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下科研管理论文

2022-04-2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科建设下科研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在科研管理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管理创新才是根本的出路。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完善科研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科研管理体系以及推进课题制改革四个方面做较为系统地论述。

学科建设下科研管理论文 篇1:

论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者综合水平的途径

内容摘要:科研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养是高校科研创新、与时俱进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与科研管理者所具备的管理能力、专业素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型管理意识,及团队观念密切相关。不断提高与加强科研者的管理能力,对提高与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科研管理 专业素养 创新理念

“科学研究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教学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1]。高校科研研究的过程中,科研管理者为高校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方针、政策和制度,为科学研究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提供了实质性的保障。该文通过分析科研管理者应具备的业务能力,探讨提高科研管理者的途径,为培育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提供参考,旨在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本文就一名科研管理者应具备的素养,提供以下几点意见。

一.高校科研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

1.高校科研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科研管理者是科研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者。高校科研管理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理工、医学等多个层面,一名合格的科研管理者需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其在辅助科研人员申报课题、产生成果的过程中能够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另外,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及立项项目进行过程中,会产生如何正确填写经费和合理、有效使用经费的问题,这就需要科研管理者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及熟悉相关经费预算规章,以便准确、及时解答科研人员对对此相关的各种疑惑。科研管理者应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管理能力,以便于更准确的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协助科研人员正确选择研究项目。并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特长,定位好适合当下时局的研究内容和选题方向,从而促进科研工作的高效有序的进行。

2.高校科研管理者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科研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接触各种角色的人员,是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上传、下达”的“中间人”,这就需要科研管理者具备协调职能部门方针政策和科研人员需求的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项目申报时,科研管理者要跟科研人员传达最新的国家政策和时局需要,组织动员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各种科研项目、科研成果。项目进行过程,要协助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机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及时解决疑惑,以此促进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良好的沟通是与他人友好交流的基础,是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润滑剂”。“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样十分重要,管理者应该多阅读,多思考,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增加沟通的有效性,提高工作和科研效率。与时俱进,学无止”[2]。

3.高校科研管理者应具有与时俱进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当今社会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为社会发展提供便利和效率。现在很多高校也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科研管理机构也建立一些信息化平台、科研创新服务平台。这些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打破了先前信息、数据整理、搜集全靠科研管理者人工操作的模式,简化了科研管理的流程,“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网络共享,以及项目申报立项、实施、执行情况检查、结题验收、经费管理和成果统计的全过程管理,为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降低工作复杂程度,有效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效率”[3]。

4.高校科研管理者应具备创新型的管理观念。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传统上被看做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科研人员在科研管理者的规章制度下,很多时候不得不拿出一些宝贵的时间来完成科研管理者制定的目标,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考虑科研人员个体的差异性和研究的特长,阻碍了科研人员的潜能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认真思考科研管理的初心,真正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人员,让科研重于管理,让成果重于经费,放手让科研人才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4]。科研管理者增强服务意识的同时,也需要制定创新型的服务模式,简化项目申请、经费使用等流程,与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联系,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因此科研管理者应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观念,挖掘科研人员个人能力,以使其得到最大的发挥。

5.高校科研管理者应树立团队意识。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无论个人能力如何强大,都有其局限性和封闭性。科研人员作为个体,有其擅长和理解不深刻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只有聚集智慧和力量,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信息共享,才能打破个人专业知识和见解的局限性,扩展思路,激发个人和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团队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整合,促进团队和个人的快速发展、进步。聚焦重大选题时,可以合理分工,充分运用团队成员突出的研究方向和专业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在陌生研究方向的摸索和打磨,提高在同行业中的科研竞争力和科研创新的效率。

二.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者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途径

1.通过学习和参加培训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知識如海,学无止境。科研管理者,尤其是新入职的科研管理者,应打破统计、汇总、上传、下达的传统模式。尽量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学习,试着了解自己所在机构的科研人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多和相关岗位的老师们不断交流,不懂就问,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高校应提供一些针对科研管理的培训课程,介绍国家最新的政策需求、热门专业方向、科研管理创新知识,以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等财务上的问题。同时应让在科研管理岗的优秀人员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思路,以便科研管理者能够信息共享,更好的了解社会需要的理念,不断的学习成功的管理方法,丰富知识结构,从而正确有效的服务于科研人员,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

2.培养高校科研管理者的沟通协调能力。科研管理者应丰富自己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丰盈自己的阅历。在工作中注意“多倾听”,在与职能部门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沟通时,要认真倾听对方的信息重点与信息诉求,并能针对性的与其交流与沟通。工作之余要多读书,以便加深对所管理的科研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其与科研人员的交流更加流畅自如。同时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保持冷静的头脑,这样才能营造和谐友好的工作、科研氛围。

3.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科研管理者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应顺应社会发展对工作的要求,更新自己思想观念,不断的学习信息化知识,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运用信息化管理来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同时,要督促科研人员及时在科研管理系统中上传自己最新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跟科研人员普及信息管理系统的知识,让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能迅速有效的实现数据、信息共享。科研管理者要加强对科研数据的审核和更新,即使纠正科研管理系统中的错误数据,确保科研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为科研部门根据科研人员成果提供意见作为正确的参考,为科研人员共享同行间的优秀成果提供依据。“科研管理人员应当熟悉科研活动规律,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全过程,擅长运用信息化工具,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成效”[5]。

4.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以科研人员为根本,充分尊重科研人员,放开对他们的学术选择和创造的限制,为科研人员学术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氛围。只有在尊重、理解、支持科研人员的基础上进行沟通、服务,才能实现情感的认同,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者应摈弃本身“行政权威性”的旧观念,完成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观念转变。一切从科研人员学术发展和服务学术出发,建立一个服务型的科研管理团队,使科研人员不必参加繁冗的行政活动,全方位的为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和创造提供团队保障。“要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团队)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等科研问题上的分析与指导作用,为科研工作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促使科研管理与科研工作和谐发展”[6]。科研管理者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使科研人员全身心地致力于科研工作,自然会产生更多的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5.协助、鼓励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建立学术团队。“科研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科研队伍,推动科研团队的整体建设。一流的创新目标只有靠一流的创新队伍才能实现,一流的科研队伍必然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具备竞争力的队伍”[7]。科研管理者应了解科研人员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选定有竞争优势的学科成员,选择一位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团结能否聚集力量,快速发展的关键。优秀的团队带头人能够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国家需要、制定合理的科研研究方向,并能够充分挖掘团队成员的研究特点和优势;同时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制定有效的团队管理方法和奖励机制,以激励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提高其积极性;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为团队成员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所以科研管理者在选定团队带头人的时候应综合考虑到团队带头人除了学术能力之外的情商能力与素养。此外,组建团队时,还要考虑团队成员在研究领域、专业知识、经验经历、海外背景是否具备一定的互补性,以便于团队成员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书钦.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效能提升路径探析,教育教學论坛,2021.01.

[2]谭力.浅谈科研管理者的文学素养,文学教育,2021.01.

[3]那宏壮.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研究,黑龙江科学,2021.03.

[4]支振锋.改革科研管理,释放创新潜能,环球时报,2020-9-19第007版.

[5]丁淑彦.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提升策略研究,科技经济导刊,2020.11.

[6]黄俊义.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探究,邢台学院学报,2020.12.

[7]孙红.树立责任意识,提升管理艺术,提高管理效率,科技管理研究,2011. 05.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作者:高丽慧

学科建设下科研管理论文 篇2:

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研究

摘要在科研管理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管理创新才是根本的出路。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完善科研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科研管理体系以及推进课题制改革四个方面做较为系统地论述。

关键词 科研管理 人员 科研机构 教育和培训

Innovation Study on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NIE Haizhen

(School of Cinematic Art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ve staf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是指从事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具体工作人员,属于行政岗位。高校科研机构是指高等院校下属的各类专业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地,是高等院校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其主要功能是让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通过这些平台,探索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

1 科研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高校科研管理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管理创新的方法才能解决高校科研管理的长期问题。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努力研究解决的。

1.1 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系统化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培训处承担着培训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的研讨班、培训班共举办过三十余次,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大约有三千名左右的人员参加了科研管理培训。从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本世纪初,我国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培训班,已经培训了全国五百多科研管理人员,其培训课程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当前我国科研发展的形势政策;二是推广相关科研管理的具体理论与方法,例如,科研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科研管理哲学,应用理论方面,还探讨了快速决策分析以及税收管理等;三是科研管理中遇到的一些热点与难点问题探讨,比如高等院校如何应对市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专利权保护等。在培训期间,既有较为系统的管理课程,也有根据当下热点问题开设的形势课程。在每期培训班开设过程中,还安排各种讨论会,由一线科研管理人员交流介绍工作经验,探讨共同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些讨论会极大丰富了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处理科研问题的实际经验和能力。

但是,国家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培训班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开设的频率也不高,不能满足全国所有高校的需求。而课程本身也经常流于形式,系统地分析、理论性提高的的课程不多。这方面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种培训模式,在各个省的高教处推广,提高各省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参与度,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1.2 科研管理这一学科归属问题

除了探讨科研管理人员系统培训问题之外,笔者认为从必须关注的根本原因是科研管理学科归属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科学学学科建设一直停滞不前。从学者研究的角度出发,科研管理不但属于科学学当中的应用学科,其基础层面还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统筹学、决策学和系统论等各种学科。尤其是管理学,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管理科学从诞生到发展至今,在我国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三个发展阶段。管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其在优化生产力各要素间的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以及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针对科研管理学科属性的讨论中曾经有过疑问和不确定。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对学科进行了调整,大学科中就增加了管理学学科。管理学又分为管理思想史、管理理论、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诸多二级学科。笔者认为任何管理都由组织、计划、人事、领导和控制这五部分组成,科研管理并没有单列为二级学科,但其核心和其他管理学科是一致的,即协调与整合。

通过学者们的努力,上个世纪末,当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评议组确立了六个二级学科领域,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内涵中就包括了科研管理(MOT)。科研管理学科,很难用某一个学科去定义它,它属于交叉新兴学科,涵盖众多学科基础,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科研管理学科本身比较弱势,高等院校中少有开设这个专业,即使开设的院校,其课程大部分也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科研管理学科归属依旧不明确,我国科研管理亟需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起独立的科研管理理论体系。从学科确立的角度来讲,科研管理学科的研究者们应该更多地对科研管理的对象研究、研究方法、基础理论等热点问题进行不断深入剖析与探讨。

1.3 科研管理人员组织独立,规范和法律体系问题

我国现有的科研管理组织包括科研管理研究分会(原全国高等院校科研管理高等院校科研处)和社会科学管理研究分会两个。这两个分会本身又是分属教育部科技司和社科司管理,并且级别都不高,只属于二级分会性质,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这是由于我国的科研管理管理部门正处于发展阶段,独立性不强;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管理组织大都有自己的规范章程,但我国科研管理的规范章程少,这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有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作为基本保障,但是其法律条文的操作性不强,导致我国科研管理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我国科研管理人员不属于国家公务员系列,不受公务员等相关法律的保护。因此,科研管理的组织独立和法律体系建设都有待完善。

1.4 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观念问题

管理就是服务,但大多数的科研管理人员职业观念不明确。专家王世真曾经说:“……本是为科教一线服务的单位职能部门有时却只起到管、卡、压的作用,使早已被拖得心力交瘁的科学家雪上加霜,陷入许多人为的、意想不到的困境,不得不拿出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劲不能使到刀刃上。”从这段话中,笔者认为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观念必须加强,服务意识必须摆到第一位,科研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组织章程和规范办事,积极服务科研人员的工作需要,科研人员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这些也是科研人员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前提条件。

2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管理创新

针对以上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完善科研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科研管理体系以及推进课题制改革四个方面做较为系统地论述。

2.1 通过系统培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通过系统的岗前培训,提高科研人员行政管理能力。目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专职教师兼任,他们往往缺乏科研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这就导致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问题,因此只有通过科研管理人员系统的管理实践技能培训,才能真正适应科研管理的岗位。其次,大力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社会活动能力。现在高校科研经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上级科研部门的下拨经费;二是国家、省市科研部门和外部企业纵向和横向课题经费;三是通过科研成果转让获得的经费。由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经费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而第二和第三种经费的比例在不断夸大,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具有社会活动能力,帮助在校的专业教师积极拓展课题申报的渠道、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的比例。第三,科研管理人员要积极收集相关科研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相关收集信息的方法,必须从各个科研部门、网络以及社会资源中收集各种科研的相关信息,并且进行认真分析和综合收集到的信息,从中获取对科研申请有利的信息,并及时提供给科研人员,以便申报和评奖,为学校的科研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2 通过制度探索,完善科研管理人员管理体制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科研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有利于完善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体制,也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实施职员管理制度是必然趋势,应设置较为科学的岗位职级,实行和教师一样的岗位聘任制,确立相关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在推进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事为中心,因事设岗和择人。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包括招聘科研管理人员的资历、学历、经验和能力等。因此,学校人事部门在对科研管理人员任命时,既要考虑将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踏实肯干的人员,又要考虑组建一支服务意识强、工作一丝不苟的科研管理队伍。

2.3 通过两级管理体制建设,健全科研管理体系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科研资源和经费十分有限,科研处作为校级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健全科研管理体系的重任。首先,科研处应当掌握本校的科研资源情况,通过统筹协调,提倡跨部门和学科的联合攻关,做好学科与学科间的交流融合,做好科研队伍整合工作。其次,科研处要与校外企业和公司加强横向联系,争取横向经费,推广科研项目,培育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科研体系。第三,科研处要与有关的主管部门、与兄弟院校保持科研联系,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强强联合,使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使学校和兄弟院校的科研走向双赢。与此同时,学校的各个系部也要建立完善的二级科研管理组织,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课题,为各个系部科研工作完成提供最优化的服务。

2.4 通过科研室、所的建设,积极推进课题制度改革

学校在重大项目和实验室建设中应起到统筹规划的作用,积极建设相关研究室和研究所。在完成科研任务时,研究室可以推行项目制管理,其研究队伍的组成应该灵活多样,课题负责人可以是固定人员,同时可以根据课题的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这些人可以是肥固定的,而其费用由课题组统一承担。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大课题的攻关、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准。而教育部的相关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明确表示:可以聘用优秀毕业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公关工作,并且毕业生在参与项目公关期间,享受相关的政策保障,包括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期满后,可以根据需要续聘或到学校其他岗位工作,就业的工龄与参与项目公关期间的工作时间一并计算,社保缴费年限也参照此规定一并计算。研究室和研究所在聘任毕业生作为科研人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供科研创新的智力,而且可以帮助学校的研究生就业,科研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推行相关举措,使学校在获得人才的同时,获取更多的智力支持,并且保证科研攻关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宋伟,孔繁仕.科研管理若干问题研究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2]薛澜,何晋秋等.高校科技:发挥优势寻求突破闪.中国教育报,2005(7).

[3]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李剑锋.组织行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聂海珍

学科建设下科研管理论文 篇3: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摘要 合理科学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够促进高校的科研水平,且关系到高校科研的进一步发展能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本文通过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阐释如何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科研管理高校

Problem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Work

LIANG Liqing, HUANG Yi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improv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level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college

科研水平的高低能够体现一个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而合理科学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够促进高校的科研水平,且关系到高校科研的进一步发展能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可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下拟就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浅谈一些看法。

1 在服务中强调参与性的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科研管理只有两种模式:一是领导式的管理;二是服务式的管理。前者把管理看做是一种权力,后者把管理看作是一种服务。而对于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适应于科研事业发展的领导模式,很多高校都已摒弃,而采取了服务式的管理模式,从领导式管理模式转变到服务式管理模式,在一段时期内,的确为科研管理事业带来了进步,极大促进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当新的时代来临,科研事业的发展需要科研管理者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以往单纯的为科研人员服务的管理模式显现了不足之处,这种服务的管理模式,其实是狭义的服务,管理者仅仅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电脑处理各种科研统计数据或为前来办事的科研人员热情、尽心地服务就可以了,而在为科研人员争取科研资源等方面却显得“无动于衷”,仅仅局限于为科研人员做了一个秘书的工作,仅仅让科研人员感觉科研项目申报程序简单了、填写表格方便了或让他们感觉花在不必要的办事程序上的时间减少了而已。随着科研事业的日益发展,这种狭义的服务管理模式是否足够适应新时代的科研发展的要求,是值得科研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为了进一步发展科研事业,必须争取更多的科研资源,在这样的要求下,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转换单纯为科研人员服务的管理理念,而要强调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参与到为科研人员争取更多科研资源的活动中,这是一种广义的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服务的概念——参与性的管理模式。

参与性的管理模式,体现在项目申报中,就不仅仅是帮助科研人员审核申报表格,不仅仅是帮助科研人员修改申报表格的错误了,而更重要的事情,是科研工作者能够走出办公室,到各个能够分配科研资源的部门、单位主动争取资源。按照以往的观念,这种主动争取资源的工作,是科研人员自己份内的事情,科研管理工作者只要做到为前来办事的科研人员笑脸相迎、热情周到就足够了。但要进一步发展高校科研事业,必须有更多的科研资源,而在相同的科研实力的对比下,哪个高校能主动争取资源,哪个高校的科研工作就能处于主动的位置。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当参与到科研工作者争取资源的工作中去。

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以及管理工作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应该成为是衡量大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大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在从多方面争取科研项目,同时要拓宽经费渠道,并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参与性的科研管理模式,要求科研管理者在申报各级各类的项目时,根据本校学科特点、专业优势,并结合课题申报指南,在项目设计、论证等关键环节对申报者进行指导的基础上,主动到项目主管单位去了解申报的相关情况,让主管单位更能了解学校科研申报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可以举办座谈或进行专题讲座,由相关项目主管单位负责人对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申报的指导,为学校能争取更多项目打好基础。

2 充分开发科研管理系统,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网络的出现,为信息的检索和传播提供了方便。现代信息化也使高校科研管理发生重大变革,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应不断加强对科研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运用网络进行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

科研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通过系统的联机检索,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科研立项、中期管理、结项和科研成果的统计、查询等的服务。这项工作提高了项目管理和成果统计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还可避免科研管理工作的重复浪费。科研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为科研人员提供专题信息跟踪服务业务,节省了科研人员外出查询信息的时间,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还要重视高校外部科研信息的接收,重视高校内外部科研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在有意促进高校科研信息的内外交换中积极促进高校科学研究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科研部门可以随时掌握高校的学术成果在全国高校的排名顺序,为科研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当高校建立起自己的科研管理系统,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不仅大大地提高了效率,还可成为高校科学研究的推进器。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一方面,建立多层次、高效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以现代先进的校园网为基础,加大人力、物力上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科学,将明显改善科研管理程序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会使工作视野更为广阔,机遇更多,效果更为显著。

3 提高科研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做到全心投入、专职化的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干部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能否多出科研精品,提升学术水平的宏伟目标。要提高科研管理干部素质,高校科研管理干部尤其是领导层的科研管理干部,需要把科研管理工作看作是一个专职工作,在工作中全心投入,把科研管理工作看作一门学问来做。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有助于在校内产生凝聚力和感召力,才有可能使大学的科研队伍作为一个群体,去攻克科研难关,培养新人。

要提高科研管理干部素质,全心投入到科研管理工作中,才能在实践中增长组织管理才干。只有采用科学性、创新性、开放式和民主式的管理方法,取代过去专制性、封闭性、经验式和“拷贝式”的管理模式,才能使科研管理出效益。此外,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干部还应具备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在新时期,高校的外部宏观环境复杂而具有竞争性。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有效处理各类矛盾和平衡各种关系等等,都要求科研管理干部具备灵活、务实和积极的态度和手段。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科研管理干部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脚踏实地、以人为本,在实践中增长组织管理的才干。

要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干部素质,还需要他们有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同高校的科研管理干部的能力、水平一定存在不同,即使同一个学校,也肯定存在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结构,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只有用与时俱进的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当前,全球一体化及其引起的经济、科技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对我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这也深刻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之,科研管理工作贯穿科研活动的始终,高校的科研工作,无论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方面,还是在加速科技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育手段、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地位和水平等诸方面,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给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科研管理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学问,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结合学校实际,更新传统的科研管理观念,组建高素质、高效率的科研管理队伍,加强对科研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高校科研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宏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4).

[2]魏欣亚,张武军,徐宁.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

[3]王韫之,刘卫.创新科研管理体制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J].理论导报,2009(6).

[4]米晓,李瑞瑞,杨芳.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5]陈璐.浅谈高校社科科研管理的五个转变[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3).

[6]李蕴,李家军.高等院校科研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7]刘先芳.浅谈新时期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理念与机制的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06(2).

[8]李勤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9).

[9]齐凤珍.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现状及探讨[J].科研管理,2007(S1).

作者:梁黎青 黄 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多功能液晶电视设计论文下一篇:期投资决策财务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