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年4月份教务部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月” ,提出“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进行到底” 、“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等口号。二是对学生实行“全程阅读”,要求学生大学四年从图书馆至少借满100本图书,每读一本撰写一篇阅读报告,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改革完善《课程考核成绩管理办法》,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平时各考核项目成绩,要求老师对迟到、早退、旷课,以及学生穿拖鞋进课堂、上课手机铃响、扰乱课堂纪律等行为进行倒扣分的处罚,通过课程考核改革加强学生平时学习养成教育。

3.其他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学生养成教育。院就业部门加强毕业生就业礼仪和职业道德等教育。院系以开课、讲座和报告等形式,聘请专家教授前来授课,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做就业经历、创业典型报告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礼仪习惯和就业道

德。后勤部门对宿舍和食堂的安全与稳定工作长抓不懈,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二)教师垂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教育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是教育者用自身的行为、行动示范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学院要求以教职工规范的言行作表率,对学生进行影响教育,对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及时纠正,正确引导。

1.对教职工定期组织“树师德、孕新风”的培训会和文明礼仪讲座,不断规范教师从业行为,严抓教师质量,不断完善《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建好建优教师队伍。

2. 优化教师队伍实行外聘、校聘、院聘相结合,从严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行、学术教风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为人师表。同时,学院专门聘请资深教学督导,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考查和点评,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如老师的穿着、仪态、语言等进行规范。

3.学院每年12月份开展“教学质量活动月”, 集中加强教师教学质量和行为规范的提高,起到教育示范作用,学生对教师进行满意度测评,推动教师质量的提高。如:2009年12月我院开展以“不忘使命,一切从点滴做起”为主题的“教学质量活动月”,其中有“师生互问,从我做起” ,要求上每堂课之前师生之间互相问候等。通过老师带头规范,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三)优化环境,建设养成教育良好氛围

1.抓好养成教育特色工作。除了坚持开展军事训练活动、文明监督等常规教育外,学院重点做好养成教育的特色工作。第一,丰富“两课”教育内容,尤其是“两课”实践教育。学院每年组织学生瞻仰方志敏烈士墓、八一起义纪念馆,邀请方志敏之女方梅女士作“缅怀革命先烈,树立人生理想”报告等;创新法制教育形式,邀请法院、派出所等执法人员做法制报告,收看法制宣传教育片等法制教育活动。第二,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室。学院聘请心理专家陈忠教授,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培育学生正确的言行观和健康的心灵。第三,让养成教育渗透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严格统一起床、就餐、休息等作息时间,规定值日制度,积极创建爱护公物、生活节俭、节约用水、安全用电、文明用语、讲究卫生等寝室文化,提倡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不吸烟,不喝酒,不吃零食等良好生活作风。

2.丰富养成教育教育形式。学院丰富养成教育形式,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方面、多视角营造良好养成氛围,形成“润物细无声”的佳境,达到规范学生行为、自管自律、自我成长的目的。第一,学院实施以扶贫助学、爱心帮扶、和谐共建美好环境为目的的“爱心工程” 。如:组织为家庭特困生、天灾人祸的学生捐款捐物,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进行慰问和义务打扫卫生;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小树穿冬衣” 、扫除校园白色垃圾等环保活动。第二,加强阵地建设。在重点场所,设立一些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宣传标语等。

(四)完善制度,构建养成教育内容序列

根据学生特点及学院发展实际,将养成教育内容具体化、序列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可接受性,避免脱离学生实际,克服教育简单化现象。把养成教育要求与教育内容按学年划分,每个学年各有侧重点,逐步提高。如:大一开展入学教育,在新生班中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包括环境适应、军训、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大二开展自我教育,包括大学生涯规划、青春期教育、热爱专业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大三开展职业教育,包括开设职业教育课、大学生职业设计竞赛、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大四开展创业、就业教育,包括创业教育、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就业技巧指导、劳动法规教育等。在每学年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将养成教育在常规管理中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从业要求,综合分析自我和职业环境,培养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懂得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将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品质。

总之,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来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成教育,共同努力把学生引导好、养育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 杨建梅.中等职业学校养成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石家庄市信息管理学校为个案[D].河北师范大学,2007(8).

[3] 王旭辉,张向红.再议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1).

[4] 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

[5] 贺良,周敏.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表现与原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

(3).

[6] 胡江.养成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教育,2008(5).

[7] 李伟华,那日松.应用型大学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

(8).

作者简介:钟根佐,1979.12,男,江西宜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助教,现任人文与艺术系办主任,管理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高校学生管理;

联系方式:13870842352;

电子邮箱:wanggunzi@tom.com ;

通信地址:江西南昌市庐山中大道888号,330013

第四篇:MBA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011年中国MBA教育迎来二十周年。值此之际,研究探索MBA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引领MBA教育教学发展:适应现代与时代发展的MBA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力求提升MBA学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以培养实战型和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人才为MBA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MBA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开拓思维与扩展探索为MBA教育教学的延伸功能。

关键词:MBA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07-0040-05

MBA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2011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从国外引入MBA教育的第二十周年。我们在MBA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改进和完善MBA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引领MBA教育教学发展

MBA的办学体制构筑了培养青年学员、管理干部和职业经理人的教育平台。多年来我国MBA教育取到了显著的成效,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善于管理、能担重任的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结合中国特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现实与发展要求,加快培养更多出色的MBA学员,是我国培育造就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路径。

培养和选拔经济管理人才要注重素质教育与评价,在MBA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提升MBA学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以培养实战型和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人才为MBA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MBA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开拓思维与扩展探索为MBA教育教学的延伸功能。

在这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引领着MBA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由国务院正式颁布。《教育规划纲要》为我国包括MBA在内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教育规划纲要》中的这一系列重要导向精神,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并落实到MBA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

二、MBA教育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实战型和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人才

MBA属于经济管理应用性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因此,在MBA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实战性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MBA的培养目标,是要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经济管理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为推进和加快国际化进程,培养造就胜任和出色的中高级经济管理人才;要积极探索应用型、实践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合理选择适用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

在MBA课程体系方面。应当根据和紧扣对MBA学员的培养目标,经过充分调研、分析论证,构建和设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题研究课等,并协调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互补、递升、呼应、融合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系统完善、制度健全、动态提升的,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MBA课程体系:同时合理选用适宜的教材。

在MBA教学方法方面。应当提倡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MBA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提高学员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辨析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借助教育信息化、信息多样化和载体现代化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环境和新优势,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MBA的教育教学中带领学员适应实战和开拓创新。

在MBA教学模式方面。应当做到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思路与运作相结合、现实与发展相结合。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前瞻性地引导学员认识到,今天讲授的知识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但是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现实是在不断发展的,是动态变化的,将来在管理实战当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作为胜任的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要从容应对变化和挑战。这四个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模式的创新。应当要求承担MBA教学的教师能够搞好教学、注重科研;任课教师应具有企业实践经验或企业项目研究经历,在中高层经理培训方面富有实战经验;通过深入企业进行管理实践探索,实地考察并获取信息资料,取得管理的实际经验:MBA教师应当做到“教学引领科研”、“科研推动教学”:应当从更大范围遴选优秀教师为MBA学员任教,同时还可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造诣强厚的资深专家学者承担教学任务:科研成果要融入到教学中去,将二两者形成有机结合;全力打造MBA教育教学品牌;使得我们培养的MBA学员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能够以“十力”支撑实力,这“十力”包括方向的引导力、形势的判断力、趋势的洞察力、向心的凝聚力、组织的感召力、团队的亲和力、无形的影响力、刚性的控制力、危机的应对力和开拓的创新力等。

在MBA教学管理方面。同样应当根据和紧扣对MBA学员的培养目标,在学习管理、学时分配、学分设置、考核方式、奖励制度,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如对于课程讨论、教学互动、案例分析、专业实习、调研报告、实地考察、现场管理、实务操作等实战性较强的教学环节,赋予适当的考核方式和权重,建立以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

的评价方式与考核体系。

三、MBA教育教学的主导模式: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深化探索

培养具有实战性和创新性的MBA学员,就要强调理论密切联系实践: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强化实践应用为基本导向,贴近现实经济活动,引导学员在学习理解课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收获实效:进而在专业学习中上不断向广度和纵深挖掘探索。

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贴近度,形成教与学的知识信息直观感。以案例解读理论、以案例讲解方法、以案例观察现实、以案例扩展思路、以案例引发探究等;在案例教学中再贯穿以纵向、横向和多向的教学方式则更有助益。这里的纵向指的是教师与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习内容和教学专题所

进行的互动交流;这里的横向指的是学员与学员、各学习小组之间,针对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实问题的互动交流;这里的多向则是指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各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可以邀请来自一线的企业管理者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员就管理学科的有关理论与实务问题展开多层面、多视角的分享与探讨。这样可以取得更生动、更务实的教学效果。在MBA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思维实践、模拟实践、情景实践和现场实践等方式进一步展开。

思维实践。这是指在MBA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时,有意识地从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加强引导。如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分析思考问题的总体方向要明确,思维角度要准确,运筹脉络要清晰。面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管理实务,可以从管理决策思维层面概括出一个基本点和两个切入点,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为基本点:以任务已定(广义任务),希望成本最低,以及资源已定(广义资源),希望收益最高为切入点。如在新产品研发的功能成本分析中,既要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又要满足经济的合理性;这样的思维方式会有助于学员深化认识和把握企业在技术经济分析、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系统规划。

模拟实践。这是指在MBA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模拟的手段和方法,增强教学的实践引导,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比较典型的有沙盘式教学,可在教学中首先给出模拟的初始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模拟组建和注册公司,设计公司组织架构,确立企业规划目标和经营策略,剖析挖掘企业拥有的各项资源,并加以整合运用:在模拟的市场格局与企业竞争中博弈较量,洗牌出牌,竞争制胜;还可以在商务洽谈和谈判的课程教学中模拟参加的利益各方,进行模

拟实务谈判:在财务会计的课程教学中,模拟经济业务的发生,进行账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提交财务会计报告,披露会计信息;在经济法规的课程教学中,设计模拟法庭,围绕涉及经济法律规章的实务案例,组织进行法庭辩论和审判等。

情境实践。这是指在MBA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大纲。专门给定情境,组织在一定经营背景、特定情景或实景录像下的教学活动。如设置企业集团编制十二五规划的特定任务,给出集团公司的相应的背景情况和相关资料,组织学员探讨如何结合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组织架构、资源条件、产业布局、环境现状、经营模式、制度建设、管理基础等,为集团公司确立和编制十二五规划提出框架思路、愿景规划和政策建议等。MBA教育教学要体现现实性与实变性,如产业重组和资本运作中的企业并购,市场营销中的品牌塑造与博弈竞争,公司理财中的资金运营和成本控制,财务分析中的会计报表信息的识别与运用,内部控制中的体系构建、状况评估、危机预警和风险防范等,都可以在MBA教学过程中,组织符合经济活动情境特征的教学活动。

现场实践。这是指在MBA的教学过程中,争取和创造条件,建立学员实习和实践基地,教师带领学员深入管理实践的现场,组织进行课程教学;从工作的着眼点和入手点的确定,到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加工利用,以及咨询意见和诊断报告的编写等都由MBA学员根据理论知识,运用所学方法来解决处理,促使MBA学员在现场实践中,进行实地体验和考察,以其现场观察和操作,获得一手资料及亲身感受,使得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管理现场得以印证,同时又使理论知识得到深化理解和具体应用。如在现场实践的活动过程中,还可实地观察、学习总结生产现场中的低碳模式的场景体现和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实现方式等。各类企业(如国有企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等)及其职能管理部门、高新技术园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企业单位均可以作为重要的实战现场和实践基地。

在MBA教育教学中需要强调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知识贯通,形成立体分析思路,如组织MBA学员开展对企业集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讨论。某企业集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就体现了立体思路结构,如图1:

上图(图1)可以体现出从宏观到中观(区域和产业),再到微观(某企业集团),形成了贯彻实施企业集团中长期规划的立体构架思路,并体现了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学员将所学理论投人实践,能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还有助于加快学术理论的科研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和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运行,并在实践中深化、升华和完善学科理论,从而形成理论、实践、成果、生产、实效的良性循环和不断跃升。

所谓开发性教学,即在教学中结合经济改革和学科发展,提出一些开放性和开发性课题,即使MBA学员在学校学习期间不能深入开展研究,但可以引发他们的思索,留待在工作实

践中探讨,也许收效更为长远。在校期间和毕业后都可以组织一些延续性的专题探讨,如开展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及分析、经济政策与制度安排、区域经济格局与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企业管理创新、企业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组织行为学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领导力、构建企业竞争优势、市场开拓与客户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科技创新与新产品研发、生产运营与安全保障、物流规划与供应链、公司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与薪酬体系设计、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塑造、品质保障与品牌战略、经济法规建设与实施、金融市场与运行监管、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资本市场构建与资本运营、会计信息与审计监督、公司理财与成本控制、企业资源整合与内部控制、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发展下的企业经济活动新环境、城市建设与公共事业管理、风险防范与危机应对、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步深化研究等,都是具有开发深拓性的、论坛式的课题,适时提出、预留思考,有助于MBA学员综合分析潜能的提升和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扩展探索。

要积极开展学术理论交流,为MBA学员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学术理论交流,如组织更广范围和更宽视野的专题研讨、开辟学术园地、举办沙龙论坛等项活动,推进国际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广视角、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国际化管理创新人才等。

总之,未来教育将要面对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时代;MBA教育教学应当培养出更好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与创新的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

第五篇:幼儿科技教育原本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园本课程开发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探索符合本园实际的幼儿科技教育课程中,厦门市科技幼儿园课题研究组明确提出了其园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总结了其在课程内容选择、环境创设等方面的经验,揭示了其探索的意义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幼儿园;科技教育;园本课程

所谓“园本课程”,是指以一个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的过程。“九五”期间,我园参与了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幼儿科技活动及师资培训”的研究,在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1年9月,我园的科研课题“幼儿科技教育实践研究”被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课题。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有关幼儿科技教育的实践应与园本课程的开发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带动课程改革的各个方面,真正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实现园本课程以园为本的宗旨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根本目的。

一、幼儿科技教育园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

园本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教师在引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应忘记科技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促进幼儿终生发展的意义,坚持“保护好奇、支持探索、鼓励创新”的指导思想,以让幼儿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造福人类社会的科学价值观等良好个性品质为目标。这必然要求我们在科技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遵循如下原则:一是本土化原则,即要根据本土文化的特点,从幼儿园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二是生活化原则。科学教育要关注生活,贴近生活,从幼儿身边的科学人手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欲望和兴趣。三是整合性原则。科技教育的目标应与其他领域目标相互渗透、有机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四是适宜性原则。适应本园实际是园本课程的本质特征,我园开发幼儿科技教育的园本课程必然要充分考虑我园的实际,包括我园幼儿、教师的实际,以及我园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实际,并以这种实际为基础,通过园本课程的开发使我园幼儿、教师及幼儿园本身获得实际的发展。

二、幼儿科技教育园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园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包括普查、筛选、建设等步骤。

第一步:课程资源调查。掌握以幼儿园为基地的、一定范围内的课程资源的藏量,是课程开发的首要前提。因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分别对幼儿园内、幼儿园周围社区以及厦门市内与科技教育相关的各种自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

第二步:课程资源选择。通过普查获得的可用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对于我园的科技教育园本课程开发来说,需要选择最适宜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开始有目的地、分层分类地优选这些资源,并将之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始终。优选出的本土资源包括:厦门市众多的科普基地资源、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资源、市(区)科技局科技协会资源、工厂工地资源、特色建筑资

源(如海沧大桥)及幼儿园周围的社区资源;优选出的幼儿园内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幼儿资源、家长资源、园内环境资源、网络资源等。

第三步:课程资源建设。在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园本课程开发的各种资源库,有自然资源库、科普基地资源库、社区教育资源库、人力资源库等。其中,人力资源库包括家长人力资源库(如家长中的大学教师、中学物理化学生物老师,家长中在各科普基地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各单位的技术人员、工程师等)、社会人力资源库(即社会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市区科协、科技局、科普基地的科普专业人员、大专院校的大学生、中小学和青少年宫的科技辅导员等)。家长和这些社会人士都是我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合作者。

三、幼儿科技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利用本土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地方性科技教育园本课程

1.充分挖掘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发科技教育园本课程。建构主义主张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直接互动中建构知识。从这一理论及“本土性”开发原则出发,我们借助市、区科协、科技局及家长穿针引线,积极挖掘厦门本土的科技教育资源,利用它们各自的特点开发了许多科技教育园本课程内容,凸显地方特色。如组织幼儿到“厦门市农科所”“市青少年科技馆”“地震局”“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消防教育馆”“海底世界”“鼓浪屿百鸟园”“桥梁博物馆”“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科普基地实地参观、调查、访问。教师们根据幼儿在各科普基地参观访问过程中的兴趣点和关注点,生成并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如结合农科所的科普资源,开展了“植物天地”主题探究活动;利用地震局的资源开展了“地震是怎么回事”主题探究活动;结合鼓浪屿的海底世界、百鸟园、桥梁博物馆等科普基地开展了“海里的朋友”“鸟的世界”“桥的过去、现在、未来”等主题探究活动。

同时,我们还与许多市科普基地建立了共建关系,与之结成幼儿科技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伙伴。科普基地工作人员和专家主动到园与幼儿互动,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科学小游戏、小魔术、小表演等介绍给幼儿。市青少年科技馆更是定期派科普宣传小分队到我园举行新颖而有趣的科技教育活动,参与我园的课程研讨,还定期将机器人、脚踏发电机等一批大型的科技玩具运抵我园巡回展示,让我园幼儿操作探索,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也弥补了我园教师科技知识、经验和实验器材方面的不足,大大拓展了我园园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此外,我们还积极利用市、区科协、科技局定期赠送给我园的科普图片和图书等资源,生成了许多园本课程内容。

2.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社区资源开发科技教育园本课程。社区是幼儿日常生活的自然、社会环境,可以为教师和幼儿提供大量的科技教育信息。如幼儿发现附近的松柏湖变脏变臭了,教师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关注点,组织开展了主题探究活动,让孩子们调查松柏湖被污染的原因,做有关“清水变污水”“污水变清水”的探究实验,并带着自己设计的宣传单和自己制作的“爱护环境宣传员”的标志到小区宣传保护松柏湖;又如幼儿对“面包是怎么变得又大又松的”“饼干是怎么做出来的”等问题特别感兴趣,社区周围的“向阳坊面包店”和“育苗食品厂”就成了教师与幼儿解决疑问和扩展课程内容的好帮手。

(二)抓住幼儿教育中的科学,开发科技教育园本课程

幼儿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引导幼儿探究平时司空见惯的各种科技产品、玩具、日用品、劳动工具等,可以保护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园教师从生活性原则出发,选择幼儿身边看得到、摸得着、感兴趣的事物,开展了一系列贴进幼儿生活的科学探究活动,如“好玩的陀螺”“奇妙的盖子”“按压式瓶子的秘密”“牙膏管的秘密”“好用的绳子”“多彩的布”“什么东西圆又圆”“鞋子世界真奇妙”等生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科技教育活动。此外,幼儿园一日生活也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如从自然角生成的“蚕宝宝的血是什么颜色”的探究,从科技走廊操作活动中生成的关于“惯性”的系列研究,还有从吃点心、吃水果引发的“汤匙上的哈哈镜”“是柿子还是西红柿”等科学探索活动,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园科技教育的内容。

(三)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切入点,开发科技教育园本课程

幼儿科技教育的目标是科学素质的养成,其价值取向是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和灵魂,是幼儿科技教育实现促进幼儿一生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科技教育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对孩子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养育,并以之为切人点丰富科技教育园本课程内容。

1.从古今中外科学家身上挖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每个伟大的科学家身上都闪耀着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为科学献身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园教师利用《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谦虚、好学的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了不起的李时珍》、《爱国科学家李四光》、《航天之父钱学森、钱三强》等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和生动的科学实例,开发了许多旨在培育儿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科技课程。

2.从我国的发明创造史中揭示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人文教育内容。四大发明是令国人自豪的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是我们在科技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人文教育内容的宝贵资源。我园教师积极组织了“纸张真有用”“书是人类的好朋友”“神奇的地动仪”“神奇的中医术”“了不起的中国航天技术”等主题探究活动,丰富了科技教育的内涵。

(四)以举办各种科技节、特色节为载体,丰富科技教育园本课程

我园已举办了五届幼儿科技节,每一届科技节都有鲜明的主题,活动内容缤彩纷呈。第一届科技节是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主题的社区科普宣传活动;第二届科技节是以“睁大好奇的眼睛,走进奇妙的世界”为主题的科技游园活动;第三届是以“从小爱科学”为主题的科技知识趣味竞赛活动;第四届的主题是“大手牵小手,动手做科学”,这是一个亲子科技玩具小制作暨义卖活动;第五届是题为“科学在我们身边”的社区科技宣传周活动。每一届科技节活动,我们都为幼儿、家长和社区散居儿童提供了精彩、丰富的科技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浓烈的节日气氛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与亲身参与,真正“爱科技、学科技”。与此同时,我园还定期举办各种“特色节”活动,如“小问号节”“巧手节”“风车节”“风筝节”“陀螺节”等。这些科技节和特色节活动也成为了我园宝贵的科技社育内容。

园本课程开发除了涉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外,还包括环境创设、组织形式、实施途径、效果评价等重要方面。本文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绍,但这些方面都同样遵循了本土化、生活化、整合性和适宜性原则。如在环境创设上,突破以往的静态设计,努力创设科技教育的大环境,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可以让幼儿探索的场所:操场上的水车是孩子们可以踩的;暖房和种植园

地的花草蔬菜是孩子们可以去照顾、亲近的,而当玉兰树、紫荆花的花瓣洒落一地时,幼儿可以用它们来制作香水和染料等。除室外环境外,我园还特别设计了科技走廊,有图文并茂的科学家故事走廊和各种各样的发展变化史走廊(如人类的进化、书籍的变化、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等),一楼走廊还有小班幼儿喜爱的、各种奇妙的声控或遥控装置、发条、弹性玩具及一组组触摸箱,二楼走廊则有师生一起收集来的“生活中的镜子”“有趣的秤”“多样的锁”“奇妙的磁性玩具”等探究操作材料。而在走廊上空,更是别具匠心地悬挂着多种可自由升降的“系列发声玩具”和可升降装东西的降落伞。这些操作材料最让幼儿感到新鲜、刺激。科技走廊成为幼儿观察、讨论、交流、探究的焦点,常常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充分发挥了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四、对实践探索的反思

(一)园本课程开发应是一个不断实践、调整和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园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过程中,我园曾遇到过不少困难与问题,如:特色课程与基础课程如何平衡?科技教育与其他领域目标如何有机整合?课程的预成与生成如何有机结合?等等。这一切都没有标准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思考、调整并创新。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对科技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思考:科学是无处不在的,如何让科学拥有更丰富的含义?是否可以让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贯穿于各个学科领域?等等。这都是我园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二)园本课程是多元主体合作探索的结晶

我园科技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以课程资源为线索,随着课程资源的不断拓展——从园内到园外,从社区到社会,从以教师、幼儿为主体到辅以专家、家长、社区人士共建课程,从而使园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不断拓展,课程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开发力量不断壮大。不仅教师由单纯的课程实施者成长为集实施者、构建者、研究者、审议者、决策者于一身的课程开发主体,家长、社区人员也日益认识到自己的作用,积极参与,成为我园课程开发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由此,我们深深体会到:园本课程是由专家、园长、教师、幼儿、家长、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集体建构的结晶。

(三)课程评价是促进园本课程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动力

由于园本课程尊重个性、尊重差异,追求适宜性,因而每个幼儿园都应建立自己的园本课程评价体系,方能从幼儿园内部推动园本课程的发展与完善。我园为此考察分析了园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动态因素,将之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园本课程方案。评价主要考察园本课程是否与本园实际和课改需要相符合,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等是否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课程是否促进了幼儿、教师的发展等。

科技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仅加快了我园的课改步伐和特色建设,还带来了我园教育观念、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的更新,形成了开放、平等、互助的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我们将沿着这条路,不断研究、继续探索,以使我园幼儿科技教育更趋完善。(厦门市科技幼儿园课题研究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学先进个人事迹简介下一篇:竞选学习部长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