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管理论文

2022-04-2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是我国医学事业进步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面对医学研究生培养与日俱增的要求,高校应当及时总结反思。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医学院应当注重因材施教、科学引导,为研究生短暂的三年学习制订更为合理的培养方案。

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1:

医学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探析

如何加强和改进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体现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在广大研究生中的先进性,是目前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生党员 教育管理 长效机制

为了应对我们党所面临的新挑战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对党的建设作出了“一条主线,五个加强”的部署,同时对于加快医学院科学发展步伐有重要启示:树立信仰,贵在践行。在此基础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握当前的医疗卫生改革形势,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成为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全新的社会背景。如何确保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新的社会背景也赋子了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新理念、新任务、新内容。

一、医学研究生党员特点

1.医学专业研究生具有研究生共性的特点

组成复杂,个体差异较大。研究生群体具有年龄层次不一样、社会经历不同、人生阅历不相似等特点。还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独立性。此外,思想观念趋于成熟,可塑性不强。研究生群体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因素,具有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由于研究生的擴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应届考生比例增加,他们社会阅历浅,这也为我们继续实施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2.医学专业研究生又有其特殊性

医学专业研究生具有学生和医生的双重身份;个体对医疗反应也存在差异性;学习和生活较普通研究生而言更为分散,无统一的作息时间。当医学研究生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后,就要以一名医生的角色与病患打交道,毕业后从事的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崇高职业。因此,作为医学研究生德育培养重要环节的医学院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也便承担了高于其他高等院校党建工作的责任,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帮助医学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真正的成为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医学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落后,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医学院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仍沿用本科时的工作模式,没有考虑这支队伍的特殊性,管理制度较为落后。由于支部设置以年级为单位,支部党员数量庞大,且分布于在各个医院,致使党建工作很难做到细致化,客观上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开展。另外,部分党支部构建不合理,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也是个较突出问题。除此之外,各医学院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目前的状况同普通高校类似,几乎没有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2.党员意识教育淡薄,党员及党支部作用没有凸显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虽然绝大部分党员的组织纪律意识强,党员身份逐渐淡化。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重业务、轻德育”的思想普遍存在。以学术科研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无可厚非,但过分地崇尚学术科研至上,以至于弱化了道德修养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医德教育是引导其形成崇高的医德,成为知行合一、德业双修的健康卫士的重要环节和切入点;是所有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需肩负的责任。

3.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

目前,研究生党员的考核机制,主要是由辅导员或者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考核,大多只注重考核结果,缺乏对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另外,指标设置欠合理和全面,缺乏针对性。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年,学习、科研任务繁重,使得研究生党员普遍忽视自身的党性修养。这不仅增加了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使研究生党建工作难以实现像本科阶段的德育考核那样的量化管理。

三、积极构建医学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组织载体,构建有效的领导机制

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列入党章,这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的建设发展实际又一次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基于此,在开展党建和思政工作时,就应加强内容和方式的转变。研究生党支部是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基层组织,是党组织密切联系研究生的桥梁和纽带。“纵向党支部”是考虑到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多以专业或实验室为单位,建立以专业为单位的一种支部形式。它将同一专业各个年级的博士生、硕士生混合在一起建立党支部,并选派一名党员教师(也是该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担当支部书记。对于党员人数不够的专业可考虑将学科相近的专业合并在一起建立“纵向联合党支部”。建立“纵向党支部”,党员相互之间交流接触的最为充分,也不会出现“横向支部”一个年级毕业,整个支部解散的现象,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此外,因其同一导师所带的学生基本都在同一支部,有利于导师积极参与配合支部工作,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

2.建立健全制度载体,构建全面的管理机制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组织制度。一是建立党员档案制度,内容涵盖党员的基本信息、研究方向、职业发展方向、参加组织生活形式等,并定期进行更新。二是建立党员活动日制度。学校要出台全体研究生党员的活动日方案。活动内容要具有时效性和民主性。每个党支部要针对支部特点,从支部成员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制定具有务实性的活动内容,同样也要制订详细的计划,形成一种制度。三是建立党员素质教育积分制度。根据党员参与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所作贡献的大小,明确积分标准,把党员服务群众、党员自身发展、党员参与活动的每一项工作进行量化积分,将党员综合素质以累加积分的形式体现出来。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生活制度。一是民主生活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二是党支部骨干定期培训制度;三是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学习制度;四是思想汇报制度……此外,在制度制定和修订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征求意见,以使制度的制定更为科学与合理。

3.建立健全活动载体,构建良好的教育机制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教育这个基础。在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高质量、高实效的党建活动,实现研究生党建工作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工作效果。首先,活动的内容要体现时效性、务实性和民主性。活动要紧密配合当前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关注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特别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建设方面的问题。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关注研究生党员群体的需求,结合具体事例开展支部活动。其次,活动要与研究生的科研紧密结合。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的能力和科研中的创新能力。此外,支部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引导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党建工作应该以促进研究生全面成才为目标,在支部活动中帮助研究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4.建立健全实践载体,构建完善的主体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充分表明了当前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一是根据学校特点和研究生研究方向,开展一些与科研相结合的竞技类实践项目。例如,医学院校可以开展“临床技能知识大比拼”“护士基本功大赛”等,工科类院校可以开展“机械设计大赛”等。二是根据研究生党员的特长,开展一系列服务类实践项目。例如,组织研究生党员深入企业、政府机关,进行调研、考察,发现问题,并利用他们的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三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时事热点为主体,开展社会类实践项目。将新精神带到各个实践基地。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公益类实践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研究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宗旨意识。

5.建立健全考核载体,构建科学的评估机制

积分制考核是指根据每名党员参与活动的数量、难易程度和所作贡献的大小,明确积分标准,把党员服务群众、党员自身发展、党员参与活动的每一项工作进行量化积分。通过《党员“积分制”管理计分事项及标准》《党员“积分制”管理手册》《党员积分情况告知书》和《党员计分事项申报单》,根据不同类别党员的实际,合理确定每项活动的分值,使积分考核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建立党员主动申报、党组织审核和党员群众帮助申报三种方式登记、申报积分,增强了申报登记的灵活性,党员积分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导师制考核是指由研究生党员的导师对其一段时间内的成长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對其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并给出考评结果。加权分就是把积分制考核结果和导师制考核结果按照不同比重进行加权运算,得出的结果就是该名党员的加权分考核成绩。实行“加权分”考核管理办法,能够使研究生党员管理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使党建工作更加规范化、精细化,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提出“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同时也为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开展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总之,医学院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有其特殊性,探索适合医学研究生特点的党建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发挥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医学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雷先阳.高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

[2]贾立壮,甄月桥,李娜.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3]刘飞.医学生实习期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3).

[4]陈媚.基于学分制的医学生党建工作实践与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3).

[5]王少飞.研究生党员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研究[J].科技视界,2012,(24).

作者:赵海艳 王琪

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2:

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总结反思

摘  要: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是我国医学事业进步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面对医学研究生培养与日俱增的要求,高校应当及时总结反思。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医学院应当注重因材施教、科学引导,为研究生短暂的三年学习制订更为合理的培养方案。本文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培养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以及未来应从哪些方面来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等,以期为优化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问题教学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是我国医学事业进步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和医学自身不断进步,我国医学事业的建设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当前的形势对医学研究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医学研究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更要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和学术能力[1-2]。医学的进步除了实践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理论的不断拓展和由实验室向临床的成果转化。本文将反思与总结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经验教训,以期对医学研究生队伍的培育和建设提供思路。

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科研的本质

关于科研的本质,究竟是求真还是求新,这是学术界一直以来争论的话题之一。而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就符合培养规律和培养周期来说,求真似乎更贴合实际。研究生是一个学习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要得到一些确切的科研成果才能完成学业。能发现新的方向并且长期做下去固然是好事,但是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的培养周期仅有3年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现新的方向并取得成果并非易事。那么,求真或许是更适合研究生培养的模式。相比于求新,求真对于学生相对更稳妥一些,更适合于更广大的研究生群体。并且从求真求新的难易程度和学习过程轨迹上来考虑,从易到难更符合知识的发展规律,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还是在于思维模式和基本的操作技能[3]。谁也无法得知生命到底是什么,目前人们能探及到的也许仅仅只是生命的表象。每一位科研学者都期望在探索生命奥秘的进程中有全新突破,然而现实似乎并不理想,我们更多的是在完善生命的含义。研究生科研进程中要保证每一步都实事求是、无愧于心,这比单纯追求缥缈的重大新突破更为重要。

在引导学生“求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进而引导学生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导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而非提出问题。那么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求真”的方式能够使研究生培养过程形成完整的闭环,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上明确指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評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4]。这是从国家层面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证科研工作者更加明确了科研的本质,少一些对文章的执念,多一些对科研的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好科研,那么清风自来,未来自然充满光明。

(二)科研的意义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临床,完成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成果转化,最终实现为人类的社会进步而服务,探寻生命的意义,而这也是科研工作者的初心。把握这一点,能避免一些急功近利的科研投机想法。不能仅仅是为了多发表文章就放下手中坚持了很久但成果不多的科研项目,盲目去追捧热点,科研工作者不能背离了科学研究的初心。

在科研的过程中,应倡导“少花钱、多办事”。科研一方面是思路,另一方面来自技术,苛求少花钱多办事在科研中似乎是一个伪命题。科研工作者应当秉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不浪费科研经费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做到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拥有更多的实验结果,将有限的科研资源向科研与临床“效益”最大化转变。但此处的“效益”并不仅仅代表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科研过程中的思考与认识、感悟与提升。可能很多时候在实验过程中,花费了研究经费却并未取得预期的结果,这一点的确是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它会给人有一种“浪费时间”的错觉,使人笼罩在“实验失败”的挫败感。然而正是在不断地试错中,才能让科研者将生命的轮廓审视得愈发清晰。与其因为失败懊恼,不如深刻总结经验,使自身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得到一定提升,这样才是“少花钱、多办事”的核心所在。

(三)科研要做好具体规划

作为学生,制定计划并严格落实是一项必备的品质,这不仅仅是研究生学习阶段所需要的,更是未来走上工作科研岗位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学习从来都是一个人的游戏,找到自己的节奏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表是十分重要的。能够自律自觉的合理具体规划,学生首先要完成身份的转变。军校学员不同于地方院校,军校学员相比于地方院校学生拥有的自由度相对较小,日常的行为在本科管理模式中也大多是集中性质的军事化管理,而这一培养模式难免会造成部分学生产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被动思考的思维模式。研究生阶段与本科时期的培养模式相比变化较大,研究生期间更多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拥有自律的时间管理能力,最大程度上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5]。

作为导师,切忌拍脑门式的异想天开,导师要对自己的想法和未来的规划有清晰的认识。科研很多时候需要灵感的迸发,但这所有的基础在于对当前主要研究方向的了解和把握上,科研工作者应当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不断向更深层次的领域探索,科研是一个漫长而又持之以恒的过程,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比拼研究者的意志力和创新力,坚持既定的目标,进而发散形成树状的科研体系,更符合科研的发展规律。

二、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一)培养自主性,提升思维深度

研究生的教育前期是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后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科研思维与科研创新兴趣,进而使学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研究。以笔者所带研究生为例,他们的科研工作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体而言,没有更深层次的突破。究其原因在于,认识科研的过程中,欠缺主动思考的能力,还没有养成及时主动关注最新研究领域方向的习惯,而查阅相关文献是引发思考的基础;总结文献内容、组会汇报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由导师引导规划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这是探索深层次思考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应鼓励学生随时和自己进行沟通和交流[6],但一定要保证这种讨论首先是建立在学生已提前熟知待讨论内容的研究背景之上的。在学生已掌握了该研究领域相关的热点问题或待解决难题并进行深度思考以后,再就相关方向与导师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作为一场有价值的讨论、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锻炼。导师对待学生要像放风筝一样,做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科研能力,也确保学生日常的可控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干预,在学生的研究生生涯中扮演好一个航标和鞭策者的角色。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十分适用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对学生方向的引导与技术资源的支持,研究生阶段更需要学生自己专注于研究。

(二)培养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是作为医学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医学研究生阶段所专注的研究方向,是在经历本科长时间的临床见习、实习之后选定的自己有浓厚兴趣的科室研究方向,在选定了自己的未来研究方向甚至是未来从事的科室工作之后,学生应坚定自己的选择。医学临床研究生最终的研究目标是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要真真切切为临床患者服务,造福全人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不仅需要日常关注国内外科研成果,沉浸式阅读学术研究论文,不断筑牢自己的学术理论基石;还应在临床中,通过将与自己面临的实际情况与理论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进而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努力将自己的研究向临床转化[7]。否则,只是为了发表文章而做科研,这一功利性的想法不利于医学研究生长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也与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相背。

近年来,国内各大学普遍有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培养科研兴趣等“软实力”建设的倾向,对于整体学术氛围的养成及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等方面有所欠缺。医学院校导师不仅承担着大量的科研教学任务,还面临着临床接诊患者、参与疾病诊疗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无法全身心投入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在这一现状下,研究生更应该主动探索、积极上进,及时与导师沟通交流。只有经历了对新知识新技术研究探索的过程和实际应用,才能有进一步的兴趣来源。导师也应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交流,营造起整个小组的学术氛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科研之路上也会走得更远。

三、结语

科研本身就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科研者容易被捷径吸引,然而亘古不变的真理是:科研创新来不得半点功利虚假。特别是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首先要拥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功底,掌握并且熟练地运用,这是科研的基础,同时也是作为一名学生的本分;其次要拓宽视野,着眼于国内外关乎自己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对其他相关方向也应有所涉猎,阅读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文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进而涉猎不同专业的最新研究,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广泛的轮廓,这样才能看得更远。当前科学研究新趋势是多学科的交互融合,这一方式也符合当下的科研主流方向,研究生应以此思考和探索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形成体系化的培养科研思维和科研思路,为自己未来的医学之路奠定好的基础[8]。作为导师,首先把握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始终扮演好“引航者”的角色;其次是合理充分地规划、使用科研经费,指导学生完善科学研究,丰富实验成果;最后要在团队内部根据成员的特点恰当分组,并及时召开组会交流汇报成果,以此形成完整的科研体系。钟南山院士曾说过:“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只要有脚踏实地地付出,科研之树终会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 胡光丽,李海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1):1196 -1198.

[2] 李清,李明勇,万里,等. 规培制度下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05):44-46.

[3] 张宏家,刘欧,李艺影. 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02):157-158.

[4]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1-05/28/content_5613746.htm.

[5] 陈怡婷,陈地龙,谢鹏,等.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 医学教育探索,2007(06):517-518+521.

[6] 赵建宁. 新时期医学研究生与导师科研关系的建立[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30(09):897-901.

[7] 张杨杨,王玮玮,吕梦伟,等. 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调查与分析[J]. 基礎医学教育,2020,22(02):154-159.

[8] 范家明. 浅谈医学科研型研究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J].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05):40-42.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简介:包国强(1974—),男,博士,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普通外科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及基础研究;陈崧浩(1994—),男,硕士在读,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方向:胃肠、肿瘤;何显力(1967—),男,博士,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胃肠、甲状腺、乳腺外科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

作者:包国强 陈崧浩 何显力

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3:

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摘要: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培养高质量医疗和科研人才的重要保证。本文介绍了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三个体会,包括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加强的实验室管理以及组建研究生培养管理小组。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 创新能力 学术氛围

医学研究生教育(medical graduate education)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建立在医学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它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双重任务,在高等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处于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第一层次,目的是要培养既具备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能在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独挡一面的高级人才。本人拟结合自己指导研究生的体会,谈谈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可见,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创新一词首见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时至今日,其使用范围早已超出经济学领域,而渗透到各个学科。一般而言,“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对自然现象规律的新认识,科学理论、学说上的创见;科学原理、机理的进一步阐明;研究方法、手段上的创新。导师应注重在医学研究生理论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究和临床技能训练中,培养起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和临床实践中敏锐地发现科学问题、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高质量的执行研究计划、总结取得的实验结果、将研究成果升华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其他成果形式。当然,创新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往往需要医学研究生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

2 营造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

营造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环。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新观点、新思路的萌发。钱伟长教授就曾精辟地指出:“新的科学思想往往是在浓厚的学术气氛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突然爆发出来的”。本实验室定期开办学术沙龙、学术论坛以及研究进展报告会,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 开展科学实验和创新思想碰撞的平台。学术论坛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1)血液病学的最新研究动态俯瞰,通常由本所知名学者及外请学者进行主讲,为年轻学子了解学科专业动态、把握学科前沿方向提供了有益的线索。(2)疑难病例讨论,一般请本所工作人员定期介绍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和危重病例,并通过临床医师、实验诊断医师和研究生的共同参与和集体讨论,加深大家对疾病的理解。(3)方法论与学术思想的探索,年轻学者往往可以从这类报告中获得治学方法上的启发。这些类型的学术论坛有效地拓宽了研究生的视野,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极为有益。

此外,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展报告会已形成固定制度,每周一下午由课题组的导师、技师和研究生聚集到一起,汇报一周来的实验进展、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下一周的工作计划以及一周来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文献,并展开讨论。这一模式可以及时发现研究生工作中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同时培养医学研究生之间正常的竞争意识,并有助于形成师生之间平等学术探讨的氛围。教学相长,指导教师也可在这种交流互动中拾遗补缺,不断完善自己。

3 加强的实验室管理,组建研究生培养管理小组

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一般为第一学年集中学习理论,然后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因此,导师的培养责任重大。但实践中,导师忙于临床、实验室的研究课题,精力、时间有限,仅凭导师一人之力,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医学研究生,必须依靠导师科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组建研究生培养管理小组,有助于形成梯队式科研攻关团队,确保科研课题连续性。[2] 笔者所在的研究所以导师负责制为基础,建立了研究生培养管理小组,科室主任作为总负责人,设置研究生培养秘书,统筹协调各个导师及研究生的工作,在综合考虑每位研究生研究进度、科研计划并确保科研课题创新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统一安排科室轮转与课题实验,使各个导师组相互协助、配合,确保每位研究生既能接受必要的临床技能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同时又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接受科研训练、完成科研项目、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同时,吸纳本所科研能力强的青年科研人员加入各个导师组,形成研究生导师指导青年科研骨干和研究生,青年科研骨干带动研究生的梯队科研管理模式。此外,在研究生内部实行自我管理,由高年级研究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帮、扶、带,对于研究生的成长也有着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培养高质量医疗和科研人才的重要保证。通过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实验室氛围、加强实验室管理、将实验室各方面的力量纳入研究生管理团队等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助于帮助医学研究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苏博, 刘鉴汶. 高等医学教育学[M]. 北京市: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2] 王烈. 关于培养优秀医学研究生的思考与体会[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7(12).

作者: 陈苏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科研质量生物学科论文下一篇:学前教育男性幼儿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