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论文

2022-04-2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老年护理学》是一项为护理专业护生开设的必修课程,该文主要从适老化环境设计教学方法案例来探究《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创新。从课前启化、课中深化、课后转化这3个阶段探究如何让老年人的养老环境更加舒适,从而真正实现养老智能化。

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论文 篇1:

适应转型时期需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为应对社会需求,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也面临着变革,文章从转型时期的居住区需求特征入手,分析现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创新、教学考核等六个方面展开思考,探索适应转型时期社会需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规划人才。

关键词:转型时期; 居住区规划设计; 教学研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60%,根据诺瑟姆提出的城镇化曲线,当城镇化率到70%以上时,城镇化发展进程将趋于缓慢。我国即将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后期,城市的发展也由过去伴随着以增量规划和外延式开发为主的飞速城镇化时期,转变为以提高空间品质和空间质量为目标的存量规划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新的楼盘开发为主的居住区规划设计需求逐渐减小,而以社区规划、改造为主的存量规划设计则面临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在这个转型时期,我们居住区规划设计类课程应如何提供与存量发展时期的居住区规划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及时提供急需的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型时期的居住区需求特征

1.1注重空间品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民众对住区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过去的满足基本的安全卫生需求即可,发展到对住区的景观环境、配套设施和生活氛围均有较高要求。对于居住区内部的景观环境设计,要求更具体验性和丰富的层次性、趣味性,而非单调乏味的大面积草地或绿植;在配套设施上,需要有更多满足不同年龄段和多样化需求的设施与场所,如健身设施、步道、社区食堂、儿童娱乐场地、老年社区医疗等。

另外,人们对住区空间品质要求已不再停留在单一的物质层面,对社区的交往和良好的生活氛围需求日益提高。

1.2注重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高品質发展时期,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与认同感日益加深,其中居住区是最能反映城市风貌与文化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过去居住区规划设计出现较多的西式风格,如地中海风格,或罗马风格小区等,虽然这类设计能以异域风格短期吸引到部分人群,但从长远来看易造成千城一面,使城市失去文化内涵与吸引力。因而转型时期,为了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与吸引力,居住区更应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彰显城市魅力。

1.3注重人的差异化需求

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成员具有同质性,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仅是提供符合规范指标的物质空间和配套设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加深,阶层的日益分化,带来的将是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群的差别化需求。如大城市中,年轻人和流动人口较多,因而城市中也出现了与其对应的多元化居住区:城中村居住区与Loft公寓等。而小城镇也会出现由于年轻人流失而形成空巢老龄化社区的现象。

另外,不同年龄、收入与职业的人群也将对居住空间提出不同的需求。这意味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考虑满足不同类型居住社区与不同人群在户型选择、配套设施、活动场地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

1.4老旧社区改造需求量大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在已经到来的存量发展阶段,老旧社区的改造是我国居住区开发建设的重点领域。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7599万人,占总人口的12.57%,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居住区规划亦应考虑如何在居住社区中布置适宜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医疗设施,满足老年人社区养老的需求。

2.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材适用性较低

书中案例较少,且介绍笼统,大部分案例是90年代的居住小区,对学生来说知识较陈旧,反映不出如今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变革(如书中案例均把幼儿园放置在小区中心结合公共绿地布置,而现在大多数居住小区均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把幼儿园放置在小区外围靠生活性道路的一面)。另外,教材较老,不能迅速反映新的知识点,如教材引用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仍为2002年版,而现已更新至2018版;缺乏针对目前研究前沿,难以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趋势的理论知识,如生活圈规划、社区营造、社区更新、开放式社区等。

2.2课程内容较单一

课程设计题目可选性较少,选题中居住区新区规划居多,社区改造较少。在这样的设计任务下,学生虽能训练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规划设计方法,但与社会结合度不高,导致学生较少从社会关怀的角度去考虑住区设计,特别是缺乏规划设计步骤中重要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人的行为特征、行为方式的分析,导致策划不足,对于满足未来居住区差异化、多元化需求来说,存在一定的缺陷。

2.3基础课程的支撑力度不足

建筑与景观设计课程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础性课程,而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课程设置较少,导致学生建筑和景观设计基础薄弱,无法应对老旧居住区改造类的设计,如学生不明白如何进行建筑改造,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改造,造成在做设计方案时易走向两个极端,建筑要么全部拆除,要么原封不动。在景观设计上,则缺少景观设计的层次性与设计深度,方案中较多出现大面积单一绿化,或是单调且缺乏与周边联系的景观轴线。这些使学生远无法适应将来的居住区要求高品质、精细化设计的需要。

2.4缺乏沟通协调的锻炼

由于课程设计任务多是新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学生多以觀察记录的方式进行调研,缺少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的锻炼环境,缺少与不同相关利益主体的协调与互动,因而设计方案多带有主观性,而未来的居住社区面对的是大量的老旧小区改造,在设计的过程中需与原住居民不断沟通、反馈并修改,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学生目前只能锻炼到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沟通和协调能力则有所欠缺。

3.解决思路

3.1完善教学体系建设

为满足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高品质、多元化、差异性的需求。应加强基础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如在美术课中加强对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训练;在建筑设计课程中,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筑设计类型,补充关于建筑改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如对建筑的评价和分类、改造和利用方式等;补充关于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为应对转型时期不同类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3.2完善教学资源

完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或网络工具,从教学案例、教学资源、相关文献与教参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四库”建设:

(1)加强教学案例库建设,包括课件、优秀规划案例、学生常见问题知识点、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等。案例库的建设不等同于大量案例的简单收集与罗列,在建设过程中应有针对性,根据课程设计教学任务和目的收编案例。根据课程设计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建设知识点库,如园林景观的表达方式、手绘技巧等,并根据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扩充完善知识点建设。

(2)建设“瓶颈”专题资料库。主要针对学生设计阶段的常见瓶颈问题设置,如:居住区规划设计步骤?如何做居住区调研?居住区房地产策划,方案草图如何绘制?居住区更新模式有哪些?文献如何检索?等等。

(3)丰富文献库。对于具有创造性、知识综合性特点的设计课程来说,仅有教材教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反映学科前沿的经典文献也是一大课程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接触到学科前沿的研究领域。文献库中的文献应精益求精,应收纳引起学术强烈反响的,或是权威核心期刊上的文献。

(4)精选教参库,为学生推荐经典的参考书。参考书的选择应有针对性,应紧密联系课程设计的内容。

3.3补充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即课程设计的选题内容,应在内容上新增与社会需求结合度高的居住生活圈设计题目,如新增社区营造、城市更新、开放式街区等题目。在课程设计理念和主题上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在设计概念构思中体现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儿童的关注,如鼓励学生设计“二孩”友好型社区、适老型社区等,并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进行老龄社区、儿童社区等专题研究。鼓励学生运用生态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方案设计中采用海绵城市、雨水循环等生态技术。

3.4重塑教学方法与手段

重新组织教学形态,开展探究式教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可围绕探究式教学的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协作)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来完成教学形态重塑。

要进行探究式教学改革:

3.4.1创设情境。对于《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仅只是设定某项课程设计任务,而应为学生设定一定的研究讨论主题,即背景条件。

3.4.2启发思考。在前期调研与课程设计概念生成环节,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导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老龄化社区的需求是什么?与之匹配的功能和空间是什么?

3.4.3自主(协作)探究。学生根据导入问题开展(小组为单位)资料查询与学习协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查阅,组织交流式教学活动,并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作用。

3.4.4总结提高。在设计评图环节,改革以往由老师单一评图的模式,采用学生互评、并通过汇报的形式,促使学生总结梳理相关知识点。在课程中间应穿插2-3次中期评图,一方面可及时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借鉴与交流,及时发现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起到督促学生设计进度的作用。

3.5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应不止于课堂,规划师是需与社会结合相当紧密的。应争取建立与当地社区的合作,让学生以社区规划师的身份,真实地走进社区,义务地加入到老旧社区改造的任务中,既可服务社会,又可通过与居民、业主的交流,锻炼实践与设计能力,以及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前让学生介入到真实的规划设计场景中,以更好地适应将来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需求。

3.6加强过程监督与考核

课程的结课成绩以过程考核为主,加强互评并严格过程考评。建立学生学习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过程考评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可由30%提高至50%,并在过程考评中增加多元的考评方式,除了阶段性成果评分外,还应加入线上、线下交流讨论次数、作业完成时间的量化考评机制,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避免拖图现象和后期赶图导致的作业质量不高。

居住社区是我国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空间载体,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居住社区在我国也承担着未来社区养老、社会治理等基本功能,是基层的社会治理单元。居住区规划设计能否满足并适应这一转变,需要我们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及时转换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居住社区规划设计人才。

教学综合改革课程项目:2019年度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建设立项项目:JXZH201944

参考文献:

[1]赵民.“社区营造”与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研究[J]规划师,2013:09-001

[2]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27):111-114

作者:何宇珩

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论文 篇2:

从适老化环境设计谈创新《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

摘  要:《老年护理学》是一项为护理专业护生开设的必修课程,该文主要从适老化环境设计教学方法案例来探究《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创新。从课前启化、课中深化、课后转化这3个阶段探究如何让老年人的养老环境更加舒适,从而真正实现养老智能化。

关键词:环境设计  适老空间  适老辅具  养老护理  创新创业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老年护理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老年护理学》是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老年护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化的高护人才的摇篮。为了适应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人们对养老日益增长的需求,创新《老年护理学》教学,达到高职护生的教学目标:了解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对老年人群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正确评估,针对性地做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课程教学中,进行适老化环境设计是我们进行的一次有效尝试。

适老化环境设计主要围绕如何根据老年人的特殊生理和心理需求,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展开,包括适老化空间设计和适老辅具的选择两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和以往單一的教学方法不同,它综合运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前启化、课中深化、课后转化等环节都有许多创新和独特之处,值得大家借鉴。

1  课前启化阶段

传统的课前准备,往往只是布置简单的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熟悉课程而已。而适老化环境设计在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把它称之为“课前启化”。

在课前启化阶段,首先教师要发布学习任务,推送学习资源,发布案例任务,引发学生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关注和思考:为什么要进行适老空间设计和适老辅具的选择。然后,护生需要做大量的课前调查工作,并制成VCR:进入社区和家庭寻找典型案例,对老年人的现状进行评估,完成并提交ADL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同时,还要深入家装企业学习室内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完成人性化的适老设计方案。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传统课堂主要是老师讲、护生听的灌输模式,尤其是在老年护理课堂上,由于起步晚、专业缺口大等问题,往往采用一般护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导致护生实践经验和社会锻炼、课前的准备互动少之又少。适老化环境设计从一开始,在课前就让护生自己深入社区和家庭调查研究,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拓展到社区和实践中;让护生寻找和课程相关的案例,并自己进行评估;为了学习的需要,向专业人士学习软件使用方法,最后提出自己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护生接触到了自己的服务对象,并且切身感受到了老年人的需求,培养了他们的健康教育能力和沟通技能,完全实现了护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只是一个发布问题者,针对这个问题的调查,完成由护生来做。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良好的课堂的开展做了充足的准备。

在这个阶段,多媒体的使用也不可或缺。教师利用UMU课堂互动平台进行资源推送、下达学习任务,护生要学会使用酷家乐3Dmax室内设计软件,并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

2  课中深化阶段

在课中深化阶段,教师不仅要组织课堂讨论,重难点释疑,还要出示全球养老调查数据,为护生进行适老化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宏观数据调查结果可以开拓护生的视野,培养护生与国际接轨的精神,再进行专业化精准分析,护生的思路就豁然开朗了。而课中所运用的不仅是养老护理的单学科课程,而是综合了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等学科的多学科综合教学。在教师布置了课堂讨论后,护生要分组讨论,根据建筑学知识设计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户型图;然后根据案例,围绕适老空间设计的细节和标准进行空间设计,围绕适老辅具选择的原则为老年人量身定制适老家具。高护培养的应该是专业型和复合型结合的人才,多学科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创新了高护教学模式,也为《老年护理学》课程创新做出了新的尝试。

另外,课中深化阶段,展示和互动也不可或缺。适老化环境设计中教师组织了课间评价,让护生分享适老设计理念和户型设计原则,展示适老辅具的使用。其中的创新之处在于邀请业界行家点评护生作品,对护生的设计进行专业性的社会评价,提升课程的水准和权威性。这种多元而专业的教学方法打造了一个开放而高效的课堂,真正培养了高护生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加深了护生对所学课程的认知和理解,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的有效对接奠定了基础。

同时,教师实施课前、课中整体评价,通过UMU互动平台查看积分榜、卓越榜排名情况,评选出最佳学习奖和最佳作品设计奖,提升护生的创新精神。

3  课后转化阶段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和课中下功夫,课后的反思、总结和回馈也至关重要。《老年护理学》课程在1998年以后才作为专业课程在护理高等院校开设,起步较晚,课程资料较其他课程相对匮乏,关于教学课后的指导更是相对较少。而经过课前启化和课中深化两个阶段后,课后阶段的转化也十分重要。

在课后,教师要提炼适老化设计要点,编写成适老设计七字短句,提供多维度的适老化环境设计案例,借鉴适老环境设计标准化教材,编汇数字清单,形成学习小票,完成数字游戏。护生设计适老空间案例,形成设计方案,转化成老年人室内空间设计的创业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联系多家养老机构和家装公司,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可以说,课后阶段的总结和升华,不仅是对课程的整体概括和成果,而且护生形成了适老化室内空间设计方案,这是一项基于课堂而高于课堂的衍生产品,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上产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跨学科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充分调动护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同时,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展示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学习成果共享。整节课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充分利用了“名师空间课堂”《老年护理》、UMU课堂互动平台、3D动画、酷家乐3Dmax室内设计软件、三分屏课件制作软件、微视频和微信平台互动交流,实现线上线下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多媒体贯穿了课程设计的始终,既使护生充分享受到了最新的教学资源和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保证了教学的形象生动和课堂的互动交流。

总之,适老化环境设计根据国家老年照护师和养老护理员执业标准,通过开展产教融合的实践课,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培养了护生的互联网思维和双创意识,为护生在适老环境设计上打开了思路,让他们更加了解老年人的内在需求,让老年人居住环境变得更加适老,逐步走向养老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廖桂香,王凤,付建民,等.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1):100-101.

[2] 杨永珍,张业聪.高校护生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创新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33):29-30.

[3] 张宏晨,徐莎莎,崔艳,等.《老年护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118-119.

[4] 余昌妹,杨晔琴.老年护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75-76.

[5] 杨支兰,孙建萍,姚太平,等.高职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0,7(4):160-162.

[6] 杨敏,刘珂,易婕,等.我国老年护理课程建设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24):2948-2951.

作者:蒋晓蓉

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论文 篇3:

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园标识交互系统通用设计

摘要:当前我国已步入到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老年人对公园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将面向全体使用者的通用设计理念引入到公园标识系统设计之中具有了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公园标识系统中针对老年人设计存在的需求与不足,而后论述通用设计理念。指出将通用设计运用到公园标识系统之中对于老年人的意义。提出相关通用性的适老化公园标识系统设计策略、要点以及未来发展建议,希望为当今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设计提供一点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老龄化;标识系统;通用设计;公园

一、老年人公园标识

(一)老龄化背景下对公园的需求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提前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到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占总人口的15%。由此衍生的诸如社会生育率低下、人口结构老龄化、相关社保制度滞后等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1]。相比起年轻人,老龄人由于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原因造成了活动能力受限制,更需要一个能够交友、聚会、锻炼与休息的理想空间,帮助老年人应对生理和心理的诸多变化。因此,公园作为老年人日常休闲最需求且易于接近的场所,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健身、娱乐和休憩的机会,让他们放松心情并能同他人其乐融融的相处,满足了老年人接近自然并与人群互动的基本人性需求。

(二)当前公园标识中针对老年人设计存在的不足

由于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但相关针对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还仍然滞后,造成公园中针对老年人的设施始终供不应求,特别是标识系统设施对老年人而言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造成部分老年人对于公园望而却步。

1.    公园标识导向系统上的不足:公园作为公共场所需要全面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公园存在缺乏较为明确清晰的信息标识,特别是部分社区公园的平面图示以及简介等。

2.    标识同公园环境不协调:当前部分公园标识还存在形式大于功能的现象,各处标识系统风格千篇一律、管理不到位,例如公园内的标识色彩与园区整体不统一,使之独立于公园景观,缺少协调性。

3.    缺乏具針对性的设计:公园内缺乏针对老年、残障等弱势群体的标识导向设施,如针对肢体不便者的无障碍通道标识,视弱者的盲文导向,老年人的防滑警示等。

4.    缺少老年人设计的相关法规约束:由于没有对于适宜老年人的设计法规指导,许多公园在设计时尚未针对弱势群体的使用进行全面考虑,将资金更多投入在了景观小品或娱乐项目等形式建设上,致使老年人无法舒适、无阻碍地游览公园,拉开了他们同公园之间的距离。

5.老年人身心特征对于标识感知的阻碍:感知能力会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特别在生理上表现为眼角膜变厚、脑细胞减少、听力衰退等。例如对标识色彩的识别、材质的触觉、符号及文字大小的感知能力下降。这些特征也阻碍了老年人对于公园标识系统的感知与识别,如表1。

二通用设计

(一)通用设计理念

通用设计的概念首先发源于美国,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CSU,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教授罗恩.梅斯(Ron Mace)于1985年率先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起因是希望将问题解决型的无障碍设计提升至理想追求型的通用设计;照着考量产品或环境设计的健康、安全、安心、舒适与美观等因素。梅斯教授指出设计的考量对象不应仅针对特定的群体,应在设计之初即以“全体大众”为出发点[2],兼顾每个使用者的需求,无论其年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让老人、儿童或者是身体存在障碍者都可以无差别的使用与参与到这个通用化设计的环境之中,如图1。

(二)符合通用设计的公园标识对于老年人的意义

标识系统是环境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可视为引导人们在环境中获得所需信息的关键,因此在公园标识系统设计时需要了解环境、人以及相互影响的因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标识系统所设计的面向、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在公园标识系统中,其涉及到老年使用者的满意度、服务品质以及人力成本。

标识系统与通用设计都是由环境需求而产生。标识系统出了需要以人为本的设计考量,也需考虑到使用者的特性;而通用设计是针对满足广泛的使用者需求,因而可适用于标识系统的设计,对任何人都会需要使用标识系统来进行导引,这与通用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相较于无障碍设计理念通过“减法设计”来是为残疾人排除可能存在的障碍,而通用设计则是在设计的初期就利用“加法设计”的理念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此,将通用设计与标识系统结合,将使公园在设计理念上保持一致性,将面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普通使用者的需求整体合一,营造没有障碍和歧视的公园标识系统,让公园标识从设计上消除人群间的差别,打破隔阂,这使得公园标识与通用设计的结合是有迫切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如表2。

三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园标识通用设计方法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通用设计协会制定了通用设计的七条著名原则,即合理使用、灵活使用、简单直观的使用、清晰无误的信息、容错设计、省力设计、适当地使用尺寸和空间[3]。这七条原则是评估各种设计是否符合通用设计理念应有标准的有效方法。其所表达的不是模块化的概念,而是设计者需要从整体设计出发,考虑实际情况,综合各种因素,在设计中充分体现自己的所学所想,以满足各类层级用户的使用需求,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权利。本文依据老年人的相关特征和需求,将通用设计的原则整合应用到公园标识系统设计中,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设计策略

1.    感官及认知刺激:环境与人的互动主要在于认知与感官之间的传达意识解读,借由视、嗅、听、触觉等主要感官与内在心理知识、情绪、人格的交互影响,使得环境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内在的思考认知。在决定感官与认知构成意识的过程中,公园标识系统作为公园景观内同老年人交互的重要一环,也是为游览者提供了影响、刺激并引发其心理不同层面的情境与事物,因此面向老年人的通用设计公园标识系统设计也应具备引导并刺激游览者感官及认知的功能。

2.    安全可控:安全可控是指利用具控制力的标识来约束并影响老年人在场景内的交互行为。其行为改变的方案有很多种,可采用环境诱发加以运用,减少或增加目标行为,或者是以适当的刺激来控制目标行为。因此,面向老年人的通用设计公园标识系统设计需要拥有安定、稳定、熟悉及具辨识性等的安全特质,以降低游览者在景观中可能遇见的问题与伤害。胡辛(Hussian)在利用三种强化刺激技能来减少个案走失或离开该保护性环境的实验中证明传统线索(言语与身体指引),注意力线索(颜色、反光胶带或象征物)和知觉线索(置放禁行标志)均有效,对老年人再公园中的交互行为有良好的控制[4]。

3.    易于识别的设计:老年人在游览公园的时候,一旦场景内所提供的信息不足,那么使用者就容易产生迷失、甚至是挫败感,从而导致浏览困难或是空间迷失等问题。而老年人作为公园景观的使用者,更是存在视力和记忆力的减退的问题,导致他们对于方向的判断能力存在偏差。

设计者需要首先了解作为使用者的老年人是如何认识空间以及建构空间知识的。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往往会通过该地域的四周明显的特征物如建筑、植物等作为环境的标记,进而在心理形成一个该环境的导航描述,得以探索广大的空间。并且这类感知导航经由感应到的视觉信息来引导大脑做出记忆、整理、辨别与判断,促进脑力的提升。特别是当接触某一对象时,会唤起过去的视觉记忆来做比较、类推与判断。因此,对标识系统的识别是老年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的必备条件之一。此外,易识别的标识系统也可以帮助老年人在大脑中形成短促但是清晰的记忆,对于在公园环境中确定方位和寻找路径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如表3。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标识应设置在较为明显的场所,避免被建筑物、树木等遮挡[5];其次近距离标识的高度应考量人的平视视线高度,符合视线观察习惯;再者标识应尽量避免设置在阴暗以及正对光源的位置[6]。

4.    色彩配置:色彩是公园标识系统设计中的重要因素,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传递着信息。色彩具有象征、装饰、标志等功能,在给视觉带来刺激的同时,也给老年人带来负面心理效应。其中色彩的心理效应包括感知效应、情感效应、联想效应、象征效应等[7]。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视觉是人类对于事物的第一感觉,通过视觉人们可以感知并形成外部世界的尺寸、色彩以及明暗度的初步印象,而这其中对视觉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则是色彩。视觉感知的色彩是根据波长长度各异的光线刺激眼睛的结果,在色彩属性中色相、明度,以及彩度对于情绪感受的影响最为显著,并且由色彩所产生的感受被称之为色彩情绪(Coloremotins)。这种色彩情绪与大脑连结产生心理上的反应,在这一连串复杂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个体的特性,如过去的记忆与经验、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等,从而对个体如何看待当前所处环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色彩的知觉效应包括:可以促進人的精神饱满、让人心理安定、同时有舒适感受,但有时也会让人产生沮丧和悲哀的感觉。所以色彩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研究者将经由空间环境的色彩刺激与体验所产生的色彩情绪,视为一种独立且属于个人所具有的象征。

综上所述,适于老年人的通用设计公园标识需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色彩对于记忆、认知以及情绪的刺激效应(如图2),标识设计上选择合理的色彩搭配,以配合场景主题,符合老年群体的视觉特征。同时不宜采用过多可能带来不安的色彩,以营造一种和谐、亲切、舒适的氛围[8],这对公园中的老年使用者而言尤其重要。

(二)设计要点

根据视觉设计的原则和老年人的视觉感知特征,结合通用设计理念,面向老年人的通用设计公园标识系统设计应具备以下要点:

1.    易于识别的容错设计;由于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对公园内部的方向识别能力较差,为了弥补此类缺陷,公园的标识系统设计应充分体现易识别性[9]。标识系统的易识别性表现在标识布局清晰,空间结构明确,以及层次丰富的方向提示要素。具体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视力和听力的衰退,简单直观的使用方法和明确的信息传递对于老年人而言必不可少。这需要综合运用地形、小品、光照因素以及色彩和图案协助识别方问,并在通路中各种引导性标识的设计中考虑到老年人的视力范围和色彩识别能力,通过简单明确且易于识别的标识,增强视觉冲击力,同时增加老年人正确获得信息的机会,也便于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周边设施的方位。

2.    简单直观的标识色彩选择;研究表明由于老年人后视觉神经衰退,对颜色感知不敏感,因而更为偏好鲜艳的色彩,特别是黄色、橙色以及红色更易于被老人感知并且使之心理愉悦,而与之相对蓝色、紫色、绿色较难于辨别[10],因此在公园标识的色彩选择上可多采用平静柔和颜色为主,如桃、蓝、淡紫或黄褐色等色彩调配控制,皆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睡眠或夜间躁动。

3.    清晰无误的图形与背景关系;图形和背景之间具备清晰的便捷以及明确的关系,可以使用反差色增强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对比。标记系统中的图形需要完全闭合,避免产生歧义,可以在构图中尽量使用水平或垂直块、平面来构成图形,而少用单线、折线或不规则线进行构图[11]。标识中包含动作图形时,要与所表达的意思相对应,以防老年人难于辨识与认知(如图3)。

4.    适当的设计要素考量;在公园标识系统中,标识图片及文字的识别主要依赖于标识背景的明暗亮度,以及图文与背景的亮度对比,图文标识的可视性对老年人的识别有很大影响。由于颜色对比可提高标识的易读性,因此可多采用“亮图形标识/暗背景”的组合。此外图形标志/背景色的易读性与目标的亮度有关,亮度越大,易读性越好[12];不同的亮度级别应该选择不同的色彩组合,例如橙色、红色和其他暖色。同时,在标识系统设计时可采用多样式、相交融的设计方式来营造宜人的活动空间,还可以诱导老年人走出到户外,参与公共活动,如表4。

结论与建议

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被城市化所不断压缩的老年人活动范围,使之对于城市环境中的公园景观空间需求日益增长,也促使将公园中符合通用设计理念的标识系统设计成为了必然趋势。而对于通用设计理念在公园标识系统的发展,研究最后提出以下建议:

1.    老龄化社会现状要求我们积极推动通用设计理念来进行标识系统设计,并推动无障碍环境等的相关法规的改善与施行,让符合老年人无障碍感知且友善的通用性标识系统成为今后适老化设计的重点[13]。

2.    标识系统脱离不了空间环境以及使用者间的关系,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标识系统设计所需考量的空间因素,以及使用者使用标识系统时的需求,促进标识系统时更具通用性,使公园环境更为完善,让老年人与残疾人等群体能够公平、无歧视并且无阻碍地使用公园标识系统。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Q20191402)

参考文献

[1]郭睿琦,郭文龙,甄广成.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及养老问题对策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2017(13):240.[2]李斌,万莉君.从无障碍设计迈向通用设计[J]. 包装工程,2007(08):186-188+225.

[3]   曾丽霞,蒋晓.通用设计的理念浅析[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4(07):25-26.

[4]   Zeisel,J.Creating a Therapeutic Garden That Works for people Living with Alzheimer’s[J].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 Elderly.2007.21(1):13-33.

[5]   張茵,陈晓倩.基于适老性的武汉户部巷社区公园标识导向设计研究[J]. 艺术教育,2019(05):206-207.

[6]   曾丹.住区户外环境中老龄化群体需求的应用研究[D]. 桂林理工大学,2012.

[7]   周瑾.浅析公共设施形象的色彩艺术[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9):44-45.

[8]   余虹静.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设计研究[D]. 吉林建筑大学,2018.

[9]   崖阳.我国城市老年护理中心的探讨与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07.

[10] 蔡清.哈尔滨市适宜老年人的综合性公园绿地建设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2009.

[11] 刘爽.从感知到意义--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扩展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中央美术学院,2016.

[12] 沙矿伟.适应视觉残疾人的环境无障碍导向系统设计[D]. 陕西科技大学.2007.

[13]韩旭.面向老年人的虚拟现实景观设计研究[J]. 设计,2019,32(07):37-39.

作者:付艾琪 韩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男生在护理专业中的教育论文下一篇: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养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