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阳湾圈经济自由区

2022-09-11

第一篇:光阳湾圈经济自由区

[经济专栏]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这几天无疑是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几天。曾经傲视世界的华尔街金融集团轰然倒台。美国政府手忙脚乱在拯救市场,各种股票大起大落,人人谈债变色。

于是各国的金融学家就跑出来,纷纷表示金融需要加大监管。更有某些国家的经济学家表示,美国的资本主义金融制度是不完备的,中国的政府控制才是最好的制度。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的基础是什么?假设有两只完全一样的苹果,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应该买下便宜的那一只苹果。这就是整个经济学假设的基础。倘若某一天消费者们都发了疯。大家都愿意买贵的那只苹果,那么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便不复存在。可是,生活中有这样的傻瓜吗?经济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在统计意义上,这样的傻瓜是不存在的。

如果有一个黑人,他根本没有工作,每个月领救济为生。而这个时候,有一个房地产经纪对他说,我愿意贷款给你买房子。然后黑人买了房子,而过几个月他就还不出任何贷款。而贷款遭受了巨大损失。在这个简化了的次贷故事当中,大家发现,究竟谁是傻瓜呢?毫无疑问,是那些最终贷款人。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贷款人愿意把钱借给黑人,自己做傻瓜呢?

于是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次贷风波的根本原因,并非自由市场经济,而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信托制度。看一看吧,到底谁是次贷的最终贷款人——也就是那些傻瓜们。当我们翻开美国最大的贷款机构房利美的债权人名单时,我们赫然发现,中国,拥有3760亿美元的房贷债券。日本,拥有2250亿美元。全世界此类国家合计15000亿美元。当然,美国机构持有就更多了。我在此并非要进行什么政治说教,而是想向大家指出。造成目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那些拿了我们的钱去投资的大机构们——无论是主权基金还是投资公司,他们都辜负了我们对他们的信任,做了极为愚蠢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些信托机构的失职,才使我们全体纳税人,存款人被迫扮演了经济学中那一个本不该出现的“傻瓜”。让整个自由市场制度发出腐烂的气息。

一些大机构,利用他们的信誉或者威权,大肆敛聚了国民财富,去进行大量的非理性投机赌博,这才是整个次贷危机金融海啸的根源。说到底,这是大机构主义的失败。而今天,当美国政府忙于救市的时候,居然有人说,这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失败。而这些人提出的见解,居然是用一个更加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来“监视”那些大机构。甚至是鼓励这些主权机构来“替”我们投资。毫无疑问,这些投资机构最终将创造一个更为巨大的亏损纪录。

相信我,美国早就不是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巨大的不平衡贸易的基础上,美国早就是一个以计划和威权机构为主要利益集团的变态经济国家。美国的CEO们热衷于财务报表上的好看数字。而各国的债权人在蒙着双眼进行投资。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这和自由市场经济毫无关系。

第二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

分析

——以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例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合作一体化的共同发展时代,全球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开展日益频繁,特别是欧洲、北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速度引人瞩目,区域经济一体化己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中俄 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并且具有牢固的政治基础,这都为中俄两国的经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俄自由贸易区 路径选择 经济影响 必要性 可行性 制约因素 【Abstract】Now the world already enter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communal development time ,the global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is

day

by

day frequent ,European ,North American regional economics integration ,the development speed is specially conspicuous ,the regional economics integration already became one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 tendencies .China and Russia hol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ics ,both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neighboring ,has the obvious complementary in the resources and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has the reliable political basis ,this has laid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 and Russia’s economics and trade development .

【Key words】China-Russian free-trade area , route choice , economic impact ,necessity , feasibility ,constraints

一、 背景分析

(一)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1. 经济的互补性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是地区一体化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从中国与俄罗斯的现实条件来看,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源大国,国土面积1700 多万平方公里,俄目前是世界上出口石油、天然气、金属材料、木材、化肥等物资的重要国家。在航天、航空、核能、激光、电站设备、金属材料加工、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里,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原材料等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而中国的粮食、油料、肉类、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和机电、轻工、纺织服装等工业制成品均在俄市场上需求量很大。两国不仅可以在这些领

1 域加大贸易力度,更重要的是两国还可以就这些领域的各方面展开技术合作。而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为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 2.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也越来越不稳定,而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很好例证。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风险也在加大。由于存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各国在力图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同时,也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面临经济全球化,已经有很多地区和国家通过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来降低风险,欧盟就是成功经济一体化的例子。通过区域合作,能够使各国增强自身应对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建立双边的和区域的贸易协议,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己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呈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性的多边贸易谈判难度越来越大,进展缓慢,而区域或双边合作则范围较小,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①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也慢慢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之中,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经贸合作还是显得滞后。因此中国除了参与世界性多边合作外,也要顺应区域化的发展潮流,积极推动和参加区域和双边的经贸合作。因此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是良好选择之一。 3. 加强政治联系

中俄两国一直都是地区上的大国,而大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对促进双方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两国良好得国家关心和政治互信为基础,在两国政府和企业得共同推动下,中俄经贸关系顺利“渡过磨合期,驶入快车道”。②两国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的谈判机制与双边关系发展的条约,高层交往已经机制化。并且两国之间互相开展友好年活动,为两国之间的关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由于中国与俄罗斯都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政治地位,其良好的政治关系使得两国在国际领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也相互协调与支持,从而增强了国际话语权,并且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的战略利益较为接近,因此两国在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上有共识,例如,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共同打击恐怖活动,共同维护海上运输安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主张通过政治与外交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俄两国在国际问题上有很多共识并相互合作,并且直接为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福利。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政治关系,是需要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来保障的。尽管中俄地缘接近,两国市场较大,经济发展潜力很强,但是双方贸易规模 ①② 李振宇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3页。

戚文海 赵传君等著 《东北亚经贸合作全方位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 第89页。

2 相对较小,相互贸易地位在下降,贸易商品结构单一,且贸易结合度在逐年下降,这都为两国进一步的政治合作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稳固两国的政治关系,促进两国经贸的发展,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将是必然的选择。

(二)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1. 21世纪两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增长是贸易的基础,而贸易的发展又将为经济的继续增长提供更强的动力。目前中俄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从俄罗斯方面来看,自从其经济转轨完成后,再加上普京上台后的一系列务实措施,近年来俄罗斯经济连续保持5%以上的年增长率。2001 年3 月22日俄联邦政府通过了《俄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基本方向》,对俄罗斯经济未来的发展作了预测。其中指出,未来10年俄罗斯GDP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内生产总值为390161(1美元约合30.4卢布 )比2008年下降7.9%。③尽管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经济还是会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据俄经济发展部预测2010年俄经济增幅将达4%-4.5%。④随着GDP的增长,俄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也将逐步扩大。《俄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基本方向》预测,未来几年伴随俄国内经济的增长,进口亦将不断增加,这为两国间的贸易,尤其是中方扩大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在俄经济不断增长的带动下,其国内的生产能力也将随之提高,一些大型设备和制成品的产量会逐步增加,扩大出口将成为俄主要的外贸政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必然成为俄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改革开放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大大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1—2008年中国年均增幅保持在13%左右。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这为全世界处在经济危机中的国家树立了巨大的信心。而据世界银行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为9.5%,仍将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⑤根据一般经济理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伴随收入的增长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这意味着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俄罗斯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增多,亦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将扩大进口商品份额,进而会拉动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将不断增强中国的经 ③ 来自互联网 深圳商报 《俄罗斯经济2009年下降7.9%》http:///news/NewsContent.jsp?docId=1182268。

④ 来自互联网 国际文传电讯社 《俄经济发展部预测2010年俄经济增幅将达4%-4.5%》

来自互联网 21世纪经济报道《世界银行调高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http:///c/2007-07-18/191412228584s.shtml。

7 的开发,进一步参与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14在俄罗斯开发远东西伯利亚和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大背景下,中俄应努力实现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及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升级,无论是对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还是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和东北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生产基础的科技水平上接近,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两国应集中力量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能源领域、科技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挖掘两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促进地区经贸战略升级。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不悖发展的形势下,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其有利因素在于:

第一,位置优越。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与周边许多国家都有接壤。俄罗斯远东地区北临北冰洋,东濒太平洋,南部与中国、朝鲜接壤,隔海与美国、日本相望。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便于开展经贸合作。第二,资源丰富。中国东北是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中国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黑色金属及其它有色金属、能源、化工以及建材方面都有一定储量,有利于支撑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而俄罗斯远东地区富含煤炭、石油、天然气、森林资源及水资源,是重要的原料供应地。第三,技术互补。俄远东地区的军工业和航天工业发达,因此在军事技术和航天技术领域,俄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中国在一些轻工业领域的技术也是俄所缺乏的。并且中国东北地区具有很强的劳动力优势,可以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便适应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9年中俄两国政府正式批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至2018年)》,这份纲要的批准对推动中俄毗邻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15随着中俄双方高层领导的重视,相信中俄双方在建立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区进程将会有所加快。而东北三省的地方政府当然也会抓住这个机遇发展本省与俄的地方性合作。因为双方的合作不论是从地区战略还是从国家战略上都将是一次利大于弊的合作,对中俄两国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四)中国—俄罗斯全面性的自由贸易区

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双边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其政治基础是双边互 1415 戚文海 赵传君等著 《东北亚经贸合作全方位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 第91页。

来自互联网 振兴东北网综合《中国东北同俄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合作规划纲要获批》

http://chinaneast.xinhuanet.com/2009-09/24/content_17791242.htm。

8 信,基础是双边互补性强、经济融通性好。16中国和俄罗斯产业互补性很强。俄罗斯具有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资源,正是中国迅速工业化所需要的。而俄罗斯“重化”特征明显,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正好与中国的优势产业互补。在中俄贸易中,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服装、纺织品、办公器械和电信设备,俄罗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矿产品、黄金、军火和钢铁。对上述互补性强的商品,中俄两国应大幅削减关税,直至可以实现零关税的完全的自由贸易。目前中国已经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有: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中国—智利、中国—新西兰、中国—新加坡、中国—秘鲁等自由贸易区。这些贸易区的签订已经或者不远的将来都将对中国及各方的经济都将产生巨大经济效应。在中俄双方的地区性的自由贸易比较完善的情况下,中俄双方可以开始考虑建立中俄全面性的自由贸易区,以便使双方在更加广泛、深入的领域展开合作。双方应该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废除贸易壁垒,取消两国之间的服务贸易限制,在各方面给与最惠国和国民待遇,最终达成中俄全面自由贸易协定。

三、 经济影响

(一)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随着规模的加大,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都得以降低,从而能够取得一种成本优势。从中俄两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与俄罗斯结成自由贸易区以后,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的大市场,使企业摆脱市场规模的限制,并获得稳定的消费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具体来讲,中俄自由贸易区内规模经济产生的效应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市场扩张效应。中国东北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人口一亿多,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俄政府在俄远东地区开辟了很多的经济自由区,市场规模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如果两地区在目前的基础上开展区域性的贸易合作,其市场潜力将不可估量。第二,水平分工效应。由于规模经济的扩张,中俄两国只集中资源生产行业内的一部分商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使得利润增加,投资回报率上升。第三,福利效应。由于规模经济所导致的商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使得中俄两国的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水平购买到该商品,同时通过伙伴国之间的贸易享受到产品多样化带来的选择权增加的福利效应。

(二)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取消内部关税后,所引致的国 16 朱瑛瑛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因素分析及模式设想—基于前瞻性视角》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第43页。

9 内成本较高的商品生产被成员国中成本较低的商品生产所代替,原来由本国生产的,现在从成员国进口,即国内较高成本的产品的消费向成员国较低成本的产品转移,从而使新的贸易得到“创造”,并带来成员国经济福利的增加。贸易创造使区内各成员国按照其比较成本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获得了规模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改善。贸易增加还引起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流动,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对中俄自由贸易区而言,中俄两国之间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有利于获得贸易创造效应。按中俄的实际情况,中俄间的资源禀赋存在互补,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可以极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更富效力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了成员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会导致其区域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从中俄贸易的产品来看,中国主要从俄进口相关军工产品、资源性产品例如石油 ,而由于俄国内的轻工业不是很发达,因此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则是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因此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双方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将会使两国相互的进口量急剧增加,从而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如果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那么该贸易区将是一个拥有15亿消费者的世界上人口超级庞大的经济一体化区域(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的正式建立,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无论从市场规模、区内生产总值、区内贸易额都将是非常可观的。并且,中国和俄罗斯各自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国民收人持续增长,消费层次正处于整体提升时期,消费能力很大。17从贸易创造角度考虑,中俄双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会给双方的国民带来很大福利,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增加区域内的国家的国民的经济福利。

(三)市场竞争效应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在日益加深。而很多中小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掉。目前跨国兼并越来越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向其他国家发动经济攻势的一个有效的方式。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削减企业的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将为很多中小企业带来一线生机。从市场竞争理论来看,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贸易自由化不但会带来基于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效应,还会有各种竞争效应,后者的存在使得贸易自由化对福利的影响大大增加。共同市场的建立将会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削减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企业之间在共同市场内的直接竞争将会增加企业的忧患意识。在企业众多而有实行自由公平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会真正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角度来为消费者考虑。从中俄两国之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俄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可以把中国与俄罗斯国内市场合成一个大市场,打破市场狭小、厂商寡头或多头垄断的局面,从而迫使企业不 17 李振宇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7页。

10 得不转向大规模生产,采用最新技术,使机器设备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导致成员方之间的竞争加剧和商品价格下降。另一方面,贸易和投资壁垒的消除将使得竞争更加公平。竞争的结果将使资源更加迅速在国际间寻求最佳配置。为了在更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企业不得不努力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优秀人才,实现技术创新和升级,努力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中也带来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中国与俄罗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或者协议性分工,进行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生产,这些因素可以促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中俄自由贸易区作为整体的出口实力,扩大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因此,无论是对于中俄两个国家的大局来讲,还是从中俄两国之间的企业和消费者来讲,双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四、制约因素

(一)政治上的中国威胁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上对中国的怀疑和反动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实际上,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的盛行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国际上的一些政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毫无忌惮的在宣扬中国威胁论。虽然国际上的这种声音一直不是主流声音,但是这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这种声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不少人看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资源少,人口基数巨大,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国内市场的不足,国内资源的匮乏,届时不免将会向外扩张。二是有些人根据过去日本、德国、美国和苏联崛起的历史证明,大国崛起后都会不断扩张,都要通过战争来改变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大国反复宣扬、无中生有的,再加上与俄本国一些有关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人当中开始盛行。随着中国与俄罗斯加强经贸往来,有些俄罗斯媒体也开始大量用中国威胁论来警示俄罗斯国民。在中国与俄罗斯的相关贸易中,木材也是中国大量进口的 产品之一,但是在俄罗斯国内却存在着中国企业已经的肆无忌惮的掠夺俄罗斯的资源。虽然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在很大程度上给振兴远东带来了希望,但并非所有人都相信中俄能够共赢。2009年就有德国媒体就提出了刺耳的问题:随着中俄双边关系的发展,俄罗斯是否会沦为中国的原料附庸,而远东将变为中国的殖民地。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严重缩水,降幅同比超出35%。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额也有所下降,但对俄贸易是下降最快的。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将从中国的第6-8位贸易伙伴下滑至第15-16 11 位,未来可能沦为单纯的原料供给国,而非真正的合作伙伴。18这种言论,早已有之,而且这种言论在俄境内的确还是比较有影响的。这种情况只有经过双方的继续了解和交流之后才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消除。正因为如此,双方才更应该加强经济上交流与合作,给两国企业和国民之间有更多相互了解的机会。

(二)经济制度不完善及制度上的差异

由于两国的经济发展理念不同,因此,两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差异。这里主要从经济制度角度来分析两国之间的差异。 自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就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并且经历了叶利钦和普京两个领导人的长期影响,其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而中国自从改革开放后慢慢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建立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中俄两国的改革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所有制结构均为多元化和混合型,价格均放开等。但两国的改革不同之处是主要方面。俄罗斯的改革比较激进,在短时间内就完成私有化改革,迫切于建立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正是由于这些激进措施,导致俄罗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是衰退。中国也实行了市场经济改革,但是中国改革之路远比俄罗斯的改革方式缓和了许多。在改革道路上,中国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农村然后在到城市,先从沿海在到内中西部地区。现在很难比较中俄改革好坏。俄罗斯的改革尽管造成动荡,但在制度构建方面先行一步,某些微观层面改革效果较好。中国的改革尽管动荡较少,但在制度构建方面较为迟缓,可能造成许多潜在的风险,中俄改革的区别导致中俄经济行为主体和经济行为方式的差异。中国经济主体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形式,而俄罗斯经济主体是私有企业,这种差异导致了双方经济行为方式的不和谐。很明显,双方要建立自由贸易区,就必须要克服这种制度上的障碍因素,而这种由于自身发展原因导致的经济制度上的差异就要通过两国政府及两国的企业和国民的共同努力来克服。

(三)两国之间的误解与偏见

由于两国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也导致两国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发展,俄罗斯却在经济改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俄罗斯这种大国衰落所带来的失落感强烈地影响到俄民众的心态。在俄罗斯,如同在欧美和日本一样,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一个贫困的中国,对于中国的迅速崛起没有 18 来自互联网 时代周报《俄罗斯远东开发借力中国 俄式中国威胁论抬头》

http://news.hexun.com/2009-10-22/121429813.html。

12 思想准备。19随着中国的崛起,俄罗斯人的一个逻辑推理:中国是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而成为军事大国的中国必然对俄罗斯构成全面威胁。俄罗斯人的心态十分矛盾,一方面不能不把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发展同中国的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又惧怕中国强大,尤其是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上。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中国威胁论的反映。尽管“中国威胁论”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的发展历程中不占主流地位,但毕竟如果两个国家要长久的保持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就必须克服这些主观意识领域的差异,为两国政治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中俄应尽快加强双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战略研究

中俄两国确立了睦邻友好、互为战略协作的伙伴关系,双边关系正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达到历史上最好的水平,在许多领域已建立起高效的合作机制,建立了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机制和多种合作方式。中俄两国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相互投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中俄双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战略的关注和研究。要大力促进中国到俄罗斯的投资,尽快让人们看到区域合作的好处,从而以实际效果助推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二)应该坚持从地方性贸易自由化到区域性贸易自由化方针

中俄地方性边境经贸合作区是中国边境口岸城市与俄联邦边境口岸城市之间关于毗邻地区更加紧密的双边边境经济贸易联系安排。中俄边境经贸合作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带动两国相应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两国边境贸易的不断加强,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依赖程度也会相应的加强。在地方性的贸易合作取得实际效果后,双方肯定也会对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那么在俄加入WTO后,适时启动中俄全面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将成为可能。

(三)应采取先难后易、稳步推进的方针

为了推进中俄自由贸易化的进程,两国应首先协商对双方来说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逐步深入探讨对两国经济发展冲击较大、不易达成一致意见的敏感类问题,最后集中精力消除中俄贸易中的最主要障碍。中俄两国应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对实现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分阶段、分时期的逐步实施。对于自由贸易进程中一些高难度的问题留待后续协商和讨论,等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再把中俄贸易自由化推向更高一级的水平。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 19 张蕴岭 主编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与实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1) 第205页。

13 目标,双方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集中精力、循序渐进地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不断完善自由贸易区各方面功能。

(四)贸易自由化,交通是关键因素

中俄目前虽未达成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但是双方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两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而交通问题无疑是中俄双方一种长远战略。那么双方应该加快中俄跨境路桥和贸易口岸的建设,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和边境口岸通行能力,解决口岸货站货物积压严重的情况,满足货物和人员往来扩大的需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这在两国贸易自由化方面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考量。

(五)东北亚各国之间应尽早启动双边区域贸易自由化合作

东北亚各国在地缘上的位置优势,为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先天性条件。据外电分析,包括中日韩以及东盟在内的东亚地区2010年的经济规模将达到12.89万亿美元,超过欧元区12.67万亿美元,将达到全球GDP的21.1%,东亚地区的经济在世界所占的比重超过20%以上,这是自1980年IMF推行此项统计依赖的第一次。预计2010年东亚经济的增速为6.8%将达到欧元区的近2倍。20东亚的经济前景如此强势,那么东北亚各国更应该抓住这个经济发展的机遇尽快达成双边或者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以适应东亚快速发展的经济。中、俄、日、韩、朝和蒙古各国政府可以首先加强双边的贸易谈判,进而逐渐展开多边贸易谈判。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要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自由贸易区—中俄自由贸易区—中俄朝蒙自由贸易区—中俄朝韩蒙日自由贸易区,从更远的未来看,如果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能够顺利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与东南亚地区的各种自由贸易区联系起来,通过整合和磨合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张蕴岭 主编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与实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

[2] 中国经贸信息 (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10年 第二期。

[3] 戚文海 赵传君等著 《东北亚经贸合作全方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4] 李向平 主编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5] 朱瑛瑛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因素分析及模式设想—基于前瞻性视角》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年12月。

[6] 普京 《普京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7] 星岛图书 《亚洲寻求共赢:合作促进发展—博鳌亚洲论坛》2003 中国经贸信息(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10年第二期第3页。 20 14 年年会演讲文集,现代出版社。

[8]李连庆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与推进战略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年5月。

[9]李振宇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10] 中俄经贸合作网 http://。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 。

第三篇:新闻自由:积极的自由还是消极的自由

一、自由和新闻自由

自由是为人人所向往的东西: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无论是大至国家和民族的战争,小至个人的反抗斗争,往往与争取自由权利密不可分。而自由本身的概念和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前进、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延伸:在内容上,人们经常提到经济自由、社会自由、政治自由、道德自由与形而上学的自由等等,它们有共同之处,但具体内涵则有很大的不同;在时间上,19世纪的自由主要是指社会的自由与政治的自由,而在20世纪自由则变得更加复杂,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使各种事物变得复杂,再加上我们对历史与自由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发展,所以,没有人能够准确界定“自由“一词的涵义。这样一来,“正如‘幸福’、‘善’、‘自然’、‘实相’一样,‘自由’这个名词的意义也很模糊。

“新闻自由”同样如此。从历史上看,新闻自由缘起于欧美等国对出版自由的争取,以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为起始,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新闻自由的理论基础从传统到新颖,逐渐发展出完整的体系。西方主流的新闻学术界认为新闻自由的传统理论基础包括天赋人权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及民主促进理论,较新的新闻自由理论基础则为第四权理论。“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也随着其理论基础的演变,不断地得到发展。其中,关于新闻自由应当属于“消极自由”还是“积极自由”的争论,至今仍是学术界的关注的焦点。

二、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 1.概念

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的概念,是被誉为当代自由主义一代宗师的伊赛亚·柏林最为人所知的思想贡献,对于人们理想自由的实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伊赛亚·柏林在他的著作《两种自由概念》中提出:“消极自由”乃是相对于“积极自由”而言。我们可以将消极自由理解为一种“保留区”的自由,它划定个人的某一范围为外人,社会,法律及其他因素不加以干涉的保留区,不管这一不加干涉的保留区是依据什么原则来划定的,是自然法、自然权利也好,或是功利原则或绝对命令也罢,抑或是社会契约的绝对不可侵犯性,或是任何其他人们用以阐明论证其信念的概念,反正在这种意义上,自由意味着“免于”的自由,意味着在一个虽然变动不居却总是可以加以确认的界限之类不受干涉。与此不同,积极自由是“去做”的自由,是按一种已经规定好,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生活的自由。自然,这种“已经规定好的方式”意味着也是不受干扰。但这种干扰不是一种“被动范围”内的不受干扰,而是“我希望只是自己的意志而非任何他人意志的行动手段。”简单来说,所谓“消极的自由”,和针对以下这个问题所提出的解答有关,亦即:“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在这种意义下,自由就是“免于……的自由(LIBERTY FROM…)”。若我是自由的,意思就是我不受别人干涉(强制)。不受别人干涉的范围愈大,我所享有的自由也就愈广。而“积极的自由”,则和以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有权控制、或干涉,从而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这种人。而不应该去做另一件事、成为另一种人?”在这种意义下,自由是“去做……的自由(LIBERTY TO…)”。

2.在新闻自由上的体现

两种自由的概念,在新闻自由上体现为两种不同的传播理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对这两种理论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即: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天赋人权论)和社会责任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以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思想为源头的自由主义传媒理论,对人类理性的力量深信不疑,坚持个人的重要性,包括言论和出版以及新闻自由在内的天赋人权的思想。根据作者西伯特的阐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围绕这些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特点是强调人的理性的力量,极力提倡个人权利。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人作为有思想的有机体,有能力组织其周围的世界,并做出促进自己利益的决定。因此,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真理是一个确定的、可以探知的实体,并且可以展示在一切有思想的人的面前。基于这种理论,约翰弥尔顿提出了“观点的自由市场”,认为人通过运用理性能够辨别正确与错误,鉴别好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就应当有权不受限制地接触他人的意见和思想。因此,传媒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发现真相、通过提供各种证据和意见,来协助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而这个过程的基本特点,就是不受政府操控。此外,自由主义理论还认为传媒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在新闻自由的界限为题上,自由主义的理论强调自由的新闻也在社会系统中的重要性,虽不得不承认发表意见的自由有限度的问题,但却认为政府干预越少越好,强调非行政控制手段,主张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作用在于为传媒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使传媒接受法制化的限制。

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曾长期在西方新闻传播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即使后来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该理论受到挑战,“传媒的社会责任论”兴起后,自由主义理论的最根本的原则,在西方也未被动摇。

(2)社会责任报刊理论

该理论的奠基之作是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亦称“哈钦斯委员会”)1947年发表的题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报告。作为西方20世纪的传媒新理论,社会责任论并未否认自由主义理论的原则精神,而是用一系列新的观点,对新闻自由,传媒与政府、公众的关系等西方新闻学中的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阐述,把传媒的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的概念融入进去,而且予以强调。在新闻自由的概念方面,社会责任论拓展了原有的概念,之处,新闻自由包含两层意思,及新闻界有“不受„„控制的自由”和“做„„的自由”,即所谓的“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在社会责任论之前的自由主义理论强调使传媒最大程度低不受限制,认为新闻传媒业只要不受束缚,就会将各种消息和思想提供给市场,而从各种消息和思想的交流中,真理就将胜出。这就是所谓的消极自由的概念。社会责任论提出,单纯消极的自由是不够的,是没有时效的,指出所谓的自由应该包含两个方面:自由即使用自己的行动权限而不受外界的限制或控制,同时还要具有行动所需的任何手段或设备。社会责任论认为,自由的新闻业是不受限制的,自由的新闻业有自由致力于实现其道德感和社会感需要所指出的目标。有感于“新闻自由对于一个没有机会享用大众传媒的人来说是相当空洞的权利”,社会责任论提出,新闻业应当承担责任保持无机会运用大众传媒发表自己意见的人的自由权利:“他的自由必须有具有与他相似的观点的报刊来履行,必须有政府或非营利机构所运营的媒介来履行”。这里可以看出,社会责任论认为新闻自由不仅涉及媒介的自由,而且涉及广大公众的自由。同时,在社会责任论中,新闻自由的概念包含着新闻道德的概念。社会责任论把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新闻自由的权利是为附有义务的道德权利。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社会责任论的观点中,新闻自由不仅是消极的自由,也是一种积极的自由。

三、中国新闻自由的现状与未来

本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和传播的自由概念,基本上就是从法国传来的积极自由的概念。这种观念的确鼓舞了人心,但它却埋下悲剧的种子:我们把太多自己的权利让渡给国家,因为,国家可以给我们一种有力量的感觉,国家可以让我们有自由的感觉。从而我们自己却被国家严密地控制,变成了国家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消极的自由的确是不完美的,然而,许多人曾经用完美的积极的自由理想来指引我们,最后我们却发现并没有步入天堂,而是被驱赶进了地狱。消极的自由下,我们的确不能随心所欲,但在积极的自由下,最可能随心所欲的却是统治者。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可以管理国家事务,然而事实如何呢?

与其幻想每个工人都参与企业管理,不是想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办法限制经理的权力。与其幻想每个人都能当家作主,不如设计出某种制度限制和制约国家的权力。

其实消极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一味消极地等待这种自由降临,或者我们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不问外间各种事。恰恰相反,在强制多多的国家,摆脱种种强制就是争取自由,比起幻想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是一个更为艰难的过程。我们要自由,并不是取消国家,并不是不要一切规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是要给国家划顶一个行动范围,就是限制国家强制的范围和强度。从这一意义看,争取消极自由又何尝不需要积极的态度呢?

西方新闻自由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闻自由体系,这个体系由已经确立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人文传统等构成,以及一套潜规则体系。但是新闻自由理念的发展在我国也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其间还数次被各类运动所打断。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新闻自由的发展,既有追溯传统的纵向诉求,也有像西方拿来主义的横向诉求。其发展也深深受到了本土环境以及历史因素惯性的制约。而新闻自由要同本土环境和历史惯性形成一种契合,达到平衡,就注定了这种摩擦、磨合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从现实环境来看,新闻自由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这也是新闻自由本土化将要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1、体制障碍的制约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其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制度与政策处于多为盲动阶段。旧体制还没有完全破解,新的制度体系没有完全形成,一些领域往往是受新旧规则的共同影响。新闻领域就是这诸多领域之一。体制对新闻自由的限制从现实诉求来看,主要是出于稳定的需求,这种经验判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民众对新闻自由的狭隘理解与片面追求、政府对新闻自由管制的失控是形成恶果的重要因素。

2、商业主义的侵蚀

媒介市场化最开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缓解国家和媒体双重的经济压力,以求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随着媒体市场化加速,以利润为取向往往超越了社会效益的诉求;而广告主的利益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也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这样往往企业成了媒体的第一把关人,采编系统对新闻的报道要符合至少不“损害”广告主的利益。这样,媒体新闻自由职责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损害,关公公司会根据广告主的需求进行各种危机处理,编辑部由于整体压力临时撤稿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3、法律诉求的缺失

法律既是保障新闻自由的重要方式,也是防止新闻自由出现畸变的有效途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法律体系对媒介进行有效规制。法律基本设定了新闻自由的总体框架以及各行为主体的权力范围。

在我国,目前新闻行业以及新闻自由的主要困境在于无法可依。我国宪法虽然对公民的言论自由有所规定,但是缺少部门法将这一权利具体化。早在1986年,我国第一部新闻法*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试行稿》就已经起*完毕。次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成立,着手复杂新闻法制定工作。1988年9月,专门的研究机构——中国新闻法制中心在北京成立。10月,上海和北京分别起*的两部新闻法*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征求意见稿》均告完成。1990年6月15日到18日,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新闻出版法制会议在北京召开。但是至此以后,关于新闻立法的日程表却被逐步搁浅下来。

因此,我国新闻自由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无论是在理论实证、观念认知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还不成熟,因此也不具备一蹴而就地放开新闻自由的内外部社会环境。发展新闻自由,一方面需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基本经验,特别是北欧国家在处理新闻自由和本国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积极推进新闻自由的本土化,使其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积极探索新闻体制改革的路径取向,制定明确的改革路线图,同时对新闻业进行有效规制。新闻自由不是单纯的消极的自由或者积极的自由,必须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予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载《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一期。

2、《报刊的四种理论》

3、刘建明:新闻自由的七种权利(J),新闻爱好者,2001年3月,第12页。

第四篇:浅谈自由《论自由》有感

浅谈自由

——读《论自由》有感

自由是一个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边,与我们没一个人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但于心而言,我们或是他们对自由又有多少了解呢?

塔西佗说:“追求自由的人是至高无尚的”;英格索尔说:“自由之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他们从“人之本性”的角度谈了自由,但似乎并没有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什么是自由?

同样的结论在思想界还有很多。韦伯斯特说:“上帝只将自由赐给热爱自由、并随时准:“备保卫它的人”;塞万提斯说:“自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大幸福之一”;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说:“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孟德斯鸠说:“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所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利”(说实话,我就不大同意他这句话)。 上述的这么多思想家均从不同方面思考了“自由”。或从“人之本性”,或从“天赋人权”,或从社会,或从法律等等。但总而言之没有一个人对其做过系统的思考。尽管他们在感情上都很具有震慑力,但缺少理论上的说服力。

19世纪英国思想家密尔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他的答案就是《论自由》一书。书中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这样写道:“本文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不是这个与那个被称为哲学必然性的交易不幸相反的东西,这里要讨论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适用于个人的合法权力的性质和限度。”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它其实也没有回答开篇那个问题,但这区区一百多页里又是什么使之成为“英语文献中为个人自由所作的最动人心弦、最强有力的辩护”(卡尔·库恩)?

全书提出了三个中心论点:

一、论思想自由与讨论自由;

二、论个性自由;

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通过对全书的阅读,很容易看出密尔在全书中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之间权利界限的划分。现实中有些学者将其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

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的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

二、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唯一条件是: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我觉得这样的概括是可以接受的。密尔认为:个人在追求某一合法目标时,无论在什么样的体制,都会无可避免的与他人的利益碰撞,要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正当的唯一标准是:是否对社会普遍利益造成危害。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密尔认为个人自由是社会自由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密尔对如何实现自由的思考。

首先,密尔在书中肯定了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并要求政府不仅仅依靠消极的不干预来实现公民的自由更需政府立法,从而积极有效的创新和增进公民自由。

密尔认为公民自由所包括的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即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等等诸多方面公民均享有形成、阐述、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 思想自由,通常也被称为思想自由权。《思想自由史》:“希腊人之所以让我们永远铭记难忘,乃是因为他们最初发现了‘思想自由’。”思想自由一词产生于

17、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过程中。关于思想自由我想提这样一句话:要享受自由的话,就应该让每个人想什么就说什么;要保全自由的话,也应该是每个人能够想什么就说什么。(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笔者眼中的思想自由是本人自由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思考,并形成一定的形式的权利。与信仰自由类似,这是一个着眼于解放人内心的权利。

讨论自由,思想的结果以一定的形式进行表达。真理只存在于探讨之中。我们谁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宣称自己的思想结果的绝对正确性,也不会有人有信心或是敢于宣称某一结论的绝对错误性。即使是现在我们奉为真理的一类东西我们也只能说它暂时为大多数人认同,随着思想的层层深入,说不定哪天那个被我们嗤之以鼻的结论就会“登堂入室”呢。讨论自由为思想的深入和真理的探求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能够进入宪法,并称为宪法的一项基本权利而受宪法的保护,本身也说明了其重要性。《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便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意思是封住人民的嘴不让他们说话,比堵住江河更可怕,江河终于决堤,伤害的人必然很多。这不也说明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思想自由思考么? 尽管如此,但现实告诉我们事实并没有那么乐观。虽然控制一个人的思想并不那么容易,但是要想思想自由起来也似乎没那么容易。

一、国家权力可以通过干涉或剥夺人们的表达自由从而变相的限制或剥夺人们的思想自由。

二、国家权力可以通过剥夺人们的信息自由或向人们灌输错误甚至有害的信息、理论而引诱人们错误的思想。 现实中,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被侵犯往往是间接地,公民或个人总是通过侵犯其他权利来达到侵犯公民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目的。而作为受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当它受到侵犯时我们却毫无反击之力。试想一个长期适应于缄默民族何来明天可言? 因此,我再次呼吁我们的政府:“要保护公民的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不仅仅需要政府不作为,不主动侵犯,更需要积极主动地立法,使公民“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对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就没有限制。总之,出台这样一部法律是着实有着必要的。

第五篇:《审视自由》论自由心得体会

审视自由

——读约翰·密尔《论自由》有感

曾记得章炳麟说道:“天下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

而《论自由》的结尾是这么说的:“国家的价值,从长远看来,归根结蒂还在组成它的全体个人的价值。一个国家若只图在管理技巧方面或者在事务细节实践上所表现的类似的东西方面稍稍较好一些,而竟把全体个人智力的扩展和提高这一基本利益推迟下来;一个国家若只为——即使是为着有益的目的——使人们成为它手中较易制驭的工具而阻碍他们的发展,那么,它终将看到,小的人不能真正做出大的事;它还将看到,它不惜牺牲一切而求得的机器的完善,由于它为求机器较易使用而宁愿撤去了机器的基本动力,结果将使它一无所用。”

看到这结尾时,突然发觉自己着实已经啃完了这本书,看着那些拗口的长译句、不同于我们的用语习惯、以及深刻的理论思想,虽然过程很艰难甚至可以说有点痛苦,但是经过多次理解、用心体会、反复揣摩,以及了解了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查阅别人的浅谈感悟以辅佐,也渐渐地刷新了自己当时对于自由浅薄的理解。而末尾的这几句话,竟将国家与个人的价值概括的如此精简凝练,《论自由》不愧为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的捍卫自由的经典之作。

那么,自由是什么?自由为什么如此重要呢?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思索: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是法国的俗语:秩序,秩序才能产生自由;是马拉默德的的格言: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是鲁迅先生的认知: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还是蒙森的见的:自由不是像财产一样的物品,而是人永恒权利。为什么如此多的思想家在追求它呢?我理解的自由是怎么样的呢?就我而言,自由是每个人基本的权利,我可以有言论自由、思考自由、学习自由、生活的自由,也就是我可以在这片自由的天空下,自由地生长着,活成真我。而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则是对这些问题进行的系统的思考,是关于自由的哲学的理论概括,是自由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而它,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首先,《论自由》一书分别从五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第一,引论;第二,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第四,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第五,本文教义的应用。

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约翰·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而且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这种思考思索对于当今我们每一个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章,引论。密尔在这里所论述阐释的自由,并不是“意志的自由”,而是“市民的、社会的自由”,该书的主题在于发现“社会对个人可以正当行使权力的本质和界限”,并着力找到维持这一界限的方法。作为社会干涉个人的惟一的正当的理由,他提出“自我保护原理”,并指出“文明社会当中正当行使权力干涉个人行动自由的惟一目的,是阻止伤害别人”。而密尔正是基于这一原则,揭示了作为“人类自由的固有范畴”的三个组成要素,他们分别是:(1)属于意识范畴的精神领域的自由,他们包括内心的自由、思想及感情的自由、认知与感想的自由、发表意见和出版自由的四种自由;(2)爱好和职业的自由; (3)团结的自由。并且他提出所谓的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每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幸福,以及不妨碍他人努力争取幸福的前提下,用自己本身的方式追求自己本身幸福的自由”。

第二章,讨论的是思想言论自由。密尔在这一章着重强调的是言论、出版自由的特殊重要性。密尔将此分为三种情形:(1)少数人意见可能是真理;(2)少数人意见是谬误;(3)多数人意见与少数人意见分别都拥有真理。他的主张少数人拥有发表意见的自由的根据,将其归结为四点:1.当少数人的意见正确时,如果人们迫使其沉默不言,不使他人知晓,而帮助他人决定问题,那么,在这个时候,人们就会犯认定自己绝对正确无错的错误。2.少数人意见虽然是谬误,但却是含有部分真理。但此时如果人们迫使其沉默不言,就会错失了人们所把握了解的真理的完整性,从而犯错。3.即使人们所把握了解的真理是完美的,但如果不允许对方对此发表反对的意见,那么接受这一真理的方式,就不仔是使人们理解这一真理的合理正确的方式,反而可以说是一种独断的、片面的方式。4.若是以上的情况,真理便会丧失了它在概念上的鲜明性和生命力,而且它所具有的生动的影响力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密尔依据以上的理由,强调在该章开头所指出的三种情况下,必须尊重少数人发表意见的自由。

第三章,论作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的个性自由。密尔认为第二章所述对待个人意见的各个命题,同样适用于个人的行为方式。他主张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当然必须是每个人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个人意见的自由。因此,密尔认为,当探讨“人”的问题时,不仅仅是看他要做些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是他属于哪一类的人,密尔从重视每个人的个性多方面的充分发展的角度来掌握这个问题。

第四章,论社会权力之于个人的限度。密尔首先提出了关于人的行为的两个原则:(1)不损害彼此之间的利益;(2)为了保护社会及其成员们所付出的劳动和牺牲时,每个人应当负起自己所分担的那部分。他将人们的行为分为:1.与他人利害有关的部分;2.只与自身有关的部分。社会根据前述的两个行为原则,仅仅就人们行为与他人的利害有关的话,可以对个人进行道德的、舆论的、法律的干涉;因而,关于人们行为只与自身有关的那部分,个人将对不对社会负任何责任。所以说当与他人利害有关的是道德和法律的范畴,而只与自身有关的是自由的范畴。

第五章,论自由原则的应用。在这一章中,密尔将第四章的结论归纳成为两个“公理”,并且阐明这两个公理的意义和界限。第一个公理:“对于各人自己的个人行为,只要不危害自身以外的任何人的利害,就无须对社会负责。”第二个公理:“对于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负有责任;如若社会为了自我保护,需要应用社会的制裁或法律的刑罚之时,则个人必须服从。”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论自由》一文中举了许多中国的例子来论证观点。密尔在“这就可知,现在流行着的许多意见必将为未来时代所排斥,其确定性正像一度流行过的许多意见已经为现代所排斥一样。”这里提到了“在伦敦成为一个牧师的一些原因同样也会早使他在北京成为一个佛教徒或孔教徒。”是想表达每个时代都可能会被未来的时代所认为荒谬或者错误。而密尔还举例将中国妇女的裹脚当做是压抑和限制个性的“范例”。个性是人类幸福的因素之一,不能用所谓的普遍准则来要求每个人,否则是会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存强烈愿望。密尔认为自由是“进步的唯一可靠的而永久的源泉”,然而与自由相对的习俗,特别是“习俗的专制在任何地方对于人类前进都是一个持久的障碍”,所以在密尔看来构成人类历史中的关键点是“自由与权威”、“臣民与政府”之间的斗争,因而他说到“世界的大部分还没历史,因为习俗专制还是十分完备,整个东方的情况都是这样”。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指中国,却也是暗含了中国。尽管中国在过去很早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习俗体系,有着最为完美的智慧,但是密尔叹息道这一切在后来的历史几千年中变成静止的了,且固步自封。一切的东西都以此为原则依据,最后都断灭于习俗。当时的习俗就是正确就是真理,没有人敢于去对抗习俗。所以曾经的优越与智慧都沦于平庸,过去的个性失去了活力,整个民族停滞不前。在密尔看来,与之相对的欧洲,却是进步和发展的化身,这是得益于欧洲人民多种多样的个性和价值观,所以他这么说道:“之所以保有这项惠益,也已开始是在一个减少的可观的程度上了。它正朝着那种要使一个人都成为一样的中国的理想断然前进”、“今天英国同样正走向用一格言用同一规律来管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近代公众的意见王朝或掌权实在等于中国那种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第四章节“社会权威驾于个人之上的限度”中,密尔谈及贸易之时,阐述了他对于自由贸易原则的理解,不主张政府对于商品价格和制作程序进行过多的限制,而是要给予生产或者销售足够的“自由”。密尔举例说:“也有一些干涉贸易问题于本质上就是自由的问题,比如禁止对中国输入鸦片,比如禁止出售毒药,总而言之,凡目的在于使人们不可能得到或者难于得到某一货物的干涉都属于这一类。”这意思是说,密尔不反对往中国输入鸦片,是因为若是禁止的话,就会限制到中国人对鸦片的购买,符合人们不可能得到或难于得到此的论断。

作者在《论自由》第五章“本文的教义应用”中认为,在某些事情上,即使不涉及对自由原则的侵犯,也不允许政府来干涉。而且认为,不必要增加政府的权力,否则会存在很大的隐患。密尔这样说:“倘若公路、铁路、银行、保险、大合股公司、大学还有各种公共慈善机关都变成了政府的分支的话;再假设城市自治机关以及地方议事会还有现在所留传的一切一切都变成了中央行政系统部分的话;再比如所有岗位事业上的从业人员都由政府来任命并且支付薪水,所以他们生活的每一部分都要指望着政府来赋予的话;那么,即使有一切所谓的出版自由和平民的立法组织,也不足使这个国家或者任意一个国家成为真正的自由之国。而且,这种行政的机器越是构造的效率化和科学化,招到有资格的人才来操纵这个机器的办法越是巧妙,祸患就越大。”密尔说完后对几个典型国家分别作了评析,其中他对中国是这么认为的,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中国恰好是属于另外的一种完全相反的国家。而在这种国家里,要办一件事情就必须经过官僚机构去完成,因而被官僚机构所反对的事肯定就难以办成了。这种国度奉行的是这种结构,所有具备经验还有实际能力的人被组织训化为一个能严格服从纪律的团体,以此来统治剩下的人,而且这个组织越是完善就越可以将最有能力、训练有素的人才吸收进 他的结构中,那么它就越是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他的体制下的成员以及其他成员进行管制和束缚;最终将使“管制者自己成为他们组织的和纪律的奴隶,正不亚于评价为管制者之成为管制者的奴隶”。在这种逻辑的诱导下,密尔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的一个大官与一个最卑微的家庭丈夫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专制体制下的工具和傀儡。”

这本书中的关于自由的观点其实是很能理解的,只要多阅读几遍,书中对于自由进行了深层的剖析,刷新了我对于自由的浅薄的理解。《论自由》的内容无论是对于当时那个年代,还是当今这个时代,都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和追求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下一篇:关于推荐同志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