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2022-12-25

第一篇:成都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成都市白蚁预防工程合同

设、开发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白蚁防治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办发[1994]86号及成办发[1996]9号文件精神,甲方现将白蚁预防工程委托乙方承担。甲、乙双方就白蚁预防工程商定以下条款,共同遵照执行。

一、甲方委托乙方对其在_________区(县)_________街(路、巷)_________号建造的_______________工程(以下简称本工程)进行白蚁预防处理。

二、本工程系多层_________幢,设计总建筑面积为_________m2;高层_________幢,设计总建筑面积为_________m2,木地板及装饰面积为_________m2(详见下表)。本工程拟于_______年_______月开工,预定_______年_______月竣工。甲方委托乙方对本工程的地基(及地下室)和壹至叁层进行白蚁预防处理。

建筑物名称及使用性质层数

幢数

结构

建筑面积(m2)

木地板及装饰(m2)

备 注

地上

地下

三、白蚁预防工程费根据成价费[1994]270号、成价发[1995]213号及成府发[XX]10号文件的规定,按建筑面积1.00元/平方米计算,木地板及装饰部分按实际装饰面积3.20元/平方米计算,白蚁预防工程款共计人民币: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拾_______万_______仟_______佰_______拾_______元_______角_______分。甲方应在本工程办理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时,将该款一次性结清。如本工程竣工时建筑面积与报建建筑面积不同,则依竣工时建筑面积核算。

四、甲方在本合同签订时,将本工程的总体平面布置图、底层平面图及地下室平面图各一份交乙方施工和存档。

五、为确保白蚁预防工程施工质量,甲方须在本工程实际建筑施工进度达到下列情况之前,及时通知乙方,以便乙方按时进场施工

1.有地下室的:

a.在地下室开挖完成验坑前五天;

b.地下室墙体外围建筑模板拆除前五天。

2.无地下室的:须在基础回填夯实到+0:000(或搁置架空板)前五天。

3.壹至叁层木制门、窗框(或室内装饰)及木制预埋件安装前五天。

4.无木制门、窗框的:须在壹至叁层门、窗洞墙体抹灰前五天。

甲方如不按以上规定时间通知乙方,责任由甲方承担。

六、乙方须在接到甲方上述通知后,及时同甲方代表共同协商,确定本工程有关白蚁预防的具体施工时间及需双方配合的有关事项,以确保白蚁预防工程的施工质量

1.在商定时间内:对本工程的地下室(或基础)及外围进行预防施工。

2.在商定时间内:对本工程壹至叁层木制门、窗框(或门、窗洞墙体)及木制预埋件(或室内装饰)进行预防施工。

3.白蚁预防工程施工完毕后,将竣工通知书交甲方壹份存档。

乙方如不在商定时间内完成白蚁预防施工任务,责任由乙方承担。

七、其它有关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本合同有效期十五年(_________年至_________年)。十五年内如乙方负责预防处理的范围内(如室内木地板及装饰未经乙方预防处理,乙方概不负责)发生蚁害,甲方须及时通知乙方,由乙方负责无偿灭治。

第二篇:灭白蚁---成都仁民专业灭白蚁防治机构公司简介

成都仁民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有限公司 ,是一家专业的有害生物防治(PMP)机构,是经PCO协会批准的城市鼠害,卫生虫害综合治理的专业公司。专业从事有害生物防治综合治理,灭鼠,消毒,杀虫,灭白蚁,空气治理服务(包括灭老鼠,灭蟑螂,灭蚊蝇,灭蚂蚁,灭跳蚤,灭白蚁,灭蜱,灭螨,消毒,加香,除异味等);以及消杀药品销售服务,公司现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都有服务网点,是国内pco行业中的佼佼者。

由于我们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态度得到了肯定、 目前公司已经与省内外的多个金融企业、高端写字楼、星级酒店、宾馆餐饮企业、知名学校、制造生产企业、物业小区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无论虫鼠密度,还是服务管理均得到客户的普遍赞誉!

公司致力于诚信第

一、科技领先、讲究信誉、造福社会的理念,坚持走技术专业化、服务统一化,竭诚以优良的施工质量、主动的跟进服务、先进的管理经验,以诚信取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公司还拥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服务团队,配备了现代化的虫控设备,具有大型场所管理的虫害管理能力,在虫害控制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以“尽可能少用一滴化学药水,尽可能让客户少花一分钱、尽可能让我们多一份健康”为宗旨,服务于大众。

成都仁民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有限公司

第三篇:成都市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房屋实施白蚁预防规定

为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步伐,加强农村房屋的白蚁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就我市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房屋实施白蚁预防的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

一、目的依据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的意见》(成委发〔2008〕5号)、《关于进一步改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有关工作的通知》(成委发〔2008〕41号)精神,参照《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的决定》(建设部令第130号)、《四川省城市房屋白蚁防治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96号)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通知。



二、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的白蚁防治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通知。

农民集中居住区主要包括新居工程、农村新型社区、拆迁安置小区、居民聚居点等类型。



三、管理方式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白蚁防治工作,在政策、经费上给予必要的保障。

各区(市)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白蚁防治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各区(市)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应防尽防,切实保障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住用安全。



四、工作措施

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白蚁防治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

(一)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房屋应统一纳入建设项目报建管理且必须实施白蚁预防处理,其中,统规统建房屋的白蚁预防费用列入建设单位工程概预算;统规自建房屋的白蚁预防费用按照自愿原则缴纳。农民集中居住区白蚁防治费的收取按照所在地物价主管部门规定的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收费标准执行。农民集中居住区白蚁防治费按规定缴入地方国库,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涉及符合报建费减免的项目,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

(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与房屋所在地的区(市)县白蚁防治单位签订白蚁预防合同。



(三)白蚁防治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房屋白蚁防治的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程序进行防治,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提供必要的协助。



(四)白蚁防治单位进行白蚁防治使用的药剂,必须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标明可防

治白蚁的合格产品。药剂必须专仓储存,专人管理。



(五)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交付使用前,建设单位应当向居住人出具该项目已由白蚁防治单位实施白蚁预防处理的证明文件。建设单位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时,应当向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已实施白蚁预防处理的证明文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资料中应当具备已实施白蚁预防处理的证明文件、图片等资料。



(六)农民集中居住区白蚁预防包治期按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包治期限自白蚁预防施工完备之日起计算。在包治期内,白蚁防治单位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复查、回访,如在包治期内出现白蚁危害的,应当免费进行灭治。



(七)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装饰装修应当进行白蚁预防处理。装饰装修白蚁预防的包治期限由委托人与白蚁防治单位约定。在包治期内出现白蚁危害,白蚁防治单位应当免费灭治。



(八)白蚁防治单位对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进行装饰装修白蚁预防、白蚁危害现场查看和灭治工作时,房屋所有权人、使用人以及房屋管理单位应当积极配合。



五、对违反白蚁防治管理的,参照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96号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

六、本规定由成都市房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

七、本规定从二○一○年十一月一日起实施。

第四篇:成都市粮食生产的现状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

:文章结合成都市2002~2015粮食生产数据,从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方面分析成都市的粮食生产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变动情况;结构调整

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基地。本文利用成都市2002~2015年的粮食生产数据(不包含简阳市)进行分析,数据无特殊说明均来自《2016年成都统计年鉴》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1成都市农业基本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全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1465.7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18.18万人,全市土地面积12121km2,其中耕地面积42.28万hm2。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10801.1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75.14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3.47%。201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8.39万hm2,比上年减少1.61万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6.57万hm2,减少1.69万hm2,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17.14万hm2,增加0.56万hm2。粮食总产量230.15万t,比上年下降2.91%,蔬菜总产量570.84万t,增长5.33%,水果总产量130.81万t,增长6.28%。2015年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7690元,比上年增长9.6%。数据显示,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农村居民收入正不断提高。

2成都粮食总产量变动情况

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是由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及单位面积产量变化共同决定的。从成都市粮食总产量变化(图1)来看,2002~2005年粮食总产量在波动中下降;2005~2009年期间粮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实现了粮食产量连续4年增长,年均增幅1.78%;2009~2015年期间粮食总产量开始逐年下滑,年均降幅达3.14%,这与近年来成都城市化速度加快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水稻总产量与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小麦产量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玉米总产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成都市粮食13年总产量减少68.9万t,降幅为23.1%,其中水稻、小麦总产量分别50.1万t、27.4万t,降幅分别为25.7%、49.1%,玉米总产量增加6.6万t,增幅为31.6%。

3成都市粮食播种面积情况分析

3.1粮食播种面积变动情况

2002~2015年期间,成都市粮食播种面积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及城镇化发展关系密切。13年间成都市城镇化率增加16.1%,城镇化建设转移了农业人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降,同时耕地被城市占用,也对粮食播种面积带来较大影响。13年间成都粮食播种面积降幅为32.0%,其中水稻播种面积降幅为32.2%,小麦播种面积降幅较大,达到53.2%,而玉米种植面积变化不大,常年保持在4.24~4.98万hm2之间。近年来,成都市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平稳增加,到2015年已达17.14万hm2,特色果树及中草药的种植面积也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使成都农业从业者收入增加,都市现代农业更具活力。

3.2成都市三大粮食作物占比情况

成都市播种面积最大的3种作物分别是水稻、小麦和玉米。13年间成都水稻播种面积占比相对稳定,一直保持在47.0%~48.7%之间,变化幅度不大。小麦是成都第2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已从2002年的24.1%下降到16.6%。玉米是成都的第3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有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8.9%上升至13.5%。

4成都市粮食单产与城镇化率变化分析

2002~2015年间成都市粮食单产在波动中提高。粮食平均提高48.8kg/667m2,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分别提高48.0kg/667m25.4kg/667m2及80.8kg/667m2。从各粮食单产增长率来看,水稻、小麦及玉米单产分别提高9.6%、8.8%及27.6%,玉米单产提高较快,水稻与小麦单产提高速度较慢。

5结论与启示

5.1结论

近年来,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粮食总产量也随之下降。水稻是成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一半,因此水稻生产与粮食生产呈现基本相同的波动规律。成都市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均在波动中提高,但水稻、小麦的单产提高速度较慢,玉米的单产提高较快。

5.2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成都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粮食总产量下降不可避免,但仍需采取措施保障成都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切实保障耕地数量。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适当增加粮食规模化、机械化种植面积,提升粮食生产效率。③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与方法,选育高产优质的水稻、小麦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④优化粮食补贴政策,使补贴向对粮食增产有实际贡献的新型经营主体(例如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倾斜,提高种粮者生产积极性。⑤创新粮食流通、销售形式,推行“互联网+粮食”,使粮食生产—运输—销售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小月.经济新常态下四川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1):8-11.

[2]徐红丽,任尚,张明.郑州市粮食生产能力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36(15):153-155.

[3]李跃建,魏鹏,蒋小松,等.加速种植业结构性调整促进四川从粮食安全转变到食物安全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4):1-3.

第五篇: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苏文明 于代松 陈国先 贺刚

一、都市农业概念界定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都市农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舒惠国[1]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卢树昌[2]认为,沿海都市农业有别于内地都市农业,是依托大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在保留农业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寄生于都市且满足都市多功能需求并能提供远高于传统农业和单纯现代农业附加值的一种特殊现代农业,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都市农业不仅只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表现为高度集约化,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现阶段成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都市农业多重功能认识不足。第一,城市优先、农村附从的发展理念占据了思想和管理领域,致使农业的阵地迅速丢失,都市农业也就显得可有可无。此外,许多社会成员和部分政府管理者往往未能站在乡村的角度,尊重乡村的意愿、维护乡村的基本权力和利益,如果都市农业发展空间萎缩、生长乏力、对城市支持也就极为有限。第二,单纯、传统农业思想还有一定市场,忽视了成都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特别是耕地极为有限的现实,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导致传统农业没有多少空间,除了政治上、形式上需要的农业和暂时顾不上地区农业外,农业几乎没有作为。第三,简单强调产业、规模、产出、税供的评价模式,当代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的确贫弱甚至需要反哺,导致其不受重视。第四,所属区县对城市化的过度向往,未能认识到都市也需要与之匹配的都市农业的支撑。第五,对都市农业的生态、就业、都市环境及生活方式支撑等功能认识不到位。

2.对都市农业的服务与引导不够。成都的都市农业是在缺乏预见和重视中比较随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缺乏有效的服务与引导,加之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需要农村土地的转化补给,城市周边的广大农村、农业地区就长时间处于待变更状态,当然就没有稳定的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条件了。另外一方面,成都市农业业态和农村土地一直在两种较极端方式之间转化着:一头是以人均不足一亩土地、3~4人的家庭为主体经营规模的分散、原始、随意、应付式生产和经营,一定规模的农民自身的内生性组织几乎没有,这也极大地抑制了都市农业的规模化与稳定持续发展;另一头是基层政府主导或促成的农业规模化投资项目的稳定及持续性忧患,出现了如双流等地引入的众多农业业主不断变换、调整等现象。因此,农业的规模化要求、风险抵御、抱团参与市场、经营环节的分工协作、跟风与恶性竞争的避免等,都需要加以服务与引导。

3.都市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欠缺。成都目前的都市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农家乐模式的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产业经营和低档次的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且小农经营意识明显。而都市农业所需要的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意识的旅游、服务、产业化农业的企业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具有现代农业、资本运营、项目运作观念和能力的都市农业

投资、经营人才更是稀少,具有适应都市消费需求、市场规律的都市农业营销能力、技巧、经验的营销人才也极为不足,具有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类项目的优质服务员工(人才)也缺口不小,且尚未形成有效培养机制。

4.民间投资进入都市农业尚有顾虑。成都都市农业受地形地貌、土地人口结构、历史传统、消费特征等限制难以形成太大规模,它的投资、经营主体不可能是政府和外来大型投资商,必然以民间、尤其是来源于附近地区的中小投资者为主。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供应历史欠帐巨大、配套不到位,农村基层行政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农民缺乏自己的组织且经济、市场、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土地产权法律不清晰,地方发展战略、政策因关键领导的原因随意性大,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够(调查发现,成都市二三圈层农村地区的贷、存款比例近年一直低于50% )、农业保险极度欠缺,这些导致都市农业投资面临诸多政治、法律、地缘等风险,使许多潜在的都市农业投资人顾虑重重,比如近年来在邛崃等地的一批农业项目的运行艰难就加重了投资者的担忧。

5.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对接还多有阻隔。由于长期“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理念主导,区域消费单边集中在城市,未能关注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流通、交易、加工环节多有障碍,而少有考虑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和引导,同时由于农产品自身的季节性波动大、检验检疫不规范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都市农业消费的提升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6.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这里指粮食生产)的关系平衡问题。成都都市农业目前几乎没有经营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尽管有人均土地指标太低、粮食消费下降、成都偏爱休闲、产出效益驱使等必然因素。考虑到成都巨大的人口规模、生活消费,对基本的粮食底线、刚性需求也是甚为巨大的,出于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保证底线规模粮食的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是必须的,就未来相关指标测算、预测来说,维持650万亩耕地的粮食生产必须确保。

三、成都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研究

1.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1)根据农业的多功能性来制定农业投入政策。第一,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同等重要,但是在实际中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较难计算,其效益也不易为人所认识,根据郭淑敏[3]对农业生态功能测算结果看,农业生产的生态价值约为产品价值的3倍。在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考虑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使农业与农村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产生多方面的功能与效益。第二,需要将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作为都市农业政策投入的方向。第三,拓宽和扩大政府支持的领域及范围,多功能农业的有效发展,不但需要政府在农业政策上的支持,而且需要政府不断拓宽支持的项目范围和领域。(2)转变农业经营模式。第一,改善种植业的内容和结构;第二,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整合各区域间农业发展,围绕多功能的理念,针对各地区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的资源状况,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优势,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并运用有效的政策手段使不同农业区域的农业发展互进互动、互为因果和补充,融合为全域成都都市农业发展有机体;第三,加快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步伐,多功能农业能否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关联部门的加速发展,以便为多功能农业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

2.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服务与引导。(1)根据成都农村的实际情况,广泛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制定发展都市农业的中长期计划,引导发展都市农业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2)以科技成果为依托,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及稳定性。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稳定性。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科普示范工程,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信息化、农业科技园区等模式,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引导技术、人才、信息、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不断增强农村科技供给能力,积极破解城乡发展中的“科技鸿沟”。(3)培育农民自己的内生组织,壮大都市农业发展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第一,都市农业目标的实现,仅仅依托农民这一主体是不够的。通过建立和探索多方合作机制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促进农业农村市场化等方面的积极性,丰富农业生产多环节和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及推进城乡统筹进程。第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经验看,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满足了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中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各类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加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1)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农民转型与转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时也是第一产业为主向第

二、三产业为主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农民职业的转化。农民职业化是传统农民身份终结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业已达到相当高的专业化、工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与其他职业一样,农民把农业当作企业来经营,从事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又需要很强的管理经营才能,职业化的农民与工人一样,都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化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农民职业化过程中,更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包括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就业保障机制),以此来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职业化提供机制与体制保证。(2)加强复合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掌握一些有关农业专业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经营农业企业。可依托有关农业院校培养各层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企业也可以与农业院校联合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企业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另外,可通过脱产、半脱产、请专家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4.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1)把握主体和重点。农业投入的主体是农

民,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转变思想,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鼓励家庭投资开发联户集资开发,充分认识投资农业的意义。要从过去的“口号农业、口粮农业”转变到“市场农业、商品农业”上来,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农业投资的重要性。一些比较大型的联合开发项目可以实行股份经营,使开发者和资金支持者互利互惠。(2)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投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和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的农业投资责任和义务,确保农业投资的稳定性,进一步规范农业投资行为,减少随意性。完善农业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支持、合作组织为主经办、农业企业和农户广泛参加的保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农村集体经济要完善和加强以工补农,适当提高积累率,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合作基金。要探索建立农业金

融风险规避机制,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如,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培育良好的农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不断增加信贷资金投入,降低都市农业项目风险。此外,应继续加大农业开放开发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办法,打造载体,创新机制,激发和调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开发农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3)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从硬件上来讲,主要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从软件来讲,主要是各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投资政策上要给农业以优惠和倾斜,要为农业投资者营造一个统

一、稳定、透明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着力推进政府效率的短期改善,重点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简化行政法律法规手续,推动行政改革和提高政府流程效率,鼓励官员成为服务企业的“帮手”,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建立权威的有效能的外商服务和投诉处理机制。

5.破除城乡隔阂,对接农村发展需求。(1)加强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与引导。第一,尊重城市和乡村各自的权益、规律、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在消费方面既要合理引导乡村的相关消费进入城市、更应通过改善乡村消费环境疏通城市消费到乡村释放,形成城乡消费相互流动、补充、兼容的良好局面。第二,通过交通、饮水、排污等基础建设改善乡村消费环境,既有利于留住乡村居民的大宗消费和置业消费,又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消费,充分释放城市消费对乡村的辐射,乡村围绕城市良性地发展各类延伸产业、特别是休闲服务业。第三,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增强新城对市中心城区的相互支援和独立作用,构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为乡村自身消费和经济发展留下更多宝贵资金,同时也促进消费。第四,改善乡村治安、人文环境,依靠独特自然资源,以留住当地居民、又吸引城市居民光顾、休闲、投资、居住,乡村在坚持和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上与城市和谐相安。第五,引领城市人口进入乡村。通过城乡一体的民政、法律、公共福利服务,疏通城市老龄、闲养、恋乡人口流向农村的通道,使他们可以安全、方便、合法地到乡村消费、居住、购置产权,使相关的服务业投资跟着流进乡村,既就地吸纳农民就业又满足城市新消费需求,同时可人性地疏解“大城市病”的累积。第六,在城市周边丘陵地区推行林、园、荒地使用权物权化交易,对城市巨大的生活性置业投资提供释放空间,既能使这些地区获得宝贵的治理生态环境资金、又能使农民就地就业、还能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消费(投资)动力。(2)促进资源、信息、资本等的交融流动,以实现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辐射转移,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以中心城区为极核、以主城区为增长极,在主动承接外部发达地区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转移辐射的同时,通过“极化-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城市外围圈层的发展,并通过产业、要素的梯次转移推动成都周边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6.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成都目前有耕地620万亩,现有人口120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将呈现机械式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人口将达到1600万以上,而耕地将逐渐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4亩,这是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背景,也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这是基于我国实际确定的基本发展方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仅是确保大中城市主副食品稳定供给的需要,也是维持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2)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农业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也为政策和定位确定了基调。在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农业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其目标结构也不同,其变化遵循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过渡的一般规律。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间存在

替代关系,因此,在任何时期对这三大目标均不可偏废。在小规模农户基础上,如何兼顾包装供给、农民收入、环境保护实现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国大中城市的农业只能从国情、市情出发,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舒惠国.关于促进发展重庆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3).

[2] 卢树昌.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42).

[3] 郭淑敏.都市农业生态功能货币价值化计算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探索研究[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6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考试下一篇:初创企业财务管理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