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思想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应注意其潜在的消极影响,并且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

第一篇:思想文化论文范文

陈云的文化思想与先进文化建设

摘要:陈云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重要领导人,陈云为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奋斗了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陈云的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重新梳理和领会陈云的文化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云;文化思想;先进文化

陈云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重要领导人,陈云为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奋斗了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陈云的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重新梳理和领会陈云的文化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传统的民族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深厚根基,优秀的民族艺术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评弹、曲艺等早期民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艺术形式,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是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陈云十分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张保持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对传统艺术繼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1981年4月5日,陈云在同上海市评弹团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对于你们来说,出人、出书、走正路,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这是第一位的,钱的问题是第二位的。”[1](P.287)陈云提出的“出人”,就是要大力培养艺术人才;“出书”,就是要生产优秀的文艺作品;“走正路”,就是指要在书目和表演上,既讲娱乐性,又讲思想性,不搞低级趣味和歪门邪道。陈云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文艺界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坏作品、坏节目,对社会、对青年起了不好的作用。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制订和完善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提出要在文艺界内部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并特别强调这是文艺繁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陈云对评弹事业的继承发展充满希望和热忱,他说:“评弹要像评弹”,“评弹的特点不能丢掉”。 [2](P.81)陈云认为,艺术革新的前提是保存和发扬评弹艺术的固有特色,因此评弹要按照自身固有的艺术特征和规律保存、发展。他还指出,随着时代的不同,传统民间艺术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立足于革新,揭示了“后来必须居上,才能发展;后来不居上,就要倒退”[2](P.108)的发展规律。对于现代题材的新书,陈云主张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他不仅鼓励编演新书,而且满腔热情、身体力行地予以支持和扶植。对于编写和排演新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特别是由于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在编演中容易碰到的问题与困难,陈云是很理解和体谅的。他有一段名言:“新事物开始时,往往不像样子,但有强盛的生命力”,“对老书,有七分好才鼓掌;对新书,有三分好就要鼓掌。”[2](P.2)无论是“出人、出书、走正路”,还是“后来必须居上”,陈云主张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传统艺术适应时代的需要、群众的需要,使民族艺术能够不断发展,日益繁荣。陈云的这一观点,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陈云的正确主张,保持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创作导向,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学习和建设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党员必须不断学习先进文化。陈云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高瞻远瞩,早在1939年就明确提出了共产党员必须不断学习先进文化。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中,陈云指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这是因为 “革命事业是一种伟大的艰巨的工作,特别是中国革命的环境和革命运动更是万分复杂,变化多端,而领导革命的共产党,它之所以能在变化的、复杂的环境中把握一切伟大的革命运动,并且指导各个运动使之走向胜利,是因为有革命理论的指导。”[2](P.142)

因此,身为党员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革命理论和先进的文化。这样才能“从复杂万分的事情中弄出一个头绪,从不断变化的运动中找出一个方向来,才能把革命的工作做好。”[3](P.142)陈云强调:“每个共产党员要随时随地在工作中学习理论和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增进革命知识,培养政治远见。”[3](P.142)共产党员的口号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3](P.144) 在陈云看来,学习不仅是党员的标准,还是党员的责任。1939年12月,陈云在延安写了一篇题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文稿。文中指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党员干部没有文化、没有知识,革命是不能成功的。虽然我们的老干部参加革命时间长、有宝贵的革命经验,但是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水平还不够,而文化和政治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文化的提高,想要提高政治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陈云强调:党内的老干部、高级干部首先要努力学习,成为学习的模范;要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挤出时间来读书。陈云建议要根据各人的不同程度和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像我们这样没有什么底子,各种知识都很缺乏的人,要老老实实做小学生。要将现有的主要教科书一本一本地读,既不是弛怠,也不用着急,一步一步来。”[3](P.189)陈云强调这种一本一本书读懂的办法很重要;同时还提出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要把自己的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来指导工作,但前提还是要先把书上的东西读懂。他建议党员们读书要做笔记,以便加深了解;最好几个人在一起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并告他们要与懒惰作斗争,要制定读书计划,坚持不懈。陈云特别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革命所负的责任重大,必须加强对文化理论的学习。陈云的这一正确思想,仍然符合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新的形势面前,党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作为党员,必须要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就要求共产党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育优秀的党内文化,这是共产党员保持思想先进性的一个鲜明的时代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才能在文化创新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文化的主体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的主体属于人民。文化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首先,文化的创造主体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任何文化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陈云认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认识和智慧的源泉,“离开群众,世上是没有什么诸葛亮的。”[3](P.169)曲艺是我国早期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云对民间曲艺的发展十分重视。陈云指出,曲艺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就必须繁荣社会主义的曲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和地区都涌现出许多出色的民间艺人,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人民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陈云特别强调:“曲艺这种有历史传统又有群众基础的艺术,应该好好发展。”[3](P.45)“评弹是群众性的艺术” [2](P.46)任何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源广大人民群众智慧,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其次,文化的享有主体属于人民。人民群众创造文化,理所当然地享有文化,文化理所当然地要为人民群众服务。1961年2月14日,陈云与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负责人的谈话时提出:“曲艺创作和演出人员要懂得听众的心理,群众来听曲艺,首先是为了文化娱乐的需要,不是来上政治课。目前有些节目噱头、穿插太少,过分严肃。相声、滑稽等艺术形式也要注意趣味的特点。[2](P.51)因此,要发动评弹艺人进行创作,作品可以由短到长、由粗到精,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的优秀作品;同时,评弹艺术还要反映我们党的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鼓励和教育群众,以崭新的面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再次,文化的表现主体属于人民。陈云认为,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风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因此,他鼓励曲艺工作者编演新书,积极创作出各种题材、多种样式的节目,创造具有时代精神、贴近人们生活的作品;同时要增加在农村演出的比重,面向农村,到农村去,为农民说书,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表现主体,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文化的主体属于人民,这一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由于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所以我们在进行先进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继承传统文化,同时对群众文化进行再创造,建设先进文化;由于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享有者,所以我们的先进文化建设要坚决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树立群众观念,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服务的对象;而同时人民群众又是文化的表现主体,所以我們要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就要关心群众疾苦,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各种优秀的文艺作品表现出来,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愿望、让人民成为文化的主角,从而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M].北京:中国曲 艺出版社,1983.

[3]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胡 悦]

作者:焦宇 ,董一冰

第二篇: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应注意其潜在的消极影响,并且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礼”影响一、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文化为依托和基础,需要构建文化载体并以此来推进思想政治研究和实践的开展。因为思想观念和政治理念是融入文化之中,并且是通过某种文化形式得以体现的,所以有专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还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的传承性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传统,“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新时代的新产物,但它并不是凭空创造的,不是空中楼阁。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形成的,所以它必然存在对传统教育的传承与转化。

儒家文化“礼”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培养理念有助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儒家文化提倡君子应“志于道”,视“道义”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孟子也主张:“舍生取义”。儒家文化将“道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将它作为“成人”的根本标准。“使人从被世俗功利所压迫和扭曲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完善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助于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将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内容,正是认识到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个体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它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二)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启示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蕴含的教化理念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儒家思想主张道德教化与道德实践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是道德教育,实际上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却存在诸多问题。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注重道德观念的灌输,对于道德实践活动就缺少督促和组织。我们今后在道德教育工作中所要做的就是,借鉴儒家道德教育模式,将道德教育和受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相结合,将道德观念的灌输融入到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去。

第二,儒家“礼法并用”的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核心以及最具特色的内容就是“礼法结合”“礼法并用”这样一种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的思想策略。形成了儒家的“礼法”并用的教化管理理念,也构成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的基本结构。这是一种双重的教育管理模式,道德教化和法律规制互相渗透,从而使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二、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目的和价值上存在着冲突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从其性质上来看,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治理国家、教育管理民众的一种政策和手段。这种政策和手段是儒家为统治阶级献出的“良策”,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利益,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等级秩序。

与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不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着眼点是受教育者,也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是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在灌输科学理论和提高人们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走向健康、科学的发展道路,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人的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地促进形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某些腐朽和落后成分不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

首先,礼教中的专制主义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环境。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是产生于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种传统思想文化,它的礼教内容不仅蕴含着封建专制主义思想,而且礼教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着专制主义的性质。时至今日,“这种专制主义的惰性因素依然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的头脑中保留了痕迹,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自觉不自觉的垄断倾向。”这种明显带有专制主义痕迹的教育模式,与当今时代的社会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于教条、空洞。

其次,礼教中的等级观念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环境。儒家所推行的礼教内容中,等级观念的灌输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种教育内容是明显带有“奴化”的性质的,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下是一种需要,在现今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则是一种腐朽、落后的思想。

三、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进行批判地继承

首先,找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传统要同现代实现有机结合,首要条件就是两者必须具有结合点。没有结合点,两者的结合将无从实现。”我们要通过批判继承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找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准确找到批判继承的路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有效地达到批判继承的目的。

其次,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和综合创新。所谓“现代诠释”,是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所包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予以发掘提炼,并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含义。要完成这个创造,必须首先实现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的现代转换。这样才能做到既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融。所谓“综合创新”,指的就是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与当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同时,要将批判继承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论语.

[2]孟子.

[3]孔子家语.

[4]张灿耀,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任强.20世纪的先秦儒家礼法思想研究[J].学术研究,2001,(10):62-68.

[9]赵建学.传统“礼法”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4):34-37.

[10]李翔.礼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船山学刊,2009,(2):91-94.

[11]高琳.儒家礼法结合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5):27-31.

作者:季宁

第三篇: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文化渊源和思想源头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具体来说与以岳麓书院为标志的湖湘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湖湘文化的经世务实传统和注重现实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使得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能够独树一帜地提出和阐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命题。

当青年毛泽东求学湖南第一师范的时候,无论是学校的文化环境还是教师的思想倾向,都承继着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经世务实传统,构成了一种注重现实实际、实事求是的文化氛围。岳麓书院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隔江相望,湖湘文化传统中的许多重要人物,如王船山、魏源、曾国藩、谭嗣同一直到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都曾求学于历史悠久、弦歌不绝的岳麓书院。青年毛泽东也经常往来于第一师范和岳麓书院,从1916年至1919年,他曾多次寓居于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岳麓书院讲堂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在思想倾向上与考据学埋头故纸、皓首穷经的“实事求是”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发展和变化,它体现的是湖湘文化中经世务实、注重现实实际的传统与学风。这一传统和学风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也有所体现。当时湖南第一师范的《教养学生之要旨》就明确规定:“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現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实事求是。”毛泽东的早期文稿和早期活动表明,湖湘文化传统中的经世致用、注重现实实际的观念和学风,对青年毛泽东文化性格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是注重现实实践。湖湘文化传统中的经世务实精神表现在知行关系上,特别突出“行”的重要性,从早期湖湘学派士人一直到杨昌济无不如此。青年毛泽东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他在《讲堂录》中记下“古者为学,重在行事”。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批注中,青年毛泽东又进一步作了发挥:“凡吾所知者,吾皆有实行之义务。”道德修养上的这种重“行”的精神,养成了青年毛泽东注重现实实践、“办事精细”的性格,赢得了“实践家”的美名。

其次是注重实事求是。清代考据学家批评宋学空疏而力主实事求是,但实际上却是将目光引向书本,脱离现实实际。曾国藩讥笑这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因此他对“实事求是”作了完全不同于考据学的解释,认为“实事求是”就是从事物中去研究其道理。杨昌济对此深以为然,并补充和发挥道:“近世汉学家言,薄虚悟而尚实证,夫其尚实证是也。然但求实证于古而不求实证于今,但求实证于文字而不求实证于事物,又岂得谓实哉?”杨昌济的这种解释和倡导,以及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匾额、第一师范学校“察社会之情状,实事求是”的教育宗旨,深深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青年毛泽东认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并利用暑假游历湖南农村,开展调查研究,读社会这本无字之大书。

其三是注重研究国情。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毛泽东的文化性格逐渐发展为注重现实国情的研究。湖湘文化传统中的经世务实、注重实际的学风,在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出以国情研究为基础融合中西文化的倾向。在出洋留学的热潮中,毛泽东一方面积极组织留学运动,另一方面自己却留在国内,其中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一独特见解是毛泽东后来注重调查研究、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青年毛泽东上述文化性格与思想倾向,使他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能够逐渐注意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实际结合起来。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文章,蕴含着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的实事求是思想的雏形。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作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可以说是实事求是思想形成的标志。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臻于成熟。这不仅表现在毛泽东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对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根源进行了哲学上的批判,而且表现在毛泽东在党的会议上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与“实事求是”的思想,并进行科学阐释,更表现在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使实事求是成为全党的共识,成为党的思想路线。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命题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凝结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宝贵经验。但论其文化渊源和思想源头,无疑发源于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经世务实传统对青年毛泽东文化性格的熏陶和深刻影响。

(作者系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作者:李佑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营销实践论文范文下一篇:旅游市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