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开放教育论文提纲

2022-08-10

论文题目:高校体育类慕课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2020年12月世界慕课大会召开,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经过8年的实践发展,我国慕课应用与实践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从2013年至2014年教育部统计开设147门慕课,到2019年增长至8000多门课程,学习人数超过1亿4000万人次。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到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一词,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以“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为方针,重点建设一批以大规模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到2019年,我国慕课建设已步入世界前列,在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计划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扩大到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课程,并把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合并到“双万计划”。推出更加丰富合理全面的精品慕课,打造中国慕课品牌。目前我国体育类慕课的研究占比相对较少。关于体育类慕课建设的研究样本较少、平台单一、不能全面的反映出体育类慕课在平台上的建设情况。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也导致慕课的课程量迅速增加。为反映当前阶段体育类慕课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支持后续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高校体育类慕课的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网络调查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筛选出12个慕课平台上线的457门高校体育类慕课作为本研究的调查样本,通过调查高校体育类慕课课程建设、高校体育类慕课师资团队建设、高校体育类慕课上线平台建设等现状,分析高校体育慕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实际情况给出高校体育类慕课的发展对策。结论:(1)我国国家级遴选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分为:(1)教学质量的改革与精品课程数字化共享建设阶段,(2)遴选建设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精品视频公开、精品资源共享课阶段。(3)建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与课程平台阶段。(4)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合并的阶段。(2)慕课平台页面功能设计不统一,在课程页面信息体现的还不规范,部分课程信息不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薄弱,课程评价和课程互动的同学并不积极,评价内容质量不高。(3)体育类慕课在慕课平台上分布不均,部分相同的体育类慕课课程在多个慕课平台运行,重复开课。平台对体育类慕课的分类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按照教育大类分类,在检索其它学科分类的课程中会重复出现相同的慕课。(4)建设体育类慕课高校所在地分布不均,华东、华北地区及直辖市建设与负责课程数量较多,华南、西北地区及自治区建设与负责课程数量较少。体育类“双一流”高校与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建设课程多,参与多门体育类慕课建设的院校少。(5)体育类慕课教师团队人数配置还不够合理,有大多数课程统归一人负责,没有展示整体的教师团队。有少量教师负责建设两门以上的课程。对教师简介与负责分工介绍的情况够不重视。(6)体育类慕课从2020年开始呈爆发式增长,课程内容类型主要为实践课程,以实践训练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同体育类型科目的课程学习人数差别较大,课程类型、课程专业建设不均衡,需要加强实践类与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课程建设。建议:(1)对体育类慕课上线平台的建议:(1)统一平台课程网页的课程信息展示;(2)督促已运行的课程继续完善课程信息,便于学习者选择适合的课程;(3)设置规范的体育类慕课的课程分类,避免出现搜索出重复课程的情况;(4)制定省级在线课程配套政策,加强省级主导的慕课平台建设。(2)对体育类慕课负责建设院校的建议:(1)发挥院校地理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优势,探索更多类型的体育类慕课;(2)加强相邻地区院校间的合作,促进教育资源开放共享;(3)体育专业院校发挥专业优势,丰富不同类型与专业的体育类慕课建设。(3)对体育类慕课负责教师团队的建议:(1)课程内容设计符合在线学习的要求;(2)建立多渠道与学生沟通互动的方式,及时处理学生问题,保障学习效果;(3)合理分配教师团队,保障课程正常高效开展;(4)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程评价,以便于完善课程内容,保障课程质量。

关键词:高校;体育类慕课;建设现状;发展对策

学科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高校

1.3.2 慕课(MOOC)

1.3.3 体育类慕课

1.3.4 国家级认定在线课程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类慕课的研究现状

1.4.2 慕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4.3 体育类慕课建设的研究现状

1.4.4 文献评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网络调查法

2.2.3 录像观察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分析

3.2 高校体育类慕课课程建设情况分析

3.2.1 课程总数量

3.2.2 课程内容类型分类

3.2.3 课程专业类型分类

3.2.4 课程开课期数

3.3 高校参与体育类慕课建设现状分析

3.3.1 高校建设慕课数量

3.3.2 “双一流”高校建设课程数量

3.3.3 课程建设院校类型分类

3.3.4 课程建设院校所在地域分布

3.4 高校体育类慕课教师团队建设现状分析

3.4.1 课程负责人职称

3.4.2 师资团队人数

3.4.3 课程负责人建设课程数量

3.5 高校体育类慕课上线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3.5.1 课程上线平台建设类型与课程分布

3.5.2 平台对体育类慕课分类与学生学习情况

3.5.3 平台体育类慕课教学安排情况

3.5.4 平台体育类慕课内容建设与互动评价情况

3.6 高校体育类慕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3.6.1 慕课平台网页设计和功能、对体育类慕课分类、课程信息展示不统一

3.6.2 体育类慕课在慕课平台上线分布不均,有重复建设课程情况

3.6.3 建设体育类慕课院校地域分布、建设课程数量差异大

3.6.4 体育类慕课建设教师团队负责分工不明显、教师团队介绍不完善

3.6.5 体育类慕课交流互动不积极,课程评价体系建设薄弱

3.6.6 体育类慕课建设的课程质量、课程类型、课程专业建设不均衡

3.7 高校体育类慕课的建设策略

3.7.1 优化慕课平台功能设计,加强省级主导慕课平台建设

3.7.2 加强各院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7.3 丰富体育类慕课建设教师团队,合理分工慕课负责内容

3.7.4 引导学习者参与体育类慕课交流互动,重视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3.7.5 做好体育类慕课统筹规划,完善体育各专业类型的课程建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12个慕课平台457门高校体育类慕课名单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个人隐私信息网络传播论文提纲下一篇:行政法合法预期保护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