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2022-08-27

第一篇: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导入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小结: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二、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

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体会。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三、总结: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

3.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时代状况。

四、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第二篇:8、多收了三五斗

8、多收了三五斗 助读卡片

1、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2、走进作者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3、主题解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4、重点突破

“旧毡帽们”为什么一定要将米卖给万盛米行?真的是因为“命里注定”或者“米行里有的是现洋钱”吗?

并非是因为“命里注定”或“米行里有

的是现洋钱”,而是因为他们实在别无出路。一是由于洋米、洋面大量倾销;二是由于所有米行“同行公议”,价格一样;三是如果到其他地方去卖,在路上还要捐很多钱;四是生活所迫,要交租,要吃饭,要种地;五是“路路断绝”,逃荒、打工都没有办法。

5、 难点攻克

造成农民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社会环境的黑暗:洋米洋面的倾销、地主剥削、投机米商的勾结压价、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层层盘剥。这些像一座座高山压得老百姓无法生存。

6、助读资料

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横七竖八”说明粜米船只多,同时也体现了粜米者的急迫心情,来不及找一个停船的合适处就急着上岸了。“把船身压得很低”说明船身之重,而且似乎让人闻到了那一股特有的水腥味,从而看到了肮脏、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

社会环境:本文主要是从对话中侧面交代的。如旧毡帽朋友和米行老板的对话就交代了洋米洋面倾销、地租剥削和高利贷盘剥、税卡林立的社会环境;船头议论则交代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厂倒闭、农民抢米等社会现实。再如购物时对街道场景的描写,表面上显得繁荣,实际上写出了洋货四面扩散的可怕情景。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埠.头(bù) 占卜.(bǔ) 作梗.(ɡěnɡ) 谩.骂(màn) B.粜.米(tiào) 沽.酒(ɡū) 当差.(chā) 褡裢.(lian) C.白腻.(nì) 松懈.(xiè) 缴.租(jiǎo) 不屑.(xiāo) D.小囝.(nān) 廒.间(áo) 斛.子(hú) 拗.不过(ào)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殷红 踌躇 发泄 奥丧 B.蓦然 焦躁 荡漾 垃圾 C.贮满 即使 脸颊 蹒跚 D.愤激 辨认 咕噜

啰唆

3、在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位哲人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一部书:“_______ 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贫困时便不贫困,苦恼时有 _______ ,挫折时有 _______,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 _______。” A.只有 鼓励 方向 安慰

B.只要 安慰 鼓励

方向

C.只要 方向 鼓励 安慰 D.只有 鼓励 安慰

方向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B.全国人民支援玉树灾区的事实充分表明:人间有情,大爱无疆。

C.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D.据刚刚最新收到的消息,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再次获得世乒赛团体冠军。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2009年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我们相信,通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转变发展方式,过上低碳生活。

B.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中,李锐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C.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摆在娄底人民面前的义不..容辞..

的光荣使命。 D.现代文明固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不是应该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

呢?

6、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格是什么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

小、肮脏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⑤人

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A.①⑤②④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

7、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8、文学常识填空。

《多收了三五斗》是一篇小说,作者(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童话集( ),长篇小说( )等。

9、 综合学习。{2014.南京)

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你和小伙伴们需完成以下几件事。

(1)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 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 D.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2)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 【材料一】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材料二】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

------ 你设计的问题:

(3)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像,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对话。

我(小弗郎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大家陆续地离开了教室。韩麦尔先生依然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我走到他面前。

我说:a.

他说:b. 我说:c. 他说:d.

课内提升

10、“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这句话表达了旧毡帽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尾说“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有什么深意?

类文阅读(2011·十堰中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贵的捐赠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惹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

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贵的?”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贵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⑦我终于明白了……

⑧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⑨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她骄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我的眼睛也已经湿润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12、文中说,“我”的捐赠是“一点点钱”和“一两句安慰的话”,而小女孩的捐赠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13、根据文章内容,请将原文中横线上空缺的两句话补充完整。

14、文中画线的一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反映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请用简洁的文字以第一人称描写出小女孩此时的心理活动。(80字以内)

15、文章结尾三次用到了“高贵”一词,请结合语境分别指出其中的含义。 (1)高贵的捐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贵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贵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章中母亲或小女孩的形象,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位作简要评价。

17、这篇文章通过母女俩捐赠的故事,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并丰富了爱的内涵,请你用“爱是……爱是……”的句式写出两句话,揭示本文所表达的这种爱的内涵。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A 2.A 3.B 4.(3分) D(“刚刚”与“最新”语义重复) 5. B(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与B句语境不符) 6.B 7.B

8、叶圣陶 叶绍钧 《稻草人》 《倪焕之》 9.(1)C (2)示例:这两篇小说为什么用“钱”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示例:a.韩麦尔先生,您别难过,我会永远记住今天的课的。b.谢谢你,好孩子,你更要记住我们的法语啊!c.您放心,韩麦尔先生,我地继续好好学习法语的。d.对,只要我们心里装着法语,我们的法国就不会灭亡。

课内提升:

10、表达了旧毡帽从心底发出反抗的思想感情,是反抗精神的体现。

11、揭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类文阅读:

12、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用自己微薄的关爱和同情突出母女俩捐赠的高贵,有力地表现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 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14、我最听妈妈的话了,翔子比我更需要妈妈,可妈妈才是我最好最宝贵的呀!捐给了翔子,我就再也没有妈妈了,也不能要回来了!我怎么办呢?妈妈……

15、(1)不仅捐出了妈妈,还有充满童真的无私的爱心。(2)言传身教让爱心传承。(3)认识到“爱是将自己最好最宝贵的东西送给别人”并继承母亲的爱心,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这种爱心发扬光大。

16、(示例):小女孩:童稚却明白事理,天真无邪且可爱纯洁;无私的爱使得她含泪将最宝贵的妈妈捐给比自己更需要妈妈的翔子,有着金子般的心灵,将爱心发扬光大。母亲: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教会女儿什么是爱,并将爱心种在女儿的纯洁的心里。

17、(示例):爱是自觉的行动,爱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真诚付出,爱是善意的传承,爱是无私的奉献,爱是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捐献给最需要的人……

第三篇: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

8.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2.梳理小说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学生活动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小结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二、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

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体会。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

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二、总结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

3.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时代状况。

三、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

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四、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五、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交给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从小说中发现生活的道理。在反复品味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浓浓深情,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板书设计

第8课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第四篇: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教学要求:1、感受旧中国农民的痛苦:

2、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如果我们家乡的农民多收了三五斗,你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的心理和表情吗?

2、而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的农民多收了三五斗,结果却不是这样,会怎样?

二、总揽:

课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了三个场面,默读课文,给每个场面加个小标题,然后用五六句话复述一下课文的故事情节。

三、突破:

1、丰收成灾,农民的命运更悲惨,这是什么原因?

2、学习第一个场面——米行粜米:

分角色朗读“米行粜米”的场面,体会旧毡帽朋友粜米时感情和命运的变化,分析丰收成灾的原因,即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也可以把它改编成话剧尝试表演一下

3、发散质疑:

1、第二部分删去好吗?

2、旧毡帽朋友就是忍气吞声的形象吗?

3、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寄寓了什么感情?

四、拓展:

读读现代散文《多收了三五斗》,说说自己的感受。

第五篇:《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八《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执笔:李华芹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三、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以情致导,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你家的粮食大丰收了,你们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世事并非都是如此的,有的人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你们信不信?不信就一起来看看旧中国的老百姓生活你就知道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2、关于老舍,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教师看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从头到尾的认真读一遍,边读边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勾画出来并在旁边作点简要的点评。

2、读了全文后,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1、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三篇小说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的三篇小说我们是如何学的。

2、今天的这篇小说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学? (重点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及“品味”、“感悟”、“欣赏”的方法来阅读一篇文章)

3、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4、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读课文,并思考“探究·练习一”

四、小结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二、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

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体会。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

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三、总结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时代状况

四、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 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教学反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读书改变命运的例子下一篇:电气自动化专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