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论文提纲

2022-08-21

论文题目: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及其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启示

摘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快正逐步威胁着全球农业资源稀缺地区的食物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加剧这一形势,国际农产品贸易对全球食物安全的保障作用日益凸显。农业资源流动不仅为养活世界人口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食物产品,也强化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更多的国家通过全球农产品贸易谋求经济收益,或藉此弥补本国供需缺口,建立农产品余缺调剂的国际通道。全球层面,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直接导致农产品需求量与日扩张,加大了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水土等资源出现了明显的紧缺局面。土地资源在空间上是不流动的,水资源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流动,但依托水土资源产出的农产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农产品贸易成为全球水土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有效手段。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各国食物安全与全球农产品贸易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特别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我国受本国供需结构失衡以及外部环境遏制的双重威胁,如何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成为目前亟需探索的研究重点。为了探究农产品贸易对于全球食物系统变化及我国食物安全的影响,本研究融合复杂网络分析、热当量折算、时间序列分析、情景模拟预测等方法定量地开展研究工作。试图在以农产品贸易网络为表象的基础上,梳理农产品贸易对于主要进口国的供给保障作用,并探究出口国的经济效益及贸易结构优化问题。以中国为主要靶区,从贸易视角分析国际市场对我国人口高峰期时农产品供需缺口的弥补作用。针对目前危机四伏的国际背景,模拟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影响。全文共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文章如何展开,框架如何建构,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该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第二章为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构建部分,涉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的形成机制。第三章分析全球农产品网络特征及时空演化趋势,并且就目前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定量测算网络的稳定性及主要来源国对我国贸易中断的直接影响。第四章,从进口国视角来分析农产品贸易保障资源供给不足地区的饮食及营养安全。第五章,用以探究出口国通过农产品贸易谋求经济收益及贸易结构优化问题。第六章,多维模拟我国人口高峰期时的农产品供需平衡问题,并进一步分析贸易对于弥补我国供需缺口的重要作用。第七章,提出全球农产品贸易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启示及研究展望。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节点相对稳定,网络密度上升、平均路径长度下降、多元化趋势加强等特征日趋突出。农产品贸易网络自美亚社团“一家独大”到“多元格局”逐渐形成,标志着农产品贸易这张大网已经触及到全球各地,但“核心-边缘”的网络结构特征并未发生改变。现阶段,全球形成了以美国、巴西、阿根廷为主要出口国,中国、埃及、日本、韩国为主要进口国的贸易格局。尽管目前我国稳定性为0.69,贸易风险相对较小。但随中断国家数量持续增多,我国农产品进口稳定性迅速降低。(2)农产品贸易加速与全球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促使2019年超过60%的人口达到了热量摄入量大于2700kcal的营养标准,全球绝大部分人口已经基本摆脱饥不择食的状态。农产品贸易不仅成为平衡地域供需不均的主要手段,也是改善主要进口国饮食及营养安全的重要途径。以荷兰为首的主要进口国,其人均热量供给对外依存度高,饭碗里装的更多的是“外国粮”。法国作为主要的高热量产品出口国之一,是众多欧盟国家的热量来源。巴西、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逐步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热量供给方,已是全球饮食及营养安全中的重要一环。(3)35年来实物量网络与价值量网络主要的贸易关系逐步趋同,主要连线从偏离到接近重合。满足需求和谋求较大收益是各国开展贸易活动的主要目标。主要的贸易连线由1986年的日本-美国,美、加、法-苏联及欧盟国家内部连线逐步变化到美国-中国、巴西-中国及美国-墨西哥的连线。以中国和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之一,这是农产品贸易网络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中国已成为两种贸易网络中的最大进口国。同时我国在价值量网络中又是出口大国。近年来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在重塑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的过程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4)1986-2019年,我国农产品供需平衡由正到负说明需求增速快于生产。通过模拟2050年农产品需求发现,9种情景总量差异可达1478.8Mt,相当于9.5亿中国人一年的农产品需求量。生产的三种方案表明,逐步增加影响变量,生产能力将显著提高,但仍与需求情景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供需缺口。生产方案1将满足情景1-LL、2-LM、4-ML和7-HL的需求。但与情景5-MM相差148Mt,与情景3-LH相差118Mt。当达到生产方案2时,与情景5-MM的缺口缩小至117 Mt,与情景8-HM缺口下降至290Mt,这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的生产压力。当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达到方案3时,与最高的情景9-HH相差634Mt的供需缺口,这是1/4的中国人一年农产品需求量,将会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认为,从全球层面如何保障网络的稳定性,特别是网络中核心关系的稳定将会直接影响主要进口国的供给安全及出口国的经济收益。对于我国而言,需要做到:对内实行供给侧改革,强化农业基础,推进科技进步,扩大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外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推动我国进口向更加稳定、均衡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农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供需平衡;结构优化;中国;食物安全

学科专业: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际贸易网络研究

1.3.2 农产品贸易保障全球食物供需平衡研究

1.3.3 中国食物安全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科学问题

1.4.3 研究方法

1.4.4 数据来源

1.4.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的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地关系理论

2.1.2 复杂网络理论

2.1.3 膳食均衡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国际贸易理论

2.1.6 比较优势理论

2.2 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形成机制

2.2.1 资源尺度

2.2.2 经济尺度

2.2.3 要素尺度

2.2.4 不同要素下农产品贸易网络的形成机制

第三章 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演化分析

3.1 全球农产品贸易总量变化趋势

3.2 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特征

3.2.1 节点度与节点度分布

3.2.2 节点强度与节点强度分布

3.2.3 网络密度

3.2.4 聚类系数

3.2.5 平均路径长度

3.2.6 社团划分

3.3 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

3.3.1 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总体格局演化

3.3.2 八大类农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

3.4 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稳定性

3.4.1 网络整体稳定性

3.4.2 中国进口稳定性

3.5 中国农产品贸易网络

3.5.1 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变化趋势

3.5.2 中国农产品贸易网络结构演化

3.5.3 中国农产品贸易网络与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的嵌套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全球农产品贸易背景下的供需平衡分析

4.1 八大类农产品属性差异

4.1.1 固有属性差异

4.1.2 贸易方式差异

4.2 全球农产品供需变化

4.2.1 全球农产品供需总量变化

4.2.2 不同区域农产品供需变化

4.3 农产品供需的不均衡性

4.3.1 人均供需的不均衡性

4.3.2 营养素的不均衡性

4.4 农产品自给率、可及性及相对贸易量

4.4.1 三个指标总体变化

4.4.2 三个指标地区分异

4.5 全球农产品贸易平衡供需不均

4.5.1 全球农产品贸易隐含热量转移测算

4.5.2 主要国家通过全球农产品贸易实现营养均衡

4.6 膳食结构转型下的农产品贸易平衡供需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物量与价值量加权的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分析

5.1 两种权重下的总强度变化趋势

5.2 两种网络节点强度的地区分异

5.3 两种权重节点强度分布特征

5.4 两种农产品贸易网络的变动趋势

5.4.1 总量变化趋势

5.4.2 八大类农产品的变化趋势

5.4.3 区域贸易流量变化

5.4.4 主要国家之间两种网络结构的变化

5.5 中国在两种网络中的角色变化

5.5.1 两种贸易强度变化

5.5.2 两种网络下中国贸易结构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贸易背景下我国农产品供需平衡多维情景模拟

6.1 中国农产品供需的简要回顾

6.1.1 农产品供需总量变化趋势

6.1.2 八大类农产品供需平衡变化

6.2 2020-2050年农产品需求情景模拟

6.2.1 人口变化情景模拟

6.2.2 人均农产品需求量情景模拟

6.2.3 营养元素情景模拟

6.2.4 2020-2050年农产品需求的九种情景

6.3 2020-2050年农产品生产的不同方案

6.3.1 农产品生产条件变化

6.3.2 农产品生产的不同方案

6.4 贸易背景下农产品需求与生产平衡模拟

6.5 全球农产品贸易对不同情景供需缺口的调节作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演化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启示

7.3 研究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7.4.1 研究不足

7.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纳税审查审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颜色词与中西方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