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项目策划风险控制论文

2022-04-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产业项目策划风险控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当前,我国文创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拉动了经济的巨大增长,并且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但同时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人才竞争、经济收益等多重风险,为了能够保障文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加强项目策划和管理风险控制,避免各类经济风险的发生。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风险控制论文 篇1:

产业链角度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 要] 在当下这个文化交融、知识经济的社会,文化产业是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类别。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事业产业关系尚未理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速度缓慢,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可以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这个方向,加深我们对于文化产业的了解,研究产业链角度下文化产业发展潜力,从经济财政方面和企业运营发展方面进行研究,对文化产业相关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做出准确的分析,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有助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意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借此改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不平衡的现状,加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融合,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链;现状;发展趋势;问题;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5.065

1 文化产业及产业链的相关概念

1.1 产业链概念

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商品,从商品的策划研发到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相互连接,配合协助的整个过程,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链被描述为各个产业部门通过技术的相关性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连锁的产业链条关系,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和信息链四个概念,这四个维度的链条相互对接,以价值产生为最终目标,企业链为运营保证,供应链为生产基础,信息链为沟通纽带调控着产业链的结构和发展。而在知识经济新时代,产业链具体是指不同产业相互关联,能够形成规模效应的战略性企业群,通过聚集资源、资本、人力和技术,开拓产业链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1.2 文化产业链

1.2.1 文化产业链概念

文化产业链是以文化为主,相关产业为辅所形成的企业群体,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共享文化资源、资本和技术等,扩大产业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

以影视文化产业链为例,如图1所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文化创意的提出,可以产生出版物,由此开发出相应的影视剧集和网络游戏,通过网络社区扩大知名度,并由此衍生出主题公园等。另外,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进行广告代理和营销,更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闻名遐迩的迪士尼公司,就打造了一条成功的产业链,如图2所示。先是塑造出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动画形象,由此衍生出具有消费力的动画周边和主题乐园,然后乘胜追击,收购漫威、皮克斯等商业价值极高的电影公司为其动画宇宙开疆拓土,成为全球顶级电影公司。

1.2.2 我国文化产业链特点

我国本身文化底蕴丰厚,并且不会排斥外来文化,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后都能迅速融入我们的文化氛围,并取得良好的市场效益。本土文化资源优渥,大多数文化企业都受政府干预,重点项目由政府提出、扶持或是经营。但由于整个文化产业起步晚,市场成熟度不高,缺乏健全高效的产业链人才培养、流动和奖励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和技术的跨界人才不能兼得,文化产业实力偏弱,规模较小,且管理方式落后。

2 我国文化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2.1 文化资源配置改革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对其拥有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我国文化底蕴极深,对外来文化资源也能快速适应和应用起来,国内的文化产业享受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在高速发展时期,文化企业经历着资源大调整的变革,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体系和管理机制已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严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造成了地区封锁和贸易垄断,最终形成对文化产业的不利影响,使得现存文化产业实力相对较弱,企业之间的差异也不大,整个行业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都不高。

2.2 以技术为主导升级转型加速

随着技术向互联网的方向发展时,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工业制造业、信息产业,向文化产业转移,形成了新型产业链。与传统文化产业链那种上下游互递消息,产品创意,生产到营销单链条的形式不同,新型文化产业链是在经济活动的与科学技术相融合背景下产生的,垂直链条是成熟的供应销售链条,水平链条是富有原创商业价值的文化企业的强强联手。文化产业形成与其他产业结合的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复合型结构。产业链的升级,促进了其他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资本融合,填补了资本缺口,更易于打通产业链条,提升企业市场化、产业化、集中化程度,使新兴文化企业集团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信息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文化产业企业的结构优化调整,迅速提升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水平。

3 文化产业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文化产业链融资问题

文化产业链融资问题具体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由于企业资质的不足,内部监管制度不齐全、经营不善等因素,使企业无法按期归还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借款和利息,造成金融机构损失。或者由于文化产业链企业的市场表现力不够充分,没有明显的盈利能力,无法吸引各方投资,最终使得企业无法继续获得用于生产经营的融资资金,这等于扼住整个产业链条的咽喉,制约其发展。

文化产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少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注册资金较少,固定资产不多,知识产权拥有度不高,缺少可以抵押融资的东西,资金需求又很旺盛。然而传统质押模式又无法向企业提供资金,所以企业缺乏资金来源的渠道,对外融资方式单一且不易成功。且這些企业与其他产业的中小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还款风险,因此增加了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3.2 有关文化产业产业链的法规政策不完善

我国尚没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产业链领域内的一些基本的法律保护也处于缺失状态,比如发展文化产业产业链的核心问题——版权的保护体系就缺少法律的强有力支持。另外,文化产业相关法律的制定在地方上受到限制,许多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能够促进文化产业链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于文化产业这种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不便利的。同时,立法的不完善也使得金融机构在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时要承担的风险增大,即便收购、并购,整合的压力也不小。这间接增大了文化产业的融资难度,阻碍其发展空间。

3.3 产业链没有打通

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相关的产业对其了解甚少,普遍认为形成文化产业链之后的风险较高,盈利能力和经济环境适应情况也无法预估,所以产业链的成型具有难度。创意端有资源却没有传播载体,无法发挥价值;销售端急于出手商品却没有好的创意产品,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造成了核心制作生产环节大而不强,与营销终端缺少联系的局面,资源汇聚—创意研发—生产制作—宣传推广—市场营销流程间无法对接,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不通畅。

3.4 缺乏跨界人才引导产业链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却面临人才缺乏的巨大挑战。文化产业链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的人才,还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企业管理能力,能够熟练掌握行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具备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的跨界综合性人才。

4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提高产业链融资能力

产业链融资通常需要及时分析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行业风险,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在加强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实力,增强融资吸引力的同时,对于融资涉及的法律、市场、政策等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要从微观方面对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进行严格监督,严格按照自身的评价体系考察核心企业的经营、信用,尤其是产业链运营绩效等方面的能力指标。

4.2 加强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

把产业链上的创意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运、销售、衍生品的开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链接的附加值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强联手或以强补弱,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使之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文化产业产业链设计的核心应该是创新力,产品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可以将资源汇聚到相对薄弱的环节,发挥产业链的吸引和调解功能,让信息流、消费流、资本流、人才流等资源向原创开发环节和营销宣传环节集中,提升创新力,增强产业链实力。

4.3 重视文化及技术跨界人才的培养及引进

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管理文化企业的能力和了解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规律,还要熟悉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掌握相关的经济和法律知识的跨界综合性人才,产业链的长度决定了文化产业对这种复合型跨界人才的高要求和高需求。所以,高校在重视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研究,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同时,还应注意适应中国特色和基本国情,为社会培养能够适应文化产业链项目策划、经营管理、市场运作、生产销售等多种工作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除了全面的教育体系,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实战操作,文化创意园区应该加大力度培养新人,让他们与企业共同成长,从而成为具有这种复合型特质的跨界人才,这样才能提高行业的人才水平,加速发展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徐梦.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艺术科技,2015(1):87.

[2]王克岭,陈微,李俊.从“自给”到“共生”:文化产业链分工范式演化研究[J].思想战线,2013,39(2):85-88.

[3]王克岭,陈微,李俊.基于分工视角的文化产业链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 2013(3):167-172.

[4]刘晶晶.论产业链的整合与传播在文化产业经营运作中的显效[J].大众文艺, 2013(19):256.

[5]胡燕.全球化背景下华谊兄弟传媒公司电影产业链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 2015.

[6]李红伟.民族文化创新与产业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7]刘旭东.文化产业发展中产业链设计若干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2(2):36-38.

[8]黄贲.中国文化产业链升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2.

[9]杨国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构成——基于文化产业链视角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100-102.

[10]庞冲.中国动漫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

[11]张晓寒.文化产业与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构建[J].财政监督, 2016(24):95-98.

[12]李西杰,王业军.产业链角度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型研究[J].知识经济, 2017(6):45.

[13]彭璟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特征及问题[J].经济师, 2017(10):49-51.

[14]董承华,曹雪寒. 试析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构建[J].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3(2):76-78.

[15]董承华,王莹莉.产业链研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环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2):30-33.

[16]傅琳雅.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构建及发展战略[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7(2):108-111.

[17]陈孝明.国内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3,13(9):13-19.

[18]向勇.转型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东岳论丛, 2016,37(2):66-70.

作者:赵星泽 徐文怡 张菡秋子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风险控制论文 篇2:

文创产业项目策划及管理风险控制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文创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拉动了经济的巨大增长,并且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但同时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人才竞争、经济收益等多重风险,为了能够保障文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加强项目策划和管理风险控制,避免各类经济风险的发生。因此,本文对文创产业项目策划及管理风险控制进行分析,希望为文创产业风险控制提供参考,推动我国文创产业良性持久发展。

关键词:文创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引言

现如今,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文化的多元化、创新型趋势日益明显,人们对文创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文创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矛盾,越来越多城市逐渐重视文创产业建设,为文创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但是也存在诸如政策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等不可控的因素,如何很好地规避风险,找到属于自身长期发展的支撑点与实现途径,并注意于文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规划与风险管理,是文创产业唅代解决的问题。

一、文创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近几年,我国文创产业获得迅猛发展,涵盖了影视、传媒、文化艺术品、旅游等诸多领域,文创产品,顾名思义是指文化创意产品,是依靠人的智慧、技能,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文创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诞生的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通过科技、创造和产业性的方式开发、对知识产权进行营销行业。在此前,有学者提出说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行业,这种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风险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只有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进行管控,那么市场主体的相关效益才能获得保证[1]。

(二)特征

第一,高风险和高收益共同存在。目前,由于文化创意产品存在很强的创意性和较强的模仿性,导致技术风险、外籍风险、政策风险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引发了文化产业需求的不稳定性,因此,文化产业市场发展风险较大,具有不确定性的收益风险,可见文化产业是一个收益高和风险高并行的发展项目产业。

第二,较高的初始成本和很低的复制成本是文化产品的一个主要特点。文化创意产品具有较好的创意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所以,在文化作品开创阶段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和人力,这也造就了文化产品较高的初始成本。然而在文化产品完成后,在市场流通期间由于文化产品很容易被模仿,而且复制成本比较低。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为精神属性。结合文化产业衍生出的附属品,同样也是具有相同价值的商品。但实质上商品和文化产品具有较大的差距,文化产品会借助精神属性和要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比如说,对优秀人物事迹通过电视媒体传播时,人们通过媒体渠道深入了解到各种无形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并对受众者的思想和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有利于人们心灵的升华。

二、文创产业项目策划及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一)文创产业项目策划风险控制策略

文创产业策划期间很容发生由于各种因素出现偏差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文创产业策划期间实施经济交易和履行经济义务时,由于一方出现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同时导致合作方经济发生损失的情况属于信用风险。另外,如果自然环境问题对文化产业造成是一定的损失的情况为非系统性风险,也就是自然风险。想要有效控制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面的风险,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重视对文创产业项目策划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人员是项目策划的直接实施者,所以,其风险防范意识会直接影响策划结果。因此,文化产业管理者需要重视对项目策划人员风险意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能力的培养,还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追踪机制,确保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项目策划风险的发生。第二,文创产业项目策划人员要全面了解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项目策划,以便于避免风险的发生。同时,文化产业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及交流,促使其重视并支持项目策划及后期实施。第三,文化产业需要以优良的项目策划来降低项目成本,降低经济风险的发生。还可以通过投资、融资,购买保险等方法来规避策划风险[2]。

(二)文创产业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针对文化项目中包含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资源进行组织、计划、控制的过程为文化项目管理。通常会引发管理风险的因素主要有管理者素质水平、文化项目组织情况、企业管理机制建设情况等,这使得文化项目管理风险形成人力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和国际化管理风险三种,而这些因素都存在不确定性。为了有效控制这些风险发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文化项目管理风险进行控制。首先,建立健全的文化项目风险机制。文化公司应积极构建自己的风险管理组织,并专门对文化项目中可能出现的管理风险加以评估与防范,从而减少了管理风险出现的概率。同时,文化产业企业还应建设完善的风险信息系统,对文化产业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与分析,以此确保各种信息的准确度。要全面监测与文化工程项目及其他活动有关的风险因素,从而及时地发现并化解文化经营风险。其次,针对财务经营风险可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避免。一般来说,最常见的风险转移方式主要有个人投保、财务型的非保险转移、控制型的非保险转移三个形态。不过,因为文化项目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是动态风险,所以,文化公司就应该结合实际具体情况选用财务型的非保险转移、控制型的非保险转移中的最适当的一种方式,这样才能有效防控文化产业项目管理财务风险的发生。最后,以产品销售地文化为主导,合理消除国际化文化产品中存在的文化冲突。针对国际化的文化产品在管理期间,需要根据销售地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管理。如果文化项目的销售地以母国文化占主导时,应在项目管理中延续母国文化管理模式。一旦项目销售地文化占据主导地位,那么需要对文创产业项目管理方案进行调整,使得文化项目与消费市场需求相符,从而实现规避国际文化冲突的风险的发生[3]。

结束语

国内外经验证明,任何文创产业繁荣的背后都有一套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我国文创产业在文化项目策划及管理方面建设不完善,很容易引发各种风险发生,因此,不能忽视风险管理环节,需要加强项目策划风险控制和管理风险控制,促进我国文创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碧昱.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流程以及实践——评《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后插6.

[2]江东东.浅谈文化产业项目策划风险控制[J].商讯,2020(28):140-141.

[3]刘洁,王广振.地方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思路探析[J].人文天下,2020(18):40-43.

作者简介:宋艺菲,1998年12月出生,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历: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是广播电视领域文化项目策划方向。

作者:宋艺菲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风险控制论文 篇3:

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贵州文化资源富集,历史底蕴深厚,在立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基本要求下,贵州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激发文化活力和创造力,释放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和难题有待破解。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提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文化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眼高质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以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为重点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时代下,贵州着力文化产业扶贫,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对贫困地区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战略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坚实基础

经济新常态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小康,贵州省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实践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宝贵的经验。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阶段目标,2018年,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升级版,全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10%左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非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到2022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到2035年、2050年,与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同步实现。为有序顺利实现这些目标,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就尤为重要,而农村文化产业兼具文化意识、商品经济双重属性,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增强农户内生动力作用突出。由此,农村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必将大有作为,将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坚实基础。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重要途径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同时,贵州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扶贫开发工作总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始终坚持精准识别精准脱贫战略,强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文化产业扶贫是贵州宣传文化战线助推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依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遗产、健康养生等特色资源,着力推动贵州民族文化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有效提高产业增加值、延伸产业链、拓展新业态,产生叠加放大效应,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动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切实增加农户增收渠道和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是有效助推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顺利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贵州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重要抓手,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和多彩贵州品牌引领战略,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动全省文化产业保持年均增速15%左右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速度稳步提升。

1、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推动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相结合,贵州在省直层面组建成立了6家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构建形成报刊、广电、出版、演艺、互联网、文化创意等业态齐备、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这些国有文化企业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8年底,6家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总资产近280亿元,总收入达116亿元,成为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企业资本市场运作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改革體制、创新机制,推动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股改上市不断做大做强。贵州广电网络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实现了贵州省国有文化企业在主板上市“零的突破”。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新三板实现挂牌上市,成为贵州省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企业。上市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内部体制机制深化改革。

2、文化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持续推动“多彩贵州”品牌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推出“贵银”“山地百货”文创品牌和“多彩贵州街·出山里”“多彩贵州民俗酒店”等项目,开发近100款“贵银·施华洛世奇”新品,实现省域文化品牌与世界品牌的首例合作,初步形成包括50余家企业在内、涉及20多个业态领域的品牌特色产业集群。坚持按市场化规律推动精品剧目打造,推出连续剧《伟大的转折》《吉他兄弟》《云雾街》《最美青春献给你》等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剧目,在央视等高端平台播出。剧目的打造有力带动了古城、文化街区等项目的建设,特别是《吉他兄弟》在创作过程中已完成20多个文创品牌商标注册,播出后迅速将一批文创产品推向市场。

3、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精准发力

持续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2019年,131个“十三五”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近50%已建成投入使用或部分建成产生效益,完成总投资近1000亿元。建立实施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在对项目进行评估基础上,推出一批已建成项目,同时新增一批重大项目,将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扩容至150个,总投资将近3000亿元,确保每个县区、每户省属国有文化企业都至少有1个省级重点项目,为各地各单位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有力抓手。结合对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和20个极贫乡镇开展文化产业扶贫,近几年累计扶持建成60多个文产扶贫示范基地,引导扶持建设了一批非遗体验、山地运动、农耕体验、乡愁文化苑、手工艺品、农文体旅田园综合体等项目。

4、“大数据+文化”融合不断深入

抢抓贵州大数据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大数据+文化”创新创业工程,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业态。尤其是中国文化(出版广电)大数据产业项目(CCDI)明确列入《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上升至国家层面推进实施,在推动全国广电、出版数据有效汇聚上逐步发挥出积极作用。多彩贵州网开发运营“多彩宝+益民服务”平台,有效实现了“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走路”目标,有力促进了“黔货出山”。顺势而为谋划实施“贵谷”项目,引入贵州籍互联网企业返乡创新创业,促进贵州省文化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

5、文化产业资金扶持着力农村文化产业

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采取“股份投、贴息帮、无偿补”等方式,支持各地各单位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文化产业扶贫贷款产品,为解决中小微文化企业(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定《贵州省“文扶贷”风险补偿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就“文扶贷”风险补偿金的合规性、金融衍生品开发、风险控制、免责等有关法务问题进一步细化,以便于切实推动文化产业扶贫贷款项目实施。

以文化产业扶贫为切入点,挖掘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引导扶持产业发展,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2019年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支持贫困地区申报项目16个,支持金额约2600万元,占全年省级文产专项资金约43%。

6、文化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充分发挥展会赛事等平台功能,积极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请进来”。 2019年组团参加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参展,全省共70家企业、近1000种产品参加展示展销。省相关部门还先后组织省内多家贫困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企业、非遗传承人以及演艺团队赴重庆、山东等地参加当地文博会,为当地文化企业“走出去”展示展销文化产品搭建平台。积极举办贵州民博会,2019年以“发展文创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组织相关文创文产扶贫企业参展,展示展销产品700余件,扩大企业和产品的推广度。据统计,本届民博会观展人数近4万人次,签约金额约2亿元。

(二)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分析

1、文化企业市场主体整体实力还较弱

总体来看,贵州无论国有文化企业还是民营文化企业,“散小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导致带动贫困地区增收的能力有限。省属国有文化企业资产总规模加起来,还不及部分发达省市一家公司的规模大,且发展不平衡,资产规模差距大。同时还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业态布局过于分散,不能有效集中资源塑造品牌的困境。

2、与相关产业融合的范围和深度不够

文化元素还没有充分被挖掘,文化产业链条还不完整,过于单一,缺乏横向竖向交叉的网结式发展。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甚至文化行业内部之间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渗透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主要集中在一部分附加值不高的民族民間工艺品方面,未能充分发挥集聚优势和联动效应。

3、文化产业投融资难

文化企业融资能力偏弱,缺乏在资本市场中承担投融资风险的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无形资产比重较大,可抵押实物资产不足,融资渠道比一般企业更为不畅。缺乏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未能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缺乏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联合探索的新型服务性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

4、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尚不明显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施工建设、管理运营乃至作用发挥上,进度不一、效果不同,还有不少欠账需要补足。缺项目资金的问题依然很明显,一些项目因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建设进度缓慢。不少文化产业园区缺乏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技术服务、展示交易、融资服务、人才服务、法律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管理运营团队缺乏相应的经验和能力,项目运转不够顺畅。

5、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

缺乏建构产业发展平台的公共服务相关人才,如策划师、咨询师、金融师、广告师、规划师、经纪人等;缺乏现代高科技特别是新媒体技术传播策划运营人才;缺乏文化艺术现代创意性原创人才,如设计师、工艺师、艺术家、作家等;缺乏复合型人才和复合型团队;缺乏一批文化素养较高且又懂经济、懂市场、懂经营、懂资本运作的人才等。

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贵州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随着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将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兴文化产业逐步壮大。

(一)资源禀赋提升发展空间

贵州拥有独特的保护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性文化。多彩贵州,是一片神奇的家园,是多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净土,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且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开发基础。

一是世界性的文化多样性宝库。多民族地区与欠发达的社会历史背景,山地的阻隔和交通的不便,使贵州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多样性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近40%,留下了数量丰富、形态多样的文化遗产,较少受到全球化、城市化的影响,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经典标本,成为现代人和艺术家寻梦的后现代生态家园。多样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产品内容素材和创意元素,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是贵州发展文化产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源。

二是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宜人的气候、珍贵的地质遗址、繁多的生物种类,是当今世界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构成了文化旅游的对象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环境。低碳经济是世界最重要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贵州保护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发展低碳经济,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基础。气候变暖带来了巨大的全球性困境,而贵州成为危机中的受益者。其气候资源禀赋的价值,特别是对于周边夏季高热城市避暑开发利用的价值迅速提升,成为旅游、休闲、会展、养生的天然条件。

三是深厚的历史文化。贵州具有地域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如史前文明、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长征文化,距今天最近的工业遗产——三线文化,是贵州文化产业可资利用的优质资源。这些珍贵的文化产业资源,构成独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契合后工业社会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快速改善的交通设施奠定发展基础

近年,随着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人员、物资流通的瓶颈逐渐打破,贵州将一改千年封闭的状况,迎接全面走出大山的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贵州省是西南地区连接珠三角、长三角和东盟地区的重要通道,近几年来陆续实施了贵广高速铁路、成贵高速铁路、贵广高速公路和厦蓉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或即将完成的贵广、渝黔、成贵、沪昆客运专线等10条快速铁路,形成“一环十射”铁路网络,贵州的区位关系在新的交通格局中将得到极大改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政策红利叠加营造发展新环境

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为实现贵州省建设成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中央从财税、投资、人才等方面明确了许多支持贵州发展的优惠政策,为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同时,近年来,围绕落实中央政策精神,贵州省也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撑政策,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构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四)文旅产业催生发展新需求

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入文化领域,一些长期从事金融、矿业、地产等领域的大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文化产业,这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同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已是全面融合态势,贵州省文化资源丰富,借助旅游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成为贵州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旅游业内涵的同时,重视旅游业发展而形成的外来消费市场,为文化产业相关产品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平台。在缺乏引资情况下,充分利用景区品牌辐射带动效应,实现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构筑合理的文化产业链。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就是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走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贵州新路。

(一)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产业规模提升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超常规经济、行政手段打造全媒体、全产业链龙头骨干国有文化企业。扶持原事业单位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依托其智力资源和在国有资本基础上完成的初始积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内容生产市场准入的规定,行政推动和市场规律相结合,整合组建跨地区、跨业界的大型文化企业,在内部做到人、财、物的高度融合和产、供、销、品(牌)的统一调配,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本,优化产权结构并完善治理结构,积极培育上市。

鼓励本土优强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本土具有雄厚资本、管理、市场优势的城市建设、轻工、能源、矿产等企业在政策许可范围内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其收购或入股(控股)文化企业以获得专业人才和经验,让资本与内容互相给力。

扶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在工艺品、文化创意和部分文艺创作等不完全适宜社会化大生产的领域,鼓励引导社会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培育大批具有核心人物、特色突出、产品在业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小、微型企业,为创意开启充分迸发的空间。

(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实施融合发展战略,应坚持中心突出、多业共荣,越界发展、跨省竞合,通过充实文化内涵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尤其是大力发展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生態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彰显贵州文化产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优势。

一是创新理念、加速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两者融合可以有效提高产业增加值、延伸产业链、融生新业态,产生叠加放大效应,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全方位、各方面、广角度融合,实现两个产业基础资源、生产要素、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效融合,实现理念、载体、市场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做到两者合二为一,齐头并进。

二是整合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利用好旅游载体,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景区景点,提升已有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抓好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着力乡村旅游绿色发展,创新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带动农户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三)品牌打造促进经济效益增强

坚持把文化精品生产作为中心环节,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确立精品意识,全面提高全省文化产品质量,切实推进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强化品牌的原创性,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努力推出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内容精深,符合人民需求和时代需要的精品力作。

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多彩贵州品牌,加强多彩贵州品牌集约化经营与发展,建设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搭建多彩贵州文化研究、多彩贵州特色文化产业孵化和培育、多彩贵州文化展示和宣传、多彩贵州文化培训和交流四大平台,探索打造多彩贵州的品牌总部,继续提升多彩贵州的品牌价值,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多彩贵州品牌大家族。

(四)要素保障体系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领导协调部门的功能,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通,制定融合产业标准与技术标准等。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内新办文化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支持的文化企业,可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文化产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减免营业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服务于文化产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减免所得税。

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继续加大对内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壮大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采取股权投资和其他投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轻资产、重创意的特点,开发适配的金融产品。组建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帮助文化产业企业特别是缺乏抵押、质押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创意生产个人融资。

优化整合文化产业人才资源。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推出“贵州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贵州省教育厅为主,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根据发展需要,面向贵州文化产业实际需求,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融合服务机制。组织学术与教育资源,建立“贵州文化产业研究院”,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人才培育、项目辅导推广与评审等方面的服务。加强文化创意人才交流和引进,资助省内优秀创意设计和经营人才到国外强化学习,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创意与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引进高端人才,奖励聘用海内外高层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的文化企业。引进和培养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了解市场需求的新媒体、新业态经营人才,培养大批创意设计、工艺制作人才,为贵州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黔党发〔2011〕23号).

[2]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3]蹇莉,杜唐丹.文化强省建设视域下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J].新西部,2019年7月上旬刊.

[4]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7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王红霞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作者:王红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加工贸易论文下一篇:高质量高素质审计人才分析论文