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儒学探讨管理论文

2022-04-28

小编精心整理了《德育儒学探讨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优质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邹城高职院校儒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探讨了儒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目标、具体措施和实际成效。关键词:儒学校园文化技能人才文化,于一个国家而言,是灵魂;于一所学校而言,是品牌。

德育儒学探讨管理论文 篇1:

落实儒学校本课程,推进中学德育建设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中学生道德行为素养养成起着重要影响。

为此,围绕新时代下培养根植于传统、着眼于未来的儒雅公民,栖霞市松山中学坚持以德立校,文化兴校,以儒家思想作为德育工作的总纲领,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成长,积极探索儒家思想校本化课程研究,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全面实施“儒雅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鉴于当前德育不容乐观的现状,学校提出儒家文化引领的校园德育建设策略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形势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不断发生变化,道德底线和文化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下,许多学校把升学率看作生命线,从而导致了“重智轻德”,学生德育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层面

由于德育工作的实效具有滞后性、隐藏性等特点,许多学校重智轻德,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学校德育往往习惯于以学生会议、报告会、班会、团课、国旗下讲话等方式进行,伴以检查扣分等形式体现。而学校结合传统节日和相关文件精神,开展的一系列“体验式”德育活动,即使办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但仍有部分学生参与率不高,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思想。

2.教师层面

学校虽然重视德育工作,但部分老师仍然认为德育教育是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引导,纪律观念差。

3.学生层面

部分学生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农村中学存在或多或少的留守儿童,加上合校等因素,导致农村寄宿生较多,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长疏于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个别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上进心,不愿意主动参与各种活动。

4.家长层面

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足,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责任,不主动积极的配合学校工作,对于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家庭教育报告会等会议不重视,无故缺席,迟到早退,导致家长德育方法缺失,家校合力效果欠佳。

鉴于以上现象,松山中学结合德育工作实际,提出了以儒家文化引领的菁莪德育特色建设初步设想。决定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用儒家思想和文化滋养和培育出具有唤醒生命作用的学校文化生态。将儒家思想应用到中学德育的实践中,从优秀的儒家文化中寻求有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精神养分,用来教育管理学生。

二、编撰儒家文化校本教材,形成德育教育序列化

具体工作中,松山中学致力于“建设儒雅校园、塑造儒雅教师、创新儒雅课堂、培育儒雅学生”,开创性地开发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德育教育序列化建设。

1.编撰校本课程,形成德育序列

学校立足学生年龄特点,选取了孔子儒家思想中“礼、孝、仁、信”四个方面,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成立了儒家文化校本课程编写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校本教材编撰完成后,校委会对教材进行了审核把关,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修订完善。经过两年的实践,截止目前,共形成儒家文化校本课程教材4本(其中:六年级:《文明礼仪——礼》;七年级:《懂得感恩——孝》;八年级:《和谐交往——仁》;九年级:《诚信人生——信》)。

这四本教材之间既是独立的教育系列,又是可以相互交叉、叠加的分支系统,与其他教材整合形成完整的学校德育教育序列。通过分年级、分层次进行德育教育,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德育特色。

2.开创儒学特色课堂,培养儒雅学生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国学讲堂管理办公室,聘任了办公室主任和国学讲师,具体负责传统文化课的组织实施。每学期开设一次国学讲座,每周开设一次国学课堂,将学校自行编写的儒家文化校本教材作为讲堂主要教材,通过国学讲堂,向学生传授礼、孝、仁、信的德育思想,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格调,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懂谦让、诚实守信、正直勇敢,能与人、与社会、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人。

3.开展系列活动,推动儒学课程常态化

学校为推进儒学课堂及儒学课程常態化,加强了教研工作力度,分管校长牵头参与,通过教研组学习、教学设计讨论、学生问题诊断、教师听评课等交流形式,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学校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进行思考、操作、实践,形成主动的教学场景,产生“共振”效应,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定期组织儒学课程听评课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校级优质课评选,推动儒学课程常态化。目前共产生小计儒学优质课20余人次。

三、课题引领促文化内生,打造无“孔”不入的儒雅校园

学校从环境建设方面入手,努力创设一个无处不“孔”、无“孔”不入的松山中学儒雅校园环境,让师生在儒家文化浓郁的氛围中,时刻接受儒学信息的剌激和强化,从而将儒学精髓逐步内化为自觉的人文素养。

1.组织课题研究,引领校园文化内生

学校申报了《孔子儒家文化中“礼、孝、仁、信”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校本化研究》研究课题,并于2017年7月被确立为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研究》重点子课题。课题立项以后,为切实打造儒家文化氛围,由学校美术教师自主设计,全校师生亲手参与劳动,在校内建设了一处孔子塑像,让师生时刻瞻仰圣人形象,感受先贤儒雅之风。同时,学校积极落实班级文化,浓厚儒学氛围。要求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儒家经典文化的精髓,为自己班级取一个响亮的班名。(如思齐班,语出《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信义班,语出《论语?学而》:“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明诚班,语出《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城,谓之教”)。同时,在教室悬挂儒家文化名人名言,让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儒家文化的洗礼。

2.诵读儒家经典,浸润华彩人生

儒家文化中有许多的经典著作,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即使在今天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继承与发扬传统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学校规定每天十分钟经典,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列入班级考评。每学期都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浸润华彩人生”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欣赏、诵读,使學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文化的陶冶。

3.开展读书活动,为学生成长导航

学校围绕“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的终身学习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完善了班级图书角,成立了图书管理小组,真正让图书“走出”图书室,确保师生随手能拿到书,随时有书读,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熏陶师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师生的文化修养。每年举办读书节活动,开展读书心得征文比赛、书香家庭、书香班级、儒雅少年评选活动,收到显著成效。

四、全员参与,学科渗透,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学校努力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体系,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学生管理,加强班风、学风、校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保障。

1.考核落实到位,全面实施德育学科渗透

学校重新修订了学科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将教师学科德育工作列入考核,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及“一岗双责”育人机制,引导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并以“班集体建设”为依托,提升班主任队伍管理水平,提高家长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为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队伍保障。

2.强化落实,形成“四位一体”体系

由教导处牵头制定了学期研究活动规划,定期组织开展以观课、议课、教学设计研讨为主题的教研组活动。通过教研组牵头,每学期组织一次以德育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将优秀作品进行归类整理,作为我校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全校共享,以此带动全校教师认真研究学科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学习典型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管理,强化课程刚性意识,要求各班级传统文化课程必须开启开足,确保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育化功能,让传统文化课真正成为涵养学生精神底蕴的学科。

3.把握契机,全面提高德育质量

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和解读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把握育人契机,提高课程育德质量。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现状,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梳理德育内容,探讨德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及时进行调研,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并形成优秀案例进行推广,不断提高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五、正确把握中学德育与儒家文化的关系,辨证利用儒家文化精髓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儒家思想为我们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仍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将儒家思想应用到中学德育的实践中,符合中华民族的自身特点。2004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内召开了“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发表的“弘扬儒家精华,发展进步文化”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了发扬儒家思想的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儒家思想毕竟产生于封建等级社会,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地吸收,将经过提炼的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融入到中学德育中,使学生们熟悉、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总之,儒家的核心精神和文化意义在建设和谐校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经过历史的洗礼和后人的释义,存留下许多适于当前的人生智慧,我们应当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师生的需求,深入挖掘,在传承中整合,在整合中提升。

作者:张华

德育儒学探讨管理论文 篇2:

儒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技能人才培养关系的实践研究

摘要:优质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邹城高职院校儒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探讨了儒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目标、具体措施和实际成效。

关键词:儒学 校园文化 技能人才

文化,于一个国家而言,是灵魂;于一所学校而言,是品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孔孟桑梓之乡”的地缘优势,秉承“扬孔孟儒学之风,育德技双馨之才”的办学理念,通过顶层设计、环境创设、学科渗透、主题班会、综合实践等形式,将中国优秀传统儒学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多层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文化励志、文化育人、文化铸德、文化奠基”的作用,走出了一條文化强校的特色之路,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设优质儒学校园文化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近年来,虽然我国职业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学生的综合素养却没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学习风气、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孟子故里邹城市是儒学文化的发祥地。儒学文化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和”等核心思想,能够全方位地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它所蕴含的“敏思勤学、博学好问、慎思明辨、砺能笃行、敬业乐群”等思想精华,能够有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职业学校把儒学文化融入校园,可以引领学生修养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德技双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建设儒学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

建设优质儒学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不仅是职业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就曾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人才,也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针对自己学校的生源特点和德育现状,通过环境创设、学科渗透、综合实践等形式,将传统优质儒学文化贯穿、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职业规划上,重视培养学生奋发有为、明理好学、自强不息的“现代君子”品格;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孝悌感恩、宽恕仁爱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在理论学习中,重视培养学生博学好问、慎思明辨、苦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在实践操作中,重视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砺能笃行的职业素养;在顶岗实习中,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致用创新的职业精神。儒学校园文化的全覆盖,旨在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优良、人文素养儒雅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多措并举是把儒学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

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常抓不懈。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加强儒学人文景观建设为基本保障、以开展儒学经典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了“儒学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构建起充满儒学特色的和谐校园,达到了文化育人的培养效果。

1.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文化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调。学校注重优化校园文化显性环境建设,多次从北京、深圳等地邀请专家召开“儒学校园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在整体环境布局上,将校园分成三大文化功能区:儒学长廊区、母教文化区、企业文化区。每个分区既体现儒学特色,又兼具职教功能,实现了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学校大门——“仁者爱人”的文化石,彰显出邹城职教人以“仁者爱人、有教无类”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灯杆文化、墙体文化选取孔孟儒学的名言警句;教室、走廊张贴儒学励志勤学宣传标语;寝室、餐厅等公共场所张贴《弟子规》《三字经》语录条幅。

2.开展儒学经典文化教育

学校成立了儒学文化研究室,精心编辑《儒学经典文化教育读本系列丛书》(五卷),开发建设了充满儒学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并列入学期教学计划,作为日常教学内容。让学生每周利用早读、课前读、睡前读等方式诵读《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学经典;晚自习观看于丹的《论语心得》、钱文忠的《三字经》、傅佩荣的《向孟子问道》等视频讲座资料。经典诵读采用视频引领、教师带读、学生齐读、自由诵背等形式,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诵读时间。学校定期开展儒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对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授予“儒学诵读明星”称号。

3.开展儒学综合实践活动

为实现“儒学育德”的功能,学校以专业部为单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了一系列儒学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辟“儒学大讲堂”,聘请知名学者、专家举办儒学文化讲座,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儒学文化风尚;以参加“中华母亲文化节”庆典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母亲、点亮真情”活动,让学生为母亲做一顿饭、洗一次脚,明孝道、知感恩;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三孟”景区,撰写心得体会,激发学生对传统儒学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开展“社会公德万里行”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交通疏导、节能宣传、社区服务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社会公德。

4.加强特色教风、学风建设

设计体现儒家教育思想的校牌、校服、校徽。制定和完善师德规范,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国学师资培训,定期开展“儒学文化与学生成人成才”系列教研活动,打造教师精英团队,形成“学高身正、技精善诱”的良好教风。组织学生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通过学生干部“文明督导”、优秀团员“岗位示范”等形式,逐步建立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彰显儒雅风范。定期开展职业技能比武活动,引导学生将儒学中的明理好学、砺能笃行、学思结合、精益求精的思想迁移到实践能力上,夯实实践技能训练,拥有过硬的技能和娴熟的本领,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比武中大显身手、发光出彩。

四、儒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

自开展儒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以来,儒学思想和职教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学校德育内容日趋丰富、实践活动多姿多彩、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1.学校管理提档升级,教风、学风明显改善

儒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校长领导、专家咨询、民主参与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内部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教师爱岗敬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学生明理好学、砺能笃行、敬业乐群。近年来,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学校共有236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6件,并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学校开展了“遵守师德、争做师表”的教育研究活动,发表论文58篇、参编教材9部、出版著作8部、开办讲座37场次,其中编写出版的校本课程《儒学文化经典教育读本系列丛书》,已在市内外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推广使用。

2.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儒学文化氛围浓厚

学校儒学文化长廊、孟母教子文化墙、教室、寝室、食堂等公共场所的励志勤学语录条幅,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华儒学的熏陶。学校建立了以全体师生为主体的儒学文化研究室、书画社等团体,创作了儒学特色鲜明的校训、校歌,多次舉办以“传承儒学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爱岗敬业演讲比赛、诚信征文比赛、文明礼仪表演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无处不“儒”、无“儒”不入的儒学文化校园大环境逐步形成。

3.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广受用人单位欢迎

儒韵校园文化的浸润,使学生们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在思想品德方面,培养了学生仁爱他人、宽恕待人、修身正己、自强不息的品格;在职业素质方面,强化职业操守、工作态度、责任心,使学生养成了热爱专业、笃学求精、献身事业的职业品行;在团队合作方面,使学生养成了和谐共处、诚信宽容、厚生益众的职业素养。目前,一大批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笔者学校走进企业、融入单位,并成长为业务骨干,笔者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4.学校声誉越来越好,办学效益初步显现

笔者学校儒学校园文化建设,得天时占地利享人和,内容充实、效果明显、覆盖面广,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2017年召开的中华母亲节及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上,笔者学校的儒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文化突围”战略指导下,笔者学校以孟子文化为载体,吸引了河马动漫、上海诺伯泰机器人等众多有投资意向的儒商到笔者学校考察座谈、签约联合办学,对于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吕郁 宋东阳

德育儒学探讨管理论文 篇3:

构建德育体系 探索德育途径

漳浦道周中学位于漳浦县城所在地绥安镇,毗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道周纪念馆,以明末爱国者、儒学大师、著名书法家黄道周的名字命名。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工会先进单位,漳州市文明学校,漳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漳州市绿色学校,2007年、2008年漳浦县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2009年漳州市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2007年至2009年漳州市高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道周中学从简陋、落后的初中校发展成为如今全县名列前茅的完中校,学生三千八百多人,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生源由原来的城郊扩展到全县各乡镇,甚至外县学生也慕名而来,成为一所学生向往、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强校。道周中学办学之路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构建德育体系,探索有效的德育途径。

一、道周中学办学初期德育问题

道周中学办学初期办学条件差,校园占地25亩,教室4间,办公室2间,没有围墙;学生只二百五十多人,都来自城郊边远的农村小学,生源少,素质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家长、社会都不认可。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能有效实施。学校领导经过长期的调研、探讨,确定以“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突破口,并找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几个原因:

1.德育目标、内容“大而全”,工作空泛化

德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行性、连贯性,才能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某种道德品质的人。而我校,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等德育工作目标、内容的理解和做法,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具体化,操作性不强,存在“大而全”、“大而空”问题。

2.德育途径、方法单一。工作简单化

由于办学条件所限,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成为德育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德育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消失了,德育教育无法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师生对德育工作产生了漠视的情绪,只说不实践。正如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

3.重智育轻德育,工作空心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社会、学校都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学校的领导、教师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自动削弱德育的功能,德育工作空心化。

4.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工作对立化

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影视、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遍地开花,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外出打工,单亲家庭不断出现。使学生脱离了家长的监管与引导。学校侧重的是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而转型期的社会,思想多元化、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与现实生活相比,学校德育显得枯燥、单薄、脆弱,学生容易迷失在多姿多彩的现实中。学校德育与社会、家庭存在较大不一致。

5.教师德育认识不一致,工作不同步

学校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存在差异,有些教师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有些教师德育处于自然状态,有些教师甚至故意忽略德育教育,至于德育内容也参差不齐,互不关联,德育教育混乱造成学生德育认识混乱,更不用说德育实践了。学校各个部门、教师在德育的认识不一致,造成不能形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影响德育工作实效。

二、构建道周中学德育体系

在反思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以德育为首位,五育并举”,“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发展特色”,树立正确“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弘扬道周精神,砺志成才报国”为校训,注重“三风”建设:校风——教育育人,读书做人;教风——严慈相济,教学相长;学风——勤学善问,协作探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等等。完善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扩展德育的深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网络,需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德育机制

我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政教处、教导处、团委会、保卫科、总务处、年段长、班主任齐抓共管,形成四级管理模式:校领导——处室主任——年段长、班主任——学生。全校形成上下贯通、能级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共作的德育管理机制。学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作用,支持校长做好德育工作。

2.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德育实效

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我校具体做法:一是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德育骨干教师队伍。二是创建学习培训平台。“送出去”:理论学习,实地考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校内,建立“学习——实践——反思——实践”培养途径,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在待遇、评优晋级、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3.加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建设

思想政治课开足课时,班会课、团队活动、两操、升旗仪式等不能少,保量保质做好。充实丰富德育校本教材,如,《公民道德建设及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漳浦历史丛书》、《黄道周故事》等都是校本德育内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生动活泼德育教育。黄道周纪念馆、漳浦县革命烈士陵园、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赵家堡、东南花都、天福茶庄等都是学生德育活动基地。

4.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升学竞争激烈,学生自身心理压力大,而社会、家庭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无论是学习、生活等方面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扰,因而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发放心理健康材料,解答学生的心理疑问,解决学生心理障碍问题。

5.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德育环境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大改善,我校德育环境得到最佳的设计和体现。我校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规划有序,动静分明,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是花园式的学校。“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一棵树都能怡情,让每一个人都能成才”是我校师生奋斗的目标。师生的智慧、良好的德育环境带来累累硕果,学校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探索道周中学德育途径

为防止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为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我校建立六个实施途径系统,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构建课堂德育系统

思想政治课,按大纲要求,严格实施教学计划。班会课,

要求做到德育目标明确、内容充实,得到实效。学校对班会课上课情况加强检查、评估、反馈。树立典型,设立奖励机制。

学科课堂渗透教育。教学过程必须渗透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做到知、情、意的统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合作探究精神,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在教案检查中突出检查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情况,定期反馈,紧抓落实。

2.构建班、团队教育系统

团委会以少先队、团支部为重点,开展“道周杯”十佳歌手赛、篮球赛、书画摄影展、作文赛等影响巨大的活动。以班委会、团支部为重点,加强班风教育。通过班训、班徽、班级常规、班级公约等征集,进行班级建设。学生会在政治处、团委会的指导下,全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学生会主导的“垃圾废品回收”项目,为学校获得市级绿色学校、文明学校做出很大的贡献。学校利用系列专题团会、早检、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班集体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群体与个别教育。

3.构建校园文化教育系统

以“弘扬道周精神,砺志成才报国”为宗旨,创建“道周报”,展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动态,报导时事、形势,刊登师生习作、来信等。征集师生“名言”,如“一个温和的笑容,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宽容的谅解,师生更融洽,校园更和谐”,“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请尊重和欣赏每一位学生。因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等,既是一次创作活动又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树立标语牌,建设“宣传栏”、“道周之声”广播室等,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4.构建社会实践教育系列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5位德育辅导员,建立4个校外德育基地。如黄道周纪念馆、县革命烈士陵园、县老人光荣院、县武警消防大队等。我校与县武警中队结成军校共建单位,每年初一、高一新生进行军训,对新生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与县武警消防大队结成军校共建单位,每年进行一次消防演习,增强师生防火意识等。

5.建立“三位一体”教育系统

建立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系统。我校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建立班级、年段和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我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积极防治心理疾病,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和基本心理素质。采用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如高三、初三毕业班的考前心理辅导,针对个别“网迷”的心理辅导等。

总之,中学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大课题,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必要条件,我校经过德育教育的摸索与实践,逐步做到德育工作内容系统化,德育工作网络化,德育形式多样化。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邱六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德育素质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静脉输液护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