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论文

2022-05-0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基于文献调查和作者实践,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进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储备专门师资队伍、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具体课程教学目标开发、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等建议。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论文 篇1: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应有别于会计专业课教学出发,提出了使未来经济管理者能够认识会计信息,以及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目的,并根据实际调查及教学实践,分析了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教学目的 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层次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其就业方向是经济管理及企业管理部门,其教学目的应当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管理人才。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应有别于会计专业课教学,如何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引导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学,通过对会计基本理论及知识的学习,使其能够认识会计信息以及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是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并且需要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及教师对此也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并改革,但就课程改革的实践结果看,问题仍然存在。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借助实际调查方式,探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会计学课程教学实际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对象为浙江省主要高校的有关学生,为了使调查的内容具有广泛性,调查中广泛选取了涉及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所在专业既有经济类的,也有管理类的,这样使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调查的方式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了解程度的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对教材满意度的调查;第三部分为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回收率93.67%。

 

(二)调查结果统计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情况如下:(1)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了解程度。(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课程有兴趣,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但绝大多数学生在之前对会计学不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会计学与经管类其他学科的关系、会计学的重要性非常重要。(2)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表2)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会计学教材存在较大缺陷,已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对非会计专业教学在教材上也应有别于会计学专业,如何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容与企业管理相融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3)教学方式及手段。(表3)的调查结果表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不能适应该课程的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及多种方法并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知识体系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内容只是会计专业课的简单拼凑。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内容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但基本沿用了会计专业的内容体系。目前其教材内容基本上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会计学知识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等部分,其教学内容覆盖会计专业的多门课程。二是会计学知识体系基本类同会计学基础的内容,主要介绍会计基本概念、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循环及会计报表的编制。以上两种方式基本上照搬会计专业,内容缺乏特色与创新,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高校会计学课程只有50学时,如按第一种形式授课,显然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上课只能蜻蜓点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按第二种形式授课,侧重点是掌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学生对这类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也无法满足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这两种流行的模式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在学生对企业的运行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讲授会计的一系列抽象概念及核算方法,是很难被接受的。(2)会计学课程内容存在遗漏。主要有:一是缺少案例分析的内容。会计来自于生产经营活动,又服务于管理活动,对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讲,通过案例将会计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容易使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主要拘泥于书本上的会计理论性知识,不仅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且形成单科知识相互割据的教学局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缺少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者在经营管理中缺一不可,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在调查中发现,有28%的学生要求增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容,在会计学授课中穿插内部控制内容,能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企业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缺少会计法律及职业道德内容。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使职业道德、诚信、责任感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会计学课程却较少体现会计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签于会计职业界存在的大量舞弊现象,我国《会计法》第四条、第二十一条及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可见,会计法律及职业道德教育不仅针对会计从业人员,对经营管理人员而言也十分必要。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待改善和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忽略教学实践环节。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会计学专业教学应加强实践性环节,而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普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学生主要通过想象来解决问题。增加实践性环节(包括实验室模拟会计实验或手工实验),以增进学生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未得到有效运用。传统的会计学教学都是“粉笔+黑板”,其优点可以对学生不懂或疑难的地方通过板书进行说明,缺点是课堂容量较小,在课时一定的条件下,在板书上很难对会计核算图、账、表、实物等内容做详细介绍。在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减轻做课堂笔记的负担,能专心于听课,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上课时增加大量案例及相关信息量。近几年很多高校在会计学教学手段上也进行了尝试,使用了多媒体教学。然而,根据我们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学生并不完全认同这种教学方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一是目前许多多媒体教学只是单一地运用PPT课件,由屏幕替代了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这种方式在授课时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难以掌握教学动态,仍不能根本改变灌输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二是多媒体教学未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板书具有很大的演示性,针对会计学上的一些具体核算内容,教师演算时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发挥,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效果。但多数高校多媒体教室仅考虑了计算机及屏幕的设置。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准确定位会计学课程教育目标会计的目标是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管理类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经济管理人才,即帮助学生“懂会计”而非“如何做会计”。只有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区分开来,才能明确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改革思路,才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别于会计专业课程,满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需要。

(二)优化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主要就以下方面对会计学课程进行优化:首先,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总体要求,一是会计学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相一致。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目的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而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内容应首先保证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二是突出经济管理的特色。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区别,既不应该是《会计学基础》的照搬,也不应该是《会计学基础》和《财务会计》“二合一”的简单组合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三合一”的方式,而应立足于未来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强调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从管理的角度去认识、学习会计,学生通过会计学的学习,应具备以下能力: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据以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而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根据专门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处理的结果,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则无法理解其含义,更不可能为管理决策所运用。因此非会计专业学生通过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及会计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以帮助其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了解资金运动的规律,具有资金管理能力。会计的对象是资金的运动,而资金运动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把握和运用好资金运动的每一个环节,就能实现资金在运动之后的更大增值。非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会计学,能了解和掌握资金运动的规律,帮助其在未来的管理活动中进行资金的有效管理。其次,增加内部控制的内容。会计不仅具有为决策提供信息的功能,还具有控制的功能,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会计与经济管理活动的联系。在会计学课程中增加内部控制内容,使学生了解内部控制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会计控制又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由于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因此,会计学教学中应将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贯穿于会计学整个教学课程中,向学生介绍经济管理活动中哪些是应控制的关键点,如何运用内部会计控制来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及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以提高经营效果。最后,增加会计法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要保证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客观的反映、真实的记录和公正的披露,从而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和全体经营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会计法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规范会计专业人员,同时也规范了经营管理者。在会计学教学中应介绍各种会计规范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职业道德,强调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单位负责人应承担主要责任。

(三)改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具体可从下方面进行:一是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的作用。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会计学不了解,在会计学课程授课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会计学与经济管理类其他学科的关系、对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很有必要。通过介绍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会计与其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其了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会计并非是枯燥的数字和繁琐的记账,而是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掌握的商业语言,可以树立会计信息观念,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运用案例教学。国内外案例教学实践与研究已经证明,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中,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由于会计规范内容繁多,仅介绍会计准则的规定,学生难以理解。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会使枯燥的会计理论变得生动。案例选择上应尽量将会计理论与企业管理结合,不仅有利于会计与管理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还能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和利用会计监督管理的职能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三是将抽象化为具体。会计学的概念、术语是比较抽象的,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易逾越的障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具体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介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时,与历史上的地中海经济、工业革命、西方股份经济及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联系起来,由股份经济及资本市场的特征联系到会计信息的作用及审计的需求,从提供会计信息的会计报表联系到资本市场股票投资、会计准则及会计职业道德等,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经济学知识甚至日常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增加相关信息量。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传统的核算会计已经逐渐向管理型会计发展,会计的管理控制职能更明显,会计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也越来越密切。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将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经济发展、企业管理、金融证券、财务分析、人文科学等知识很巧妙地穿插入教学活动中,使会计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手段 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列举大量的实例,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另一方面可以将会计学教学中的会计核算流程图、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通过影像展现出来,既直观又清晰,使会计教学过程不再枯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共享、信息快速传递功能和交互性功能,通过网络上的终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能够于画面上直接进行双向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其计算机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及网上交互式探讨,寻求答案。会计学课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考虑教学系统的建设内容:一是在单机教室内教师利用计算机结合板书授课。教师将每章讲授的内容按教学要求编辑成教学软件,该软件除了授课内容,还应包括各章的重点提示、各章小结等。会计学多媒体教学最好结合板书,具体演算过程的展示或遇到特殊问题,板书可以灵活加以补充。二是在校园网上设计高度的人机交互界面(菜单),借助校园网络传递信息,为学生提供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设计的界面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用方便、用户界面美观清晰、用户可以完全控制持续的运行。设计的内容可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堂讲授内容、习题库内容及答案、会计法规及有关资料、疑难解答。其次,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验证账务处理原理,而在于认识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规范,从账务处理过程中体会经济业

务的财务特点,学会利用会计信息,即偏重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和结果的体验,使学生掌握从会计核算结果出发去判断经济业务的性质。可将实践教学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学生通过会计模拟软件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无纸化仿真实训,掌握会计信息生成过程。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会计知识的领会、掌握和应用,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最后,提倡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提倡师生平等的交往和沟通,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思考、边参与,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问题进行补充,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的结果表明,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启发、讨论、鼓励等互动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在每次课后教师可以留出适当的时间,营造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边听课、边参与的积极性,使被动式学习成为主动式学习,使灌输式教学成为吸收式学习,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五)确定会计学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在会计学教学环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评价机制中,试题库的建设是关键内容。会计学课程是非会计专业的平台课,涉及专业广、学生人数多,任课教师多。历来谁任课谁出卷的考试方式不能保证学生考核的公平性,因此应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覆盖大纲要求的、系统的试题库,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教考分离,统一出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保证学生考核的公平与统一,以促进会计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改进会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与质量 目前市场上一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已经比较陈旧,部分会计学教材虽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但各高校的会计学课程课时要求不同,教材内容上也相差甚远。一些教材基本上是会计专业教材的减缩本,其中会计业务的处理所占篇幅较大,过分注重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介绍,缺乏特色,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不能体现出非会计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符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的教材至少应具备以下要求:全书贯穿财务会计为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重视对学生会计管理理念、会计管理能力的培养;将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案例分析;加强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编辑刘 姗)

作者:祝素月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论文 篇2: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进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文献调查和作者实践,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进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储备专门师资队伍、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具体课程教学目标开发、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等建议。

关键词:课程 教学 会计学 非专业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相应,会计学课程被列入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而我国部分理工科院校,则已经在探索和试行将会计学教育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切入点(张健, 2010a;杨娜, 201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会计学课程对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渗透已是大势所趋。与此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因为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在较大程度上仍然难以摆脱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影响,并未能形成适宜于非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效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在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时所意图实现的教育目的的达成。本文试图基于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提高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从各种角度论述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同问题,其中大量的问题具有共性。部分文献主要采用问卷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定量描述。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2011年,调查对象包含了应用型研究生(MBA)、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和广播电视大学等不同类别的非专业学生,且包含了自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不同年级(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 2009;刘向, 2010;张健, 2010;赵莹和曹峥, 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各文献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从已有文献看,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普遍较低,且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高。上述调查文献也支持这一结论:湖南大学调查显示,教学效果评价均值显著低于“一般”,说明教学效果还未达到基本要求(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调查显示,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和低于一般的学生占比达到82.45%(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其他文献尽管并未直接针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但所有文献均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各项目均不满意,显示出教学效果不好的事实。(2)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学生偏好相差较大。根据上述文献的调查,大部分同学并不了解会计学与本专业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同学对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内容过于专业化,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兴趣(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 2009)。大部分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 2009),现行教材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内容的需求取向相差甚远(陈敏等, 2009),学生反映教材理论性太强且会计业务处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和自己本专业没有关系(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调查研究发现,各类别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有着明确的偏好,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就共性而言,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在所有涉及该项调查的文献中均居于前三位,管理会计则除陈敏等(2009)的调查显示学生不感兴趣外,在其他研究中均进入前三位。就个性而言,上述文献均显示各专业学生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表现出强烈偏好。此外,财经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在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财经类专业由于专业学习和具体企业理财活动联系较为紧密,因而更倾向于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学习,而工科类专业更倾向于间接了解财会信息(张健, 2010)。(3)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 2009;赵莹等, 2006),对案例教学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 2009;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等, 2009),对师生互动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 2009)。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基本开设了模拟实习课程。就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会计专业教师与学生对模拟实习均持肯定态度,但将模拟实习移植到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则绝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认为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文献调查也显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模拟实习基本持否定态度——75%以上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因为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太难(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肖华芳和万文军, 2009),只有一份研究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有必要,可能跟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有关(张健, 2010);就考核方式而言,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及一般以下的学生占比达到75.98%(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更有研究显示,尽管当前会计学课程考核形式尝试过一些变化,但实质上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倾向并未调整,造成学生对各类考核方式的认同度均不高(张健, 2010)。(4)目标无分歧落实却困难。自文献来看,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直至2011年,共计八年,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共性问题一直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改善教学效果、改进课程与教学设计,相关高校和教学人员实际上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甚至经验规则的指导。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目标决定设计。有关文献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进行过明确的阐述(王新红和师萍, 2005;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并得到了文献的广泛认可。但尽管目标无分歧,但如何落实却不得其法。

( 二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满意度低,原因不在于课程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就在于课程与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因为无论教学内容与教材,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都属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必须考虑的内容。正如本文此前所言,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基本目标,文献中并无分歧。问题在于,如何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以落实目标。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量的文献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可行性并不高。如文献中普遍赞同的教学内容丰富化建议,因为课时、知识体系、需求多样性和变化快等因素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可行(赵莹和曹峥, 2006);而文献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方法,即使在MBA课堂实践中,也存在因学生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而难以开展讨论的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在课时有限、学生需求多样化而会计学又自有一套体系的客观情形下,对课程内容和教学与考核方法究竟应如何取舍与协调的问题,只能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解决。(2)对教学与考核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前述文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普遍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但针对学生的不满意,文献中又一面倒地倾向于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对各种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不得要领。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乃至自学、自研以及其他方法,教学任务、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办学实力条件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因此高校教师和高等教育中面向学生的一切教育者应该研究教学方法,这种研究别人很难替代,尤其是对方法艺术性的研究、实践和感受(杜作润和廖文武, 2003)。与教学方法相应,考核方法也存在显著的多样性,文献中即提及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小组分析报告、独立分析报告、小论文、作业、出勤、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表现等多种考核方法(张健, 2010;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从取向的角度,可将迄今为止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大类,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从模式的角度,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目标达成模式、差别模式、外貌模式和回应模式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张华, 2001)。正如教学方法一样,考核方法也各有优缺点,且内涵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如果对此没有深入了解而强行引入某一考核方法,将难以扬长避短,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实现不了考核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如有文献调查显示学生并不喜欢团队案例考,且有理有据(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3)专业人员投入不足。在我国中,尽管有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院系保留了一定的会计学师资,但绝大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依赖于会计专业院系的师资。如在调查涉及的重庆四所高校中均无专门师资(张健, 2010)。当然,问题不在于非会计专业院系是否保留了会计学师资,而在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通常被会计学院系视为非主流的教学任务,往往被视为会计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教学这一“主业”之外承担的“副业”工作。这一观念的主要缺陷在于,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仅仅是将会计学知识中与各专业相关的部分切割出来进行教学,相关内容是会计专业教师“主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子集,因此“主业”之外再无“副业”。但科学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却与此观念背道而驰——学科交叉融合是趋势,而大学讲台上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课程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交叉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美国的“群集课程”试验(杜作润和廖文武, 2003)。此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显著的约束——课时有限,且增加课时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前述文献提供的信息显示,非会计专业至多开设两三门会计相关课程,非经济管理专业通常只开设一门《会计学》,且单就《会计学》而言,其课时量最多为64课时,最少仅为32课时。与调查中显示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相比,上述总课时明显不足。如果跨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才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则必然面临先融合后教学还是先教学后融合的问题,且必然要求选择先融合后教学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只关注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师必然无法胜任。正因为专业人员投入不足,所以课程内容不可能先融合后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满意、对会计学与本专业深层关系不了解、对课程缺乏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而专业人员投入不足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则是导致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如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 )储备专门的师资队伍 非专业教学要求采用先融合后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配备专职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师。相应师资应对专业交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融合相关知识。会计学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交叉教学是会计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专职教师可以在授课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也可以在会计学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但应重点关注非专业会计教学。由于目前专门师资队伍缺乏,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大培训与储备力度。

( 二 )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在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体系中,课程教学目标居于核心地位。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设计即为空谈。文献中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存在分歧: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应以“懂会计”从而为其专业服务为目标,而不应以“如何做会计”为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具体目标:(1)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知识,即了解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并掌握如何使用这些信息;(2)学会进行财务分析,学会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并能据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王新红和师萍, 2005);MBA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不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而更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更关注今后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会计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但上述目标明显属于普遍性目标,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四种典型的目标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但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并不否认行为目标取向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更高的价值追求对行为目标取向的超越(张华, 2001)。为了开展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应结合具体专业,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开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中,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借鉴布鲁姆(B. S. 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开发合适的行为目标,将来再逐步向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过渡。

( 三 )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 教学与考核方法选择,受特定教育价值观、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影响。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上述条件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采用以讲授法为代表的提示型教学方法,而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模拟实习又不为学生认可,因此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而更倾向于案例教学法,或者更为自主的其他教学方式。问题在于,调查显示非专业学生在课程之前对会计学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MBA学生也是如此,而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讲授法必然居于基础性地位,绝对不能弃用。但教师可在采用提示型教学法建立一定基础后,灵活采用其他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文献研究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法,不同类别学生的理解也并不一致,某些类别学生所偏好的结合案例教学可能更接近于实际案例的示范或展示,本质上仍属于提示型教学方法,因而与MBA教学中采用的案例讨论法存在本质区别。就考核方法而言,传统的考试方式较难测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非专业教学则更强调应用,因此应该予以改进。但在引入新的考核方式时应慎重——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则应慎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考核方式。

( 四 )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 意义对教学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在Yelon( 2003 )所列的十条有效教学原则中,意义性便居于首位。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意味着帮助学生在所学主题与其过去的经验、当前的情景(需求、兴趣、价值)和未来的目的之间建立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以激发其学习并应用新知识的动机(Stephen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 2003)。调查显示,辅助未来工作和了解财经知识以提高自我素养,是非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财经类专业更偏向前者,而工科类专业更偏好后者(张健, 2010;赵莹和曹峥, 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专业学生因为就业的原因,本身赋予了会计教学以意义,而非专业学生则未必能建立这种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在设计时即考虑赋予其意义的问题。这就意味着非专业会计教学,必须能真正实现会计学与各专业知识的融合,或者能真正显著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该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的确没有意义,就应该停开该课程。

参考文献:

[1]Stephen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庄胡蝶、翟卫华:《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肖华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5]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下)》 2010年第10期。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杨娜:《通识教育平台下会计教学问题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6期。

[8]赵莹、曹峥:《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1期。

[9]赵莹、许小建、曹峥:《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0期。

[10]王新红、师萍:《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1]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2期。

[12]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会计研究》2003年第5期。

(编辑 聂慧丽)

作者:刘昌胜 程静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论文 篇3: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的教学问题一直存在,但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总不甚理想。本文就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初步探讨,试图提出改革的思路与想法。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原理 教学改革 沙盘 启发式教学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原理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生、老师甚至会计教育届的忽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很不乐观,急需我们去提高和改善。

一、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态度的问题:无用论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多都认为会计就是企业里做账的,学会计就是学做账,既然自己的专业和志向不在于此,学来也无用,因此普遍对这门课程不重视,认为只要考试及格拿到学分就行,没必要好好学懂、学通,用这样的心态去学习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程性质方面的问题:严谨性、枯燥性再次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核算程序等,内容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无论是在理论内容还是案例的应用性讲解上,都显得相对具体而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有较强的枯燥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老师教学的问题:不分对象,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大锅似教学

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来自会计专业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而忽视了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这进一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也违背了非会计专业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

(四)会计教育界忽视的问题:极少关注和研究,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编著的教材

本人在学校电子图书馆里用模糊搜索的方式输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这两个关键词,只搜索到寥寥数篇的论文,且内容重复性更高,而如果只输入会计学原理,论文则数不胜数。另外市面上的《会计学原理》或者《基础会计》教材种类虽多,但是即便是注明非会计专业适用的教材,内容体系和会计专业所用的基本相同,或者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缩略版,无法体现出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在教学目标上的不同,无法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

二、改革的措施与办法

(一)帮助学生科学理解课程设置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学科设置的有关精神,会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通才”和“专才”两种,“通才”是指能够适应专业化工作的要求,具备适应环境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才”是指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能实践操作的专门人才。显而易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原理就是为了培养通晓会计但偏向其主专业的“通才”。消除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会计无用的心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肯定会提高很多。

(二)尽可能让教学方法多样化,让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1.将沙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比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概念我是这么讲授的:在沙盘赊销按订单交货的这个环节:学生交给我产品,我付给他们代表现金的币,但是要求他们放进应收账款的池子里,而不是现金的池子里。我会适时问学生:“销售实现了但现金没有增加,如果你是老板,你觉得你是否增加了收入?”肯定有同学回答是,也有同学回答否。如果你认为即使现金没有收到,只要销售完成你就会确认收入的这种做法就是权责发生制,反之,就是收付实现制。

2.巧用网络资源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原始凭证”时,考虑到教材内容比较单调、抽象,就事先要求学生完成下面作业:(1)查阅网上种类繁多的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观认识);(2)对所查阅的原始凭证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3)明确原始凭证应具备的几大要素(设计意图:练习审核原始凭证);(4)学习如何填制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学会填制原始凭证)。

3.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原始凭证的作用这个知识点时,不要平铺直叙告诉学生作用有哪些,而是用提问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如可以问学生,采购人员采购材料,需要用什么来证明他没有以次充好、以少充多,中饱私囊?材料入库后,倉管人员该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监守自盗?学生通过思考,自然很容易理解涉及到的支票、发票、入库单等原始凭证的作用。

(三)老师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的目的最主要是分析应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而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应该过分强调会计核算,而应该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侧重会计与专业特点的联系。比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涵盖票据的填写和审核、出差人员差旅费报销、应收账款的确定、纳税的基本知识等;而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重点介绍建筑业企业会计的特点及工程成本的项目核算。这样将会计知识与学生本专业进行联系,既增加了学生对会计课程的亲切感,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会计教育界要引起重视,针对非专业特点编著合适的教材

坚持有用性,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应该定位于如何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坚持形象性,强调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应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主导构建教材内容,尽量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甚至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会计知识,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形象、感性的感受到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魅力。

总之,我们应该针对非会计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尽可能让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垫脚石,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参考文献

[1]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财会月刊,2011,21.

[2]蔡香梅.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途径.会计之友,2010,10.

[3]祝利芳.将沙盘引入财务会计教学的探讨.企业导报,201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会计学原理》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芳(1982-),女,汉族,湖北汉川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学士学位,财务会计。

作者:陈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学游戏设计教学论文下一篇:现代企业管理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