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宣传月的目的

2023-04-28

第一篇:学前教育宣传月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一、 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的一种期望和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要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得预期结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

二、 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合的,是一个目的的体系。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可以按照范围对象时限地位等等反面去分类。我们着重探讨它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 。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根本目的包含相互联系的两方面。第一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两个方面,内在的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看作是长远的目的,它要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长远的目标一般须经过多层次分解,成为一个一个具体目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目的的实现,才能一步一步想长远目标迈进。可见,具体目的是根本目的的具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而具体目的是多元的。具体目的的多元性首先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相适应。 其次是与党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相适应。

教育目的也是多方面的,而现代教育目的可以由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 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 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各层次教育目的是总的教育目的的分解。以上层次是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教育目的的等级性。层次中最高的教育目的是一般的、共性的,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它确定着整个教育的方向,并规定制约其他低层次的目标,是一切低层次教育目标的基础。同时,高层次的教育目的的实现往往意味着达到了许多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低层次的教育目标是落实最高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是在变化中为最高目的服务的,它是特殊的具体的。各个层次有机结合,共同实现着教育目的系统的总目的。

三、 主要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无论是根本目标还是具体目标,都不是人们主观随意确定的,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反映。其目的的确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目的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各个因素的作用是不平衡的,这要求我们抓住主要因素,恰当的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其主要因素有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它并不会超出社会和历史的范畴,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一般说来,教育目的的确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因素: 一是生产力的影响。 二是生产关系的影响 三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制约 主观因素:

一是受教育者身心特点。 二是受教者的自身发展需要。

四、 功能

思想教育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图活动指明了方向。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开展思想政治活动提供了动力。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了依据。

现代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激励功能。 第二, 指导功能。 第三, 评价功能。

五、联系

第二篇:大学教育的目的

如果是针对具体的每一个人来说的话,大学并没有“必不可少”的价值。

但是,对于社会来说,他是一个追求知识与正义的象征符号;对于那些在大学里学习的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场”,或者说是环境。

无论是知识,精神,经验,社交,你都可以在学校之外的地方得到;但是,学校会更为系统,更为全面地为你考虑好这些方面的需要,在各个领域都为你提供机会,让你能够更容易得到那些东西。

另外,别忘了学校教育给你的一种“压力”,学校教育的计划性迫使你必须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学习,别以为自学很简单,别以为压力都是坏的,很多人都必须要在适当的压力下才能进行。

当然你能够在大学里得到的,在大学之外也同样可以得到;但大学就好像是你的智能手机,很多事情你不用智能手机也能完成,但智能手机把你要完成的任务集合在一起,并且以比较高效的方式为你提供方便,你现在所使用的计算机也一样。大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完备的学习方面的服务,可以让你更为高效地学习。

致以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培养一个通识的人,还是培养专才;要看各个大学的定位。

我更偏向于认为通识课程是对人的兴趣的培养,兴趣培养不是必须的;因为不去专门培养,你也必然会有一定的兴趣;而专业教育是你学习的重点内容,我赞同大学应该培养专业内的精英。

之前,我也反对把大学教育当然职业教育,把人当作“技工”来培养;现在我倒认为大学里学好专业知识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

但,这里的“专业”不是指做一个专业的技工,不是针对某个职位的单一培训,而是针对整个行业进选行的专业教育;不是把大学生当作员工来培养;而是要把大学生当作老板来培养。一览教育英才网

第三篇:《教育的目的》读书感受

《教育的目的》读书交流分享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说的多好啊!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多年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教授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在轰轰烈烈地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方法,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多地激励其思维,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怀特海教授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那些“无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极。我们绞尽脑汁给学生传授知识,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即使搞一些实践,做一些拓展,也是因为考试中有这样的题,我们在这些活动中关注的不是学生到底有什么真实的思想,他的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他当下生活的改变,而是他是否经过活动得到了考试中能得分的素质和能力,虽然有时候这也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考试必须具备的思维和能力可能我们老师也没有真正弄懂。教育沦为教师生存的工具,文化根本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或许我们自身就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因为我们当初受的教育和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都是一样的。经常遇到学生问我学习有什么用或学习某个具体的知识有什么用,而我们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学习是为了考上重点的初中、高中,再考上重点的大学,找到更好的稳定而舒适的工作。教育目的的庸俗使我们无论怎样折腾,教与学的过程都必然是索然无味的,教与学的方式都必然是枯燥无趣的。

因而,搞清教育的目的至关重要,它是根,它决定着一切。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自己就要充当一个“过滤器”的角色,自然就得想到首先要评价知识,即对学生理解当下的生活是否有用?怎样讲述或学习才能对当下的生活有用?然后我们就会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的评估进行改造,教育才能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发展。我们就会在每一次学习教程中重视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去与他自己的感觉、情感、希望和思维相联系,从而感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老师就不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剥离,学生也不会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相区别,它们本身就是一体化的,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生活就是教育的全部源泉和内容,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学会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的。

随之而来的第二点也非常重要。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急功近利,总想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实现终极目标。怀特海教授紧接着就谈到了教育的节奏和自由与纪律的节奏。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目的正确,而方法操之过急,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我们做得还少吗?我们可能受到一些不加分析的励志故事的影响,比如巴金十岁就能背《古文观止》,冰心十多岁就能通读《红楼梦》,所以认为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这样,于是,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这学那,使有些孩子苦不堪言;或者看到某些人大器晚成,就认为孩子小时候不用管,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所以小时候孩子变成“任我行”,可劲玩耍。这两种想法和做法应该说都是盲目的。首先,没有注意到智力发展是有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有要做的事情,错过了就永不再来。提前做和拖后做都是不对的,正确的是按照智力发展的节奏,按照个体自身的特点,在正确的时间内去干正确的事情。

“浪漫——精确——综合”是智力发展三个阶段,浪漫阶段是开始领悟的阶段,精确阶段是对知识系统精确阐述的阶段,代表知识的增加和补充,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接受一种特定的分析事实的方法。而综合阶段就是知识已经成为背景,人们在做事情时,不会再去想程序和方法,而且是自然而然地按照正确的程序和方法去做,精确训练的目的正是要达到这种结果。这个阶段不仅是从宏观上讲人的智力发展的阶段,而是我们认识事物、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必然经过的阶段,一节课、一学期、一次活动、一个教育主题等都遵循这个循环周期,一个周期的终点构成下一个周期的起点,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按照这三个阶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怀特海教授还告诉我们: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也很容易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那么,何为智慧?智慧如何获得?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直觉经验更有价值。智慧高于知识。通往智慧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自由和纪律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因此,在学生刚开始接受教育时,我们应该更注重自由,当然这是外在的自由,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到守住底线就可以了,不要过多地干涉,以免影响到他对智慧的好感。因为,此时学生是茫然的,很容易把老师的纪律要求看成是知识和智慧本身,当纪律要求过严时,学生会对知识和智慧产生恐惧感。当学生对智慧和知识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而且学习进入相对精确的阶段时,就需要加强纪律的约束,因为此时学生容易被外在的,与智慧发展无关的东西所影响,加强纪律要求,保证他(她)们的全神贯注。但是一定要注意,纪律的约束还是外在的力量,它必须为学生获得智慧服务,不能以纪律本身为目的,在加强约束时,要时时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感,自觉地去遵守纪律。当学生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后,老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舞台,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智慧所带来的无穷的乐趣。或者说,学生是否遵守纪律关键是老师是否提供了让他们感到愉悦的获取知识的正确方式和渠道,这是学生能否自觉遵守纪律的前提所在。

通过知识培养智慧的渠道是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就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智慧就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得以发展形成。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如果内容选择恰当,组织得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非常显著的。因为综合性学习着眼点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并在活动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为学习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通过获取知识、技能并且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有些老师三年都没有组织过哪怕一次像模像样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生接触的综合性学习只是在考卷上,这和综合性学习本身的要求差之千里,还是在为学习无意义的知识而努力,学生怎会对语文、英语感兴趣?学生怎会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怎会有对文学作品和生活的领悟力?

正如怀特海教授所说:“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去探索;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领。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怀特海教授的书博大精深,字字珠玑,言之凿凿。掩卷难掩思,可能我们需要更多次地慢慢地阅读和细心地体会加上我们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才能对教育大家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有所领悟。

第四篇:《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 “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 “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第五篇:《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

杨森——《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英国人怀特海写了这本书,讨论教育的目的,虽然谈及的教育体系来自于英国,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中国人写的。书中讨论的问题对中国非常有针对性。

我国的教育法解释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怀特海则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较之教育法的解释要明确而富有内涵,特别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做到了吗?回到家里,还在上小学的妹妹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力化,教育似乎全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怀特海提出教育体制中要特别注意的“两条戒律”:其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其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最突出而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减负总是减不下来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国的教育曾经非常成功。在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培养出几位后来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大师,引领世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几十年。可是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时过不久,他们已经被那些呆滞的思想完全束缚。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式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腐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了某些时候思想活跃,具有创新之外,其他时候都背上了沉重的知识包袱。”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里之外的中国。可见世界的历史有其共同性。

怀特海在这本书中不但详尽地讨论了教育的目的,也讨论了学习的方法。我觉得他最精辟的一段话是说,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如何归纳,这在书本上是不讲的。学生学了别人归纳出来的二手货,未必真正懂得这些知识和原始的观察有着什么联系。而这才是学生最最需要的东西。

我认为学习的第一目标还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获取知识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再学什么都不难。所以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整理观察得到的素材,如何通过分析比较抽像出规律性的知识,或者说如何创造发明知识。学一切学科都如此,都要重新发现一遍。这样,知识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才会应用,而不是食古不化。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进而寻求答案,增加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你坐在马路旁,观察出租车里有没有载客,有多少车有客人,多少车是空驶的。你能发现出租车的成本和什么有关,出租车应该如何定价,你在打的时平均要等多长时间才能招呼到一辆车,一个城市应该有多少出租车等等。你还可以统计所有经过的车辆的载客情况,从而对城市交通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你在十字路口,观察红绿灯开启的时间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车数有什么关系。你会对此提出改进意见吗。如果你骑脚踏车上下班,你能知道你骑车的平均速度吗?进而问,你能不能从观察中统计出当地人骑车的平均速度。你学了热传导定理,就应该能回答,冬天要不要给树木保温。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提给周围的人,你会发现答案是很不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你学过物理学,就应该知道一立方米空气在常温常压下有多重,压在我们身上的几万米厚的空气一共有多大的压力。 带着疑问、带着思考读完《教育的目的》,收获了很多。我想,在我们的教育中,确实应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展望。我坚信: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摒弃那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在追问中,我们必将参透了教育的真谛;在展望中,我们定能看到属于我们的教育的春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相亲初次见面说什么好下一篇:小区宠物家畜家禽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