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消费经济增长论文

2022-04-29

小编精心整理了《国内旅游消费经济增长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增长模式加快转变的背景下,旅游消费近几年成为国内消费的热点和亮点,探索我国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成为重要的经济议题。

国内旅游消费经济增长论文 篇1:

消费需求变化动向

从去年下半年起,消费需求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已有所缓解,经济增长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我们应当认识到,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是暂时的而是持久的,即使消费需求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但还是拉动和导向经济增长的主动因及最终力量。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市场配置资源和市场导向的格局,必然使消费需求愈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中心坐标,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我国未来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培育消费需求的成长机制,仍是目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消费需求的变化动向

(一)消费需求总量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消费需求不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而转变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和促进力量。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1.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居民收入是消费支出的第一位因素。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成正相关,收入越高,消费支出越多。因此,居民现期的收入水平现状及增长与否,决定了我国中长期消费需求的状况。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尽管居民的收入增长率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使居民的绝对收入逐年增加。1997、199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为6.6%和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为4.6%和4.35%。另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开始好转,通货紧缩的状况进一步缓解,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初见成效。这些都为居民未来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从而为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2.消费者拥有较大存量的流动资产,为消费需求量的增加提供了条件。消费者拥有的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款、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一般的,拥有流动资产多的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要高于拥有流动资产少的消费者,因为这样的消费者对增加流动资产的迫切感递减,从而会增加消费。同时也因为金融资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易于变现转入消费。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具有较高的储蓄倾向,从而导致目前的居民金融资产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存量。1998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已达到53400亿元,居民金融资产超过60000亿元。199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了60000亿元大关。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已超过70000亿元,居民的结余购买力潜力巨大。这为消费需求量的增加提供了条件。

3.各项社会制度的改革逐趋完善与明朗化,居民预期支出稳定,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消费领域。随着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在内的各项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演进和明朗化,影响居民生活的不确定性因素已经转变为确定性因素,居民心理预期已经稳定,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养老、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由居民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与费用。那时侯,消费者为就业风险和社会保障所建立的风险准备金的支出会明显增加,住房消费、医疗消费、子女教育消费等新的消费领域的需求随之增加。

4.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存量的更新换代和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普及,为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提供了空间。消费品存量分为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对非耐用消费品来说,其存量变化对消费支出变动不起作用。而对耐用消费品来说,其存量越小对消费品的购买就越多,消费支出就多。据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拥有的半数以上的彩电和将近半数的冰箱是90年代以前购置的,至今已使用了10年左右,正逐渐进入更新换代期。一旦这些耐用消费品进入大规模的更新期,必将带来较大的市场机会和消费需求。目前,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存量少。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97年我国农村的洗衣机拥有率为22%,彩电拥有率为27%,家用电冰箱拥有率仅为8%,农村居民人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仅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中期水平。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将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据河北省城调队测算:今后10年内,如果2.3亿户农村家庭的家电拥有率能达到1996年的城市水平,全国将需1.68亿台彩电、1.47亿台冰箱、1.62亿台洗衣机,需求潜力巨大。

5.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部分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带动了消费需求的扩大。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0%,仅相当于人均GDP在300美元国家的水平。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中等城市规模,这就会使一部分家庭从农村迁入城市。当家庭从农村迁入城市时,家庭收入增长,但消费支出增长更快。这是因为:农村居民的食品、燃料等自给性消费仍占一定的比重,消费的商品率相当低,我国中、西部各省一般在30%~60%之间;而城市居民消费的商品率几乎100%。随着部分家庭从农村迁入城市,自给性消费必然转化为商品性消费。因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动消费需求的扩大。据估算,今后我国每年有12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相应增加消费需求1000亿元。

6.农村消费将进一步启动,为消费需求的增加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1)农村是需求最大的国内市场。1998年农村人口8.68亿元,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0%,是一支庞大的消费群体。(2)农村消费增长空间较大。据测算,农村收入及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大约落后10年。1998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3.4%,只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初期水平。这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大,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3)农民人均结余购买力较强。据测算,1997年平均每个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为2948元,按1997年平均8.6亿农村人口计算,可以形成2.55万亿元的购买力,已形成有效需求的为1.4万亿元,占购买力总额的55%,结余购买力达到1.15万亿元,人均结余购买力1337元,而且60%以上是现金。因此,待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消费环境改善后,农村对家庭耐用消费品、文化教育及农用生产资料等消费的需求会很快增长。

(二)消费需求结构进行转化、升级,消费需求结构逐步优化

在消费经济学里,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是不同的,需要是人的一种积极而有意识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反映人们欲望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构成需求,需求是有一定支付能力的需要,只有那些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才形成需求。这样,需求的实现也就由于需要的不同层次而表现出其层次性。一般来说,人有两类基本需要:生理需要(或叫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或叫精神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必要的需要。二是安全需要,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需要。三是社会需要,指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的各种需要。四是自尊需要,指个人名誉、地位以及其他方面都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需要,指更有作为、更能表现自己、更能提高自己地位和成就的需要。上述各种需要是逐层上升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考虑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优化就是由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转化为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过程。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恩格尔系数作为判别消费水平高低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表示生活最富裕;恩格尔系数在30%-40%之间,表示生活富裕;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表示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恩格尔系数在50%-60%之间,表示生活只有温饱水平;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生活绝对贫困。恩格尔系数同时也反映了消费需求结构优化的程度,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消费需求结构层次越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57.4%,1998年为46.4%,;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67.7%,1997年为47.37%。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表明我国居民在满足食品消费以后,用于改善居住、交通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为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提供了基础和空间。

事实上,在1985~1988年,我国城镇居民就开始了以家用电器消费为代表的第一浪消费结构升级,其间恩格尔系数由1984年的57.59%降到51.36%,日用品支出由9.04%上升到13.34%,掀起了家用电器的消费浪潮。根据亚洲先进国家的消费品市场成长经验,"消费革命第一浪与第二浪之间要经历7年至10年的积蓄期,我国在完成第一浪的消费结构升级后,已经过了10多年的积蓄准备期,居民积累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升级势能,正在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当前城镇居民用于以"住、行"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需求逐步增加,在近年出售的商品房中,私人购买部分已经超过了近2/3;汽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中,在全国汽车销售量中,私人购买部分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居民已从温饱中走出,打破吃和穿的局限,开始向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方面转换。目前我国农村正进入家用电器普及率快速提升的消费需求升级的第一浪。可以看出,我国新的一轮消费浪潮正为期不远了。

我国消费需求的热点

根据以上对我国消费需求变化动向的分析,为适应未来消费需求的增加和第二轮消费革命浪潮的到来,急需发现和培育新的消费需求的热点。

(一)住房消费

从中长期来看,住房消费将成为我国首选的消费热点。(1)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很快,但从整体上看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还不高,在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人均住房消费等方面,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9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9平方米,其中有5000万城镇人口平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有很多缺房户和无房户,还有许多居民住在设备不齐全、生活不便的简易住房中。因此,人们有着强烈的改善住房的愿望,住房需求的潜力很大。(2)随着改革以来财富的逐步积累,以及消费信贷的逐步完善,城镇居民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这为广大的城镇居民进行住房消费提供了支付能力的支持。(3)有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加速住宅商品化、货币化,停止福利分房的政策,将有力地支持我国的住房消费。另一方面,住房消费不仅会使民用建筑业成为一大支柱产业,而且可以带动一个较长的产业链条,可以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林业以及室内装饰业和家用电器业的发展,还能够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住房消费会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4)如前所述,今后我国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加上城镇自然人口的增长,城镇人口会急剧增加,为满足这部分人口的住房要求,住房消费将随之增加。

(二)汽车消费

汽车特别是私有轿车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后的又一大消费热点。汽车工业对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大;而且汽车市场的启动还会带来一些新的市场需求,如汽车服务业,停放、保养、修理、清洁、装饰、保险以及公路和其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早就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现代经济增长中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是,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进入一个依赖轿车进入家庭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表明,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率还不到1%,如果某个时候达到了这一比例,按每辆车10万元计,所产生的需求将达到1200亿元,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据有关部门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调查,未来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汽车消费支出排在前几位。因此,汽车消费浪潮的到来已为时不远。

(三)教育消费

根据新增长理论的最新发现,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要素是人力资本增长。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将教育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认为国民经济增长部分中有33%是教育所起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有很高收益的投资行为,个人交学费承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是合理的。从建国以来较长的历史时间看,我国教育投资基本上由国家负担,居民个人只支出很小的份额。由于我国财政支付能力的制约及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一直较低,造成对教育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格局。据统计,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该年龄组别人口的比重只有4%,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同一指标却高达24%。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随着城乡居民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加之教育的福利性消费的逐步减少和市场化、货币化比重的逐步提高,选择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必将成为众多家庭的一种理性投资,子女教育费用将成为我国居民未来的主要支出项目之一,教育消费将成为人们消费中经常性的较长期的热点,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关消费意向调查表明,预期教育费用增加的家庭比例排在首位;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学生家长,70%以上的希望子女能上大学深造,并且80%的家长认为非义务教育实行合理收费是合乎情理的。这表明我国居民对于子女教育的需求很高。

(四)旅游消费

首先,旅游消费是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代,旅游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次,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增加大量的收入,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旅游业具有十分有力的产业带动功能,能带动商业、饮食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再次,旅游业还是高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据测算,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就会间接增加5个就业机会。我国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很快,1997年国际旅游人数5758.8万人,收汇总额120.7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112.7亿元,大大超过国际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另据对成都市的调查,1998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88.71元,比1993年增长了3.12倍,5年平均增长32.7%,支出比重从1993年的0.9%上升到1998年的1.6%;从近5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平均增长32.75%推算,1999年全年旅游消费近4亿元,对当年的GDP的贡献率为1%左右;同时对不同收入水平的1000家城镇居民家庭调查,有经济能力并打算在近一年内外出旅游的占16.8%,可见,我国旅游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重要的旅游资源将被开发出来,加上原有的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旅游消费成为消费需求热点,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信息消费

进入90年代以来,工业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结合在一起,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此相联系,包括电脑、网络、软件产品以及电子商务在内的信息产品市场成为一个新兴的、潜力很大的市场。信息产业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和附加价值,能带动机械、电器、新型材料等十几个产业的发展,又很适应当代消费的时代潮流,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1996年,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增加到1万亿美元。我国信息消费、信息产业近年也发展较快,"九五"时期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我国电子产品总需求已超过1万亿元。目前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家庭电话已基本普及;最近两年,家用电脑正在逐步进入城镇居民家庭,且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可以预计:信息产品将逐步走向千家万户,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前途、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信息消费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六)医疗保健、环境保护、文化体育等其他消费

医疗保健作为消费热点是人们对提高自身素质以及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居民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更高要求,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需求也将十分巨大;教育文化属个人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将加大在该方面的支出,从而也可把教育文化看作未来消费的一个热点。

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措施

要使消费需求及时变为消费热点,然后通过消费热点的作用,来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我们应着重采取如下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中长期消费发展战略。据测算,1978~1996年,我国GNP每年平均增长1360亿元,其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61.7%。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其中投资需求拉动约为2.2%,消费需求拉动为4.9%,出口拉动为1.7%,这种结构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因此,需求拉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据我国经济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实际情况,从启动消费、扩大需求的角度出发,以需求为导向,制定中长期消费发展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其战略重点是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的收入,采取各种措施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从资源条件出发,选择可持续消费的模式。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实行合理、适度、健康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维持人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以较少的资源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持续性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这就需要我们从合理的需求观出发,屏弃那些过度消费、低水平消费、有损身心健康以及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等消费。我们一方面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健康发展为宗旨,调整和指导消费;另一方面在刺激消费需求的同时,应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不利于节约短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甚至危害环境的消费,应加以限制。

(三)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和体制。某些沿袭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条件下的消费政策和消费体制,已不适应买方市场条件下鼓励消费的现实需要。如对私人购买汽车的不合理收费;在住房消费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对公有住房限制买卖的规定;进行中高等教育的消费限制很严,不如国外进入教育的成绩门槛设定较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制约太多,等等。这些政策和制度都不利于居民对相关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因此,应加大住房体制改革力度,打破影响住房消费的产权体制、流通体制、收费制度等诸多因素;应改变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加快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要对小城镇建设中涉及到的各种政策如土地管理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全国总体规划政策、农村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等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我国城镇化进程顺利进行。

(四)开拓农村市场,促使农村家用电器、农用生产资料等消费热点的形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要加大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保证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稳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要调整税收政策,改革农村的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其次,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短缺的状况,为农村家用电器、农用生产资料等的普及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目前我国农村的消费环境普遍欠佳,部分农村缺水、缺电、道路条件差,有的地区虽然通了电,但电价太高,收费管理工作跟不上。有的地区没有自来水,有的地区没有电视播转台或电视发射信号不好,同时农村市场的商品售后服务比较差,维修体系几乎没有。这客观上限制了家用电器、农用生产资料等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再次,要设计和生产适合农民需要的不同档次的适销对路的消费品。针对农村的特点,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应以实用型、耐用型、方便型、经济型的中低档为好。对农用生产资料,农机企业则应开发和生产灌溉、田间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质优价廉、方便耐用的农机产品,满足农民需要。

(五)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目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大多数居民可以较容易地取得银行消费贷款的支持。我国自1998年人行批准各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消费信贷以来,消费信贷业务在大中城市发展很快,各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汽车、大件耐用品等多项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利率较高,贷款范围狭窄等原因,我国的消费信贷还没有从本质上对消费需求的增加产生影响。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居民的绝对支付能力目前还十分有限,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启动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热点会有很大困难。所以,建立我国居民个人的信用制度,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对启动我国的消费需求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放宽贷款条件,改进支付方式,建立耐用消费品的二级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目前教育信贷普遍存在规模小、额度低、利息高、期限短等问题,与教育消费者的需要极不相称。因此,国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建立健全贷学金等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信贷。

(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智能化水平。城乡居民是消费的主体,消费主体的素质高低,也将影响着我国未来消费需求的增加及消费热点的来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许多功能更多、质量更好的换代消费品和新研制出的新型消费品,技术含量高,需要高质量的消费者进行消费。这就要求培育具有较高素质的消费者,即消费者必须智能化,从而把消费需求推向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上来,迎接新一轮消费浪潮的到来。为此,消费者一方面应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树立超前的消费意识,变谨慎消费为大胆消费。另一方面应加强学习,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使用高新技术产品的能力。

(七)创造优良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热点的升温。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与消费环境有极密切的联系。如旅游的硬环境、软环境欠佳,服务态度不好,都会大大影响旅游消费的发展。住房条件太差,就为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的消费造成障碍。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对消费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农村,需要下大力气加强基础设施,才有利于开拓极广阔的消费市场。消费者不仅需要价廉物美的消费品,而且需要优美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消费环境改善了,也就同时为发展消费热点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作者:于淑波

国内旅游消费经济增长论文 篇2:

我国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摘要:在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增长模式加快转变的背景下,旅游消费近几年成为国内消费的热点和亮点,探索我国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成为重要的经济议题。在国内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4-2012年国内旅游消费、GDP的时间序列和其他控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实证研究了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在加入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旅游消费仍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正弹性,但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旅游消费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旅游消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1引言

旅游消费涵盖了旅游活动的行前、行中和行后的消费等,是指旅游活动引发的一切物质以及服务的消费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态势,国内旅游收入从1994年的1023.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706亿元。目前我国已进行成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对我国的外汇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危机挑战,外贸出口出现较大萎缩,我国的投资也受到相应的影响。然而,在消费的构成中,旅游消费所占的比例从2009年的8.24%增长到了2011年的11.70%,对我国内需的扩大产生了重要的贡献,从而使得经济的增长更加稳健。在“十二五”规划、十八大报告中以及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指出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并且不同程度的指出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以及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国内学者运用向计量分析以及实地调研指出我国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直接、长期的作用,指出旅游消费和居民收入之间是长期均衡的关系,进一步得出短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而在长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微观的层面提出旅游目的地的食宿、活动设施和关注点等因素对旅游绩效有重要影响。

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国内旅游消费为切入点,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加入其他影响因素,结合我国旅游发展的现状,研究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从政府、市场、居民多角度更为全面地分析旅游消费的增长对于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等的重要意义。

2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总需求在决定通货膨胀、产出和就业等的水平上,对经济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消费在创造需求、增加供给、引导消费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这也印证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结构的变化理论。就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产出效应来看,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对于我国的交通、通讯物流、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同时引致经济增长的“继发效应”。旅游消费的增长能够有效的吸纳我国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指出的,劳动的产出弹性大,在经济增长的核算中具有较大的权重,劳动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因此就业增加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收入水平,达到致富于民的效果。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人民潜在消费能力的释放,有助于发挥扩大内需的乘数作用,从而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并且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产生新的消费群体、拓展消费空间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使旅游消费富民、增收的新路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图1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旅游消费的发展对经济和就业的增长的基础之上,促使居民收入显著增加,达到致富于民的效果。因此,对有利于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数量、提升消费水平、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使旅游消费富民、进而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随之带来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旅游消费更加完善的发展,最终形成“旅游消费需求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3实证分析

3.1模型设定及方法

我们将模型设定为:

lny=α+βlnx+ε(1)

lny=α+βlnx+γlnz+ε(2)

lnx=λ+μlny+δ(3)

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y,解释变量为x,控制变量为z(z1、z2、z3、z4、z5)。

我们在确定模型(1)后,依次加入控制变量z1、z2、z3、z4、z5,分别进行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回归估计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模型(2),以检验现实中多重因素影响下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模型(1),(3)反映了国内居民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

3.2数据选取及变量说明

为了研究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借鉴赵磊和全华(2008)用人均国内旅游消费来衡量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被解释变量y,以国内游客的旅游总花费(Tourism Expenditure)作为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的衡量指标TC、即解释变量x。为了全面研究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还选择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投资总额、净出口额、财政支出、劳动力(年底就业人员数)、科技因素(R&D投入)作为控制变量z1、z2、z3、z4、z5。

其中,R2= 0.968902,回归系数及方程都通过显著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lnx= 1.1651lny-5.4662

其中,R2= 0.968902,回归系数及方程都通过显著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通过对模型1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x对y的弹性为0.8316,即国内旅游消费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8316%,这是我国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量化值,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增长迅速,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亮点。

在依次加入投资、净出口这些控制变量后,得到模型2、3,相较于模型1,旅游消费的相关系数有所下降,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特别是国内需求疲软,而旅游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速快于消费总额的增速,虽与投资弹性系数相比较低,但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促进经济增长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继续加入财政支出这一控制变量后,我们从模型4中可以看到,旅游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大于财政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近些年来财政支出的年增长率一直较高,而此结果进一步体现了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熊皮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我们继续加入劳动力因素、科技因素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5、6。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旅游消费仍对经济增长有着稳定的正向的推动作用,这与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相一致。

通过多重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虽然在加入其他影响因素后,旅游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有所下降,但一直为正值,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同时,与其他控制变量的弹性系数相比较,可以认为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同时,为了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我们得到y对x的弹性为1.1651,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国内旅游消费就会增加1.1651%,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消费增长的量化值,反映了经济增长对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

4结论与建议

长期来看,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用于旅游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大,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增长迅速,积极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旅游消费还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诱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延长拓展旅游产业链。此外,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通过调整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渠道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旅游消费尚存在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体系不完善、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差距大等弊端,我国经济对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把扩大内需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快消费政策的创新,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当前,我国的经济还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靠扩大内需来拉动。而在消费的领域内,旅游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内需的进一步扩大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旅游消费的主体对象就是居民,只有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才能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从而提高其可支配收入,完善交通、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消费的意愿,增加旅游消费,进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合理运用市场手段增强我国旅游消费需求的内生增长能力和驱动力。通过挖掘新的旅游景区,加大投资总额,完善旅游的观光、休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更有效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的需求。推动自然资源与旅游文化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自然与文化体系融为一体的旅游消费产业链,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从居民的角度来看,采取针对性措施,分别推动各群体的旅游消费。对于高收入群体,他们对旅游消费有更强烈的需求与欲望,可以通过推广国民休闲计划以及完善政府机关、单位的带薪休假制度。而对于低收入或无收入的学生、退休群体,可以通过免门票、半票等优惠政策来鼓励并扩大旅游消费流量。同时,要发挥好城镇对农村的“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通过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来带动农村旅游消费的增长,从而使得城乡旅游消费的协同发展催生更大的旅游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郭庆广.旅游消费需求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成效分析——以武夷山市为例[J].旅游经济,2012,(8):1518.

[2]赵磊,全华.中国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4):3238.

作者简介:刘吉成(1963-),男,宁夏中卫人,管理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应用、企业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王唯(1988-),女,山西太原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

作者:朱耘婵 孔令江

国内旅游消费经济增长论文 篇3:

广西旅游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南方沿海,面向东南亚,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探究旅游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强弱和变化,有着较大的意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2007年和2012年两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重新合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过构建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进行计算和对最后结果的比较。

关键词:旅游;投入产出;贡献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3.006

1 引言

旅游消费是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较高增次的消费形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独具魅力,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旅游业本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并非单一产业或者产业群,而是由多种产业构成,这导致要测算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着一定的困难。在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的测量上,旅游卫星账户和投入产出大是两种较有效的方法。

投入产出模型,由美国W.里昂惕夫于1936年最早提出,是分析特定经济系统内投入与产出间数量依存关系的原理和方法,也称为产业部门间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综合性较强、评估内容较为全面,能够较为准确客观的衡量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旨在研究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增长的贡献的大小和变动,通过构建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分析2007年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各部门的产出增长贡献率,最后进行比较。

2 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参考向蓉美《投入产出法》和周文丽《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文中的模型设计。

2.1 模型

2.1.3 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

其中,P为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ΔN表示由旅游消费引致的各部门GDP的增量,ΔGDP为各部门产出的增量。

2.2 数据

本文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2007年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基于和旅游紧密联系性的原则,将国民经济部门重新合并。但由于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部门划分的不统一性,2012年将旅游业并入商务服务业,考虑到分析的统一性和可行性,用商务服务业近似代替旅游业,最终合并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与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指代旅游业)、其他,共9个部门。

所有的增量均为当年与5年前的差值。例如,2012年的各部门为2012年GDP与2007年GDP的差值。

2.3 思路

按照上述的部门划分,首先,将历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重新进行划分和合并,得到一张9×9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其直接消耗矩阵A、里昂惕夫逆矩阵(I-A)-1和(I-C∧)矩阵。其次,用国内旅游消费支出的增量代替最终使用增量的列向量ΔY,利用(2)式计算由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增量引致的上述部门中各部门的总产出增量列向量ΔX,再代入(3)式求得各部门增加值增量的列向量ΔN。最后,由国内旅游消费引致的各部门增加值的增量除以各部门总增加值的增量,得到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依照上述,计算广西区2007年和2012年国内旅游消费对上述各部门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3.1 2007年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影响最大的国民经济部门是商务服务业,其次是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影响最小的为农林牧渔业和工业建筑业。

由于旅游业就包含在商务服务中,故旅游对其产出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27%。居民的一次旅游出行行为,包括住宿、饮食、游玩和交通等,所以关联最大的国民经济部门,除去商务服务就是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旅游对其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31.5%和25%。对金融业的影响可能主要在于保险,居民出游买份意外险和交通险已经成为常态。

2007年,旅游消费对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相差较大,排名第一和排名最后分别为42%和4.5%,相差了9.5倍,差异很明显。

3.2 2012年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影响最大的国民经济部门依旧是商务服务业,其次是房地产业和住宿餐饮业,影响最小的为农林牧渔业和工业建筑业。

2012年,房地产业排名第二,盖因为住宿和房地产业的关联较为紧密,因度假村的盛行,房地产业也被带动起来。同时,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3.8%,排名仅次于房地产业。

2012年,旅游消费对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相差较大,排名第一和排名最后分别为7.2%和0.8%,相差了9倍,差异很明显。

4 结论

首先,从总体来看,2007年的产出增长贡献率整体高于2012年,原因可能为以下两条:(1)2007年与2012年的部门划分略有不同,尤其是在商务服务业和旅游业中有较大调整,可能导致数据核算的口径不一致;(2)2007年旅游业对广西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带动较大,别的产业较为薄弱,2012年时,可能是因为除旅游业以外的别的产业发展形式好转,旅游消费的影响相对来说有所降低,故旅游消费对各个国民经济部门的产出增长贡献率整体降低。

其次,2007年和2012年,排名第一的均为商务服务业,排名最后三位的均为其他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2007年和2012年的产出增长贡献率绝对值虽然相差很大,但是相对大小是一致的,排名第一和排名最后的部门均相差9倍左右,整体结构并无太大变化。

再次,从整体来看,除去房地产业,其他部门的排名波动基本都在两名左右。房地产业在2007年和2012年的排名相差较大,从2007年的第五名到2012年的第二名,说明这五年间,旅游业带动房地产业发展的力度有所增大,旅游消费对房地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力度加大。

由上述分析,广西区内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增长的影响在下降,消费构成中,住宿、饮食、游玩和交通等基本消费占比较大,而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消费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可以进一步的带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周文丽.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6).

[2]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周文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01).

[4]李影.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关联性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06).

[5]鄢慧丽.基于投入产出的广义旅游业就业效应测度[J].系统工程,2015,(10).

[6]于小洋,田贵良,孙兴波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测度[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4,(08).

[7]李朝洪,郑乐.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经济贡献度研究[J].经济师,2012,(02).

[8]任怡澄.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分析——基于江苏的数据[D].扬州:扬州大学,2014,(05).

[9]金磊,刘子菁.旅游业对四川经济的影响分析——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模型[J].生态经济评论,2014,(02).

作者:周可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内烟草企业品牌营销论文下一篇:煤企党务干部作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