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处置工作制度

2022-08-24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场合都离不开制度,制度是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规则或行动准则。你接触过什么样的制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染病处置工作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传染病处置工作制度

传染病病例处置工作制度

1.制订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和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组建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队伍。

2.做好传染病诊断试剂、生物制品、防治药品、消毒除害药械等的应急储备工作。

3.认真落实传染病疫情的预测预警措施和专报制度,加强信息传递和沟通,及时发现传染病疫情苗头,一旦出现传染病疫情,必须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严防疫情扩散与蔓延。

4.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原则,提高警惕,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疫病的传播和蔓延。

5.依法防控,为有效切断传染病的传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重大疫病的流行特征,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时,对留院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依法实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依法实行隔离和医学观察。

6.开展医疗救治,按照医疗救治方案,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废物处理工作,防

33

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7.预防和控制疫情要坚持“早、小、严、实”的方针,对留院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治 疗、及时控制”。同时,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要及时采取隔离控制措施,做到统

一、有序、快速、高效。

安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8年6月6日

34

第二篇:传染病处置工作制度与流程

一、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公众健康,预防院内感染发生,制定本制度。

二、明确各职能部门、科室职责,医务处应急办承担传染病应急管理工作,公共卫生科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等传染病管理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的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参与感染性疾病科的布局工作;医务处、护理部承担传染病诊疗、救治与护理管理工作;门诊部、急诊科负责包括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后勤管理部负责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感染性疾病科承担传染病的预检分诊、诊疗、报告、救护、消毒隔离、健康教育等具体工作。

三、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原则,提高警惕,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四、依法防控,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为有效切断传染病的传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时,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留院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依法实行不同的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依法实行隔离和医学观察。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五、开展医疗救治,按照医疗救治方案、指南开展患者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患者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并参与组成专家组负责医院、泰安市重大传染病的会诊工作。

六、实行首诊报告负责制,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首次发现法定传染病或其他传染病爆发、流行以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时,立即报告科主任、医务处和公共卫生科,组织专家组会诊,向分管领导汇报,一旦符合规定报告内容时,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程序上报,遵循传染病报告属地化管理原则。

七、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医院内应急处置工作。

八、因甲类传染病、炭疽病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按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必要时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

第三篇:突发性传染病防治工作应急处置预案

一、 目的:

1. 预防突发性传染病的发生;

2. 可使突发性传染病有效、迅速得以控制,截断传播路径,减少感染者。

二、 原则:

学校的各个部门,逐级明确责任人,确定组织机构,经常进行卫生和防疫等方面的检查,认真执行报表制度。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蔓延。

三、 拨打急救电话

1. 准确拨打急救电话“120”,通知卫生防疫部门及定点传染病医院。

2. 讲清突发性传染病疑似病例的单位和具体地址,讲清打电话人的姓名和电

话号码。

3. 报清突发性传染病疑似病例的病状和人数等。

三、 组织机构

组长:陈忠维

副组长:陈传学

组员:各班主任

四、 应急措施

1.

2.

3.

4.

5. 加强教室、活动场所等处的消毒、通风换气、保持其空气清新。 认真做好学校室内外的环境卫生。 建立晨检制度。建立“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对缺勤学生、教职员工,要进行调查。 加强宣传教育。

第四篇: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登记、报告和预防处置制度

1、每年4月至10月底,按时开设肠道门诊,专人、专室、专设备,备有专用药械,24小时值班。

2、肠道门诊设有腹泻病人登记簿,对就诊病人进行全面具体的登记,如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治疗、检查及详细地址等。

3、加强腹泻病人管理,做好腹泻病人的登记、采样、送样、上报工作。

4、如发现急性肠道腹泻病乱等肠道传染病须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疑似病例疑似或确诊病例,须立即报告院领导,并报告区疾控中心。诊治霍乱在确诊或否定诊断后,做好更正报告。

5、搞好重点人群特别是典型疑似病人、来自疫区 、饮服人员及流动人口的腹泻病人的采样。

7、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处理完病人,先用消毒液泡手,再用肥皂洗,用流水冲。病人的的呕吐物、排泄物必须消毒后再倾倒。

9、对漏报、瞒报、缓报疫情的,依法追究个人责任。

第五篇: 传染病处置流程培训

一.传染病防治法摘要

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是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2004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共九章八十条,纳入法定传染病的共三类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包括2008年纳入丙类管理的手足口病、2009年纳入乙类甲型H1N1流感)。 二:报告时限

1.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发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在丙类传染病监测区内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四、传染病管理要求

1.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传染病各种相关制度(包括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报告制度、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自查制度、奖惩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首诊责任制度、肠道门诊制度、预检分诊制度、检验结果阳性反馈制度、门诊日志规范制度等。 2.规范各项登记本及报告卡片的正确书写。

3.加强院内医务人员及新上岗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4.加强院内传染病自查督导工作,认真落实奖惩制度。 5.制定医院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处理机制与流程。

传染病报告卡最新填写要求

1.14岁以下患儿家长的姓名、联系电话设为必填项。

2.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设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必须填写其所在的学校及班级或托幼机构班级、民工填写其所工作的建筑工地。 3.填卡医生设为必填项。

4.只有病种是HIV时病例分类才能选择”阳性监测”,别的病种不允许选择。

5.病例“诊断时间”设定为“年/月/日/时/分”。

6.增加“报告病种”与“病例分类”间的逻辑校验:“梅毒”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淋病”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尖锐湿疣”的病例分类只能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生殖器疱疹”的病例分类只能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病原携带者”。 慢性传染病的报告遵循以下原则:

1.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不进行网络直报,但需进行登记,以周为单位报告至属地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监测或管理部门。 2.乙肝无特别诊断说明,均报告慢性。

3.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跟时则可不再进行报告。

五、常见传染病的应急处理流程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流程 1.疫情报告。首诊医生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或不明原因疾病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院 感科报告,由院感科逐级报告院领导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经初步核实诊断后,以最快的方式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情况,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治疫情的扩散。 3.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原则上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实现就地隔离治疗,各地指定具备呼吸道传染病急救和隔离条件的医院,就地相对集中收治病人。及时采样检测,必要时送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4.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周,一般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必要时集中观察。 5.疫点消毒处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对疫点(包括患者住所、工作场所等)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消毒技术》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6.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7.交通卫生检疫:根据非典疫情形势,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宣布实行国内交通检疫的地区,采取严格的交通检疫措施,及时发现和控制病人或疑似病人,防止疫情借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传播。 处理流程:首诊医生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或不明原因疾病时→疫情报告院感科→院感科逐级上报疫情→防疫站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疫点消毒处理→交通卫生检疫

(二)鼠疫应急处理流程 1. 首诊医生发现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院感科,院感科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立即报告防疫机构。防疫机构向发病单位了解疫情的发生经过和发展情况,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施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 2.核实诊断(确诊时限要求2天内)。个案调查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等,结合病人淋巴液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进行诊断。 3.紧急疫情报告。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病人史重大疫情,发病单位必须按照规定以最快的方式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 4.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5.隔离治疗病人与疑似病人。 6.深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地、宿主、传播媒介等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史,并追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患鼠疫动物的接触者。 7.补充完善防治措施: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处理流程:首诊医生发现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院感科→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核实诊断→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施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紧急疫情报告→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三)炭疽疫情应急处理流程 1. 首诊医生发现炭疽病人应立即报告院感科,院感科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立即报告防疫机构疫情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了解疫情发生、发展情况,检查部分病人,进行现场查看,采集部分病人及现场可疑物品标本做检验。根据流行病学暴露史和特殊的临床表现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 2.实施疫源地处理、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3.核实诊断。进一步调查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暴露史,采集病人生物标本,根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4.隔离治疗病人。进行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5.深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调查。 ——根据暴发、流行原因的初步分析,对可疑炭疽死亡的家畜进行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 ——调查与患者及病畜、死畜、可能污染的畜产品和土壤等的接触者进行登记和调查。 ——根据个案调查和上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暴发、流行原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等。 6.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处理流程:首诊医生发现炭疽病人应→立即报告院感科→院感科逐级上报疫情→防疫站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疫点消毒处理。

(四)医院感染爆发应急处理流程 1.临床科室发现在病区内短时间内发现多种症状相同的病原菌感染的病例后,由感染监控管理小组成员负责报告院感科,院感科证实流行或爆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院或科室历年医院感染一般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爆发。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隔离病人,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爆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处理流程: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报告院感科→院感科核实流行或爆发→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同时查找感染源→隔离病人→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超市促销活动策划书下一篇:陈情表知识点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