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2022-09-13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对刚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重要得多,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我们有以下的认识:

一、课前准备 (预习) 习惯的培养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 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景:一进教室, 课间跑得满头大汉的学生在课桌里匆忙的找本堂课的书本……新的知识点讲解完毕进行巩固练习时, 总有一部分学生还在削笔……这样的情景, 既影响了同学学习, 又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还耽误了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 学生课前准备这种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行为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 要求家长在家里对孩子入学前的良好课前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开学后, 印发一份告家长书:告知家长早晨起床除了培养孩子穿衣穿鞋袜, 然后上厕所、洗脸、吃饭等生活习惯外, 同时更要注重孩子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如:和孩子一起看看课程表, 根据班级课程表的安排检查书本、学习用具带齐备没有;铅笔削好没有等等;出门前检查一下仪容, 学生证、红领巾、上体育课的服装等准备好没有。这样, 到了学校才不会匆忙。

其次, 要学会课前预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还会根据课程的需要布置一些准备题或课前预习习题。比如:拼图、分类、小制作等等。这种要求开始执行的时候难度比较大, 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 学生亲自动手参与, 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课前准备和预习的习惯。这些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养成了, 学习起来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 在学校每堂课结束时, 老师要提醒学生准备下一堂课的书本、学习用具等, 准备好了才进行课间活动。上课的铃声一响, 学生就有序进教室, 拿出课本和学习用具等待老师上课。

二、课堂学习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 在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细听、善说、善操作”等习惯的形成。

1、精心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细听”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中, 老师新授课时一些学生有的在做上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在下面搞心爱的玩具;有的在和同学窃窃私语;老师讲评作业时照抄答案等情景经常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充分备课, 讲课要精神饱满, 语言生动有趣, 条理分明, 方法灵活多样, 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 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 更要生动、活泼, 增加形象思维色彩, 及时观察、调整学生听讲的情绪, 在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听讲的习惯时, 能驾驭课堂, 用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能够主动听。

在课堂提问上要让学生主动去听, 乐意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知识与趣味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想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 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中心, 抓住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同时, 问题的设计要新颖, 要有启发性, 让学生乐于去思考。二是知识点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学习情绪相结合[1]。提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因此,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 既不要太难, 让学生无从下手, 也不要太简单, 让学生不需要动脑筋。问题提得太难, 学生跟不上教师的引导, 丧失回答问题的兴趣, 会形成“冷场”的教学场面, 问题提得太容易, 调动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会形成“松散”的教学环境。

对每位学生, 只要听得仔细、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 我们一定给予鼓励和表扬。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 动手摆一摆, 动笔练一练, 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 这对于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 让学生感觉听有所用、听有所获。这样, 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细听”习惯的养成。

2、抓住教育切入点, 培养学生“善说”的学习习惯。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常常会有这样的学生:他们从不爱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原因是他们有的本身不愿意回答问题;有的想回答, 但又害怕答错或自己的答案与老师、同学的答案不同引起同学的嘲笑等) , 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或不愿回答问题的习惯。反之, 我们教师对他们进行多奖励少批评的话, 可能教育效果会截然相反。常听教育专家说:孩子是夸出来的。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只有少数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 我们教育工作者只关注这少部分学生的状态, 而大部分不发言, 不举手的“灰色”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而他们的结论很可能就是所谓的“好学生”所没想到的。这样就会大大伤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让他们觉得听不听无关紧要, 久而久之就不想听。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关注那些不举手的大多数“灰色”学生, 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 进而表达出他们心中“怯弱”的“错误”答案。如果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新颖的、简洁的, 那么教师一定要给予他们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或表扬。这样, 这部分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 在后的学习中就会逐渐的养成“善说”的习惯[2]。

教师在课堂中就得特别注意关注全体学生, 每堂课上, 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 还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 或者根本不参与的。他们倾听、思考、还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很被动的接受?因此, 教师就要让每部分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如:一堂练习课中, 老师出示作业题:将下列图形中共有 () 个圆圈, (如图:○○○○○○○○○○○○○○○) 并将第14个圆圈图上你喜欢的颜色。生1举手回答:我一个一个依次数, 数到第14个的时候, 就图上我喜欢的红色。我说,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这时我发现, 在教室的不显眼处, 一位不喜爱发言的学生想举手又没举手, 很胆怯的样子。于是我让他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在我的一再鼓励下, 他说:一共有15个圆圈, 14比15少一个 (即15-1=14) 因此, 我倒着数把第二个图上颜色。老师除了鼓励他的做法, 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他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他的方法可以吗?”虽然两种方法只有顺序上的细微的差别, 而且都达到了目的, 但折射出来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第一种方法可能会因为数量的大小而影响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而第二位学生的思维即简单又有效。这个时候老师如果不去关注全体学生, 鼓励不善言谈的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 不用心去倾听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机会, 它就在不知不觉中一闪即逝了, 这样便失去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契机和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 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 思维在接受碰撞, 尤其是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 碰撞会更加激励和深入。教师顺势利导, 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 开阔思维, 并引发新的欲望, 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这样, 下一次, 那位不举手发言的同学可能会是第一个举手想“说”的学生。无形中孩子就会在课堂中更加认真聆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好的学习习惯渐渐得到养成的发展, 那么, 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3、注重操作实践, 培养学生“善操作”的学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沟通与合作来完成学生认知结构的生成和发展。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他们养成“善操作”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用“说一说”、“做一做”、“议一议”、“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等直观的动手操作方式,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 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主体上来, 呈现不同的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情景。重视展现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如在分类教学中, 通过“先把颜色或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与“先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再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等不同思考方式的展现, 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展示学生对分类的探究过程, 发展学生的个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过程, 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 在体验“善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从中培养学生的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能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3]

摘要: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习惯养成, 要从课前学习准备、课中“细听、善说、善操作”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培养开始。这也是孩子们顺利进行更高层次学习活动的保证。

关键词: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1] 彭剑飞冯周卓主编《小学数学心育艺术》,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156-158页.

[2]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文化教育出版社, 第161页.

[3]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讨高校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学作品欣赏下一篇:桉树大径材培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