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和诚信比较论文提纲

2022-09-27

论文题目: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尽快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建设,来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形成社会运行的良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讲话中,将风险防范提高到新的高度,强调要在经济全局、系统中化解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数据显示,应收账款及其占流动性资产的比重逐渐增加,在经济转型调整的关键之年,多重因素叠加下,坏账风险也在相应提高;尽管商业票据融资业务尚不够成熟,但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商业票据业务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2016年票据风险事件爆出后,票据业务量开始持续减少,但2019年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呈现集体非理性的快速扩张趋势,潜在风险极容易在企业和银行间传导,扩大风险范围。无论理论研究本身还是对现代金融危机实践的反思,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危机理论都常常被当作一个系统、有机的分析框架。尽管其中对应资本主义的具体结论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实践,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用一般理论、资本积累、扩张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信用风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且其中蕴含着不少前瞻性、现代性的观点和洞察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面临市场自发调节下的各种失衡或失灵,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坚持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和信用理论的基本逻辑,继续创造性解决信用制度二重性下的各种现实问题。基于此,针对当前我国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现实风险及潜在风险,依据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以商业信用与生产过剩、货币理论、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论支撑,本文采用平行式行文结构,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投机风险三个方面探索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形成及防范。遵循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逻辑顺序,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风险的外在表现和产生的一般原因;坚持理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探索信用基本理论与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具体应用相结合;为更契合当代商业信用风险特征,采用了金融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财务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包含了信用产生及其作用、信用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各要素间对立的机理和表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立最终的发展趋势便是彼此分离并以危机的形式趋于统一,且具有周期性。统一的过程中,部分则以具体信用风险形式呈现出来,商业信用风险便是其中之一。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核心概念界定、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以及马克思的信用思想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的“信用”范畴,形式上指以债权债务关系为核心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经济关系,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商业信用则是社会再生产中以商品为借贷对象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商品让渡与价格实现分离、商品为对象、链条性的特征,风险也相应表现为锁链式扩散性、双向性、可转移性特点,但同样具备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作用,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加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要素间的冲突。整理、归纳了商业信用扩张与风险形成相关理论,一是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即“1.产业资本家和商人的财富,即在回流延迟时他们所能支付的准备资本,2.这种回流本身”;二是商业信用扩张加剧和掩盖生产过剩的机理;三是商业信用对货币流通速度、流通数量的影响;四是归纳了经济周期中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共同作用及演变。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风险治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金融风险防范框架,金融发展“回归本源”的论断正是对马克思关于货币、信用与危机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该部分也成为下文具体分析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直接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概括了我国商业信用产生、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应收账款和商业票据的整体现状、新发展:应收账款方面,当前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呈现比较稳定的行业集中分布,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质押及应收账款证券化三种应收展账款融资模式快速发展趋势明显,并逐渐平台化;商业票据方面,业务经营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票据业务电子化水平显著提升,电子票据、数字票据带动票据融资业务增加,但随着国家逐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和强化监管,票据市场进入调整、转型期,从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总体看,新常态下商业信用发展主要面临着突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强的流动性风险、投机盛行三方面风险。第三部分从伦理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道德弱化下的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成因:商业信用道德形态的不完备、道德契约的脆弱性;提出相应防范建议,即辩证看待马克思关于信用资本的道德批判,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体系下的诚信美德,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培育企业信用文化。从经济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风险评估、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导致的信用风险,主张多渠道提高商业信用评估的科学性,全过程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征信服务系统。第四部分围绕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分析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其中外部可支配的准备资本条件的分析综合了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关系的研究,同时结合经济周期原理,从部分产能过剩、产业比例失调、利润率下降、市场竞争压力分析了我国商业信用回流本身的风险。提出了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控制企业商业信用扩张边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的具体建议。第五部分为关于投机风险的分析,主要针对商业票据投机问题展开,也有部分兼具实体交易和金融衍生交易特征的投机风险形式。依据投机形成条件,从商业信用融资工具、供给、收益实现、有限理性等方面分析投机风险的形成。建议从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提升理性决策水平、强化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三方面抑制投机。第六部分总结、梳理了三种具体风险形成机理上的内在联系。主张整体中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各类因素;从防范措施中概括、提炼出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科学化解风险;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整体看,论文运用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信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又结合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经济转型的时期特征,把握信用杠杆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机遇,在创新发展中化解风险,在实践中继承、丰富马克思信用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信用理论;商业信用;应收账款;商业票据;风险防范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核心概念界定

(一) 信用

(二) 商业信用

(三) 信用风险

(四) 商业信用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二、信用的作用

(一)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 信用加速危机的爆发

三、商业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 商业信用的产生

(二) 商业信用的发展

四、马克思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理论

(一) 商业信用自身的界限

(二) 信用扩张与生产过剩

(三) 信用与货币流回规律

(四) 经济周期中的信用作用及演变

五、马克思信用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 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指导价值

(二) 研究当代金融风险的重要理论支撑

(三) 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及主要风险

一、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

(一) 发展概述

(二) 传统商业信用形式的发展现状

(三) 商业信用模式的新发展

二、当前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风险隐患

(一) 信用风险突出

(二) 流动性风险增强趋势明显

(三) 投机活动难以有效遏制

第三章 信用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信用风险形成

(一) 伦理维度的商业信用道德弱化成因

(二) 经济维度的信用风险成因

二、信用风险防范

(一) 强化商业信用伦理道德建设

(二) 提高商业信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三) 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

(四) 完善征信服务系统

第四章 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流动性风险形成

(一) 企业所能支配的准备资本不足

(二) 回流本身的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防范

(一) 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

(二) 商业信用扩张以产业资本边界为限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 进一步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第五章 投机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投机风险形成逻辑

(一) 商业信用基础工具及金融衍生品融合的风险

(二) 有限理性下的决策偏差

(三) 商业票据融资制度、监管机制不够完备

二、投机风险防范

(一) 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

(二) 提升理性决策水平

(三) 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

第六章 系统把握三种商业信用风险的防范

一、贯彻习近平现代信用风险治理念和新时代经济思想

(一) 立足新时代的风险治理战略部署

(二) 金融风险治理

(三) 金融风险治理是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整体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因素

(一) 坚持马克思信用风险的基本立场

(二) 理顺商业信用风险成因的内在联系

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科学化解风险

(一)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回归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

(二) 尊重货币流通规律,调控信用规模

四、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

(一) 优化相关信用制度安排,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 把握信用功能发挥中政府与市场合理边界

五、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

(一) 信用道德提升有助于信用风险与投机风险控制

(二) 流动性问题的解决为企业诚信提供物质保障和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设计阶段的工程经济论文提纲下一篇: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